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1.简洁直接:鲁迅的语言简练,直接表达思想,不喜欢冗长的修
辞和华丽的辞藻。
2.锐利批判:鲁迅的语言充满了批判精神,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
丑恶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3.原汁原味: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地道的中国味道,融
入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4.独特的幽默感:鲁迅的作品中常常穿插着一些幽默的插科打诨,
通过幽默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讽刺。
5.反叛精神:鲁迅的语言中透露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他对传统观
念和权威进行了挑战,呼吁人们独立思考和解放思想。
6.感人肺腑:鲁迅的语言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起共鸣,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出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社会的关切。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
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
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
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
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
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之中:“深蓝的天空中挂者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海边还有着“红的、绿的”或“五色”的贝壳。
在这里,鲁迅用色彩语言的描绘,使人物、景物的色彩和谐统一,美好的景物更加衬托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二者相映成辉。
那么,中年闰土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从飞白辞格看鲁迅作品的语用艺术
姨” , 将“ 古尸” 理解成 “ 古诗 ” 的语误 , 将李 白《 静夜 思》 具体内容记 忆的错误 , 其作 用却 是真实生动地 表 现 了送水 工 落后 的文 化水平 。这 些语 言不但 对他 “ 十分 合 身 ” , 也 增 加 了这 段 对 白 的趣 味 性 , 把 小 品
修辞来增强作 品艺术魅力的典范。
有 多少 知识 文化 的妇 女 , 对于 《 山海 经 》自然 是 不 熟
字” 的“ 别” 的意 思 , 所以, 有 时 飞 白也 称 为 “ 非别” 。 陈望道 先 生说 : “ 明知其 错 故 意仿 效 的 , 就是 飞 白。 ” 成伟钧、 唐仲扬、 向宏 业 的 《 修 辞通 鉴 》 也认为: 飞 白
语 文 学刊
2 0 1 5年 第 5期
从 飞 自辞 格 看 鲁 迅作 品 的语 用艺 术
。 刘 丽 丽
( 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3 0 )
[ 摘 要 ] 飞白作为一种修辞方式, 它所具有的不仅仅是修饰文本语言、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而且它还
能够通过不 留痕迹 的修饰深 深地表现 出作 者及 其作 品的 艺术水 准。在 现代 文 学作 家中, 鲁 迅先 生就是 一个善 用
赵: 古诗 , 你上 那研 究啥 啊 , 咱 们 国家 就 有 古诗 啊 !唐 诗 三 百 首 , 床 前 明 月光 , 玻璃好上霜, 你要 不 勤擦 , 整 不好 就得 脏 , 我 都会 。 ( 哈哈) 在这 里 , 看 似 简单 地 将 “ 木乃伊” 理解 成“ 木 乃
在现代文学作家中, 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善用“ 飞 白”
达的需要 , 比实际描述 或直接抒情更能突出主题 的 要义 , 能产生语意绵长、 耐人寻味的美感 , 体现 了一 种完美的语言风格 , 不但增加文章 的趣味性 和语言 的感 染力 , 而且 往 往有 助于 体现 人物形 象 的真实 性 。
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
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特点》一、修辞运用巧妙精当鲁迅先生的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过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的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
他选用词语精当贴切、含蓄深厚,既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描述对象的总体特征,又处处体现新意,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往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弦外有音,文字间蕴含更多深意。
修辞运用得巧妙而精当,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仅就他小说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方法加以说明。
1、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如《药》一文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3]“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4]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也表达了鲁迅对这些麻木看客们“怒其不争”的心情。
而对小栓“痨病”已入膏肓的描写用一个“八”字,恐怕是再简洁而又贴切不过了。
描写《故乡》中的杨二嫂,“……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5]活画出她细脚伶仃的姿态,让人联想到她泼辣的性格。
同样既活化人物性格特征,又体现作者爱憎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阿Q被赵太爷恭维为“老Q”的感觉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白光》中陈士成得知自己县考落榜后,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肥皂》里写四铭太太最终用那块肥皂时,“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祝福中的“我”被祥林嫂死前可怕疑虑的眼盯着时“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故乡》中的中年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鲁迅作品辞格运用赏析
鲁迅作品辞格运用赏析囹张磊内容摘要:对于鲁迅的作品,不仅要关注其文学特点,同时也应重视语言特点。
通过阅读鲁迅的文章,可以 看出鲁迅是一个十分注重修辞之人。
能用筒洁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总体特征,又能处处体现新意。
修辞应用的 巧妙得当,是他作品至今被奉为圭臬的一条重要原因。
关键词:鲁迅辞格运用概述及赏析<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辞格,又称“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 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 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辞格的本质特征、语用功能和鲁迅 的修辞习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常用辞格进行分析。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运用本质不同又有相 似点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鲁迅 运用比喻时,往往能抓住人或事物 最突出,最显著的特点。
(1)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 向上提着。
(《药》)采用了明喻的辞格,本体是 “看客”,喻体为“被人提着脖子的鸭子”,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爱看 热闹的特点,形象地反映了看客们的愚昧和麻木。
(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 成一座富士山。
(《藤野先生》)采用了暗喻的辞格,本体是 “留学生的大辫子”,喻体为“富士 山”,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 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讽刺中 国留学生的封建旧习。
(3) 至于“打落水狗”,则并不 如此简单,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 何落水而定。
(《坟、论“费厄波赖” 应该缓行》)用“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 敌人。
不出现本体,以喻体代替本体,突出“敌人”的落魄。
二.比拟比拟就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 物来说明描述。
运用比拟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该辞格具有思维的 跳跃性,能增添特有的意味,抒发特有的感情。
1.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赋予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以人的 言行或思想感情。
(4)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 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 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 钓到一大碗。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他个儿不高,一米六零差不多,瘦瘦的,眼窝深陷,留着一撇小胡子,他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杂文的神童,也没听说他脑后长了什么反骨。
他是个普通人,大家的朋友中的一员,他的大部分特点,普通人也都有。
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小学的课堂上时,就是一个全身披挂的“思想神”。
他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人——鲁迅。
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体裁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语言的讽刺性等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鲁迅先生同样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修辞巨匠,他作品中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修辞艺术。
修辞讲究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
鲁迅先生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地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
说到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
锤炼的目的,在于其寻求最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运用得独具匠心,他选用词语,既能体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语言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含蓄深厚,又能体现用词的连贯性,力求配合得当。
整体和谐,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
在《故乡》中,他就这样写到“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在这里,“心情”指心境的感情状态而言,“心绪”则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而言。
这虽然是一组意义相近而又有差别的近义名词,但不可互相替代。
鲁迅先生这种把近义名词交互使用而又有区别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在词语的锤炼之外,鲁迅小说的小说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方法,这也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作品字型示意修辞例谈
“
一
清楚 , 暗示 了两人之间的关 系。 作者这样描写 , 用意极 为深刻 : 边是愚 昧的群众 , 吃人血馒 头者 , 边是觉醒 的革命者 , 一 提
一
( 作者单位 : 甘肃会 宁第五 中学 )
( 接 4 上 1页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问题 , 久而久之 , 便能形成技能 , 解题效率 自然获得提高 , 学 课本上习题 具有很大 的潜在价值 。我在评讲 时 , 常创 常 生思维的深刻性也逐步得到培养。 设新颖情景 , 展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 使学生在积极 的探究 中 四 、 级 而 问 , 活 学 生 思 维 的 敏 捷 性 拾 激 学到知识 , 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讲 苏科 版八 上《 勾 教学实践表 明 : 学生 的思维是 否敏捷 , 条重要 因素就 一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设计的问题是否适 度。教学 内容设计的 问题适度 , 就会激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 , 诱 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产生 ,教师再加 以恰 当的点拨 ,久而久 股定理 》 , 时 我出示了这样几组勾 股数 , 同学们讨 论这些勾 请 股数 的特征 : , ,;5 1 ,3 ,4 2 ; ,0 4 ; 3 4 5 ,2 1 ;7 2 ,5 9 4 , 1开始学生 们只注意到 : 每组勾股数 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 , 后两个数是一
简述鲁迅文学作品的讽刺写作手法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讽刺手法而闻名。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通过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1.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黑暗现象,通过讽刺的笔法将这些问题暴露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呐喊》中,他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扭曲,以及对封建道德的讽刺,例如描述了“送葬宋江”的故事,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 对人性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还常常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莫言的自白,讽刺了当时我国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封建伦理的颠覆。
3. 对权力的讽刺鲁迅的作品中也经常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和权力进行讽刺。
比如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糜烂和腐朽,以及对旧式伦理道德的讽刺,展现了对权力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愤懑。
总结起来,鲁迅的讽刺手法贯穿了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将自己对社会、人性和权力的批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讽刺的手法,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讽刺手法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贯穿了他的短篇小说、杂文和翻译作品。
其讽刺手法的深刻和犀利,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丑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鲁迅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绘和讽刺,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比如在《呐喊》中,通过对晚清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扭曲;而在《彷徨》中,他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旧式封建伦理和社会倒退的现象。
这些作品以其毒舌和犀利的讽刺手法,直指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在鲁迅的作品中,人性的批判也是他讽刺手法的重要方面。
论鲁迅小说语言表达方式之词语修辞
拿法也最牢靠 。真是恰当贴切,妙不可言。
… …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 不旱 不迟 ,偏偏要在这时候,一一这就可
见 是 一 个谬 种 ! ……
“ 祥林嫂 ?怎 么了?”我 又赶 紧的问.
。 了. 老
“ 了?”我 的心突然紧缩 ,几乎豌起来 , 死
脸 上 大约也 变 了 色 . … … ( 祝 福 》 鬈 )
这里作者选用了阴晦冷苍黄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着几个萧索和萧索等形容词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悲哀凄苦凋敝萧索的江南农村图景形象地描绘出了衰败破落没有活气的肃杀的景象既为故事的叙述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同时也映衬了我此时的心情
第2 卷 3
第 6期
廷边教育学院学报
Jl 0 m o Y m i n tuc f d c t n f  ̄ b nIs tt o E u ao a i i
关键 词:鲁迅 小说;词法修辞 ;词 义锤炼;语 音锤 炼 中图分类号:11.6 20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7 -4 6 (0 90 -o o -0 6 3 542 0 )6 o ̄ 3
所 谓 词 语 修 辞 ,也 叫 词 语 的 锤 炼 , 古人 叫做
词 的 巧用 。 I .动 词 的妙 用
。 炼字 这是我国传统 的修辞艺术。而锤炼 的 目 。
的在 于 寻 求 恰 当 的词 语 , 既生 动 贴 切 又 新鲜 活泼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 着;一只手却撮 着一
个 鲜 红 馒 头 ,那 红 的 还 是 一 点 一 点 的往 下 滴 .
([ 》 . 药 )
地表现人或事物 ,就是说 ,它不仅要求词语用得
种替代 的隐语 ” 以他选择 了 “ ,所 老”字 。 而 我
鲁迅《药》风格赏析
鲁迅《药》风格赏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深思。
其中,《药》是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
本文将对《药》的风
格进行赏析。
首先,鲁迅在《药》中采用了幽默的文风。
通过描写主人公杨
树庙的一系列悲惨遭遇,鲁迅以一种夸张而荒谬的方式传达了社会
的不公和无奈。
例如,杨树庙被迫卖掉所有财产去买药,结果发现
买来的药竟然是不值一文的树叶,这种讽刺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
鲁迅运用幽默的手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又更加深刻地刻画
了人物形象。
其次,鲁迅在《药》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杨树庙
的面貌和身体状况的夸张描写,鲁迅强调了他所处的困境和痛苦。
比如,鲁迅形容杨树庙长相丑陋,瘦得像个枯木,这种夸张形象的
营造,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对杨树庙境遇的同情和共鸣。
夸张手法的
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最后,鲁迅在《药》中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通过药的象征意义,鲁迅揭示了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弱点。
药在故事中代表了欺
骗和无助,杨树庙固执地相信药的作用,结果导致自己的悲剧。
这
个隐喻意味深长,使作品更富有思考性和警示性。
综上所述,鲁迅在《药》中通过幽默的文风、夸张的修辞手法
和隐喻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活泼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和人性的脆弱。
这种风格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给读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仿拟辞格及其在鲁迅杂文中的讽刺作用
谈仿拟辞格及其在鲁迅杂文中的讽刺作用第一篇:谈仿拟辞格及其在鲁迅杂文中的讽刺作用论鲁迅杂文的讽刺功能与仿拟辞格[摘要]仿拟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文学中与其他辞格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仿拟可分三类:拟词,拟句,拟调。
鲁迅在他的杂文中多处运用仿拟辞格,推陈出新,强化了杂文的讽刺功能,有力地打击了论敌,显示了卓越的语言功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鲁迅杂文;讽刺功能;仿拟辞格Function of satirization about figures of speech of personification in essaies of LuXunWang Yan-ying(Liao Ning College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Da Lian 116052,China)Abstract:Like other methods of figures of speech, personifi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te in literary works.It can be devided into 3 classes:word personification,sentence personification and tone personification.Personification was used many times in essaies of LuXun.The usage of personification brings forth new ideas,intensifice function of satirization in his essaies and beats rivals heavily.LuXun showed his excellent skills in language and creativity.Key words:essaies of LuXun;function of satirization;figures of speech of personificetion 在鲁讯杂文《华盖集·咬文嚼字(三)》一文中,有一首小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下泣。
鲁迅作品辞格运用赏析
鲁迅作品辞格运用赏析作者:张磊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1期内容摘要:对于鲁迅的作品,不仅要关注其文学特点,同时也应重视语言特点。
通过阅读鲁迅的文章,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十分注重修辞之人。
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总体特征,又能处处体现新意。
修辞应用的巧妙得当,是他作品至今被奉为圭臬的一条重要原因。
关键词:鲁迅辞格运用概述及赏析辞格,又称“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辞格的本质特征、语用功能和鲁迅的修辞习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常用辞格进行分析。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运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鲁迅运用比喻时,往往能抓住人或事物最突出,最显著的特点。
(1)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药》)采用了明喻的辞格,本体是“看客”,喻体为“被人提着脖子的鸭子”,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爱看热闹的特点,形象地反映了看客们的愚昧和麻木。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
(《藤野先生》)采用了暗喻的辞格,本体是“留学生的大辫子”,喻体为“富士山”,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讽刺中国留学生的封建旧习。
(3)至于“打落水狗”,则并不如此简单,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何落水而定。
(《坟、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用“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
不出现本体,以喻体代替本体,突出“敌人”的落魄。
二.比拟比拟就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说明描述。
运用比拟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该辞格具有思维的跳跃性,能增添特有的意味,抒发特有的感情。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赋予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4)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社戏》)把虾拟作水里的呆子,描绘出一副闲适的农村情景,并且体现出作者童真的观察角度。
浅谈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
浅谈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成就与其语言风格密不可分。
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充满力量,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明快、精炼,他以一种直白的语言描绘生动的场景和情感,如《狂人日记》中的“我终于发现我的头变成了疯人的头”和《药》中的“白天送炭,夜来送药”的描述,耐人寻味,留下深刻印象。
鲁迅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读者能够迅速、直接地感受到他想要传达的意思。
其次,鲁迅先生的句型结构简练,使用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描写等,让读者对他的文字产生强烈的感觉和联想。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他扔下烟屑想”、“他的衣裳看不出洗过的地方,像是在茫茫雾里行走的云彩”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直觉,让读者感到作者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注。
第三,鲁迅先生的语言充满了讽刺,鲜明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黑暗,让人们对现实产生深刻的思考。
例如《阿Q正传》中的“笛声渐起,而卖书郎却要抽耳光”,以及《呐喊》中描述商人的语句“只有担心落价而不是遭难,只有灵机闪句而不是谆谆教诲”,鲜明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陋习和悲哀现实。
他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还直接地刺痛了人们的道德感和良知。
第四,鲁迅先生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意象,为其文本注入了一种深邃的美感。
例如《野草》中的“约会着永夜,只在灯下共识”,展现了一种在黑暗的环境中寻找亮光的情感,同时意味着人类的苦难和无助。
他的语言既有冷峻的现实感,又充满柔美的诗意,将人物内心和外在世界的真实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创造了意义上深刻的阅读感受。
总之,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在风格上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现实的深刻洞察。
他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表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悲哀,以及对美好和奋斗的向往。
试析鲁迅作品的语言
汉语广角试析鲁迅作品的语言□郑清芬摘要:鲁迅作品的思想博大精深,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于个性化的表达中酣畅着审美的创造,彰显着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探究其架构语言的7种独特方式:矛盾式、“是”字式、反复式、对比式、描写式、修辞式、隐喻式。
这些独特的语言“变奏”,为我们开拓了新的美的广阔的语言空间。
关键词:鲁迅;语言;矛盾;反复;对比;隐喻“文化巨人”鲁迅的作品语言独树一帜,阅读他的作品,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
我们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分析这些文本中常见的语言架构方式。
一、矛盾式(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的“似乎”与“确凿”用在一起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似乎”是因为已隔了七八年,不相见的久远,印象自然模糊,然“有一些野草”又“确凿”在记忆中存在。
时间的距离,虽然冲淡了一些记忆,却冲淡不了百草园曾经给“我”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
“似乎”与“确凿”的矛盾,彰显了成年的“我”对百草园的铭心之念。
这互相矛盾的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一对词语,其实,正是作家的苦心孤诣,是作家或作品中人物复杂情感的一种流露,一种表达。
再比如:(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故乡》)例(2)中的“大约”“的确”,(3)中的“欢喜”“凄凉”,这些逻辑上矛盾、语法上看上去错误的词语,都置于一定的真实情境,形成一种语言张力,别有一般滋味,收到言尽旨远之奇效。
二、“是”字式(4)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社戏》)(5)……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社戏》)仔细品读这些句子,其实都是“是”字句式。
构成方式是:“……的是……”。
以上两例都是“的”字结构充任主语,是句子的焦点所在。
“的”字结构中“的”前部分可以扩展,如“近台的河里一望无际”,意义容量较大,便于表达具体的场景。
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分析摘要:高中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对当时社会环境及人们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入揭露。
而要想对鲁迅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就需要全面剖析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从文学作品语言特色的角度来剖析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语言特色前言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在阅读鲁迅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对其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不仅能帮助我们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文本中的措辞,还可以指引我们学会在写作中利用反讽、辛辣的语言来抨击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同时还能锻炼我们用简约语言表达中心思想的能力,这对于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1.个性化语言的应用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极大差异,因此在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表达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读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来了解到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物性格。
在此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个性化特色进行剖析,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住作品人物的处事特点。
鲁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认为:对人物进行描写时,不需要过多的对外貌、神态进行描述,只需对人物对话中的语气、声音进行细致描述,就可以很好的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语言都充满了人物性格特色,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鲁迅都可以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现出其性格特点。
读者甚至可以结合语言描写来感受到人物的外貌情况,这可以说是鲁迅在文学作用中最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
例如在《社戏》中,鲁迅通过了丰富的语言将人物的不同性格、所处的社会地位形象的表现出来。
在作品中,人们在发愁没有船的时候,鲁迅只是通过一句“大船?八叔的船不是已经回来了么?”对双喜进行描述,这虽然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却将双喜急切、充满机灵的性格表现出来。
在人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双喜简单的说了一句“我写包票!船儿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描述出了双喜思维敏捷的特点。
鲁迅小说《祝福》修辞手法分析
鲁迅小说《祝福》修辞手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以语言精辟凝炼著称,但在小说《祝福》中却又不吝笔墨,多次使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巧妙地寓思想情感于语言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善于以此为话题引领学生思考,则无疑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课堂乐学氛围。
现例析如下:小说第一处使用反复修辞是在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在交待“我”回到鲁镇,叙述所见所闻时,两次写到“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此处作者巧妙借用反复,强调了四叔及鲁镇人们生活的未改变,间接透露出鲁镇的封建思想和礼教观念依旧,点出社会环境。
起到侧面渲染、言简意赅的效果。
小说第二处反复是在第二自然段和第十八自然段交待完“我”回家见闻后都补充了一句相同的内心感受:“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相同的语言,两处使用,不同的背景,言同意不同。
前面使用这句话是由于笼罩鲁镇的依然是浓厚的封建礼教思想,因而“我”倍感失望。
而在后文再次使用这句话,则表现出“我”虽同情弱者,为祥林嫂悲惨境遇担忧,但又无力改变鲁镇社会的黑暗,因而潜意识里有想逃避现实的想法。
作者在此处运用反复的手法,点出“我”的内心想法,严厉地剖析了“我”的不足,反映出“我”的灵魂深处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内心有软弱的一面。
小说第三处使用反复是在“我”打听祥林嫂死的消息时,小说第二十六段和三十段两次着重提到了短工的反应:“没有抬头”,作者通过这一细节的'反复,集中展现出鲁镇人们对于祥林嫂之死的漠然和他们精神上的麻木。
小说第四处依然是细节上的反复,集中在鲁四老爷身上,具体为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三次皱眉,尽管鲁四老爷三次皱眉时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这一细节却敏锐地反映出鲁四老爷每时每刻都不忘用封建“正统”道德观在考量着祥林嫂。
鲁四老爷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是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作者在文中没有明文批判,但这些细节上的反复却精炼传神地表明了题旨。
小说最后一处反复表现在祥林嫂对阿毛之死的哭诉上,阿毛之死是祥林嫂命运的转折点。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色性格形象一、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鲁迅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
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接下来描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从脸色上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
从“伤痕”上看,暗示他常遭凌辱,从“乱蓬蓬”的胡子上看,表明他生活落魄潦倒。
而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则说明他又穷又懒,而对这件“又脏又破”长衫,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一直没有脱下,揭示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则表明他卖弄“学问”。
鲁迅的词语活用
鲁迅的词语活用鲁迅的词语活用一引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
鲁迅的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仅从修辞的角度讲,其语言艺术不仅涵盖了汉语很多的修辞技巧,而且尚有许多修辞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总结与探究。
词语活用是鲁迅修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抵包括: 色彩的活用,词类的活用,搭配的活用,结构的活用等几种类型。
词语活用常与各种修辞格相交叉,例如修辞学中常说的“选词”、“寻常词语的艺术化”、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以及仿词、反语、比拟、拈连、移就等等词格都可能与词语活用现象发生交叉。
而这并不奇怪,因为对于同一种语言现象,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与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讲,词语活用具有综合性。
词语活用既然具有综合性,而不是一般的、单一的修辞格,则其修辞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修辞格。
大致说来,其修辞效果是扩大了词语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词语的表现力,增加了词义的容量,因此它除了具有普通词格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之外,尤其具有讽刺性和幽默感。
而这也正是鲁迅文学上的讽刺与幽默特点在语言艺术上的体现。
二贬义褒用与褒义贬用语言的色彩主要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两个方面,这里要讲的是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又称褒贬色彩。
褒贬色彩的活用包括贬义褒用和褒义贬用两类。
而这两种辞格实际上就是“反语”辞格,其中贬义褒用又称“愉快性反语”,褒义贬用又称“讽刺性反语”。
( 一) 贬义褒用( 愉快性反语)就是以反面的、否定的词语来表现正面的肯定的事物,实际上是一种愉快性的反语。
我们常常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到鲁迅以贬义词来表述他自己的革命的正义行为,有的例子则简直就是自贬乃至自骂,是典型的贬义褒用。
例如:中国现今文坛( ? ) 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作诗及小说者尚有人。
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
(《两地书·一七》) 我滚出中大以后,似乎曾寄两信,一往道圩,一往杭,由郑介石转。
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其作品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闻名于文坛。
本书通过对鲁迅作品中大量语言例子的列举,主要从词语的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方面,分析了鲁迅作品的语言修辞艺术。
【关键词】鲁迅作品;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奠基人,他的作品内容广泛,直面抨击社会的黑暗,思想深刻独到;艺术风格多样,小说、散文、杂文等体裁的作品数不胜数;语言运用灵活,多用讽刺性的语言,诙谐峭拔,隽永含蓄,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修辞特色。
修辞讲究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
鲁迅的作品,无论在语言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都进行了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达到了极其巧妙的效果。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从词语的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这三个方面分析。
一、词语的锤炼词语的锤炼,古人叫作“炼字”。
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找恰当的词语,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完美,即不仅要求词语用得准确,还要求词语用得鲜活。
词语的锤炼要精心挑选,着力组合,下功夫追求词语的艺术化。
许多看来异常平淡的词语,只要调遣得当,就能淡中出美,平中见奇,具有表达的魅力和活力。
要经常从生活的无穷源泉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提高使用词语的技巧,否则就只能重复或简单地套用现成的语言,使作品寡淡无味,也就很难出新出彩。
鲁迅的作品便是如此,平中见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作品中的词语都是暗含深意。
例如:①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把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药》)“抢”“扯”“裹”“塞”“抓”“捏”“哼”这一系列的动词,将康大叔的丑恶形象(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描绘得淋漓尽致,揭露了他的丑恶面貌和贪婪本质。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现 代文 学 的巨擎 , 其擅 长 运 用 各 种 修 辞 格来 塑造
形象 、 刻 画人 物 、 点 染环 境 、 表 达 主 旨… … , 他笔 下 的
辞格 丰 富多彩 、 绚烂 多 姿 , 可 谓是 对语 言艺 术锤 炼 和 再创 造 的典范 。 出神入 化 的 比喻
种 攫取 的光” ( 《 药》 ) ; 用 比喻 透视人 物 心理 : “ 待 到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一O 1 一l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3 3 1 1 ( 2 0 1 3 ) 0 2 —0 0 7 1 —0 7
作者简介 : 矫健鹰( 1 9 8 O 一) , 女, 朝鲜族 , 吉 林 安 图人 , 延边大学 师范分院讲师 , 硕士 。
摘 要 :鲁 迅 作 为 中 国现 代 小说 之 父 , 他 的 小说 不 仅 以其 深 邃 的 思 想和 广 阔 的 内涵 影 响 了 2 O世 纪 中 国 的进 程 , 更 以其 独 特 的语 言和 超 凡 的魅 力 吸 引 着 一 代 又 一 代 的 读 者 。在 原 有 的 鲁 迅 小 说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以辞 格 运 用 为 切 入
点, 以 相 关 的 语 言 学 理 论 为 支撑 , 以 文 本 细 读 和 实例 分 析 相 结合 的 方 法 , 对 鲁 迅 小说 的 辞 格 运 用 进 行 尝 试 性 的 解 析 ,
可 以体 会 到 其 强烈 的 美 学 效 果 和 独 特 的 语 言 风 格 。 关键词 : 鲁迅小说 ; 辞格 ; 比喻 ; 借代 ; 对 比; 反 复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4
辞格 , 也称辞式或修辞 格, 是 诸 多修 辞 方 式 之
一
比喻按 照三 个部 分 ( 本体 、 喻体 、 喻词 ) 的异 同和隐 现
来看 , 其基 本 类 型 有 三种 : 明喻、 暗喻 和 借 喻 。除 这
三 种基本 类 型之 外 , 根 据 比喻 的三 个 部 分 的结 合 情
,
它是 指 为了增 强 语 言 的表 达 效 果 而 运 用 的 一些
的相 似点 , 把某 一事 物 比作另 一事 物 , 把抽 象 的事物 变得具 体 , 把深 奥 的道 理 变 得浅 显 。著 名 文学 理 论 家乔 纳森 ・ 卡 勒为 “ 比 喻” 下 的定 义是 : 比喻是 认 知
同时捏起 空 拳 , 仿 佛握 着无 形 的蛇矛模 样 , 向八 一嫂 抢进 几步 道 : … …” ( 《 风波 》 ) ; 用 比喻 烘托 环境气 氛 : “ 碗筷 声 雨点 似 的 响 , 虽然 大 家 不 言 语 , 也 就是 很 热 闹 的晚餐 ” ( 《 肥皂 》 ) 。总之 , 鲁迅 小说 中的 比喻可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点 内容 。此外 , 修 辞 格 是语 言 最 佳 表 达 形 式 的 概括
和 总结 , 对 于 丰富 和发 展语 言 的表达方 式 , 提高 语 言 的交 际功 能 , 具有 重要 的地位 和作 用 。鲁 迅 , 作 为 中
象, 它体 现 了语 言学 与文学 的完美结 合 。例如 , 用比
・
点, 发 现 甲事物 暗含 在 乙事 物 身 上 不 为 人所 熟 知 的
特征 , 而对 甲 事 物 有 一 个 不 同 于 往 常 的重 新 认 识 。
7 1 ・
虑 和反 复考 究之 后才 形成 的一 种具 有 明显个 性化 特
征 的 比喻 辞格 。这种 比喻辞格 所呈 现 出 的鲜 明 的艺 术 特 色主要 体现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在原有的鲁迅小说研究的基础上以辞格运用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以文本细读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鲁迅小说的辞格运用进行尝试性的解析可以体会到其强烈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2 0 1 3年 4月
延 边 大学 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b i a n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喻 刻画人 物 形象 : “ 那 手也 不是 我所 记得 的红 活 圆实 的手 , 却 又粗又 笨而且 开裂 , 像 是松 树皮 了” ( 《 故 乡》 ) ; 用 比喻描摹 人 物神情 : “ 一 个还 回头看他 , 样 子
不甚 分 明 , 但 很像 久饿 的人 见 了食物 一般 , 眼里闪 出
的一种 基 本方 式 , 通 过把 一 种 事 物 看 成 另一 种 事 物
而认识 了它 。也就 是说 找到 甲事 物和 乙事 物 的共 同
信手 拈来 , 处 处 皆是 。 然而 , 综 观鲁 迅小 说 中的 比喻我们 发 现 , 他 所使
用 的 比喻手 法并 不是 随意 而 为 的 , 而 是 经 过 深 思熟
修饰 、 描摹 的特殊 格 式 和 方 法 。这 些 方 法 是 在 长期 的 言语实 践 中产生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 是 语 言 艺术 的精 华, 是 语 言创新 发展 的重要基 础 , 是修 辞学 研究 的 重
况, 其变 化 形 式 有 : 博喻、 倒喻、 反喻 、 缩 喻、 扩喻 、 较 喻、 回喻 、 互喻、 曲喻 , 等等 。 比喻作 为最早 形 成 而 且 广 泛 运 用 的一 个 “ 首 席 辞 格” , 在鲁 迅 的 小 说 中给 人 留下 了 十 分 深 刻 的 印
Apr .2 01 3
第 4 6卷 第 2期
Vo 1 . 4 6 No . 2
浅 析 鲁 迅 小 说 的 辞 格 运 用
矫 健 鹰 , 马 东峰
( 1 . 延边大学 师范分 院 , 吉林 延吉 1 3 3 0 0 0 ; 2 . 延 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 院 , 吉林 延吉 1 3 3 0 0 2 )
大把盐 似 的 , 凡 有 脸 上 可 以 打皱 的地 方 都 打起 皱
一
、
知道 我想 要 向他 通融 五 十元 , 就 像 我 在 他 嘴 里 塞 了
一
“ 比喻” 就 是打 比方 , 也 叫譬 喻 , 是 根据 事物 之 间
来 …… ” ( 《 端 午节 》 ) ; 用 比喻描 绘人 物行 为 : “ 他 两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