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合集下载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成语】:退避三舍【拼音】:[rú huǒ rú tú]【解释】: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不与之争,用以表示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故事。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因晋献公听信谗言,害怕他争夺王位,就派兵捉拿重耳。

重耳在流亡十几年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酒宴上,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
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
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后来,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然而重耳并非是在退却,而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进行攻击。

这个故事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退避三舍典故_退避三舍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典故_退避三舍典故故事

退避三舍典故_退避三舍典故故事退避三舍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那么你知道退避三舍的典故有什么吗?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退避三舍典故,希望大家喜欢!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呢?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源于重耳在当上晋文公之前遭追杀,逃到楚国受到楚王礼遇,于是答应楚晋交战必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
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暂时退却,回避一段距离,以求保全自身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这个典故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著名将领项羽。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进行激烈的战斗。

在鸿门宴之后,楚军陷入了秦军的围困之中,形势十分危急。

项羽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秦军的阵型非常严密,很难攻破。

他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暂时撤退并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休整。

在退避的过程中,项羽尝试了多种策略,包括火攻、埋伏等。

最终,他在巨鹿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秦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个典故因此成为了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来源。

退避三舍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冲动或贸然行动。

有时候,暂时的退避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退避三舍也是智慧和谋略的体现,它强调了在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退避三舍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

比如,在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或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放慢脚步,暂时回避一下,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退避三舍还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处事的态度。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退避三舍,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空间,避免冲突和纷争。

退避三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退避三舍也需要注意度的把握。

过度的退避可能导致机会的失去,错失良机。

因此,在退避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时刻准备着重新进攻,以便抓住适合的时机。

总的来说,退避三舍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是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它强调了冷静和灵活的思维,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各个领域,退避三舍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关于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相关人物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

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的是公元前637年那时候的一个故事。

当时重耳到流亡到楚国,看到晋国公子来自己的国家,就盛情款待他。

在喝酒的时候,楚成王因为开心喝得有点多,就跟重耳开玩笑,“我今天盛情款待你,等你哪天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今天的盛情呢?”重耳听到便说,“哈哈哈,楚成王您不是开我玩笑吗?你们楚国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不缺,什么宝贝君王您都见过。

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东西来表示感谢呢。

”楚成王一听不高兴了,“这样,你就什么都不表示了吗?”重耳想了想,严肃地说,“这样吧,楚王,如果到时候晋国和楚国要是打战的话,我就命令我们晋国的军队向后退九十里来报答您。

但如果我们退后这么远,您还是想打的话,那么我会命令我的军队奋力攻打您的军队了。

”这话一出口,楚成王的臣子就不答应了,“君王,他口出狂言,把他给杀了吧!听得我都生气了,好大的口气啊。

”楚成王摇了摇头,“是我不对在先,款待了人家一下就跟他要报答。

他贵为公子却不在晋国,在外仍然有这么多的忠心臣子跟着,将来必成大器。

”几个月后重耳带着自己的手下们在楚国的引领下到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当上了晋文公。

时间飞逝,谁还记得当时在酒宴上的玩笑话呢。

又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不断强大起来,为了国家的将来两国都想让宋国加盟,终于晋国和楚国间开始有了冲突。

打还是不打,其实楚成王是不想打的。

但臣子们一直觐见,不得不答应楚晋交战。

晋国的军队和楚国的军队真有兵锋相见的一天。

心里记着当时口头下的承诺,晋文公在打战前就下令,“所有军队退后九十里!”这还没打战就往后退,奇了怪了啊。

大家耳朵听着脑袋里还在飞快地运转,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下这样的指令。

这时狐偃就大喊,“晋文公在当时流亡的时候受到楚成王的恩待,作为报答,晋文公答应在两军交战之时退避三舍。

我们是晋国的士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退,往后退!九十里,后退!”听罢大家就往后退,可楚国还是往前追赶,终于大战爆发了。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本文是关于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退避三舍【拼音】:[rúhuǒrútú]【解释】: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退避三舍译文

退避三舍译文

退避三舍译文
摘要:
1.退避三舍的来源和含义
2.退避三舍的故事背景
3.退避三舍的故事经过
4.退避三舍的启示
正文:
退避三舍,字面意思是“退让九十里”,比喻在争端中避让,以免冲突升级。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则著名的战争策略。

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与楚庄王在城濮之战中争霸。

晋文公想利用晋军强大的实力一举消灭楚军,但他的谋士狐偃建议说:“楚军众我寡,不宜战。

”于是,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建议,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

他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以避楚军锋芒。

楚军见晋军后退,误认为晋军惧怕自己,便不顾一切地追击。

而晋军在退避三舍的过程中,不仅成功避开了楚军的锐气,还充分利用时间整顿兵马,鼓舞士气。

最后,在晋文公的巧妙指挥下,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一举确立了晋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退避三舍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面对强敌时,要懂得避让,以保全实力。

其次,在争端中,适当的让步可以避免冲突升级,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退避三舍(故事、出处、释读)

退避三舍(故事、出处、释读)

退避三舍(故事、出处、释读)
退避三舍(故事、出处、释读)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作文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
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读】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释读】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导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以避免双方冲突或比喻自已不敢跟人家相比作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汉字书写】:退避三舍【汉语注音】:tuì bì sān shè【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在接待他时问他将来怎样报答。

重耳说如果晋楚两国打伏的话,便让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之战时,重耳果然让晋军退军九十里(即三舍),实现了自已的诺言。

”【成语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退避三舍的意思】:退:退却;避:回避难所;舍:古时侯行军三十里称为一舍。

原意指跟对方战斗时部队向后撤退一定的距离,斗智不退让。

后来也比喻对人让步,以避免双方冲突或比喻自已不敢跟人家相比作对。

【退避三舍的近义词】:委曲求全;【退避三舍的反义词】:锋芒毕露、针锋相对;【退避三舍的故事】晋国公子重耳在春秋时期发生内乱的时侯流亡到了国外,经过一番千辛万苦到了楚国。

楚成王对重耳如上宾般相待,因为他认为重耳以后会有更大的成就和作为。

有一次楚成王款待重耳的时侯开诚布公地问他:“如果有一天你重新当上晋国的'国王,你会不会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实事求是地说:“成王身边美女如云,宝贝无数,有什么东西还会让您觉得稀奇呢?如果像你所说我真的能当君主的话,我当与贵国成为友国邻邦,但如果晋楚间真的会暴发战争的话,我会让军队先退避三舍(三舍相当于三十里地),这样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的话我才会再跟您交战的。

”重耳在四年后果真重新当上了晋国的君主,即晋文公。

晋国在晋文公的管理下发展得繁荣昌盛。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晋两国果然在战场上相遇了,晋文公命令部队退后九十里地在城濮安营扎寨,实现了当时对楚成王的诺言。

晋军的退后让楚军觉得对方是因为害怕了,所以继续对晋军穷追不舍,最终晋军集中所有兵力将楚军打得狼狈不堪,最终取得了城濮战斗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

退避三舍的历史故事导读:【汉语文字】退避三舍【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词语解释】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

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性质】褒义词【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

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

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

”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

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

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及故事本文是关于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退避三舍【拼音】:[tuìbìsānshè]【解释】: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
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
个成语的故事吧!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
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
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
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
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
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
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
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退避三尺成语典故以及传说故事

退避三尺成语典故以及传说故事

退避三尺成语典故以及传说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退避三舍tuìbìsān shè[释义] 后退九十里。

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近义] 委曲求全[反义]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个人或集团变坏。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补充式。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进退两难】前进和后退都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退步抽身】指辞去官职,退居家中。

退避三舍(典故、出处、释读)_450字

退避三舍(典故、出处、释读)_450字

退避三舍(典故、出处、释读)_450字
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释读】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

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

《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避三舍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导读:【成语】:
退避三舍
【拼音】:
[rúhuǒrútú]
【解释】:
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举例造句】:
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成语典故】: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
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
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

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

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

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

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

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

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

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

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

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

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

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

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

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这就是“城濮之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