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合集下载

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注释

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注释

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注释好嘞,咱们今天聊聊《孟子》里的一则经典。

这篇文章是关于孟子和他的学生们之间的对话,听起来就像是师傅和徒弟之间的轻松聊天,其实背后可有大智慧。

想象一下,孟子坐在一棵大树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的脸上,周围是一片宁静,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真是个让人放松的地方。

孟子一开始就问他的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哎呀,这问题可问得好,简直是个“刁钻问题”。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说是财富,有的说是权力,还有的说是名声。

这一听,孟子心里就乐了,真是“言之无物”。

他微微一笑,摇摇头,跟他们说:“其实啊,这些东西都是浮云,不能长久。

”你看,孟子这话可真是点中了要害,像个老江湖一样,透着一股智慧的味道。

他接着说,真正重要的是“仁”。

这“仁”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是个大宝贝。

孟子给学生们讲,仁就是关心别人,爱护他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人。

你要是能做到这一点,人生就会幸福得多。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有情有义”,这可真是活得有滋有味的秘诀呀。

孟子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耐心地把这些道理传授给他的学生。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心里开始打鼓:那我应该怎么才能做到“仁”呢?孟子这时像是老狐狸一般,笑着说:“你们得从小事做起啊!比如说,遇到有人困难时,伸出援手;看到邻居有需要,主动去帮忙。

”哎,这说得可真是简单明了,谁都听得懂。

生活中就有那么多机会让我们展现出仁爱,只要你留心去发现。

这时候,孟子突然问大家:“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仁’呢?”学生们愣了一下,面面相觑,似乎都没想明白。

孟子哈哈大笑,像个小孩一样,告诉他们:“其实啊,就是你们的家呀!在家里,你们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的态度,才是真正反映出你们的仁。

”这真是一语中的,大家都开始思考起自己的行为来,恍若醍醐灌顶,顿时感觉明亮了不少。

孟子说,真正的仁爱要是能做到,就像是春风化雨,温暖而不刺眼。

可别以为这就轻松了,很多人啊,都喜欢嘴上说说,但实际行动却差得远。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如下:1.第一章: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注释:1.公孙丑:公孙,姓;丑,名;孟子学生。

2.当路:当道,意为执掌政权。

3.许:兴。

4.曾西:曾申,字子西,曾参之子。

5.子路:即仲由,孔子弟子。

6.蹴然:吃惊的样子。

7.先子:已逝去的长辈,指曾参。

8.艴然:恼怒的样子。

9.由:同“犹”。

10.洽:周遍。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

高二语文统编版备课教案:《孟子-公孙丑上》

高二语文统编版备课教案:《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课后指定拓展阅读(讲练结合附翻译)篇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C.今日病矣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其子趋而往视之.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

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

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
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背景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
所著。

其中的一则对话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内容
孟子在这则对话中,遇到一个名叫挐的人,他问挐:“先生好
长,恶乎长?”挐回答说:“我侍丧矣。

”孟子又继续问:“先生忧乎哉?”挐回答说:“忧心运笔。


含义
这则对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生价值观的看法。

先生挐虽然长寿,但他并不快乐,他因为服丧而忧伤,并且忧心忧国。

孟子通过这个
对话向我们传递了“长寿不等于幸福”的观点。

启示
这则对话提醒了我们,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体能够活得多久,而是与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以及对社会他人的关心和责任感有着密切
的关系。

通过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可以获得更为持久和
真正的幸福。

结论
《孟子》这则对话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
以内心的快乐和精神的满足为目标,而不只是追求表面的寿命。


过关心他人、忧心运笔,我们可以成为真正有意义的人。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2篇古诗背诵推荐篇目40首古文背诵推荐篇目32篇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2篇古诗背诵推荐篇目40首古文背诵推荐篇目32篇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2篇古诗背诵推荐篇目40首古文背诵推荐篇目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3.《荀子》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4.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6.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7.谏逐客书李斯8.兰亭集序王羲之9.滕王阁序王勃10.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2.古代文论选段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锺嵘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声,实义)白居易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郑燮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译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管仲?’”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 皆贤人也 - 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而民不改聚,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食。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何则?时势异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违君命,君命益尊,而夫子之德益众,夫如是,夫子何不为之?”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贤士,何独不然?所以重其身而轻天下者,必不为也。

”“今之人,富贵而不知礼义,贫穷而不知廉耻,此皆失其本心者也。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
能也)
孟子曾经给人们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仁义君子向一位富
贵的夫人问候,问她是否过得幸福快乐。

夫人回答道她过得很不幸福,因为她的丈夫常常暴躁、残忍,对她很粗鲁,让她过得非常痛苦。

君子听了之后,问夫人是否可以让他见见她的丈夫。

夫人有些
犹豫,但还是同意了。

几天后君子见到了夫人的丈夫,他向丈夫问好,然后向他询问:“恶乎长?”(你的恶是什么?)丈夫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大怒,问
君子为什么敢在他面前说这样的话。

君子却很镇静地解释道,他曾
经听说这位夫人是一位好妻子,但夫人却对他抱怨说她的日子很不
好过,因为她的丈夫经常对她大发雷霆,横加指责,让她过得非常惨。

君子说他就是来寻找原因的,看看是否能给予一些建议或帮助。

他进一步解释说,他希望帮助丈夫去掉自己的恶,使他成为夫人想
要的那种好丈夫。

这样的一席话,换来了丈夫的感慨和认识。

丈夫面对自己的弱点,开始反思,去掉了自己的恶,成为一位更好的丈夫。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

即使面对一个
表面粗暴或不友好的人,也要有勇气去超越外表,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去掉恶习,成为更好的人。

《孟子》选录译文

《孟子》选录译文

二、《孟子》选录译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

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此之谓也。

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

《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

高中新课标背诵篇目72篇

高中新课标背诵篇目72篇

高中新课标背诵篇目72篇(2018-07-19 11:13:13)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夫《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2、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3、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7、种树郭橐陀传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 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古之救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4、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6、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7、谏逐客书李斯 8、兰亭集序王羲之9、滕王阁序王勃 10、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1、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2古代文论选段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于后)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钟嵘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声,实义)白居易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郑燮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诗词曲(40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潜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 10、蜀道难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 13、燕歌行高适 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 16、登高杜甫 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3、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 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9、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据孟子所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就不能够达到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在这个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孟子对于人的成长的看法,并分析其观点的内涵。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有潜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然而,仅靠天性的好与坏是不够的,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孟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相远也”的观点,意思是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不同的教育和环境,人会展现出不同的品质和特长。

孟子认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个父母有高尚品行和正确思想的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并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种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除了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一个有道德规范、宽容包容的社会中,人们能够通过研究他人的优点和才能,互相鼓励和帮助,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和正确引导的人来说,他们将无法实现自身的成长。

孟子认为,这类人的行为和品性可能会偏离正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产生。

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有能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综上所述,孟子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而缺乏教育和正确引导的人则无法实现自身的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并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来促进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5.《孟子·公孙丑上》理解性默写

25.《孟子·公孙丑上》理解性默写

淮阴中学滨河高级中学语文72篇理解性默写编写:张业杨25.《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1.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

2.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

3.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举“揠苗助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义”既要不断培养,心中牢记;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

4.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所认为的“知言”除了包括“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这两方面以外,还包括“,”这两方面。

5.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用种庄稼作比喻,批判了培养浩然之气的两种错误方法:,
;,。

《孟子·公孙丑上》答案
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心勿忘,勿助长也。

4.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5.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1。

《老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老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老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
能也)
《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一则引起了我深思。

> 敢问夫子恶乎长?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中,我们都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而逃避或追求安逸只会限制我们的成长。

这句话提醒了我人生的道理。

我们经常追求舒适与安逸,希望避免困难和痛苦。

然而,正是通过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才能够成长和进步。

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是无法避免的。

正如《老子》所说,生活中的忧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源泉。

只有在艰难和挑战中,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力、超越自我,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追求安乐和逃避困难只会束缚我们的发展,使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句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警醒。

当前社会往往注重追求物
质上的舒适和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成长和内心的力量。

我们应
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非意味着失败或不幸,而
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机会。

只有积极面对困难,我们才能够真
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在挑战中成长,在困难中不断前进。

无论
是在工作、学业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问题,并尽力寻
找解决办法。

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就和满
足感。

总之,《老子》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追求成长和发展的过
程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该拥抱困难,以勇气
和毅力迎接生活的挑战,并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更大的梦想和目标。

《孔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孔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孔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孔子》一则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介绍本文以《论语》中的一则对话为背景,探讨了孔子对于智慧和研究的看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孔子对于个人成长和研究的观点,并思考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的重要著作。

其中一则对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和深思。

在这段对话中,有人问孔子:“夫子恶乎长?”孔子回答道:“仁远乎哉?我欲绝而绝之,自尔可乎?”这段对话简洁而意味深长,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成长和研究的深入思考。

首先,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追求仁德的强烈意愿。

孔子认为,仁德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仁德。

他表示,只有让自己的仁德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其次,孔子的回答也表明了他对于个人修养的严格要求。

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地摒弃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他希望能够不断地修正自身的过错和不足,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这段对话也反映出孔子对于研究的重视。

孔子认为研究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因素。

他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研究的机会,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一个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突破。

启示这段对话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倍加珍惜并努力追求仁德,将道德与行为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其次,这段对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反思自我,检视自身的不足与错误,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只有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才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这段对话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研究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个人修养,研究都是我们不断发展和加强自己的关键手段。

总结《孔子》一则的对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个人成长和研究的看法。

他认为,追求仁德、修正自身、持续研究是每个人实现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庄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庄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庄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
能也)
《庄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庄子的《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主
要是对其中一则故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探讨人生和世界的本质与
意义。

故事中有一个人向庄子提问:“敢问先生恶乎长?”庄子回答道:“意志长者也。

”这个简短的对话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自身意愿
的思考。

这个故事传达了庄子的思想观点,即人生的本质是由个体的意
志驱动的。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盲目
追求名利或被他人期待。

个体的意志是我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只有倾听并跟随自己的意愿,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在这个故事中呼应了他的主张:“无为而治”,即通
过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意志而达到无拘无束的境界。

通过这个故
事,庄子告诉我们,只有摆脱了外界干扰和期待,找到自己真正的愿望,我们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这个故事同时也提醒我们,人生并不是简单地被他人或社会定义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只有在追随自己内心的意愿并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时,我们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自我。

通过这则故事,庄子传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强调个体的意志和追求内心真实的重要性。

在追求个人的意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谦虚和平衡,尽量不去追求权力和名利的无穷无尽。

总而言之,这个故事通过简洁的对话和深刻的思考启发了人们对人生的反思。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只有追求内心真正的意愿和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敢问夫子恶乎长原文及翻译

敢问夫子恶乎长原文及翻译

敢问夫子恶乎长原文及翻译一、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孟子》一书,原文如下: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二、翻译:公孙丑问:“先生您要是担任齐国的卿相大官,能得到推行您的道路,虽然由此而成就霸道和王道,不异于古之霸王之君矣。

象这样,您会动心吗?”孟子说:“不,我四十岁后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若是这样,先生比孟贲要强多了。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做到不动心比我还要早。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决窍吗?”孟子说:“有,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肌肤被刺破而不屈服,看见可怕的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别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广庭大众下遭到鞭打一样,他不受制于贫贱的人,也不受制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君主看作如同刺杀普通平民一样;他不尊敬诸侯,受到辱骂必然要回骂。

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又不同,他说:‘在失败的情况下还要看到胜利,如果估量敌方的强弱而后前进,思虑胜败后才交锋,就是害怕敌方的三军。

我怎么能因为必胜才战斗?我只要无所畏惧就行了。

’孟施舍象曾子,北宫黝象子夏。

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道谁更好些,然而孟施舍却能遵守约定。

从前曾子告诉子襄说‘你崇尚勇敢吗?我曾经听孔子说过大的勇敢,反躬自问而不退缩,虽然是平民,我也不恐惧;反躬自问而退缩,虽然有千万人,我也前往。

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5、《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战国)【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1)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2)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5),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12)知其所蔽,淫辞(13)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4) 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参考注释】(1)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

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

(2)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3)慊:快,痛快。

(4)告于: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5)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6)闵 :担心,忧愁。

(7)揠:拨。

(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10)病,疲倦,劳累。

(11)耘,除草。

(12)诐(bi)辞:偏颇的言辞。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敢问夫子恶乎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

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

✦恶:(wu)指“什么”的意思,作宾语。

✦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长:是动词擅长的意思。

按现代文的语序应该是:敢问夫子长恶?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慊:快,痛快。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战国)
【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1)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2)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5),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6)其苗之不长而揠(7)之者,芒芒然(8)归,谓其人(9)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何谓知言?"
曰:"诐辞(12)知其所蔽,淫辞(13)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14) 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参考注释】
(1)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

问这句话的是公孙丑。

(2)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3)慊:快,痛快。

(4)告于: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5)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6)闵 :担心,忧愁。

(7)揠:拨。

(8)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10)病,疲倦,劳累。

(11)耘,除草。

(12)诐(bi)辞:偏颇的言辞。

(13)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

(14)遁辞: 躲闪的言辞。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
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

--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

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