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
中医基础学,中医教材
中医基础学,中医教材
中医基础学是中医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讲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诊断学主要讲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以及各种病证的辨析和诊断方法。
中药学主要讲述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基本知识,以及中药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方剂学主要讲述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规律、加减变化等基本知识,以及各种常见方剂的组成和用法。
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学好中医基础学,对于提高临床技能、掌握中药知识、辨析病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医基础学也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除了中医基础学外,中医教材还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教材分别讲述各种常见病证的辨析、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总的来说,中医教材是中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中医师的重要保障。
学好中医教材,对于提高临床技能、掌握中药知识、辨析病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内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疫气
第二节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感染 三医过 四药邪 五先天因素
第一节发病原 理
第二节基本病 机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一节阴阳学 说
第二节五行学 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脏
第一节藏象概述
第三节六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节奇恒之 腑
第五节脏腑之 间的关系
第一节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
中医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行业
疾病
学说
基本概念
中医学
方面
脏腑
中医药
基础
中医学 气血
血
全国
概念
特点
关系 病
病因
康复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中医护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心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 课。本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津液、 经络、体质、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理、疾病的诊察方法与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五脏:肝、心、脾、肺、肾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形体:皮、肉、筋、骨、脉辨证论治1)病、症、证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
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
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举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子和邪正干系,归纳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成效,确定相宜的医治办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阳阴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峙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偏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消长均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均衡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偏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医治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举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
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XXX。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酷热向上的特点。
中医学基础与中医基础
中医学基础与中医基础中医学基础是指中医学的理论和基本知识体系,是中医学的基础教育内容。
而中医基础则是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是中医学的基础实践内容。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基础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中医学的基本方法。
其中,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和中医学的基本病理学知识等。
中医学的基本术语是中医学专业术语的基础,是理解和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工具。
中医学的基本病理学知识是指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病理过程等。
这些知识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诊断和中医治疗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
中医治疗是指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医学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基本医术和中医学的基本技术。
其中,中医学的基本医术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中医学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中药煎煮、中药制剂、针灸技术、推拿技术等。
这些基本医术和基本技术是中医学实践的基础,是中医师进行临床工作的必备技能。
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基础是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中医基础则是中医学实践的基础,是中医学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的途径。
只有掌握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准确的中医诊断和有效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基础与中医基础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基础中医大纲
《基础中医学》课程简介(英) Teaching Programme of Ba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总学时:54学时;理论课52学时,见习课2学时;学分数:3学分。
二、承担课程教学的院、系、教研室:第二临床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属生命科学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变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必修课《中医学基础》(Bas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或从事与中西医结合密切相关的其他工作打下基础。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脏腑、气、血、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其相互联系。
3、掌握病因中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熟悉了解情志内伤、痰饮、血瘀的形成。
4、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外感病辨证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辨证分型及诊治要点,熟悉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5、掌握主要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的概念、意义和适应范围、了解主要治法的注意事项。
6、掌握药物、方剂的配伍原则、配伍禁忌及有关名词术语的基本概念。
(二)基本技能1、掌握四诊的概念;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质、舌苔变化及其所主病证。
2、掌握问诊、闻诊的主要内容及技巧。
3、掌握切诊中切脉的部位、方法及“八纲脉” 的形态特征及所主病证。
4、掌握热性病、风证、湿证、血证、虚证等几个代表性病证主要分型的临床表现、舌脉特征、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2. 掌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
3. 了解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基本方法。
4. 熟悉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中医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特点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3. 脏腑经络学说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与相互关系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4.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及其运用中医诊断实例分析5.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药物性能、配伍、用药原则等针灸治疗:经络、穴位、针灸方法等推拿治疗:手法、作用机理、适用范围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
3. 实践操作法:安排针灸、推拿等实践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学基础》教材,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使用。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选取有关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的实践操作视频,便于学生直观学习。
4. 模型:提供人体经络、穴位等模型,方便学生学习和实践操作。
六、教学内容6. 中药学基础中药的分类与性能中药的配伍原则与禁忌常用单味中药的性能与应用7. 方剂学基础方剂的组成原则与结构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与临床应用方剂的加减与变化8. 中医预防与康复中医预防观念与方法中医康复理论及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与实践9. 中医临床诊疗内、外、妇、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诊疗原则中医急症处理与护理中医临床实践案例分析10. 现代中医学研究与发展现代中医学研究的成果与趋势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学的国际传播与发展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药、方剂、预防康复、临床诊疗等基本知识。
中医学基础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二:非典型肺炎(SARS)
1、死亡率
全球:11%,中国香港:17%,中国台 湾:27%,中国大陆:7%,(其中广东 省3.8%,广州:3.6%)
2、治疗费用
香港:从几万到一百多万港币。
广东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最贵一例约 五千元。
三:医药的发展历程
1、公元前2000年:来,吃这些根茎。
2、公元1000年:这些根茎是异教徒的东 西,来,念这些祈祷辞。
中医学基础
绪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药学的课程内容、学 习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
2、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3、掌握中医的基本特点。
简介中医药学
一:两个数字 1、70%
2003年,美国对占疾病总数70%的 没有理化指标变化的疾病束手无策。 2、90% 2003年,美国死亡者中约90%死于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而非死于原发病。
参考答案:
本病症属阴证、寒症。 冬季为寒气主令。患者由于感受寒邪,使机体出阴
阳失衡。寒为阴邪,阴邪偏盛所形成的疾病性质是 寒症。阴寒之邪侵袭经脉,则四肢关节冷痛、屈伸 不利。阴邪偏盛,阴长则阳消,体内阳气相对不足, 温煦功能减退,故畏寒、肢体不温。患者触冷水或 遇风寒疼痛加重,意为随寒邪加重而症状加重,反 之则减轻,说明阴长而阳消,阳长则阴消,这也提 示可用温热祛寒的方法来求得阴阳的平衡,以达到 治愈该病的目的。
5、130多个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世界上130多
个国家的中医医疗及针灸机构达5万多家,针 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两万人, 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 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中 医药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300个考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涵盖广泛,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药物、针灸、推拿、养生等方面。
以下是300个可能的考点:
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精气神、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理、中医体质分类、中医病证分类等。
2.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舌诊、面诊、腰腹诊、腹诊、耳诊等。
3. 中医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疗法、艾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等。
4. 中药学,中药基本理论、中药鉴别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性药味、中药毒理学、中药配伍学等。
5. 针灸学,经络穴位、针灸基本理论、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操作技巧、针灸禁忌等。
6. 推拿学,推拿基本理论、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原则、推拿禁
忌等。
7. 中医养生,四季养生、饮食调养、起居调摄、精气神养生、运动保健等。
以上提及的仅仅是中医学基础知识的一小部分,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学 基础理论ppt课件
(二)望舌苔
• 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粉白苔---寒邪化热入里之热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黑苔---里热极或寒湿盛 • 苔质:厚薄、润燥、腐腻(阳热有余、阳 气被湿热蕴遏)、偏全、剥落、消长(反 映邪正相争)、真假(有根无根)
第二节 闻诊
• 听声音:高低、音哑辨虚实 语言异常:谵狂、 独语、错语 呼吸异常:喘、哮、短气 肺胃气逆:咳嗽、呕吐、呃逆、嗳气 • 闻气味:
中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学基本
1、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2、应用:诊法、辨证、治疗
二、五行学说 1、基本内容:五行特性 生克乘侮 2、应用:诊断、治疗
气血津液
一、气:含义、分类与生成、功能 二、血:血的运行及与脏腑的关系 三、津液:生成输布 四、气与血的关系
第三节 问诊
• 主诉:最痛苦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 问诊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个人史、婚育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 症状询问:十问歌 1.问寒热:恶寒发热---各种表证;表寒、热、虚证 但寒不热---里实寒证、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潮热、微热) 潮热:阳明、湿温、阴虚潮热 微热:气虚、阴虚、气郁 寒热往来---少阳证、疟疾
望躯体
• • • • 望颈项(瘿瘤与瘰疬、项强与项软) 望胸胁(鸡胸、桶状胸、悬饮) 望腹部(臌胀、舟状腹) 望腰背(龟背、角弓反张)
望四肢
• 手足的形状和动态 • 手足抽搐、震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鹤膝风、鸡爪风、痹证
望二阴排泄物
• 二阴:脱肛、痔瘘、肛裂 • 排泄物:尿血、尿浊、黑便 • 痰涎、涕唾: 色白质稀多属虚证、寒证 色黄赤质稠多属实证、热证 • 呕吐物: 酸腐味、苦味、臭味、血块、呕吐清水
中医学基础概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概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概论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运用四诊八纲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证的概念: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3. 辨证的过程: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 论治的原则: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6.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7.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先秦至汉末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理论基础
的奠定。
其中,《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对脉诊和针灸有较详细的论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专著;《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中医基础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医基础学
4
中医基础学 ——阴阳学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 程。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当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相遇 而又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阴阳交感是阴 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是万物发生和变化 的根由。
2、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相反则导致 相 互制约其结果是使事物取得一种动态平衡。
“肾虚”、“脾虚”——误以为是肾出了 毛病,误以为是脾有了问题,甚至买了药 补、去治疗;
其实中医所说的肾、脾等五脏六腑主要是 一种功能定位;
如——“肾”并不是独立的肾脏,而是泛 指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等;
“脾”也不是指独立的脾脏,而是泛指消 的认识
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一方都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 阳、下为阴,没有上便无所谓下,气为阳,血为 阴血依靠气的运化水谷精微而成,气以赖于血的 充分供给营养,气沛血旺面部则红润光泽,两目 有神,容光焕发。
.
6
中医基础学 ——阴阳学说
4、阴阳消长平衡——指一事物中阴阳的量和阴 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 长变化着,阴阳在这种量变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
26
中医基础学 ——脏腑的认识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
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 “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 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 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 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 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口腔专业试卷学号姓名学院……………………密……………封……………线……………以……………内……………答……………题……………无……………效……………………《基础中医学》试题卷大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成绩成绩一、填空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1.精气学说滥觞于______,西汉时被______所同化。
2.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______,其存在形式有两种:______、______。
3.气的概念源于______。
4.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5.历代中医养生家称为人生“三宝”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体气的运动必须______而______。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_______的作用。
8.神凝则______,神散则_______。
9._________是精气与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10.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3.《类经附翼·医易》提出:“动极者_______,阴亢者______”。
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______;阳在外,______”。
15.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
16.阳邪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_______的方法;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_____的方法。
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应于______证,《内经》称为“________”。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_______证,《内经》称为“_______”。
19.《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性的阐释:木曰______,火曰______,土爰______,金曰_______,水曰_______。
20.五行相乘的顺序与_______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________相反。
因此,相侮又称_______,或称_______。
二、单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1.《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2.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 A.苦味 B.甘味 C.辛味 D.咸味 E.酸味3.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防风 E.藁本4.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 A.萆薢 B.木通 C.石韦 D.地肤子 E.泽泻5.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物是(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 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药 E.温补脾肾药6.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 A.肝气郁滞之胁痛 B.水湿停滞之水肿 C.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D.肾不纳气之气喘 E.肝郁月经不调7.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 A.沉香 B.木香 C.干姜 D.吴茱萸 E.橘皮8.莱菔子的功效是( )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 B.消食化积、积血祛瘀 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 D.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9.雷丸用于驱虫,宜( ) A.研末服从 B.与其他药同煎 C.另炖 D.先煎 E.后下10.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 A.解毒敛疮 B.活血止痛 C.清热利尿 D.化瘀止血 E.祛痰止咳11.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 A.丹参 B.艾叶 C.半夏 D.川穹 E.郁金12.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之证,应选用( ) A.桔梗 B.半夏 C.昆布 D.白芥子 E.白附子13.内脏不可持续服用,且忌“火锻”的药物是( ) A.龙骨 B.磁石 C.牡蛎 D.朱砂 E.石决明14.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 A.消痰行水之功 B.凉血止血之功 C.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15.地龙可用于( ) A.冒寒呕吐 B.心悸失眠 C.肝郁胁痛 D.痰鸣喘息 E.肾虚尿频16.具有退虚热功效的药物是( ) A.黄连 B.黄柏 C.黄芩 D.栀子 E.龙胆草17.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的药物是( ) A.石膏 B.知母 C.生地 D.玄参 E.栀子18.具燥湿健脾、祛风湿功效的药物是( ) A.苍术 B.独活 C.厚朴 D.薏苡仁 E.藿香19.白术不能( ) A.补气 B.健脾 C.发汗 D.利水 E.燥湿20.痰热内郁癫痫发狂可用( ) A.铅丹 B.硼砂 C.明矾 D.硫黄 E.炉甘石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共10分)1.菊花的功效是( ) A.解毒 B.透疹 C.明目 D.利咽 E.疏风清热2.生地黄的主治病证是( ) A.温热病热入营分 B.血热妄行出血证 C.热病伤阴,口干口渴 D.消渴证 E.热伤阴液,肠燥便秘3.白豆蔻的主治病证是( ) A.湿阻中焦证 B.胃寒呕吐证 C.风寒湿痹证 D.脾胃气滞证 E.肺燥咳喘证4.利水渗湿药适应的病证是( ) A.淋证 B.痰饮证 C.水肿证 D.小便不利 E.黄疸5.既能平肝阳,又能息肝风的药物是( ) A.珍珠 B.钩藤 C.天麻 D.全蝎 E.羚羊角6.麝香的功效是( ) A.开窍 B.理气 C.活血散结 D.安神 E.止痛7.既补肾又温脾的药物是( ) A.鹿茸 B.益智仁 C.补骨脂 D.菟丝子 E.淫羊藿8.适用于肝气郁滞胁痛的药物是( ) A.香附 B.青皮 C.枳实 D.佛手 E.川楝子9.脾虚便溏不宜使用( ) A.山药 B.黄精 C.天门冬 D.熟地黄 E.莲子10.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 A.乳香 B.青皮 C.沉香 D.鸡血藤 E.五灵脂学号姓名学院……………………密……………封……………线……………以……………内……………答……………题……………无……………效……………………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
共10分)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水地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 )2.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
( )3.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是指后天水谷之精。
( )4.精气神学说中的“气”,是指自然界清气。
( )5.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
( )6.事物的阴阳平衡是相对而并非绝对的。
( )7.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物质。
( )8.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 )9.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 )10.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阴阳的作用下发生的。
( )五、简答题(共5题,每题2分。
共10分)1.中医学的方法体系大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2.中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什么?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必须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个大体认识?4.为什么说精气神三者不可分离?5.简述无形之气与形质之气的异同点。
六、论述题(共3题,每题10分。
共30分)1.试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古代哲学中精和气各自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3. 为什么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学口腔专业试卷学号姓名学院……………………密……………封……………线……………以……………内……………答……………题……………无……………效……………………《基础中医学》试题卷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元气说(元气一元论)2.水地说;无形;有形3.云气说4.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5.精;气;神6.协调;通畅7.神8.气聚;气消9.神10.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11.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12.阴阳交感13.镇之以静;胜之以阳14.阳之守也;阴之使也15.损其有余(实者泻之);补其不足(虚者补之)16.热者寒之;寒者热之17.虚寒;阴病治阳18.虚热;阳病治阴19.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20.相克;相克;反克;反侮二、单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A 2.C 3.D 4.B 5.E 6.C 7.A 8.D 9.A 10.A 11.D 12.A 13.D 14.E 15.D 16.B 17.E 18.A 19.C 20.C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共10分)1.A、C、E 2.A、B、C、D、E 3.A、B、D 4.A、B、C、D、E 5.B、C、E 6.A、C、E 7.B、C 8.A、B、D、E 9.B、C、D 10.A、D、E四、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
共10分)1.×2.√3.×4.×5.√6.√7.×8.√9.√10.√五、简答题(共5题,每题2分。
共10分)1.大体可分为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层次。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3.中医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受当时实验科学尚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古代哲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理病理现象。
因此,在中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古典哲学被运用于中医学中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离开了这些哲学思想,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4.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则统驭精与气,故三者不可分离。
精为生命的基础(本原);气为生命活动的动力(维系);神乃生命活动的主宰。
5.二气共同之处均为细小而分散的物质。
不同之处:无形之气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且肉眼难以看到。
形质之气以凝聚的状态存在,且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六、论述题(共3题,每题10分。
共30分)1.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②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变化的过程,称为气化,主要形式有: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四种。
③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精气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2.精概念的形成:①源于“水地说”,即由水、地生万物发展而来。
②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