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龙的发明故事
尼龙搭扣的发明

尼龙搭扣的发明
1948年的一天,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喜欢带着狗外出散步,有一次散步回家,发现自己的毛呢裤上和狗身上都粘满了一种草籽。
草籽粘在狗毛上很牢,要花一定功夫才能把草籽拉下来。
乔治感到很奇怪,他运用了敏锐的观察力,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这种草籽,只见草籽的纤维像几百个小钩子钩住了毛呢裤的绒面和狗毛。
他想,如果采用这两种形状的结构发明一个搭扣,那一定举世无双。
8年后,世界上第一个尼龙搭扣在梅斯特拉尔手上诞生了。
尼龙搭扣实际上是两条尼龙带,其中一条涂有涂层,上有类似芒刺的小钩,另外一条的上面则是数千个小环,钩与环能够牢牢地粘在一起。
尼龙搭扣不生锈、重量轻、可以洗,用途很广。
尼龙搭扣应用于服装、背包、篷帐、降落伞、窗帘、沙发套等方面,通常作为服装、背包等的组成部分,属于成品。
其搭扣也可用于工业等设备上,如工业机械设备搭扣、机箱机柜搭扣、电气柜搭扣等,故也被称作搭扣锁。
太空人还用它把食物包“挂”在太空载具的墙上,使他们的靴子能附在地板上。
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阿基米德在澡盆里顿悟浮力原理,兴奋地大喊“我找到啦!”乔治·德·梅斯特拉尔也是在散步回家后发现裤子和爱狗身上粘满草籽,才突发灵感并最终发明了尼龙搭扣。
可见,一些最为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一些极为寻常的机遇与观察。
尼龙6的发展历程:从实验室到全球应用的市场王者

尼龙6的发展历程:从实验室到全球应用的市场王
者
尼龙6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罗瑟斯博士在杜邦公司的实验室中首次合成了尼龙6。
1938年,杜邦公司实现了尼龙6的工业化生产,并命名为nylon(中文音译为尼龙)。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尼龙6主要被用于制造丝袜和其他纺织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尼龙6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包括制造降落伞、飞机轮胎帘子布、军服等军工产品。
在近10年中,全球的尼龙消费量以年均7.5%左右的速度递增。
尼龙6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化纤和工程塑料领域,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医疗、食品包装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全球的尼龙6生产商主要包括英威达、杜邦、首诺、罗地亚、巴斯夫、兰蒂奇、旭化成等公司。
其中,生产规模最大的英威达公司约占全球尼龙6产能的40%,而产能前5位的公司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总之,尼龙6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
尼龙的诞生

人类对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由来已久,而谈到高分子材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时,就不得不提起一种在二战期间就风靡全球的材料——尼龙。
当然尼龙只是俗称,其真正的成分是聚酰胺(PA)聚酰胺主链上含有许多重复的酰胺基,用作塑料时称尼龙(一些场合直接将聚酰胺称作尼龙),用作合成纤维时我们也可称为锦纶,聚酰胺可由二元胺和二元酸制取,也可以用ω-氨基酸或环内酰胺来合成。
根据二元胺和二元酸或氨基酸中含有碳原子数的不同,可制得多种不同的聚酰胺,聚酰胺品种多达几十种,其中以聚酰胺-6、聚酰胺-66和聚酰胺-610的应用最广泛。
1928年,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
杜邦公司为了弄清楚赛璐珞、蚕丝、橡胶等天然高分子物质的分子结构,并制造出与它们相类似的合成物质,以十分优越的条件破格将哈佛大学的卡罗瑟斯请到了公司。
他刚加入杜邦公司,就开发出了与丝绸具有相似结构的聚酰胺,虽然涤纶在此前已经问世,但作为纤维制品来讲熔点过低,所以他便决定以聚酰胺为主要研究对象。
经过研究,卡罗瑟斯发现聚酰胺进行冷延伸后张力会大幅提高,成为非常优秀的纺织品,这就是尼龙。
任何伟大的发现都会伴随着一些传说,尼龙的出现也不例外。
一名研究员为了测试涤纶实验材料的延展性能达到何种程度,抱着做游戏的心态拉着粘有一小团涤纶的玻璃棒在宽阔的房间里走来走去,竟意外地发现涤纶里抽出了又细又长的丝。
卡罗瑟斯从这件事情中受到了启发,他认为,既然熔点过低而无法制造纤维的涤纶具有这种性质,那么熔点很高的聚酰胺也应该具有这种性质。
果然和设想的一样,他发现聚酰胺中也能拔出细长的丝,而且这种物质与蚕丝十分相似。
可以看到,这样一次偶然的行为却能成为一项伟大发现的基础,其中离不开卡罗瑟斯过人的洞察力。
看到从涤纶中抽出的丝,便能从科学的角度联想到这种现象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们之前已经发明出了叫做聚酰胺的这种纤维。
也就是说,正是这些有意无意的准备条件为伟大发现奠定了基础,仅凭空想是绝对没可能实现这种伟大的发明的。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doc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作者:谢延昭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1年第01期故事发生在1894年。
在瑞士,工程师乔治·梅斯特拉休闲的时候,喜欢到远郊打猎,可是每次打猎回家,衣服上总粘满一种种子,摘起来相当费劲。
他兴趣所致,就拿着这样的种子,请教了一个植保站的工程师,才得知这种种子叫商陆草,平常高一到二米,茎直立,带紫红色;叶片椭圆状卵形,顶端急尖;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微带红晕;果序下垂,轴不增粗;浆果扁球形,熟时紫黑色;种子平滑。
种子平滑?这真奇怪!回到家里,工程师拿起放大镜,想看清楚这些讨厌的平滑东西是如何粘在衣服上的。
他往放大镜里一看,发现这些草籽顶端长满了小钩钩,是它们紧紧地勾住了衣服上的纤维丝。
工程师把它们粘到自己家圈养的狗身上,然后从卷曲的狗毛上拉下来,就只听劈啪地一声响,但是拿放大镜看,小钩钩并没有断,只要拿丝织物去靠近它,立即又会被它牢牢地勾住。
工程师于是把商陆草种子反复地粘在狗毛上,然后又拉下来,又钩上去,又拉下来,钩上去……他觉得很有趣,而且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做两块布,布上面均织满这种钩子,不就能够互相粘接到一起了吗?于是,他认真研究起草籽钩的结构形态,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仿生实验,工程师乔治·梅斯特拉终于在70多次失败的实验基础上,发明出了被称为魔勾的尼龙搭扣。
这种尼龙搭扣,是由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两部分组成的联接带状织物。
钩带和绒带复合起来略加轻压,就能产生较大的扣合力和撕揭力,广泛应用于服装、背包、篷帐、降落伞、窗帘、沙发套等方面。
可用来代替拉链、揿钮、钮扣等连接材料。
尼龙搭扣采用锦纶做原料,由平纹组织和成圈组织交织而成。
钩带用0.25毫米直径的锦纶鬃丝成圈,经热定形、涂胶、破勾等处理,获得硬挺直立、不易变形的勾子。
绒带用锦纶复丝成圈,经热定形、涂胶处理获得直立、柔软略带疏散性的圈状结构。
钩带和绒带复合起来时,硬挺的勾子很容易勾住柔软的绒圈而起搭扣作用。
合成纤维发展历史

合成纤维发展历史
合成纤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合成纤维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07年:法国化学家奥斯卡·奥塞尔发现了人造丝,也被称为尼龙。
2. 1910年:荷兰化学家奥托·鲍尔发现了人造丝的第一个商业化应用,即人造丝制成的女士袜子。
3. 1930年:美国化学家华莱士·卡罗研制出了第一个合成纤维——聚酯纤维。
4. 1935年:德国化学家朱利叶斯·冯·布尔克发现了合成纤维的另一种类型——聚酰胺纤维,也被称为尼龙。
5. 1941年:美国化学家埃尔默·考丁发现了脲纶纤维,也被称为氨纶。
6.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合成纤维的生产量大幅增加,尼龙成为最受欢迎的合成纤维之一。
7. 1950年代:莱克斯纳公司开发出了第一种聚酰胺纤维——莱克斯纳。
8. 1960年代:聚酯纤维的生产量大幅增加,成为一种重要的合成纤
维。
9. 1970年代:氨纶的生产量迅速增加,广泛用于弹力纤维制品。
10. 1990年代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合成纤维的种类和性能不断改进和创新,如芳纶、碳纤维等。
总的来说,合成纤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最初的尼龙到聚酯、聚酰胺、氨纶等多种类型的发展,不断推动了纺织工业的进步和创新。
pa尼龙材料发展史

pa尼龙材料发展史PA尼龙材料发展史PA尼龙材料是一种高性能的合成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PA尼龙材料的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德国化学家保罗·施莱克发现了尼龙6,这是一种由己内酰胺6单体合成的聚合物。
尼龙6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合成材料之一。
但是,尼龙6的熔点较低,不能满足高温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20世纪40年代,美国化学家卡尔·佛兰克发现了尼龙66,这是一种由己内酰胺6和己内酰胺66单体合成的聚合物。
尼龙66具有更高的熔点和更好的耐高温性能,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高性能合成材料之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了PA11和PA12两种新型尼龙材料。
PA11和PA12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
20世纪60年代,日本化学家发明了PA6和PA66两种新型尼龙材料。
PA6和PA66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高性能合成材料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出了PA9T和PA46两种新型尼龙材料。
PA9T和PA46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日本化学家发明了PA12和PA610两种新型尼龙材料。
PA12和PA610具有更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后,PA尼龙材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PA尼龙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未来,PA尼龙材料将继续发挥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尼龙的故事

尼龙的故事人们对尼龙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尼龙制品比比皆是,但是知道它历史的人就很少了。
尼龙是世界上首先研制出的一种合成纤维。
本世纪初,企业界搞基础科学研究还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1926年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杜邦公司的的董事斯蒂恩(Charles M. A. Stine,l882~1954)出于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建议该公司开展有关发现新的科学事实的基础研究。
1927年该公司决定每年支付25万美元作为研究费用,并开始聘请化学研究人员,到1928年杜邦公司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总部所在地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年仅32岁的卡罗瑟斯(Wallace H. Carothers,1896~1937)博士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
卡罗瑟斯1896年4月27出生于美国洛瓦的伯灵顿。
他开始受教育的是在得梅因公立学校,1914年从北方中学毕业。
卡罗瑟斯的父亲在得梅因商学院任教,后来担任过该院的副院长。
受他父亲的影响卡罗瑟斯18岁时进入该院学习会计,他对这一专业并不感兴趣,倒是很喜欢化学等自然科学,因此,一年以后转入一所规模较小的学院学习化学。
1920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1921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来在南边柯他大学任教,讲授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
1923年又回到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有机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在导师罗杰·亚当斯(Roger Adams,1889-1971)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铂黑催化氢化的论文,初步显露了他的才华,获得博士学位后随即留校工作。
1926年到哈佛大学教授有机化学。
由于卡罗瑟斯性格内向,他认为搞科学研究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1928年受聘来到了杜邦公司。
卡罗瑟斯来到杜邦公司的时候,正值国际上对德国有机化学家斯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提出的高分子理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卡罗瑟斯赞扬并支持斯陶丁格的观点,决心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他把对高分子的探索作为有机化学部的主要研究方向。
我国尼龙发展历程

我国尼龙发展历程尼龙是一种合成纤维,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化学家Wallace H. Carothers首次合成成功。
由于其优良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尼龙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
我国尼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下是我国尼龙发展历程的简要记录。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尼龙行业起步。
当时,中国政府意识到尼龙的重要性和潜力,开始鼓励尼龙的研发和生产。
1954年,中国第一个尼龙丝厂在江苏省建成并投产,标志着我国尼龙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尼龙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一批尼龙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尼龙丝、尼龙布和尼龙制品。
这些产品主要用于纺织、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了我国尼龙产业的初步规模化。
70年代初,我国尼龙产业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尼龙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尼龙行业开始进行技术改进和产业调整。
在这一时期,我国尼龙产业逐渐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注重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
80年代以后,我国尼龙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尼龙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首先,我国尼龙产业实现了从数量追赶到质量争先的转变,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我国尼龙产业拓展了应用领域,尼龙制品开始广泛运用于汽车、家电、建筑等领域。
此外,我国尼龙产业还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交流,与国际尼龙产业形成了有机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我国尼龙产业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我国尼龙产业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
同时,我国尼龙产业还加强了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总的来说,我国尼龙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尼龙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和突破,并逐渐成为世界尼龙产业的重要一员。
今后,我国尼龙产业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尼龙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尼龙搭扣,又称尼龙扣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服装、箱包、户外用品等领域的快速连接器。
它的发明故事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的美国。
当时,美国军方急需一种轻便、耐用、易于操作的连接器,以满足士兵们在战场上的需求。
于是,一场关于尼龙搭扣的发明之旅开始了。
1940年代,美国军方与工程师乔治·德·穆埃(George de Mestral)合作,希望他能够设计一种新型的连接器,以替代当时使用的金属扣带。
乔治·德·穆埃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和毅力的发明家,他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研发工作。
乔治·德·穆埃的灵感来自于一次郊外旅行。
在一次徒步旅行中,他发现自己的裤子和狗的毛发上沾满了荨麻。
好奇心驱使他仔细观察了这些荨麻,他发现荨麻的种子表面覆盖着微小的勾状结构,这些结构可以轻松地粘附到动物的毛发或衣物上。
乔治·德·穆埃受到了这一发现的启发,开始尝试利用类似的原理设计一种新型的连接器。
经过反复试验,他最终成功地利用尼龙材料制造出了一种带有微型勾状结构的搭扣,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尼龙搭扣。
尼龙搭扣的发明给军事装备的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它轻便耐用,不易生锈,易于操作,成为了美国军队的标配装备。
随着战争的结束,尼龙搭扣也逐渐走入了民用市场,被广泛应用于服装、箱包、户外用品等领域。
如今,尼龙搭扣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简单而实用的设计,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轻松地连接和解开各种物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也成为了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典范,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道路上。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告诉我们,灵感和创造力源于生活的点滴,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勇于尝试的精神,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创新,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pa尼龙材料发展史

pa尼龙材料发展史
PA尼龙材料,又称聚酰胺材料,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强度、刚度、韧性、热稳定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制造
等领域。
PA尼龙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Wallace H. Carothers通过合成新型聚合物材料开创了人类的高分子化学领域,他成功地合成了尼龙-6和尼龙-66两种重要的聚酰胺材料。
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到来,PA尼龙材料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主要以制造纤维、绳索、钓线等生活用品为主。
1953年,日本东丽公司通过改进尼龙-6材料,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工程塑料——PA6,开创了PA尼龙材料在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之路。
20世纪6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制造商开始使用PA尼龙材料制造各类零部件和制品,PA6、PA11、PA12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航空等行业。
1969年,杜邦公司研制
出第一代PA66材料,很快成为汽车和电子零部件生产的主流材料之一。
20世纪80年代,PA尼龙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技术又迎来了新的突破。
为了提高材料的
强度、刚度和耐热性,制造商开始使用玻璃纤维、炭纤维、碳纳米管等增强材料来改善PA 尼龙材料的性能。
此外,新的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也使得PA尼龙材料的成本不断降低,进一步推动了其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PA尼龙材料的应用层面不断扩大。
制造商们通过改进和创新,不断开发出性能更优、更环保的PA尼龙材料,以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
简述尼龙的发展历程

简述尼龙的发展历程•1926年,美国最大工业公司-杜邦公司的的董事斯蒂恩出于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开展有关发现新的科学事实的基础研究。
•1928年,卡罗瑟斯博士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并开始进行高分子聚合的科学研究。
•1930年,卡罗瑟斯用乙二醇和癸二酸缩合制取聚酯,并发现这种聚合物能像棉花糖那样抽出丝来,而且这种纤维状的细丝即使冷却后还能继续拉伸,拉伸长度可以达到原来的几倍,经过冷拉伸后纤维的强度和弹性大大增加。
•1935年2月28日,卡罗瑟斯首次由己二胺和己二酸合成出的聚酰胺6/6。
这种聚酰胺不溶于普通溶剂,熔点为263℃,高于通常使用的熨烫温度,拉制的纤维具有丝的外观和光泽,在结构和性质上也接近天然丝,其耐磨性和强度超过当时任何一种纤维。
•1938年,卡罗瑟斯进一步改进了合成聚酰胺的方法,并将其产品用作黄铜的替代品。
•1939年,杜邦公司获得了聚酰胺6/6的专利权,并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
•1940年,杜邦公司开始销售聚酰胺纤维,并将其命名为“尼龙”(Nylon),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词。
•1941年,尼龙长丝、缝纫线和地毯纱先后投放市场。
•1944年,尼龙纤维织品开始批量生产。
•1950年,杜邦公司推出了新型的共聚酰胺纤维,命名为“尼龙66”。
•1953年,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制备尼龙薄膜的方法,使得尼龙薄膜可以用于食品包装等领域。
•1957年,开发出了一种名为“Spandex”的弹性纤维,它具有高弹性、良好的耐化学性和耐磨性。
•1960年代,开发出了尼龙纤维的染色技术,使得尼龙织品可以具有更多的颜色和图案。
•1970年代,开发出了尼龙的中空纤维膜,用于海水淡化、气体分离等工业过程。
•1980年代至今,尼龙纤维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包括纺织、工程塑料、汽车零部件、医疗用品等各个领域。
同时,杜邦公司也不断推出新的尼龙品种和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尼龙:可媲美钢铁的纤维

尼龙:可媲美钢铁的纤维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18年第6期尼龙又叫聚酰胺纤维,是一种人工合成纤维。
人们曾用“像蛛丝一样细,像钢丝一样强,像绢丝一样美”的词句来赞誉它。
在生活中尼龙制品随处可见,如尼龙绳、尼龙袋、尼龙袜等。
然而,我们熟知的尼龙却是华莱士·休姆·卡罗瑟斯偶然发明的。
1928年,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年仅32岁的卡罗瑟斯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
卡罗瑟斯是有机化学家,1896年4月出生于美国柏灵顿,1924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这所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杜邦公司基础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卡罗瑟斯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用聚合方法获得高分子量物质的研究。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穿着白大褂早早来到实验室,在实验室走了一圈,仔细察查前一天的实验,看有没有遗漏的细节,再安排今天的工作。
突然,他发现一根试验用的玻璃棒上粘有几缕乳白色的细丝,立马想到这是上次实验后没有被清洗掉的残渣形成的。
他拿起玻璃棒认真研究起这几缕细丝来,发现它们的伸缩性和韧性都很好,不仅能被拉得很长,还不易被拉断。
卡罗瑟斯忽然眼前一亮:能不能研发一种人工纤维,让一些生活物品变得耐用?他马上召集人手重复上次的实验,并尝试再次制造这种细丝,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
后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试验,1935年,被称为“尼龙”的人造丝终于被研制出来了。
杜邦公司立即组织人手研究尼龙制品,1938年,采用尼龙刷毛的牙刷投放市场。
1940年,尼龙袜问世,迅速获得了女人们的追捧,可惜的是,这时候卡罗瑟斯已经离开人世3年了。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尼龙搭扣,又称尼龙扣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服装、箱包、鞋帽等领域的连接器件。
它的发明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纷飞之中。
1940年代,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军队需要更多的装备和物资来支持战争,而传统的金属搭扣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格外吃力。
金属搭扣虽然坚固耐用,但重量较大,而且容易生锈,不适合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轻便、耐用、不易生锈的新型搭扣。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约翰·惠特尼的美国发明家开始着手研发一种新型的搭扣。
惠特尼深知金属搭扣的局限性,他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更加轻便、耐用的替代材料。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惠特尼最终选择了尼龙作为新型搭扣的原材料。
尼龙是一种强度高、耐磨性好的合成材料,非常适合用于制作搭扣。
1941年,约翰·惠特尼成功地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尼龙搭扣。
这种搭扣不仅轻巧、耐用,而且不易生锈,非常适合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
惠特尼的发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很快就在军事装备和户外用品中得到了应用。
随着战争的结束,尼龙搭扣开始进入民用领域,成为服装、箱包、鞋帽等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件。
尼龙搭扣的发明,不仅解决了当时金属搭扣的诸多问题,而且为轻便、耐用的新型连接器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如今,尼龙搭扣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的来说,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是一段充满创新和突破的历史。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搭扣的传统认知,而且为轻便、耐用的新型连接器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尼龙搭扣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

尼龙搭扣的发明故事尼龙搭扣,又称为尼龙扣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服装、箱包、鞋帽等行业的固定装饰材料。
它的发明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的世界正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位名叫约翰·瓦斯利的化学工程师偶然发现了尼龙这种全新的合成材料,从而开创了尼龙搭扣的发明之路。
约翰·瓦斯利是一名在杜邦公司工作的化学工程师,他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新型合成材料的应用。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得知了杜邦公司研发的一种名为尼龙的合成纤维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轻巧、耐磨、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因此备受工业界的关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约翰·瓦斯利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将尼龙材料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他最初的想法是利用尼龙材料制作一种新型的固定装饰材料,以替代传统的金属扣带。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改进,他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批尼龙搭扣产品。
尼龙搭扣的问世给服装、箱包等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金属扣带往往存在重量大、易生锈等问题,而尼龙搭扣则轻巧、耐磨、不易生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此外,尼龙搭扣还具有颜色丰富、易加工等优点,使得设计师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设计出更加时尚、个性化的产品。
随着尼龙搭扣的不断普及,约翰·瓦斯利也因此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发明家。
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固定装饰材料,更在于他对尼龙材料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为整个合成材料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如今,尼龙搭扣已经成为了服装、箱包、鞋帽等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广泛应用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而约翰·瓦斯利的发明故事也成为了一部传奇,激励着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探索,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尼龙搭扣的发明过程

尼龙搭扣的发明过程简介尼龙搭扣是一种常见的固定和连接材料,广泛用于衣物、背包、鞋子等产品中。
它是由尼龙材料制成的带有钩状和环状部分的搭扣系统。
尼龙搭扣的发明对于现代工业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尼龙搭扣的发明过程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发明过程背景20世纪40年代,尼龙作为一种新型合成纤维,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当时还没有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固定和连接尼龙材料,这给制造商和设计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发明者尼龙搭扣的发明者是瑞士工程师乔治·德·穆埃。
乔治·德·穆埃是一位有着丰富机械设计经验的工程师,他一直在寻找一种解决尼龙材料连接问题的方法。
发明过程乔治·德·穆埃的发明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
他首先观察了蓝洁瑟(burdock burr)这种植物的果穗结构,这种果穗结构具有钩状和环状的特征,可以在接触时相互粘连。
受到蓝洁瑟果穗的启发,乔治·德·穆埃开始尝试使用尼龙材料制造类似的搭扣系统。
他首先通过研磨和注塑方法,制造出了具有钩状结构的尼龙条。
然后,他使用尼龙线制造了具有环状结构的搭扣。
在进一步改进和实验中,乔治·德·穆埃发现,尼龙搭扣的连接强度和穿插密度与其实际使用效果密切相关。
于是,他开始进行尼龙搭扣的设计优化,并逐渐提高了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最终,乔治·德·穆埃成功地发明了现代尼龙搭扣。
他的发明荣获了多项专利,并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影响尼龙搭扣的发明对工业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应用尼龙搭扣的发明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连接方式。
在制造过程中,尼龙搭扣可以代替传统的缝制或者胶水固定方式,简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尼龙搭扣具有可调节性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使得产品更加易于维修和更换。
生活应用尼龙搭扣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尼龙搭扣的发明过程

尼龙搭扣的发明过程引言尼龙搭扣是一种常见的固定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服装、包装、户外运动器材等。
它的发明不仅提供了一种方便可靠的固定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尼龙搭扣的发明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诞生背景20世纪初期,人们对于一种方便快捷的固定装置的需求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服装和军事领域,传统的纽扣和拉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传统的纽扣需要手动穿插和系扣,操作繁琐,而拉链则需要双手协作拉动,不够灵活。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固定装置,能够快速、方便地固定物体。
发明过程1. 尼龙的发现尼龙是由Wallace Carothers于1935年发明的一种人工合成纤维。
Carothers 是美国杜邦公司化学家,他在对低温聚合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合成聚合物,这就是尼龙的前身。
尼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磨性,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织物和化学工业中。
2. 发明尼龙搭扣的契机在尼龙问世后不久,人们意识到其材质的特殊性能可以被应用于固定装置上。
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士兵需要一种轻便但可靠的固定装置,尼龙搭扣的发明应运而生。
3. 发明者和专利尼龙搭扣的发明者是瑞士工程师George de Mestral。
1941年,George de Mestral发明了尼龙搭扣并申请了专利。
他通过观察带有刚毛的植物果穗时,发现果穗能够钩住动物身上的毛发和衣物纤维,于是灵感迸发,构思出了尼龙搭扣的设计。
4. 设计和改进过程George de Mestral通过多次实验和改进,最终确定了尼龙搭扣的设计。
尼龙搭扣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带有许多细小勾刺的条状材料(称为“男扣”),另一个是带有许多拍子的条状材料(称为“女扣”)。
当男扣和女扣被贴合时,勾刺和拍子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两者紧密固定在一起。
这种设计保证了尼龙搭扣的牢固性和易操作性。
5. 商业化和推广尼龙搭扣在商业化和推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George de Mestral在最初时遭受了一些质疑,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进行改进和推广。
尼龙扣的发明

尼龙扣的发明
尼龙扣的发明
1948年的一天,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曼斯塔尔带着他的狗去郊外打猎。
他和狗都从牛芳草丛边擦过,狗毛和曼斯塔尔的毛料裤上都粘了许多刺果。
回到家里,对刺果为什么会粘牢碰上它的东西发生了兴趣,曼斯塔尔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粘在皮毛上的利果。
他发现利果上有千百个细小的钩刺勾住了毛呢和狗毛。
这使他顿然发现:如果用刺果作扣件,真是再好不过了。
受此后发,他发明了以一丛细小的`钩子咽合另一丛细小圈环的新型扣件——凡尔克罗,这是一种能轻易地扣住的尼龙扣,又能方便地脱开,不锈,轻便,可以水洗。
它的用途很广,包括服装、窗帘、椅套、医疗器材、飞机汽车制造业。
宇航员们依靠它在失重状态下,可将食品袋扣在舱壁上;在靴底上装上凡尔克罗,使他们的靴子附在飞船舱里的地板上。
刺果构附动物身体本来是牛芳草生存和繁衍的“聪明”,因为刺果的这种特性可以使牛芳草的种子随动物的活动播撒得更远,牛芳草的这种播撒种子的“聪明”当然是在物竞天择之中由大自然赋予的。
许多人对大自然赋予牛芳草的这种“聪明”视而不见,但却被认真的曼斯塔尔发现了,并利用来造福人类。
所以说,曼斯塔尔真是一位从大自然中汲取聪明才智的发明家。
尼龙袜,曾经让女人热棒,但它的研发,谁也想不到,居然是他!

尼龙袜,曾经让女人热棒,但它的研发,谁也想不到,居然是
他!
希特勒很有才,军事才能不用说,还具有很强发明才能。
曾在二战中,他发明了一个当时“让女人发狂”的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尼龙袜。
一开始是德国的杜邦公司研制出了“尼龙”这个材料,它的材质是透明的,并且跟其他材料相比透明度很高。
希特勒认为一旦将其用在军工上肯定能发挥很大用处。
可惜杜邦公司拿了这笔钱后,没有研究出什么军工产品,反而是做了女性的尼龙袜,直到现在都备受欢迎。
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专门的模特,穿着这种光滑的长筒袜在商店门口走猫步,以吸引顾客。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于是,这些长筒袜开始进入女性的视眼,并受到热捧。
在当时那个年代,如果女人能穿上长筒袜,是绝对能令她们满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龙的发明故事
人们对尼龙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尼龙制品比比皆是,但是知道它历史的人就很少了。
尼龙是世界上首先研制出的一种合成纤维。
二十世纪初,企业界搞基础科学研究还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1926年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杜邦公司的出于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建议该公司开展有关发现新的科学事实的基础研究。
1927年该公司决定每年支付25万美元作为研究费用,并开始聘请化学研究人员,到1928年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年仅32岁的卡罗瑟斯(WallaceH.Carothers,1896~1937)博士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
卡罗瑟斯,美国有机化学家。
1896年4月27日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顿。
1937年4月29日卒于美国费城。
1924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该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28年应聘在美国杜邦公司设于威尔明顿的实验室中进行有机化学研究。
他主持了一系列用聚合方法获得高分子量物质的研究。
1935年以己二酸与己二胺为原料制得聚合物,由于这两个组分中均含有6个碳原
子,当时称为聚合物66。
他又将这一聚合物熔融后经注射针压出,在张力下拉伸称为纤维。
这种纤维即聚酰胺66纤维,1939年实现工业化后定名为耐纶(Nylon),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合成纤维品种。
尼龙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尼龙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
用这种纤维织成的尼龙丝袜既透明又比丝袜耐穿,1939年10目24日杜邦公在总部所在地公开销售尼龙丝长袜时引起轰动,被视为珍奇之物争相抢购,人们曾用“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象绢丝一样美”的词句来赞誉这种纤维,到1940年5月尼龙纤维织品的销售遍及美国各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45年,尼龙工业被转向制降落伞、飞机轮胎帘子布、军服等军工产品。
由于尼龙的特性和广泛的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非常迅速,尼龙的各种产品从丝袜、衣着到地毯,渔网等,以难以计数的方式出现,是三大合成纤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