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化学《溶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化学《溶液》
一、选择题
1.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
B.向硫酸铜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稀释酸性溶液,溶液酸性减弱,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
A、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故A不正确;
B、向硫酸铜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立即产生沉淀,故B不正确;
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能是0,故D不正确。

故选C。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t2℃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正确,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正确,因为该温度下50g水溶解了30g溶质,那么100g是就恰好溶解60g溶质,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故选D。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此选项正确;
B. 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a,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C.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此选项错误;
D.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此选项正确。

故选C。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A.氯化钠放在右盘
B.氯化钠洒出
C.俯视读数
D.转移溶液时溅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氯化钠放在右盘且使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洒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

5.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6.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7.下列图像与对应选项内容关系合理的是( )
A.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B.向一定量锌粒中滴加稀硫酸
C.一定质量的固体氯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
D.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硝酸钾至溶液饱和
【解析】A、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应该等于7,不会小于7,错误;B、向一定量锌粒中滴加稀硫酸,稀硫酸与锌粒接触就会产生气体,错误;C、一定质量的固体氯酸钾加热至完全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减少,当反应结束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保持不变,正确;D、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硝酸钾至溶液饱和,当开始加入硝酸钾时,溶液的质量不为0,错误。

故选C。

点睛: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的知识熟练掌握,并能结合图象的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①抓图象的起点,②抓图象的终点,③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8.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在20℃~30℃
B.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4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C.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55g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0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相交;
B、根据20℃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及溶解度的定义分析解答;
C、依据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分析解答;
D、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分析提纯硝酸钾的方法。

解:A、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正确;
B、在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KNO3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分别将两种物质34g 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可形成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错误;
C、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相当于210g溶液最多溶解硝酸钾110g;则105g饱和溶液溶液含有硝酸钾55g,正确;
D、根据图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逐渐增大,且变化较大;所以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以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睛: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

9.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

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
D.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图示可知,甲的溶解度是102.5g没有指明是在70℃时,选项A不正确;
B.甲的溶解度在0℃到7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大于70℃时,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选项B不正确;
C.20℃时,甲的溶解度为28.6 g 。

即:在20℃时在100 g水中溶解28.6 g甲可达到饱和,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小于28.6 g,选项C不正确;
D.因为7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所以将其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会因为溶解度减小而使甲无法完全溶解,都有晶体析出,选项D正确。

故选D。

10.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102030405060
溶解度/g NaCl35.836.036.336.637.037.3
KNO320.931.645.863.985.5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C.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A、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存在溶解度相同的数值,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错误;
B、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的KNO3饱和溶液,含有硝酸钾55g,加入95g
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7.5%,错误;C、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NaCl 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氯化钠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正确;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很大,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晶体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2℃时a、b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质量 a>b
B.t2 ℃时,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00g 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 > a > c
D.在t1℃时,a、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A、t2℃时a、b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质量 a>b错误,因为没有指明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00ga的饱和溶液错误,因为在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0g,所得溶液质量=25g+50g=75g;故选项错误;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正确,因为降温后b的溶解度大于a,c的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还是最小;故选项正确;
D、在t1℃时,a、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如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固体研碎可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B.将t1℃ 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D.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
B、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晶体析出情况;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详解】
A、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将固体研碎不能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将t1℃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中溶质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不一定为30g,选项中没有说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故C选项说法错误;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确的是
A.t1℃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B.t2℃时a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若a中混有少量b,可以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D.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选项正确;
B. 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小,a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不确定,选项错误;
C. 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a中混有少量b,可以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选项错误;
D. 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析出晶体得饱和溶液,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A。

14.烧杯中盛有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NaCl溶液,溶液全部倒出后,用蒸馏水洗涤2次,每次用20 mL蒸馏水,若烧杯内每次残留0.5 mL溶液,经2次洗涤后烧杯内残留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原NaCl溶液的(NaCl溶液的密度均按1 g/cm3计算)
A.1/81 B.1/400 C.1/820 D.1/1681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NaCl溶液的密度均按1g/cm3计算,0.5mL氯化钠溶液即0.5g;20mL蒸馏水的质量为20g
假设原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
经过第一次洗涤后溶液的质量分数=
0.5g a 0.5g20g

+
×100%=
a
41

再进行第二次洗涤,洗涤后溶液的质量分数=
a
0.5g
41
0.5g20g

+
×100%=
a
1681

经2次洗涤后烧杯内残留的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原NaCl溶液的1/1681;
故选D。

15.KNO3和NaCl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020406080
溶解度S/g
KNO313.331.663.9110169
NaCl35.73636.637.338.4
A.t1介于20℃-40℃之间
B.5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aCl
C.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D.60℃时,30g 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20℃,会析出晶体14.2g
【答案】B
【解析】
A.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20℃-40℃之间,硝酸钾和氯化钾有相同的溶解度,正确;
B. 5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aCl,错误;
C.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迅速减小,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正确;
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110g,30g 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溶质是30g;再降温到20℃,硝酸钾的溶解度31.6g, 50g水溶解15.8g,会析出晶体30g -15.8g =14.2g,正确。

故选B。

16.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
D.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要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所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B不正确;
C、t1℃时,乙物质的质量分数为20%,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故C正确;
D、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较小,所以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要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用降温结晶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用蒸发结晶法。

17.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MgO和Mg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一定温度下,得到156g不饱和溶液。

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
A .16.6%
B .6.1%
C .12.2%
D .9.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方程式:MgO+2HCl=MgCl 2+H 2O 、MgCO 3+2HCl ═MgCl 2+CO 2↑+H 2O 可知:同样质量的稀盐酸与MgO 和MgCO 3反应时生成氯化镁的质量相同,故可按只有氧化镁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氧化镁的质量为:156g-150g=6g 。

设6g 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为x 2
2+2=MgO HCl MgC +409l 5
g x
H 6O 406g
=95x
解得x=14.25g
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4.25g 100%156g
≈9.1%。

故选D 。

18.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 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 Na 2CO 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1粉末,按图1, 2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 2CO 3
B .0℃时,甲中溶液不一定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 .Na 2CO 3中含有少量NaCl ,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 2CO 3
D .3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则甲中加入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的溶质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7g ,所以10g 水中可以溶解0.7g ,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甲中加入的粉末是氯化钠,故A 错误;
B、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溶液为氯化钠溶液,0℃时NaCl的溶解度为35.7g,故在该温度下10g水里最多可溶解3.57g氯化钠,所以0℃时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故B错误;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所以碳酸钠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或降温结晶)提纯碳酸钠。

故C 正确。

D、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19.由Mg(OH) 2和MgO 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

取该混合物10g,将其投入110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12%B.24%C.20%D.30%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中,镁原子的总质量不变,即反应前镁的量=反应后硫酸镁中镁的量;由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和混合物的质量,可计算镁元素的质量,再利用硫酸镁中镁的质量分数,求出硫酸镁的质量,而混合物与酸的质量之和为反应后溶液质量,最后可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10g×48%=4.8g,
则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镁的质量为4.8g÷×100%=24g,
而反应后溶液质量=10g+110g=120g,
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0%。

故选C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能利用元素守恒的方法来计算溶质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不可盲目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溶质质量。

20.下图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恒温蒸发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的乙比甲多
B.20℃~40℃时,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升温的方法提纯乙
C.35℃,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50℃向 100g25%的甲溶液中加入12.5g甲,溶液刚好饱和
【答案】D
【解析】A、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4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乙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20℃~40℃时,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降温的方法提纯乙,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3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35℃,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物质,那么75g水中最多溶解37.5g甲物质。

100g25%的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0g×25%=25g,溶剂的质量为75g。

故50℃向100g25%的甲溶液中加入12.5g甲,溶液刚好饱和,正确。

故选D。

点睛: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即可解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