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优秀作文
2018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9.4

2018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9.4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1分)(2)“家住吴门,__________________”出自北宋词人_______的《苏幕遮·燎沉香》。
(2分)(3)《琵琶行》中,描写乐曲奏完后众人依然沉浸其中的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用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小丁听了同学对自己阅读疑惑的解答,评价说“昭然若揭,深刻透辟”。
B.小李外出旅游开阔了视野,赞叹大自然的美景“造化万千,巧夺天工”。
C.小王为一本科幻小说写推荐语,把“炙手可热,畅销不衰”作为宣传点。
D.小赵分析月考作文失分原因后,告诫自己不可“生编硬造,贻笑大方”。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作为__________,曲艺是__________,更是__________的“自律的艺术”,始终__________。
①方言艺术和地方特色艺术②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③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④在雅俗之间游弋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杜尚的质疑①1917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
法国艺术家杜尚把一件从器皿店购得的陶瓷小便池送到展会。
这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是作者刻意寻来的批量生产且“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
它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暴。
②在传统观念中,艺术是独特的,应该看上去是美的。
杜尚用自己的行动对习惯性的看法提出了质疑。
自此以后,艺术并不只是追求表现崇高的美、和谐的美,现代艺术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壁垒..,拓展到了诸如荒诞、颓废、反讽、神秘等范畴。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奉贤区三、写作(70 分)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0.作文(70分)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9分)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3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崇明区三、写作(70分)27.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评分标准一类卷 (63-70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52-62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39-51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奉贤区三、写作(70 分)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0.作文(70分)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9分)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3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崇明区三、写作(70分)27.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评分标准一类卷 (63-70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52-62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39-51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2018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作文)

2018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作文【徐汇区】26.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奉贤区】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青浦区】26.根据以下材料写作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着新的开始与旧的结束。
恋旧、怀旧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说“相见不如怀念, 怀念不如忘却”。
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新的开始与恋旧怀旧的关系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看了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崇明区】27.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杨浦区】26.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惟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人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
⑵不要写成诗歌。
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普陀区】26.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长宁、嘉定区】26.作文。
(70分)鲁迅先生说过:“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宝山区】26.依据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明确的信仰,并不能证明有精神追求的勇气;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能证明有明确的信仰。
普陀区二模语文作文

普陀区二模语文作文
《普陀区二模语文作文啊》
哎呀呀,说起普陀区二模语文作文,我就想到那次考试的时候,我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啦!题目是让我们写关于梦想的,哎呀,这可把我难住了。
我当时就坐在考场里,咬着笔头,脑袋里一片空白啊。
我就开始使劲想啊,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呢?是吃遍天下美食?还是每天都能睡大觉?哈哈,这些好像不太能写进作文里呀。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我突然看到教室窗户外面有一只小鸟。
它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的,特别欢快。
嘿,这小鸟多自由啊,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然后我就想,我的梦想其实也很简单啊,就是能像这只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于是,我就开始写啦,写我多么渴望像小鸟一样自由,写我对未来自由生活的憧憬。
写着写着,感觉越写越顺啦,等我写完的时候,哎呀,心里那叫一个轻松。
等考试结束后,我还对那只小鸟念念不忘呢。
我觉得这次经历真的很特别呀,就因为看到了那只小鸟,让我有了写作文的灵感呢。
普陀区二模语文作文,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呀,哈哈。
这就是我在普陀区二模语文作文考试时的有趣经历啦,真的是很难忘呢!。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选登(3篇)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优秀(yōuxiù)范文选登(3篇)人永远(yǒngyuǎn)活在自身之外现代社会,自荐已成为大众现象,上大学需要自荐,找工作也需要自荐。
然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便是人们渴望(kěwàng)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现象已然普遍于世。
既然(jìrán)时代主流如此,那我们应当见贤思齐,因此,我认为人立于世应当心系他人,这不仅指渴望被他人需要,更指主动“迎合”他人需要。
著名法国思想家萨特有言:“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的确,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亲人,社会乃至民族而活着。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如此。
试想,若一个民族人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对于被他人(tārén)需要的渴望显得十分关键,这不仅使人们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并且,這种被需要的态度也是个人进步发展以及价值提升的一大推动力量。
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诚心修炼?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
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学习上进?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
试想,若没有这种被需要的心态,那么他们之中依然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正是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人民大众发展自身能力,增强自身价值。
可是,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么?若人人都翘首仰视,希望社会对自己伸出橄榄枝,那无异于守株待兔,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衰败落后的后果。
因为,在心系他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心系他人的需要并主动出击满足需要。
盖茨在电脑行业的成功仅仅来源于领域对他的召唤?利玛窦的功成名就仅仅来自于洋人对中华文化好奇的需要?绝不!盖茨之所以成为微软之父,是因为他辍学创业,主动抓住机会迎合需要。
利玛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主动下乡学习传统文化,研读四书五经。
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普陀二模作文写作指导

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普陀二模作文写作指导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财富、地位、声誉、生活方式等方面。
这种比较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有差距,给自己带来压力,甚至造成焦虑感、不快感等烦恼。
由此而生的自卑、虚荣心、怨恨、嫉妒等,被认为是人性的劣根。
但是,不与他人比较,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积极的一面是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裹挟,消极的一面则是逃避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比较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避免不了比较。
而且,在网络时代,人处网中,更难以避免与他人比较。
此外,人的本能中也包括了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渴望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对名誉和地位的渴望。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比较,找到比较的正面作用,如找差距,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将自己从优越感中拉出,找动力、找榜样、找定位、找发展方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规避他人的不足之处等。
在进行比较时,我们应该注意在生活上向下比,在工作上向上比,避免过度物质、名利上的比较(攀比)。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这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固有本性。
有些人认为比较会带来烦恼,甚至是人性的劣根,应该努力避免。
但是,比较多为了筛选,筛选则必有输家,输家往往会陷入烦恼,这是比较的必然结果。
即便没有公开筛选,我们也常为自己的某方面不如他人而暗自不快或较劲。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逃避比较的XXX心态。
正确地看待比较,找到比较的正面作用,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前进。
正如XXX所说,快乐往往源于痛苦。
我们不能逃避比较所带来的烦恼,因为它也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和契机。
在日常工作和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借助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制定未来的目标。
长期的比较也能帮助我们清晰自身的能力范围,制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
因此,逃避比较会牺牲成功的喜悦,这是不值得的。
在明清两代,我国闭关锁国,不愿与他人比较,这导致了未来目标的模糊和自身能力的滞后,成为了全民族的悲剧。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种比较是人性的劣根,会带来烦恼,应该努力避免。
然而,我认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我们能够进行良性的比较,就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好处。
首先,与他人进行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种发现不足的过程能够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其次,与他人进行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榜样。
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比我们做得更好,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通过研究他们的优点,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当然,与他人进行比较也有一些需要避免的方面。
比如说,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地在物质、名利上进行比较,这种攀比只会让我们感到更加焦虑和不快。
此外,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避免过度地关注他人的缺点,这样只会让我们变得愤世嫉俗,产生消极情绪。
总的来说,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我们能够进行良性的比较,就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好处。
因此,我们应该在比较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自己的榜样,并且避免过度关注他人的缺点,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我们时常会通过比较来反观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比较从未离开我们的生活。
然而,比较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当我们比较身份、地位、财富等物质方面的东西时,往往会陷入攀比和欲望的恶性比较。
相反,一些研究和精神层面的比较可以促进自身进步,是良性比较。
良性和恶性比较的不同在于激发的事物不同。
良性比较能激发自我改正和积极的改变,而恶性比较则会引发消极的好胜心、嫉妒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因此,良性比较能为我们带来裨益,而恶性比较则可能成为生活中的烦恼元凶。
XXX通过与XXX的比较,塑造了自己的理想自我,并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良性比较不仅能让比较者认清自我,活出自我,而且也能让自己突破比较对象,有自己独特的一番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优秀作文材料: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说的是一种现象: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第二句话出示的是有人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认为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带来的结果是造成人性的劣根、引起心理的烦恼,故应该努力避免与人比较。
第三、四句话是出题者对写作者的要求:你对有人的观点的立场——赞成还是否定,你的观点是什么。
二、构思1.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和他人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具体列举一些比较的方面:学习、工作;财富、地位、声誉;家庭(儿女、老公、房子、车子)、生活方式……2.为什么和他人比较会带来烦恼?甚至有人认为和他人比较是人性的劣根?(1)和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他人有差距,给自己带来压力,造成焦虑感、不快感……——烦恼(2)劣根,由烦恼而生自卑、虚荣心;生怨恨、嫉妒;欲望……3.是否要努力避免和他人进行比较?如果努力避免即不与他人进行比较,会怎么样?不比较的本质是什么?积极的一面: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裹挟消极的一面:逃避压力,随意对待生活和人生4.生活中能避免与他人进行比较吗?为什么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客观原因:人是社会的人;现代社会是竞争社会,避免不了比较;网络时代,人处网中,避免不了与人比较主观原因:人的本能中包括——被社会排斥的恐惧,社会交往(渴望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社会声望(对名誉和地位的渴望)——这些本能决定了人必然会有意无意和他人进行比较5.为什么需要和他人进行比较?找差距,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自己从优越感中拉出;找动力、找榜样;找定位、找发展方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规避他人的不足之处;……6.应该在哪些方面比较?怎么比较?哪些方面的比较是“劣根”的,是应该避免的?(写出一些现实针对性)(1)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宗璞《报秋》“玉簪花精神”)(2)良性比较、适度比较(3)过度物质、名利上的比较(攀比)应该避免……学生作文:良性比较与恶性比较(62分)当我们刷着朋友圈,我们也有时会对比朋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别人有了我们所没有的事物,我们又会有一番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反观自己所拥有的……哪怕是无意也好,有意也罢,“比较”二字从未离我们天涯之远,而是一种不由自主浮涌上脑海中的心态。
然而“比较”中也有不同之分。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身份、地位、财富都比我们所有的更高更丰富时,我们也许会比较攀比。
在这些身外之物上,人比人总能“吓死”人,因为人的欲望野心是源源不断的,且人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
我将这些攀比、欲望及物质上的比较称作恶性比较。
相对的,一些学习、精神层面的、促进自身进步的比较,即良性比较。
如比较相互之间所取得的成绩,这能促进比较者在比较下更勤奋地学习,对其自身学习有一种激励所在,那么这样的比较即是良性的。
良性与恶性比较的不同在于二者所激发的事物不同。
良性比较能激发比较者的自我改正,在个人行为、品格、能力上去进行积极的改变。
而恶性比较一方面会激发人“消极的”的好胜心,从而产生对他人的憎恶嫉妒等心态,这无疑是人性中的劣根——恶念的源头。
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引发焦虑与无力感,这恰是自我烦恼的根系所在。
因而恶性比较的确可能是激发人性中的劣根,成为生活中烦恼的元凶。
但我认为,良性比较所激发的对自我改善的动力同样是比较所带来的,这也是能为我们带来裨益的。
不少人就用亲身经历验证了此点。
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年轻时以芥川龙之介为偶像进行写作。
在写文时,他常将自己的文章与芥川的作品进行比较,因而其早期作品也有类似于《罗生门》那样的森然之意。
与让人的比较中,能从中找到自我定位与看待事物的坐标系,从而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但同时,真正的良性比较还可以不止于此,正如太宰治后期作品《奔跑吧,梅勒斯》中所传达的消极中怀有坚定的希望与美好的情感,这又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少有的“绝处逢生”。
良性比较不仅能让比较者认清自我,活出自我,而且也能让自己突破比较对象,有自己独特的一番天地。
如果梵高只是在与高更绘画技巧的比较中选择了色彩丰富这一特点,也许人们就会少一位以点彩来描绘出黑暗扭曲却又星光熠熠的星空的天才画家;如果法拉第只是在与戴维的比较中学习了其所有的理论却不创新、有自己的思考,也许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时间将大大延后。
这些伟大的作家、画家、科学家,他们不仅是进行了良性比较这种比较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善自我的改变。
这样一种改变正是他们不凡之处,也是良性比较能带来的改善自我所必须的一步。
相比于在精神上羡慕他人有过人能力,而行为上却依旧安于躺在“佛系青年”这样的标签之下的人,这些改变已经为这些伟大之人不凡的命运奏响了前奏。
当一些人在良性比较后对艺术心生向往时,就将这种想法当做随口一说,内心劝服自己以后再说时,也有一些人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真正地到孤岛上作画。
前者又会在比较后,羡慕后者的毅力与行动力,却不知在满地六便士中抬头望月的不易。
这样的改变才是良性比较真正应达到的境界。
而只是不断地比较却不行动也只是无所成,只有在不断的良性比较与行动的改变中,人才能一步步成为最终想要成为的理想中的自我。
因此,我想,在比较时应用良性比较,而在行动时,也不要因未知而不敢迈出步伐。
无限美好、诗与远方都在行动与良性比较这二者往复产生之后。
【点评】列举生活中的事实,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和他人往往有意无意进行“比较”这一现象。
接下来小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比较”:一种是恶性比较,在身份、地位、财富上的攀比,带来欲望和野心;一种是良性比较,在学习、精神层面的互相促进,给人激励。
由此得出结论:恶性比较激发人性的劣根,成为烦恼的源头;而良性的比较能带来裨益。
并从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例子,阐述这一裨益——他人比较能认清自我,还能突破比较者的不足。
最后提出在与他人比较发现不足后后,还应有行动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塑造理想的自我。
文章层次清晰,由现象到分类,由分类到揭示两种比较的本质,对材料中“有人”的观点既分析其合理之处——恶性比较是人性劣根、烦恼的源头,又不认同其“努力避免比较”的观点(可惜的是文章对这一点没有清晰表明),并能用丰富的例子证明比较的积极意义,而积极意义上与一般同学停留在比较中发现自我的不足不同,还翻出了另一层意义即比较也让自己看到对方的不足从而让自己避免,造就更理想的自我。
不足的是最后部分提到了“佛系青年”,但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佛系恰好是以随意随性看淡一切的思想来掩盖自己不与人比较而逃避生活的一种现象,如能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融入自己的整体构思中,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就能得到落实。
正视比较的积极意义(63分)最近,“佛系青年”一词大热。
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对于工作生活无欲无求的态度。
有人比我有钱比我自在?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乐得自在。
有人工作加班熬夜拼业绩?我不跟你比,我“佛系”,我就安稳做好自己的工作。
可以说,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与他人进行着比较。
从旧时弄堂口洗衣服的阿娘们的七嘴八舌,到今日社会媒体上人们随意可见的他人的光鲜生活,我们很容易因为自己与他人的巨大反差而产生失落感,羡慕别人可以住别墅、开跑车、全世界旅行,而自己拼了命加班工作却还买不起大城市的一个厕所大小的面积。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差距与随之而来的无限烦恼,对出身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努力心态的丧失......“佛系青年”便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这些差距既然无法填补,那我就“眼不见为净”,我不跟你们比了,那烦恼也就消失了。
但果真如此吗?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真的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源头吗?避免比较的人们真的过上了预想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佛系青年”们依然要为了每月的房租拼命工作,所谓的“不比较”也只能带来些许心里上的安慰,由此显见,比较并无错,错的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比较是为了让人们看到自己与他人间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自我,“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但现在的人们反而将因差距产生的失落与自己因为差距太大失去努力向上的动力,或因为懒惰,自欺欺人而不愿努力改正,追上他人,从而导致的差距越拉越大,失落越来越深,全部归结为与他人的比较身上,完全混淆了矛盾的根源与出发点,用“比较”来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比较”这一助人们提升自己的工具反而成了人们欺骗自己与他人“掩耳盗铃”的遮羞布,十分讽刺。
因此,“佛系”背后掩藏的,其实正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掩饰,不比较,也不过是为了维持毫无实际效用的所谓的“面子”。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比较”?首先,我们要正视并承认比较所带来的差距,并借此看清自己的不足与弱点。
其次,我们要能认识到比较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差距激励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
然后,便是要求我们能客观坦然地应对差距困难,不要因为外界舆论的干扰而改变自己填补差距的决心。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比较都有意义。
我们应坚持与正面积极对象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而同时避免一些对于我们自身修养毫无意义的比较,比如因为长相原因而自卑甚至整容。
比较是鞭策人们正视不足,积极进取的大旗,烦恼的根源其实来自人们对自己的无力,不思进取的失望,坚持积极的比较,避免无意义的比较,借助差距产生的动力,向更好的自我砥砺前行。
【点评】这篇文章主要立足于分析人们与他人比较后产生烦恼的原因,并提出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良性比较的结果。
首先,开篇以“佛系青年”这一社会热点现象切入,用其不与他人比较、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来贴合作文材料中的“烦恼的根源”。
随后点出借助社交媒体,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无意的比较随处可见,人们避免比较是为了避免比较后的差距而产生的烦恼。
而后用“佛系青年”也未能摆脱烦恼的现状指出避免比较其实并不能减轻烦恼,并提出论点“烦恼的根源不是比较,而是人们对待比较结果的态度。
”随后又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比较的积极意义是让人们认清差距、及时调整,而烦恼的根源在于人们面对差距却不愿努力的的消极心态,这样会造成对自身能力不足而失望。
然后论述了人们对待比较应有的态度“正视差距、坦然面对、获取激励。
”同时补充论述了“应进行良性比较。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楚,逐层分析中反映出小作者对“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会有意无意地比较”、“这些比较为什么带来烦恼”、“烦恼的源头有哪些”、“如何看待无处不在的比较”的较高的思维层次。
最后一块的分析有些泛泛。
不比不较从心而行(67分)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需要区分的是,这种比较不是人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客观竞争,例如中美科学家们按照某些既定的、共同认可的标准来衡量各自的科技发展水平;“生活中”的比较更多的是人们依照自己内心的标准对自身与他人的某些社会属性进行对比,例如财富、声望、社会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