《范文澜全集.第2卷.正史考略诸子略义》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范文澜

中国通史范文澜

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范文澜,一起来看看吧!范文澜简介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1940年1月,范文澜带了30多箱书籍,从河南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的工作。

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1969年7月29日逝世于北京。

范文澜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他于19401941年在延安撰成《中国通史简编》,共56万字,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历史见识上和史料积累上达到更高水平,于是决定对本书从头修订,至1965年完成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自远古至五代十国部分,共计110万字,因而实际上是著者用十几年功夫重写。

这部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叙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智慧上,在反映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绘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在延安版成就的基础上更臻新的境界,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史范式,特别注重对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若干命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史通,二体原文加翻译

史通,二体原文加翻译

史通,二体原文加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详。

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

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已阙如。

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

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城有限,孰能逾此!盖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

惟此二家,各相矜尚,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

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

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

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

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

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此其所以为长也。

至于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

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

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

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

此其所以为短也。

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

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

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

范文澜与经学

范文澜与经学


206 史学理论
与 史学史学刊
和撰述是在 1940 年 1 月到延安以后。 几年之内, 他成为延安史学界的权 威,在延安学术界享有盛名。中共领袖人物对范文澜也非常尊重, 称他为 “范老” ,尽管当时范文澜的年纪不过五十岁上下 。 范文澜为中国马克思主 , 这是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 义史学宝库奉献了 《中国通史简编 》 的中国通史,是他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努力摆脱旧学影响、 艰辛探索 的成果。虽然如此,旧学还是在范文澜的史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特别 是经学对范文澜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 研究范文澜与经学的关 系,对于全面理解范文澜的学术精神, 把握其学术特点, 无疑是很有意 义的。
读。除了经史科目,他们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外文等。 范家是书香 世家,虽然传统学术日渐式微,但范文澜受传统经学的熏陶未曾减弱。 参 加革命后的范文澜,对自己的过去不愿回首,但 1940 年,也就是他到达延 安不久,他应 《中国青年》 之邀,写了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章 《从烦恼 。从他对自己接受传统学术教育的 “烦恼 ” 的描述中, 可以看出, 到快乐》 : “书房里共三个人,— — —我, 我的 他幼时受到的经学训练是极其严格的 — —在赵老师严格 ‘管教 ’ 之下, 三个活泼儿童, 哥哥,还有一位堂阿哥—
① 这是范文澜从否定传统经学教育的角度所做的回忆 。 ” 也都成了机器人。
但不可否认, 这 种 严 格 训 练, 为 他 以 后 成 为 一 个 国 学 家 打 下 了 扎 实 的 基础。
: “同门范君文澜曾撰 《文心雕龙注》 ,余甚羡之。 ” 参见金毓黻 度称赞,说 《静晤室日记》 第 9 册, 辽沈书社,1993 , 第 6468 页。 赵俪生与范文澜在华北大学期间 : “范老睡在西头,头边安一小桌, 放一盏油灯, 桌上 是同事,他这样描述范文澜的生活 放着他平生喜爱的 《文心雕龙》 校注稿, 上面朱墨斑驳, 批着若干增注, 这稿子是他睡 ” 参见赵俪生、 高昭一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 , 山西人民出版社, 觉也不离开的 。

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

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

杨明照的学术著述马寅初陈寅恪范文澜作为同一时代的学术人物,谁对学术的贡献最陈寅恪(不用怀疑)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

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

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

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遂不能就任。

仍任教于中山大学。

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的“四不讲”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

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

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此外,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

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评价完全没有俗世的声名,不像梁、胡、冯等成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作者:马光华韩茜滑小莉周怡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本文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编撰起止时间:约为“汉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汉哀帝建平三到四年”(公元前两年到公元前三年) ;并对其校书及参编人员进行了新增再探——《别录》、《七略》的又几位参编者——班斿、王龚等。

[关键词]《别录》;《七略》;汉天禄阁;刘向与刘歆;班斿;数术略;[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2-0049-04Abstract:Fan Wenlan, a historian, praised that "there were two major work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cords of history and seven strategies, which wer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In this paper, after Sima Qian's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Liu Xiang compiles "bielu" in Tianlu Pavilion and Shiq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X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 and Liu Xin, his son, inherits his father's work and compiles the first catalogue of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 qilue. The compilation starts and ends in about three years of hanheping (26 B.C.) - "the third arrival of Jianping, Emperor AI of Han Dynasty" Four years (from two to three B.C.); and the new and re exploration of its school books and its staff - the other several editors of bielu and qilue - Banqi, Wanggong, etc.Key word:Qilue; Tianl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Liu Xiang and Liu Xin; Banqi; shushulue;引言關于经典文献、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及其雏形《别录》,其研究已达数千年之久,且有各学科学者参与。

四部备要

四部备要

《四部备要》总目录(仅供大家参考)经部十三经古注周易(九卷略例一卷)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FB.59:9.1(1)尚书(十三卷) (汉)孔安国传、(唐)陆德明音义FB.59:9.1(2)毛诗(二十卷)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FB.59:9.2周礼(四十二卷)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FB.59:9.3仪礼(十七卷)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FB.59:9.4礼记(二十卷)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FB.59:9.5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晋)杜预集解FB.59:9.6-7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蜀)冯继先撰FB.59:9.7(1)春秋年表(一卷) (宋)环中撰FB.59:9.7(2)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 (汉)何休撰、(唐)陆德明音义FB.59:9.8春秋穀梁传(二十卷) (晋)范宁集解、(唐)陆德明音义FB.59:9.9孝经(九卷) (汉)郑玄注FB.59:9.10(1)论语(二十卷) (魏)何晏集解FB.59:9.10(2)孟子(十四卷) (汉)赵岐注FB.59:9.10(3)尔雅(十一卷) (晋)郭璞注FB.59:9.11十三经注疏周易兼义(九卷)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FB.59:9.12(1)周易音义(一卷) (唐)陆德明撰FB.59:9.12(2)周易注疏校勘记(九卷) (清)阮元撰FB.59:9.12(3)附释音尚书注疏(二十卷) (汉)孔安国传FB.59:9.13(1)尚书校勘记(二十卷) (清)阮元撰FB.59:9.13(2)附释音毛诗注疏(二十卷校勘记二十卷)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FB.59:9.14-15附释音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校勘记四十二卷)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FB.59:9.16-17仪礼疏(五十卷校勘记五十卷)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FB.59:9.18-19附释音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校勘记六十三卷)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FB.59:9.20-22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六十卷校勘记六十卷) (晋)杜预注、(唐)陆德明音义FB.59:9.23-25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二十八卷校勘记二十八卷) (汉)何休注FB.59:9.26监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二十卷校勘记二十卷) (晋)范宁集解FB.59:9.27孝经正义(九卷校勘记九卷)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FB.59:9.28(1)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校勘记二十卷)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FB.59:9.28(2)孟子注疏解经(十四卷校勘记十四卷)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FB.59:9.29尔雅疏(十卷校勘记十卷)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FB.59:9.30清十三经注疏周易述(二十一卷) (清)惠栋撰FB.59:9.31(1)周易述补(四卷) (清)江藩撰FB.59:9.31(2)周易述补(五卷) (清)李林松撰FB.59:9.31(3)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 (清)孙星衍撰FB.59:9.32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 (清)马瑞辰撰FB.59:9.33-34周礼正义(八十六卷) (清)孙诒让撰FB.59:9.35-38仪礼正义(四十卷) (清)胡培翚撰、(清)杨大堉补FB.59:9.39-40礼记训纂(四十九卷) (清)朱彬辑FB.59:9.41春秋左传诂(二十卷) (清)洪亮吉撰FB.59:9.42-43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清)陈立撰FB.59:9.44-46穀梁补注(二十四卷) (清)钟文烝撰FB.59:9.47孝经郑注疏(二卷) (清)皮锡瑞撰FB.59:9.48(1)论语正义(二十四卷附录一卷) (清)刘宝楠撰、(清)刘恭冕补FB.59:9.48(2)孟子正义(三十卷) (清)焦循撰FB.59:9.49-50尔雅郭注义疏(三卷) (清)郝懿行撰FB.59:9.51四书集注(十九卷) (宋)朱熹撰FB.59:9.52(1)大学(一卷) (宋)朱熹章句FB.59:9.52(2)中庸(一卷) (宋)朱熹章句FB.59:9.52(3)论语(十卷) (宋)朱熹集注FB.59:9.52(4)孟子(七卷) (宋)朱熹集注FB.59:9.52(5)小学说文解字(十五卷)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FB.59:9.53-54说文解字通释(四十卷校勘记三卷) (宋)徐锴撰、(清)承培元校FB.59:9.55说文解字(十五卷六书音韵表五卷) (清)段玉裁注并撰FB.59:9.56-58说文通检(十四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清)黎永椿编FB.59:9.59(1)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 (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增字FB.59:9.59(2)广韵(五卷校札一卷) (宋)陈彭年等修、(清)黎庶昌校FB.59:9.60集韵(十卷) (宋)丁度等修FB.59:9.61小尔雅义证(十三卷补遗一卷) (清)胡承珙撰FB.59:9.62(1)〓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汉)扬雄住撰、(清)戴震疏FB.59:9.62(2) 广雅疏证(十卷) (清)王念孙撰、(清)王引之述FB.59:9.63经义董子春秋繁露(十七卷附录一卷) (汉)董仲舒撰、(清)卢文弨校FB.59:9.64经义考(三百卷目录二卷) (清)朱彝尊撰FB.59:9.65-70经义述闻(三十二卷) (清)王引之撰FB.59:9.71-72******************************史部二十四史史记(一百三十卷补史记一卷史记正义论例一卷附考证) (汉)司马迁著FB.59:9.73-77 前汉书(一百卷附考证)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FB.59:9.78-84后汉书(一百二十卷附考证)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FB.59:9.85-90三国志(六十五卷附考证)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FB.59:9.91-94晋书(一百三十卷音义三卷附考证) (唐)唐太宗撰、(唐)何超音FB.59:9.95-98宋书(一百卷附考证) (梁)沈约撰FB.59:9.99-101南齐书(五十九卷附考证) (梁)萧子显撰FB.59:9.102-103梁书(五十六卷附考证) (唐)姚思廉撰FB.59:9.104陈书(三十六卷附考证) (唐)姚思廉撰FB.59:9.105魏书(一百十四卷附考证) (北齐)魏收撰FB.59:9.106-109北齐书(五十卷附考证) (唐)李百药撰FB.59:9.110周书(五十卷附考证) (唐)令狐德〓等撰FB.59:9.111隋书(八十五卷附考证) (唐)魏征、(唐)长孙无忌等撰FB.59:9.112-114南史(八十卷附考证) (唐)李延寿撰FB.59:9.115-117北史(一百卷附考证) (唐)李延寿撰FB.59:9.118-121旧唐书(二百卷附考证) (五代)刘昫等撰FB.59:9.122-127唐书(二百二十五卷释音二十五卷附考证) (宋)欧阳修撰FB.59:9.128-134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附考证) (宋)薛居正等撰FB.59:9.135-137五代史(七十四卷附考证) (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FB.59:9.138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录三卷附考证) (元)脱脱等撰FB.59:9.139-154辽史(一百十六卷附考证) (元)脱脱等撰FB.59:9.155-156金史(一百三十五卷附考证) (元)脱脱等撰FB.59:9.157-160(1)钦定金国语解(一卷) (清)张廷玉等纂FB.59:9.160(2)元史(二百十卷附考证目录二卷) (明)宋濂、(明)王祎等撰FB.59:9.161-166明史(三百三十二卷目录四卷) (清)张廷玉等撰FB.59:9.167-176编年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附表一卷)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FB.59:9.177-196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FB.59:9.197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 (清)毕沅撰FB.59:9.198-210明纪(六十卷) (清)陈鹤撰FB.59:9.211-214古史逸周书(十卷校正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晋)孔晁注FB.59:9.215国语(二十一卷札记一卷考异四卷) (吴)韦昭注、(清)黄丕烈札FB.59:9.216 战国策(三十三卷札记三卷) (汉)高诱注、(清)黄丕烈札记FB.59:9.217山海经(十八卷图赞一卷订伪一卷叙录一卷) (晋)郭璞传FB.59:9.218竹书纪年(二卷) (梁)沈约注、(清)洪颐煊校FB.59:9.219(1)穆天子传(六卷附录一卷) (晋)郭璞注、(清)洪颐煊校FB.59:9.219(2)孔子家语(十卷) (魏)王肃注FB.59:9.219(3)晏子春秋(七卷音义二卷校勘记二卷) (春秋)晏婴撰、(清)孙星FB.59:9.220 越绝书(十五卷) (汉)袁康撰FB.59:9.221(1)吴越春秋(十卷) (汉)赵晔撰、(宋)徐天祜音注FB.59:9.221(2)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 (汉)刘向撰、佚名续FB.59:9.221(3)说苑(二十卷) (汉)刘向撰FB.59:9.222别史东观汉记(二十四卷) (汉)刘珍等撰FB.59:9.223晋略(六十五卷序目一卷) (清)周济撰FB.59:9.224-225杂史唐摭言(十五卷) (五代)王定远撰FB.59:9.226(1)贞观政要(十卷) (唐)吴竞撰、(元)戈直集论FB.59:9.226(2)路史(四十七卷) (宋)罗泌著FB.59:9.227-228新编宣和遗事(前集一卷后集一卷) (宋)佚名撰FB.59:9.229(1)靖康传信录(三卷) (宋)李纲撰FB.59:9.229(2)长春真人西遊记(二卷附录一卷) (元)李志常撰FB.59:9.229(3)圣武记(十四卷) (清)魏源撰FB.59:9.230载记华阳国志(十二卷) (晋)常璩撰FB.59:9.231(1)补华阳国志三州郡县目录(一卷) (清)廖寅撰FB.59:9.231(2)十六国春秋(十六卷) (北魏)崔鸿撰FB.59:9.231(3)传记高士传(三卷) (晋)皇甫谧撰FB.59:9.231(4)国朝先正事略(六十卷) (清)李元度撰FB.59:9.232-233中兴将帅别传(三十卷) (清)朱孔彰撰FB.59:9.234奏议唐陆宣公集(二十二卷增辑二卷) (唐)陆贽撰、(清)耆英增辑FB.59:9.235地理水经注(四十卷卷首一卷附录二卷) (汉)桑钦撰、(北魏)郦道元FB.59:9.236-237 洛阳伽蓝记(五卷集证一卷) (北魏)杨炫之撰、(清)吴若准集证FB.59:9.238(1) 荆楚岁时记(一卷) (北周)宗懔撰FB.59:9.238(2)政书汉官六种(十卷) (清)孙星衍辑FB.59:9.238(3)汉官(一卷) (汉)佚名撰、(清)孙星衍校集FB.59:9.238(4)汉官解诂(一卷附汉制度一卷) (汉)王隆撰、(汉)胡广注并撰FB.59:9.238(5)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汉)卫宏撰、(清)孙星衍校并辑补遗FB.59:9.238(6)汉官仪(二卷) (汉)应劭撰FB.59:9.238(7)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汉)蔡质撰FB.59:9.238(8)汉仪(一卷) (吴)丁孚撰FB.59:9.238(9)通志略(五十二卷) (宋)郑樵撰FB.59:9.239-241钦定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 (清)纪昀等纂FB.59:9.242-244吾学录初编(二十四卷) (清)吴荣光撰FB.59:9.245史评史通通释(二十卷) (清)浦起龙撰FB.59:9.246读通鉴论(三十卷卷末一卷) (清)王夫之撰FB.59:9.247-248宋论(十五卷) (清)王夫之撰FB.59:9.249文史通义(八卷) (清)章学诚撰FB.59:9.250(1)校雠通义(三卷) (清)章学诚撰FB.59:9.250(2)表谱考证历代史表(五十九卷) (清)万斯同撰FB.59:9.251-252历代帝王年表(十四卷) (清)齐召南撰、(清)阮福续编FB.59:9.253(1)帝王庙谥年讳谱(一卷) (清)陆费墀撰FB.59:9.253(2)历代统纪表(十三卷) (清)段长基述、(清)段?书编FB.59:9.254-256历代疆域表(三卷) (清)段长基编、(清)段?书参注FB.59:9.257历代沿革表(三卷) (清)段长基编、(清)段?书参注FB.59:9.258-259历代纪元编(三卷卷末一卷) (清)李兆洛撰FB.59:9.260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二十卷) (清)李兆洛辑FB.59:9.261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 (清)赵翼撰FB.59:9.262-263******************************子部周秦诸子荀子(二十卷校勘补遗一卷) (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FB.59:9.264(1)孔丛子(七卷释文一卷) (汉)孔鲋撰FB.59:9.264(2)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叙录一卷遗说一卷) (宋)吉天保辑FB.59:9.265吴子(二卷) (战国)吴起撰FB.59:9.266(1)司马法(三卷) (春秋)司马穰苴撰FB.59:9.266(2)管子(二十四卷文评一卷) (春秋)管仲撰、(唐)房玄龄注FB.59:9.267慎子(一卷遗文一卷) (战国)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FB.59:9.268(1)商君书(五卷附考一卷) (战国)商鞅撰、(清)严可均校FB.59:9.268(2)邓析子(一卷) (春秋)邓析撰FB.59:9.268(3)韩非子(二十卷识误三卷) (战国)韩非撰、佚名注FB.59:9.269尹文子(一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勘FB.59:9.270(1)墨子(十六卷) (战国)墨翟撰、(清)毕沅校注FB.59:9.270(2)鬼谷子(三卷篇目考一卷附录一卷) (梁)陶宏景注、(清)秦恩复校FB.59:9.271(1) 公孙龙子(一卷) (春秋)公孙龙撰、(宋)谢希深注FB.59:9.271(2)尸子(二卷) (战国)尸佼撰、(清)孙星衍辑FB.59:9.271(3)〓冠子(三卷) (宋)陆佃解FB.59:9.271(4)燕丹子(三卷) (清)孙星衍校FB.59:9.271(5)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一卷)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FB.59:9.272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义一卷) (春秋)李耳撰、(晋)王弼注FB.59:9.273(1)关尹子(一卷) (战国)尹喜撰FB.59:9.273(2)列子(八卷) (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FB.59:9.273(3)庄子(十卷) (战国)庄周撰、(晋)郭象注FB.59:9.274文子(二卷校勘记一卷) (战国)辛鈃撰、(清)钱熙祚校勘FB.59:9.275(1)文子缵义(十二卷) (元)杜道坚撰FB.59:9.275(2)意林(五卷逸文一卷附别下斋补刻宋本第六卷) (唐)马总辑FB.59:9.275(3)儒家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 (汉)扬雄撰、(唐)李轨注FB.59:9.276(1)新语(二卷) (汉)陆贾撰FB.59:9.276(2)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清)卢文弨校FB.59:9.276(3)盐铁论(十卷校勘小识一卷) (汉)桓宽撰、王先谦撰校勘小识FB.59:9.276(4)论衡(三十卷) (汉)王充撰FB.59:9.277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FB.59:9.278(1)桓子新论(一卷) (汉)桓谭撰、(清)孙冯翼辑FB.59:9.278(2)申鉴(五卷) (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FB.59:9.279(1)人物志(三卷) (魏)刘邵撰、(北魏)刘曌? FB.59:9.279(2)中说(十卷)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FB.59:9.279(3)明夷待访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FB.59:9.279(4)周子通书(一卷) (宋)周敦颐撰FB.59:9.279(5)二程全书(六种) (宋)程颐、(宋)程颢撰FB.59:9.280-281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宋)朱熹辑FB.59:9.280(1)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 (宋)朱熹辑FB.59:9.280(2)明道文集(五卷) (宋)程颐撰FB.59:9.280(3)伊川文集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宋)程颐撰FB.59:9.280(4)伊川易传(四卷) (宋)程颐撰FB.59:9.281(1)伊川经说(八卷) (宋)程颐撰FB.59:9.281(2)二程粹言(二卷) (宋)杨时订定FB.59:9.281(3)张子全书(十五卷) (宋)张载撰、(宋)朱熹注释FB.59:9.282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目录二卷) (宋)朱熹著FB.59:9.283-289 陆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宋)陆九渊撰、(清)李绂评点FB.59:9.290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王守仁撰FB.59:9.291-292王文成公传习录(三卷附朱子晚年定论一卷) (明)王守仁撰FB.59:9.291(1)王文成公文录(五卷) (明)王守仁撰FB.59:9.291(2)王文成公别录(十卷) (明)王守仁撰FB.59:9.291(3)王文成公外集(七卷) (明)王守仁撰FB.59:9.292(1)王文成公文录续编(六卷) (明)王守仁撰FB.59:9.292(2)王文成公年谱(三卷附录二卷) (明)钱德洪编、(明)王畿辑附录FB.59:9.292(3)王文成公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 (明)钱德洪,(明)王畿辑FB.59:9.292(4)五种遗规(十六卷) (清)陈弘谋辑FB.59:9.293-294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 (清)陈弘谋辑FB.59:9.293(1)训俗遗规(四卷) (清)陈弘谋辑FB.59:9.293(2)从政遗规(二卷) (清)陈弘谋辑FB.59:9.294(1)教女遗规(三卷) (清)陈弘谋辑FB.59:9.294(2)在官法戒录(四卷) (清)陈弘谋辑FB.59:9.294(3)小学集注(六卷) (宋)朱熹撰、(明)陈选注FB.59:9.295(1)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清)李光地等辑FB.59:9.295(2)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宋)朱熹、(宋)吕祖谦撰FB.59:9.295(3)宋元学案(一百卷卷首一卷考略一卷) (清)黄宗羲撰FB.59:9.296-299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师说一卷) (清)黄宗羲撰FB.59:9.300-301国朝学案小识(十四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FB.59:9.302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清)江藩撰FB.59:9.303(1)国朝经师经义目录(一卷) (清)江藩撰FB.59:9.303(2)国朝宋学渊源记(二卷附记一卷) (清)江藩撰FB.59:9.303(3)风俗通义(十卷) (汉)应劭撰FB.59:9.303(4)古今注(三卷) (晋)崔豹撰FB.59:9.303(5)中华古今注(三卷) (晋)马缟撰FB.59:9.303(6)困学纪闻注(二十卷卷首一卷) (清)翁元圻撰FB.59:9.304-305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 (清)顾炎武撰FB.59:9.306-308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清)钱大昕撰FB.59:9.309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 (清)陈澧撰FB.59:9.310农家齐民要术(十卷) (北魏)贾思勰撰FB.59:9.311(1)农桑辑要(七卷) (元)司农司撰FB.59:9.311(2)蚕事要略(一卷) (清)张行孚撰FB.59:9.311(3)医家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唐)启玄子注、(宋)林亿等校正FB.59:9.312(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 (宋)刘温舒原本FB.59:9.312(2)难经集注(五卷) (明)王九思,(明)王鼎象辑FB.59:9.313(1)本草经(三卷)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FB.59:9.313(2)注解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FB.59:9.314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 (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FB.59:9.315(1)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唐)王冰注FB.59:9.315(2)算法术数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汉)赵爽注、(北周)甄鸾述FB.59:9.316(1)历代长术辑要(十卷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 (清)汪曰桢撰FB.59:9.316(2)易林(十六卷) (汉)焦赣撰FB.59:9.317(1)集注太玄(十卷) (宋)司马光撰FB.59:9.317(2)皇极经世书绪言(八卷卷首一卷杂著一卷) (宋)邵康节撰FB.59:9.318杂家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FB.59:9.319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一卷) (晋)葛洪撰FB.59:9.320颜氏家训(七卷壬子年重校一卷注补正一卷注补并重校一卷) (北齐)颜之推著FB.59:9.321小说家博物志(十卷) (晋)张华撰、(宋)周日用等注FB.59:9.322(1)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FB.59:9.322(2)续世说(十二卷) (宋)孔平仲撰FB.59:9.322(3)释道家弘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祐撰FB.59:9.323广弘明集(四十卷) (唐)释道宣撰FB.59:9.324-325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宋)朱熹撰、(清)钱熙祚校FB.59:9.326(1)诸子大意子略(四卷) (宋)高似孙撰FB.59:9.326(2)******************************集部楚辞楚辞(十七卷)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FB.59:9.327汉魏六朝别集蔡中郎集(十卷外纪一卷外集四卷卷末一卷) (汉)蔡邕撰FB.59:9.328曹子建集(十卷) (魏)曹植撰FB.59:9.329(1)嵇中散集(十卷) (晋)嵇康撰FB.59:9.329(2)陆士衡集(十卷) (晋)陆机撰FB.59:9.329(3)陆士龙文集(十卷) (晋)陆云撰FB.59:9.329(4)靖节先生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晋)陶潜撰、(清)陶澍集FB.59:9.330(1) 鲍氏集(十卷) (南朝宋)鲍照撰FB.59:9.330(2)谢宣城诗集(五卷) (齐)谢朓撰FB.59:9.331(1)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 (梁)萧统撰FB.59:9.331(2)江文通集(四卷) (梁)江淹撰、(清)梁宾辑FB.59:9.331(3)何水部集(一卷) (梁)何逊撰FB.59:9.331(4)庾子山集(十六卷总释一卷)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并撰FB.59:9.332(1) 庾子山年谱(一卷) (清)倪璠编FB.59:9.332(2)徐孝穆全集(六卷备考一卷) (陈)徐陵撰、(清)吴兆宜笺注FB.59:9.333(1)唐别集初唐四杰文集(二十一卷) 中华书局辑FB.59:9.333(2)王勃文集(九卷) (唐)王勃撰FB.59:9.333(3)杨炯文集(七卷) (唐)杨炯撰FB.59:9.333(4)卢照邻文集(二卷) (唐)卢照邻撰FB.59:9.333(5)骆宾王文集(三卷) (唐)骆宾王撰FB.59:9.333(6)唐丞相曲江张文献公集(十二卷) (唐)张九龄撰FB.59:9.334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 (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FB.59:9.335-336杜工部集(二十卷卷首一卷) (唐)杜甫撰FB.59:9.337王右丞集(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唐)王维撰FB.59:9.338孟浩然集(四卷) (唐)孟浩然撰FB.59:9.339(1)唐元次山文集(十卷拾遗一卷) (唐)元结撰FB.59:9.339(2)颜鲁公文集(三十卷补遗一卷) (唐)颜真卿撰、(清)黄本骥编FB.59:9.340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FB.59:9.341(1)刘随州集(十卷外集一卷) (唐)刘长卿撰FB.59:9.341(2)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 (唐)韩愈撰FB.59:9.342-343唐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五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唐)柳宗元撰FB.59:9.344-345 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刘禹锡撰FB.59:9.346孟东野诗集(十卷) (唐)孟郊撰FB.59:9.347(1)唐贾浪仙长江集(十卷) (唐)贾岛撰FB.59:9.347(2)李长吉歌诗(四卷卷首一卷外集一卷) (唐)李贺撰FB.59:9.347(3)元氏长庆集(六十卷集外文章一卷) (唐)元稹撰FB.59:9.348白香山诗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补遗二卷) (唐)白居易撰FB.59:9.349-350樊川诗集(四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FB.59:9.351玉溪生诗笺注(六卷玉溪生诗详注补一卷) (唐)李商隐撰FB.59:9.352樊南文集详注(八卷附补) (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编订FB.59:9.353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玉溪生年谱订误一卷) (唐)李商隐撰FB.59:9.354温飞卿诗集(七卷别集一卷集外诗一卷) (唐)温庭筠撰FB.59:9.355(1)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卷) (唐)鱼玄机撰FB.59:9.355(2)宋别集徐公文集(二十卷补遗一卷校记一卷) (宋)徐铉撰FB.59:9.356(1)林和靖诗集(四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宋)林逋撰FB.59:9.356(2)苏学士文集(十六卷) (宋)苏舜钦撰FB.59:9.357(1)司马温公文集(十四卷卷首一卷) (宋)司马光撰FB.59:9.357(2)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 (宋)梅尧臣撰FB.59:9.360欧阳文忠全集(一百五十三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1-364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一卷) (宋)胡柯编FB.59:9.361(1)居士集(五十卷外集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1(2)易童子问(三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2(2)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2(3)表奏书启四六集(七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3(2)欧阳文忠公奏议(十八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3(3)河东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3(4)河北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3(5)欧阳文忠公奏事录(一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3(6)欧阳文忠公濮议(四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3(7)崇文总目叙释(一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3(8)于役志(一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1)归田录(二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2)欧阳文忠公诗话(一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3)笔说(一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4)试笔(一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5)近体乐府(三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6)集古录跋尾(十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7)欧阳文忠公书简(十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8)欧阳文忠全集附录(五卷) (宋)欧阳修撰FB.59:9.364(9)嘉祐集(十五卷) (宋)苏洵撰FB.59:9.365东坡集(四十卷) (宋)苏轼撰FB.59:9.366-369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 (宋)苏辙撰FB.59:9.370-372斜川集(六卷附录二卷订误一卷) (宋)苏过撰、(清)吴长元订误FB.59:9.373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 (宋)王安石撰FB.59:9.374-376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 (宋)黄庭坚撰FB.59:9.377-378 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 (宋)陈师道撰FB.59:9.379淮海集(十七卷后集二卷词一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考证一卷) (宋)秦观著FB.59:9.380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外集一卷正误一卷) (宋)陈与义撰FB.59:9.381诚斋集(四十二卷) (宋)杨万里著FB.59:9.382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放翁逸稿一卷) (宋)陆游撰FB.59:9.383-385渭南文集(五十卷) (宋)陆游撰FB.59:9.386南唐书(十八卷音释一卷) (宋)陆游撰、(元)戚光音释FB.59:9.387水心文集(二十九卷) (宋)叶适撰FB.59:9.388龙川文集(三十卷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 (宋)陈亮撰FB.59:9.389张子野词(二卷补遗二卷校记一卷) (宋)张先撰、朱孝臧撰校记FB.59:9.390(1)片玉集(十卷校记一卷) (宋)周邦彦撰、(宋)陈元龙集注FB.59:9.390(2)石湖词(一卷补遗一卷校记二卷) (宋)范成大撰、朱孝臧撰校记FB.59:9.390(3)稼杆长短句(十二卷补遗一卷补遗校记一卷) (宋)辛弃疾撰FB.59:9.390(4)白石道人诗集(二卷集外诗一卷附录一卷附录补遗一卷) (宋)姜夔撰FB.59:9.390(5) 白石道人诗说(一卷) (宋)姜夔撰FB.59:9.390(6)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别集一卷) (宋)姜夔撰FB.59:9.390(7)白石道人诗词评论(一卷) (清)许增辑FB.59:9.390(8)白石道人逸事(一卷补遗一卷) (清)佚名辑FB.59:9.390(9)梦窗词集(一卷补一卷小笺一卷) (宋)吴文英撰、朱孝臧撰小笺FB.59:9.391(1)蘋洲渔笛谱(二卷集外词一卷校记一卷) (宋)周密撰FB.59:9.391(2)山中白云(八卷附录一卷校记一卷) (宋)张炎撰、(清)江昱疏证FB.59:9.391(3)花外集(一卷附录一卷) (宋)王沂孙撰FB.59:9.391(4)金元别集元遗山诗集笺注(十四卷附录一卷补载一卷) (金)元好问撰FB.59:9.392(1)元遗山年谱(一卷) (清)施国祁编FB.59:9.392(2)清容居士集(五十卷目录二卷札记一卷) (元)袁桷撰FB.59:9.393-394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元)虞集撰FB.59:9.395-396铁崖乐府注(十卷咏史注八卷逸编注八卷) (元)杨维桢撰FB.59:9.397(1)贞居词(一卷补遗一卷) (元)张雨撰FB.59:9.397(2)蜕岩词(二卷) (元)张翥撰FB.59:9.397(3)明别集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卷首四卷) (明)宋濂撰FB.59:9.398-400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十八卷遗诗一卷扣舷集一卷凫藻集五卷) (明)高启撰FB.59:9.401-402 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明)方孝孺撰FB.59:9.403-404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 (明)归有光撰FB.59:9.405-406清别集亭林诗集(五卷文集六卷余集一卷) (清)顾炎武撰FB.59:9.407南雷文定集(前集十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诗历四卷附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FB.59:9.408姜斋文集(十卷) (清)王夫之撰FB.59:9.409(1)壮悔堂文集(十卷遗稿一卷年谱一卷) (清)侯方域撰FB.59:9.409(2)吴诗集览(二十卷谈薮二卷补注二十卷) (清)吴伟业撰FB.59:9.410-411曝书亭集(八十卷附录一卷) (清)朱彝尊撰FB.59:9.412-414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十卷) (清)王士禛撰、(清)惠栋训纂FB.59:9.415-416安雅堂诗(一卷未刻稿五卷入蜀集一卷) (清)宋琬撰FB.59:9.417饴山诗集(二十卷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 (清)赵执信撰FB.59:9.418莲洋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清)吴雯撰FB.59:9.419敬业堂诗集(五十卷续集六卷) (清)查慎行撰FB.59:9.420-421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补遗二卷) (清)方苞撰FB.59:9.422-423樊榭山房集(十卷) (清)厉鹗撰FB.59:9.424-425小仓山房诗集(三十七卷诗集补遗二卷文集三十五卷外集八卷) (清)袁枚撰FB.59:9.426-428 戴东原集(十二卷覆校札记一卷) (清)戴震撰、(清)段玉裁撰FB.59:9.429(1)述学(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春秋述义一卷) (清)汪中撰FB.59:9.429(2)卷施阁文(甲集十卷乙集八卷诗二十卷) (清)洪亮吉撰FB.59:9.430-431更生斋文(甲集四卷乙集四卷诗八卷诗余二卷) (清)洪亮吉撰FB.59:9.432(1)骈俪文(三卷) (清)孔广森撰FB.59:9.432(2)惜抱轩文集(十六卷) (清)姚鼐著FB.59:9.433-434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补编一卷) (清)恽敬撰FB.59:9.435(1)茗柯文(初编一卷二编二卷三编一卷四编一卷词一卷) (清)张惠言撰FB.59:9.435(2) 唐确慎公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FB.59:9.436定盦文集(三卷) (清)龚自珍撰FB.59:9.437曾文正公诗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FB.59:9.438(1)曾文正公文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FB.59:9.438(2)巢经巢文集(六卷诗集九卷诗后集四卷遗诗一卷附录一卷) (清)郑珍撰FB.59:9.439(1)定山堂诗余(四卷) (清)龚鼎孳撰FB.59:9.439(2)珂雪词(二卷补遗一卷) (清)曹贞吉撰FB.59:9.440(1)湖海楼词集(三十卷) (清)陈维嵩撰FB.59:9.440(2)弹指词(二卷) (清)顾贞观撰FB.59:9.441(1)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 (清)纳兰性德撰FB.59:9.441(2)灵芬馆词四种(七卷) (清)郭麟撰FB.59:9.441(3)蘅梦词(二卷) (清)郭麟撰FB.59:9.441(4)浮眉楼词(二卷) (清)郭麟撰FB.59:9.441(5)忏余绮语(二卷) (清)郭麟撰FB.59:9.441(6)爨余词(一卷) (清)郭麟撰FB.59:9.441(7)总集文选(六十卷考异十卷) (梁)昭明太子辑、(唐)李善注FB.59:9.442-445六朝文絜(四卷) (清)许梿评辑FB.59:9.446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校勘记一卷附录一卷) (清)姚鼐辑FB.59:9.447-448骈体文钞(三十一卷) (清)李兆洛辑、(清)谭献评FB.59:9.449-450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 (清)黎庶昌辑FB.59:9.451-453经史百家杂抄(二十六卷) (清)曾国藩辑FB.59:9.454-455乐府诗集(一百卷) (宋)郭茂倩辑FB.59:9.456-458玉台新咏(十卷) (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FB.59:9.459古诗选(三十二卷) (清)王士禛辑FB.59:9.460古诗源(十四卷) (清)沈德潜辑FB.59:9.461(1)五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FB.59:9.461(2)七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FB.59:9.461(3)十八家诗抄(二十八卷) (清)曾国藩辑FB.59:9.462-464花间集(十卷) (五代)赵崇祚辑FB.59:9.465(1)草堂诗余(四卷) (宋)武陵逸史编FB.59:9.465(2)绝妙好词笺(七卷续抄一卷续抄补录一卷) (宋)周密辑FB.59:9.466词综(三十八卷) (清)朱彝尊辑FB.59:9.467(1)明词综(十二卷) (清)王昶辑FB.59:9.467(2)国朝词综(四十八卷) (清)王昶辑FB.59:9.468国朝词综二集(八卷) (清)王昶辑FB.59:9.469(1)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 (清)黄燮清辑FB.59:9.469(2)宋六十名家词(六十一种) (明)毛晋辑FB.59:9.470-472珠玉词(一卷) (宋)晏殊撰FB.59:9.470(1)六一词(一卷) (宋)欧阳修撰FB.59:9.470(2)乐章集(一卷) (宋)柳永撰FB.59:9.470(3)东坡词(一卷) (宋)苏轼撰FB.59:9.470(4)山谷词(一卷) (宋)黄庭坚撰FB.59:9.470(5)淮海词(一卷) (宋)秦观撰FB.59:9.470(6)小山词(一卷) (宋)晏几道撰FB.59:9.470(7)东堂词(一卷) (宋)毛滂撰FB.59:9.470(8)放翁词(一卷) (宋)陆游撰FB.59:9.470(9)稼轩词(四卷) (宋)辛弃疾撰FB.59:9.470(10)片玉词(二卷补遗一卷) (宋)周邦彦撰FB.59:9.470(11)梅溪词(一卷) (宋)史达祖撰FB.59:9.470(12)白石词(一卷) (宋)姜夔撰FB.59:9.470(13)石林词(一卷) (宋)叶梦得撰FB.59:9.470(14)酒边词(二卷) (宋)向子諲撰FB.59:9.471(1)溪堂词(一卷) (宋)谢逸撰FB.59:9.471(2)樵隐词(一卷) (宋)毛〓撰FB.59:9.471(3)竹山词(一卷) (宋)蒋捷撰FB.59:9.471(4)书舟词(一卷) (宋)程垓撰FB.59:9.471(5)坦庵词(一卷) (宋)赵师使撰FB.59:9.471(6)惜香乐府(十卷) (宋)赵长卿撰FB.59:9.471(7)西樵语业(一卷) (宋)杨炎正撰FB.59:9.471(8)竹屋痴语(一卷) (宋)高观国撰FB.59:9.471(9)梦窗(甲稿一卷乙稿一卷丙稿一卷丁稿一卷绝笔一卷补遗一卷) (宋)吴文英撰FB.59:9.471(10) 近体乐府(一卷) (宋)周必大撰FB.59:9.471(11)竹斋诗余(一卷) (宋)黄机撰FB.59:9.471(12)金谷遗音(一卷) (宋)石孝友撰FB.59:9.471(13)散花庵词(一卷) (宋)黄升撰FB.59:9.471(14)和清真词(一卷) (宋)方千里撰FB.59:9.471(15)后村别调(一卷) (宋)刘克庄撰FB.59:9.471(16)芦川词(一卷) (宋)张元干撰FB.59:9.472(1)于湖词(三卷) (宋)张孝祥撰FB.59:9.472(2)〓水词(一卷) (宋)程〓撰FB.59:9.472(3)友古词(一卷) (宋)蔡伸撰FB.59:9.472(4)龙洲词(一卷) (宋)刘过撰FB.59:9.472(5)初寮词(一卷) (宋)王安中撰FB.59:9.472(6)龙川词(一卷补一卷) (宋)陈亮撰FB.59:9.472(7)姑溪词(一卷) (宋)李之仪撰FB.59:9.472(8)归愚词(一卷) (宋)葛立方撰FB.59:9.472(9)石屏词(一卷) (宋)戴复古撰FB.59:9.472(10)海野词(一卷) (宋)曾觌撰FB.59:9.472(11)逃禅词(一卷) (宋)杨无咎撰FB.59:9.472(12)空同词(一卷) (宋)洪瑹撰FB.59:9.472(13)。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
个人简介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 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建国后,历任 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 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 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 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 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 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范文 澜史学论文集》等。
12/3/2012
• 四、理论上的坚定性和捍卫历史学科学性的勇气 • 范文澜走过的成功道路,关键在于出色地做到了两项:第一,他的传 统学术根柢深厚,而且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成 分,包括朴素唯物主义、朴素的辩证法、大同思想、民本思想和民主 意识等,这成为他后来接受唯物史观和从事创造性史学研究的基础。 第二,范文澜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抗日根据地的熔炉中学习的,并以中 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事实去对照、 检验,以自己的行动去体验。所以 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得其精髓,并使之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
12/3/2012
• 三、《中国近代史》:标志着近代史研究进入了科学阶段 • 标志着近代史研究进入了科学的阶段。它所奠定的基本格局和提出的 一系列深刻论断,影响了近代史研究达数 十年之久。在此以前,近代 史领域的研究处于草创阶段。有的进步学者运用唯物史观作指导 撰成 的《中国近代史》,对主要事件有正确的评价,是可贵的创始之作; 但是篇幅较小,内容不够丰富。还有的则从唯心史观出发,任意曲解 史实,美化侵略者。范文澜的著作,造端 宏大,材料新颖,依据大量 中外文献资料加以分析,系统地论述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演变 过程, 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恢复了近代史的本来面目, 帮助人民认清帝国主义和卖国势力是造成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 重的根本原因,激发人民进行英勇斗争 ,推翻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凶 恶敌人和腐朽势力。在解放战争期间,在为迎接新中国成立而 奋斗的 历史关头,认识这段历史是与当时进行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直接相 联系的。因此许多爱国青年读了范著《中国近代史》而奔向解放区, 发挥了历史著作的巨大战斗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老子思想的陈楚地域文化渊源

老子思想的陈楚地域文化渊源

关于老子学说及其道家思想的起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

历纪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王南面之术也。

”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

朱熹也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

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

”①史载老子曾居于周、仕于周,官职为“周守藏室之史”(一说“柱下史”),掌管周朝的图书文件、四方之书,于是班固等认为老子学说出于史官。

但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出于王家和史官的说法,胡适就说:“诸子之学,较为精湛。

王官所守,较为浅薄,并无可出之理。

姑不论先秦显学,自儒道于墨之外,自余皆无附庸,九流之目,乃汉人所追加,并非当时之实在也。

”②认为简单地说老子学说出于王官或不出于王官都是片面的。

事实上,老子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复杂性。

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末年,正是中华主体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轴心时代”,与博大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一样,老子思想也是春秋及其更早时代多方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结果。

老子曾作周史官,其思想当然会有周代史官文化的影响。

但是,我们看到,老子思想的理论重心、思维方式和风格特征明显不同于尚礼乐、重人伦、重实际的北方文化传统,而带有更浓重的南方文化特色。

范文澜先生曾经把中国上古文化划分为“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他说,重人事的、现实主义的、黄河流域的“史官文化主要凝合体是儒学”。

(但范文澜说史官文化除儒家学说外,“其次是道家学说”,则不太准确。

)他又说,“战国时期北方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都达到成熟期,屈原创《楚辞》作为媒介,在文学上使两种文化合流。

”③而我们认为,比屈原时代早得多的老子则在哲学上使北方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跟南方所特有的那种浪漫、优游、柔静、华美的精神特质结合起来,并得到思辩性的升华。

或者说,老于思想是南北文化耦合的产物。

先秦西汉学术思想与《诸子略》

先秦西汉学术思想与《诸子略》

・文献学苑・先秦西汉学术思想与《诸子略》王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摘 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诸子分为十家,这种分类与先秦西汉诸子百家学术的发展和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及刘歆《七略》密切相关,对后世目录学著作的分类和诸子学术和中国学术思想影响甚大。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目录学【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05)05-0032-06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下简称《诸子略》)将诸子分为十家,对诸子各家的著作和各自的学术成就作了著录和总结。

然学术界谈及《诸子略》的分类时,只注意到对《七略》的继承,却忽视了先秦西汉时期学术自身的发展和西汉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诸子略》放在先秦、西汉时期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诸子略》分类的渊源。

一班固曰:“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1]颜师古曰:“删去浮冗,取其指要也。

”[2]可见,《汉书・艺文志》(下简称《艺文志》)将图书依据《七略》,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等六大类。

《诸子略》细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大序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先秦诸子学说,是在相互辩论中发展的,为了显示各自的优点,攻驳对方,各家在寻找对方缺点的同时,也在相互吸收优点来充实自己,他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这篇大序客观地分析了诸子各家的起源、演变,总结了各家的优劣及其对治国安邦的作用。

《诸子略》著录儒家图书53家,836篇;道家图书37家,993篇;阴阳家图书21家,369篇;法家图书10家,217篇;名家图书7家,36篇;墨家图书6家,86篇;纵横家图书12家,107篇;杂家图书20家,403篇;农家图书9家,114篇;小说家图书15家,1380篇,总计189家,4324篇。

诸子学略说7

诸子学略说7

诸子学略说7订孔远藤隆吉曰:孔子之出于支那,实支那之祸本也。

夫差第韶、武,制为邦者四代,非守旧也。

处于人表,至岩高,后生自以瞻望弗及,神葆其言,革一义,若有刑戮,则守旧自此始。

故更八十世而无进取者,咎亡于孔氏。

祸本成,其胙尽矣。

(远藤氏:《支那哲学史》。

)章炳麟曰:凡说人事,固不当以禄胙应塞,惟孔氏闻望之过情有故。

曰:六艺者,道、墨所周闻,故墨子称《诗》、《书》、《春秋》多太史中秘书。

女商事魏君也,衡说之以《诗》、《书》、《礼》、《乐》,从说之以《金版》、《六弢》。

(《金版》、《六弢》,道家大公书也,故知女商为道家。

)异时老、墨诸公,不降志于删定六艺,而孔氏擅其威。

遭焚散复出,则关轴自持于孔氏,诸子却走,职矣。

《论语》者晻昧,《三朝记》与诸告饬、通论,多自触击也。

下比孟轲,博习故事则贤,而知德少歉矣。

荀卿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合群治天下。

不过三代,以绝殊瑰,不贰后王,以綦文理。

百物以礼穿□,故科条皆务进取而无自戾。

(《荀子·王制》。

)上言“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下言“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

夫是之谓复古”。

二义亦非自反。

雅声旧文旧器,三代所用,人间习识。

若有用五帝之音乐服器于今以为新异者,则必毁废。

故倞注曰:“复三代故事,则是复古不必远举也。

”其正名也,世方诸仞识论之名学,而以为在琐格拉底、亚历斯大德间。

(桑木严翼说。

)由斯道也,虽百里而民献比肩可也,其视孔氏,长幼断可识矣。

夫孟、荀道术皆踊绝孔氏,惟才美弗能与等比,故终身无鲁相之政,三千之化。

才与道术,本各异出,而流俗多视是崇堕之。

近世王守仁之名其学,亦席功伐己。

曾国藩至微末,以横行为戎首,故士大夫信任其言,贵于符节章玺。

况于孔氏,尚有踊者。

孟轲则踬矣。

虽荀卿却走,亦职也。

(荀卿学过孔子,尚称颂以为本师,此则如释迦初教,本近灰灭,及马鸣、龙树,特弘大乘之风,而犹以释迦为本师也。

)夫自东周之季,以至禹,《连山》息,《汩作》废,《九共》绝,墨子支之,只以自陨。

范文澜:治学典范史林巨擘

范文澜:治学典范史林巨擘

范文澜:治学典范史林巨擘作者:潘虹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15年第02期范文澜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他著作等身,治学严谨,主持编纂的《中国通史简编》,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特征相融合的史学巨著,开中国史学研究之新风,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贡献不言而喻。

时至今日,他“实事求是、力戒浮夸”的治学精神仍对我国历史研究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不愧为“治学典范,史林巨擘”。

范文澜早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曾任蔡元培先生的私人秘书。

民主革命时期,他参加五卅运动,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

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后,先后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华北大学副校长和北方大学校长等职,并主持编纂了《中国通史简编》。

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编纂工作之中,先后出版了多本史学专著,为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被时人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

同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积极致力于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传播,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

不可替代的史学贡献1893年,范文澜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从小饱读四书五经,尤其喜欢阅读古典史学著作,自幼就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学习更加刻苦,对史学研究的兴趣弥久笃深,而对史学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加深。

此后政局动荡,他积极投身民族革命事业,辗转多地任教,却始终没有割舍对史学的一腔挚爱。

1931年,范文澜正式出版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史学著作——《正史考略》,徐徐拉开他四十余载“与史结缘”的传奇生涯。

卢沟桥事变之后,范文澜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1940年1月,他放弃了在河南大学任教的机会,带着几十箱史学书籍,只身一人从河南远赴延安。

到达延安后,他一边亲自创办抗战讲习班,继续投身革命,一边主持中央马列学院的历史研究室工作。

在这一时期,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中国历史的大胆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逐渐萌芽,为日后编纂《中国通史简编》打下了重要基础。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简介(公元1893-1969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

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生。

他出身子世代读书的家庭。

一八九八年至一九O六年,范文澜在私塾读书。

中学毕业后,于一九一三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

翌年,入文本科国学门。

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

一九一七年范文澜大学毕业后,任蔡元培私人秘书。

一九一八年,经许寿裳介绍,到沈阳高等师范学堂任教。

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五年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任教。

一九二五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范文澜参加了天津人民群众的游行示威等活动。

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失掉联系。

一九二七年,在北京会见李大钊。

范文澜常在课堂上讲共产主义,天津警备司令部要逮捕他,经校长张伯苓协助,于是年五月,离开天津,到北京。

下半年起,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最忙时每周上课三十小时以上。

这时,范文澜与个别党员以及党所领导的团体--教联、左联、互救会发生联系。

一九三O年九月,阎锡山派兵查抄范文澜住宅,搜出《红旗》等书报文件,指为共产党而逮捕,经入营救获释。

暑假后,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

十一月,周树人(鲁迅)至北京,在范文澜家中与左联等团体的代表会谈。

一九三三年暑假后,为女子文理学院院长。

一九三四年暑假后,又被反动派逮捕,经蔡元培等人营救获释。

一九三五年,在中法大学任教。

一九三六年,在河南大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范文澜创办抗战讲习班,亲自上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一九三八年六月,开封沦陷,随河南大学转移到鸡公山一带。

不久,与党取得联系,在遂平创办抗日训练班,又随新四军在信阳一带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于桐柏山中。

一九三九年九月,在竹沟镇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0年一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

一九四一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

经学四讲(范文澜)

经学四讲(范文澜)

第一讲经学的开始(范文澜)经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很密切。

经学虽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也起了一些好的作用。

例如,宗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顽固敌人,许多民族的宗教信仰很深,汉民族的情况就不同些。

汉民族的宗教棗道教和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隋唐时期盛行,但无论如何总有儒家与他们对抗。

唐太宗时,道教的地位最高,佛其次,儒排在最后。

武则天时,佛的地位最高,道其次,儒仍旧排在最后。

尽管儒的地位不及佛、道,做官的人很多都信佛、道,但唐代仍以明经取士,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儒者。

以诗赋应试的进士,也很多以儒自命。

宋学是由韩愈创始的,韩愈反佛很积极。

宋学产生的原因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儒与佛的对抗。

儒经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起了反对宗教的作用。

宗教不能在汉民族中扎根,儒有贡献。

这一估计可能高了,请大家批评。

经学是什么?什么叫经?章学诚有“六经皆史”之说,这个说法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

古代所谓的史,就是记事和记统治者重要的话,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六经中的《书经》是重要的政治文件选集。

《春秋》是大事年表,其他四经棗《周易》、《诗经》《仪礼》、《乐》(《乐》已遗失),既不记言,也不记事,只有史料价值,讲究哲学、文学、制度、音乐这些独立性的专业,都得研究讲这四经。

所以,说六经皆史,其实只有《春秋》、《尚书》是史,其他四经不能称为史。

但是章学诚的话有他的道理。

清儒讲汉学,也讲宋学,都把经看作神圣的书,章学诚却说经都是史,把经从申圣的地位上拉下来与史平列,这是有意义的。

另外,章学诚反对“离事而言理”,就是反对宋学的空谈。

章学诚偏重古文经,主张实际的考察和治史,所以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什么叫经?恐怕谁也讲不通。

班固的《白虎通》解释经为常,即常道,也就是正常不可改变的道理。

《说文》释经为直线,六经讲的都是直言,故称为经,这是很牵强附会的。

为什么叫经,是无法说清楚的。

经有多少?先说经的来源。

周朝的技术官是世袭的。

例如史官,掌管典册,世代相传。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仲云 baike./xx-12-22baike./xx-12-22baike./xx-12-22baike./xx-12-22范文济_百科词条范文济,男,光绪时期人物,绍兴城内锦麟桥人,光复会员。

baike./xx-12-22绍兴文澜中学_百科词条baike./xx-12-22绍兴市文澜中学_百科词条绍兴市文澜中学地处风景秀丽,交通便捷的绍兴经济开发区,是绍兴市对外交往的窗口学校.学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了“立德,启智,育...baike./xx-12-22文澜学院_百科词条baike./xx-12-22baike./xx-12-22范文忠集_百科词条古籍简介《范文忠集》·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范景文撰。

四库提要景文有《大臣谱》,已著录。

所著诗文有《味元堂疏稿》、《思仁堂存稿》、《玉静阁存稿》、《且园存稿》、《澜园存稿》、《餐冰斋诗稿》诸目。

其子...baike./xx-12-22范观澜_百科词条范观澜,男,一九五二年生,泰州人氏,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并就读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班,潜心从事文学、楹联创作、摄影艺术多年。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摄影家...baike./xx-12-22蔡美彪_百科词条baike./xx-12-22胡绳_百科词条baike./xx-12-22吕振羽_百科词条baike./xx-12-22北方大学_百科词条baike./xx-12-22《中国通史》_百科词条baike./xx-12-22民国丛书_百科词条baike./xx-12-22卫辉市第一中学_百科词条baike./xx-12-22《文心雕龙·练字》_百科词条baike./xx-12-22刘大年来往书信选_百科词条baike./xx-12-22中国通史[1923年版史书]_百科词条简介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baike./xx-12-22中国通史[汉语词语]_百科词条简介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baike./xx-12-22蕺山中心校_百科词条baike./xx-12-22范姓_百科词条,为范氏始祖。

范文澜论唐代文明互鉴(推荐6篇)

范文澜论唐代文明互鉴(推荐6篇)

范文澜论唐代文明互鉴(推荐6篇)1.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2.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4.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5.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6.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7.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8.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9.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10.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1.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2.凡夫转境不转心。

圣人转心不转境。

13.知“因果”即知进退。

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14.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15.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16.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17.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长者,取祸。

不自满者,受益。

不自足者,博闻。

18.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19.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20.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21.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22.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23.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24.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25.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26.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27.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8.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29.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30.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31.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32.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