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期(2013年前后)为“落”,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 二期工程将实施三次飞行任务,分别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嫦娥三 号任务和嫦娥四号任务。主要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 勘察、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 术等。
• 三期(2020年前)为“回”,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 主要任务是: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 因而,人们在实践中产生错误的认识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常 有的。肯定错误认识会在实践中产生,但不能说实践是产生错误认
识的根源。任何错误认识归根结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迟早会导 致实践失败,因而实践又总是会不断地纠正错误。
• 3.实践出真知,每个人只有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不排除 人们可能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每个人事事都亲自去实践获得直 接经验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并 不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书本知识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 直接经验,仍然来源于实践。人们在接受书本知识时,仍以自己的 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认 识的产生问题是“源”,知识的传授问题是“流”,不能把认识的 来源和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
• ②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 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 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 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4.认为科学理论一经形成就能离开实践而独立存在。
• 解析:科学理论不能脱离实践。(1)从认识产生的过程来看,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 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产生的。(2)从认识的目的来 看,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能指导人们实践的科学理论,没有 任何实际意义。我们既反对一切脱离实际的抽象的空洞的理论,又 反对拒绝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3)从认识的发展来看,认识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真理、科学理论是对客 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是,任何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条件、 程度、范围内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和科学理论具有相对性, 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 解析:该题限定角度为“实践的观点”,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 徽”为探究主题,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世博”、 “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 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 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错在“直接动力”上,舍去;④ 错在“确保”上,舍去;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进行了对 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说明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木星认识 的深化,故②符合题意;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美国 进行了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这说明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 推动人们对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故③符合题意,选B。
•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 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 客观性。
•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 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 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 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答案:B
•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②④
• 解析:回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③表述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活动,而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表述错误,认识是不
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 的结束,认识还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排除③④,故选A。
•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 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 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 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 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 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 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 2.从题型上讲,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从考查的方式看,多 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对上述考点的理解与运用。这启 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关注当前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既关注实 践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要关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中形成的各种精神,学习贯彻这些优秀精神及重大理论成果的 意义。
• 小结: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 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 1.实践及其特点
•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 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 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 明考向
• 1.本课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实践的特点;实践 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 性等都是考查的重点。
• 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 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阅读 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 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 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 答案:A
• 解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 B不选。抗击流感的实践活动,其行为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 的,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通力合 作的活动,因此A、C、D入选。
• 答案:ACD
• 解析:孙武在战争中不断总结战争的经验,从而撰写成《孙子兵 法》,这充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故选A。B、C在材料 中未体现,D表述错误,获得知识的途径还有间接经验。
• 答案:A
•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 解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故②不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而不是消极的适应性活动。故④不选。
• 答案:B
•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 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 明全面采用半导体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地毯 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百度文库
• 有人认为实践只应提供正确的认识,对于错误地认识来自实践似乎 不好理解,这是由于不了解实践的复杂过程。人们要获得对客观事 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投身到实践中去。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但 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有 过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 在实践广度、深度上有区别,对事物的感知有丰富与贫乏、合乎实 际与偏离实际的差别,还由于各人立场和方法的不同,对感性材料 的思考、分析和综合的加工处理方法不同,认识的结果就会有正确 和错误之分。
• 思考:我国的探月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怎样获得一个正确的 认识?
• • (1)实践 • 实践的概念 • 实践的特点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3)真理 • 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的具体性 • 真理的条件性 • 真理和谬误 • (4)认识过程 • 认识的反复性 • 认识的无限性
•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请用实践的 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 解析:该题限定角度为“实践的观点”,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 徽”为探究主题,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世博”、 “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 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 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就是正确的。
• 解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 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只有参加实践活动, 才能产生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的错误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离开实践谈认识,便割断了认 识的客观来源,就会走向唯心主义。
• 结论: •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
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 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
• 1.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 解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 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在这里,不能把获得 认识的途径简单地理解为只有实践。
•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 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 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2020年前,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仍然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三个实施阶段。
• 一期(2004-2007年)为“绕”,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 星,实施绕月探测。主要任务是: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对月 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 进行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等。
• 答案:B
• 解析:观点一只强调了“习行”、“身世”即实践的重要性,观点 二则突出了“读书”即认识的重要性,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实践 与认识的关系,答案为B。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 答案:B
•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 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庄周无法对事物的存在状况 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他认为事物是扑朔迷离、变幻不定的,不 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也就是否定了客观事物的确定性,同时也否 定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一知识点,②③符合题 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