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简练、朴素、幽默绘百态人生——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简练、朴素、幽默绘百态人生——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里, 这种笔墨比比皆是 , 精神胜利法”“ 从 、君子动嘴
不动 手 ” “ 尚动 得我 动不得 ?” “ Q真能做 ” 到 和 从 阿
① 刘勰 . 文心 雕龙 ・ 体性篇 .
②坟・ 再论 雷锋 塔 的倒 掉 .
( 上接 第 1 4页 )
让 他 们 感 受 吗 ? 让我们 把心 紧贴 着小钱 的心 , 的一 种个性 化行 为 ,教师不 应该
就 以《 Q正 传》 阿 为例 , 这篇小说 里 , 在 可以说是 也有 “ 文如 其人 ” 的说法 。 迅小说 的风格特点 , 鲁 正是
从头至 尾 ,通篇都 充满着 幽默 的笑 。能够把沉 痛 的 作家艺术思想和创作个性的表现。蝴
“ 其不 幸 , 其不 争 ” 哀 怒 的情 绪 , 现 在平 静 的叙 述 注 释 : 表
容。 8
度 加 以提炼 , 这就 是鲁迅 处理题 材 的特 点 , 从而 也决
定了作品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到钱府门前的“ 龙虎斗” ……简直不胜枚举。甚至直
是的, 鲁迅小 说 的朴 素 、 实 , 平 正是 在 艺术 上达 到炉 到 阿 Q走 向革命 时 ,也还是 阿 Q式 的 自盔 白甲 、 元 火 纯青 , 高升为不见火 焰 的白热 的表现 。他 的小 说 , 宝 女人等 等的幻想 , 临死之 前 , 而在 他还羞愧 于判决
杰 出的成就 。鲁迅 的小说 , 在用笔上 惜墨 如金 , 些 时代 的重 大矛盾 ,鲁迅 又从 来不选 取 紧张激烈 的 不但 凝重 有 力 , 且在 整个 艺 术构 思 的过 程 中 , 体现 场 面加 以渲 染 ,却总 是通过平 凡 的生活矛 盾加 以表 而 都
了简 练 的原 则 , 最简 短 的篇 幅 , 括 了最 深 刻最 现 。翻开鲁迅 的小说 , 以 概 无论 碰到 哪一个人 物 , 无论 遇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鲁迅作为到达小说创作高峰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各种艺术特色。

小说惜字如金精彩至极,细节的描写、简洁而神妙的描写手法以及犀利辛辣的讽刺语言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鲁迅,细节,白描手法,悲剧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坚持“为了人生”“想要改良人生”的创作原则。

因此,他非常重视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寻艺术主题。

他敏锐地意识到,在现实黑暗的日常生活中,哪里都有悲剧发生。

隐匿在人们常见的琐碎和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富有悲剧性意义、新颖独特的细节,他总能挖掘便构成他“几乎无事”的独特悲剧小说。

他还善于用简洁传神的白描来表现人物的悲惨命运,然后深掘出悲剧性深刻思想和主题。

一、微妙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其中微妙的细节。

深入探究其中细节,对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震撼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乙己”一开始就写作“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1]。

“四文”“一文”“十几文”中没有“大”这个字。

后来,孔乙己因为欠了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让酒店掌柜记住了,一年不忘,更是说了四次,每次说都是“十九个钱”,“大”字一次也没出现。

而孔乙己花钱取钱的话,钱就不一样了。

钱前有了“大”成了“巨款”,这个“巨款”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2]。

第二次是孔乙己出场中最后一次喝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3]。

这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有趣细节。

在其他场合下,钱就是钱,无大小之说,为什么在孔乙己身上,取钱的时候会变成“巨款”呢?显然,“巨款”的“大”不是外观大小,也不是面额的大小。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讲尊严,他会不拖不欠。

买酒的时候,孔乙己嘴上“温”“要”,花钱时的动作是“排”。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内容提要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

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

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

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长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鲁迅小说艺术形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总结了许多的特点。

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那便是鲁迅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分明地带着浓郁的黑白木刻的神韵。

读鲁迅的小说,眼前会显现黑白对比分明,线条清晰有力,注重勾勒而淡于敷彩的造型简括的形象,如同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最后形象时所说的———仿佛是木刻似的。

黑白木刻似的造型效果构成着鲁迅所塑造的小说形象系列的显著特色,形成着鲁迅小说形象特有的风格。

在赞誉鲁迅艺术手法高明时,人们常断言他是高明的画家,这是不错的。

鲁迅原本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术鉴赏家、收藏家、理论家,而且自己也能画几笔。

问题是这个高明的画家在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时具备什么特点呢?换句话说,他是以什么画种,什么方式来塑造形象的呢?我们只要对绘画稍加了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是一位黑白木刻大师,那些入木三分的小说形象就是大师以犀利的文笔为雕刀刻画出来的黑白木刻作品。

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

但是黑白木刻版画的色彩与线条的运用比起一般的绘画具有显著的特点。

在色彩方面,它抛开一切有彩色,只选择最单纯的黑白二色,利用黑与白强烈的明暗对比衬托或黑与白的协调过渡来暗示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在线条的运用方面,它以刀为笔刻出的富有金石之味的各种粗线、细线、直线、曲线来勾勒形象,建构既抽象又具有表现力的空间。

这种表现方式使黑白木刻不以模拟周围世界为能事,而将表现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思考为己任,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启迪人们无穷的回味与想象。

正是在这些特点上,鲁迅的小说形象与黑白木刻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作品的赏析

鲁迅作品的赏析

鲁迅作品的赏析摘要:1.鲁迅作品的概述2.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4.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鲁迅作品的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小说、散文、杂文等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在作品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精神”就是封建礼教毒害下人们的精神面貌。

鲁迅通过揭示这种精神状态,呼吁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2.对人性的探讨鲁迅在作品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如《孔乙己》中揭示了人们的冷漠与虚伪。

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启发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

3.对民众觉醒的呼唤鲁迅在许多作品中都呼唤民众觉醒,如《呐喊》中的许多短篇小说。

他希望民众能够摆脱愚昧和麻木,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手法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物和事件,深入揭示社会现实。

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矛盾冲突鲁迅在作品中设置矛盾冲突,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例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与周围人的矛盾,突显了阿Q 精神的悲剧性。

3.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简练、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四、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

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总之,鲁迅作品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鲁迅的伟大,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还启发了我们思考人性、民族与社会。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小说家的视角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和挣扎,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对仇恨、愚昧、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分析与批判。

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体现:1. 夸张的表现手法:整个小说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通过夸大、放大阿Q个体的形象,来突出他代表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呆板、鄙陋、愚白、不堪、狂妄的一面。

鲁迅将阿Q描绘成了一个长着青麻皮肤和黄狗一样的眼睛的人,使得阿Q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2. 写实主义手法:《阿Q正传》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尖锐矛盾。

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出农民阶级的贱民地位,以及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剥削,展示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小说中描写了阿Q被人排挤、欺负、辱骂等种种斗争,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3. 幽默讽刺的笔法:《阿Q正传》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出乡村社会的狭隘和愚昧,质疑了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和价值。

通过对阿Q的轻描淡写和讽刺,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虚伪和劣根性,以及他们对外来文明的盲目崇拜和迷失自我的无知。

小说中揭示了阿Q自以为是的性格和被他视为英雄的“革命”,让人忍俊不禁。

4. 快节奏的叙述:小说以快节奏、紧凑的叙述方式,交替展示了阿Q的各种生活遭遇和心理变化。

作者使用大量的短语和动作描写,使情节紧凑,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小说中描述了阿Q在斗争中的奋发,以及他在挫折中的痛苦和无奈,展现出扑朔迷离的生活状态。

5. 多视角的写作方式: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示故事,使得读者可以多角度认识阿Q和周围人物。

通过多视角的展示,鲁迅使小说更富有生命力,增强了观察、思考和批判的力度。

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对阿Q的看法,让读者看到了阿Q的种种缺点和阴暗面。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小说,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实的描写和幽默讽刺的笔法,展现了封建农民阶级的悲惨和社会的险恶,并以快节奏和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浅谈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鲁迅先生之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识到,医学只能医治中国人的躯体,无法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他的这一认识不仅决定了他的文学道路,也决定了他的文学宗旨与方向,他曾说“我也并没有把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因此,鲁迅先生的笔下展现的是病态的社会,以及生活于这个社会里病态的人们。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保守落后的社会,详尽地描绘了这些愚昧可笑的民众,旨在展示民族伤口,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这种讽刺手法使鲁迅先生的小说充满了喜剧色彩。

但是,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使读者发笑,读者能显而易见地感受到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愤怒与憎恶,对这些民众的同情与哀怜,这又体现了作品的悲剧内涵。

喜剧的形式与悲剧的内蕴,从而形成了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

细数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你会发现有很多形象都是滑稽可笑的。

如穿长衫而着喝酒,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细脚伶仃,说话尖酸刻薄的杨二嫂;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的阿Q;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的七大人。

作者以讽刺的笔触,将这些人物的弱点与陋习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一、小说的喜剧特色表现为人物表里不一,形神不合而造成的不谐与可鄙《祝福》里的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听说祥林嫂死后,却大骂其为“谬种”,身份与言行迥然相异,这样地描写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揭露了他表面的道貌岸然与骨子里的粗鄙卑俗。

他的案头摆放的是“《近思录》和《四书衬》”,这些儿童启蒙入门的书籍,与他的年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又体现了他的不学无术,浅陋无知。

《高老夫子》中那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在弯腰拱手,连连客套,连对方“大作”的题目也弄不清,还说什么“百读不厌”、“座右铭”,这种行为实在可笑之至,虚伪之至。

小说的喜剧特色还表现为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不相容而体现出来错位感。

其中,孔乙己是代表人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鲁迅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无地位者,不被承认者、受压迫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他的反抗(复仇),他以不断批判来体现自身(包括自己的文学)的价值。

他要求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并几乎在现实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发现了这种奴役与压迫关系的延续与再生产,他的批判性也就永无终结。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在于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还在于他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

它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可以说是鲁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也是他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鲁迅不是对某个人作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个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他所采取的方法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

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文章时代背景材料,反而是有助于对其实质性内容的把握与理解的。

(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鲁迅宣称:我的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是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

这就是说,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做着自己的主观反应。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概括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概括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概括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情并茂:《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性。

2. 语言简练:鲁迅先生的语言简练、精准,富有表现力,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弱点。

3. 选材独特:《朝花夕拾》选取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这些事情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 对比鲜明:鲁迅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富人与穷人等,这些对比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5. 结构严谨:《朝花夕拾》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作者的成长经历来组织内容,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具有文情并茂、语言简练、选材独特、对比鲜明、结构严谨等艺术特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

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

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性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文体上
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

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

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上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

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一、鲁迅作品的风格独特之处鲁迅的作品那风格可真是相当独特呢。

就拿他的小说来说吧,语言特别犀利。

他就像是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精准地剖析着旧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病。

他笔下的人物,像孔乙己,那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这一形象就把那种旧知识分子的迂腐和落魄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鲁迅的描写特别接地气,他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就是用很直白的话语,让我们感觉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他的作品还充满着浓厚的情感。

在故乡里,当他描写故乡的变化,那种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故乡衰败的悲哀,都能让我们读者深深地感受到。

他写的闰土,从小时候那个灵动的少年,变成了后来麻木的中年人,这其中的变化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感到痛心。

二、鲁迅作品的叙事手法鲁迅的叙事手法也很有趣。

他经常采用一些倒叙、插叙的手法。

比如说在祝福里,就通过“我”的回忆,一点点地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呈现出来。

这种叙事手法让故事充满了悬念,吸引着我们不断地读下去。

而且他在叙事的时候,不会平铺直叙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像描写鲁镇过年的景象,来衬托出祥林嫂的孤独和悲惨。

他还善于用一些象征手法。

像狂人日记里的“吃人”,可不是真的吃人,而是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吞噬。

这种象征手法,让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也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思考。

三、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相当深刻。

他对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那是深恶痛绝。

他一直在作品里批判着那些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像三纲五常这些旧观念,他都通过作品里人物的遭遇来揭示其不合理性。

他也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如阿Q,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在那个黑暗社会里的挣扎。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唤醒民众的意识,让大家能够摆脱封建思想的枷锁,走向自由和解放。

他的作品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虽然当时可能很多人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他思想的伟大之处。

朝花夕拾琐记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琐记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琐记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著名。

以下是《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1. 真实性:《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真实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述了发生在他周围的真实事件和人物。

他对现实生活的触手可及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2. 铁血儿女情怀: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的痛苦和命运感到深深的关切和救济。

在《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中,他不仅对中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爱护之情。

3. 文学性:《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语言简练、意境和谐,运用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冷嘲热讽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4. 反思与自省:《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常常在批判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反思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鲁迅先生通过自省和自我反思,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力量和自我解放,以改变社会和命运。

5. 阐释和启示:《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

鲁迅先生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向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引导人们思考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真实性、铁血儿女情怀、文学性、反思与自省以及阐释和启示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朝花夕拾》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腐败。

这部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独特的叙事手法:《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记录,将读者带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 锐利的社会批判: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使作品充满了讽刺的力量。

3. 精细的人物刻画:《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病人,但他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和生动。

鲁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扭曲的人性和被压抑的情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主人公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夸张的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夸张的象征手法,如以动物的形象来代表人物,以空洞的话语来暗示社会的
虚伪等。

这种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内涵。

总之,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锐利的社会批判、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夸张的象征手法等艺术特色,以一种荒诞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作者:————————————————————————————————日期: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

鲁迅当时所处的是一个黑暗、动荡的旧中国,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篇小说,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对旧中国五千年封建制度对大众生活的残酷压迫和思想上的扭曲毒害的沉重控诉。

《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位患“迫害症”的精神病人。

由一个狂人的状似疯言疯语,揭示出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吃人”,揭露了封建主义统治的两面性:表面上的仁义道德和骨子里的吃人。

《孔乙己》塑造了一位深受封建制度及科举制度毒养的可悲可怜的穷酸书生的形象,从孔乙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被封建思想彻底“吃”掉的悲剧。

《在酒楼上》塑造了一位较早觉醒,曾有过救国救民、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却在强大封建势力高压下最终变得碌碌无为、自欺欺人的软弱知识分子。

吕纬甫的寂寞、落漠、无奈是当时知识分子彷徨无知的缩影。

《故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项戴银圈、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闺土,由于深受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所侵害和军阀官匪的压榨剥削,演变成一位被艰难贫困折磨得“像个木偶人”的中年闺土。

《祝福》写了农村妇女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如果说《呐喊》偏重揭露“吃人”事实,对被“吃”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彷徨》则是更多通过被“吃”者的悲剧揭露和批判“吃人”思想。

而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被吃掉的人。

祥林嫂独立、能干,有着坚强的求生欲望,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而这样一个人却在她婆婆、大伯子以及鲁镇人们从鲁四老爷到善女人柳妈有意无意的行为中折磨死去。

鲁迅借祥林嫂这个人物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沉痛控诉,从而揭露出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人们的灵魂都被“吃掉”,因而变得的精神麻木和关系冷漠本质问题来。

2、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鲁迅一向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认为,作家“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①。

因此,在鲁迅小说中,除了作为主体的现实主义之外,还采取了其他的创作方法,其中尤以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最为显著。

《狂人日记》是具有最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

它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作者在狂人的一些关键性的疯话里,精心的安装了双关的含有深意的揭露封建本质的内容,比如,从每页写着“仁义道德”的书本里看出满篇写着的却是“吃人”两个字,从而塑造了一个最清醒的反封建主义的战士形象。

《药》里写了两个悲剧,华老栓按照迷信,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最后却丢了小栓的性命;反清的革命志士夏瑜,因为伯父的告密被杀害,一腔反清热血却成为了连给别人治痨病也治不好的“药”。

作者却在这个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象征主义的色彩:特意安排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一下子把两个家庭的悲剧上升为一个民族的悲剧,把其中蕴含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故乡》中,“我”和闰土,由于现实社会所决定,幼时天真纯朴的关系已不复存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不但使作品中的“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就是书外的读者听来也更是揪心,但是鲁迅对将来人们之间的关系却怀着理想,把希望寄托在水生和宏儿这一辈人身上“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文章的最后,作者眼前又出现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陈涌同志在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所撰写的文章《鲁迅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中就说“即便在他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里,我们也会感觉得到那种有时埋藏得很深的理想和激情的潜流。

②”《社戏》是一篇理想主义比较明显的作品。

《社戏》通过回忆儿时和小朋友一道看社戏,把许多年前“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中人们的生活情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那里人们生活虽不富裕,却是那样自如愉快;.他们纯朴诚挚,虽有“行辈”却不分“行辈”,偶尔发生吵闹也“决没有人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人们(包括孩子们)都是热情好客,待人以礼的,甚至会引人“偷”自家地里的豆子请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那么引以自豪,六一公公因自己种的豆子受到“迅哥儿”的称赞而高兴得“感激起来”……在《社戏》里鲁迅描绘了一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十分融洽和谐的桃花源式的美景,充分的抒发出作者对纯朴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系的向往。

这,也就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现和追求吧。

二、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鲁迅笔下,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入骨三分,却又绝无重复,这是因为鲁迅特有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这种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塑造典型人物时,采用的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③的典型化方法。

鲁迅说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而“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④。

孔乙己正是千千万万个饱受封建教育和文化毒害的读书人中的一个,在他的身上有许多下层知识分子的弱点:第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惟一的穿长衫的人”,这表明此类读书人既无力进仕,而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与贫苦人民为伍,整日昏沉麻木、好逸恶劳的状态。

第二、这些人又很可悲,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始终以“读书人”自居,又常以“君子固穷”等封建迂腐的理论来自欺欺人,自我解嘲。

《阿Q正传》中的阿Q的形象,就是一个既具鲜明个性特征,而个性之中又包孕了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一些重要底蕴的艺术概括,即再现了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奴役下的深重苦难。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

鲁迅非常注意文章的简练,为此,他提倡中国传统的“白描法”,关于这种“白描法”的要领,就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⑤”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到“要极节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⑥”这种用最省俭的笔墨去刻画人物特征——“画眼睛”的方法,在《故乡》里杨二嫂的描写上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家只用了短短几百字,就勾勒出她那圆规形的身材和尖嘴薄舌、能说会道、泼辣放肆、非常爱占小便宜的性格,从外形到思想,无不给我们留下了鲜明到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于《孔乙己》里的主人公,作者也只用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把这个人物已经失去了走进酒店里屋去喝酒的资格,却又不愿意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愿意走进劳动者行业的悲剧性格,揭示得清清楚楚。

然而,对鲁迅来说,“画眼睛”还不是目的,它是为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画魂灵”服务的。

鲁迅把真正写出灵魂,作为文学的很高境界。

在表现人物形象被压迫的苦痛时,鲁迅总是将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故乡》里,中年闰土嚅动着叫出“老爷”时;《阿Q正传》里阿Q死到临头还浑浑噩噩的为没有画好一个圆圈而懊恼时;《在酒楼上》吕纬甫自述像“蝇子”一样“飞了一个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时;《祝福》中的祥林嫂直到临死之前还在执拗地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时;《孤独者》里的魏连殳那受伤的灵魂连同他那像深夜里狼嗥一般的哭声,无不将人物所受到的精神上面的苦刑写得极其深刻。

3、精选典型细节。

将常见的生活细节提炼为典型细节,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刻画,是鲁迅小就创作的又一方法。

这在《孔乙己》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孔乙己在未被打断腿之前,到酒店中,当他被人讥讽时并不理会,而是“对掌柜说:‘温两碗酒,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了九文大钱。

’”这里的细节描写一方面交代了孔乙己此时的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的迂——“排”出九文大钱,似乎有一种自满和炫耀。

而当他被丁举人打断腿之后,他是用手走来的,并且当“我”端给他酒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此时情形表明孔乙己致绝境——身体残废、性命难保。

这两处典型细节的描写对于丰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润色作用。

而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外,买一碟茴香豆慢慢吃着并一颗一颗分给孩子们的细节描写,又相当成功地表出现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和迂腐而善良的性格。

《故乡》中,“我”和闺土是在20年后才重逢的。

再度相见时,闺土已判若两人了,这种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貌的差异。

少年时的闺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们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外貌的巨大变化,突出地显示了闺土人生磨难的深重和生活的艰辛、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