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称呼语的区别(可打印修改)

合集下载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中西礼貌用语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本文中,将通过对中文和西班牙语的礼貌用语进行比较分析来了解其中的差异。

一、称呼方式在中文中,称呼方式十分丰富。

在不同场合、地位和关系中,人们会使用不同的称呼方式来表达敬意和尊重。

例如,在公共场合中,一般使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呼;在亲友之间,一般采用亲昵的称呼方式,如“老婆”、“老公”、“爷爷”、“奶奶”等;在学术讲座或会议中,会使用“教授”、“博士”等学位称呼。

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有着更为简洁、实用的称呼方式。

一般来说,男性使用“Señor”(先生),女性使用“Señora”(夫人),年轻女性使用“Señorita”(小姐),不需要考虑对方的职称或地位。

在特定场合中,例如商业会议或公共演讲,才会使用如“Doctor”(博士)或“Profesor”(教授)等标题称呼。

二、问候语中文中的问候语非常多样,可以根据场合和关系进行划分。

例如“你好”、“早上好”、“晚上好”、“敬祝安好”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特定的问候语,如“祝您生日快乐”、“祝您好运”等。

这些问候语在表达敬意和尊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有着更为简单、常见的问候语。

一般来说,人们使用“Buenosdías”(早上好)、“Buenas tardes”(下午好)或“Buenas noches”(晚上好)等通用的问候语。

在特殊的场合中,如会议或公共演讲,人们会使用“Buenas tardes,señoras y señores”(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这样的形式的问候。

三、感谢语中文中的感谢语也非常丰富。

一般来说,人们用“谢谢”、“多谢”、“非常感谢”等来表达谢意。

此外,还有一些长篇的感谢语,这些感谢语在商业和正式场合非常常见。

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有着更为常见、简洁的感谢语。

常见的感谢语包括“Gracias”(谢谢)、“Muchas gracias”(非常感谢)等。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中外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外亲属称谓的差异

表姊 妹
f t e ’ s se ’ d u h a h r S it r S ag— tr ;f ma e c u i e s e l o sn
公公
h s a d’ ah r u b n s fte
女 婿
d u h e ’ o — i— a n lw
分。 如哥 哥 、 姐姐 和弟 弟 、 妹妹 。 而英 语 的
亲 属称 谓 仅 用几 个 词 就 能 全 部 涵盖 。 有 时甚 至连 男女 也不 分 .如 c u i 词可 os n一
可 以称 年轻 的小 男 孩为 sn o 。长 辈对 晚
辈 的称 呼 比较随便 。通 常可 以直呼 其名 ( 用 呢称 ) 多 ,也 可 用 My b y o ,My g i d, My c i ,My c i rn等 称呼语 。 hl d h de l
妈 。sn这个 词 也 具 有 亲属 性 和社 交 性 o
外甥 、 孙 ; 外 区分 父 系母 系 , 叔 叔 、 如 姑
妈、 堂兄 和舅 舅 、 妈 、 兄 ; 姨 表 区分长 幼 辈
两 种 属性 。一 方 面父 母 可 以 直接 用 sn o
称 呼 自己的儿子 ; 一方 面 , 长 的人也 另 年
高祖父
r a a n ft e g e tg e tga d ah r r r
内兄/ 舅子 大
wi S od r b o h r f le rte e’
高祖母
g e tge tga d t e r a a r r n mo r h
女 儿
d u h e a g tr
l ・据I o qh 英 馆 英 ]l tns 语 uEl F b — i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成为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异同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差异1.称呼中西方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对方,在中文中,直接喊名字或称呼对方为“你”在某些场合下是不礼貌的,而要用尊称来表达礼貌和尊敬,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而在英语中,如果称呼“Mr.”或“Ms.”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职业或身份的尊重,如“Mr. President”、“Ms. Manager”,而称呼“you”则是最普遍的口语方式。

2.祝福语中西方祝福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常用的祝福语有“祝福您”、“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这些祝福语通常是对对方的心愿进行表达。

而在英文中,祝福语则通常更具有项链的形式,例如“祝你浪漫的情人节”、“祝你快乐健康”、“祝您假期愉快”,这些祝福语通常是有具体内容和场合的。

3.感谢语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最常用的感谢语为“谢谢”、“多谢”、“感谢”等。

在英文中,“thank you”是最常用的感谢用语,但是当你描述你所感激的事情时,你可能需要在这些话语中添加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等。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表达出对其群体角色、年龄、社会地位等的认同和关怀。

例如,对于较年长的人、上级、客户、嘉宾等要用尊称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包括对对方身份、外貌、智慧等方面的赞美,更强调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社会习惯影响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社会习惯影响。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称呼方式上。

中英语言中的称谓语,是反映中西人际交往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上,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区别。

一、汉语的称谓语在中文中,人们常常使用“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称呼语,这种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也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

同时,在中国,称呼的称谓和年龄和地位有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在家庭中,中国人还会使用亲属关系的称谓语,例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等,这些称谓既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也体现了家庭之间或社会之间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英语的称呼语则不同于中文,人们通常使用“Mr.”、“Ms.”、“Mrs.”、“Miss”等称呼语。

这些称谓语不像汉语的称呼语强调了家庭和亲属关系,而是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在英语中,称谓语和职业、地位、学历等相关,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职业和地位来选择称呼语。

例如,“Dr.”表示医生,“Professor”表示教授,“Sir”表示绅士,“Madam”表示女士,“Master”表示小姐或少爷等。

同时,在英语中使用的亲属关系称谓也不同于中文,例如“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并不像中文中的称谓语那样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而只是单纯的称呼。

三、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尊重和礼貌,而在中文文化中则强调的是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

这种区别体现在人们的称呼和对待方式上。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使用更亲切的称呼,并且喜欢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称呼,以尊重对方的年龄和社会地位。

而在英文中,则更注重礼貌和尊重,通常使用比较正式的称呼。

此外,在中文中,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重要的人际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之间,还包括朋友、同事等。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一、引言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

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

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

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

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doc

中西称谓语的对比研究,英语其它论文摘要在语言交际中,称谓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样的称谓方式,可能有不同的语用原则、语用范围、语用含义。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称谓语语用失误,必须了解双方的称谓差异。

本文从两部分入手——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了解对比中西称谓语的差异,并从中了解到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差异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无泛化亲属称谓和亲属称谓的泛化比较。

无泛化亲属称谓一般用于亲属之间的互相称呼,而亲属称谓的使用一般是在社交场合。

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不同的称谓来确立或确认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角色地位,如教师与学生、厂长与工人、政府官员与普通群众等。

这部分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职务职业称谓;社交通用称谓和姓名称谓。

最后本文通过比较透悉中西称谓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这部分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家庭类型及血缘关系的影响;礼仪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影响;社会制度与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之,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交称谓文化Abstract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is always the first information transmit to the audience. Apt appellation will make th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In different culture climate, the same appellation may have different pragmatical rules, different pragmatical scopes, and different pragmatical meanings. The difference of using appellation is easy to make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appellation pragmatic failur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should be learne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Kingship Term and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And realiz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English culture. The Kingship Term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pure kingship address and expansive kingship address. The former is used to relatives who call each other, and the latter is used in social occasion. The address in social intercourse can be called as the call in the social. It is the culture symbol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ves. In the communication, people have to bring different appellations to represent the speaker and the audience, e.g. teachers vs students, employers vs employees, governors vs publics etc. In this part of essay I expoun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he appellation of post and profession, general socialappellation and name appellation. At last, this essay get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on appellation by comparing Chinese-English appellation. And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etail parts: the effect of family style and kin, the effect of ceremony and ethic moral, social institution and world outlook. In a word, address forms are important social linguistic issues. They have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 of address forms can lead to successful resul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kin social appellation culture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中外称呼差异

中外称呼差异

中外称呼差异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活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莱佛(1981)姓氏一、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

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纠l成的。

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

中间名通常刚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宁,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

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赫的斯亚特家族的姓氏。

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

二、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同点是有关妇女的。

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

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

例如,一个叫Many 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 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

她被称作Mrs.Many Smith,对于¨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 Smith。

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

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姓的例外。

三、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与长辈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和称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戒,会遭来杀身之祸。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

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

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

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Dad”“Mom”。

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中外交际用语的区别

中外交际用语的区别

中外交际用语的区别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特征。

(一)称谓用语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用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在中国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

“老”在中国代表着见识多广,足智多谋;在西方,除了在正式场合下称“Mr(先生)Lady(女士)”等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这又是称呼用语的区别;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都可以这样称呼,例Mary(玛丽)见到 Jim Gree n时,会说“Jim or Mr Green”,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密切的表示,年长者,如果像在中国一样,在隆前面加上一“old”(老的)他们会很生气,认为这暗示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推动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连七、八岁的小孩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都直称其名,在西方人看来很亲切,而对中国人来说却不思议,这被视为无教养,不尊重长辈,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二)打招呼用语的差异两人见面互打招呼是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两个人见面习惯问“你吃饭了吗?或你去哪里?你去干嘛”。

如果两人是初次见面,中国人还会问及年龄、婚姻、收入、家庭住址表示关心;在西方,如果你问“Have you eaten dinner”or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而对于后者,他们会比较反感,认为都涉及他们的隐私,他们无可奉告;而在西方,两人见面经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例“Today is a beawtiful day ,isn’t if ?”or “How’s it going?”“今天很晴朗,是吗?”或“近来怎么样?”(三)礼貌用语的差异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这时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各地的表达法又各不相同。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最新文档资料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1.前言语言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上的。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中西在称谓语――说话人称呼对话者的用语(Ralph Fasold,2000.)上的差别。

说话人同对话者直接的关系我们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主要是比较中西社交称谓语差别,并分析这种差别背后的文化渊源。

就社交称谓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社交通称,职位头衔称谓,社交尊称以及亲密社交称谓。

中西在社交称谓上有一些碰撞,也有重合,空缺,交叉等现象。

2.中英社交称谓语对比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这部分主要对比中英文社交称谓语上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注重权势地位,讲求长幼有序,喜欢贬己扬他,而英语文化一般讲求民主,平等,自由,不依附权贵。

这些也会反映在我们社交称谓中。

2.1 中英社交通称对比社交通称(General Address Terms)指的是在不明对话者身份,职位,年龄等信息一种称呼。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称谓语具有相等的语义和交际价值,在翻译时可以“对号入座”。

Eg:Mr. Smith史密斯先生;Lady Elizabeth伊丽莎白女士。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文化差异。

比如一名教授Jane Smith,正在大学课堂上教授心理学.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开始向她提问,“Mrs.Smith. I have a question…’’这位教授明显有点不高兴了,回答说,“There is no Mrs.Smith who is teaching in this classroom!’’在这个例子里面,虽然Mrs. Smith 在语义上对等于中文的史密斯太太,但由于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并且注重自身,觉得Mrs. Smith 会暴露她已婚的事实,并且没有突出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

另外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中文的称谓极具中国特色,没有找到与之对于的称谓,下面以“师傅”和“同志”为例。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社交中的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英文社交称谓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称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称呼通常包括Mr.、Mrs.、Miss、Ms.等。

Mr.是对男性成人的尊称,在正式场合中往往用于对未婚男性的称呼,例如Mr. Smith。

Mrs.则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rs. Brown。

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iss Jones。

而Ms.则用于女性成人的称呼,不分已婚与未婚,例如Ms. Chen。

在正式场合中,称呼通常以姓氏为主。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繁琐复杂,一般包括姓氏、职业、学位等因素。

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尊称,可以用“先生”和“女士”等词语,例如张先生、李女士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教授,可以用其职称和姓名来称呼,例如张医生、李教授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敬称,可以加上一些特殊词句来称呼,例如“尊敬的”和“敬爱的”等词语。

虽然中英文的社交称谓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关系等因素来选择称呼。

例如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姓氏加Mr./Mrs.就可以了,但如果和朋友交往再熟悉一些可能就会用名字或小名称呼。

在中文中,如果是同龄人之间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则可以用亲昵的称呼,例如“哥哥”、“姐姐”、“妹妹”等。

总的来说,社交称呼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社交称谓虽有差异,但爱存亲情、朋友之间的互动同样充满了友好和亲切。

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交称呼进行比较研究,也能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友谊与合作关系。

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英语
Sir,Miss/Madam,Ms
中国
vs
西方
CONTENTS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远亲
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
非熟人的其他社会关系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中国
西方
祖辈
区分父系、母系
不区分父系、母系
父辈
固定称呼,专用性
强烈的通用性

同辈
受父辈关系、年龄影响
不分长幼
常用的称呼语主要为:(1)姓名, (2)头衔+姓,(3)与职业或身份有关 的称呼语。
同辈 熟人 不同辈 老师
直接称呼名字,表熟悉亲近
“小+姓”,“老+姓”
“姓+亲属称呼”
“姓+职务”表尊敬 “姓+职务/职称”
上下级
FN(First Name) TLN(Title Last Name)
英语
professor,doctor 最忌“老”
汉语
大哥、大姐、大伯等; 叔叔、阿姨、爷爷..... 先生、小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
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
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

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
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
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

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
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

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 “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 “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
是“Dad” “Mom”。

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
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如在中国,我们对亲人的称呼种类非常多,“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爹”“姨妈”“表姑”“表舅”“堂姐”“表姐”“三哥”“四嫂”“表兄”“姨姐”等等,中国对亲戚的尊称非常繁琐。

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他们的称呼很简单,“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

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西方对亲人的称呼不像中国一样严格按照长幼尊卑来区分。

第二,社交上的称呼的差异。

尽管,生活中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对于一些和我们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常常会直呼其名,但是在重要场合,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不会直呼其名。

在汉语中,我们大
多以“姓+头衔/职位/军衔/学位/职业”这样的模式来称呼别人。

比如:孔校长,李老师,林辅导员,李少尉,张博士,王医生等等。

而在西方,我们采用“Mr.+姓”来称呼男性,用“Miss.+姓”来称
呼未婚妇女,用“Mrs.+丈夫的姓”来称呼已婚妇女。

对于职称的称呼也有一定的区别,“职称+姓”用于对法律界军界、政府上层、皇
室成员的称呼,如:President Clinton, Prince Charles, Judge Jackson.对于一般的称呼,常见的是 “Dr./Professor+姓”的方式,如:Dr. White,Professor Lee. 等等。

在西方往往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如我们的外教就让我们直接称呼他为“Sarah”“Alex”。

他们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这样直呼其名更亲近。

在社交中,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常常会用到很多敬语。

如我们用“您”,而西方只能用“you”,无法区分是您还是你。

在中国,我们经常会听到“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类的称呼,小孩子的这种尊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解放军,警察的尊敬,体现了他们的
礼貌教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亲密,
而在西方,我们不会听到“uncle policeman”的称呼,因为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在中国,我们也常听到人们
称呼陌生人“大姨”“大爷”“大叔”“大婶”“大哥”“大姐”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礼貌,亲切。

而在西方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称谓陌
生人,这时,西方人常常会说“excuse me”“pardon me”。

第三,朋友间的称呼。

无论中外,我们对自己非常亲近的人都
会有更加亲昵的称呼,但是它们也有所差异。

在汉语中,朋友之间
的昵称通常会是“小+姓”,如小李、小王,还有常见的“小/阿+名”,如小东、阿亮。

我们也会用叠词来称呼朋友,如乐乐,丽丽等。


我们对待恋人或至亲时,我们会用单字称呼,如:晨,亮等。

称呼
语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

在英语中,有时会用
到first name中的一部分作为小名,如他们会把Robin称作Rob。

还有我们最常见到的有
baby、honey、sweetheart、darling、dear、beloved等。

世界文化就像是一瓶白酒,存放的时间越长就越富有韵味,其
中称呼语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我们在承认礼貌原则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礼貌原则在内涵、方略以及侧重点因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不同社会对不同
准则的侧重,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之差异所造成的。

我们在研究文化交际时,应以辨证关系考虑问题:既要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承认文化之间的共性。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结果,才能充分解释某一文化中
的某种话语现象。

正确理解和掌握称呼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的过
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把握世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