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01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先通过自学教材内容之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筛选。
教材分析:通过对党的八大内容的分析,认识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但是在1958年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失误,由此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和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2、说出总路线提出的时间、内容,分析其含义。
3、通过学习能够举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并说出造成失误的原因。
4、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并在课堂上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事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理解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明白八大制定总任务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通过观察“大跃进”时期的壁画、先进人物图片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与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首先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要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另外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误,党和人民能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失误,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教学重点:1、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2、1958年的“总路线”内容及其失误形式3、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筛先信息的能力也通过课堂上观察图片、放映视频的方法丰富学生的体验,获取更广泛的历史信息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法:提问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的教学分析和设计
教 案
授课时间
2023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课
章节名称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的教学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毕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成果有一定的结识。
使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深刻结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 我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初步探索中由于遭受到严重挫折而产生的深刻教训, 也是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对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第一次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以及解决办法。它对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做的一项重要奉献。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学习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列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局限性,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通过对形势的理解、分析,引导学生能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去推导应对复杂形势的措施手段,进而分析评价政策,让学生能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面对矛盾问题的态度及应对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难点: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回忆十月革命的过程,时间以及20世纪苏联主要领导人及苏联建立到解体的时间导入本课。
(3-5分钟)显示资料如下: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读一读上面的诗歌,分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情景问题导入)设计说明: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材料概括能力和解析能力,让学生理解新生苏俄政权处在非常时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境内的反革命叛乱、经济恶化等问题,为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准备。
进而生成问题:当时的俄国该怎么办才能度过危机?2.(多媒体显示)材料分析: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回答:列宁说的“尝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尝试是失败了?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材料概括出当时苏俄面临着哪些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理解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寻找新的政策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埋下伏笔。
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
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与困境一、引言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事业,经历了辉煌的成功和艰难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展开讨论,深入分析成功之处与困境,并探索启示与教训。
二、初步探索的成功1.经济发展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首先,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成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此外,通过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国逐渐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吸引外资并发展出强大的私营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这些成功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扶贫与社会进步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改善,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教育和医疗保障等措施,成功帮助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同时,中国在社会福利、教育和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初步探索的困境1.政治制度的困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面临的重要困境是政治制度的问题。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也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对于快速推动建设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过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官僚主义、腐败和权力滥用等。
这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环境与资源的困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与资源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并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四、启示与教训1.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解决一些困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2课时
多媒体教学
1课时
10分钟
15分钟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师提问:1966~1976年十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场浩劫,历史上称之为“文化大革命”。你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我们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从第7课中寻找答案。
课堂探究
框题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是什么?
(2)导火线:1965年《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过渡语: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它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局面?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又是如何面对这一局面的?
(2)缺乏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过渡语: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如此。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知错就改的政党,敢于面对任何挑战。尽管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但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D)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时
C.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D.三大改造完成后
2.从以下图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D)
①片面追求高速度 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③当时存在严重的“浮夸风”现象 ④农业科技化取得重大成果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课堂小结:历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严重内乱。只有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2018年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案
授课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两步走”战略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的宏伟目标。
1964年,周恩来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宏伟目标。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多媒体课件1份、
视频资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课程导入
大家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
新课
讲授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在经济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政治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
在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 量去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中 共 八 大 会 场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毛泽 东强调,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 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 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 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 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此外,他 还提出,要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 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 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 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967年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 党建设
第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 (重积累、轻消费)
第三、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第四、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毛泽东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
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
出,社会主义本身可能分为两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 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 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 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 了动荡。如何对待斯大林、 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 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 前。
【教学设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精品教案
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四个现代化;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背景及八大召开的意义;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具体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整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表现及其特征,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影响、教训及历史启示”的讨论辨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认识或体悟“国家的经济建设要结合具体国情,重视客观经济规律”。
二、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的错误及出现的原因、影响。
四、资料附录:材料一: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情况——据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整理材料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按可比价格计算)——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材料四:“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材料五:“(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
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1、理论探索的背景实践背景: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国内: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
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教案:发展革命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教案:发展革命思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
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实践经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培养学生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基本方向。
2.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
3.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这一话题进行初步了解,并带入本节课的内容。
2.教学正文1)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国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根本变革,包括对土地、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而这一转变,需要一系列的理论武器和拓展身手的革命精神。
2)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主要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是建立新中国像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深入发展阶段中起着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时,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同时,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革命理论体系,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转折性发展。
3)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发展革命思想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思想之能够得以发展和深化,正是因为毛泽东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实行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原则,必须加强政治建设,实行积极国际战略。
3.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视频】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另外,强调加强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反对官僚主义;
重申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大会着重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资料】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
1、斯大林破坏法制;
2、斯大林搞个人崇拜;
3、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
4、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
5、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
6、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
【案例】波兹南事件
【案例】匈牙利十月事件
毛泽东指出,苏共20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得到教训。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等
(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有益的探索,他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①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②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如何借鉴苏联经验:《论十大关系》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 ,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
肯定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视频】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另外,强调加强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反对官僚主义;
重申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大会着重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授课内容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第6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②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事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进而联想到人生之路也是如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问题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问题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经济状况怎样?
问题3:当时人民有怎样的愿望?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漫画。
问题1:比较、分析1958年的总路线与1956年的建设方针有何不同?问题2: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一种怎样的愿望?这样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看完录像后,让学生根据录像的内容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
通测反馈
学生做课后作业,巩固新知识
学生练习巩固
课后反思
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宣传画
问题:分析探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并分析失误的原因。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的几幅图片。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严重失误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自制课件
教
学
步
骤
教师活动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由“掀起建设社会主义高潮”引出新课。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学习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学习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
纠“左”措施。
学习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⑴、“大跃进”:目标:中心:口号: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比例严重失调。
⑵、人民公社:目的:特点: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时间:方针:“、、、”恢复:从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1)、时间:1957年——1966年。
(2)、成就:(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二、合作探究:1、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2、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给我们什么教训?三、课堂小结:四、达标训练: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和()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A1959年 B1960年 C1961年 D1962年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5、知识闯关:基础训练第1-10题。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含解析)
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教材分析1.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或模式,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宏大、全新的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勾画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概的轮廓,而没有具体建设方案;列宁虽然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但也没有对建设社会主义提出比较系统的意见;斯大林中止了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即斯大林模式,历史证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单独建立章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加深对当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性、必然性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本节的内容。
2、本课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之处。
(1)、“一节课一个中心”的特点更为突出。
以往教材,写这部分内容,往往比较笼统,很多是以一个时期作为范围,内容比较杂。
本课的编写,始终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统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4月,毛泽东撰写《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的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理论认识成果;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严重失误;1961年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是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失误,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这个中心线索始终贯穿始终。
我认为教学中应该高度关注这个特点。
(2)、引进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提法,补充了新内容新提法: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的道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原因: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足够的理论准备;教材中还可以总结出:开展整风运动,反右扩大化,导致左的错误泛滥;落后现状压力下的急于求成、夸大主观作用;新内容:1965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二、教学设计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四个现代化;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背景及八大召开的意义;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疋,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资料】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 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一五计戈『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资料】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1、斯大林破坏法制;2、斯大林搞个人崇拜;3、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4、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5、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6、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
【案例】波兹南事件【案例】匈牙利十月事件毛泽东指出,苏共20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得到教训。
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社会领域内:政党咼度控制国豕,国豕咼度控制社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经济上:各种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政治上:缺乏民主破坏法制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形成个人专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
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本课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
(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小结]
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
(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
(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练兵巩固]
多媒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