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谈饮食之道》
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非常关注民间疾苦 ,痛恨 统治者的腐 国情咨文 中。 败和贪婪 , 抨击贫富悬殊和 社会不公 ,
很有正义感 , 是是位革命家。
政治如此黑暗 , 出路何在?老子不 治在老子这里 ,已经不是复杂 的权力 仅是批 判家 ,他还 热心地 追求 自己心 角逐 , 利害相争 , 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 目中的政治理想。谈到老子的政 治理 味的行为艺术。中国历史上有境界 、 有
了很生气 ,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 的 都知道 , 煎一条小鱼不能总去翻腾 它 , 那锭银子 赏给第 一个仆 人 ,并且 说 :
翻来翻去就翻碎了。治 国的道理也是 “ 凡是 少的 , 就连他 所有 的 , 也要 夺过 这样 , 不能总去折腾老百姓。这就是无
来。凡是 多的, 还要给他 , 叫他多多益 为 而治 。
善。”
“ 治大国若 烹小鲜” , 老子谈政治 ,
国王 的意思 自然是奖励 积极 的创 竟然想 出这样生动 而独特 的 比喻 , 发
业者。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 这个 明这种 出人意表 的命题 ,真的是令人
故事拿过来打 比方 , 把贫者 愈贫 , 富者 惊 叹 ! 令人叫绝 ! 据说 , 老子这句话受
想, 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无为而治。无为 气 象的政治 家,都或多或少地体现 了
而治的意思就是统 治者 的政 策要顺其 老子 的智慧。 自然 , 不要骚扰老百姓。 天地万物 , 有什 么能大于 日月?能
治大 国若烹小鲜
大于乾坤?但是你看杜甫的诗 : “ 日月
老子说 : “ 圣人 常无 心,以百姓 心 笼 中鸟 , 乾坤水上萍。” 日月如笼中之鸟 ,乾坤若 水上 浮 为心” , 用今天 的话说就是符合正 义的 执政者绝不 自作聪 明 , 异想 天开 , 更不 萍。人间万事 ,有什 么能大于改朝换 “ 唐 虞揖让 三 会, 存私欲 ,他们就把老百姓 的愿望 代?但是你看邵雍的话 : 汤武征诛一局棋。” 当作 自己的愿望 ,把老百姓 的心 当作 杯酒 , 唐尧将帝位禅让 给虞 舜 ,商汤王 自己的心, 这就是无为而治 , 很有点像 今 天我们说 的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讨伐暴君夏桀 ,周武王推翻残暴 的商
老子的政治思想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道德经》)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德经》)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
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缎,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
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主人远行前,把仆人叫来,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向我汇报。
”主人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更多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听了也很高兴,于是也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一千银子,我一直埋藏在地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现在你回来了,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吧!”主人听了很生气,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千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这个故事拿过来打比方,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社会经济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老子》八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老子》八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八章先秦-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羚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对照翻译:上善若水。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而,近于大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1-中国饮食文化-饮食之道【含音频】

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1-中国饮食文化-饮食之道【含音频】01—饮食的有滋有味红叶老师分享从孔子的生活观里,看到其如何过得有滋有味的。
其实在中国古人包括士大夫阶层,都很懂得如何好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让自己吃得舒服,吃得愉快,睡得舒服,睡得愉快。
从而透过自己愉快,令到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
自从西方文明传来之后,其实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一定要有足够的热量、能量、饮食、营养等等。
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反而忽略了中国生命和生活观里那一种追求精致、雅细、舒服的境界,其实有些时候也觉得很有些遗憾。
也就是说当这样一种生活文化消失的时候,生活过得真的是太粗糙了。
红叶老师是一个专业的医生,其从医生的角度发现:原来让一个人过得舒服,是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源泉。
上一期提到了孔子的生活观、饮食观和文化观,接下来说说饮食的滋味。
现在所能见到的文化方面的发展,包括文化潮流,实际上都跟经济有很大的关系。
当西学东渐以后,当西方文化的思潮,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带给东方思想,包括东方很多传统习惯一种妄图改变和颠覆。
在这种潮流之中,有两个门类,不光没有变化而且能够逆流而进。
一个是中餐,世界各地,中餐到处开花;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有墙内开花墙外红之势。
其中还是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堡垒,中国文化的中坚,可以去发扬和去坚守的重要点位。
红叶老师作为医生,需要了解医疗以外内容,就象平常喝茶一样。
喝茶应该是心内求茶。
而学医到一定的层面后,需要医外习医。
就是说在医疗技术本身以外,或者医疗学科以外,找到别的学科对医疗能够产生启发的内容,这样的话就能够解决更多问题。
“心内求茶,医外习医”这是红叶老师近两年的体会,实际上在研究饮食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饮食味道。
美味的味道实际上也是中医的味道所在。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直在追求贵族的思想。
现在经济发展了,是有钱了,但丢掉了对贵族的追求。
怎么样才能把其找回来?考虑一下怎么样来寻找回已经遗失的久违的味道,不要光从营养上来考虑问题,毕竟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脱离了贫困。
《史记·滑稽列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滑稽列传》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滑稽列传》课堂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滑稽淳于髡赘婿沉湎不治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赍金禳田者酒一盂瓯窶满篝穰穰满家黄金千溢恶能饮一石哉奉觞上寿卒然相睹州闾之会目眙不禁盱眙侪辈前有堕珥后有遗簪履舄交错罗褥啖以枣脯胸脯使群臣丧之棺椁文梓楩题凑穿圹赇枉法优旃大呼苑囿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诸侯振惊2、黄金千溢3、威王大说4、合尊促坐5、微闻芗泽6、文梓为椁7、楩枫豫章为题凑8、赍以姜枣9、属其子10、此知可以言时矣11、陛遁郎12、髡常在侧三、解释加点的字:1、好为淫乐2、奋兵而出3、楚大发兵加齐4、五谷蕃熟5、穰穰满家6、赍金百斤7、不过一斗径醉矣8、若亲有严客9、目眙不禁10、寡人之过一至此乎?11、赍以姜枣12、妇言慎无为13、受赇枉法14、漆城荡荡15、齐威王横行16、竟死不敢为非17、相引为曹18、冠缨索绝赍以姜枣陛遁郎辍止抵掌而谈受临槛旧时栏楯四、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字并指出其用法:1、先生少之乎?2、韩魏翼卫其后3、皆知大六王鬼马而贱人也4、请为大王畜葬之5、始皇尝议欲大苑囿、6、使群臣丧之五、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1、居无何,二世杀死2、淳于髡说之以隐曰3、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六、翻译下列各句:1、言谈微中,亦可以解纷。
2、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3、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4、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5、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说,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七、名句积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篇一:滑稽列传阅读答案九上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享其余钱持归。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
第五讲 老子谈饮食之道

第十二章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一、导入人应食五谷杂粮,人应食荤素搭配,吃的健康,吃的艺术,吃的典雅,吃得有味,人们的饮食之道,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但是谁又能解释为什么“饮”和“食”会放在一起,谁又能给出给出真正的饮食之道的答案是什么?几千年前,我国的一位古人老子,纵贯历史典籍,总结历史教训,用一个个深刻的道理,甚至是血粼粼的历史故事,归纳出他千古应验的饮食之道。
我们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要有好的心态外,还有一个就是饮食问题,老子活了160 多岁,有的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杰出,这包括他的饮食之道。
(老子的饮食智慧同样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简单的来说,不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
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却隐含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因此,老子才提出他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二、何谓“饮食”今天我们说的饮食之道,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的文字,要拿出这两字个来,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拼起来叫“饮食”呢,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实这里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同学们看,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拼起来就叫做“饮食”。
所以中国人最对这个饮食缺一不可,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那么同学们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家要上学,匆匆忙忙,你看,他来不及吃了,一个手拿个面包,或者拿一个大饼,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观点说,你不是一顿正儿八经的一餐饭,因为你缺少一个东西饮没有,你只有食,没有饮,如果你一面啃着一个面包,一面喝一口矿泉水,对了,饮食。
不要小看这两个字,里面的道道是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观察这些,普通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上升为他的饮食之道,上升为他的高级智慧、哲学智慧,老子的饮食之道,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一个是从他的现实的生活中来的,比如烹煎一条鱼;还有一个智慧,是从历史当中来的,人没有历史不会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会深刻。
百家讲坛全集下载地址(比较全)之1(截止某一时段)

还有下载地址2,是分开传的,一次传不起。
百家讲坛全系列视频[迅雷下载]当然只是截止到某一时间段。
ftp://218.26.207.138/2004.04.10.百家讲坛: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徐江.rmftp://218.26.207.138/2004.11.11.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3_武则天_黄正建.rmftp://218.26.207.138/2004.11.12.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4_慈禧_杨天石.rmftp://218.26.207.138/2004.11.23.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1_可怜天下孩子心_陈建翔.rmftp://218.26.207.138/2004.11.24.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2_可怜天下父母心_王宝祥.rm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从“天圆地方”看宇宙_赵复垣.rm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3_独生子女怎样交往_孙云晓.rmftp://218.26.207.138/2004.12.21.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1_一个死文明的复活_李晓东.rmftp://218.26.207.138/2004.12.22.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2_神秘的金字塔_李晓东.rmftp://218.26.207.138/2004.12.23.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3_埃及艳后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4.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4_法老的诅咒_李晓东.rmftp://218.26.207.138/2004.12.28.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5_金字塔太阳船_李晓东.rmftp://218.26.207.138/2004.12.29.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6_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_李晓东.rmftp://218.26.207.138/2005.01.04.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rmftp://218.26.207.138/2005.01.05.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rmftp://218.26.207.138/2005.01.06.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rmftp://218.26.207.138/2005.01.07.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rmftp://218.26.207.138/2005.01.11.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神鬼狐妖的魅力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2.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刺贪刺虐话聊斋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3.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人鬼情未了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4.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苦行僧蒲松龄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8.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9.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20.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_周思源.rmftp://218.26.207.138/2005.01.21.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_周思源.rmftp://218.26.207.138/2005.01.25.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_周思源.rmftp://218.26.207.138/2005.01.26.百家讲坛_[红楼梦]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_周思源.rmftp://218.26.207.138/2005.01.27.百家讲坛_[红楼梦]穿针引线刘姥姥_周思源.rmftp://218.26.207.138/2005.01.28.百家讲坛_[红楼梦]莫名其妙赵姨娘_周思源.rmftp://218.26.207.138/2005.02.22.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_孔庆东.rmftp://218.26.207.138/2005.02.23.百家讲坛_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_孔庆东.rmftp://218.26.207.138/2005.02.24.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_孔庆东.rmftp://218.26.207.138/2005.02.25.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_孔庆东.rmftp://218.26.207.138/2005.03.08.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女人.rmftp://218.26.207.138/2005.03.09.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爱情.rmftp://218.26.207.138/2005.03.10.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婚姻.rmftp://218.26.207.138/2005.03.11.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孩子.rmftp://218.26.207.138/2005.03.29.百家讲坛_老子与百姓生活_老子其人_姚淦铭.rmftp://218.26.207.138/2005.03.30.百家讲坛_老子与百姓生活_老子谈饮食之道_姚淦铭.rm ftp://218.26.207.138/2005.03.31.百家讲坛_老子与百姓生活_老子谈心理健康_姚淦铭.rm ftp://218.26.207.138/2005.04.01.百家讲坛_老子与百姓生活_老子谈成功之道_姚淦铭.rm 更多下载地址:[post]ftp://218.26.207.138/2005.04.02.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刘心武谈红学(上).rmftp://218.26.207.138/2005.04.09.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刘心武谈红学(下).rmftp://218.26.207.138/2005.04.12.百家讲坛_明十七帝疑案_朱元璋身世之谜_毛佩琦.rm ftp://218.26.207.138/2005.04.13.百家讲坛_明十七帝疑案_朱元璋成功之谜_毛佩琦.rm ftp://218.26.207.138/2005.04.14.百家讲坛_明十七帝疑案_朱元璋国号之谜_毛佩琦.rm ftp://218.26.207.138/2005.04.15.百家讲坛_明十七帝疑案_朱元璋重刑治国之谜_毛佩琦.rm ftp://218.26.207.138/2005.04.16.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贾府婚配之谜_刘心武.rmftp://218.26.207.138/2005.04.19.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晁错(上)_ 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4.20.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晁错(下)_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4.21.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袁盎与士_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4.22.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窦婴与外戚_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4.23.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秦可卿抱养之谜_刘心武.rm ftp://218.26.207.138/2005.04.30.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秦可卿生存之谜_刘心武.rm ftp://218.26.207.138/2005.05.01.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礼仪_礼仪就在你身边.rmftp://218.26.207.138/2005.05.02.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礼仪_节庆礼仪.rmftp://218.26.207.138/2005.05.03.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礼仪_人际交往法则(上).rmftp://218.26.207.138/2005.05.04.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礼仪_人际交往法则(下).rmftp://218.26.207.138/2005.05.05.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礼仪_仪表礼仪.rmftp://218.26.207.138/2005.05.06.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礼仪_服饰礼仪.rmftp://218.26.207.138/2005.05.07.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礼仪_礼品礼仪.rmftp://218.26.207.138/2005.05.14.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秦可卿出身之谜_刘心武.rm ftp://218.26.207.138/2005.05.17.百家讲坛_二战人物_朱可夫(上)_马骏.rmftp://218.26.207.138/2005.05.18.百家讲坛_二战人物_朱可夫(下)_马骏.rmftp://218.26.207.138/2005.05.19.百家讲坛_二战人物_隆美尔(上)_马骏.rmftp://218.26.207.138/2005.05.20.百家讲坛_二战人物_隆美尔(下)_马骏.rmftp://218.26.207.138/2005.05.21.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帐殿夜警之谜_刘心武.rmftp://218.26.207.138/2005.05.24.百家讲坛_汉代国策风云_无为而治_方尔加.rmftp://218.26.207.138/2005.05.25.百家讲坛_汉代国策风云_儒道之争_方尔加.rmftp://218.26.207.138/2005.05.26.百家讲坛_汉代国策风云_独尊儒术(上).rmftp://218.26.207.138/2005.05.27.百家讲坛_汉代国策风云_独尊儒术(下).rmftp://218.26.207.138/2005.05.28.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曹家浮沉之谜_刘心武.rmftp://218.26.207.138/2005.05.31.百家讲坛_探秘中国汉字(上)_赵世民.rmftp://218.26.207.138/2005.06.01.百家讲坛_探秘中国汉字(下)_赵世民.rmftp://218.26.207.138/2005.06.04.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日月双悬之谜_刘心武.rmftp://218.26.207.138/2005.06.07.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现代礼仪_名片礼仪.rmftp://218.26.207.138/2005.06.08.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现代礼仪_介绍礼仪.rmftp://218.26.207.138/2005.06.09.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现代礼仪_电话礼仪.rmftp://218.26.207.138/2005.06.10.百家讲坛_屈原_李敬.rmftp://218.26.207.138/2005.06.11.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蒋玉菡之谜_刘心武.rmftp://218.26.207.138/2005.06.18.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北静王之谜_刘心武.rmftp://218.26.207.138/2005.06.21.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韩信_被杀之谜-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6.22.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韩信_身世之谜-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6.23.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韩信_功过之谜_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6.24.百家讲坛_汉代风云人物_韩信_成败之谜-易中天.rmftp://218.26.207.138/2005.06.25.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_刘心武.rm ftp://218.26.207.138/2005.06.28.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现代礼仪_握手礼仪_金正昆.rmftp://218.26.207.138/2005.06.29.百家讲坛_金正昆谈现代礼仪_座次礼仪_金正昆.rmftp://218.26.207.138/2005.07.02.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_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_刘心武.rm [/post]百家讲坛全系列不断更新地址汉代风云人物百家讲坛易中天百家讲坛之二战人物百家讲坛之《苏轼》康震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易中天品三国下载地址1易中天品三国下载地址2百家讲坛于丹庄子水浒传品读百家讲坛新解红楼梦百家讲坛-红楼六家谈百家讲坛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明亡清兴60年下载-百家讲坛慈禧隋丽娟百家讲坛百家讲坛讲慈禧陵寝被盗之谜赵英健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百家讲坛王立群项羽汉代风云人物-百家讲坛未成系列合集易中天品三国文字稿下载地址:/ziyuan/易中天品三国文字稿.rar百家讲坛文本/ziyuan/百家讲坛文本.rar未成系列集合:04年未成系列: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从“天圆地方”看宇宙-赵复垣.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董健.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宋诗词-冷成金.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给清宫戏正“礼”-李宝臣.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话说隐私权-姚辉.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京味儿漫谈-赵大年.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惊世骇俗的劳伦斯-黑马.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视觉文化的来临-周宪.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通古斯事件之谜-李竞.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1-04年未成系列的/以“天下”观世界-赵汀阳.rmvb05年未成系列: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2-05年未成系列的/海啸.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2-05年未成系列的/画魂潘玉良-淳子.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2-05年未成系列的/屈原-李敬.rmvb :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2-05年未成系列的/一代影星_阮玲玉-淳子.rmvb补充几个ftp://218.26.207.138/2005.01.11.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神鬼狐妖的魅力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2.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刺贪刺虐话聊斋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3.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人鬼情未了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4.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苦行僧蒲松龄_马瑞芳.rmftp://218.26.207.138/2005.01.18.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9.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_马瑞芳.rm 杜甫的文化意义: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4-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的文化意义[上]-莫砺锋.rmvb: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4-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的文化意义[上]-莫砺锋.rmvb汉代国策风云: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6-汉代国策风云/独尊儒术(上).rmvb单线程下载: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6-汉代国策风云/独尊儒术(下).rmvb :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6-汉代国策风云/无为而治.rmvb :8888/F:/电视电影/百家讲坛/06-汉代国策风云/儒道之争.rmvbftp://218.26.207.138/2005.05.24.百家讲坛_汉代国策风云_无为而治_方尔加.rm。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 道教是我国的本⼟宗教,其思想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质。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的核⼼价值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店铺()。
⼀、道家的⼈⽣观⼀、道家的⼈⽣观 ⒈⾃然⽆为 道家的⼈⽣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内容,就实质来讲,⼈⽣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意义和⼈⽣价值问题。
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与物即⾃然的统⼀与联系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然”这⼀概念⾸见《⽼⼦》第⼆⼗五章:“⼈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所说的“⾃然”是⾃然⽽然,是事物天然的、⾮⼈为的⼀种状态,如⼗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在,但没有圣⼈的作为,因此认为⾃⼰的⽣活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说,⾃然便是道,不⽤再去寻找道了,总之,“⾃然”是“不⽤借助别⼈的⼒量,靠⾃⾝内在的作⽤,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
②⽼⼦的“⾃然”开创了道家乃⾄后世思想家思索天⼈关系的⼀个独特视⾓,维护“⾃然”,崇尚⽆为,反对⼈为,顺应⾃然⽽为便是⽆为。
“⾃然是⽆为的最好表征,⽆为是⾃然的必定要求”,③⽆为是道家在处理⼈与⾃然、⼈与社会、⼈与⾃⾝关系时所采⽤的态度与⽅式。
清静⽆为是道家的重要⾏为法则,⼈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为显然不是⽆所作为,⽽是蕴藏⼤为的⽆为,因为⽼⼦之道讲究⽆为⾃化,清静⾃正,⽆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趋,形似⽆为,实则达到⽆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第五⼗⼆章提出“守柔⽈强”的观点,⽼⼦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命⼒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
所以道家崇尚“⽔”,因为⽔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是所谓“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第四⼗三章)。
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时的,⽽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对⼈、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
语文《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语文《老子》四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5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6.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教学难点1、掌握说理方法。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

提纲: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四、清净为本,伊斯兰的饮食思想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人类来到这世界,首先是以吃和性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吃是健身、强体之本,性是人类繁衍之道。
《孟子》说:“食、色,性也。
”食和性都是人类本能的欲望。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一大发现,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遵循自然法则来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张起钧在《高调原理》一书的自序中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
这种概括,反映了食与性在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
食与性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特征这一现象,实际上已超出人类的自然需求,不仅是人类个体发展的自然生态,也是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生态。
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活动的伦理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
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灿的奇芭。
中国餐馆开遍五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烹调在世界上赢得“烹饪王国”的崇高美誉,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古以来的诸子百家和各种教派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形成高度成熟而又发展完备的饮食理论体系。
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先秦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饮食有句百世不刊的名言,这就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比孟子的“食、色,性也。
”还要彻底,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至上的位置。
对这“大欲”思想作出具体阐发的,有许多鸿儒硕学,虽然他们流派不一,师承不同,又都在充分肯定人生欲望,追求足食美味的问题上发表过精辟的见解。
荀子说:“若夫且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百家讲坛目录(完整版)(2005年)

3月5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三) 阎崇年
3月8日 周国平谈女人 周国平
3月9日 周国平谈爱情 周国平
3月10日 周国平谈婚姻 周国平
3月11日 周国平谈孩子 周国平
3月12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四) 阎崇年
3月15日 胡德平 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胡德平
4月6日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二) 阎崇年
4月7日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三) 阎崇年
4月8日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四) 阎崇年
4月9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二)刘心武谈红学(下) 刘心武
4月12日 明十七帝疑案 朱元璋身世之谜 毛佩琦
4月13日 明十七帝疑案 朱元璋成功之谜 毛佩琦
4月14日 明十七帝疑案 明朝国号之谜 毛佩琦
5月12日 二战人物 希特勒(上) 马骏
5月13日 二战人物 希特勒(下) 马骏
5月14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六)秦可卿出身之谜 刘心武
5月17日 二战人物 朱可夫(上) 马骏
5月18日 二战人物 朱可夫(下) 马骏
5月19日 二战人物 隆美尔(上) 马骏
5月20日 二战人物 隆美尔(下) 马骏
9月3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十四)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刘心武
9月6日 二战人物 麦克阿瑟(上) 马骏
9月7日 二战人物 麦克阿瑟(下) 马骏
9月8日 司马迁 李敬一
9月9日 杨贵妃下落之谜 叶广芩
9月10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十五)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刘心武
9月13日 智商之花为谁开 曾国平
1月19日 聊斋系列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 马瑞芳
2005年《百家讲坛》节目表

刘心武 方尔加 方尔加 方尔加 方尔加 刘心武 赵世民 赵世民 淳子 淳子 刘心武 金正昆 金正昆 金正昆 李敬一 刘心武 马骏 马骏 马骏 马骏 刘心武 易中天 易中天 刘心武 金正昆 金正昆 金正昆 金正昆 刘心武 姚淦铭 姚淦铭 姚淦铭 毛佩琦 毛佩琦 纪连海 纪连海 纪连海 纪连海 阎崇年 阎崇年 阎崇年 阎崇年 阎崇年 阎崇年 马瑞芳 马瑞芳
2005-3-16 2005-3-17 2005-3-18 2005-3-21 2005-3-22 2005-3-23 2005-3-24 2005-3-25 2005-3-26 2005-3-29 2005-3-30 2005-3-31 2005-4-1 2005-4-2 2005-4-5 2005-4-6 2005-4-7 2005-4-8 2005-4-9 2005-4-11 2005-4-12 2005-4-13 2005-4-14 2005-4-15 2005-4-16 2005-4-19 2005-4-21 2005-4-22 2005-4-23 2005-4-30 2005-5-1 2005-5-2 2005-5-3 2005-5-4 2005-5-5 2005-5-6 2005-5-7 2005-5-10 2005-5-11 2005-5-12 2005-5-13 2005-5-14 2005-5-17 2005-5-18 2005-5-19 2005-5-20
胡德平-曹雪芹在香山 周思源-亦石亦玉话宝玉 周思源-孰优孰劣话黛钗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五) 电影百年系列-从中国式离婚看家变 电影百年系列-可可西里悲壮的独行者 电影百年系列-张颐武论"英雄" 电影百年系列-破解十面埋伏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六) 老子其人 老子谈饮食之道 老子谈心理健康 老子谈成功之道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刘心武谈红学(上)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一)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二)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三)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四)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二)刘心武谈红学(下)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二)刘心武谈红学(下) 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身世之谜 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成功之谜 明十七帝疑案-明朝国号之谜 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重刑治国之谜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三)贾府婚配之谜 汉代风云人物-晁错(上) 汉代风云人物-袁盎与士 汉代风云人物-窦婴与外戚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四)秦可卿抱养之谜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五)秦可卿生存之谜 金正昆谈礼仪(一)礼仪就在你身边 金正昆谈礼仪(二)节庆礼仪 金正昆谈礼仪(三)人际交往法则(上) 金正昆谈礼仪(四)人际交往法则(下) 金正昆谈礼仪(五)仪表礼仪 金正昆谈礼仪(六)服饰礼仪 金正昆谈礼仪(七)礼品礼仪 二战人物-罗斯福(上) 二战人物-罗斯福(下) 二战人物-希特勒(上) 二战人物-希特勒(下)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六)秦可卿出身之谜 二战人物-朱可夫(上) 二战人物-朱可夫(下) 二战人物-隆美尔(上) 二战人物-隆美尔(下)
关于老子的三个故事介绍

关于老子的三个故事介绍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那么你想不想知道一些关于老子这位圣人的一些故事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路经徐河之滨,见到河水滔滔,浊浪跳跃,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例如虎瞪雷鸣。
孔丘矗立岸边,不觉感叹曰:“逝者如斯夫,不息!黄河之水B90汹涌,人之年华推移远不止,河水无人知晓何处回去,人生无人知晓何处归属于?”言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实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存有幼、太少、青、老之变化,有如天地存有春、夏、秋、冬之交错,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请退自然,四处奔波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有於心,则恐惧之情生;利欲领於心,则苦恼之情减。
”孔丘表述道:“吾乃忧大道没用,仁义脂粉,战乱远不止,国乱伤重也,故存有人生较长时间,无法军功于世、无法存有为于民之感慨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非道也哉![译文]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
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
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
这是多么无道啊![注释]1、我:我,指有道的圣人。
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2、介然有知:介,微小。
微有所知,稍有知识。
3、施:邪、斜行。
4、夷:平坦。
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6、径:邪径。
7、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
一说宫殿很整洁。
8、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
饱得不愿再吃。
9、盗竽:竽又作夸。
即大盗、盗魁。
[引语]这一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几处谈到这个问题,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
本章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姿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
这种景况,无怪乎老子把统治者叫做“盗竽”。
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给无道的执政者们——暴君所画的像。
[评析]杨兴顺说:“‘盗夸’之人过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却在挨饿。
按照老子的学说,这类不正常的情况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社会迟早会回复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
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统治者,他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这就给自己伏下极大的危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
这样,他们违背了‘天之道’的法则,而‘不道早已’(三十章)。
让早已忘却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统治者不要这样设想,以为他们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
这样的日子是会来临的:统治者将因自己的一切恶行而受到惩罚,因为在世界上,‘柔弱胜刚强’。
老子谈饮食之道

老子谈饮食之道一、为腹不为目现代人对于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
各种新的标语很多,比如:“拥有健康就拥有一切,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如此等等,这些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健康是金!”健康就是最闪光、成色最好的金子!这就让我们想起老子来了,老子据说活了160多岁,又说活了200多岁,够长寿健康的了。
这位大智慧的中国哲学之父,一定有一套健康的理念,可以作为现代人的借鉴的。
是啊,老子这方面的内容还不少,今天先来听听老子谈饮食之道,因为病从口入,饮食对于健康来说太重要了。
那么什么叫饮食啊?大家一定说,这还成问题,饮食不就是饮食嘛!那么这么多的汉字中为什么要选出“饮”、“食”两个字结合起来啊?这就难回答了!其实“饮食”这两个字可有意思了,把古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信息储存在里边了。
这里面还真有很深的道道。
饮食,饮食,古代一顿饭要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个是“食”,是饭食;一个就是“饮”,是饮料。
食物,最差的,最穷困的是只有饭,富有的是不仅有饭,而且有鱼肉荤菜、各式素菜等等。
饮料,也必须得有,最差的,最穷困的只有水,富有的那就有酒、有果汁等等饮料。
这就懂了为什么孔子特别称赞自己最好学的学生颜回了。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被颜回感动了,你看,多好的学生,这么刻苦用功啊!住在破巷子里,他的每顿饭吃得多艰苦啊,吃的只有一竹篮饭,一瓢水,太艰苦了。
可是颜回天天很乐观,顿顿吃得美滋滋的,换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啊!颜回吃的一顿饭就是最低水准的:食是白饭,没有菜,饮是一瓢水,没有酒等饮料。
太苦了!这里我们知道,古人一顿饭,是这样构成的。
如果我们向现代人幽默一下,那么早上人们匆匆忙忙上班,啃着面包,或者是烧饼,这就不算是一顿正规的早饭了,如果再加上一瓶矿泉水,或是牛奶就是一顿正规的早饭了,因为符合了有“食”有“饮”两个元素了。
再说那广东人多懂得饮食之道啊,他吃饭时,“吃饭先喝汤,身体便苗条”。
古人饮食文化

古人饮食文化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古人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人饮食文化1. 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件。
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人民所重,莫食最急。
”《尚书。
洪范》提出的治国“八政”,即以“食”为先;史家所立《食货志》,也将“食”置于首位。
古人对于饮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到了19世纪中叶被马克思、恩格斯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因此,包括饮食在内的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而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饮食又是最基本的。
最重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也都是奠基于饮食生活之上的,都是由饮食生活所决定和制约的,莫不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互相联系。
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研究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饮食文化史,这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的第一要务。
饮食文化是文化史的基石。
它不仅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它不仅影响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精神文化的发展。
农业是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因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所以在这种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即经济性上最广义的农业劳动。
”广义的农业就是指人类为谋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农业就是取得食物的生产部门。
人类最初的劳动就是从谋取食物开始的。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不断丰富自己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能力,从而创造出各种具体的科学文化。
人类文明,源于饮食。
饮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或制约着、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不仅因为人类首先必须解决饮食这个首要问题,才能谈得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而且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们的饮食生活,对于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和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举凡社会的礼仪、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莫不以饮食作为重要的载体或表现形式。
老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老子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下面要将的就是有关于老子的传说和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野牛是被老子李冉给降伏后才成为人们耕种帮手的。
据说在老子少年时期,在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野牛,这群野牛都是体格庞大、双角朝前的怪物,在一个头牛的带领下到处骚扰附近的村庄。
由于这群的野牛总是集体出动,所以附近的各种动物都很惧怕,不要说猪狗之类的,就连虎豹等猛兽都惧之三分。
一日,老子李冉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
不长时间,俩个小伙伴就把篮子都割满了,看看天尚早便一起做起游戏来。
他们把镰刀插在地上,两人一起站在远处用老子李冉手中的乾坤圈套镰把玩。
正玩得起劲时,突然听到“哞”的一声,山头上出现了一头巨大野牛。
老子李冉看见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庞大东西,猜测这便是人们传说能惊走虎豹的野牛,便想除掉这东西为百姓除害。
于是便镇定地拿起镰刀向牛走去,二子一看也拿着镰刀随老子一起往山上走。
再说那从未见到过对手的野牛一见这阵式,也是用前蹄刨刨土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气向山下奔来。
快到近前时把头一低,一个猛窜就想把俩人给抵死,只见老子李冉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了过去。
老君见那牛气势,便想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来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
只见这镰刀只露出了镰刀柄,把那牛痛得一蹦老高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
俩人一见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着随着那牛追上了山。
那伤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進一个很大的洞里,老子李冉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抓个瓷实的,猛听到一声吼叫震得整个大山直颤,随着声音一头比刚才的牛要大出一号来的巨大的青牛从洞里窜了出来。
它窜出洞口后,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
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看看夏代的王是怎么吃的,夏王朝的最后一个亡国之君叫夏桀。大家知道,这个夏桀很荒芜,他不仅好美色,而且好饮食。当时,他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叫妹喜,这个妃子他非常喜欢,整日整夜地陪着她和她一起喝酒,她的话句句都听。那么这个喝酒就非常古怪,你看肉是山,肉堆成山,肉干,干的干肉挂起来就是一片树林。这个酒是怎么回事呢?整天喝酒,这个酒不是一杯一杯,也不是一瓶一瓶,也不是一瓮一瓮,干脆就在地上挖了一个酒池,大家喝,然后吃,大家吃,你看在肉山上,在肉干的林里,在酒池上,大家这么饮酒,你看看,怎么饮法?他不是一杯一杯吃的,叫牛饮,像条牛一样的饮。人就趴在那里咕咚咕咚地喝,这个牛饮多厉害,一喝要喝多少,不得了。当时记载叫做“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不得了啊不得了,他还搞比赛,一打鼓,大家,这批臣子,这批宫女们都冲到那个酒池边上去了。然后大家趴在那里牛饮,像牛一样饮,你看看还做比赛,比赛了以后,有的人喝醉酒,喝醉酒,扑通扑通都淹死在酒池里了,还有的人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回去了,跑到水边上,淹死在水中间。腐败,腐败。历史很奇怪,所以历史学家往往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处。到了商代,末代的君王又出来了,叫纣王,商纣王不仅是饮食腐败,同样是爱好美色。商纣王宠爱的妃子,大家知道叫妲己,也是为妲己之言听,妲己怎么说,我怎么做。妲己那样说我那样做,很奇怪也是肉的山,干肉的林,也是挖了酒器。哎呀,你看看,而且更荒诞,叫男女裸体,在里面跑来跑去跑,整夜畅饮,寻欢作乐,你看这个国家不要灭亡吗?老子对这些历史是非常刻骨铭心。老子在书里就这样说了,他说,如果哪一个朝代,朝廷上很肮脏,田地很荒芜,粮仓是空虚的,但是却有那么一帮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锋利的宝剑,美食吃不够,他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危险了,这批人就叫盗夸。什么叫盗夸?就是强盗头子。深刻。老子在书中又说了,老百姓为什么饥饿?老百姓为什么没有饭吃?是因为上面征收的税太多了。这样老子就把饮食的两面深刻地揭示出来,一方面花天酒地,不是一般的花天酒地,挖了酒池这样,一边是老百姓没有饭吃。所以老子对饮食之道是琢磨得透又透。正因为经过现实的观察,还经过历史的考察,所以老子提出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标题,为腹不为目。他提出这个理念,圣人为腹不为目,什么叫为腹不为目呢?就是说腹是表示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物质条件,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听听看。大家在大城市里面都有一个经验,什么经验?交20块钱,交30块钱,你可以进一个自助餐厅,然后那里面吃的东西那么多,东西随便你吃,老板很聪明啊,聪明在什么地方?我不会亏本,聪明在什么地方?每个人的肚子是有限的,24小时你吃不下的。饭你就吃个两斤够了,最多吃两斤,五斤吃不下的,牛肉吃两斤,三斤吃不下,再大的口量,腹有限。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一个商场,叫自助商场,什么叫自助商场?你比如说出三千元,三万元,进我这个商场,只要你眼睛看中哪样东西你就拿,那还得了啊,我一进去看到高档汽车我拿回去,眼睛看到什么东西就拿回去,眼睛看到什么,眼睛多厉害,眼睛说得不好听,是贪欲的。所以老子非常深刻,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叫为腹不为目,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如果不打这个比方的话,大家比较难懂。这样以来大家就懂了,眼睛是什么呢?无限的欲望,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老子非常深刻,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行了。所以王弼他就注释,为腹是以物养己,深刻,什么叫为腹?就是把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什么?是以物役己,把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那就不对了,那就人变成物化了,人物化了,什么叫人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叫为目不叫为腹。所以老子非常深刻,首先一个饮食之道是什么呢?就是人要为腹,不要为目,吃饭是这样,饮食是这样。
内容简介:
老子饮食的智慧同样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却隐含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老子因此才提出他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
用历史凝聚的饮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还不止一处,身为国家收藏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在浏览历史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又一点,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又有一个因为饮食的错乱,而酿成了苦果的例子,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历史转化为智慧,智慧作用于生活,老子在历史中总结前人,警示后人。在《道德经》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味无味”,谁能在鱼虾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无味?谁又能在粗茶淡饭、苦瓜咸菜中品出它的有味来呢?历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无味”呢?
在无味中体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体味它的无味,老子辩证的理论在《道德经》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饮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着什么样人生智慧?谁又是历史上“甘其食”的典范?敬请关注《百家讲坛》,您将在那里找到答案。
(全文)
现代人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后体会出来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间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闪光的黄金。那么,我们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态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饮食问题。老子活了160多岁,有的说,老子活了200多岁,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杰出,包括他的饮食智慧。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第二点。
第二点,老子的饮食之道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刚才讲了,圣人应该为腹不为目,也就是不要有贪欲,饮食也是这样,不要贪欲,接下来他跟讲了又一个深刻道理,就是五味令人口爽,什么叫做五味?五味就是酸味、苦、辛,咸,还有甘的味道,这叫五味,这个五味表示什么呢?不仅表示这五种东西,还表示调味出来的美味的食品。所以五味又指美食。什么叫口爽呢?口爽的爽就是差错,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毫厘不爽,毫厘不爽的“爽”就是差错的意思,就是一分一丝都不错,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口感,口角发生错乱了,你辨不出美食的味道来了。老子这个智慧即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来自历史。下面我们就来举个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先讲第一点,老子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老子这个哲学家,中国的智慧之父,对于饮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对日常的饮食琢磨得很透很细。今天我们说明饮食之道,饮食之道,这有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中国的这么多的文字,要拿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把它拼起来是饮食。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实这里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同志们看,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拼起来就叫做饮食。所以中国古代人这个饮食缺一不可,是由两个元素构成。同志们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家要上班,匆匆忙忙,来不及吃了,一个手拿个面包,或者拿一个大饼,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你不是一顿正儿八经的一餐饭。因为你缺少一个东西,饮没有,你只有食,不是饮。如果你一面啃着一个面包,一面喝一个矿泉水,对了,饮食。不要小看这两个字,就是告诉你,中国古代饮食的一个结构,由两个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当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结构,里边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观察这些,普通的日常的东西,上升为他的饮食之道,上升为他的高级智慧,哲学思维。那么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一个是从他现实的生活当中来的,比如烹煎一条鱼,还有一个智慧是从历史当中来的。人没有历史不会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会深刻,所以我们也讲,老子前面饮食的历史是促成他这种智慧的升华。
在春秋时候有五霸,中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霸主叫齐桓公,这个人雄才大略,是个大政治家,他的得力助手就是管仲,管仲帮助他成立霸业。这个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极大的美食家。你看看,这个人什么美食都吃过了,吃到后来,五味口爽了,觉得今天的美食怎么没味道,昨天的美食也没有味道,明天再吃还是没味道。于是他就想了,他就对别人说,他说,都没味道,那个人就说,那你想吃什么?他说我想吃人肉,他想吃人肉,他想我不仅要吃人肉,我还要吃婴儿的肉,他不仅要吃婴儿的肉,而且要吃蒸婴儿的肉,不是水煮的,不是什么红烧的,不是的,要蒸的,原汁原味的。你看看,美食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毒害了一个人的美好的心灵。这可怕。他说,“惟蒸婴儿之未尝”,吃到现在,只有蒸婴儿这道美食没有吃过。他说了,说了就有人拍马屁。哦,知道了,你想吃蒸婴儿,有办法。他的一个厨师叫易牙,易牙这个人,烹饪水平极其高,手段非常高明,哦,你要吃蒸婴儿,行,他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的婴儿杀掉了,杀了以后,他真的把自己的孩子蒸了送上去,送上去一吃,齐桓公一吃,美啊。其实并不一定美,是因为他从来没吃过,不,他觉得非常美,很高兴。你看看,美食如果把握得不好,不仅是毒害了人心,出了人命,而且种下了极大的灾祸,灾祸来了。管仲多聪明的政治家,他一看不对头,这个事情做得不对啊,后来管仲老了,临死了,临死了他要交代,他要跟齐桓公交代几句重要的话,我把这个国家和你两个人,治得好好的,死了以后不要出问题啊,他最后就讲了非常重要的话。他说齐桓公齐桓公,你得当心,我死了以后,你有四个小人千万不能用,千万不能用啊。齐桓公说哪四个小人?他说中间有一个人就叫易牙。齐桓公说怎么回事,他说你想想,人作为父母的,哪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了给你吃,讨你好,你想想看,他会真的爱您吗?齐桓公一想有道理啊,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孩子杀了来蒸给我吃,他会真的爱我吗?他说,你放心我记了。管仲一死,齐桓公头脑很清楚,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行,我记住他的话,按照你的既定方针办,就把这四个人包括易牙四个人罢了他们的官了,不做了,你们不做官。这不是蛮好吗,你看看,美食美食,饮食饮食,有时是非常麻烦的,时间一长,这个美食家熬不住了,为什么?易牙是他手下做饮食做得最好的人,易牙给他贬走了,不要他来了,手下没有一个人手艺比他高,所以他的菜、饭一吃没有味道,一吃没有味道,他就想这个人了,哎呀,少了个易牙不行啊,忘了,忘了,彻底忘了,忘了管仲的话。于是又把他叫回来了,没有你我不行,我这个饮食没有味道,然后把他叫来。以后不得了了,四个人勾结起来,四个人都回来了,勾结起来造反。造反了以后,不得了了,把这个齐桓公,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让他出来,国家一片乱糟糟,这是一个美食家,是一个大政治家,是个春秋五霸的霸主。现在被关在小房子里面,要吃饭,没有吃,渴了要喝水,没有人给他送来。日子好难过,我在想,他在这个时候一定会反思人生的问题,一定会反思人生和饮食之道的问题。那个时候吃遍美食,蒸婴儿,今天要口饭都没有,要口水都没有。后来,有一个衷心耿耿的宫女,从一个小洞里爬进来,这个宫女是忠心耿耿的,爬进来以后好不容易给他弄的饭,弄来水给他喝,他当然很感动。然后告诉他,她说坏了,你启用的四个人已经把你的国家都分掉了,道路十天不通了,她说我是拼着命好不容易钻了个空子进来给你送饭。但是对不起了,这是你的最后一顿饭了,下面我没办法再来了。这个时候听到这儿,心如刀绞,他就怎么样?后来他就拿了一个头巾把自己蒙起来,自杀了。其实,也就是饿死了,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就是最大的讽刺。你是这么一个美食家,最后就叫你饿死了,这多有意义啊。死了以后,大家不知道啊,死了以后过了好多好多天,发觉不对啊,这个房子里面爬出这么多小虫啊?蛆虫啊,不对,怎么爬出这么多,开房子进去一看,齐桓公死在那里,一代君王,一代大美食家,就是为了美食最后死的这么惨。同志们想想看,老子是周守藏者史也,他是非常熟悉历史的,这种历史,他怎么会不知道?这种历史他怎么会不感触?所以他对圣人提出来这样一个刚才的观点,叫为腹不为目,所以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叫五味令人口爽,不仅是口爽,把你的心灵都腐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