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新课标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三)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答案】一、①涂同“途”,道路。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4.通“横”5通“纵”6不,通“否”,表示否定7通“呵8通“崛”9通“影10通又11有通又暴通曝12生通性 13知通智 14匪:同非15受,通“授”,教授二、1凶:荒年。

2喻:说明。

3胜:尽。

4失:错过。

5发:打开(粮仓)。

6字7随意,8音节助词 9斧头 10 约束制止11年成12 但:只13去:离。

14扪,摸。

15膺,胸口。

16 来,不译,去来偏义复词,偏去17忽然一下子18推辞 19序:统治20致力,从事21 弱点毛病22攻取23匹敌相当24吝惜 25迎接26兵器27衡量,比较。

28沿袭29窗户30担负31招纳32趁着 33 强 34符合35 停止 36横渡 37利用38因为 39使……弯曲40谁 41竟42学习,研究43却44赞许45赠送三、1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2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3(王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4罪名词作动词归罪5鼓名词作动词,敲鼓6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7名词作动词水:游泳 8.名词作动词履:登上 9名词作动词瓮:用破瓮作绳:用草绳系10名词作动词帝王:称帝称王11形容词作动词小,弱: 变小,变弱12名词作动词师,学习1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14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15名词作状语(象卷席子)(像用包子)(象用囊袋)16名词作状语对内17名词作状语向南18亡,北,动词用作名词,败逃的人19固: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的地势20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1使动用法使......弱,削弱22..使动用法使……退却23使动用法离:使……离散24使动用法朝:使……朝拜25..使动用法斗:使……争斗26使动用法使……灭亡27使动用法,使……弱,削弱28使动用法使……愚蠢29意动用法以……为师30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1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聚集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32使动用法,使……凋谢33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四、古今异义 1河,黄河。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看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看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看高三复习是考生比较为紧张的备考阶段,高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足,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江苏专版)[文言文阅读三]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江苏专版)[文言文阅读三]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江苏专版)9C课时作业(九)C[文言文阅读三][时间:45分钟分值: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9分)王华,字子陵,琅琊临沂人。

祖荟,会稽内史。

父,廞①,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晋隆安初,王恭起兵讨王国宝,时廞丁母忧在家,恭檄令起兵,廞即聚众应之。

国宝既死,恭檄廞罢兵。

廞起兵之际,多所诛戮,至是不复得已,因举兵以讨恭为名。

恭遣刘牢之击廞,廞败走,不知所在。

华时年十三,在军中,与廞相失,时牢之搜检觅华甚急,王昙永使华提衣幞随后,津逻咸疑焉。

华行迟,永呵骂云:“奴子怠懈,行不及我!”以杖棰华数十,众乃不疑,由此得免。

遇赦还吴。

少有志行,以父存亡不测,布衣蔬食不交游,如此十余年,为时人所称美。

高祖欲收其才用,乃发廞丧问,使华制服。

服阕,高祖北伐长安,辟华为州主簿。

太祖镇江陵,以为西中郎主簿,迁咨议参军,领录事。

太祖未亲政,政事悉委.司马张邵。

邵性豪,每行来常引夹毂,华出入乘牵车②,从者不过二三以矫之。

尝于城内相逢,华阳不知是邵,谓左右:“此卤簿③甚盛,必是殿下出行。

”乃下牵车,立于道侧;及邵至,乃惊。

邵白服登城,为华所纠,坐被征;华代为司马、南郡太守,行府州事。

上即位,以华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未拜,转右卫将军。

自徐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太祖。

华每闲居讽咏,常诵王粲《登楼赋》曰:“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

”出入逢羡之等,每切齿愤咤,叹曰:“当见太平时不?”元嘉三年,诛羡之等,华迁护军,侍中如故。

华以情事异人。

未尝预宴集,终身不饮酒,有燕不之诣;若宜有论事者,乘车造门,主人出车就之。

及王弘辅政,而弟昙首为太祖所任,与华相埒④,华尝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曰:“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四年,卒,时年四十三。

九年,上思诛羡之之功,追封新建县侯,食邑千户,谥曰宣侯。

世祖即位,配飨太祖庙庭。

(选自沈约《宋书》,有删改)【注】①廞:xīn。

②牵车:古代的一种以羊驾驭的车。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江西专版)[文言文阅读(三)]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江西专版)[文言文阅读(三)]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手(江西专版)12课时作业(十二)[文言文阅读(三)][时间:45分钟分值:6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

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后母死,服丧三年。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二岁中,至左内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悦,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

”上问弘。

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上问弘。

弘谢曰:“有之。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

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以为谦让,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诸尝与弘有郤者,虽佯与善,阴报其祸。

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脱粟之.饭。

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士亦以此贤.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节选自《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病:毛病B.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推:推让C.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拟:比拟,类似D.士亦以此贤.之贤:贤德,意动用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弘乃.病免归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而.又缘饰以儒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C.弘奉禄皆以.给之亦足以.畅叙幽情D.食一肉脱粟之.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3(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复习(人教)必修3(二)

必修 3(二)——《过秦论》《师说》教案目标 1.识记《过秦论》《师说》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正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全文背诵并默写《过秦论》最后三段以及《师说》全文,掌握易错难写字的字形。

一、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以下通假字的本字,并解说其义《过秦论》(1)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实词《过秦论》(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2)氓隶之人: ________..(3)然秦以区区之地: ______..《师说》(4)句读之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说以下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过秦论》(1)致使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由所形成的结果( 多指不好的结果) 。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含解析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材梳理册子必修三含解析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言实词1.多义实词(1)食(2)数(3)直(4)胜(5)发(6)兵答案:(1)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动词,吃;(2)几,若干/密/数目/屡次;(3)只是,不过/不弯曲/通“值”,价钱;(4)尽/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5)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征发/发射/花开;(6)兵器/军事力量/军队/士兵。

2.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直.不百步耳( )答案:(1)“无”通“毋”,不要;(2)“颁”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3)“涂”通“途”,道路;(4)“直”通“只”,只是、不过。

3.古今异义词(1)河.①.内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①今义:泛指河流古义:②今义:凶恶,厉害古义:(2)弃甲曳兵而走.今义:行,走路古义:(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今义:保养身体古义:(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今义:表示同意,认可古义:(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今义:转折连词古义:(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今义:没有罪过古义:答案:(1)①黄河②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跑,逃走;(3)供养活着的人;(4)可以凭借;(5)“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这样却;(6)不要归咎。

4.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答案:(1)名词作动词,敲鼓;(2)名词作动词,种植;(3)名词作动词,穿;(4)名词作动词,为王;(5)名词作动词,吃。

二、文言虚词1.而2.其3.之4.焉5.然6.于答案: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代词,那里,指河东的;代词,它们的。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无义;前“之”代词,指代百姓/后“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前面所说的事。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3(附答案解析)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3(附答案解析)

习题课3“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三)(时间:45分钟总分: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21分)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

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

寻而贤果为羌所没。

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

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

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

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

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破之,斩首八百级。

诸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

明年,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

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东羌遂遣使乞降,凉州复通。

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

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

羌人闻之,翕然反善。

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

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

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

规惧不免,上疏自讼曰:“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

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

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

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

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理乎?今见覆没,耻痛实深。

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

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

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

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

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

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文言文阅读3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文言文阅读3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文言文阅读3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甲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

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

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

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

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

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得于己,故谓之德。

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乙(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属予记之属:请托B.辟而即之即:走近C. 其应五方方:方法D.安石声誉未振振:(引起)震动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少与.王安石游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C. 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 乃.自以为不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1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江西专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附答案解析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江西专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附答案解析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江西专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知识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失其所与,不知.()(3)无能为也已.()(4)秦伯说.()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3)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2)许公曰:“……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3)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4)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3)既东封.郑()(4)与郑人盟.()(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答案)寡人之于国也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4、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

河:古指黄河;今指河流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古指“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指表示同意,认可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指逃跑;今指行走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养生:古指供养活着的人;今指保养身体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指这样,却;今指转折连词三、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敲起鼓。

2、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

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4、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为王。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

7、养生丧死无憾:生、死,动词作名词。

活着的人。

死了的人。

丧,名词作动词。

丧,为……办丧事。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2、是亦走也:亦……也,表示判断。

句意是:这样也是逃跑啊。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6、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7、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8、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劝学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精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窥.测(kuī)逡.巡(qūn)鞭笞.(chī)B.饿莩.(piǎo)鸡豚.(tún)孝悌.(dì)C.参省.(shěnɡ)槁暴.(pù)弃甲曳.兵(yè)D.行.伍(hánɡ)氓.隶(ménɡ)万乘.(chénɡ)解析:B项,“悌”应读“tì”;C项,“省”应读“xǐnɡ”;D项,“乘”应读“shènɡ”。

答案:A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年成)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欢)D.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解析:C项,“爱”应是“吝惜”之意。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解析:A项,“涂”通“途”,“有”通“又”;B项,“从”通“纵”,“不”通“否”;C项,“生”通“性”,“车柔”通“煣”。

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吾尝终日..而思矣D.小学..而大遗解析:C项,“终日”古今义均为“整天”。

A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B 项,古义:寄居,安身;今义: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D项,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答案:C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D项,连词,均表转折。

A项,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介词,对于/介词,比。

C项,介词,把/介词,用。

答案:D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然而不王者②上食埃土③吾从而师之④外连衡而斗诸侯⑤赢粮而景从⑥而耻学于师⑦闻舟中夜弹琵琶者⑧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③⑧B.②④⑥C.①⑤⑧D.②⑤⑦解析:②⑤⑦均为名词作状语,①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⑧是形容词作名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

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在试卷中,表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

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命题“3大特点”“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人物张冠李戴误解形象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角度四:比对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角度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命题设误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答案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答案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答案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5.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6.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8.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9.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10.孝公既没(没,通“殁”,死)1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1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13.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1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15.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18、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3、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5、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6.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7.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8.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9.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语文高考总复习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3含答案

语文高考总复习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3含答案

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

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刨内以,则移其民于可丞,移其翠于河内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序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之义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有于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睦步睦:古代跨出一脚为“睦”,跨两脚为“步”。

8.外荏缶而斗诸侯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含答案)----30576276-6eb2-11ec-a7e9-7cb59b590d7d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班级________________一、通假字(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画上了没有头发的饥饿(交流)2。

没有浪费时间(通过,通过)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4.约从离衡(通____,________)5.合从缔交(通______,__________)6.心不在焉或心不在焉(一般)。

陈立冰和谁(佟)8。

固执地在稻田里(穿过__________________。

赢取谷物,跟随风景(传球,传球)。

一百多年。

那些虽然憔悴而暴力却不站起来的人,绅士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同(通、通、通、通),然后就清楚地知道并没有做错任何事(通、通、通、通、通)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________,_______)二、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不要错过农耕季节。

1.1河内*(2)国王好战,请与战争作战(3),不要反对农业。

山谷不允许获胜,4只鸡、狗和狗都输了。

(5)他们饿了,但他们不知道。

其中616个单词(7个低眉字母(续)(8个装满鼓(9公斤)并进入山林(10公斤)。

狗吃人类食物但不知道*(11。

)国王是无辜的(12岁),但他看到了悲伤鸟的古木()连峰去了天步瀛池()心悸去了井里,提出了休息的威胁()15抚摸着鹰,长叹一声坐着()16去了河口守卫空船()17就像听仙乐的耳朵听了一会儿。

(18)莫志庚作曲(19)序八国同线(20)武耕织布(21)秦有余力控制其劣势(22)西引巴蜀()2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2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5开关延敌()26斩木为兵()27度长e大()28蒙()故业,因遗策29瓮牖()绳枢30赢()粮而景从31以致()天下之士3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一33声非加疾()也34木直中()绳一匹慢马开十次车,优点在于放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3(湖南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3(湖南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3(湖南专)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3(湖南专)蜀道难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危.乎高哉今义:危险古义:________________(2)尔.来四万八千岁今义:你,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去连峰去.天不盈尺(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去.死肌,杀三虫()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汝可去.应之( )(2)但但.见悲鸟号古木()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无他,但.手熟尔()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问君西.游何时还( )(2)砯.崖转.石万壑雷( )(3)使人听此凋.朱颜()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又闻子规啼夜月()(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匪〞通“非〞。

二、(1)高;(2)那,这里指开国之初。

三、(1)距离/离开,离去/除掉,去掉/放弃,舍弃/前去,到……去;(2)只,仅,唯独/只管,尽管/只不过/只要,只须。

四、(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砯,名词作动词,冲击;转,动词使动用法,使……滚动。

(3)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五、(1)省略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宾语“胡〞前置。

杜甫诗三首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画图省.识春风面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2)万里..悲秋常作客今义:一万里的距离古义:________________(3)一去.紫台连朔漠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古义:________________(4)百年..多病独登台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5)艰难苦恨.繁霜鬓今义:仇视、怨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1)语千载琵琶作胡语.( )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声停欲语.迟()亡去不义,不可不语.()(2)哀风急天高猿啸哀.()君将哀.而生之乎( )秦人不暇自哀.(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1)玉露凋伤..枫树林()(2)无边落木萧萧下.()一、(1)曾经;(2)虚指,指远离故乡;(3)离开;(4)诗中借指晚年;(5)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新课标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三)知识细梳理蜀道难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危.乎高哉今义:危险古义:________________(2)尔.来四万八千岁今义:你,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去连峰去.天不盈尺()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去.死肌,杀三虫()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汝可去.应之()(2)但但.见悲鸟号古木()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无他,但.手熟尔()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问君西.游何时还()(2)砯.崖转.石万壑雷()(3)使人听此凋.朱颜()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又闻子规啼夜月()(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答案]一、“匪”通“非”。

二、(1)高;(2)那,这里指开国之初。

三、(1)距离/离开,离去/除掉,去掉/放弃,舍弃/前去,到……去;(2)只,仅,唯独/只管,尽管/只不过/只要,只须。

四、(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砯,名词作动词,冲击;转,动词使动用法,使……滚动。

(3)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五、(1)省略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宾语“胡”前置。

杜甫诗三首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画图省.识春风面今义:醒悟、探望、检查自己,或“节省、减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2)万里..悲秋常作客今义:一万里的距离古义:________________(3)一去.紫台连朔漠今义:表示行为的趋向古义:________________(4)百年..多病独登台今义:指人的一生,也指多年或很长时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5)艰难苦恨.繁霜鬓今义:仇视、怨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语千载琵琶作胡语.()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声停欲语.迟()亡去不义,不可不语.()(2)哀风急天高猿啸哀.()君将哀.而生之乎()秦人不暇自哀.()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玉露凋伤..枫树林()(2)无边落木萧萧下.()[答案]一、(1)曾经;(2)虚指,指远离故乡;(3)离开;(4)诗中借指晚年;(5)遗憾。

二、(1)名词,这里指音乐/名词,言语/动词,说话/动词,读yù,告诉,相告;(2)悲哀/同情/哀叹。

三、(1)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落下,飘坠。

琵琶行并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明年..秋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2)因为..长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3)暮去朝来颜色..故今义:色彩古义:________________(4)老大..嫁作商人妇今义:兄弟排行第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5)凄凄不似向前..声今义:指方位古义:________________(6)曲终收拨当心..画今义:小心,留神古义:______________(7)整顿..衣裳起敛容今义: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2)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2)商人重.利轻.别离()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送客湓浦口()(2)转徙于江湖间()(3)感斯人言()(4)本长安倡女()[答案]一、(1)第二年;(2)因此创作,是连词“因”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3)容貌;(4)年纪大了;(5)时间副词,以前;(6)在……中心;(7)整理。

二、(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wéi,写,创作/动词wéi,弹奏/介词wèi,替、给。

三、(1)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四、(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

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4)判断句,本来是长安倡女。

李商隐诗两首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一弦一柱思华年..(2)望帝春心..托杜鹃今义: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情怀古义:________________(3)只是当时已惘然..今义:形容失意的样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迷庄生晓梦迷.蝴蝶()迷.不知吾所如()棋迷.()以迷.天下之主()(2)及不及.卢家有莫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答案]一、(1)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2)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3)迷惘,茫然。

二、(1)迷恋,沉醉/分辨不清/沉醉于一物一事的人/迷惑;(2)如,比得上/到达/涉及,牵连。

寡人之于国也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涂.有饿莩()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寡人..之于国也今义:指形影孤单的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今义:泛指河流古义:________________(3)弃甲曳兵而走.今义:指一般的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4)请.以战喻今义:常用于对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今义:经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古义:________________(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王无罪..岁今义:没有犯罪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或或.百步而后止()天之行,或.日或.雨()莫之或.止()云霞明灭或.可睹()(2)直直.不百步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理直.气壮()系向牛头充炭直.()直.上载公子上座()(3)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罟不入洿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斧斤以.时入山林()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6)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谨.庠序之教()(5)王无罪.岁()(6)然而不王.者()(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非我也,岁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无”通“毋”;(2)“颁”通“斑”;(3)“涂”通“途”。

二、(1)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2)专指黄河;(3)跑,文中指逃跑;(4)有“请允许我”的意思;(5)“可”是“可以”,“以”是“凭借”;(6)供养活着的人;(7)不要归咎。

三、(1)有的人/有时/表示不定,没有谁/或许;(2)只是,不过/与“曲”相对/正确/同“值”,价值、价钱/径直;(3)打开/发射/派遣/花开;(4)几/密/数目/屡次;(5)介词,把/介词,凭/介词,按/认为;(6)比/对/在/向/被。

四、(1)鼓,名词作动词,敲鼓;(2)树,名词作动词,种植;(3)衣,名词作动词,穿;(4)谨,形容词作动词,指认真从事;(5)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6)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五、(1)状语后置句如果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

(2)状语后置句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宾语前置句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4)判断句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劝学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虽有.槁暴()(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4)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古义:________________(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古义:________________(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古义:________________(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今义:阴间古义:________________(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躁也..者,用心寄托今义:把抽象的思想情感等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或事物上古义:________________用心今义:指读书用功或对某事物肯动脑筋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2)假善假.于物也()乃悟前狼假.寐()汉人未可假.大兵权()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