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二)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九年级的同学想要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成绩,不妨多做习题。

下面小编整理的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同学们不妨看看。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第一部分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1~14题。

(12分)河中石兽纪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人教版教材)1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2分)(1)遂反溯流逆上矣。

( )(2) 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14.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中考复习练习题第二部分阅读《黔之驴》,完成第11~14题。

(12分)黔之驴柳宗元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苏教版九年级(下)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九年级(下)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九年级(下)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整理:单培虎课外文言文阅读[甲]①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 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动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其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泥,终无所成。

清河日:“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耶?”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乙]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日:“使我言而无见违。

“师经援琴而撞丈侯不中,中旋(liU )溃之,文侯谓左右日:③“为人臣而撞其君,共罪如何?”左右日:“罪当烹。

”提师经下堂一等。

师经日:“臣可一言而死乎?”丈侯日:“可。

”师经日:“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封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

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

”文侯日:“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旅,以为寡人戒J 注:①中旋溃之:把帽子上的穗带撞断了。

②烹:古代酷刑,即煮杀。

1、以下加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或说处杀虎斩蛟(劝说)B.实冀三横唯其一(希望)C.是寡人之过矣(过错)D.何忧令名不彰邪(你的)4、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5、敬老爱老■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整理:单培虎课外文言文阅读【甲】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

命驾①将适②野。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③期猎④,虽乐,岂可无一会期⑤哉?”乃往。

(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守信》)【乙】楚厉王有警⑥,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⑦,饮酒醉,过⑧而击之也。

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2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2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1(一)1.(1)同“遍”,遍及,普遍(2)为人所信服(3)案件(4)击鼓(4分。

每个1分)2. D (2分)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4分。

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0.5分;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5分,“属”“请”译对记0.5分)4.提示:下列答案只是笔记式,学生要将之串列成段才可回答问题(每一点举一例即可)。

勇于承担:①身为鲁国平民,主动见庄公。

②心知朝中大臣未能解救国难,主动要求“战则请从”。

观察细微:①观察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缺点。

②明白战事的决定条件,不能只凭藉少数近臣亲信,也不能只求神灵降福,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效忠,才是取胜的关键。

③战胜不为胜利冲昏头脑,以为大国难测,恐怕齐军诈败而布下伏兵。

看到“辙乱”、“旗靡”,才下令追击。

善于掌握心理:待“彼竭我盈”时,才击鼓击战。

(4分。

答对一处得1分,答对三处得4分。

)5.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①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作为一国之君,平时应爱护和关心百姓,当国家有难,他们自然会挺身而出,保卫国家……②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③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④遇事要冷静,又要小心谨慎和当机立断,即胆大心细……(4分。

结合课文选一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4分;多答则扣1-2分) (二)1.略。

(4分)2。

略。

(6分)3.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3分)4.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不能偏听偏信。

(4分)(三)1.①辟同“避”,躲避;②丧,丧失;③蹴,践踏;④由是,通过某种办法。

初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初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初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镎?,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C.才美不外见见:通“现”D.策之不以其道策:鞭子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广起, 夺而杀之B.虽有千里之能{以君之力C.策之不以其道{成,将以攻宋D.骈死于槽枥之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分)译文:(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分)译文:吕蒙字子明, 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 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 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 窃随当击贼, 当顾见大惊, 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 母恚欲罚之, 蒙曰:“不探虎穴, 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 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 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 不可以故意待也, 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 蒙问肃曰:“君受重任, 与关羽为邻, 将何计略, 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一、《送东阳马生序》(一)1、(1)跑(2)挂在腰间2.(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其、成、卑、则、专、耳,这些词语翻译不正确的酌情扣分)(1)(2)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那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3.(2分,正确填空1分,指出阐述的道理1分,言之有理即给分)自己的粗袍破衣艰苦的学习业要精,德要成,必须刻苦专一。

4.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分,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二)1.⑴等待。

⑵热水。

⑶通“披”,穿。

⑷腰佩(用作动词)(4分,每空1分)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分,如关键词漏译,酌情扣分)3.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2分,意同即可)4.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2分,意同即可)(三)1.(1)借(2)用(3)挂在腰间2.(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3.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4.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抓住一个要点,又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四)1-3略 4.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习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五)1、(1)于:向。

(2)被:通“披”。

(3)腰:腰佩。

(4)汤:热水。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苏教版课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分类整理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本册教材中的部分文言字词。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对镜帖.花黄通,(2)可爱者甚蕃.通,2.【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1)遂以名.楼()(2)非显者刺.()(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驴不胜怒,蹄.之()3.【一词多义】解释加点字,注意比较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1)东市.买骏马()(2)愿为市.鞍马()(二)阅读《黔之驴》(原文略),完成4~7题。

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且.噬己也()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这篇寓言以“黔无驴”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何用意?7.读了这篇寓言,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三)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8~12题。

【甲文】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节选自《木兰诗》)【乙文】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木兰从军》)8.解释下列句子是加点词语的意思。

朔.气传金柝()出郭.相扶将()长而益.精()数.建奇功()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温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温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温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括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别离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作代词,代物的:()⑵作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括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②神.游其中()③项为之强.()④留蚊于素.帐中()⑤盖.一癞蛤蟆也()⑥鞭.数十()⑦以土砾凸者为邱.()⑧鹤唳.云端()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练习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九年级上册 苏教版

课外文言文练习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九年级上册 苏教版

课外文言文练习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九年级上册苏教版课外文言文练习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九年级上册苏教版文言文练习二设计:夏月中201606071、廉范以少击众①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爇火⑦,营中星列。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⑧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⑨,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自是不敢复向云中。

译文: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

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树百个,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本文意在通过具体的战例来表现廉范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叙述中将廉范用“星列”般的火把吓退敌人,用奇袭的办法打击敌人的战术思想简练而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透过这样的故事,我们不难知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说到底应该是意志的搏斗和勇气的较量。

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人:敌人。

④移书: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爇(ruò)火:点火。

⑧待旦:等到天亮。

⑨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划一处)。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1)会匈奴大入塞(正遇上)(2)范兵不敌(抵挡)(3)营中星列(像星一样布满;)(4)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名篇精典阅读训练题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名篇精典阅读训练题

初中文言文名篇精典阅读训练题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易文言文,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这是总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这样几个目标: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马虎;3、认识课文所蕴涵的思想看法和感情;4、默写课文中的规定背诵的段或篇以及大纲介绍背诵的古诗文篇目。

5、认识课文的主要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贵州黔南州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观察课内的精典语段。

课内语段顾名思义选自课本,是我们平常学过的内容。

而书籍上的文言文篇目又有限,所以学习时要掌握要点实词的意思和要点句子的翻译以及注意领悟常有虚词的用法,对课文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的理解也不可以忽视。

下面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文言文名篇逐课进行设计,供同学们复习训练之用。

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丽。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忧如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向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多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这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尊贵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说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③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一样的一项()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D.未果后遂无问津者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4.简答。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用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用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用及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小惠未徧()(2)小信未孚()..(3)小大之狱()(4)公将鼓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虽不能察,必以情 C .(屠户)以刀劈狼首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 4.试根据课文,就“勇于承担”、“观察细致”和“善于掌握心理”三方面,举例说明曹刿的优点。

(4分)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4分)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21-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苏教版

2021-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苏教版

第二学期七一闻鸡起舞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①,同寝,中夜②闻鸡鸣,蹴琨觉③,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④以为军谘祭酒⑤。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⑥,言于睿曰:“……大王诚⑦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⑧者矣!”(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主薄:主管文书的官吏。

②中夜:半夜。

③蹴(cù)琨觉:踢醒刘琨。

④睿:即司马睿,东晋元帝,当时担任左丞相。

⑤军谘( zī)祭酒:官职名,类似军事顾问。

⑥纠合骁(xi āo)健:集合勇猛健壮的人。

纠合,集合。

骁健,指勇猛健壮的人。

⑦诚:如果,假如。

⑧望风响应:听见消息就起来响应。

【阅读提示】晋代的祖逖小时候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人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选文除了叙述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外,还叙述了祖逖为了恢复中原,自募勇兵,誓师北伐的历程,集中表现了祖逖“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 (2)因.起舞( )(3)及.渡江()(4)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B. 因起舞C. 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D.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二蜈蚣与蚓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

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

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

正仿徨①旋绕③,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

蚓遂渐拔其足,阅③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如僵蚕焉。

蚓乃公然④出穴,噬⑤其腹而吸食之。

(选自《庸庵笔记》)【注释】①仿徨:来回地走而不前进。

②旋绕:环绕。

③阅:经过。

④公然:公开地,毫无顾忌地。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2》一贾人渡河济①阴之贾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④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⑤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⑥?”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⑦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⑧于石又履,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⑨?”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济:河流名。

②贾人:商人。

③浮苴(jū):水中浮草。

④巨室:有势力的富贵之家。

⑤诸:相当于“之于”。

⑥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⑦黯然:失望的样子。

⑧薄:迫近,这里指撞击。

⑨盍救诸:为什么不去救他呢?盍,何不。

诸,他。

【阅读提示】人无信不立。

既然向别人许诺,事后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

“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险时,渔夫没有再去救他,“贾人”最终丢掉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

【自主训练】1. 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渡河而亡.其舟( ) (2)而骤.得十金( )(3)舟薄于石又覆.( ) (4)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2)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3.第二次渔者见死不救,你认为他做得对不对?请说说你的理由。

二金壶丹书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②,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④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⑤;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吞并。

②食鱼无反:吃鱼不要翻面。

③鳋:通“臊”,这里指鱼腥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二)课后巩固练习1、熟记虚词“之”“以”的用法,并从已学文言文中各找一个例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分几次完成,合理规划时间。

)(一)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

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③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注】: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

这里用作动词,践踏。

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 (2)一人信.焉() (3)乃索.板二片()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2)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二)朝三暮四宋有狙①公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③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④之曰:“与若芧⑤,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②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口粮。

③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④诳:音(kuáng)。

⑤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3)先诳.之曰(4)与若芧,朝四而.暮三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能解狙之.意 C.先诳之.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4、翻译句子(1)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斥逐.之(2)富人病且.死(3)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4)不复有故.态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A.可以.为师矣B. 以.实奇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4.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四)钱太守断鹅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多异政。

有乡人持.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

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

”乡人不平,讼于官。

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

”因..。

人莫不讶之。

食顷,,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

”少顷指一鹅曰:“此乡人鹅。

”众人怪之,守曰:“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青;店鹅食谷栗,粪色黄。

”店主伏罪。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1)持:(2)索:(3)供状:(4)少顷:2、翻译下列句子(1)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

”(2)人莫不讶之。

(3)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清;店鹅食谷栗,粪色黄。

(五)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

棐,通“榧”,木名。

②真草:楷书、草书。

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④老姥(mǔ):老年妇女。

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⑥重:看重,推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尝:诣:(2)姥初有愠.色愠: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一)1、(1)请,邀请;(2)相信;(3)取,拿来2、我干的(职业)就是治疗人的驼背,只负责把人的驼背治成直的,哪里还负责人的死活呢?3、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这个驼背的人,被这样的庸医治好了背,却没了命,得不偿失。

(二)1、(1)损.(减少)(2)匮.(缺乏)(3)诳.(欺骗)(4)而.(连词,表并列)2、B D3、(1)他的,指狙公;(2)它们的,指猴子。

4、(1)(养猴人)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养猴人的心思。

(2)过了不久,粮食不够了,他将要限制猴子的粮食。

(3)(养猴人)害怕猴子们不顺从自己。

5、玩弄手段欺骗人;比喻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6、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三)1.许昌士人张孝基,取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

富人病且死。

取:同“娶”里:乡不肖:不成才斥:指责,斥责逐:赶且:将要,快要2.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

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付:交付,托付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恻然:同情的样子3.“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 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灌:灌溉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稍:渐渐地4.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怪:对…感到奇怪(以之为怪)出:超过望:希望,盼望况:何况甚:更,更加幸:幸运5.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使:让颇:很,十分驯谨:顺从而谨慎徐:慢慢地故态:旧的坏习惯故:旧的,原来的6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遂:于是,就以:把所:用来......的委:委托归:归还7.尽:全,都 8.使:让,令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②如礼:按规定礼节。

③就:得到。

④怪:感到惊奇⑤故:原来的参考译文: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

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但是不成器,便骂着把他赶走了。

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

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

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就太幸运了!”孝基便让他去灌园。

富人的儿子渐渐地能够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

”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

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

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四) 1、做太守;拿着;要回;陈述(案情);过了一会儿。

2、(1)(乡下人)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鹅。

”(2)人们全都感到惊讶。

(3)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

3、(1)鹅的外表长得差不多,乡下人无法辨认;(2)没人可以证明乡下人把鹅寄在他店里。

4、生活经验丰富,断案方法巧妙。

明朝万历年间,钱若赓(gēng)在临江当太守,有许多突出的政绩。

有个乡下人带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就去了别的地方,回来后索要他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

”乡下人到衙门里去告那个店主。

钱若赓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给它们一张纸,笔和砚,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

没有人不感到惊讶。

吃完饭,钱若赓派人问鹅有没有写供状。

差役回答说:“没有。

”不一会钱若赓出来,到堂下看过鹅后说:“鹅已经供状了。

”就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

”人们都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原来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清淡;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

店主认了罪。

(五)1.(1)曾经;到……去(2)生气、发怒(2分)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

(2分)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3分)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王羲之,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卖六角扇。

王羲之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一开始有点生气。

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可以卖到一百钱。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人人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看见王羲之,求他再在扇子上写字,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