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案1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研究声音现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声音的奥秘》单元第1课的内容。

教材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展开。

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理解声音中含有丰富的信息。

再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让学生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现象。

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

从教学进程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涉及较少,尽管学生生活中就不乏用手或借助工具来敲打物品使其发出声音,但不代表本课的实验适合大步子教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会有一定距离。

为此,教师应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并能描述声音中含有的丰富信息,及其对于我们的不同意义。

2、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不同声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2、能观察、比较、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在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状态中归纳科学结论。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全部教案(共3课时)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全部教案(共3课时)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全部教案(共3课时)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课标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的起始课,重点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规律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单元后几课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经调查得知85%的同学认为摩擦、碰撞等方法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还有一定的误区,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时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科学态度: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音箱,气球,水槽,音叉。

学生材料:保鲜袋,直尺,钹,装有泡沫屑的瓶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感知声音1.PPT播放声音视频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考听力”。

敢不敢挑战?(敢!)闭上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说。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案3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案3苏教版

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操作活动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经历声音产生的研究过程。

科学态度:学生在操作实验中亲身感受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音叉、水、水槽、小鼓等。

学生材料:尺子、水、塑料瓶、音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

(3分钟左右)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究声音的奥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对声音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

(5分钟左右)1.同学们刚刚听到那么多不同的声音,那你能制造声音吗?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保鲜袋,你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请每个小组先思考再动手试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实验研究,教师巡视)2.班级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实验情况?教学预设: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3.小结:同学们通过吹、搓、弹、拍等方法发出了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制造声音方法的过程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

三、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1.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方法能使物体发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9《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9《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9《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实验器材:直尺、音钹、气球、试管、水鼓、音叉、鼓槌、泡沫
2、演示方法
(1)用手掌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上,把另一端露在桌外。

用另一只手弹一下露在桌外的钢尺的一端,把钢尺的变化情况画下来。

【提示】
(2)把气球放在发声的音箱前,画出气球运动轨迹。

【提示】
(3)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喉部在振动。

(4)试管里放些泡沫,试吹管口,握住瓶子的手有什么感觉?
【提示】
手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感觉泡沫在撞击试管壁。

(5)敲击音钹(bó)轻轻地按在身上(或脸上),你有什么感觉?
【提示】
身上(或脸上)接触到的部位有点麻(振动)的感觉。

3、记录物体发生时的状态
实验弹拨音箱喉咙吹空敲击认识物体
依次演示实
验,观察体验
填写实验观察
记录
通过实验探究声
音产生的原因
是可以制造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科
学探究中,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制造各种声音;通
过演示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激发了探究声
音诸多奥秘的兴趣。

板书板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声音的产生》,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应用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振动——》声音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声音产生原理的掌握程度。

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以及声音的传播。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又有探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

2.难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发言等方面进行。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 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 教案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2、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各种方法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了解各种昆虫发出声音的不同方式,懂得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气球、小尺、试管、泡沫屑、音钹等等。

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想一想在我们周围世界中有哪些声音。

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23页的一首小诗: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周围的声音。

呼呼的风声,淅淅的雨声,还有朗朗的读书声……咦,为什么声音有大有小?咦,为什么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世界,究竟藏着多少奥秘?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主要描写的是什么事物。

3、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风声,有雨声,有动物的声音,还有人类发出的声音……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4、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课。

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聆听周围的声音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让大家在课间时到学校操场上,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有哪些声音?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树叶的沙沙声、同学们的笑声、喊声、尖叫声、奔跑的声音、乒乓球落在桌面上的声音、踢足球的声音、裁判吹哨子的声音等等。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可真多呀!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周围到处充满了声音,我们能不能制造出各种声音呢?三、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教师引导: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在让我们想办法制造声音。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

10.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1.对比观察,解释实验现象,并能总结概括结论。

2.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

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

科学态度: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3.认识到耳朵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土电话为什么会传声,从而了解电话的原理。

2.体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教学难点】解释纸屏振动实验的现象,理解鼓膜的振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塑料泡沫小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这说明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铃声能穿过空气从四面八方传进我们的耳朵。

3.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声音的传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据常见现象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师:如果没有了空气,铃声还能不能传播呢?2.学生思考并猜想。

3.师:我们来通过这些实验材料验证一下。

4.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在抽气盘上,然后用钟罩罩住音乐盒用真空机抽出钟罩内空气,使得手机处于真空状态。

5.师:你们认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6.生:声音可能会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8. 生根据现象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苏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

趣味小实验:
怎样使声音立即消失?
通过简单易理解的实验,让学生把手放到 喉咙位置发声发出“啊……”的声音,体 验喉咙的振动,当停止发声时声音也随即 消失。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由振动产生, 而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本课主要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关于声 音,我们不仅能在实验中发现物体振动而发声 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动物也有 自己的发声方式,通过观察视频,使学生了解 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鱼类等动物的发 声方式,体会声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 生观察生活声音产生的能力。
(二)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1)制造声音,做出猜想 (2)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单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4)提出质疑,验证观点 (5)观察实验,建立概念
(1)制造声音,做出猜想
学生利用保鲜袋通过搓、弹、拍、吹等多 种方式发出声音。
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理解,做 出猜想 。学生猜想:可能 “声音是物体受到 力的作用产生的”或 “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 产生的”。
(2)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单
探究尺子发声、向塑料瓶吹气发声、音 响发声时气球的状态实验,经历声音产 生的过程。完成实验单的填写,教师巡 视并指导。
实验单
我们的 猜测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器材名称 产生声音的方法 器材发声时的状态
探究 过程
探究结论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通过实验,师生共同交流实验成果,对成 果进行讨论评价,探讨物体发声时有何共 同体特点?
教学重点:
•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 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3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声音的产生3 苏教版

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们正在读书,校园大课间活动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闭上眼睛,仔细听……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6.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一个声音都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苏教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版9.声音的产生 (3)教案

苏教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版9.声音的产生 (3)教案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传播》精品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传播》精品教案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教材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

首先让学生感受声音,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让学生用保鲜袋制造声音,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最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发声方式。

教学时,学生在感受声音——制造声音——实验验证——解释现象——拓展感受的层层递进环节中,经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如: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甚至有些学生在无意间的活动中能“制造”声音。

但是,熟悉的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不会专门去探究声音的奥秘,对科学探究过程更没有真正领会其严谨性,也不具备独立的科学探究能力,欠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专一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操作活动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经历声音产生的研究过程。

科学态度:学生在操作实验中亲身感受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音叉、水、水槽、小鼓等。

学生材料:尺子、水、塑料瓶、音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

(3分钟左右)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研究声音现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声音的奥秘》单元第1课的内容。

教材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展开。

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理解声音中含有丰富的信息。

再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让学生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现象。

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

从教学进程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涉及较少,尽管学生生活中就不乏用手或借助工具来敲打物品使其发出声音,但不代表本课的实验适合大步子教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会有一定距离。

为此,教师应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并能描述声音中含有的丰富信息,及其对于我们的不同意义。

2、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不同声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2、能观察、比较、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在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状态中归纳科学结论。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

本单元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乐的基础知识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觉敏感度和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学生对声音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奥秘。

此外,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掌握音乐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听觉敏感度和音乐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音乐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音乐节奏的感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声音的奥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听辨不同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实验,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探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5.音乐知识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节奏、音符、音阶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教案

2020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让他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出声音的产生。

2.探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3.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假设,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4.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中蕴含的信息,以及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应用,例如声音在通讯、音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2.通过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和声音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3.考察学生在声音现象探究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借助其他物体,可以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教师需要准备音箱、气球、音钹等材料,而学生则需要录音工具、塑料袋、格尺、饮料瓶、泡沫屑、音叉和大烧杯(装水)等材料。

在课前,教师可以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到校园的操场上听一听有哪些声音,并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关注课间活动情境,调用听力观察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现象的研究。

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研究。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他们是如何知道要上课的,然后引导学生们介绍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并组织其他学生交流他们听到了哪些声音,以及听到这些声音会想到什么等问题。

声音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案4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案4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每天都与声音打交道,但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思考。

而学生们通过之前两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在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在活动与体验中构建科学知识,在体验与发现中获得探究的快乐,并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科学探究:1.会动手制作声音,并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发声的原因。

2.会用不同的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出声音。

科学态度:1.在操作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猜测并进行验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声音可以传播很多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钹、音叉、小鼓。

学生材料:钢尺、皮筋、塑料袋、塑料瓶,小乐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音频导入,揭示主题1.提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仔细聆听,你能听出这些是什么声音吗?音频播放几种声音:闹钟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2020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课件9声音的产生.ppt

2020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课件9声音的产生.ppt

(1)揉、搓保鲜袋( 2)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 3)吹足气后用指 头弹击保鲜袋( 4)吹足气体系紧再挤破( 5)来回抖动保鲜袋。
抖动、 颤动、振
动等。
麻、酥、 颤动
泡沫屑上下 (四处)飞 舞、纷乱飘 散等
比较与分析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它们都在运动,特征是 快速地往复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
丌同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丌同产生的声弹拨尺子音箱前挂气喉咙发声吹空瓶里的泡沫敲击音钹发声时的状态颤动抖动振动颤动抖动振动上下四处飞舞颤动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之处是
杨家寨学校三年级科学
杨康娟
9
声 音 的 产 生
操场上有许 多儿童在做 着不同的体 育活动,相 应地会发出 不同的声音。 首先是各种 活动中孩子 们的呼喊声; 其次是各个 运动项目的 器材被击打 的声音,如 篮球、排球、 乒乓球、足 球等
动物发声同样 是物体振动 的结果。不同 动物发声时, 振动的器官不 同,产生的声 音也不同。
实验方 法
弹拨尺子
发声时 的状态
颤 动(抖 动、振动)
音箱前挂气 球
喉咙发声
吹空瓶里的泡沫 屑
敲击音钹
颤 动(抖 动、振动)
麻(酥、 震 颤)
上 下(四 处)飞舞
颤动 (抖 动、振动)
我的发 现
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之处是: 它们都在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 怎样产生的吗?
? 答:因为物体都发生了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我感到音钹在 振动,随后振 动停止,声音 也消失了,因 为声音是由物 体的振动产生 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020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2020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你对着空瓶吹气会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4、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不同的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第10 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耳朵主要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成。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再传到耳蜗,耳蜗再把振动转变为大脑能够接受的信号,最后由听神经把信号报告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2、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4、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5、(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6、(躁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7、人们是如何降低噪声的?答:人们降低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8、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答:①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的环境②佩戴防噪音耳塞③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④不随便挖耳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测试题班级: 姓名:__________一、填空题1、风力大小可以用()来测量。

2、用雨量器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刻度。

3、通常情况下,以“()”为单位表示雨量的大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声音的产生
【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

首先让学生感受声音,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让学生用保鲜袋制造声音,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最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发声方式。

教学时,学生在感受声音——制造声音——实验验证——解释现象——拓展感受的层层递进环节中,经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如: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甚至有些学生在无意间的活动中能“制造”声音。

但是,熟悉的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不会专门去探究声音的奥秘,对科学探究过程更没有真正领会其严谨性,也不具备独立的科学探究能力,欠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专一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操作活动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
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经历声音产生的研究过程。

科学态度: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亲身感受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音叉、水、水槽、小鼓等。

学生材料:尺子、水、塑料瓶、音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

(3分钟左右)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究声音的奥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对声音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

(5分钟左右)
1.同学们刚刚听到那么多不同的声音,那你能制造声音吗?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保鲜袋,你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请每个小组先思考再动手试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实验研究,教师巡视)
2.班级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实验情况?
教学预设: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3.小结:同学们通过吹、搓、弹、拍等方法发出了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制造声音方法的过程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

三、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1.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方法能使物体发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敲击、碰撞、摩擦、摇晃……)
谈话: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四、深入探究,验证假设。

(一)探究尺子发声时的现象
1.(出示尺子)介绍实验方法(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注意轻轻弹击。

)提问:弹拨尺子会有什么现象?请同学们猜猜。

(生猜测)
2.我们的猜测对吗?请同学们实验验证吧!
3.请同学们迅速将实验物品整理,汇报在弹拨尺子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这种现象吗?
4.生汇报现象。

(试讲过程中,学生回答到了振动,此时可以追问:你听到他说的词吗?振动,真棒,掌声鼓励。

再请一个同学叙述振动。

)PPT完善表格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尺子发声时在上下来回地、迅速地运动,物体的这种运动有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就是振动。

(二)探究音响发声时的现象
1.是不是其它物体发声时也像尺子那样振动产生的呢?请继续观察实验。

播放音乐,你们知道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看到振动了吗?怎样知道音响在振动呢?(手摸,有的同学会说在电视上看到的能说明音响在振动的方法及现象。


3.老师准备了一个气球,当把气球放在音响前,猜会有什么现象?
(演示:气球挂在音响前,学生观察现象)
4.刚才老师的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5.小结:音响发声时是音响在振动,这个振动虽然看不到,但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如气球来观察。

(三)探究向塑料瓶吹气发声时的现象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观察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你们想独立完成一项实验吗?那老师现在给每组同学准备了特殊的礼物——泡沫粒和不带盖子的塑料瓶。

下面请每个小组想办法使塑料瓶发声并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填写研究报告单。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班级汇报: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成果?还有没有不同的实验方法?
3.根据学生汇报完善表格。

4.通过以上实验研究,你发现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振动产生声音。


五、研究终止声音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再猜一猜: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1.引导实验: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5秒,再停止5秒。

(教师用ppt呈现倒计时)
2.你们有什么感觉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发现当声音停止时,物体的振动也停止了。

(板书:振动停止)
3.你能让物体声音消失吗?想试一试吗?
(生演示:提供音钹,先让音钹发声,再按住,其他同学听)
小结:物体在振动产生了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

(板书: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体验并描述尺子、瓶子、音响、音钹等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获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明白了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现象。

六、运用研究成果,解释现象(5分钟左右)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也消失了。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2.演示:敲击音叉,接近水面,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每个小组准备一水槽水,教师敲击音叉在每个小组接触水面,演技观察现象)
3.演示:鼓面放水,敲击鼓面,给每个小组演示一次,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七、课外拓展,了解动物的发声
1.我们不仅能在实验中发现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发声方式,请同学观察视频,一起来了解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鱼类等动物的发声。

八、总结评价,概括声音产生。

(2分钟左右)
1.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2.师生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希望同学回去后多留意身边与声音有关的事情或问题,多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将你的发现或问题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9.声音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