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趣谈-“呆若木鸡”是高境界
典故-呆若木鸡
![典故-呆若木鸡](https://img.taocdn.com/s3/m/8e7e789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7f.png)
典故-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庄子·达生》篇,用来形容一只斗鸡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一种“所向披靡”的高超境界。
呆若木鸡,可不是容易做到的小事。
相反,这是一种唯有如曾国藩那样的大智慧者,方能展现的人生大境界。
“斗鸡”的四种境界
周宣王很喜欢斗鸡,听说有一个叫纪渻(shěng)子的斗鸡高手,就请他来给自己训练斗鸡。
十天后,周宣王问:“我的斗鸡怎么样了,训练好了没?”
纪渻子答:“还不行,你看它表面上骄傲得不得了,内在却又虚浮不堪,这样的鸡放出去就得打败仗。
”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来问:“怎么样,斗鸡现在可以了吗?”
纪渻子答:“还是不行,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太过浮躁了。
”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渻子依然摇头:
“还是不行,仍然是斗志昂扬,眼神锐利,意气太过强盛了。
”
最后,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
“现在就差不多可以了。
别的鸡即使打鸣挑衅,它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
这样的鸡才厉害啊,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到它掉头就逃跑了。
”
训练到最后,这只鸡好像反应迟钝、木木呆呆,样子变得毫不起眼,但其他斗鸡反而不敢应战,望风而逃。
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比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更高一筹。
看似在讲“斗鸡”之道,实则在讲为人处世、锤炼心性之道。
这就是"木鸡精神"。
呆若木鸡成语解释
![呆若木鸡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b970a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a.png)
呆若木鸡成语解释《呆若木鸡》是一句中国传统成语,意思是对于发生的事情都一笔带过,不动声色。
表面上看,呆若木鸡是一种错误的态度,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含义。
首先,《呆若木鸡》表明一种让步和忍耐的心态,即让自己保持安静,尊重他人。
当人们在发生冲突时,如果一方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采取激进的作法,那么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
这种对对方的尊重,可以为矛盾解决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呆若木鸡》表达了一种智慧的态度,即适时的谨慎和沉默。
在紧张的环境里,任何多余的话语都可能发生反效果。
因此,当遇到困难时,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全神贯注地思考,寻找一条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此外,《呆若木鸡》还蕴含了另外一层含义,即面对一切,保持清醒有度的态度。
人们在处理紧急事务时,容易受到情绪驱使,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定;因此,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建议呆若木鸡,先把自己的情绪给抑制住,有条不紊的思考问题。
另外,《呆若木鸡》也提到了一种礼貌的形式,即审慎的言行举止。
有时候,当发生矛盾时,激进的行为可能会让事情更复杂;而有时候,通过审慎的表达、谨慎行为,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总之,《呆若木鸡》这句话蕴含了不少正面内涵,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智慧态度,还有审慎的行为。
只有保持沉默实力,忍让歉疚,才能屏蔽一切多余的情绪,看清本质,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才能解决问题。
《呆若木鸡》这句话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改造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最有名的便是《聊斋志异》中的《师出无名》。
故事讲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看到强大的封印国就一笔带过,他觉得这里不是他该处理的事情,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呆若木鸡”的态度。
毕竟,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呆若木鸡》在当下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态度,不仅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能碰见。
无论是商店里的店主,还是路边的小贩,在跟客户处理交易的时候,都会以一种较为客气的语气,表达出对客户的尊重,这也是一种“呆若木鸡”的态度。
呆若木鸡成语的出处及原文解读
![呆若木鸡成语的出处及原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8086fb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e.png)
【庄子成语】呆若木鸡出处“呆若木鸡”这一成语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外篇·达生》。
《达生》篇主要讨论了养生之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篇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周宣王喜好斗鸡,于是命人训练斗鸡。
训练者经过三次不同的训练阶段,最终使斗鸡达到“呆若木鸡”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斗鸡看似呆傻,实则已达到最高境界,能够在斗鸡比赛中获胜。
原意“呆若木鸡”在原文中是指斗鸡经过高度训练后,所表现出的神态。
这种神态看似呆傻,实则充满力量,能够战胜对手。
因此,“呆若木鸡”原意是用来形容一种高度内敛、深藏不露的状态。
成语演变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呆若木鸡”这一成语逐渐脱离了其原意,演变成形容人因惊讶、恐惧或不知所措而呆愣不动的样子。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近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呆头呆脑等,这些词语都可用于形容人因惊讶、恐惧或困惑而表现出的呆滞神态。
反义词:活蹦乱跳、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等,这些词语则用于形容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状态。
感情色彩与用法“呆若木鸡”这一成语在感情色彩上带有一定的贬义,通常用于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消极表现。
在用法上,它可以作为谓语、定语或补语,用于描述人的神态或状态。
启示“呆若木鸡”这一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经过演变后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汇。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应保持冷静和内敛,避免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情绪。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呆若木鸡成语解释
![呆若木鸡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f1ffe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3.png)
呆若木鸡成语解释
呆若木鸡,是一个很古老的汉语成语,用来描述一个人失去了反应能力,完全处于放空状态,像木头一样麻木不仁。
与此相关的故事早在春秋时期出现,后来有许多文学家最高效的将它写进经典文学作品中,被应用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塑造了一种精神形象。
“呆若木鸡”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描述秦国先王秦尧突然出现在部落和尚谷里,那里的居民突然害怕,失去反应,介乎不动,就像木头一样,这就是“呆若木鸡”的由来。
后来,一些文学作品把这一精神描绘出来,把“呆若木鸡”的形象写入经典文学作品,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甚至被用来形容某种情况。
苏轼的《赤壁赋》中,苏轼讲述了赤壁之战发生前后两场景,诗中描述赤壁边上部落门口,出现了饥饿而又惊恐的民众,他们像木鸡一样,完全无法反应,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也是“呆若木鸡”的典型描述。
《水浒传》中,孙传宗也有一段描述,当宋江开始发表劝导言论时,在场的官员们都失去了反应能力,就像木鸡一样,一动不动,完全无言以对。
此外,《山海经》、《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中也都有“呆若木鸡”的描写,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呆若木鸡”一词仍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被用来比喻人们失去了反应能力,沉默无言,完全麻木不仁,或将其比喻为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这样比喻出的场景很容易被人理解。
“呆若木鸡”的含意也深刻,它可以提醒人们,保持理智,不被别人影响,不被敌人控制,不失去自己,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清醒,拥有勇敢,站立在最初的位置上,积极行动,勇于挑战困境,做出最佳应对。
因此,“呆若木鸡”一词,不仅提醒着人们不能在关键时刻失去理智,更能激发他们在艰难情境中保持勇敢与毅力,勇于挑战困境,迎接挑战,打败恐惧,不畏强权,实现梦想。
成语趣谈-“呆若木鸡”是高境界
![成语趣谈-“呆若木鸡”是高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d7e6285602768e9950e73815.png)
成语趣谈四则一、“刀笔吏”是什么人曾经在《大河报》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刀笔吏”的由来,阐述得很好,但是却忽略了“刀笔吏”的特殊用法。
因为,在古代人们还往往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
“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清稗类钞》“狱讼类”有数篇关于刀笔吏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刀笔之锋芒。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苏州有位名叫陈社甫的讼师,善写状子。
他的同乡王某曾借钱给一个寡妇,但是寡妇好久没有还钱,王某就数落了她一顿。
寡妇十分羞愧,回到家里后越想越不是味,于是在雨夜来到王家门口上吊自杀。
陈社甫听了王某的叙说后,索取五百两银子;并让王某给寡妇换双干净鞋,然后写了一张状纸,其中有这么一句:“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双足何以无泥?”意思是说,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一个人在那么高的地方自尽?更何况,夜里本来下着雨,为何这个女子的鞋子上却没有泥巴?当地官员看后,觉得状纸中所说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于是仅仅判王某买副棺材了事。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解析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yà)的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
虽然也有一些刀笔吏既能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但是更多的刀笔吏为了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所以“刀笔吏”的名声并不是很好。
二、“长袖善舞”不跳舞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
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
作为主要表演手段时所运用的,是特制的长袖,一般长约一米,宽六十余厘米。
在欣赏戏剧时,往往看到演员们常运用以大幅度的形体动作,配合着冲袖、甩袖、翻袖、转袖等功法,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的技巧表演,借以表达愤怒、忙乱和激动等不同的感情。
在戏曲中的许多剧种里,不管是京剧、豫剧、越剧等等,演员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着其表演水平。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https://img.taocdn.com/s3/m/028a6e5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4.png)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最新版】
目录
1.成语故事呆若木鸡的来源
2.成语呆若木鸡的含义
3.成语呆若木鸡在现代的应用和启示
正文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的来源】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周公旦为了试验鸡的勇敢和智慧,将一群鸡放在斗兽场中,让它们互相争斗。
最后,只剩下一只鸡,它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像木头一样,别的鸡都不敢再上前。
周公旦认为这只鸡具有最高境界的勇敢和智慧,于是封它为“木鸡”。
【成语呆若木鸡的含义】
成语“呆若木鸡”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呆住的样子。
在故事中,这只鸡因为勇敢和智慧而显得从容不迫,别的鸡看到它都吓得不敢动弹。
因此,“呆若木鸡”并不是形容真的呆头呆脑的鸡,而是形容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和勇敢的人。
【成语呆若木鸡在现代的应用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勇敢,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
成语“呆若木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学会在压力面前保持冷静,用智慧和勇气去应对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
总之,成语“呆若木鸡”并不是形容一个人真的呆头呆脑,而是形容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和勇敢的人。
人生最高境界:呆若木鸡、平淡无味
![人生最高境界:呆若木鸡、平淡无味](https://img.taocdn.com/s3/m/481f0c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7a.png)
人生最高境界:呆若木鸡、平淡无味愤怒可能是七情六欲中最难控制的一种情绪。
像怒不可遏、出离愤怒、冲冠一怒,关于愤怒的成语不胜枚举。
很多人,愤怒过后,冷静下来无限懊悔,懊恼的不是愤怒本身,而是愤怒带来的其他的无法挽回的后果。
林则徐初到广州禁烟时,一些腐败官吏百般阻挠,令他怒不可遏。
蛋挞知道暴怒无济于事,还可能给那帮人找到攻击他的口实。
于是,他写了“制怒”两个字挂在墙上,以此告诫自己。
每当要发怒时,就看着墙上的“制怒”,讲怒气压下去。
制怒,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南怀瑾曾经提到过一句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而脾气却很大。
让我们来看看管子是如何说为什么要制怒的。
“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
”怨而无言”,言不可不慎也;言不周密,反伤其身。
故曰”欲而无谋”。
言谋不可以泄,谋泄灾极。
夫行忿速,遂没法,贼发。
言轻谋泄,灾必及于身;故曰毒而无怒,怨而无言,欲而无谋。
(出自《管子·宙合》)这段话的大意是:这里的毒是指阴毒,也可以理解为阴谋,被别人伤害以后,暗中进行报复,一出手就要击中对方要害。
最没有办法的人才会只知道愤怒,破口大骂、喊打喊杀,抑或破釜沉舟,图一时之快。
后来的人解释为什么要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
受到伤害一定会很愤怒,但一定要很快讲愤怒抑制住,不要发作出来。
如果做不到止忿速,大发雷霆,造成的后果可能更无可挽回。
只有把愤怒克制下去才有可能想出办法来。
后边的怨而无言,是说说话不可不慎。
言不周密,反伤其身。
有怨恨,有不满,不要挂在嘴巴上。
说话不可不小心,说话不周密,被你怨恨的人知道了,反而会伤害你自己。
本来有怨恨就不是一件好事,受了伤害才会有怨恨,而在受到伤害后把怨恨挂在嘴上,再像祥林嫂似的逢人就说,接下来的伤害,可能会更重,所以要怨而无言。
应该怎么做呢?要欲而无谋,就是有了图谋,但是要装作没有。
管子后任解读这四个字的含义:言谋不可以泄,谋泄灾极。
呆若木鸡是成功的一种境界
![呆若木鸡是成功的一种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6f56cb301ed9ad51f01df2b2.png)
呆若木鸡是成功的一种境界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9年第23期《庄子》中讲了一个“呆若木鸡”的故事。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浮躁,火气十足,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一听到别的鸡叫就怒气冲冲,还容易被声音或人影惊动。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
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
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为什么“呆若木鸡”反而是斗鸡的最佳状态呢?纪先生认为不虚张声势者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让对手放松警惕。
斗鸡渐渐变呆,其实正是处变不惊、心理平衡的调节过程,另外,“木鸡”不是“空城计”,而是真正积蓄了可以激战的力量。
【素材点拨】“呆若木鸡”竟然成了最高境界,成了理想姿态,多么深奥的禅机,多么美妙的道理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适度的示弱,是人生的一种保护色,是一种刻意的低姿态,能够淡化锋芒,消除他人的不平与戒心,能够在静默中蓄积力量,能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能够一招制敌于死地。
“满齿不存,舌头犹在”说的就是示弱的大智慧。
而宠辱不惊,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貌似“呆若木鸡”,实则平和从容,大智若愚,面对挫折困境、嘲笑侮辱,名利诱惑,都能坦然处之,无动于心,既不去逞一时之强,也不沉溺一时之乐,如此才能宁静致远,心无旁骛, 成就大事业。
【适用主题】宠辱不惊示弱是大智慧淡泊与成功韬光养晦心理素质大智若愚……(刘海莉荐稿)。
庄子为什么会把“呆若木鸡”,奉为战斗的最高境界?
![庄子为什么会把“呆若木鸡”,奉为战斗的最高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e570a85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6.png)
庄子为什么会把“呆若木鸡”,奉为战斗的最高境界?呆若木鸡是我们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傻傻的,痴痴的,但是你知道这句话最早是庄子说的。
有一个朋友对庄子的评价很有意思,庄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经常会编一些假的故事来讲真的道理。
比如庄子就在《盗跖》这篇文章里编了一个故事来骂自己的前辈孔子。
盗跖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孔子有一天就来见他了,劝他改邪归正,谁知盗跖一见孔子就骂: “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虚伪的人,经常以文王,武王的管理之道出来骗人,迷惑君王,教导天下的儒生不务正业,又说自己讲的是什么安身立命之道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天下六国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喜欢讲人格却又说什么君理纲常,自己弟子子路在跟敌人战斗前还拜行什么礼节,结果直接被人残忍杀死,这些都是被孔子害的,天下的人为什么不说他是大盗,反而过来指责我。
”文章后边说到最后孔子讲的面红耳赤,无力反驳,也被吓的双腿发抖,最后落荒而逃。
这就是庄子,反正故事是我编的,道理却是真的,你爱信不信,你不信我也不反驳。
其实庄子是很理性的,很多人对庄子有误解,认为庄子讲齐物就是万物无差,事无对错,其实庄子的所有思想都讲的是不要被自己的主观思想所控制,要站在一个对立,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要客观。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大意就是说,有两只鸡,一只鸡斗志昂扬,神采奕奕,另一只鸡眼睛无神就像是木头一样,但是一下场这只呆鸡却场场胜利,吓得别的鸡望风而逃。
庄子认为,第一只鸡神采奕奕,斗志昂扬其实是把自己的精气消耗光了。
“呆若木鸡”最早是形容一个人的精神内敛,镇定自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用来骂人了。
大家都认为这个故事其实表述了庄子,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的思想,这是在阐述事物两极转换的辩证思想。
但是我是不这样认为的,其实一个作者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用他的理念和境界来解释,但如果用作者的理念来解释作者所讲的故事,那么每一本书只留第一页就好了,既然是这篇讲的是战斗我们就从战斗的层面去理解,不用思考过多。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e182d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a.png)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呆若木鸡”这个词语,是比喻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危险的时候,表现得像一只呆若木鸡一样茫然、失态,缺乏冷静、果敢的应变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呆若木鸡”其实也可以成为一种处世之道。
一、“呆若木鸡”不一定就是贬义词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用“口才好”的人来形容有能力、有思维敏锐的人。
但有时候,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很可能“口才好”的人反而会在短时间内无所适从,而一个“呆若木鸡”的人反而可能会保持冷静、沉着应对,最终化危为机。
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呆若木鸡”并不一定是贬义词语,反而可能更能在困境中保持冷静、沉着应对。
二、重视自己的内心“呆若木鸡”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当我们遭遇意外或突发事件时,面对陌生的环境或情境,我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和恐惧,甚至可能不能自拔。
而当我们拥有自信和勇气时,即便在面对目前感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处理事件。
因此,关键在于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内心,慢慢增强自己的自信。
三、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面对陌生的情境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害怕和无助。
因此,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结交更多的朋友,从而有更多的人支持我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化解恐惧和焦虑的方法。
与人交往时,我们也要不断练习和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加自己在与人交往时的自信和安全感,从而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四、不忘记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当我们遇到突发情况、陌生环境时,面对现实情况,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分析,不能过于惊慌失措。
而在分析时,我们应该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清楚自己的底线和能力限制,量力而行。
不能听取无根据的建议或指导,或者照着大众的推荐进行操作,因为大众的建议未必适用于每个人,不能单纯地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五、勇于承担责任在面对不可预测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勇于承担责任。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产生的后果负责。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5c3887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4.png)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
“呆若木鸡”的意思是指像木头一样呆立不动,没有任何反应。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做到内心的平静和冷静。
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常常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样只会加重我们的困境。
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就可以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受现实。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首先接受现实,不要逃避和否认。
只有正视现实,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逃避现实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保持冷静。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常常会感到紧张和焦虑,但是这种情绪只会让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受到影响。
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分析问题。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只有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勇于行动。
分析问题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行动。
我们要勇于行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够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处世之道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
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寻求帮助和支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会妥协和适应,灵活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动等等。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冷静,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正视现实,分析问题,并勇于行动。
我们也要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以及具备适应和调整的能力。
相信通过这些处世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取得成功。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b27d0f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3.png)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突发事件时,显得毫无反应或无法应对。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呆若木鸡”也有其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处世之道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一种心态和方法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之一是保持冷静。
面对突发事件或困难,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慌乱或无所适从,而“呆若木鸡”则展现出一种平静和沉着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像“呆若木鸡”一样保持冷静,就能更好地思考和应对问题,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急躁和慌乱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保持冷静则能更好地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
保持冷静是“呆若木鸡”处世之道的重要一环。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还包括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感到悲伤、沮丧甚至愤怒,但如果我们像“呆若木鸡”一样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情绪,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不至于被情绪左右而失去理智。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避免因情绪波动而伤害到他人或自己。
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情绪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至于被他人所伤害。
控制情绪是“呆若木鸡”处世之道的又一要点。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还包括学会妥协和忍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像“呆若木鸡”一样学会妥协和忍耐,就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学会妥协和忍耐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避免因冲突而影响工作进程。
在生活中,学会妥协和忍耐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维护和谐的家庭和社交环境。
学会妥协和忍耐也是“呆若木鸡”处世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呆若木鸡”的处世之道还包括学会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如果我们能够像“呆若木鸡”一样学会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就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至于被失败和挫折所击垮。
在《庄子》中,为什么“呆若木鸡”被认为是斗鸡的最高境界?
![在《庄子》中,为什么“呆若木鸡”被认为是斗鸡的最高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7bc4ae0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4.png)
在《庄子》中,为什么“呆若木鸡”被认为是斗鸡的最高境界?“呆若木鸡”这则成语,用在今天早已背离了本有的意思,现在一说到这个成语,都是在讲某些人呆呆傻傻的,或者是突然受到什么惊吓和恐慌,一下子愣在那的样子。
实际上这则成语出自《庄子》,说的是那位贪玩的齐宣王爱好斗鸡,有一位叫纪子的有名的训鸡专家,专门负责训练斗鸡。
有一次,宣王偶得一只无比强悍的公鸡,他正准备直接带到斗鸡场去参加比赛,纪子看到了便说:大王这样仓促上阵,这鸡可就废了。
把这鸡交给我吧,我将可以把它训练成无鸡能敌的战神。
宣王听了很高兴,好啊,好啊,那就交给你训练。
十天以后,宣王来问纪子:我的鸡训练的怎么样了?可以上阵了吗?纪子说:不行不行,它现在一看到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战斗力十足,还要再等一等。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过来问:我的鸡训练的怎么样了?纪子说:还是不行,这鸡现在心神狂躁,火气还没有消退,遇到看上去比它强的鸡,它就要去斗一斗,还要再过些日子。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来问:这回怎么样了?难道还没有训练好吗?这次纪子说:现在应该差不多了,这鸡的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
即使别的鸡在叫,在向他挑衅,它也好像没听见似的,毫无反应。
无论遇到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会如如不动、不惊不慌,看起来就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上场才可以所向无敌。
宣王于是就赶紧走近这鸡去看,果然发现它呆若木鸡。
宣王怀疑这鸡能带上场吗?纪子说:大王放心,尽管带上去,保准别的鸡见了它,转身就会跑掉,不敢和它斗呢!宣王将信将疑的把这只鸡带上斗鸡场。
果然,它不为外境所干扰,无论旁边的鸡怎么竖起毛、扑腾着翅膀围着它转,它都不为所动,直到来跟它斗的鸡搞得精疲力竭,它瞧准了对方的脖子,上去“咚”的啄一口,那个鸡立刻倒下。
因此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人经过不断修炼,精神内敛,凝神静气才能所向无敌。
在文字上我们怎么去理解,甚至去曲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曲解了真理!我们可以把古语今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圣贤有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就按今天的意思去曲解圣人的本心。
斗鸡的最高境界——呆若木鸡
![斗鸡的最高境界——呆若木鸡](https://img.taocdn.com/s3/m/a09bae1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a.png)
⽃鸡的最⾼境界——呆若⽊鸡纪省⼦是个为国王训练⽃鸡的⼈。
他在训练⼀只出⾊的鸡。
国王⼀直追问那鸡是否已作好了战⽃准备。
纪省⼦这个⼈不仅是个训练者,他也是⼀个道家。
在中国、在⽇本、在远东,他们利⽤各种事物作为思考的踏脚板。
各种各样的事情:射箭、绘画、剑术,甚⾄训练鸡和鸟打⽃。
说出⽣活中任何⽅⾯的名⽬,他们都⽤来作为⼀种内在的训练。
纪省⼦,对训练鸡有⼀种兴趣,⽽国王则不同,国王对战⽃、对竞赛感兴趣,当然他也对他的鸡能赢得竞赛感兴趣。
纪省⼦在训练⼀只出⾊的鸡。
国王⼀直追问那鸡是否已经作好了战⽃准备。
训练者说:“还没有,它⽕⽓⼗⾜。
”瞧……国王说:“它⽕⽓⼗⾜,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当你与某⼈争⽃时你是⽕⽓⼗⾜的,那么赢的可能性会更⼤。
”国王肯定被搞糊涂了。
这个⼈是怎样的训练者?他说:“还没有,因为它⽕⽓⼗⾜。
”它⼀见别的鸡就要冲上去⽃。
它⼀直准备着去⽃——那就意味着它害怕,它还没有准备好,不然为什么⽕⽓⼗⾜呢?你的⽕⽓表现给谁看呢?有什么必要?内在恐惧,外在⽕⽓,那是营造物。
它见了别的鸡就要去⽃,没有必要。
⽆论是谁挡了它的道,它就准备⽃。
对⾃⼰的⼒量有⼀股虚浮的骄⽓。
” 你可以在你⾃⾝的⽣活中看到这⼀点。
它到处都在发⽣。
你随时准备与每⼀个⼈争⽃——只是在等待机会,只是找些借⼝。
有⼈踩了你的脚趾,⼀场争⽃开始了。
你为什么如此⼀触即发?因为你内在有⿇烦,你知道你是⽆名⼩卒,所以⼀旦有⼈踩了你的脚趾,你马上说:“你知道我是谁?”你⾃⼰也不知道。
10天之后他⼜回答道:“还没有,它⼀听到别的鸡叫就怒⽓冲冲。
”它仍不成熟,孩⼦⽓。
这不是⼀个战⼠的样⼦,这是懦夫的样⼦。
这不是⼀只没有恐惧的鸡,不!这不是那些⽆所畏惧的样⼦。
当任何⼈——当任何⼀只鸡叫时——你为什么感到这是冲你来的呢?你为什么感到是向你挑战呢?你为什么将整个世界都当作你的敌⼈呢?皇帝⼀直追问,因为⽐赛的⽇⼦越来越近,⽽皇帝的鸡必须赢。
但这个⼈⼀拖再拖——⽽且他说出的理由看来⼗分荒谬。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中隐含着智慧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中隐含着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098bf5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9.png)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中隐含着智慧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的文章,字面含义是呆呆的样子,就像木头鸡一样。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是一个贬义词。
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在庄子的寓言中,是指斗鸡摒除掉所有干扰,全神贯注,精神内敛,已经达到了炼神返虚的极高境界。
其它斗鸡站在它面前,还没开始战斗,已经被呆鸡的气势所折服。
如果把呆鸡看做武士,此人的武功已入化境,达到了人剑合一,无招胜有招的地步。
真正的高手并不是靠吆喝和花架子吃饭,而是靠艰苦的训练,无数次的实战,再加一点天赋,才能取得一点成就。
呆若木鸡和大智若思,大巧若拙等词语相近,代表的是一种难得糊涂的大智慧。
任何事物不要只看表象,被其假相所迷,或只看到冰山之一角。
要看到实质。
做事情只有放下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人不必太聪明,但要有智慧!最起码能看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呆若木鸡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呆若木鸡也是一种人生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6e9ef72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b.png)
【呆若木鸡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庄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纪渻子为大王培养斗鸡。
大王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渻子能养出一只勇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
十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这个纪渻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
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
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
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要去争斗,这还不行。
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
纪渻子说:还不行。
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
纪渻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
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
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
纪渻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
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
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
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
这个寓言不只是说轻躁易败这样简单的道理。
也许和道家的修行观念有所关系。
它所表达的,可能是调心的四个境界。
心性没有训练以前,纯粹的为外面境界所转动,心很骄躁。
气息很浮。
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这时候心完全没有入道。
第二次问,其实代表着进境,虚骄恃气已经去除大半,只是心追求外物,不返观内照是习惯了的。
这时候功夫不深,还是容易为外境所牵。
第三次,说的是疾视盛气,别的斗鸡来,已经不立马就会出现反应动作了。
但是全身的那种力量感还是暴露出来了的,其实修到这一步,从精神和气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还能从外相中反应出来。
呆若木鸡的寓意和道理
![呆若木鸡的寓意和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30a90a3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c.png)
呆若木鸡的寓意和道理
“呆若木鸡”是一个形容词结构,用来形容某个人情绪或反应迟钝、毫无表情或反应的状态。
这个词语通常表达出的意思是指某个人居于一种互不关注、无视周遭事物的状态,或者他们缺乏情感或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心境。
这个词语通常引申出的道理是人类应该关注和观察周遭事物,而不是像木头般呆若无人地一动不动。
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和敏感,并从周围的环境、人际交往和文化经验中获得更多的生命经验和智慧。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https://img.taocdn.com/s3/m/f5d44a0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4.png)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最新版2篇】目录(篇1)1.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2.“呆若木鸡”成语的寓意3.“呆若木鸡”成语在现代的应用正文(篇1)一、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个成语故事讲述了一只鸡因为长时间的饲养而变得呆滞,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物极必反、适度发展的思考。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后来被《战国策》、《史记》等史书多次引用,从而逐渐形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
二、“呆若木鸡”成语的寓意“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寓意着一种过度的平静或者麻木,失去了应有的警觉和活力。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或者事物因为长时间的习惯或者顺从,而变得缺乏生气和活力,需要适度的刺激和发展,才能重新焕发活力。
三、“呆若木鸡”成语在现代的应用“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在现代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
在人的方面,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长时间的习惯或者顺从,而变得缺乏生气和活力的人,提醒他们要保持警觉和活力。
在事物方面,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长时间的停滞不前,而失去了发展动力的事物,提醒我们要适度地刺激和发展,才能保持活力。
总的来说,“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既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的成语。
目录(篇2)1.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和含义2.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3.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4.故事的寓意和启示正文(篇2)一、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和含义“呆若木鸡”是一个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看上去像木头鸡一样的成语。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三年》中的一段记载,原文为“使之然也,则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老子:聪明的人大智若愚,外表呆若木鸡,心中有乾坤,非等闲之辈
![老子:聪明的人大智若愚,外表呆若木鸡,心中有乾坤,非等闲之辈](https://img.taocdn.com/s3/m/e105171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9.png)
老子:聪明的人大智若愚,外表呆若木鸡,心中有乾坤,非等闲之辈《道德经》写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外表愚钝木纳,凡事甘于示弱,实际上是麻痹和迷惑敌人,让自己不露真相,懂得以静制动,以暗处明,方能出奇不胜,立于不败之地。
那些外表沉默寡言的人,看起来呆若木鸡,然而心中大有乾坤。
他们懂得以“拙”字避去祸端,隐去自己的锋芒,同时又以“闲”字修身养性,让自己免于世俗纷争。
那些肤浅傲慢的人,明明胸无点墨,却总是夸夸其谈,到处高谈论。
其实是坐井观天,眼界狭隘短浅,很容易狂傲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俗话说:“烙饼再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若整天狂傲浅薄,就无法冲破思维的桎梏,如同钉子一样,被钉在原地,一辈子循环在自己的天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
苏东坡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年少轻狂时,每个人都渴望万众瞩目,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
殊不知你的优秀会衬托别人的暗淡,容易招来怨恨,惹人嫉妒,只有大智若愚,才能守拙自保。
《道德经》写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千万不可显摆财富,更不能锋芒毕露。
正所谓月盈必亏,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若违背天意,只会反噬自身。
一个人最高的境界,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这不是曲高和寡,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道德经》说:“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在为人处事时,要做到宽恕容忍,褪去锋芒,大智若愚,心有乾坤而不露,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也不能夸夸其谈,要落到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
01那些大智若愚的人,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内心坚如磐石,远离名缰利锁。
把生活调成静音模式,守在自己内心的海洋,心无旁骛地追求梦想,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这世界充满浮躁,我们需要一颗不骄不躁的心,去面对一切,内心淡定自若,在城市中独善其身。
既有入世的智慧,同时也有出世的豁达,始终进退自如,才是真正的智者。
人情冷暖,不怀好意的人有很多,在功成名就后,没必要逢人便去炫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趣谈四则
刀笔吏”是什么人
曾经在《大河报》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刀笔吏”的由来,阐述得很好,但是却忽略了“刀笔吏”的特殊用法。
因为,在古代人们还往往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清稗类钞》“狱讼类”有数篇关于刀笔吏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刀笔之锋芒。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苏州有位名叫陈社甫的讼师,善写状子。
他的同乡王某曾借钱给一个寡妇,但是寡妇好久没有还钱,王某就数落了她一顿。
寡妇十分羞愧,回到家里后越想越不是味,于是在雨夜来到王家门口上吊自杀。
陈社甫听了王某的叙说后,索取五百两银子;并让王某给寡妇换双干净鞋,然后写了一张状纸,其中有这么一句:“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双足何以无泥?”意思是说,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一个人在那么高的地方自尽?更何况,夜里本来下着雨,为何这个女子的鞋子上却没有泥巴?当地官员看后,觉得状纸中所说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于是仅仅判王某买副棺材了事。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解析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y d)的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
虽然也有一些刀笔吏既能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但是更多的刀笔吏为了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所以“刀笔吏”的名声并不是很好。
二、“长袖善舞”不跳舞
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
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
作为主要表演手段时所运用的,是特制的长袖,一般长约一米,宽六十余厘米。
在欣赏戏剧时,往往看到演员们常运用以大幅度的形体动作,配合着冲袖、甩袖、翻袖、转袖等功法,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的技巧表演,借以表达愤怒、忙乱和激动等不同的感情。
在戏曲中的许多剧种里,不管是京剧、豫剧、越剧等等,演员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着其表演水平。
但是,我们绝不能把戏曲演员精湛的水袖表演称之为“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一词语出《韩非子•五蠹》,原句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意思是说,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范雎、蔡泽两人的传记时曾引用过这个词语。
因为两人都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所以他们取得了秦王的信任。
在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但像这两人一样能相继取得秦的信任而为卿、相的也不多见。
所
以,司马迁评论道,韩非子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确是有理! 意思是说,范雎和蔡泽两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辩才。
对这两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的行为有所讽刺。
而在一些报刊上,很多文章运用“长袖善舞”,都忽略了其中包含的贬义。
比如:“问题是,纵使石油外交长袖善舞,在诸多地区取得合作开发等方面的突破,在国际石油政治的挤压之下总量也依然有限。
” (《21 世纪经济报道》2004 年10 月13 日)另外还有“货币政策如何长袖善舞”等标题,都是误用。
三、“捉刀”“捉笔”意不同
现实生活中,时常有人为了考试能顺利通过,就找人替考。
这种现象是严重的作弊行为,当然会引起大众批评。
有人评论:“自己考不过,就找别人捉笔,实在可耻! ”批评得很对,但是,这里的“捉笔”却用错了,这是不清楚“捉刀” 和“捉笔”的意思,把两者弄混了。
“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容止》。
说的是曹操有个名叫崔琰的武官,字季,长得仪表堂堂,胸前长须飘飘,更显威武不凡,连曹操都常认为自己相貌远不如他。
有一次,匈奴派来的使者要见曹操。
曹操为了让外国使者见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为接见。
接见时,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时更有精神。
曹操自己却持着刀,毕恭毕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卫,一旁观察匈奴使者。
接见过后,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应,便派人去暗暗打听。
使者说:“魏王固然仪表出众,可是那个床头捉刀人,看来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这个故事后经演变,人们便称代人作文为“捉刀”。
如请人代写文章,就叫请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
而“捉笔”一词就很常见了。
“捉”即“握住”、“拿住”之意;“捉笔” 的意思就是提笔、执笔了,并没有“替别人写作”的意思。
(如果要想表达找人替写文章的话,可以改为“找人捉笔”。
)例如:“崔永元:匆匆走上长征路,捉笔题词频出错。
”再如:“美国国会法律顾问办公室是众议院起草议案的重要工作机构,担负着众议院绝大部分议案的起草工作,因而被称为‘议案的捉笔人'。
”
这两个词其实很好区分,只要记住“捉刀”有“替”的意思,而“捉笔”则没有此意,就可以了。
四、呆若木鸡是高境界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
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
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
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了,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
又
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
这样又过了十天,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
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
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
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