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

合集下载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篇1文学与地域性、地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阿来在发言中提到,过去我们谈“地方性”的时候,更多的是谈这个地方作为书写对象的地方性,它的现实,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故事。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地方有比较长的文学书写,它应该还会积累出处理这些地方性经验的那种书写的经验。

这才是更值得探讨的。

很多时候,在我们四川作家内部的会议上,我都会讲到,我们四川文学,即便只是从近代白话文运动以来算起,在文学大传统之外,还有一个相对较少人深入了解的文学小传统。

在我们四川,形成和积累出一股很强大的审美经验和创作财富。

他们写四川本土的生活,带有四川的文化特色,用带有四川本土特色的语言,其中就以李劼人、周克芹、马识途为杰出的代表。

从这个小传统,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作家是如何处理历史时代和生活经验的。

”由此,阿来还提到,作为四川当代作家,“我也一直跟同行们探讨和建议,作家不光要处理当代经验,还要善于处理地方经验。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李怡,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中国人大文学院文艺思潮研究所所长程光炜,这些都是国内文学评论家的大咖,参加了此次文学研讨会。

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学就是强调地方性、在野性、差异性、丰富性谢有顺教授在进行关于“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的主题发言时,首先提到,这个题目确实看起来很大,但是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些中国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许多的文化点,平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

很多的地方性的文化现象或人物,也可以影响整个文化的走势。

中国文学也有这个特点,比如扬州八怪等。

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地方性”或者说“在野性”,“异质性”,一次一次地让中国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地域文化的文学书写——陆游关于梁益地区的创作

地域文化的文学书写——陆游关于梁益地区的创作
吕 肖 奂
( 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 四J l l 成都 6 1 0 0 6 4 ) 摘 要: 陆游关于梁益地 区的 大量创作 , 具有地域文化的个人 化、 艺术化 书写特性 。与一般“ 地 志” 的理性化 、 科 学化 书
写不同 , 陆游以故 乡越 中文化之眼观察考量 着梁益地 区, 感悟、 亲证 出南宋 东西部文化 的差异 ; 他又 以主观型 诗人之 笔触 , 将个人 情绪遍布笼罩于蜀汉巴焚文化之上 ; 而且 随着时空的转换 , 他 的梁益 书写之 主调 甚至 细节也在 不 断变化 , 以至 于有 时前后 矛盾冲突。这些属 于本 土文化 的、 主观个性的 、 社会 心理的元素, 使得 陆游的梁益地域 书写不 够客 观与理性 , 但却 以
第3 3卷 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 OURN AL OF S HA OXI NG UN I VEI L S nY
V0 1 . 3 3 No . 2 Ma r . . 2 0 1 3
地 域 文 化 的 文 学 书 写
— —
陆游 关 于 梁益 地 区的 创 作
陆 游 的梁 益 书写 , 无疑 是最具 诗人 气质 、 最 具个 性色彩 的地域 书写 。


故 乡吴越 文化 视域 中 的蜀汉 巴焚
梁益地区由陆游所说的“ 蜀、 汉、 巴焚 ” 组成 。陆游从代表 巴焚文化 的夔州 , 到了代表汉文化 的兴元
府 ③, 最后 又在 构成 蜀文 化主体 的成 都 、 蜀州 、 嘉州 各地 任职 生 活 , 了却 了他 的 “ 素志 ” 。对 于上 天 如此 眷顾 个人 “ 素志” 的如意 安排 , 陆游 既然 在 梁益 生 活期 间 就 已感 知 , 自然应 该 欢 欣鼓 舞 、 兴 高 采 烈 才对 , 但 是 细

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

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

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组织,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对写作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地域文化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包括语言、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写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地域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例如,北方地区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南方地区则注重感性思维和情感表达。

这种差异在写作过程中会体现出来,影响学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地域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

例如,北方地区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南方地区则注重人情味和人际关系。

这种差异在写作中会体现出来,影响学生对内容和观点的选择以及对读者的考虑。

地域文化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方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影响。

例如,北方地区的学生可能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而南方地区的学生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

这种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整合针对地域文化对写作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语言表达特点。

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针对其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尊重地域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不将某一种文化标准强加于学生。

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注重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并进行跨文化交流。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作品的题材和风格。

各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会成为作家创作的题材来源,比如在青海,草原的壮丽、藏民族的宗教信仰、牧民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都成为了作家笔下的题材。

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作品的风格和语言表达。

四川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以豪放、率真、幽默为特点,反映出川人的豪爽性格和淳朴风情;而江南地区的文学作品多以婉约、柔情、婉转为特色,反映出江南人的婉约性格和细腻情感。

这些地域特色都在作品的语言、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地域文化还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这种多样性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如在西北地区,陕北的延安精神、甘肃的丝绸之路、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等都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而且,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学作品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文学图景。

以不同地区文学作品为例,可以更好地探讨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深深融入了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烙印。

小说描述了一系列关于东北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历史变迁,富有东北地域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沉淀。

作品中虽然描绘了大时代下的悲欢离合,但依然以鲜活的生活细节贴近东北人民的生活,充分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中国西部地区,王蒙的《黄河青山》也是一部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陕西农村的生活实况,作者通过对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信仰观念和传统习俗的描绘,展现了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说以陕西地区的黄土地貌和农民生活为背景,着力表现了陕西人的土地情怀和家国情怀,对陕西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南方地区也有不少文学作品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比如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

小说以虚无主义思想为背景,但在对人物性格、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深受江南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观照下的陕西当代文学创作

地域文化观照下的陕西当代文学创作

地域文化观照下的陕西当代文学创作文学具有地域色彩,早在南朝梁时期,刘勰就在其思想巨著《文心雕龙》中反映出这样的思想来。

《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陕西作家群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三秦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从陈忠实入手,以他的《白鹿原》为文本,简要探讨三秦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标签:地域文化;陈忠实;秦地小说《白鹿原》这部扛鼎之作以它那“囊括宇宙,贯通古今”的叙事艺术为我们展现了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将白鹿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

陈忠实并没有刻意求新去追求小说创作主题范式,而是理所当然地继续秦地小说家大力推崇的文化主题,尽情地阐释着自己对关中文化的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瑰丽的民族史诗画卷。

一、创业主题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生存一直是考虑的首要问题。

秦人把这个问题和创业放在了一起去考虑。

处于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众生的创业自然离不开农业的首要生产资料—土地。

《白鹿原》中,白嘉轩从创业起初到成为白鹿原屈指可数的大家族,都一直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

就是在和鹿子霖的争斗中也时常是为了土地。

可见土地在农业社会中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

为了得到那块长着鹿样样奇草的慢坡地,他对鹿家机关算尽;为了把父亲的坟迁到那块他认为蕴藏着白鹿精魂的地里去,他谎说自己做了梦,梦中的父亲鬼魂告诉他棺里进了水;为了李家寡妇的那六分好地,他和鹿子霖闹得沸沸扬扬…等等都是很好的凭证。

在创业的社会关系方面,白鹿原完全采用的是农业社会所特有的家族式结构。

“对于白嘉轩来说,他最重要的关系在于家庭。

他首要的观念是家庭观念。

他的进取就是家庭的进取,他的哀乐就是家庭的兴衰,他的人生完全融化在家庭里了。

离开家庭作为小说人物他则不复存在。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不同的地域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文学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认同。

在传统文学中,地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特色和文化气息。

以南方文化为例,江南地区的文化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文学的发源地。

江南文化深受环境、历史、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态和文化内涵。

经典的《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南方文化元素贯穿其中,如水乡风情、江南水乡美学、江南思想文化等,成为这些作品的重要特征。

北方文学则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北方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特别是在古代,缺乏南方水乡的柔和气候,因此北方文学多以英雄为主题,强调血性、刚毅和坚韧不拔。

如《三国演义》、《红高粱》、《孔雀东南飞》等著名的北方文学作品,表现了北方人的豪迈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意识的塑造中。

地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作家们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反映在作品中,赋予了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如叶圣陶、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地域文化的痕迹。

地域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注重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地域文化成为当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文学创作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帮助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学作品。

三、地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地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地域广阔,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也极大,不同地区的文化因素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

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

第一章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第一节地域文化概念得界定何谓“地域文化”?目前似乎没有权威与达成共识得定义。

理清地域文化得概念,可以瞧作就是进一步进行研究得基础,更重要得就是可以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有得放矢。

最早得有关地域文化得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不同文化对于各地民风形成得影响,进而反映在人们进行得文学创作中,也就就是我们常说得文学风格得不同。

要想对地域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晰与深刻得了解,我们就不得不借助文化得概念.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文化得含义,仍然争论不休,没有一致得说法。

综合各方得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解读文化得内涵。

一方面,将文化只瞧作就是一般性得词语。

在汉语词典中,关于文化得解释,大体上有两种.一种说文化就是人类创造得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得总与,尤其指精神财富,像本文谈到得文学创作;另一种则指人们得语言能力与综合知识得运用。

从这两种解释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就是人得活动能力与取得得成就.另一方面,从人类学得角度来说,文化指得就是某个特定人群得行为模式。

“文化就是一整套行为得,与有关行为得模式.该模式在某一特定时期流行于某一群体.”[1]这就是人类学者克鲁伯关在《今天得人类学》给文化所下得定义.文化不仅包含明显得行为模式,而且还包括隐含得行为模式。

它就是以符号得形式进行传递得。

文化得核心内容就是指经过历史筛选而保留下来得传统思想,需要特别提出得就是其中附属得各种价值观念观.文化体系就是因为人类得行为产生得.同时,它还反过来制约着人类得进一步行为。

尽管地域文化与通常所说得文化存在不同。

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地域文化就是带有空间限定得文化。

笔者认为上述对文化内涵得阐述,将为我们理解地域文化得概念提供帮助。

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得概念,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同得观点。

有些研究者认为,地域文化就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就是有关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结合得地理,与文化地理学相差不大。

所以,又将地域文化称为“区域文化”。

另外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地域文化就是一种仍起作用得,传承到现在得文化传统。

高考语文例说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

高考语文例说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

陈忠实:关中平原
举 例 讲 解
贾平凹:商洛山地 2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别 路遥:粗犷广阔,深厚雄浑
陈忠实: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 化
贾平凹:商周文化的浑厚质丽,神奇怪异
3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的侧重点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沈从文与路遥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比较
一.地域色彩是乡土小说最鲜明的特色
沈从文:湘西古朴,原始,美丽神秘的边地风情
蓝袍先生、白嘉轩等人始终不能离开自己 生存的那片土地。

贾平凹:笔下的金狗,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出

生地——非河岸边。
作家的文化心态,最终要落实在其创作上,落在
他们为我们提供的作品文本。路遥:较为稳定;陈忠
实:沉稳凝重,刚毅豪壮;贾平凹:相对开放
3,地域文化与文化心态成因分析
1地域环境上的差别
路遥:黄土高原

举 例 讲 解

三,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
乡情 相恋 乡思 一.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精神动因 1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 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 (二)路遥“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
1.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 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融为一体。《在 困难的日子里》
2.路遥的“乡土情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紧 密联系在一起 《平凡的世界》 3.路遥的“乡土情结”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 也与农民的生活命运紧密相连,是富有哲学意 味的乡土观念。《人生》


路遥: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描绘了陕北高原特

异的风土人情。

(二)沈从文:带着伤感与眷恋的怀旧情绪,去
构筑特异的“湘西世界”。
路遥:反映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摘要】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历史背景来看,地域文化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灵感源泉。

地域文化不仅塑造了现当代文学的风格,还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和主题选择。

在文学作品中,地域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影响的总结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也给我们提供了展望未来和思考的新视角。

【关键词】地域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 影响, 历史背景, 风格, 主题, 作家,发展趋势, 总结, 启示, 未来展望.1. 引言1.1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风格、主题选材、作家思想等方面。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风格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都会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主题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现实会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素材,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还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产生深远影响,激发其创作激情,推动文学作品不断创新。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影响作品的风格和主题,也影响作家的创造力和追求。

在全面借鉴吸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多元化的发展。

2. 正文2.1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发展。

文学描写中的地域性与地方文化

文学描写中的地域性与地方文化

文学描写中的地域性与地方文化地域性作为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地域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呈现的特定地区的事物、风俗、景色等独特元素。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这些元素通常能够反映在文学描写中。

在文学作品中描绘地方文化,既可以丰富作品内涵,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以中国文学为例,不同地方的文化在文学描写中都有显著的表现。

北方的文学作品通常以坚毅的性格和苦难的生活为主题,这源于北方地域的苛刻环境。

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北方少林寺的武功正是北方硬朗、精神抖擞的体现。

而南方的文学作品通常以温婉、柔情的性格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主题,反映了南方人民的柔和性格和丰富的地理环境。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描述了南方传统的农田和小巷,这一情笔充分体现了南方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地域性的描写中,文学作品往往依靠特定的词汇、句法和语言风格来刻画地方文化。

江南地区的文学作品常常使用水、船、雨等词汇,以及长句、细腻的文笔来渲染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与之相反,西北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倾向于使用干燥、草原、马等词汇,以及短句、简练的语言风格来表达这一地区的特色。

这种特定的语言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地方文化。

地域性的描写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背景来展现。

背景可以是一个小村庄、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

这种设置可以为故事增添情节和人物的成长经历,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就以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为背景,通过描写工人阶级的悲剧命运,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阶级问题。

这种背景的选择不仅为故事增加了独特的情境,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

文学描写中的地域性和地方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传统文学中,也可以在当代文学中找到。

例如,美国南方文学通常以独特的语言和故事情节描写南方的传统文化,而菲律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引用当地的神话和传说,以展现菲律宾的地方文化。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特色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俗习惯的不同,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特色,并以中国和西方文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中国文学的地域差异与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色。

以北方文学为例,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南方有所不同。

北方文学作品常常描绘北方人民的坚韧和勇敢,如《草原上的春天》中的草原牧民,他们勇敢面对自然的严酷,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而南方文学则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南方地区多水乡,人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南方文学作品独特的情感色彩。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情感纠葛和人物性格都与南方文化有关。

二、西方文学的地域差异与文化特色西方文学同样也呈现出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以英国文学为例,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具有各自独特的特色。

伦敦是英国文学的中心,伦敦文学作品常常描绘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伦敦的贫民窟和黑暗街巷成为故事的背景。

苏格兰文学则更加注重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描绘。

苏格兰地区的文学作品常常以苏格兰高地的壮丽景色和苏格兰人民的传统习俗为主题,如叔本华的《天才与圣人》中,苏格兰高地的山水和人民的豪情与坚韧成为作品的核心。

三、地域差异与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当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俗习惯的描写,展现了地域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其次,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的反映,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

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

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才华和创造力,还反映了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

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地域特色指的是作品所描绘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地方风情。

作者通过对地域特色的描写,为作品营造了独特的氛围和背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所描述的地方。

例如,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中通过对庭园景致和四季变化的描写,展示了南方庭院建筑和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这些地域特色的描绘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美感,还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撑。

同时,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也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文化背景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这种背景的差异将直接体现在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上。

例如,法国文学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与法国的浪漫氛围和民主传统相契合。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学则更注重家庭和社会伦理,在创作中展现了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还通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物往往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展示了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在人物形象上的独特影响。

例如,英国文学作品中的绅士形象常常被描绘为温文尔雅、讲究道德和礼仪的人。

这种人物形象体现了英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

相比之下,俄罗斯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更加复杂和真实,反映了俄罗斯历史上的动荡和社会变革。

总之,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地域特色通过描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情,为作品带来了独特的氛围和背景。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地域文化的国家,这些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上。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如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常常关注社会变革、历史沧桑,展现了冷峻与豪迈;而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多以家族、人情、岁月为题材,表达了丰饶与温情。

地域文化传承的特点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皆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作家的创作观念和艺术追求上。

不同地域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塑造了作家们的创作观念和艺术追求。

北方作家常常注重社会现实的呈现和批判,强调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其坚实的工笔写实风格著称;而南方作家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和情感表达,常常以细腻的笔触和含蓄的语言描绘人物心理和人际关系。

地域文化传承的差异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涌现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家,形成了多元丰富的创作风貌。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创作的主题与情感上。

中国的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传统,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乡土与乡愁的探索、对家族与命运的思考、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主题的反映。

不同地区的作家通过对自己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思考,展现了丰富的地域情感和文化传承,使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的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也塑造了作家的创作观念和艺术追求。

地域文化传承的差异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创作风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地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交融互动,使得中国文学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散文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表达

散文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表达

散文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表达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区域文化表达方式。

在不同地域的散文创作中,作者往往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展示地域风情、反映地域变迁等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传递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地域散文的分析,探讨散文与地域特色以及区域文化的关系。

一、南方地域特色与散文表达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如夏,蕴含着浓郁的热带风情和水乡特色。

南方散文常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如描写水乡风光、潮湿气候、茂盛的植被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出南方的独特韵味。

比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描绘的广州街景,以及张炜在《湘乡故事》中描写的湘西土司文化等,都体现了南方地域特色与散文表达的紧密关系。

二、北方地域特色与散文表达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大地辽阔,蕴藏着浓厚的冷凉气息和辽阔的草原风情。

北方散文往往以广袤的大漠、辽阔的黄土高原等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北方人民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以及历史变迁的描写,展现出北方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例如在李宗吾的《我的乡村》中,他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北方的广袤田野和勤劳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北方地区的农耕文化。

三、西南地域特色与散文表达西南地域包括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风景秀丽壮观,多山、山丛、河流等元素被广泛运用于散文作品中。

西南散文常常以山水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其雄奇壮丽的风光为素材,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阿来的散文中,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云南的辽阔云贵高原,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相结合,体现了西南地域特色的独特魅力。

四、东北地域特色与散文表达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方边境地带,地处寒温带,气候寒冷干燥,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东北散文往往以广袤的森林、苍茫的草原、雄浑的河流等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及对东北工业发展、农田拓荒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东北地域特色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莫言的散文中,他展示了东北冰雪世界的严寒气候和对生活的坚持,以及东北人民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地域文化是指具有一定地理区域性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历史的演变,各个地域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这些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题材和主题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境内的不同地域往往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民族风俗,这些特点成为了作家们创作的源泉。

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作家们在创作中可以选择以多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环保问题等为主题,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而位于边疆地区的新疆,有着辽阔的草原和多元的民族群体,作家们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展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

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方言有着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表达方式,这种地域特色常常会渗透到作家的笔下。

以四川为代表的川剧文化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川味儿作家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口语表达和戏剧化的叙事手法著称。

同样,以北方为背景的作家往往善于运用北方方言和北方人的幽默风趣,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

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会对作家的思想意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南方沿海城市为代表的地区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作家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有着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思考。

而农村地区的作家往往关注农民的命运和农村社会的变革,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这些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使其更加立体和多样化。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各地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

地域文化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使他们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地域.文化.书写

地域.文化.书写

地域.文化.书写摘要:余光中在谈到林文月散文时说“笔意清畅,风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悯欣喜于平淡之中,字里行间辐射温暖与智慧的光芒”。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林文月其人与其文正是彼此最好的诠释。

林文月以女性细腻温婉的笔调、平易朴实的语言经营着上海、东京、台北的风物人情,在地域与文化时空的交错中,丰富着自己的生命体验,传递着生命如真似幻的感悟与民胞物与的情怀。

关键词:地域;文化;风格塑造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05-02林文月的散文风格自成一体,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寄澎曾用“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来形容,不论是六朝文学靡遗钜细的写作方式,还是中国文人仙风道骨一般的人生体悟,或是日本文化中平淡感伤的一面都可以在林文月的散文中见出端倪。

一个作家的风格不是一层不变的,岁月的流逝与人生阅历的增加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风格,不同时期的风格也必然是渐趋演进并且相互融合的。

一、地域转换中的身份认同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到了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对艺术的明显作用。

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每个地域都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

物以境迁,情以时迁,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时空的转换,在丰富作家生命体验的同时,也会影响作家的知识结构与心态,使作家不断获得自我的身份认同。

林文月的一生可谓经历颇丰,她虽是台湾人,却出生在上海日租界内,幼年的林文月甚至以为自己是日本人,《说童年》里曾这样写到“日本小学生往返学校都排队走路。

我们经常会在路途上遇到中国孩童;双方总是像仇敌似的,往往一方叫喊:‘小东洋鬼子!小东洋鬼子!’,另一方又叫喊:‘支那仔!支那仔!”童年的我们就好比白纸一张,既然父母并未告诉林文月中日战争的种种因由,因此就一个接受日本教育的小孩而言,会有如此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久,日本战败了,林文月举家来到了台湾这个陌生的故乡,她要开始重新学习汉语注音符号,从头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文学·书法

地域文化·文学·书法

地域文化·文学·书法作者:郭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沈从文先生是20世纪一位特立独行的湖湘文化名人,研究者往往习惯于从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的角度探讨沈从文,尤其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却忽视沈从文的文人书家身份。

其实中国书法与文学是具有共生性的,文与字在中国书法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依相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情怀,也成为了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疗养心灵的重要方式。

此外,文学和书法极易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迁移影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从地域文化、文学、书法3个维度,来探究特定地域条件下的作家书法文化现象。

关键词:湘西文化;沈从文;书文文化;书法精神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43-03中国书文相亲相生,“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是人们对书文关系最直观的理解,苏轼曾在《论书》中提及:“言有变呐,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沈从文先生也将文学文本与书法文本合称为“第三种文本”,赞誉其是中国艺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动力。

文与字在中国书法绵延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依相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法文化情怀,也成为了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疗养心灵的重要方式。

沈从文先生是20世纪一位特立独行的湖湘文化名人。

他是一位作家,作品真挚细腻,有着浓郁的湖湘文化情怀,他更是一位文人书家,一生酷爱书法,尤擅章草和行楷,翰墨丹青书写着对乡土的痴情和沉醉。

他的书法人生、书学思想都是中国文学与书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湘西文化印象文学不可避免的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作家生于斯,长于斯,一字一句都深深的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民族的生活、民族的习俗、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思维和民族的审美等,都会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文学的河床之中。

然而民族性的形成和延展都与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相联系,这就是‘地域’。

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

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

第一章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第一节地域文化概念得界定何谓“地域文化”?目前似乎没有权威与达成共识得定义。

理清地域文化得概念,可以瞧作就是进一步进行研究得基础,更重要得就是可以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有得放矢。

最早得有关地域文化得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不同文化对于各地民风形成得影响,进而反映在人们进行得文学创作中,也就就是我们常说得文学风格得不同。

要想对地域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晰与深刻得了解,我们就不得不借助文化得概念.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文化得含义,仍然争论不休,没有一致得说法。

综合各方得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解读文化得内涵。

一方面,将文化只瞧作就是一般性得词语。

在汉语词典中,关于文化得解释,大体上有两种.一种说文化就是人类创造得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得总与,尤其指精神财富,像本文谈到得文学创作;另一种则指人们得语言能力与综合知识得运用。

从这两种解释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就是人得活动能力与取得得成就.另一方面,从人类学得角度来说,文化指得就是某个特定人群得行为模式。

“文化就是一整套行为得,与有关行为得模式.该模式在某一特定时期流行于某一群体.”[1]这就是人类学者克鲁伯关在《今天得人类学》给文化所下得定义.文化不仅包含明显得行为模式,而且还包括隐含得行为模式。

它就是以符号得形式进行传递得。

文化得核心内容就是指经过历史筛选而保留下来得传统思想,需要特别提出得就是其中附属得各种价值观念观.文化体系就是因为人类得行为产生得.同时,它还反过来制约着人类得进一步行为。

尽管地域文化与通常所说得文化存在不同。

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地域文化就是带有空间限定得文化。

笔者认为上述对文化内涵得阐述,将为我们理解地域文化得概念提供帮助。

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得概念,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同得观点。

有些研究者认为,地域文化就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就是有关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结合得地理,与文化地理学相差不大。

所以,又将地域文化称为“区域文化”。

另外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地域文化就是一种仍起作用得,传承到现在得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

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

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俗传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地域文化对于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热情。

地域文化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故事、传统习俗和民间传说,这些都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本地的地域文化,挖掘出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然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比如,学生可以以家乡的传统节日为题材,写一篇描绘节日氛围和习俗的作文,或者以当地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一篇富有想象力的小说。

这些素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作品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热情。

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当学生接触到自己家乡的文化遗产时,他们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受到启发和激励。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和表达能力。

地域文化对于写作教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素材和激发创造力方面,还可以推动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思维发展。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这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通过研究和比较不同地域的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写作活动,鼓励他们以不同地区的文化为创作背景,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地域文化与写作教学密切相关。

地域文化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热情,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思维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第一节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何谓“地域文化”?目前似乎没有权威和达成共识的定义。

理清地域文化的概念,可以看作是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最早的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不同文化对于各地民风形成的影响,进而反映在人们进行的文学创作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风格的不同。

要想对地域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晰和深刻的了解,我们就不得不借助文化的概念。

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文化的含义,仍然争论不休,没有一致的说法。

综合各方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解读文化的涵。

一方面,将文化只看作是一般性的词语。

在汉语词典中,关于文化的解释,大体上有两种。

一种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尤其指精神财富,像本文谈到的文学创作;另一种则指人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

从这两种解释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是人的活动能力和取得的成就。

另一方面,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指的是某个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

“文化是一整套行为的,和有关行为的模式。

该模式在某一特定时期流行于某一群体。

”[1]这是人类学者克鲁伯关在《今天的人类学》给文化所下的定义。

文化不仅包含明显的行为模式,而且还包括隐含的行为模式。

它是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文化的核心容是指经过历史筛选而保留下来的传统思想,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其中附属的各种价值观念观。

文化体系是因为人类的行为产生的。

同时,它还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行为。

尽管地域文化与通常所说的文化存在不同。

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地域文化是带有空间限定的文化。

笔者认为上述对文化涵的阐述,将为我们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提供帮助。

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有些研究者认为,地域文化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是有关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结合的地理,与文化地理学相差不大。

所以,又将地域文化称为“区域文化”。

另外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地域文化是一种仍起作用的,传承到现在的文化传统。

它源于华夏大地上,历史悠远,各具特色。

更有人将地域文化同某个地区人文精神的体现划上等号。

他们认为地域文化是在地区的基础上,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以景物为客观条件,以现实为表现容,在社会进程中起作用的人文精神。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指的是在某一空间某一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第二节中西文论中有关地域文化的论述任何一个民族早期的文化都必然与一定地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地域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人论及,而地域文化真正在文学中具有明显体现应该从先秦时期开始。

《汉书·地理志》就曾简单明了地说,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

”[2]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也必然带有地域文化特征。

严家炎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开篇便提到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从地域角度分析我国南北方文学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文风差异:“北方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而“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瓌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

[3]同样,《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也提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说明自然环境才是使人产生文思的渊源的宝库,又说屈原能成为那样伟大的作家正是由于得到了楚国江山景物的帮助:“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4]古今关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南北方这样大的、笼统的角度概括地理区域与文学的关系;另一类是深入到南方或者北方的更具体的地理区域中,从更具体的小围地理区域所具有的文化出发分析文学的特质。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众多自然因素中,地域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突出的。

《管子·水地》篇卷三十九认为,一方水土便产生一方人的气质、精神和品格:……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

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

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

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 (5)文中把齐、楚、越、秦、晋、燕、宋的不同水土对民风的影响做了细致而精到的分析,从而可见出自然地域对人的影响。

同样,在《子·地形训》中也提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蛤蟹珠龟,与月盛衰,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毛土人丑。

[6]这是中国古代较全面地记录人的形体、性格与地域关系的资料。

可见,文学自初始便带有地域文化的印记。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地域性必然影响到文学。

文学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地域文化及其传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中国古代有很多典籍描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不同地区文学特点,如《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就描述北人的文学博而不精,而南人的文学精而不博:褚季野语孔安国:“北人学问渊纵广博。

”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7]唐代的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也从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河塑(今地区)这样的地理区域与文风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南北方的词进行了比较: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便于咏歌。

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8]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气质禀赋,从而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不同的审美风格。

在南北方的对比中,时间是普遍的同一性的,正是空间的异质性造成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1905 年,清代的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论事析理二端。

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成为言志抒情之体。

[9]该文概述了南北文学的不同点,也指出了南北文学相互渗透交融的特征,也更直接地论述了南北方文学之风格的形成与南北方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不仅在文学领域,其他一切艺术也都因地域文化的不同才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而流芳百世。

比如清代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论南北方书法特点时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

然北有北之韵,南有南之骨也。

”五四时期,梁启超、朱谦之等人通过对中国文化地理分布的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而常出现两汉时“出相,出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这样的现象。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言也与师培的观点不谋而合:北地苦寒硗瘠,谋生不易,其民族消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维持社会,犹恐不给,无余裕以驰骛于玄妙之哲理,故其学术思想,常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而修身齐家治国利群之道术,最发达焉。

……则古昔,称先王;其国,外夷狄;重礼文,系亲爱;守法律,畏天命:此北学之精神也。

南地则反是。

其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惟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官于世界以外。

初而轻世,既而玩世,既而厌世。

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

……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繁文;明自然,顺本性:此南学之精神也。

[10] 梁启超认为北方土地贫瘠“谋生不易”,没有多余心思置于虚无的玄学,致使北人“尚实际”,所以其文也常务实;而南方土地富饶,谋生易,使南人“达官于世界以外”,所以其文也常好“探玄理”。

这也正如《国语》中所说的:“沃土之民不才,淫也;脊土之民向义,劳也。

”此间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也从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出发,论说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南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进而形成南北文学特质的差异,由此概括出南北学派精神的差异。

但这种思想并不是梁启超的首创,而是古已有之。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更以大段的对比分析,从南北方人的思维特征、处世方式等方面来论述南北文学形成的特点:……南方之人,以长于思辨,而短于实行,故知实践之不可能,而即于其理想中,求其安慰之地,故有遁世无闷,嚣然自得以没齿者矣。

若北方之人,则往往以坚忍之志,强毅之气,恃其改作之理想,以与当日之社会争……且北方之人,不为离世绝俗之举,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此等在在畀以诗歌之题目,与以作诗之动机。

此诗歌的文学,所以独产于北方学派中,而无与南方学派者也。

[11] “诗歌者实北方文学之产物”,按王国维的理论,他又以《老子》、《庄子》等书中的神话故事为例说明南方人的想象力远远胜于北方人,所以南方文学中也不缺少产生诗歌的特质:然南方文学中,又非无诗歌的原质也。

南方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以我中国论,则南方文化发达较后于北方,则南方之富于想象,亦自然之势也。

此南方文学中之诗歌的特质所以优于北方文学者也。

由此观之,北方人之感情,诗歌的也,以不得想象之助,故其所作遂止于小篇。

南方人之想象,亦诗歌的也,以无深邃之感情之后援,故其想象亦散漫而无所丽,是以无纯粹之诗歌。

而大诗歌之出,必须俟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骑驿而后可,斯即屈子其人也。

[12]至此,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关南人与北人、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对比分析在王国维这里得以总结和提升。

从以上的各种论述来看,探讨地域文化加诸于文学的影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奇的课题。

不仅中国有着大量的研究,而且西方从古至今,也有不少对于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相关研究。

古希腊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484-424 BC)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地理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和舞台场景。

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460-377BC)更是明确地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性格甚至人性的决定性影响。

西方科学思想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384-322 BC)提出创立环境地理学,也把地理环境纳入人类历史和文化考察的围之。

到了近代,法国的孟德斯鸠在他著名的《法意》中突出气候和滨海性作为人性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并提出论断说,海岛民族比大陆民族更重视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