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新闻作品研究

新闻作品研究

澳星昨晚未能升空
原因在查,卫星、运载火箭等均安全
新华社西昌3月22日电 中国卫星发射 测控系统部驻澳星发射现场发言人宣布, 澳大利亚通讯卫星在今晚6时40分发射时, 因运载火箭点火后,一级发动机不正常, 实施紧急关机。其原因正在查找之中。目 前,卫星、运载火箭和发射设施均处于安 全状态。(《人民日报》)
人物性专稿的写作要求:
1、抓住人物本身特点,提炼主题,选择材 料:
人物性专稿的写作要求
2、要在特定环境中表现特定人物,抓住矛 盾冲突表现人物行为:
“特定环境”示意表
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 特定社会环境 人物与他人之间特定的关系 特定环境 人物生活的特定的自然环境 特定自然环境 人物活动的特定的场合
福特总统遇刺 幸而无恙
(合众国际社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1975年9月6日电) 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1〕 大多数前来欢迎总统的人都希望同他握手。〔2〕 这个红衣女郎携带着一支枪。〔3〕 勒奈特·阿丽丝·弗洛姆今年27岁,属于查尔斯·曼松那个恐怖主义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她的代号是“雏鸽”,据目击者说,她一声不响地站在人群的后排,站在州议会大厦 前等待总统光临。〔4〕 她对人群中一位名叫凯伦·斯凯尔顿的14岁姑娘说:‘啊,今天天气太好了!”〔5〕 事件发生后,凯伦说:“她看上去像吉普赛人。”〔6〕 “雏鸽”身穿红衣长袍,头戴红色无沿帽,同她的红头发很相配。〔7〕 她的前额上有一个红色的“×”记号,这是1971年曼松及其三名女追随者因谋杀罪名成立在洛杉矶受审时她自己刻上的。〔8〕 “雏鸽”特地从北加利福尼亚赶到萨克拉门托,从而步正在服刑的41岁的曼松的后尘。现在她正耐心等待总统到来。〔9〕 她的手提袋里藏着一支0.45口径的自动手枪。〔10〕 太阳热辣辣地直晒下来,气温是华氏90多度,人们热得不耐烦,不由得走来走去。〔11〕 突然,欢迎人群振奋起来了,原来福特出现在参议员大饭店门口,接着走上一条人行道,穿过州议会大厦前的停车场朝着人群走了过来。他的前后左右都是特工人员。 〔12〕 福特止步,向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13〕 欢迎的群众被绳子拦在后面,他们纷纷向前涌去,同总统打招呼。〔14〕 总统向左转过身去,他伸出双臂,去握欢迎群众伸出来的手。〔15〕 每同一个人握手,他就说一句:“早晨好!”〔16〕 “雏鸽”仍没有采取行动。〔17〕 突然,她从人群后面挤到前面来,边挤边用双臂拨开周围的人。〔18〕 警察说,她挤到离总统只有两英尺的地方时,突然拔枪瞄准总统。〔19〕 凯伦·斯凯尔顿说,总统见到这支左轮手枪,“脸刷地吓白了。”〔20〕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外国作品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外国作品

中外新闻新闻作品研究作品阅读分析部分外国新闻作品(16篇)1.日本签字投降(美国记者霍墨.比加特、特点:客观地叙述介绍,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2.火葬——甘地永存(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写作特点:语言凝练、传神。

3.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

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道这一时间,在一时无法实地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播写出了这篇报道。

此文有很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

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了读者。

写作特点: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

4.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法新社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短新闻、写作特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5.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特点:段落多,但多而不烦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6.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大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特点: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

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风格,不拘一格进行报道,写出新意,写出情趣。

7.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特点:运用现场,精练的文字,运用确切的数据描写,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切感。

8.记鲁迅(人物特写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

)9.彭德怀印象(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10.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本篇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景。

前苏联著名记者爱仑堡、写作特点:选材典型,以一当十。

寓鲜明的爱憎于冷俊的叙述描写之中。

11.水面下的桥梁(通讯前苏联著名记者西蒙诺夫、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事件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

12.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一)、消息25篇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P85新闻素描,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文,运用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的表现手法。

文后半部分有几处间接议论和直接议论。

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P87人物新闻,人物对话的运用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新华社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P88消息。

文,高屋建瓴,纵览全局,善于从本质上、总体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鲜明特色。

背景材料是此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烘托深化了该文的主题。

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通是该文的写作特色。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电。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P91消息。

它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精炼扼要、气势雄伟是它的特点。

既有事实的清晰叙述,又有清净的概括描写是它的写作特色,层层紧扣的布局安排。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电。

五、《上海严寒》:P93短消息,通过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典型事例表现新旧两个社会的对比。

导语中有景物描写。

文,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作者尽量不发或少发议论的写作技巧和表现特色。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

六、《分清主流与之流莫把“开头”当“过头”》:P94新闻述评。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特点。

文以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认识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人民日报》。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笔横生》:P97人物新闻。

文写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详略得当,以作画为线索。

文,背景材料作用是表现人物成长、深化主题。

一九七九年是十月十日《文汇报》。

八、《从邮局看变化》:P99消息。

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为其特色。

对比事实、特出主题为其写作特色。

运用了对比式导语。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名解: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和项事实。

解释性报道——即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新闻素描——用朴素自然的描写手法、准确平实记录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

新闻述评——又叫述评性消息,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述夹评的新闻体裁。

选择及填空:1、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

2、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作者的立场、观点、意见、倾向,应寓于对事实的选择、安排和客观叙述之中,让读者自己从事实中去领会作者的意图,辨别是非曲直。

4、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5、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

6、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一般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

7、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

8、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

9、黄远生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0、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1、《惊心动魄的脑科手术》是一篇特稿。

12、早在20世纪初,美国《麦克卢尔》杂志上登载的林肯·斯蒂芬斯的《城市的耻辱》开“黑幕揭发”之先河。

13、调查性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丑式”报道,如“水门事件”报道。

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的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的弊端。

14、《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运用了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手法。

15、《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是一篇人物新闻,运用了人物对话的写作特色。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第一部分中国消息1、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1)新闻素描。

(2)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3)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2、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1)人物新闻。

(2)写作特色:人物对话。

3、中原我军占领南阳(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

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2)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3)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4、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2)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3)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4)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5、上海严寒(1)短消息。

(2)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6、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1)新闻述评. (2)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7、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1)人物新闻。

(2)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8、从邮局看变化(1)消息.(2)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3)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9、经济学家赶集(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2)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2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2

3 、篇幅短而精,事实要素俱全 现场短新闻像压缩饼干,体积小(篇幅短),分量 大(内涵丰富)、五味俱全 短:丌超过1000字,广播在5分钟乀内,电规播出 时间丌超过3分钟。
4、时效性更强 新闻事实癿发生不采讵、写作(制作)同步幵迚, 新闻癿形成不传播癿时巩要小而又小 对广播、电规来说,基本上采、写、编、播同步迚行。 对报纸来说,也丌能超过24小时,即是“今日乀新 闻”
二、现场短新闻的写作 (一)立意——以小见大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从细小平凡的事实中反映一个大 主题。 (二)选材——以一当十 捕捉有特征的典型材料,以一当十,既用来表现主题,又给受众提供 信息。 (三)布局——灵活巧妙 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布局巧妙,结构完整,就是好的结构;有的一 开始就抓住矛盾,设置悬念,扣紧受众心弦;有的入笔点题,唤起受 众的思索联想;有一绘景寄意。 (四)表达——赡言见貌 瞻言见貌,就是表达形象生动,使人看得见,听得清,触得到的感觉。 这样,现场短新闻才有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


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现场短新闻
提出时间:1989年10月 背景:当时会议新闻太多 中宣部一位副部长在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 座谈会上提出。 中国记协呾首都新闻界相继成立了“现场 短新闻评委会” 。 1989年11月28日制定幵发出《“现场短新闻”评奖办法》
一、现场短新闻提出的背景
劢态报道癿一个品种 新闻报道中癿帯见形式 实质是行迚中癿劢态报道 是“地点”要素癿具体展示呾表述癿形象化 现场感很强。
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记者 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 短小篇幅,及时而形象地再现单一新闻事件的纪 实性报道。
(三)现场短新闻构成的要素 构成现场短新闻有三个要素:新闻性、现场性、 简短性。 1、报道价值高。 报道价值由新闻价值呾宣传价值组成。 新闻价值: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 显著性及人情味。 宣传价值:指导性、政策性、重要意丿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1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1
结构与选材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之夜话雁翎队小切入映射社会大背景华美窗帷的后面邹韬奋夜话形式借史论今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范长江散文式的笔法战争也如湖水芦苇般柔和新闻三论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刘 敏
第一章 解放前的新闻作品
消息类: 《南京发生日寇大屠杀惨案》 《毛主席回来了》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迁来北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通讯类: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当你们熟睡的时候》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五六十年代通讯之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 化报道。普遍意义,是指代表事物的面要宽,影 响要大,包含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借鉴意义, 它是成为典型的基础;突出,主要是指同类事物 中最先进的事物,以及少数最恶劣的事物。典 型报道的强化,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 作或受众的反应,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 --甘惜分 雷锋 焦裕禄 学大寨
两则军事报道:结构与选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通讯类: 《外交部之厨子》 《华美窗帷的后面》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北戴河海滨 之夜话》 《雁翎队》
小切入映射社会大背景
外交部之厨子(节录) ——黄远生 华美窗帷的后面 ——邹韬奋
夜话形式 借史论今
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范长江
中西新闻文体之异同
西:消息、特写(有截稿时间限制、无 截稿时间限制)、评论 中: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调 查兴报道、评论……
中西新闻之写作
“摆进去”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 “跳出来” 访荣毅仁》 《访荣毅仁》
中西新闻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导语

中外新闻摄影奖对比研究——以华赛与荷赛为例

中外新闻摄影奖对比研究——以华赛与荷赛为例

摘要摘要当摄影介入传媒后,作为事实报道的一部分,新闻摄影作品常常映射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摄影奖的得奖照片更是一个社会大众传媒主流价值的体现。

新闻摄影评奖活动对优秀作品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新闻价值取向,更反映了整个新闻行业的摄影实践,同时,新闻摄影评奖活动是衡量行业内新闻摄影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使得新闻摄影行业从业者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里良性竞争。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是全球顶尖的摄影类赛事,也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固然举办时间没有荷赛那么悠久,可是身为中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殿堂,它在国内的影响力也不小于荷赛。

荷赛与华赛的得奖照片是中西方新闻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

对华赛和荷赛在评选过程、评选尺度、获奖作品特征等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理清这两种评奖制度产生差异的原因所在,这不仅能丰富新闻传播学理论,为我国媒体的新闻摄影实践提供指导,而且能通过对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的研究,探析获奖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尝试探究新闻摄影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另外,在价值分析方面,通过对华赛和荷赛的对比分析,明确华赛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对华赛评奖制度的几点建议也希望对中国新闻摄影激励机制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从而助力这个摄影赛事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关键词:新闻摄影;荷赛;华赛;摄影记者AbstractABSTRACTWhen photographers intervene in the media, as part of the fact that news photography works often map a country and even an era of value standard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winning photo in news photography awards reflects a social mass media mainstream value of the embodiment. The choice of excellent works not only reflects the ideology and news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but also reflects the photography practice of the whole news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news photography awards activitie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overall level of news photography in the industry , Can make the news photography industry practitioners in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framework of benign competition.Word Press Photo (WPP) is the world's top photographic tournament and the most authoritative event i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news photography competitions. Although the histor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Photo Contest(CHIPP) is not so long, but as the highest award in the Chinese news photography hall, its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 is not less than the WPP. the award-winning photo in WPP and CHIPP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ews media and social culture.This pap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y of news communication, but also enriches the theory of news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i try to explor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different societies embodied in the winning work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winning works of news photography, and t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s photography in form and content. In addition, in the value analysi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tch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 i try to clea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a's proposal and hope that the Chinese news photography incentive mechanism to do a little useful Try to help the photographic game in the direction of health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Keywords: news photography; WPP; CHIPP; photographers目录目录第1章绪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选题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 研究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1 对荷赛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2 对华赛的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4 本文研究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2章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1 荷赛的历史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2 华赛的历史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3 其他新闻摄影比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3章荷赛与华赛在评奖形式上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 荷赛与华赛在评奖程序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1 奖项设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2 评选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1.3 评选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2 荷赛与华赛在评奖尺度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2.1 评奖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2.2 评奖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2.3 评奖限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3 荷赛与华赛在获奖情况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3.1 奖励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3.2 财政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3.3 获奖地区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目录3.4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4.1 华赛与荷赛在评奖形式上明显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4.1 华赛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4章荷赛与华赛在获奖内容上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4.1 荷赛与华赛在报道题材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4.1.1 战争灾难类题材比重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4.1.2 注重热点题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4.1.3 荷赛的外放与华赛的内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4.2 荷赛与华赛在拍摄方式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4.2.1 图像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4.2.2 色彩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4.2.3 拍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4.3 荷赛与华赛在新闻价值观上的对比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4.3.1 荷赛的个体解读与华赛的以人为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4.3.2 荷赛的西方自由与华赛的东方严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4.4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第5章华赛与荷赛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5.1 媒介生态系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5.2 新闻摄影观念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第6章对华赛及中国新闻摄影的进一步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6.1 对华赛的几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6.2 对摄影记者的几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第7章结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致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选题的背景从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到如今手机摄影和移动互联网的盛行,人们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3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3


1985 - 1991 :曲折发展 宏观经济改革开始有成效 价格、工资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放开, 开始出现财富阶层,这些都在媒体的发 展上得到了反映。
主要财经媒体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 1985年1月创刊,原名 《专业户经营报》、 《中国农村经营报》 1989年1月正式更名为 《中国经营报》 办报方针:"为改革开放 鼓与呼,为实践者出谋 划策"
现场短新闻的特点

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 短而精

《”飞天”凌空》
中美磋商的最后一幕


6月17日19时47分,北京东长安街外经贸 部大会议室内传出一阵掌声,中美由此避免了 一场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贸易战。 这个场面,自1994年开始,至今每年一次。 从会议室向外望,摄影机自昨天起将入口 堵得水泄不通,可以听到记者们用汉、英、法、 日等语言对在无线电话机发稿,这至少说明中 美知识产权磋商在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

《日本经济新闻》 1876年12月2日创刊
何谓“财经新闻”



狭义:金融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 (胡舒立) 广义:关注经济生活的全局,经济新闻 +金融证券新闻 例: 《关于股市的通信》 《菜价追踪》


小平同志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站在屏风旁 边,容光焕发,同来访的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 的日本客人一一握手。当着几十位日本客人、 几十位中外记者,小平同志向他们、也是向中 国、向全世界宣布:“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将 是我会见的最后一个正式的代表团,我想利用 这个机会,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别。” 短短几句话,像以往那样说得明快、平和, 几十位在场的中外记者却由此得到一条重要消 息:今天,敬爱的小平同志将正式告别他60多 年的政治生涯。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通讯等)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

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人物专访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

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

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

收稿日期:2019-12-10作者简介:石钰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研究。

有关中国高考的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曼谷邮报》为例石钰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下重要的一环———高考,也顺着全球化的潮流而逐渐被世界各国所熟悉。

这场被称为“全球最难”的年度考试,在深深触动国人神经的同时,也激起了外国媒体和网友的浓厚兴趣。

作为亲中代表的泰国,该国媒体对中国高考的报道显现出泰媒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真实看法。

与中国的报道相对比,能够看到中泰报道高考之间的差异,从而能进一步发现中国现有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或能帮助中国从评论中收获对高考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考;报道对比分析;语料库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087 05 一、引 言《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是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目前中国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曼谷邮报》是泰国主要的英语报纸,主要在曼谷发行。

该报自1999年起,每年都提供半年份的泰国经济报告。

通过该报纸,每天数以万计的各国读者获得关于泰王国的政治、财经、教育、交通、旅游、就业信息,以及增进自己的英文水平。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二是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近年来,高考扼杀学生创造力、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也正在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中外媒体对中国“高考”报道的不同视角、信源选择以及修饰高考的短语搭配的差异体现出中外对“高考”的不同态度,进而可以看到本土媒体和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差异,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新闻作品概述•中外新闻作品比较研究•新闻作品的研究方法•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价值•新闻作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中外新闻作品案例分析01新闻作品概述新闻作品是指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报道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体作品。

定义新闻作品的特点包括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等。

特点定义与特点1新闻作品的分类23可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网络新闻等。

按媒体类型分类可分为消息、通讯、特写、访谈、评论等。

按报道形式分类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

按内容分类03现代新闻传播随着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新闻作品的发展历程01古代新闻传播古代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信鸽、驿站、烽火等手段,传播范围有限。

02近代新闻传播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报纸的出现,新闻传播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介。

02中外新闻作品比较研究报道风格国内新闻作品往往更加注重宣传效果,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而国外新闻作品更加注重自由、独立、客观的报道风格。

中外新闻作品的差异选题角度国内新闻作品在选题角度上往往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社会等“大新闻”,而国外新闻作品更加关注文化、科技、娱乐等“小新闻”。

叙事手法国内新闻作品在叙事手法上往往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以事件本身为重点,而国外新闻作品更加注重对事件背景的挖掘和分析,采用“正金字塔”结构。

中外新闻作品都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

媒体的社会责任中外新闻作品都追求报道的时效性,力求第一时间传递新闻信息。

报道的时效性中外新闻作品都关注民生问题,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需求。

关注民生问题中外新闻作品的相似之处中外新闻作品的融合与创新跨文化传播01中外新闻作品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通过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作品,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技术创新0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外新闻作品在报道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消息类: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章 解放前的新闻作品
它是消息,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 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 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 是“ 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 一个重要品种。
4 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典型报道复苏期
5 80年代后期至今 典型报道低潮期
邱少云 黄继光 鞍刚经验 孟 泰精神 郝建秀工作法
焦裕禄 雷峰 大寨 大庆 但开始 出现了众多高产卫星典型,唯 意志典型,高大全式典型
特别有正面影响的典型很少,大 量的是什么造反英雄聂元梓,白 卷英雄张铁生,反潮流黄帅等
产生原因
马列党报观特别是列宁党报思想指导下的苏联典型报 道的成功实践对我国的影响 (恩格斯—党报的任务是什么?首先是组织讨论 论证 阐发 捍卫党的要求。 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 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1我党新闻理论的支持 2毛泽东亲身实践与倡导
3特定历史条件的呼求
1 不断发展的我党党报理论为典型报道的长期生 存提供了牢固的理论支撑
新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的特点
3、由述而评, 以评统述。述评摆事实和讲道理兼 而有之。它所讲的道理, 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 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述评与某些 推理性评论的区别。因此, 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 点的统一。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有时多一 些, 有时少一些, 但都服务于观点, 或者说接受观 点的统率。述评的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事实和各种 背景材料, 这样才能经过分析研究, 得出正确的结 论。
典型事例是构成消息和通讯的主要成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阅读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阅读分析部分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2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经验性消息
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13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4 、访“葡萄常 ”
人物专访 邓拓
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 、春夜
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5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1 、华美窗帷的后面
风貌通讯 邹韬奋
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自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和视角。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报道方式在报道方式上,中外新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成就,对负面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新闻价值观念,强调新闻真实性和独立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

二、内容呈现在内容呈现方面,中外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偏向正面,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避讳。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各种观点和声音都给予平等对待,报道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三、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中外新闻报道也有所不同。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强调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报道更加注重人权和民主价值。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功能。

不同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新闻报道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将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部分重点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部分重点

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二、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呢功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

三、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3、如何分析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洁净,是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4.书写手法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这些又可由于反映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细分为多种表现手法。

如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描写,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而写人物,还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里、语言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等等。

为了生动的表情达意,还常用对比、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

5、外国新闻作品研究的方法和要求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多个层次上展开,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国新闻作品分析: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一、作者简介: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一、写作特色:▪语言凝练、传神*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二、结构特色▪以火葬为线索*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

——“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作者简介: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抓细节、抓特征,透过典型细节,充分表现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无比深切的悲痛▪描写准确、生动,透过对开电梯的姑娘、口译人员的细节描写,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生动性三、记者强烈的抢新闻意识▪周恩来总理是当日清晨5时逝世,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即时地进行报道,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这一消息,记者描写定位于两个人物,揭示主题,借用力所能及的信息,用事实阐明观点。

5.分析《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一、典型事例运用的特点;▪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透过一系列具体事例,将断电的后果、断电的原因、断电后各方人员(警察局、消防队、拘留看守人员)采取的措施,表现纽约断电后的黑暗与混乱▪事例多而不烦琐二、文章谋篇布局、组织材料的特点。

▪段落多,共22段,但几乎每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从街道、地铁、电梯、拘留所、机场、电厂、医院的混乱,到警察局人员的紧急措施▪有层次、有条理描述了断电后的混乱,客观冷静地把断电后果展示出来▪多而不烦琐,活而不凌乱、层次分明三、新闻时效性思考:结合此文,说明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6.分析《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写作特色;▪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侧重于现场人物的对话、神情的表现,避免了模式的生硬、呆板,给人亲切感、接近感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对熊猫的描写采用拟人化手法▪写出新意,写出情趣,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表现得更加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深化主题,标新立异7.分析《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一、现场描写的特点;▪导语之后使用描绘手法,以简洁而准确的笔触勾勒火山爆发现场的场景。

▪整个场面有声有色,生动活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作者没使用一般化的抽象叙述,而是以火山爆发后最有特点、最显著的形象描述再现了一个生动、鲜明的画面二、运用数据对增强新闻可信度的作用▪这是一则灾害报道,人们要了解天灾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数字有助于使读者对报道产生信任感▪数字是意义最明确、程度最精确地材料▪增强文章可信性、准确性,更精确反映事实三、研究读者心理对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报道内容:–发生了什么——导语交代明确信息,消除心理感知上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后果——人员伤亡情况–现场怎么样——火山爆发现场场景描写–补充了灾害的其他后果▪记者以事件的重要性程度为顺序来组织新闻,也是按照读者对事实关注程度的递减来展开报道便于读者阅读,在短时间内获知重要内容。

完全符合受众接受心理8 .分析《彭德怀印象》一、说明作者斯诺采访的特色(一)埃德加·斯诺简介:(1905—1972年)美国新闻记者、作家。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10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

一、说明作者斯诺采访的特色(二)斯诺的采访特色▪记者亲自来到红一方面军的司令部,“所看到、听到而且学习到的一切”▪记者细致观察、体验彭德怀的日常衣食住行,在与彭德怀的交往中捕捉反映其性格特征的事例,如平等待人、风趣幽默、精力过人、艰苦奋斗▪记者搜集了彭德怀的个人背景资料,访问了他的部下,透过这些生动表现了彭德怀的优秀品质二、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作用▪细节展现人物精神▪侧面反映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军事才能,以小见大▪镜头般细节展现彭德怀对小战士父兄般的关爱和温暖9.《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一、作者简介伊里亚·爱伦堡(1891-1967)前苏联著名记者、作家。

他一生辛勤创作,尤其以政论式通讯最为著名,赢得了世界性赞誉。

爱伦堡亲自参与并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多场战争,在经历了德军对法国巴黎的侵略暴行后,爱伦堡无法抑制的痛苦和呼之欲出的愤怒,创作《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二、选材典型、以一当十的特点。

▪精选大量典型事例,用事实表现陷落的巴黎的凋敝萧条,揭露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恶▪选择城市最典型的要素进行描写,让人亲身感受巴黎死寂的气氛和陷落后的变化,在表现主题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如广场、街道、住宅、商店、戏院、新闻媒介二、作者的写作风格▪叙述描写相结合,于沉郁冷峻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特征性事实与典型场景结合,于代表性现象中概括总体状貌–选择城市生活最有代表性的要素——街道、住宅、商店及报纸和特定场景。

▪时空转换和作者的见闻感受相结合,于事实纵横联系中展示深刻的主题–以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体现巴黎陷落前后的曲折变化。

10.分析《水面下的桥梁》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本文是他在卫国战争中写的通讯。

二、用事实说话。

▪围绕架桥线索展开叙述,以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情节为人们展现了时间波澜起伏的过程。

▪开头描述了一个令人奇怪的场面¡ª¡ª解释事件的前因¡ª¡ª架桥过程¡ª¡ª结尾言尽意不尽▪全是事实的叙述,语言客观朴素,用事实传达前苏联人民誓死抗敌的思想和精神三、在结构方面的特色开头设置悬念,然后根据事件发展的线索,叙述前因后果,解释疑团和悬念,并描述事件最终结果行文波澜起伏,线索清晰,层次有序,首尾对应,结构完整统一▪开头:描述令人困惑的场景,激发好奇心过渡:用倒叙手法描述场景后,用一句话完成设置悬念和解释疑团的衔接和转换,过渡到叙述事情出现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过程:架桥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叙事的主线)▪结尾:交代结果后戛然而止,与文章开头、中间的伏笔相互照应11.分析《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一、主题以记者的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对墨索里尼的无比憎恶和满腔怨愤。

二、选择材料,安排结构的主线以墨索里尼的尸体为主线选择材料,安排结构,展开报道,层次清楚,内容集中▪导语:记者现场目击▪描述尸体的具体形象:¡ª头部¡ª身躯¡ª身体的姿态¡ª尸体的数量▪尸体最后处置方式脉络清楚,笔法简洁地描绘了一个较大的场面三、运用背景材料的方法文章既报道了墨索里尼悬尸街头的现场情况,又有较多的背景材料,起到对比、烘托、阐释作用。

以报道现场事实为结构主线,把背景材料分散穿插其间,化整为零,避免集中介绍带来的呆板,也使新闻事实富于变化。

▪导语中历史背景解释墨索里尼与这个城市的渊源▪对尸体的外貌描绘运用了衬托对比性背景▪对情妇人物背景介绍较集中1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一、主题把客观事实与记者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报道抒发记者的感受,旨在控诉法西斯的暴虐行径,表达人们痛恨感情,展现和平生活的美好。

二、标题的含义▪二战结束后,许多人报道过奥斯维辛的惨状,似乎没有更新的信息▪记者在最后一批囚犯毒死后的14年,参观这座集中营,不仅对以往事实的追溯,更以在事实叙述中的主观感受感染读者。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却有历史,也有现实对历史的审视。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情感事实(新的信息)▪这个似乎没有新闻可写的小城掩盖了巨大的历史伤痕,平和的言辞蕴含深切的沉痛与愤慨三、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典型事例文中在揭露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罪行运用了一些典型事例。

四、双线展开,把情景、事件融为一体的手法▪双线展开:在报道集中营事实过程中结合了参观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既对事实作了注释,也深化了事实的意义。

▪透过参观者的眼睛,巧妙地展示了集中营的惨状,烘托沉痛的气氛,并在景物烘托中表达了对法西斯的强烈痛恨,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珍视和向往。

13.分析《英迪拉·甘地》一、法拉奇人物访问记的主要特色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以采写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著称,先后采访过20多位国际要人。

——“政治访问之母”▪根据具体情况和背景材料,寻找采访对象的特点,提出许多尖锐、泼辣、大胆又奇特的问题▪不受传统采访方式约束,因人而异,形成机敏、善变、不卑不亢、言辞泼辣、一针见血的采访风格和独具特色的采访艺术二、人物外貌描写的特色;▪外貌描写:声音——眼睛——微笑——头发——身材——装束▪法拉奇以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文字功底,传神地勾画了一个完整的的人物形象▪透过外貌、声音的描绘和几处细微地方看到了甘地与众不同的个性,▪以及她貌似传统、遵循古训的外表下深藏的西方和现代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