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分析
古代的货币和信用
第二章古代的货币和信用——唐至元代唐代的货币是一种铜钱和布帛并行制度,除国外贸易收支用金银外,布帛在国内使用上占相当大的比重。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币制大毁,流通混乱,五铢钱多被熔销制造器皿或私铸恶钱。
到了唐代缺铜乏钱的情况更加严重,故不得不以布帛充当货币之用。
这种缺钱现象,五代和宋时也未有根本解除,所以宋代以后铜铁钱两者并行,且发行纸币以适应增长的货币需要,同时唐宋以来,紧急扩展,商业发达,自然需要一种价值较高的金属充作货币,所以白银的作用也渐渐推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信用事业也渐趋发达,并出现了信用机构。
这些情况下面分节叙述之。
第一节铜铸币(铁钱锡铅等钱附)一.唐朝时期唐代的铜币在名称和衡法上有很大的变革。
在唐以前,差不多都以重量为名称,钱面上铸“五铢”字样,尽管实际分量不够,甚至相差很多,而仍以“五铢”为名。
自唐朝起,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而改称“宝”,或“通宝”、“元宝”等等,并常冠以当时年号。
标准唐钱(开元钱)重二铢四絫,称为一“钱”,每十枚重一两,千枚重六斤四两。
后来的衡法特别是宋朝后即改用两、钱、分厘十进位法(十六两为斤),不再以铢絫计量了。
唐高祖李渊初入长安时,因民间行使线环钱,极轻小,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钱”。
这种钱的正面铸“开元通宝”四字,面文分篆、隶、八分三种字体版样。
“开元”非唐高祖年号,而是开始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指通行的宝货。
钱重大小适中,合乎当时流通支付的要求。
当时设监造钱炉于洛、并、幽、益等州,对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各赐三炉,裴寂赐一炉,准予分别铸钱,其余严令禁铸,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开元钱是唐代二百多年的主要货币,唐以后还流通很久,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钱币制度的革新及衡法上有深远意义,为后世制钱的楷模。
开元钱顺畅流通,价值稳定,这是形成“贞观之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加以那些年间更有几次农业丰收,长安斗米才值三四钱。
但历史的上的好年头总是延续不长的,到高宗时私铸的恶钱渐渐增加,官方以好钱(开元钱)一换恶钱五的比例收买之。
春秋战国的货币与信用
春秋战国的货币与信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
货币与信用作为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信用机制,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货币形式的进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逐渐发展起来。
最初,羊、牛等生活用品被用作一般等价物,充当了相对固定的货币形式。
这种交换方式称为实物货币,即以一种具体物品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逐渐发现实物货币的局限性。
于是,一些国家开始使用青铜贝壳作为货币。
这种贝壳货币具有相对稀缺性和易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了更便捷的交换媒介。
然而,贝壳货币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磨损、难以分割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商代晚期出现了铜质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大量铸造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这些铜钱通常采用方孔的形式,方便人们将其串在绳子上携带,也方便商品的买卖和流通。
二、信用机制的建立除了货币形式的进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各种信用机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
一种重要的信用形式是典当,即通过将贵重物品交给当铺借贷现金或其他物品。
在商业交易中,信用的建立十分关键。
商人会根据对方的信誉和声誉来判断是否与其交易。
一些富有的商人或贵族家族以自己的信用担保,并提供资金或贷款给其他人。
这种信用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商业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些类似于现代票据的信用工具出现。
比如,一些商人会使用纸张写下交易的详细内容和承诺,并在上面签字作为证明,这样可以在交易发生争议时提供证据。
三、货币与信用的经济影响货币和信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货币的使用加速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不再依赖实物货币的固定价值,人们可以更灵活地进行商业交易。
货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商品的多元化。
其次,信用的建立促进了商人和商业家的发展。
中国古代信用观与当代企业管理之借鉴
摘要:作者对比分析了儒家思想中孔子以“道德”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孟子以仁义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法家韩非子以“刑德”为核心的非对称信用结构。
在此基础上,作者透过中国当代企业信用危机的现象,分析了其中信用结构失衡的本质,并借鉴古代信用思想,提出重建当代企业信用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信用都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
所谓的“三角债”问题、银行的巨额坏帐问题、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假冒伪劣泛滥成灾问题等社会痼疾,在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问题。
一、儒家、法家思想中的信用结构 1.孔子以“道德”为核心的对称信用结构。
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大到治国,小到处事,都要讲究信用。
从治国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为徒来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梯,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为友来说,要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以此时时警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取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传无习乎?”。
因此,信用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孔子譬之于“”和“”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以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作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
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
”社会这部“车子”缺少了“信用”这一关键的支撑是寸步难行的。
为此,孔子为他所推崇的礼治社会设计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对称性信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从孔子及其弟子的典籍、言行中来寻绎这一结构的脉络。
孔子的信用结构分为人伦和政事两极。
从人伦信用来看,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也就是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人要恕。
而“恕”,则是人伦信用的根本。
先秦的货币和信用培训资料
◎世界货币形态演变过程图
实物货币(自然物、劳动产品) 商品货币
金属货币(铜、银、金等)
货币
纸制货币(可兑现、不可兑现纸币)
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主要是活期存款) 电子货币(银行卡对应的存款)
▽我国货币材料(货币本位)与货币 形态的变迁,与世界货币形态演变 的趋向也大体一致(见下图示)。
实物货币:贝币
☆这些出土文物表明夏代已经出现了 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 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 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 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
▽我国先秦以后的诸多史籍,也提到夏代有了 货币:
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纪录 整理而成《盐铁论》。《盐铁论.错币》说 “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 石,后世或金钱刀布”为币。汉代司马迁的 《史记.平准书》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 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虞夏之币……或 龟贝” 。
南宋的信用货币: 纸质的“会子”
不兑现信用货币;中央银行法币10元
第五套人民币
电子货币的载体:民生借记卡
▽当然,我国货币材料(货币本位)与货币形 态的变迁,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例如: ☆虽然中国最早出现了金属铸币和信用货币, 但是中国金属货币完全取代实物货币、信用货 币完全取代金属货币的过程较为漫长; ☆铜币在中国金属货币流通史上具有突出的地 位,因而国内学者有“慕铜说” 。 中国的货币从远古到现在,已有较大的变 化,那么它是如何、因何变化的呢?
▽我国先秦以后的诸多史籍,也 提到夏代有了货币:
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召开的 盐铁会议纪录整理而成《盐铁 论》。《盐铁论.错币》说“弊 (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 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为币。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平 准书》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虞夏之币……或龟贝” 。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三)晋至隋的信用及其信用机构 • 基本情况如上,无质的差别。 • 南北朝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质库。它由 寺庙经营。 • 东晋南朝的邸店是经营堆货、住宿、商业和高利贷的 机构。 • 隋时,用官款放债成为了合法的行为,朝廷曾经发放 一笔公廨钱,让官员放款或者其他经营,用利息或利 润作为行政费用。
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二)秦汉的信用 • 秦汉的信用与先秦相比,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差 别。 • 汉朝时,国家对贫民的救济性贷放已成为一种经常性 的制度。国家放贷并不能解决下生产者的全部困难, 而且借贷的也不全是小生产者。早在西汉初年,在西 安地区就形成一个放贷市场,资本被称之为“子钱”, 放高利贷者被称之为“子钱家”。《史记。货殖列传》 就有专门的记载来反映借贷的事情。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一、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一)先秦的信用 • 关于信用产生的背景,大抵在货币产生之后。当然这 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货币本身就隐含着信用。 (借贷、信用、信贷的区别) • 先秦的借贷,大体有两种,一种就是高利贷;例外一 种就是国家借贷,就是农业信贷。当然,也有国家信 贷以取利为目的,这就是国家高利贷。 • 先秦的信用,较早出现在《周礼》中,春秋的史书也 有借贷的记载。如《国语》。 • 战国时期的放贷是很普遍的。如孟尝君放债取息以养 宾客,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超过10万钱。贵族也有借贷 的事。周折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之所役逼,与 家人无异。多负债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 周人名其台曰逃债台”,债台高筑一词源于此。
• (一)高利贷一般 • 明处的吴县沈万三的故事:洪武通宝1文/536870912/ 每天复利一次/一月,太祖决定利息只以三分为率。 • (二)当铺,明清质库继续发展,质库的名称除上面提 到的,还有质铺、解铺、典铺、解当铺、当铺、典当、 当店等。清代还有政府直接开的当铺。 • (三)钱铺、钱庄和帐局 • 明中叶以后,适应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 一些新的信用机构。 • 最主要的信用机构是钱铺,在钱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则 产生钱庄、银号等名称。钱铺的原始业务是货币兑换、 包括金和银、银和钱、金和钱之间的兑换。
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分析以及政策建议近年来,在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货币信用体系逐渐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这个系统由许多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组成,它们相互关联,整合了不同的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总结其优缺点,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结构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由多层次的机构和部门构成。
其中,中央银行是货币信用体系的核心,负责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等重要职能。
此外,还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它们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承担了信贷、融资、投资等重要职能。
除此之外,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部门等也是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优缺点1. 优点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拥有广泛的参与者,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
这种参与者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有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在中国的货币信用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使得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对于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货币传导机制的建立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是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优点。
在中央银行的主导下,货币传导机制的设计可以实现货币的流通和调节,有效促进了经济运行。
2. 缺点由于参与者的多样性,某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可能出现问题。
在一些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内部,存在等级制度和利益冲突等问题。
例如,银行创造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理财和投资服务的渠道,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违规操纵汇率、欺诈性行为、虚假广告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信心受损,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风险。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和盈利导向也是中国货币信用体系的一个缺点。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通常会在风险控制、投资回报等方面存在偏差,进而对经济产生潜在影响。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 • 唐代的国内外贸易都较前朝有了发展,高利贷资本的 积累规模也更为增大,放款人还有“蕃客”(外国商 人)、贵族、官僚经营高利贷也普遍。 • 唐及五代的信用放款叫出举、举放、举债、放债、责 息钱等。抵押放款则称质、收质、纳质等。经营抵押 放款的有个人和专门的机构。产生于南朝的寺庙质库 已发展为独立的机构。高利贷的发展,使政府不能不 对它作出有关的法律规定,包括是否复利,包括抵押 品的处理,等等。 • (二)官营高利贷 • 唐代官营放款成为一种经常制度,政府的许多开支, 几乎无一不以放款利息收入为其一部或全部的来源。 官营放款的资本成为公廨本钱、食利钱、捉钱。
四、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信 用及其信用机构
• (一)高利贷一般 • 明处的吴县沈万三的故事:洪武通宝1文/536870912/ 每天复利一次/一月,太祖决定利息只以三分为率。 • (二)当铺,明清质库继续发展,质库的名称除上面提 到的,还有质铺、解铺、典铺、解当铺、当铺、典当、 当店等。清代还有政府直接开的当铺。 • (三)钱铺、钱庄和帐局 • 明中叶以后,适应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 一些新的信用机构。 • 最主要的信用机构是钱铺,在钱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则 产生钱庄、银号等名称。钱铺的原始业务是货币兑换、 包括金和银、银和钱、金和钱之间的兑换。
三。大多以取息一倍为限。 但是违背的现象时有发生。 • 经营抵押放款的信用机构仍是质库,亦称质肆、解库、 质典库、解典库等。南宋时,江北叫解库,江南叫质库。 寺庙经营的质库叫“长生库”。 • 宋代还有金银铺、银铺、金银交引铺、金银钞引交易 铺、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等。交引、钞引、盐引都是一个 意思,就是买卖这些东西的凭证 • 唐代的飞钱在宋代继续得到发展,又费钱、便换、变 迁、兑便等名称。宋太祖在两京设便钱务,作为便钱的 机构。后改为榷货务办理。南宋初年的官营便钱,发行 的汇票称为“关子”,民间变迁发行的汇票称为“会 子”。会子很快成为国家纸币。
唐宋时期信用业的发展
唐宋时期信用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中国的信用业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信用产生的基础是借贷。
借贷最初只是为了维持生计,但随着生产和分化的发展,借贷越来越频繁,后来甚至发展成为借贷双方都为了谋取利益,(一)信用业发展的原因唐朝是一个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十分辉煌的朝代,有开唐盛世之称。
唐朝的经济结束了魏晋时期的低谷,迎来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社会中产生了许多信用业务。
从形式来看,主要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等。
宋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生产的专业化逐渐提高,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得到前所未有有的增加。
商品交易的进一步扩大,贸易的增加也促使信用业的发展。
(二)信用机构的发展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个经济繁荣昌盛的时期,金融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信用金融机构,如典当、质库、柜坊等,信用金融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信用金融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首次出现纸币——交子。
1.唐代信用机构唐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一种用于款项汇兑的飞钱。
飞钱是唐代进行款项汇兑业务的凭证。
唐代款项汇兑,尽管有不同的称呼,但其基本的运行方式却是一致的。
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该机构所属的道,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
接收汇兑的机构主要是各道的进奏院、诸军、诸使以及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等机构,要求汇兑的主要是商人。
飞钱这种汇兑业务产生后,曾一度遭到禁止。
但是,这种禁令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带来了诸多弊病,唐政府又不得不恢复飞钱这种方法。
先是取消了平价汇兑,汇兑机构要求商人汇兑款项时要交纳一定的汇费,结果商人都不愿意接受。
唐政府只有取消手续费。
有学者认为飞钱的产生只是一种偶然现像,但其实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飞钱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
随着商品交易的范围扩大,交易的数额增加,铜钱携带不便,商人外出卖出货物后,现钱不易携带,并且携带大数额的铜钱在回去途中也有较大风险。
元代的信用和信用机构
《河北学刊》1997.3元代的信用和信用机构・叶世昌・一、赈贷及同赈济有关的信用中国古代对饥民的救济有赈济、赈粜和赈贷等。
赈济是无偿的;赈粜是以较低的价格粜粮给饥民;赈贷则是有偿的,归还时不付利息或付较低的利息。
这三种方法历代政府多有采用,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元朝较多采用赈济和赈粜的办法,关于赈贷的记载甚少。
但有些赈济用借贷的办法筹集财物,故赈济本身虽非信用行为,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信用关系。
此外,政府和官员还有代民还债等措施。
这些都集中在一起论述,并按时间顺序混合排列。
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领中都行省(治今北京)王木戢为加强战备,引水环城,所需经费“自为券,假之贾人,而敛不及民”①。
太宗七年(1235年)董文炳任藁城令。
藁城本来就穷,加上“旱蝗荐饥,而府征日暴,民殆不能生”。
董文炳拿出私谷数千石给县,使县的困难得以减轻。
前任县令因军兴乏用,曾借高利贷,一年利息一倍,要用民间的蚕麦还债。
董文炳拿出自己的田地抵债,并组织农民生产,使“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饶”②。
权真定(治今河北正定)五路万户王玉曾替民还清西域商人的高利贷银5000两③。
太宗十年、十一年间,真定等路蝗灾和旱灾,真定五路万户史天泽借债以充民赋,积银至13000余锭(一锭为50两),后来用自己的家财还债,不足之数再在族属官吏中均摊,共同还清了这笔巨债④。
太宗时还曾代民还债,因同高利贷有关,留待后面再谈。
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将留屯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的江南新附民徙居怀孟(治今河南沁阳),贷给种子和口粮;九月免除真定路官民所借贫不能偿的官钱⑤。
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忠济为了代部民交纳欠赋,向富人及官库借钱,总计欠富人钱437400锭,欠官库银15000余两⑥。
中统三年世祖发内藏代为还债。
至元四年(1267年)七月,世祖下诏由官府代偿亦即纳地区新附贫民无力偿还的债务⑦。
至元十年五月,免除民间无力偿还的所欠前朝官钱⑧。
至元十一年,李德辉为安西(治今陕西西安)王相,开垦泾河边营牧故地数千顷,起庐舍,疏沟浍,“假牛、种、田具,赋予民二千家屯田”⑨。
信用体系PPT
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常常缺乏征信机构和担保机构提供相关的信 息和担保。
问题五:人们守信观念与意愿普遍不足
四、信用发展前景探讨
美国是世界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也是信用管理行业最发
向别达 们人的 认国 识学家 成习。 熟因 的或此 社许, 会对 信会美用让国制的度我社的们会基信本少用状走体况系。许框多架进弯行路分析。有助于我 ——朱文汉
当前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
宏观调控效应显现,对信贷资产持续优良构成威胁。 股市的暴涨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同时,相对坚挺的房价又吸引一部分投资者套取个人贷款进行投资炒房 由于信用数据基本上垄断在各个 政府部门手中,且基本上不对外开放
社会上非法集资可能带给银行威胁。银监局调查发现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被借款人改变用途,甚至挪用 于非法集资。
主要形式 ◎赊销 ◎分期付款 ◎消费贷款
新闻
人们还不习惯“花明天的钱”,受人之托代客理财
还不规范,很多信用卡其实只是代记卡,国内尚未建立全国征信网 ,现有法律对失信惩罚的力度太轻。
PPT模板下载:/moban/
下面我们来简单概括一下 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存在哪些问题——
◎道德范畴的信用 ◎经济范畴的信用
两种信用范畴的联系
经济范畴的信用
价值单方面让渡 未来还本付息的承诺
道德范畴的信用
具有信守承诺的 意愿
一、信用的历史发展沿革
信用的基本形态 ◎实物借贷:以实物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 ◎货币借贷: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货币借贷逐渐成 为居于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从商业信用的形式看 ◎我国传统的商业信用是挂账式、口头式的商业信用,主要有赊购赊销、预收预 付货款或定金等几种形式。 ◎到晚清时期江南某些地方、某些领域才出现了票据化的商业信用,但这些商业 票据主要是作为债务凭据而存在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本地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开始出现于商品交 易中,四十年代中央银行才开办了票据贴现与再贴业务,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 制度也初步形成。
论古代信用的萌芽与发展
论古代信用的萌芽与发展摘要:中国金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于货币与信用。
就经济方面讲,信用就是借贷行为。
借贷行为发生于原始公社末期,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货币产生后,货币借贷成为早期借贷的另一种形式。
两汉的放贷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直到南北朝时信用机关才产生。
唐朝更为突出,已经产生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存款、放款、汇兑和货币兑换。
唐朝的金融发展是空前的盛况,是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众所周知宋朝的商品更为发达,但信用事业发展却缓慢。
宋朝的商品与宋朝同时的金朝及元朝,信用事业无重大发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产生了钱庄和票号。
关键字:信用、借贷、古代金融、政府放贷、货币兑换。
一、信用的萌芽(先秦)早期的信用形式是实物和货币的借贷,借贷行为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社会开始两极化。
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粮食、农具等生活呢必需品。
但实物借贷却要受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间、地点等很多因素的制约。
以货币产生以后,借贷规模扩大了,货币借贷成为早期信用的另一种形式。
货币的使用推动了借贷活动的发展,货币借贷突破了实物借贷的局限,对于借方来说,他可以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实物;对于贷方而言,由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和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使债主宁愿接受货币,而不愿接受实物,因为实物不便于保存,而货币既可作为财富储藏,又可用于购买另外的物品,将借贷行为向前大为推进。
《周礼·地官·泉府》:“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
”可看出先秦的借贷,既有私人之间的,也有政府同民间的,表现形式仍为实物借贷。
政府借贷由泉府负责办理。
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相当于当今的财政部和国家银行,负责征税、稳定物价和办理赊贷。
春秋战国时代,《国语·晋语》中晋文公免除百姓对国家所负债务的记载,可见借贷已是很盛行。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放债于其封地薛,靠放贷取息以豢养门客三千。
“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其利息是非常高的,《管子》一书中常有“倍贷”、“倍称”之说,可见当时的利息是非常之高的。
我国古代金融机构异同分析
我国古代金融机构异同分析摘要:从古至今,经济都是人们生产发展首要关注的重点,任何生产活动的进行都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
经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货币是经济的实体体现,是经济的见证。
金融机构是管理货币,保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服务机构,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并变化。
我国古代就存在金融机构,文章探讨我国古代金融机构寺院、店铺、柜坊、当铺、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异同,从而得出古代的金融机构主要围绕存款、借贷放贷、汇兑进行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经济;金融机构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货币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开始意识到管理货币的重要性,出台各种管理货币的政策,例如战国末年秦国颁布的《金布律》。
金融机构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古代的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从事贷款、汇兑等业务,为近代金融货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本文借助古代金融机构的演变,来探析我国古代金融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古代的金融机构(一)寺院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借贷放贷的形式出现,不过,那个时候借的都是实物。
据《说文解字注》载“贷,施也。
为我施人曰贷也”,这里的借贷就是无偿给予,并没有经济学上欠付债务的含义[2]。
货币的使用使借贷放贷以货币的形式交付,并且这种活动越来越多,于是在社会上就有开始从事放款的人。
战国以前,发放款主要是由官府、地主等贵族,秦汉时期有专门从事放款的人,叫做“子钱家”。
到了南北朝时期,寺院成为信用机构,从事放款活动。
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院兴起,正如杜牧的《江南春》中所说“南唐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崇拜佛教,寺院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享有不少特权,寺院不仅仅是从事宗教活动,还会从事金融活动,也就是放款业务。
但寺院主要就是一种信用中介,并不是专门的金融机构。
(二)店铺唐代开始金融机构以店铺的形式出现,唐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长安的西市是我国最早金融市场。
信用知识中国古代诚信源流考
信用知识中国古代诚信源流考中国古代诚信源流考发布时间:2002年04月10日来源:光明日报分享到:一中国传统伦理对诚信问题的探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
《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
《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
"诚"在孔子那里虽未形成理论概念,但他多处讲"仁",其修己爱人的内在意蕴与"诚"是一脉相通的。
在孟子那里,"诚"逐步成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
荀子发挥了孟子"诚"的思想,并开始以"诚"涉政,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诚"乃"政事之本"。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
金融学基础-18-第3章信用(7)国家信用
金融学基础-18-第3章信用(7)国家信用政府也会借钱—国家信用传说战国后期,秦国逼近王城,周赧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
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
他很快就把借的钱花完了,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便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因此后人把这个台叫“债台”,成语债台高筑就是从这里来的。
周赧王向富商地主借债的行为体现的便是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通常是指政府的信用,以国家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这种信用形式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
在中国史书上,明确记载有不少朝廷借债的事。
东汉安帝永初四年对羌(qiāng)人作战,军费不断增大,曾有“官负人责(债)数十亿万”的记载;顺帝永和六年,国家向王侯预征一年租税和向有钱的百姓每户借钱一千。
关于封建社会时期国家借债的相关记载各朝各代都有。
国外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英法“九年战争”时,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为了筹备战备资金,向首都伦敦城的商人和贵族封建主借钱,由于这笔资金规模很大,不得不单独建立起一个机构进行贷款后的管理。
战争结束后,这家机构并未撤除,而是逐渐壮大,最后变成了英国的中央银行。
国家不仅是借债人,同时也是放债人。
《周礼·泉府》记载“民”可以从“泉府”赊贷;汉代有官府贷放种子、口粮的做法;汉朝顺帝也曾对“贫人”放贷;隋唐之际,有专门用来放债和经营商业活动的本钱,叫“公廨本钱”;北宋王安石变法,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措施,一是政府向农民贷钱贷实物,二是向商贩贷款,目的在于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从革命根据地开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政权一直对农民发放农贷……1877年,英国经济学家和作家沃尔特·巴佐特认为,政府筹措短期资金时,应采用与商业票据相似的工具。
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国家票据,并首次在英国发行。
这种票据面值为一定金额,而且采用折价发行的方式,例如面值为100元,民众购买时只需支付95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到期后收回100元面值,这多出来的5元为利息。
存折的起源:史上最早的信用机构是南北朝的“质库”
存折的起源:史上最早的信用机构是南北朝的“质库”
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信用机构是南北朝的“质库”(类似典当业),到了唐朝中叶出现了“柜坊”等,凭证有相互约定的实物,即具体的一样东西,较多的则使用“凭贴”、“书贴”、“文券”、“券契”等,为单纸或折纸式的单笔往来的记录,可以说这就是“存折”的前身。
钱庄的雏形源自明朝中叶,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民间信用机构,当时称“钱肆”、“钱桌”或“钱店”。
开始只是兑换货币,后逐步发展才产生存放贷业务,也就有了较正规的存折。
随着沿海贸易的发展,到明末清初,钱庄已形成兑换货币的市场,到了清朝中叶,钱庄已成为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
钱庄那折叠式的存折,比较精致的外加硬板纸做的抽插式封套,套子外边还用各色布料包贴装饰得很美观。
展开存折可看到右上角由发证一方交付粘贴的每枚壹至贰角的印花税票,还有从右到左纵式排列用工整秀丽的毛笔字体记载的存取日期和款项。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和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拉开来看,那齐整匀称的折叠形式,让人很自然便产生意会,故称其为“存折”。
如果再追溯“存折”的另一种意义,即折叠样式的源起,应该说是造纸术的发明使我们的祖先放弃了曾经在竹简上刻字的办法,在接受了使用纸张便捷的同时却保留了展读的习惯。
以后,随着钱庄业从鼎盛走向衰落,这种折叠式的存折也就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存折的名称却沿用至今。
清代信用制度
清代信用制度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而清代信用制度则是这段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清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历程非常长,从最初的无信用制度时期,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信用制度。
这些信用制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信用制度。
为什么会有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源于对信用的需求。
在人们经济活动中,信用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良好的信用可以带来商业机会、银行贷款、融资等各种福利。
所以,当初期的商业交易中出现违约的情况时,人们必须着手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来保障交易的正常进行。
清代信用制度的演变过程封建制度和农耕经济是清朝建立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清代初期,几乎没有信用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信用制度都没有。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活动中,大多是从实物交换开始的,没有明确的货币交换体系。
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殖民扩张,海上贸易开始逐渐兴起。
这时,人们因为需要进行金融交易,才开始建立了信用制度。
随着清朝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最有代表性的制度是传统上使用的”票号制度”,它是一种基于信任和合约关系的贸易制度。
票号制度清代,金融市场主要开展票号商贸业务。
票号制度出现在明朝初年,到清朝时期已经非常成熟。
票号的作用在于,为有钱人和商人提供贷款,并在商业交易中充当中介。
铺头以个体形式存在,贩卖的货品大致相同,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而票号不仅提供便利的批发和零售服务,还开办业务分支,如铺押、抵押、放债、买卖股票等,变为银行。
所以有人说,票号是古代的汇丰银行。
票号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借贷和交易合同使用极具保障和稳定性,可长期使用,难破解,因而深得市民经商者的信赖和赞誉,成为了当时流传最广,最有名的贸易制度。
私刻承兑汇票作为票号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私刻承兑汇票也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制度之一。
承兑汇票在当时的贸易中,可以看作是一种可靠的交易方式,其保障性强,安全性高,更便于流通与支付。
【宋朝历史】先进的宋代信用制度:政府财政困难就发行信用票据
【宋朝历史】先进的宋代信用制度:政府财政困难就发行信用票据宋代,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信用形式、信用主体、信用工具方面,还是在制度保障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开创了古代传统金融的新篇章。
具体而言,宋代信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信用与民间信用共同发展在宋代,国家信用集中表现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借助政权的力量来经营金融机构以体现之。
史料记载的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抵当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
榷货务主要职责是“掌鹾、茗、香、矾钞引之政令,以通商贾,佐国用”(《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属”(《宋会要辑稿·职官》)、“掌受商人便钱给券”(《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五之二二),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
它除了对政府禁榷物品进行专卖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的活动发挥信用功能。
市易务基于市易法设立,“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九》),可见,其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以通货财。
除此之外,市易务也可召人抵当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检校库类似今日的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
抵当所、抵当库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在北宋神宗、哲宗时多称抵当所,而徽宗以后至南宋末多称抵当库,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
便钱务是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
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
宋代国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提高效率的积极一面,也有衙门作风、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的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高利贷一般 • 明处的吴县沈万三的故事:洪武通宝1文/536870912/ 每天复利一次/一月,太祖决定利息只以三分为率。 • (二)当铺,明清质库继续发展,质库的名称除上面提 到的,还有质铺、解铺、典铺、解当铺、当铺、典当、 当店等。清代还有政府直接开的当铺。 • (三)钱铺、钱庄和帐局 • 明中叶以后,适应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 一些新的信用机构。 • 最主要的信用机构是钱铺,在钱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则 产生钱庄、银号等名称。钱铺的原始业务是货币兑换、 包括金和银、银和钱、金和钱之间的兑换。
二、唐和五代的信用及其信用机 构 (一)私人高利贷
唐和五代的信用及其信用机构
• • • • • 公廨本钱大多为信用放款,有时也进行抵押放款。 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官营高利贷信用。 (三)汇兑 唐代产生了汇兑。唐代的汇兑叫“飞钱”或“便换”。 唐代实行两税法后,钱币数量不足,各地有禁钱出境 的措施。当时各岛的地方政府在京师设有办事机构进 奏院。各道在京师的商人卖出商品后,将钱交给进奏 院,拿到取钱凭证,回乡后合券取钱,称为飞钱。飞 钱对减少钱币外流既节省运输费用都有好处。但是由 于中央政府掌握不了这些钱,下令禁止,后中央政府 设立机构办理飞钱。 • 唐代还产生柜坊的机构,是经营保险业务的店铺。
先秦至隋的信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机构
(二)秦汉的信用 • 秦汉的信用与先秦相比,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差 别。 • 汉朝时,国家对贫民的救济性贷放已成为一种经常性 的制度。国家放贷并不能解决下生产者的全部困难, 而且借贷的也不全是小生产者。早在西汉初年,在西 安地区就形成一个放贷市场,资本被称之为“子钱”, 放高利贷者被称之为“子钱家”。《史记。货殖列传》 就有专门的记载来反映借贷的事情。
四、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信 用及其信用机构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信用及 其信用机构
• 明末的钱铺已开始经营存款、放款、汇兑及发行 兑换券等业务。 • 钱庄始于明末。 • 银号至迟产生于乾隆初年。,他和钱庄只是名称 不同,性质一样,有时名称通用。 • 清代还有官营的钱铺。
第七讲
中国古代信用及其机构
一、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一)先秦的信用 • 关于信用产生的背景,大抵在货币产生之后。当然这 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货币本身就隐含着信用。 (借贷、信用、信贷的区别) • 先秦的借贷,大体有两种,一种就是高利贷;例外一 种就是国家借贷,就是农业信贷。当然,也有国家信 贷以取利为目的,这就是国家高利贷。 • 先秦的信用,较早出现在《周礼》中,春秋的史书也 有借贷的记载。如《国语》。 • 战国时期的放贷是很普遍的。如孟尝君放债取息以养 宾客,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超过10万钱。贵族也有借贷 的事。周折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之所役逼,与 家人无异。多负债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 周人名其台曰逃债台”,债台高筑一词源于此。
先秦至隋的信用及其机构
• (三)晋至隋的信用及其信用机构 • 基本情况如上,无质的差别。 • 南北朝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质库。它由 寺庙经营。 • 东晋南朝的邸店是经营堆货、住宿、商业和高利贷的 机构。 • 隋时,用官款放债成为了合法的行为,朝廷曾经发放 一笔公廨钱,让官员放款或者其他经营,用利息或利 润作为行政费用。
• • 唐代的国内外贸易都较前朝有了发展,高利贷资本的 积累规模也更为增大,放款人还有“蕃客”(外国商 人)、贵族、官僚经营高利贷也普遍。 • 唐及五代的信用放款叫出举、举放、举债、放债、责 息钱等。抵押放款则称质、收质、纳质等。经营抵押 放款的有个人和专门的机构。产生于南朝的寺庙质库 已发展为独立的机构。高利贷的发展,使政府不能不 对它作出有关的法律规定,包括是否复利,包括抵押 品的处理,等等。 • (二)官营高利贷 • 唐代官营放款成为一种经常制度,政府的许多开支, 几乎无一不以放款利息收入为其一部或全部的来源。 官营放款的资本成为公廨本钱、食利钱、捉钱。
三、辽宋金元的信用及其机构
• 宋、金、元都有限制利息的法令。大多以取息一倍为限。 但是违背的现象时有发生。 • 经营抵押放款的信用机构仍是质库,亦称质肆、解库、 质典库、解典库等。南宋时,江北叫解库,江南叫质库。 寺庙经营的质库叫“长生库”。 • 宋代还有金银铺、银铺、金银交引铺、金银钞引交易 铺、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等。交引、钞引、盐引都是一个 意思,就是买卖这些东西的凭证 • 唐代的飞钱在宋代继续得到发展,又费钱、便换、变 迁、兑便等名称。宋太祖在两京设便钱务,作为便钱的 机构。后改为榷货务办理。南宋初年的官营便钱,发行 的汇票称为“关子”,民间变迁发行的汇票称为“会 子”。会子很快成为国家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