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精选: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引言《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本由作者毕淑敏创作的小说。
通过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毕淑敏作为一个作家的独特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
本读后感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对这本小说的感受和体会。
文字的独特魅力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中的文字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隐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文字的流畅和生动,让读者不禁沉浸其中。
例如,作者用“树”来比喻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树木的繁茂和树叶的摇曳,来展现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内心的变化。
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在《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中,毕淑敏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尤为细腻。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生活背景。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以及内心的细微感受,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存在和情感。
这种细腻的刻画,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多重主题的探索《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在探讨多重主题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作者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交流,深入探讨了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等多个主题。
例如,小说中探讨了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惊叹,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反思与启示通过阅读《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我不禁陷入深思。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传达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其次,我也从中领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寄托。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信念和坚持的力量。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勇敢面对生活。
结论《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本引人迷醉、文字唯美、主题深刻的小说。
无论从文字的魅力、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探索还是对读者的启示和反思,这本小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太阳最近的树》
废电池的危害
一颗钮扣电池弃入大自然后,可以污染60万升 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 样的电池70亿只…… 电池中含有汞,汞:汞即水银, 是一种液体金属。比重13.6,熔点-39.3℃、沸点357℃。 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其蒸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七倍。 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别是汞的有机化合物毒性 更大。鱼在含汞量0.01-0.02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就会 中毒;人若食用0.1克汞就会中毒致死。 电池中还有镉: 镉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其化合物也大都属毒性物 质。震惊世界的日本“痛痛病”就是因镉污染而 致。……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 地失去利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 在对自然环境 威胁最大
精品课件
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汞 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中枢神经的破坏力很大,上世 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 污染造成的;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在人体内 极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气肿、骨质软化、贫 血,很可能使人体瘫痪;而铅进入人体后最难排泄,它 干扰肾功能、生殖功能。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 起填埋,久而久之,惨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 壤,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歌颂赞美
顽强精神
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奉献精神
精品课件 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有几层含 义:
首先,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 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这 是其表层意义;
其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 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最后,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从而增 加了文章的内涵。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文解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文解析一天,我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我看见了离太阳最近的树,让我们去感受一下。
我的童年是在草原度过的,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朵,而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小小的、蓝色的花——蒲公英。
今天,我再次来到了这个地方,静静的躺在草地上,回忆着以前的往事,思绪飘向了天空。
“妈妈,快过来,我发现了好东西!”我拉着妈妈的手,来到了一片开满蒲公英的土地。
妈妈不解的问:“为什么我们来这儿呢?”我拍着手中的小精灵说道:“因为你看啊!我发现了离太阳最近的树!”听了我的话,妈妈把我抱了起来,我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出来,兴奋的又跳又叫:“妈妈,快来看啊!”只见眼前有一颗绿色的小树,非常矮小,树枝弯弯曲曲的,还没有我高呢!更别说离太阳最近了。
树干很粗糙,像被人用力地刻过一样,显得非常丑陋。
更重要的是,它的叶子全都枯萎了,只剩下几根细细的茎支撑着小树,整棵树看上去就像风中摇摆的烛火,仿佛随时都会熄灭似的。
可我并不觉得它很丑,反而觉得它非常勇敢,一点也不比世界上任何一棵树差。
如果这是我的话,一定早就被吓得魂飞魄散了吧!而蒲公英呢?它依旧站在哪儿,用尽了生命的力量和着微弱的风唱着歌,从不畏惧,从不屈服。
“我的小精灵,我知道,你一定可以变成一个英雄,一个不怕苦,不怕累,永远都不会退缩的英雄!你真的是我的小精灵,谢谢你!”文中,我看到了蒲公英坚强的品质。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即使叶子都枯黄了,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
我想这不仅是蒲公英坚韧的品质,也是所有生物都应该具备的吧!我们不正需要有这种精神吗?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因此,作者才会感动的落泪。
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必须要学习蒲公英的坚强品质。
作者在文中除了对蒲公英产生敬佩之情外,还感受到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
我想象着,如果我是一株蒲公英,我会把最亮丽的颜色展现给别人看,让他们看到最绚烂的自己;我会把种子撒在最暖和的地方,让小草帮助我传播生命的气息;我会生长在温暖的家园,就算离太阳很近,但只要我存在,我的精神就会像火苗一样继续燃烧下去……可惜我并不是一株蒲公英,我没有蒲公英那么坚强,也没有蒲公英那么乐观。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是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技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热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在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竟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灰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巨大的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到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这了这红柳,才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也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离太阳最近的树
4、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
5、本文和《森林写意》一文都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主题一致。但《森》是采用全景式来表现作者对森林的思考辐射面很宽,结构很活泼,写意的味道很浓;而本文则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
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4、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
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
c: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
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
二、新授
(一)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
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 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四、作业
第三课时
课堂练习
一、注音:
皱褶( ) 谷穗( ) 铁锨( )逶迤( )
枝桠( ) 遒劲( )
訇 ( ) 镂空( ) 尸骸( )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
2、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附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附答案(15分)离太阳最近的树(1)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2)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3)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4)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5)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6)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
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
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头,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而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才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被固住的流沙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火。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富有韧性,与沙砾粘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
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一、导入同学们如果经常看天气预报的话,就知道在北方春天,经常有一种现象:沙尘暴,沙尘暴来袭时能见度不足一米,吹得人满嘴满脸都是黄沙。
这些黄沙大都来自沙漠。
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现象呢?沙尘暴现象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但直接原因还是人为无限度地过量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活动,破坏了植被。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人类的共识也就是短短的这一二十年时间。
过去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肆意地破坏环境以致今天受到环境的报复。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三十年前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文章所叙述的情节是发生在西藏阿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在描述她第一次16岁时到阿里的行程时,说她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坐完了火车又坐汽车,光坐汽车就花了她12天的时间,在后来6天的时间里,她坐在车里的感觉是汽车不是向地面上的哪个方向行驶了,而是向“天上”爬去。
为什么毕淑敏感觉是向天上爬去,我们从课文的第一句就了解到:阿里平均海拔5000米,峨眉山金顶的海拔也只有3099米。
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5000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的第三极”,把它与南极、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极端,特别恶劣,酷寒,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
我记得在《读者》杂志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军嫂带着5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
在阿里这样的恶劣的条件下,人生存都有些困难。
但这里竟然生存着一种植物――红柳。
在这个地方有植物有绿色,那就和我们见到的绿色的意义不一样了,它就不仅是生命,更是顽强生命的象征了。
可是,当时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绿树。
三十年后毕淑敏以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有关红柳的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板书:颂歌、悲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1、红柳树是什么样子的?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先看导读。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走近作者
从事医学工作20年 后,开始专业写作,共 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 百花奖,当代文学奖, 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 奖,解放军文艺奖,青 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 奖30余次。 现在,毕淑 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 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 学硕士 ,注册心理咨询 师。
走近作者
她在苍茫的高原上,亲眼 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 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 冰层中的悲壮。在那里, “生与死的分界,再没有 比登山时更分明的了。向 上是生,向下是死;头上 是生,脚下是死。每一下 举手投足,每一次吞吐呼 吸,无不经历生死循环。 这一分钟不知道下一秒钟 的事。”(《昆仑殇》)
(4)金红的火焰中…… 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比喻手法。
a.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 量
b.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
c.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速读课文 总结归纳
关键词句
表现手法 形象特点 作者情感
环境 酷寒 缺氧
枝叶花 微笑
拟人
像巨大的章鱼脚爪
根 如同冰山 如盘卷的金属
比喻
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珍贵、 固住流 沙、有 顽强的 生命力 和伟大 的力量
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 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 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 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 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行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间或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动身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牢固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很多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惊奇,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由于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慢慢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终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犹如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非常之一,宏大的力气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瞬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坚韧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犹如钢筋混凝土。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散文及语录
• 是什么诱惑着我们放弃安宁和舒适,离开温 暖的家,在某一个清晨或是深夜,毅然到遥 远的他乡去了呢?当然,很多时候,是为了 谋生,为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理由。但是随 着温饱的解决,我们越来越多自觉自愿地选 择了人在旅途。 ——《人在旅途》毕淑敏
毕淑敏散文及语录
• 没有意外的人生是不正常的,只有不断的 意外,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了活力和动荡。 • 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因为你是一个独特的 生命,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感觉,代替你生 命的过程。不是只有伟大的人才重要,每 一个生命都宝贵而重要。如果每一个人都 是不重要的,那么我们整体也就不重要了 。如果你从根本上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 那就真是无可救药了。
毕淑敏散文及语录
• 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 •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 你心灵的感觉。 • 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 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 困难的本质是一种停顿状态。因了某种阻遏 ,停止在中途。只要你向前走,也许“难” 还在,但“困”就已经解除了。
西藏阿里
红柳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西藏风光ຫໍສະໝຸດ 西藏风情作者——毕淑敏
毕淑敏散文及语录
• 小小的年纪,告别了父母,到一个遥远 而陌生的地方去,本应该是很伤心的。妈 妈到火车站送我的时候,险些哭了。但我 心中充满了快乐,到西部去,到高原去, 真是一次空前的冒险啊。 • 在北京坐上火车,一直向西向西,窗外 的景色,由密集的村落,演变成空旷的荒 野。气候越来越干燥,人烟越来越稀少, 绿色逐渐被荒漠的戈壁滩所替代。 ——《到西藏去》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理解答案1离太阳最近的树(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离太阳最近的树定
再幽深的树 怪,也尸骸 散地了
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 愈先进,悲剧效果便愈强。
5、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
红柳树惨痛的悲剧。 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 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 一出悲剧, 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 破坏了生态环境。 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四个对不对表 现了司务长理 直气壮的神态, 并没有意识到 自己行为的可 悲
4. 红柳树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挖掘过程
幼细的 红柳
掏挖沙山
用利斧
需先费几天时间将大 半个沙山掏净,请来 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 利斧斩断红柳根
整个红柳丛 訇然倒下
古老的 树灵
用炸药
在红柳跟部,挖 一条深深的巷子, 用架子把火药探 进去,药捻点燃。
红柳美
却被毁灭
破坏环境
人类愚昧
高技术 ” (鲁迅)
笑对酷寒和缺氧 昂然挺立沙丘上 傲然不屈的英魂
它是活的 有生命的
人们的挖掘
掘净烧光 烟消灰灭
思考: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之处?把红柳 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
这个比喻赞美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 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奉献精神,它可以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当人们用它 烧饭时,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燃烧了自己,造 福了人类。
3.红柳树经历了什么样的命运?
悲剧的命运
悲剧的开始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 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 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 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 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帐吧!
【初中现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无人知晓就是神灵的护佑还是小自然的疏失,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可以不可思议地存活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著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可以送出谷穗样工整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高热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就是距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就可以孵出小小的一塔巴。
至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梭于淡淡的苍蓝色阳入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4)我以为自己弄错了,高原之上,哪里存有柴?!(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道,红柳挖出了,高原上仅有的一棵不就绝了吗?(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8)我说道,红柳不是柴火。
它就是活的,它存有生命。
洗衣服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必须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10)挖出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启程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怪异,红柳为什么不打听个背风的地方狗着呢?存活中也好太少些艰苦。
老兵说道,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存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T4300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存有多广,那沙山就存有多小。
(13)啊,红柳如同冰山。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为了挖红柳,人 们动用了什么工具!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 描写人们如何挖红柳 的句段。
拓展反思:
红柳树的悲剧让你想到了什么?
大气污染
水 土 流 失
土地沙化
泥石流
然而,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荒唐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森林被砍光,鸟儿无处鸣唱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 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 韧,与沙砾粘结的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 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上述3句运用比喻,从个不同的 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红柳顽 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 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 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
汽油:0.72元/公斤
根据热量换算,汽油产生的热量是木柴 的5倍。假设一颗红柳连根重50公斤, 能省下多少钱?
一棵红柳长大,需要多长时间?
“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司务长角度 有限的 经济价值
社会发展角度
无限的 社会效益
1年
年
3年
30年
领导本应给无知 的百姓指明方向,而 这里的司务长却号召 着人们亲手毁灭这高 原上唯一的绿树,破 坏了生态的平衡,居 然还理直气壮、振振 有词,完成认识不到 自己行为的可悲 !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呀!
在扎达的武警连里,每年都有新 兵因为高原的恶劣环境而突发死在 这片土地上
毕 淑 敏
作家简介
毕淑敏(女, 1952出生于新疆)国家一级 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长篇小说《红处方》、《血 玲珑》,中短篇小说集《昆 仑殇》、《预约死亡》,散 文集《心灵处方》、《我很 重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淑敏散文精选: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及其文学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你阅读过哪些关于毕淑敏的作品呢?本文是毕淑敏散文作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毕淑敏散文精选:离太阳最近的树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是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技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热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在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竟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灰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巨大的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到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这了这红柳,才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也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蓄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技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里需请来最的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
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了,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全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在世界各处?从屋子顶上扬起的尘沙,能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毕淑敏散文精选:附耳细说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
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
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
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
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
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
以为只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
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
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有是适宜的。
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
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
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自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
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
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濒濒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
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用我们快速向前。
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
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
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
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
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都繁殖出莫名的优越。
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
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
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
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
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休弱。
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和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
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
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淫雨天便阵阵作痛。
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
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毕淑敏散文精选:爱的回音壁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
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问过。
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
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
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
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
“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
但它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
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
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
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
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
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
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
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
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子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是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
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
更感动他们谈论里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
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
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现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
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