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_刘洪涛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党圣元;吴子林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在全球化的条件和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为此,高度重视当代中国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心理所造成的冲击和挤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严谨态度和批判精神,对当代各种理论模式——包括中国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基本观念、理论结构和理论重心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全景式的分析和评论,并据此说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党圣元;吴子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当前经济理论研究中几个难点和热点问题综述 [J], 边琳
2.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J], 武曙萍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和教材编写会上的发言 [J], 张文勋
4.民族理论书简〔二〕──世纪之交浅议民族理论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 [J], 熊锡元;都永浩
5.张文勋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观点和阐述 [J], 李云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

《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

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Time of Globalization
作者: 刘洪涛;周淑瑶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页码: 95-10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达姆罗什;世界文学理论
摘要:美国比较学者达姆罗什主编的《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是一部在编写理念和体例上有重要创新的世界文学作品选本:它践行了编者新的世界文学观念,打破东西方划分或文类区隔的
惯常做法,以历史分期为主线,再辅以时代思潮、区域、专题、类型、作家等作品划类的依据;它冲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桎梏,具有真正的全球视野;它抛弃了只选名家名著的“潜规则”,对那些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反映了多种文化的联结、表现了跨国跨文化事件和国际经验的作品给予了特别
的关注。

《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把世界文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设定在跨文化理解上,重视作品
历史文化背景,强调关联阅读和比较阅读。

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洞见与盲视

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洞见与盲视

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洞见与盲视
刘洪涛;邓子寒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
【年(卷),期】2022(38)1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文学文本的交互式创新、消费机制、审查机制最受西方学界关注。

其重视交互式创新背后蕴藏着的是作者及读者对于文化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构建。

在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消费机制时,将中国网络文学空间视为各方关系交织的文化场,
而互联网有效实现了其中各类角色的关系配置,促进了文学的生产流通。

部分研究
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审查机制,实际具有作为文化实践内在环节
的合理性,带来了"博弈"背后新的文学生产的可能性。

研究者不仅将中国网络文学
看作单纯的文学现象,还将其看作是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学科的
研究方法。

【总页数】9页(P1-9)
【作者】刘洪涛;邓子寒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语言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洞见与盲视:对叶维廉中国文论思想的几点反思
2.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看中国英语研究
3.英语世界化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变体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思考
4.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5.中国网络文学在英语世界成功传播的成因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当代文学发展之忧思——读《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之感_85903

试论当代文学发展之忧思——读《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之感_85903

试论当代文学发展之忧思——读《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之感_85903试论当代文学发展之忧思——读《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之感[标签:来源]论文摘要:2001年中国年度文论选》(白烨选编)第二编登载了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与美国教授米勒先生的对话《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它是童先生从四个方面批驳米勒先生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的论断。

读后对两位先所言产生了一些疑惑(也促成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索。

论文关键词:对话当代文学发展忧思1引言当前全球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许多工作正通过电脑完成,大多数的人流连于电脑游戏中而无心纸质文本,而有些人却由于工作压力巨大无暇顾及文学作品。

那么,在全球化时代,还有多少人在关注文学呢?文学确有消失的危险,在读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一文之后,感慨大师们的见解,有一些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思考。

2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思考白烨选编的(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以下简称《文论选》)第二篇是童庆炳先生写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以下简称《对话》)。

童先生在第一部分:“极端的预言难于苟同”中驳斥了米勒先生关于“全球化”高科技会导致文学消亡的极端预言。

我以为,不管是童先生的观点还是米勒先生的观点,现在预测文学和文学批评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尚为时过早。

列宁有一个著名公式: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

当今已不再能用电气化来描述人类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文明,但是共产主义却遥不可及。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蒸汽机时代,列宁生活在电气化时代的初期。

他们的至理名言当代应放在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全球化”,尤其是信息“全球化”,在将世界变成“地球村”之后,还会进一步把人类的生活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很难预料的。

童先生说:“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先引用了德里达《明信片》中主人公的话‘在特定的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

国际生态法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国际生态法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国际生态法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刘洪岩【摘要】环境问题全球性的凸显已将人类置于空前的生态风险窘境之中.当下,无论各国发展程度如何,解决和保障生态安全都是其面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正是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渗透,促使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实践成为可能,并促成了国际生态法律规范遵循着国际合作实践面向的维度发展.国际生态法律规范编撰的“逐渐发展”、国际生态“软法”规范在国际生态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对传统国际生态“硬法”的修正和补充,以及应对环境问题国际生态标准的制定等理论问题,一方面,构成了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及实践的挑战和修正,另一方面,为国际生态法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确立建构了实践理性的前提.【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4(041)006【总页数】8页(P96-103)【关键词】国际生态法渊源;“软法”规范;生态标准;生态安全【作者】刘洪岩【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北京10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2.6现代国际生态法学说对国际生态法律规范分类的根据和方法的考察作为整合该国际法部门体系和结构的必要步骤,是该学说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除了利用对习惯规范、公认的原则、双边和多边性质的条约规范、国际组织的强制性决定和建议性决定、国际司法机构的裁决的传统分类法之外,近年来根据国际生态关系法律调整实践的特点,国际生态法领域还就规范性文件某些方面的分类展开了深入研究。

其中受到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生态法规范划分的根据和条件;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生态法领域议定书和其他辅助性协定中框架性规范和详细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对建议性规范即所谓“软法”规范(这类规范主要是在确定对国际生态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原则、战略以及长期规划过程中形成的)作用的评估;对生态关系法律调整机制中国际生态标准的实质和意义的理解。

[1](P131)此外,根据国际生态法的发展情况来研究其法源有助于弄清国际法律部门形成的规律及其下一步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民族性问题_文学全球化不等于文学一元化

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民族性问题_文学全球化不等于文学一元化

!"#$ 年 % 月 &% 日歌德读后 ( 却对其秘书爱克曼
发表了这样的议论 .’ 中国人在思想 + 行为和感情 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 ( 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是我 们的同类人 /0 在他们那里 ( 一切都是可以理解 的 ( 平易近人 ( 没有强烈的 情欲和飞腾 动荡的诗 兴 ( 因此和我写的 , 赫尔曼与窦绿台 - 以及英国查 理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 00 所以我喜 欢环视四周 的外国情况 ( 我也劝每 个 人 都 这 么 办 % 民族文学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 ( 世界文 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 现在每个人应该出力促使 它早日来临 % &" 歌德从中国传奇 , 风月好逑传 - 中 ( 了解到中 国人在思想 + 行为和感情方面与德国人一样 ( 都 是同类人 1 认为中国的文学与他的小说以及英国 查理生的小说有很多类似之处 % 他找到了世界文 学形成必然的另一基础 ( 并由此发出世界文学早 日到来的呼唤 % 文学的世界化 + 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这不单是从马恩和歌德的话语中看到 ( 还有一个 必然的原因 ( 这就是人类在精神文化方面有很多 趋同性 ( 由此导致了文学的趋同化和全球化 % 有 相同的 2 现实与理想 ( 物质与精神 3 生存与困境 ( 战争与和平 ( 幸福与灾难 ( 理性与反理性 ( 孤独与 焦虑 ( 绝望与希望 ( 富有与贫困 ( 生与死 ( 爱与恨 ( 男女老幼等等 % &#也正是有了这些人类的趋同性 的精神文化 ( 导致文学的 趋同性 ( 才使 文学能 够 从民族走向世界 (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为别国
化包括趋同化和趋异化两个方面 ’ 文学的趋同化为大家所关注 & 而趋异化方面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 关键词 # 全球化 * 民族性 * 世界文学 * 趋同性 * 趋异性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几种路径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几种路径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几种路径作者:谢江南刘洪涛《光明日报》(2015年05月25日13版)歌德在1827至1830年间发表的世界文学观念蕴含了世界主义和本土主义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文学百年来不断追求与世界联结的愿望。

从20世纪初郑振铎提出的“文学统一观”,到20世纪80年代的“走向世界文学”,再到21世纪伊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乃至最近国内热衷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无不显示了这种渴望。

这种渴望中包含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论述,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从世界主义到本土主义,从吸纳到输出的转变,但“成为世界文学”始终是其不变的追求。

那么,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翻译是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首要选项。

达姆罗什把世界文学定义为“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elliptical refraction)”,以及“因翻译而增色加分的作品”。

第一个定义之所以重要,在于提出了一个“世界文学”的公共空间。

民族文学不是天然就能成为世界文学,而必须像光线发生折射那样,穿过语言、文化、时间、空间等构成的介质,在椭圆形空间中反射出的第二个焦点,由此形成一种混杂、共生的作品。

“椭圆形折射”理论预设了文本经过翻译被扭曲和变形的必然,但这是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必须付出的代价,最终会使原文本获益。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各种翻译理论,是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译本之于原本的独立性及其价值进行研究。

而这些研究,都给世界文学理论以启发和鼓舞。

达姆罗什的定义可说是受翻译理论启发而产生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最重要的成果。

而莫言获奖,再一次证明了达姆罗什的论断。

莫言小说的葛浩文英译本存在大量改写和变异的现象,已经被研究者所证实。

如果我们取原作本质主义的态度,它们就是次级的衍生品,但如果从世界文学角度看,这些译本体现的就不只是文本的遗失和变形,更显示出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对话,以及文本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移植与重生,因而对中国文学是有益的。

对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刘洪涛体会

对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刘洪涛体会

对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刘洪涛体会
刘洪涛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导读者,他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导读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体会。

首先,刘洪涛在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导读中,注重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他不仅对作品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解读,更注重作品中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等方面。

在导读中,他会深入剖析作品的叙事方式、语言表达和象征意义,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其次,刘洪涛在导读中善于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和互动。

他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与读者一起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他能够让读者更主动地思考和理解作品,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他的解读。

此外,刘洪涛还注重了作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他在导读中经常会将作品与当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对比和联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深层含义。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与时代相呼应,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总结起来,刘洪涛在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导读中,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与读者进行互动和思考,并将作品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他的导读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近几年来, 全球化时代下, 世界文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争论及革新也势如破竹。

本文将深入分析其中的热点问题, 从不同视角探讨世界文学理论的本质及其影响。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文学理论也得到了全新的认知。

尤其是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中, 大家对世界文学理论的讨论也变得更加热烈。

在网络平台上, 也出现了很多关于世界文学理论的论文, 甚至有人提出“世界文学理论论”的新标准。

其中一方面因为文学的不断变革, 把本土文学的叙事方式抛向了全球性的景观, 导致一些新的理论产生, 比如全球文学体系理论和非正统文学理论等等;而另一方面, 更多的是由于世界文学理论的联结性, 它们把不同文化的视角联系到了一起, 使全球文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以及促进多元文化抵抗帝国文学等等。

随着全球化发展, 对多样性文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伴随着文学跨地域迁移的扩大, 跨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文学也在发生着一种自觉性的变化, 尤其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层面的深刻影响, 比如历史主义、政治主义和主题主义等等理论的产生, 都是以此为前提的。

另一个热点问题是文学的多样性是否真的能够促进文学的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 多样性文学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学的发展, 而把不同的文化的影响融入到文学中, 也可以增加文学的新鲜感。

它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交流, 还可以促进文学的多样性, 帮助文学跨越文化界限, 在全球形成一个文学新模式, 也就是所谓的“全球文学”。

最后, 这篇文章要指出的是,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 确实带来了许多热点问题, 而它的热点问题也与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也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趋势。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问题, 但它在探索文学现象及文学发展动力方面, 对于世界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学关系还是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几点浅识

文学关系还是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几点浅识

Literary Relations or World Literature?--View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Related Questions
作者: 刘洪涛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8-104页
主题词: 定义;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世界文学;文学关系;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史
摘要: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世界文学的维度凸显了文学自身的纯粹性和尊严,并担负着弘扬世界主义的使命.中国本土的世界文学资源异常丰富,如世界文学观念意识,世界文学史写作,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学科史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对其认真加以提炼,将有可能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全球化时代特征与文艺理论研究论纲

全球化时代特征与文艺理论研究论纲

全球化时代特征与文艺理论研究论纲一、引言全球化时代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在这一背景下,文艺理论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探索全球化时代特征对文艺理论的影响及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和文艺理论的关系展开研究,为适应当今社会的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一份论纲。

二、全球化时代的特征1. 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经济的特点是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全球化时代经济的特征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多元化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特征是多元化和交融,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种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渗透,这对文艺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3. 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全球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所推广的商业文化对当代文艺的影响不可忽视。

4. 环境问题全球化时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备受关注,这对文艺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研究1. 文化认同全球化时代对文化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文艺理论需要关注个体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问题。

2. 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艺理论研究需要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对于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丰富文艺理论的内容。

4. 环境美学环境问题对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影响不容忽视,环境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文艺理论的内涵。

2. 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的难度增加,这意味着文艺理论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建构。

五、结语全球化时代对文艺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为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发展文艺理论。

全球化时代特征与文艺理论研究论纲

全球化时代特征与文艺理论研究论纲

全球化时代特征与文艺理论研究论纲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全球化时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全球化所带来的跨国交流和文化融合,对文艺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理论也随之需要适应这种新的环境。

传统的文艺理论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全球化时代文艺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新兴文艺理论在这个背景下的应用与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全球化时代下文艺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为文艺理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球化时代文艺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全球化时代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文艺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意义文艺理论研究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文艺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文艺理论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各个文化的独特性。

全球化也促进了文艺作品的跨国传播,文艺理论研究有助于探讨作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接受与解读。

文艺理论研究对于帮助我们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文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全球化时代文艺理论对于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全球性环境问题等。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紧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日益频繁。

文化全球化则意味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传统艺术形式和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进行互联网交流。

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力跨国流动,人们往往要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全球性环境问题则跨越国界,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背景,对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在当代全球化时代,全球文学研究及文学理论扮演着对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各类文学文化的重要角色,成为全球文化范式、理论框架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为标题,深入分析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以期对当代世界文学理论发展提供参考。

1、全球文学的概念全球文学是以当今国际文化交流为背景,由一定的主体符号视角来构建非孤立的世界文学系统,试图以全球性视角及历史性视角来建构当代全球文学系统的文学理论。

全球文学不仅是以世界文学著作为核心,也是以文化全球化秩序为一种文体属性,集多文化、多语言、多体制的共同认知为一个系统,兼容这些文学的潜在文化内涵,涵盖的内容包括:建构文学及社会理论,研究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动态分析全球文学的发展趋势,引导对文学的思考,以及倡导传统的文学理论文化的传承,等等。

2、文学理论热点问题当前,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热点问题,首先涉及文学国际化,即不同国家、不同文学家、不同文化环境之间的文学交流,文学家们在解构传统文化,重新建立文化认同,以及构建新的文学主题研究。

,全球文学理论还要考虑在不同文学国家之间跨文化的文学传播,如果重新审视当前互联网和传播手段等,文学家们可以思考如何在局部视角下拓展文学视野,以期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文学理论范式。

最后,文学理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还会受到部分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

3、世界文学理论发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理论具有广泛的文化威力,因此,世界文学的发展将会以多元化的文学文化视角,更多的以历史化的思维模式来审视和构建文学理论,以对当今全球化时期的文学理论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从文学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学理论发展要回归文学自身的本质,以文学文本及人物构思、艺术手法为主轴,反思文学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文学与社会的匹配度,把文学放在文化根源的中心,重塑文学形象,塑造文学哲学,发挥文学传播功能。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探讨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探讨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探讨[摘要] 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受到环境变化、自学意识不足、知识基础薄弱、教师素质不够等影响,高职生在学习与接受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时,更容易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

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处的时代,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提出改进文学理论教学现状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全球化主体意识人生境界心理健康《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本身的抽象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理解的困难。

高职院校的文学理论教学,在教学与应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

在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多媒体教学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相结合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首先从现实层面对文学理论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其功能突出的文学艺术作品。

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要大胆地引入全球文化的实例,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学到师生互学。

多媒介技术的运用,也为提高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促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促进他们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理想认知工具和信息媒介。

”语言符号不仅意味着信息传输,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参与了人们的观念体系和文化秩序的建构,正如卡西尔所言,“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和认识任何东西。

”人正是符号之网中的接受主体,所以,学习者就不仅是以审美为目的的鉴赏者和批评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主体。

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形态的转换,出现了诸如网络超文本小说、互动诗歌和手机作品等新的文本形态,教师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文化信息,同时提供学生相关的网络资源,使教学适应当代文化语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当代文化产品的欣赏与批评分析,使文学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最终转化为理解时代和认识自我的思想方法。

从全球化视角分析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交流价值

从全球化视角分析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交流价值

从全球化视角分析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交流价值引言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和交流,不仅令人们对不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还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交流价值。

第一章全球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作家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和传播各种文化的信息,这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通过接触不同的文化,作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绘人类的共同体验和情感,从而创作出更具有普遍性的作品。

其次,全球化也给了作家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家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和吸收不同文化的元素,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使得作品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第二章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交流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交流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往往横跨多个国家和文化,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例如,美国作家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中,通过跨越不同时空和文化的故事线,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的种种命运和情感。

这种跨文化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其次,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风格也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

作家们借鉴了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创造出了多样化的文学风格。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融入了西方文学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语言和风格的多元化,使得作品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

第三章文化交流对当代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化交流对当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交流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研究--刘洪涛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研究--刘洪涛



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写于 2010年的《翻译研究与世界文学》 达姆罗什2006年的《后经典、超经典时代 的世界文学》:提出经典的三层次说:超 经典(hypercanon)、反经典( countercanon)和影子经典(shadow canon)。

二、重绘世界文学地图 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研究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言:歌德论世界文学 德国作家克里斯托弗· 马丁· 魏兰(Christoph Martin Wieland)在1810年第一个使用“世 界文学”术语。 1793年,德国启蒙运动的理论家,狂飙突 进运动的代表作家赫尔德提出建立“包罗万 象的全世界的文学史”的设想。
弗朗哥· 莫莱蒂(Franco Moretti)的《世界 文学猜想》(2000)把近代以来的世界文 学看成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体系,这个体 系有中心,有边缘,其权力关系是不平等 的。文学的进化发展总是从中心向边缘运 动,是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树”和 “波浪”的比喻。

三、世界文学与东方主义 阿米尔· 穆夫提(Amir R. Mufti)的《东方主义 与世界文学机制》(2010))探讨了东方主义 在建构世界文学机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汉学家、翻译家安德鲁· 琼斯(Andrew F. Jones)1994年发表《“世界”文学经济中的 中国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发起的“20世纪中国 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讨论。
五、世界文学新理论对外国文学界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灵 活而又奇妙的。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谨 言慎行,高瞻远瞩的法国人从中得到最大 的好处。他们已经一种充满自信的预感, 他们的文学将在更高的意义上对欧洲产生 像在18世纪上半叶产生过的那种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探讨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探讨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教学探讨
王丙珍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受到环境变化、自学意识不足、知识基础薄弱、教师素质不够等影响,高职生在学习与接受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时,更容易遇到不同
程度的问题.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处的时代,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提出改进文学理论教学现状的合理化建议.
【总页数】1页(P63)
【作者】王丙珍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价值思考中凸显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生存之基——评李西建、畅广元教授新著《追求与选择》
2.走火入魔的"close reading"——与张旭春先生《全球化时代
的文学理论?》一文商榷3.《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4.全球化与文学理论的发展策略——“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学术讨论会综述5.文学理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世界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世界文学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就来评析一下几个当今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
首先,全球化化时代下激烈的文化交流与文学文本可读性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进而挤仓出各文学文本在世界视野下的各自文化价值。

文学文本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工具,在语种和时代上传承文化价值不失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文化视域下写作更能体现文学文本在一定视野中的文化地位。

其次,世界文学的深入发展中也推出了“文学桥梁”的新型世界文学理论,将文学文本从本土思想转向跨文化思想,表现文学在世界的连续性。

通过文学桥梁的建立,构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有效促进了国际文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维系,有助于维护和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最后,“无界文学”也在世界文学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界文学”将文化与物质相融合,在更高的文化层面超越语言和范畴,有效地架起了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随着全球文化发展,无界文学理论能够有效探讨不同文学文本的相互依附性,促进文学文本的文化传承,增强文学文本的可读性和互动性。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文学桥梁”,“无界文学”等理论来跨越不同文学文本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和发挥各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也使世界文学如虎添翼,越来越受到关注。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何往与何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发展前景问题讨论述评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何往与何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发展前景问题讨论述评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何往与何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
文论发展前景问题讨论述评
赖大仁
【期刊名称】《文艺评论》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 一、全球化给我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带来了什么rn当今人们所谈论的"全球化",可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对我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影响最大的也许主要有三个方面.
【总页数】8页(P4-11)
【作者】赖大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学批评何为?——建构新媒介文论的思考 [J], 王青;苏新连
2.全球化视野下高校西方文学理论教学研究——评《西方文论史教程》 [J], 宋文慧
3.试论全球化时代或日后殖民时代弱势文化的话语权问题——兼论比较文学领域的中国学派对此问题的回应 [J], 李文玉;张骏翚
4.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问题 [J], 欧阳友权
5.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文论笔谈 [J], 童庆炳;王一川;陶东风;李春青;李珺平;王钦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第 6 期( 第 29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6 2014 ( Vol. 29 )
全球化时代的 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刘洪涛



要:1990 年代以来, 国际文学学术界出现了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热 。 这一热潮产生的背景是: 歌德
的世界文学理想在全球化时代衍生出许多问题, 激发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 讨论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 “马赛克式 ” 将其看成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 世界文学的发展模式是从古代 的 有: 重新定义世界文学, 拼贴向近现代的一体化 、 体系化转变, 原先独立发展的文学逐渐被征服 、 同化, 演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即 世界文学体系; 世界文学作品是由译本构成的, 是融合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混杂 、 共生作品; 世界文学 话语在进入实践层面时, 既包含了对普世价值的追求, 也会传达特定的民族倾向和区域立场, 因此世界文学 是一个复数的存在; 世界文学观念总体上经历了一个范围不断扩大、 欧洲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弱化的过程。 关键词:世界文学; ( 14JJD750008 ) 究” 作者简介: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北京 ( 北京 100081 ) 100875 ) ; 张珂,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世界文学体系; 歌德; 全球化时代; 民族文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研
·134·
刘洪涛 等: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关于什么是世界文学, 在 21 世纪有了新说。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的大卫 ·达姆罗 《什么是世界文学》 一书中, 为世界文学下了三个定义: 第一, 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 什在 ( elliptical refraction) ; 第二, 世界文学是因翻译而增色的作品; 第三, 世界文学并非一系列一成不变的
① 经典文本, 而是一种阅读模式: 一种从自身所处时空抽离, 以超然姿态进入许多别样天地的方式。 达姆罗什继承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是一个超民族文学的有机统一体的理念 , 但他没有规定或描绘世
界文学的理想蓝图, 没有说世界文学应该是什么, 而是在说世界文学实际是什么, 以及世界文学是如 何生成的。这标志着对世界文学的认识从规定性向描述性的重要转变 。 更重要的是, 达姆罗什把世 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 , 充分 界文学描绘成一个公共空间, , 。 考虑到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为东方国家利用世界文学话语创造了条件 “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性折射 ” ( World literature is an elliptical 这个定义中最耐人寻味的是 refraction of national literatures) 这一描述 。“椭圆形折射” ( elliptical refraction) 是达姆罗什借用光学术 “椭圆形反射” ( elliptical reflection) 自创的一个短语。 所谓“椭圆形反射 ” , 语 是指在一个椭圆形空间 里, 一个焦点上的光源会通过反射作用重新聚焦到第二焦点上 , 从而形成双焦点。达姆罗什把世界文 “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 , 学定义为 意在说明原语文化和宿主文化( the source and host cultures) 各自 提供一个焦点, 从而形成一个椭圆形空间, 一部作品作为世界文学存在于此, 和两种文化都有关联但 “椭圆形的 ” ( elliptical ) 与“折射 ” ( refraction ) 混搭, 并不受制于任何一方。达姆罗什之所以把 生造出 一个没有科学根据, 但却深刻揭示了世界文学本质的隐喻, 意在表明民族文学在进入世界文学空间 “反射” , ; 时, 不是简单、 直接的 而类似于穿越了一些介质 ( 例如语言、 文化、 时间、 空间等 ) 的“折射 ” “折射” 民族文学透过介质 成为世界文学, 与它本源的样子已经大为不同。 从这一理念出发, 不难理 解他所指出的世界文学与其他两个要素 ( 翻译、 阅读模式) 的关系。 世界文学的形成实际上关乎全球 、 。 范围内文学的生产 出版和流通的整个过程 从读者角度看世界文学, 它并非有一套固定的经典, 而 是一种阅读模式, 是一种跨越时空与不同世界进行交流的模式 。达姆罗什的这一说法, 很显然受到读 者反应理论的影响。按照读者反应理论, 一个文本在被读者阅读之前, 只是一些装订在一起的纸张、 印刷的一些文字而已;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 才能赋予它作为“文学作品 ” 的生命。 据此, 民族文学作 品在成为世界文学的过程中, 读者的阅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例如人类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 美什》 在 1849 年才被考古学家发现, 到 20 世纪初叶才被翻译成现代语言, 才得以被不同民族的读者 它作为一部世界文学作品才逐渐为人们所知 , 也由此加入到世界文学的序列之中。 同样, 一部 阅读, 作品在其他民族中被阅读, 会引起新的关注, 并赋予作品以新意。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并不受重视的清 《好逑传》 代小说 引起欧洲的关注; 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 》 在英国文学中并不重要, 在中国却 成为经典。这些都是跨时空、 跨文化阅读和交流对与世界文学生成的意义所在 。这些结论的得出, 显 见世界文学已经不仅仅是歌德的前瞻式理想 , 还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概念。 达姆罗什把世界文学定义为离开起源地 , 穿越时空, 以源语言或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流通的文学 作品。这一定义, 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的认可。达姆罗什还在其他各种场合补充、 丰富、 推广着这一 《后经典、 ( 见苏源熙主编的《全 超经典时代的世界文学 》 全新的世界文学概念。他发表于 2006 年的 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一文, 揭示了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经典的恒定性和变化规律 。 达姆罗什指 《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 ( 1995 ) 出版以来, 出, 自伯恩海默( Charles Bernheimer) 主编的 美国学界 欧洲中心主义被打破, 世界文学经典的范围扩展到亚 对世界文学的理解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善 , 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地区。诺顿、 朗文、 贝德福特版世界文学作品选的最新版本史无前例地收入了来 自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 500 多位作家的作品, 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但达姆罗什统计了美国现代语
DOI:10.13613/ki.qhdz.002280
1990 年代以来, 随着新旧世纪的转换,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际文学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 的学术现象, 就是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复兴。1999 年, 法国学者卡萨诺瓦( Pascale Casanova) 的《世界 ( La République mondiale des Lettres ) 出版 ( 英文版出版于 2004 年 ) ; 2000 年, 文学共和国》 美国学者弗 ( 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 ) ; 2003 朗哥 · 莫莱蒂 ( Franco Morreti ) 发表论文《世界文学的猜想 》 《什么是世界文学 》 (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 出版, 年, 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 David Damrosch) 的 这些著作和论文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直接策动了新世纪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热潮。 其后 《曲线、 ( Graphs,Maps,Trees: Abstract 出版的重要著作还有莫莱蒂的 地图、 谱系: 文学史的抽象模式 》 2005 ) 、 Models for a Literary History, 约翰 · 皮泽 ( John Pizer ) 的《世界文学的观念: 历史与教学实践 》 ( The Idea of World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 2006 ) 、 麦茨 · 汤姆森 ( MadsRosendahl Thomsen) 的 《图绘世界文学: 国际经典化与跨国文学 》 ( Mapping World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Canoni2008 ) 、 ( How to Read World Literazation and Transnational Literatures, 达姆罗什的《怎样读世界文学 》 ture, 2009 ) 等。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2000 —2012 年间, 在重要的国际英语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世界 文学理论研究论文达 200 余篇, 而且总体上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一些重要的学术杂志, 如《比较文 (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 《比 较 文 学 研 究 》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 , 还分别在 学评论 》 2006 年和 2010 年推出世界文学研究专辑。 克里斯多夫 · 普伦德加斯特 ( Christopher Prendergast ) 主 《世界文学论争》 ( Debating World Literature, 2004 ) 、 Theo D’ haen 等主编的《劳特里奇世界文学研 编的 ( The RoutledgeCompanion of World Literature, 2011 ) 等书, 究指南》 也选收了不少世界文学理论研究方 ·133·
, : 《世界文学理论读本 》 , 范大灿译, 见达姆罗什、 刘洪涛、 尹星主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 《歌德论世界文学 》

2013 年, 第 3 —5 页。 : 《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2009 年, 马克思、 恩格斯 见 第 2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第 35 页。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面的优秀论文。 随着理论研究热潮的出现, 世界文学实践也出现了兴盛的局面 , 这集中体现在三大世界文学作品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 ( 第 7 版) , 2004 年贝尔福德 选集的出版上: 诺顿公司在 2003 年推出 7 卷本的 《贝尔福德世界文学作品选》 , 。 世界文 同年, 朗文图书公司出版了《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 》 公司推出 《学科之死》 ( Death of a 学理论与实践热, 同样影响了相关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反思与重构 , 斯皮瓦克的 2003 ) ,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Discipline, 苏源熙( Haun Saussy) 主编的 Age of Globalization, 2006 ) 、 ( The Translation Zone: A New 阿普特的《翻译地带: 一种新的比较文学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06 ) 都回应了世界文学理论热的兴起对比较文学产生的推动作用 。 “世界文学时代” 歌德关于 的理想,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但这一世界文学的现实 并不符合人们的普遍期待, 反而衍生出诸多问题, 产生出许多新的可能性; 同时, 一些后发国家随着综 合国力的迅速增长, 其民族文学要求在世界文学中占据更大份额 。 世界文学理论研究受这些因素的 推动, 在新世纪呈现繁荣的局面, 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涉及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定义、 世界 世界文学与翻译、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关系等。 本文将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文学体系的形成、 批判世界文学观念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 , 探索世界文学话语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有效路径 。重新定 Nhomakorabea世界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