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_总结全面版
刘伯温的五句话,渡得了一生
![刘伯温的五句话,渡得了一生](https://img.taocdn.com/s3/m/e73a326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9.png)
刘伯温的五句话,渡得了一生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雄狮,是中国明代初期的将领、政治家、军事理论家。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将领,也是朱元璋晚年忠诚的臣子。
刘伯温有着非凡的才智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夺取政权和统一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一生的漫长历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思想和行动中的五句话,这些话体现了他卓越的智慧和为国家作出的巨大牺牲。
第一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为国家和人民的使命。
刘伯温自幼受到父母对国家的教育,他明白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动荡、社会不稳定的时期。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经历了战乱和贫穷,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初心就是帮助国家走出困境。
他在早年就有机会投奔其他势力,获取权力和财富,但他选择了留在家乡,帮助朱元璋起义。
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第二句话: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深思熟虑,谨慎决策。
刘伯温是一位善于思考和分析的军事家。
他在与朱元璋一同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的军事天才和眼光独特的才能。
在战斗中,他总是深思熟虑,不会盲目下令进攻。
他会仔细地研究敌军的情况,利用地理优势和战场环境,设计出针对敌人的战术。
他常常用智慧战胜敌人,减少战争损失。
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待每个决策都非常谨慎。
他充分知道,每个决策都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命运。
第三句话: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不为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摇。
刘伯温在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艰难险阻,但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朱元璋的事业是正义的,他告诉自己无论遭遇怎样的苦难和困境,都不能动摇。
他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
第四句话:兼顾统一和改革,防止贪婪和内乱。
刘伯温深谙统一和改革的重要性。
他在军事领域的优秀才能和对统一的追求使他成为朱元璋忠诚的助手。
他的统一思想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伯温预知身后五百年,为何算不出自己的命运
![刘伯温预知身后五百年,为何算不出自己的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55650a1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c.png)
刘伯温预知身后五百年,为何算不出自己的命运刘伯温刘伯温(公元1311年7月1日-公元1375年5月16日),名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封诚意伯。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够预知身后五百年的大事,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有智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刘伯温是元朝时期的进士,他博通经史,尤其精通象纬之学,被人称之为诸葛亮转世。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朱元璋慕名将其请至起义军中。
刘伯温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朱元璋宠信,在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及讨伐北元等重大军事谋略中献奇计制胜。
朱元璋与李善长刘伯温神机妙算,但在事关自己前程及命运的大事上,却显得笨拙愚蠢。
他一生中主要做错了两件事,最终导致其积怨而亡。
首先,他选错了主子,既然刘伯温会算,为何算不出朱元璋当皇帝后会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诛杀功臣,算不出朱元璋分封众功臣时会如此的贬低自己。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大封诸将为公侯,还有一部分追封为王。
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
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而刘伯温呢?仅被封为诚意伯,功劳最大李善长每年的食禄是4000石,和刘伯温同是伯爵的汪广洋每年的食禄是600石,而刘伯温只有240石。
如此悬殊的待遇,把“诚意伯”这种爵位分封给刘伯温,亏朱元璋能想得出来。
对于这样的结果,刘伯温为何事先没有算出来。
给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卖命,值吗?刘伯温墓其次,刘伯温不该与李善长为敌。
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为丞相,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官职相差甚远。
当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刘伯温查办治罪时,李善长请求从宽发落。
刘伯温却一根筋,根本听不进李善长的话,并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
因为李彬这样一个小人物,刘伯温与李善长产生矛盾,刘伯温因此逐渐失去了为大明王朝出谋划策的机会,也将自己送上不归路。
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一个人](https://img.taocdn.com/s3/m/b716be75be1e650e52ea994f.png)
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一个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能与诸葛亮齐名,刘伯温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人。
你了解刘伯温吗?下面是分享的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一个人,一起来看看吧。
刘伯温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明朝的重臣,尽心尽力辅佐朱元璋,但他也是治世的能手,他善于严惩贪官,对百姓以礼待之,为人正直,就好像唐朝的魏征一般,是朱元璋的一面明镜,用以净身。
他字伯温深受别人了解,但是原名刘基却被不少人忽视了,但是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他在朱元璋起义后几年,就以谋士的身份进入他的帐下,并逐渐受朱元璋的器重。
朱元璋起义于现在的浙江左右,发展迅速,但是缺乏根基,备受腹敌,他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对抗张士诚和陈友谅,在这种危急关头,他认为张士诚没有称雄的野心不足为虑,陈友谅挟持旧主,名号不对,并且身居上游,宜可早先征战。
深得朱元璋心意,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这两个劲敌已灭,何愁不成帝业。
并且刘伯温在机场重大战役中,身居前线,临阵不危,适逢陈友谅亲率重兵攻打金陵,双方兵力悬殊,陈友谅大概以3比1的远超于朱元璋,朱元璋帐下文武百官乱成一遭,主见四起。
有主战,有退战以保实力,也有投降……这么多的主见,却没有计谋用以克敌,老天还是眷恋朱元璋的,在这之前刘伯温就已投奔他的帐下,他效仿赤壁之战,采用先派人诈降,用以降低陈友谅的戒心,最后以火攻、火炮给予重创,使其兵败如山倒,逃回老窟,遂就占领大片的州府,替朱元璋反败为胜,并立下大功。
刘伯温的功勋远不只这些,之前的大战小战只不过是他帮朱元璋奠定一些根基,远不能最终摧毁陈友谅的势力。
时不待人,陈友谅在上次失败之后,整顿旗鼓,率领号称百万的雄狮与朱元璋决一死战,时间是1363年夏天,地点在潘阳湖。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伯温跟朱元璋在一首船上探讨军事,刘伯温发现飞鸟惊飞,猛然醒悟,知道陈友谅想要集中兵力攻打朱元璋,于是,跟朱元璋避其锋芒,脚还没落定,就发现之前的那艘船被陈友谅的炮火猛烈打击,惊得朱元璋一身冷汗。
刘伯温的历史故事
![刘伯温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533f90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2.png)
刘伯温的历史故事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刘伯温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刘伯温的历史故事篇一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
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
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
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
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
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人物简介刘伯温的历史故事篇二刘基天资聪明却好,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
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0xx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
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_总结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_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d16b77767f5acfa0c7cd04.png)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阅读精选(1):刘伯温(1311-1375年)是元末明初,他生于元朝,之后是朱元璋的军师,帮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所以说他是明朝人。
阅读精选(2):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这天的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
由于以前的文成县是叫青田县,因此刘伯温又被称为刘青田。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带兵打天下飘过刘伯温的家乡时,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般诚意拜访,使得刘伯温十分的感动。
而刘伯温也正想让自我的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就决定跟随朱元璋一齐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当上了皇帝之后,跟随一齐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在征战过程当中做出了大贡献的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了伯爵,成为诚意伯。
因此,后人也称刘伯温为刘诚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后,刘伯温虽然已经不再上战场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为国家百姓出谋划策,保证国家的安定。
由于刘伯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学术,例如政治军事,乃至奇门遁甲之术,刘伯温都有所成就。
所以,每当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难题,都会想刘伯温讨教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后世有很多人都将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比较,称刘伯温是诸葛武侯。
而在中国的民间也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的才能学识可见一斑。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大军事家、谋略家以及政治家刘伯温是被后人称之为诸葛亮转世的一个人物。
刘伯温之所以会被后人这么赞誉,不仅仅仅是因为刘伯温向诸葛亮那般忠君爱国,同样也是因为刘伯温过人的智商以及谋略。
刘伯温有过很多的预言,并且基本上都变成了事实。
那么,刘伯温的预言都有哪些呢?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待到刘伯温将要到达朝堂之上时,朱元璋心血来潮,想要考考刘伯温的本领。
刘伯温到了朝堂之上,就见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个倒扣着的碗。
刘伯温碑文全文及译文
![刘伯温碑文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a5b22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d.png)
刘伯温碑文全文及译文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今文成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宰相,辅助朱元璋建立明朝。
另一方面,作为修行得道高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三大预言,分别是《烧饼歌》、《金陵塔碑文》和《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
《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简称《刘伯温碑记》或《救劫碑文》。
《救劫碑文》原文天有眼。
地有眼。
人人都有一雙眼。
天也翻。
地也翻。
有人看破幾件事。
逍遙自在樂無邊?逍遙快樂是神仙。
幼兒好。
似朱洪武。
早白虎。
天翻龍蛇年。
大獅吼如雷勝過。
平地無有五穀種。
四川更比漢中苦。
就是鋼打鐵羅漢。
難過七月十三。
任汝金剛鐵羅漢。
除非善事能保全。
謹防人人艱難過。
若得過了大劫數。
纔是世間不老仙。
遭了此劫不上算。
還有十愁在眼前。
一愁天下紛紛亂。
二愁東西餓死人。
三愁湖廣遭大難。
四愁各省起狼煙。
五愁人民不安然。
六愁九冬十月間。
七愁有飯無人吃。
八愁有衣無人穿。
九愁尸骨無人檢。
十愁難過豬鼠年。
犀牛現出尾。
平地過猛虎。
若問瘟疫何時現。
但看九冬十月期。
謹防四野絕人煙。
貧者一萬留一千。
富者一萬留二三。
貧富若不回心轉。
看看死期在眼前。
《救劫碑文》解读:* 天有眼。
地有眼。
人人都有一双眼。
解读:常讲老天有眼,泛指冥冥天意和定数。
地上活物都有眼,所有人都会用眼观察世界,但能否看懂一些事物的本质是另一回事。
* 天也翻。
地也翻。
解读:如今的地球的确是天在剧变(全球各种天候极端异常),地也不太平(地陷天坑,地震与火山此起彼伏)。
* 有人看破几件事。
逍遥自在乐无边。
解读:看破世事未必是指出家修行之人,应是指那些心智健全的醒悟者,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
* 逍遥快乐是神仙。
幼儿好。
解读:世事了悟的越多越透彻,就能从容应对各种坎坷甚或各种灾难。
能化险为夷的,自然是那些有准备有能力的人(如同神仙)。
出生的幼儿是大人们希望的开始,比喻应对灾难的准备越早越好。
* 似朱洪武。
刘伯温人物介绍演讲稿大全
![刘伯温人物介绍演讲稿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5adff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3.png)
刘伯温人物介绍演讲稿大全尊敬的各位观众们,大家好!今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历史上备受赞誉的壮丽人物——刘伯温。
刘伯温,字玄宗,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生于1368年,卒于1647年,享年79岁。
刘伯温诞生在一个农夫家庭,他自幼敏锐好学,勤奋刻苦,因此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他年轻时就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刘伯温的政治才能特殊出众。
他曾在明太祖朱棣的帐下经受过要职,并为朱棣的制服南方提供了珍贵的建议和救助。
后来,他又历任多个重要名望,如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以公正廉明、敏锐睿智而著称,被誉为“明朝之良相”。
刘伯温的军事才能也是出类拔萃的。
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屡次取得璀璨的战绩,如平定山东地区的土匪、击败倭寇等。
他擅长运用兵力,制定战略,并擅长调动士兵的乐观性。
他以其深思熟虑和高瞻遥瞩的军事战略,为明朝保卫国家、稳定疆土立下了煊赫战功。
刘伯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杰出的表现,他仍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才华使他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词散文被誉为“刘文治,伯温闻天下”,被后人广泛传颂。
他的作品以其豪放自在、雄浑有力的风格而著名,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刘伯温一生清廉高洁,深受人民爱戴。
他以身作则,勤勉工作,坚持原则,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深受人民的信任和赞扬。
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正直公正的典范。
总而言之,刘伯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更在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久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进修的榜样。
让我们牢记刘伯温,传承他的精神,为建设美妙的社会而努力奋斗!感谢大家!。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47afb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a.png)
【神话故事】刘伯温的传说故事刘伯温,原名刘海,字协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英雄人物。
他生于北宋太宗时期,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刘伯温以英勇善战、精于谋略而闻名于世。
下面讲述的是刘伯温的一个传说故事。
故事发生在刘伯温年轻的时候。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早逝,他和妹妹只能依靠自己。
正是因为贫苦的生活,使得刘伯温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机智勇敢的性格。
有一次,刘伯温听说附近的村庄正遭受着土匪的骚扰,人民生活艰难。
刘伯温决定带领自己手下的一些弟兄们去村子里抵抗土匪。
他们穿着简陋的装备,却无比坚定地前往。
土匪头子是个十分狡猾的人,他率领着一支强悍的队伍,村庄没有办法抵御他们的攻击。
刘伯温明白单凭自己的实力是无法战胜土匪的,于是他开始筹划起一场巧妙的计谋。
刘伯温留下了一些精锐部队镇守村庄,自己则带领着剩下的人员潜入土匪的营地。
他们躲藏在灌木丛中,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
刘伯温当晚发现,土匪在夜里喜欢喝酒、唱歌,放松警惕。
于是他决定趁敌人酒醉之时进行袭击。
第二天夜里,刘伯温带领弟兄们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行动。
他们将伪装成土匪的样子,带上自制的引燃物,偷偷潜入敌人的营地。
等到确保敌人酒醉后,刘伯温一声令下,引燃物被点燃。
火光熊熊,整个土匪营地瞬间被烧得一片焦土。
土匪们被惊醒,但早已晚了。
刘伯温和他的弟兄们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土匪。
刘伯温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村庄,还树立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从那以后,刘伯温的名字被人们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被讲述着。
刘伯温后来成为了北宋王朝的名将,带领军队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以善用兵法而闻名,被誉为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
这个传说故事展示了刘伯温年轻时的勇敢和机智,也体现出了他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
刘伯温的传说不仅是一个人的英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对于勇敢、智慧和奉献的讴歌。
他的精神和故事将一直流传下去,激励后人不断追求卓越。
姓刘的历史名人及朝代
![姓刘的历史名人及朝代](https://img.taocdn.com/s3/m/f865e20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7.png)
姓刘的历史名人及朝代刘备、刘禹锡、刘邦、刘勰、刘伯温等。
1、刘备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2、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3、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4、刘勰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5、刘伯温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有什么“刘"姓的古代名人?1、刘伶(生卒年不详,一说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
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刘伯温经典故事
![刘伯温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4b3f51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c.png)
刘伯温经典故事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以智谋和胆略著称,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刘伯温的经典故事:1、预言明朝建立在元朝末年,刘伯温曾经预言天下将要大乱,而明朝将会成为下一个朝代。
他的预言在当时被人们视为狂妄自大,但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准确性。
2、智破苏州案刘伯温在担任官员期间,曾经遇到了一桩棘手的案件。
苏州的一位富商被杀害,凶手一直逍遥法外。
刘伯温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最终成功破解了这起案件,将凶手绳之以法。
3、巧计退敌在明朝建立后,刘伯温担任了重要的军事职务。
有一次,敌军进攻明朝边境,形势十分危急。
刘伯温巧施计策,成功地让敌军误以为明朝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从而迫使敌军撤退。
4、智救忠臣明朝时期,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判处死罪。
刘伯温得知后,通过巧妙的方式让皇帝赦免了大臣的死罪,从而救下了一条无辜的生命。
5、妙计安天下刘伯温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华非常突出,他曾经提出了一系列妙计,成功地安定了明朝的天下。
例如,他建议皇帝实行屯田制,以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他还提出“以德治国、以法治军”的理念,强调君主的品德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
这些计策的实施,为明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6、预言身后事在刘伯温晚年的时候,他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不要把我的坟墓修得太高,也不要太大。
太高了容易被人盗墓,太大了浪费土地。
”他的儿子们遵从了他的遗愿,为他修建了一个简朴的坟墓。
后来,刘伯温的预言成真了。
他的坟墓并没有被盗掘,而他的墓地也得以保留至今。
7、与朱元璋的交往刘伯温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关系十分密切。
他们经常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刘伯温也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也越来越重。
最终,刘伯温被迫离开了朝廷,回到了家乡。
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于是选择了隐居生活,不再涉足政治。
以上是刘伯温的一些经典故事。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_总结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_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d16b77767f5acfa0c7cd04.png)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阅读精选(1):刘伯温(1311-1375年)是元末明初,他生于元朝,之后是朱元璋的军师,帮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所以说他是明朝人。
阅读精选(2):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这天的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
由于以前的文成县是叫青田县,因此刘伯温又被称为刘青田。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带兵打天下飘过刘伯温的家乡时,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般诚意拜访,使得刘伯温十分的感动。
而刘伯温也正想让自我的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就决定跟随朱元璋一齐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当上了皇帝之后,跟随一齐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在征战过程当中做出了大贡献的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了伯爵,成为诚意伯。
因此,后人也称刘伯温为刘诚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后,刘伯温虽然已经不再上战场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为国家百姓出谋划策,保证国家的安定。
由于刘伯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学术,例如政治军事,乃至奇门遁甲之术,刘伯温都有所成就。
所以,每当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难题,都会想刘伯温讨教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后世有很多人都将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比较,称刘伯温是诸葛武侯。
而在中国的民间也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的才能学识可见一斑。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大军事家、谋略家以及政治家刘伯温是被后人称之为诸葛亮转世的一个人物。
刘伯温之所以会被后人这么赞誉,不仅仅仅是因为刘伯温向诸葛亮那般忠君爱国,同样也是因为刘伯温过人的智商以及谋略。
刘伯温有过很多的预言,并且基本上都变成了事实。
那么,刘伯温的预言都有哪些呢?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待到刘伯温将要到达朝堂之上时,朱元璋心血来潮,想要考考刘伯温的本领。
刘伯温到了朝堂之上,就见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个倒扣着的碗。
【刘伯温论坛网】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刘伯温论坛网】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https://img.taocdn.com/s3/m/3f9a30da7cd184254a353564.png)
【刘伯温论坛网】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习惯称其为刘伯温。
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江省文成县,故又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
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
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
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
刘伯温全年资料大全集
![刘伯温全年资料大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c381cd9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刘伯温全年资料大全集简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未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助明开国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凉、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凉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
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
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
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
刘基认为,陈友凉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
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
刘伯温材料香港刘伯温材料
![刘伯温材料香港刘伯温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a298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1.png)
刘伯温材料香港刘伯温材料
刘伯温材料。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宗甫,号东篱,又号东篱居士,明朝开国功
臣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豪杰”。
他出生在今江苏省常熟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他在建文元年(1399年)被朱棣封为忠烈王,后来被追封为楚王。
他在明初的建立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当时的一代名将。
他在抵抗元朝的侵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伯温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才,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出色表现,还在文学、医学
等领域有深厚造诣。
据《刘伯温全传》记载,刘伯温年轻时即精通《易经》、《老子》等经典,擅长书法、绘画、诗词等文学艺术,还精通医术,被誉为“医圣”。
他的多才多艺使得他在当时备受推崇,成为了一代文武全才。
刘伯温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深远,他的一生经历和成就成为了后人学习的
榜样。
他的军事思想、文学作品、医学成就等方面的贡献,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的来说,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和成就对中国
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军事才能、文学造诣、医学成就等方面的贡献,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刘伯温碑记
![刘伯温碑记](https://img.taocdn.com/s3/m/957d3f7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4.png)
刘伯温碑记一、刘伯温的背景介绍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子丹,号东山。
他是明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出生于浙江绍兴,是英雄联盟大蛇厨房之争的家族传人。
他一生参与了多次战役,以智勇双全而著称。
刘伯温在历史上被尊为“军事天才”的典范,其战术和策略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伯温的父亲是刘卢全,母亲是陈氏。
他自小聪明伶俐,喜欢读书,渴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刘伯温年轻时曾担任过浙江临安的教谕,后来成为了官府的郎中。
在此期间,他积极向官员学习,并加入了浙江官职考试。
刘伯温从官职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浙江省向导。
二、刘伯温的军事才能刘伯温在军事方面才华出众。
在明朝建立后,他被任命为都督,负责平定南方的叛乱。
刘伯温结合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成功地平息了叛乱,并将南方稳定下来。
他还被委任为大将军,带领明朝军队对抗外敌入侵,屡战屡胜。
刘伯温善于运用兵权,细心筹划战略,对敌方军队的动态有着准确的判断。
他可以根据敌军的兵力、兵种和指挥官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战术进行应对。
刘伯温在军事上注重防守,擅长堡垒战争,筑城设防,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资源,使敌人难以攻破。
他的战略巧妙细腻,以一敌众而不失奇袭的能力让敌人防不胜防。
刘伯温并非只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他还深谙军事理论。
他撰写了许多兵法典章,如《兵法十篇》,对士兵的训练、作战的原则、战斗的布阵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
三、刘伯温的文学成就刘伯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赞颂,对历代英雄人物的描述,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东山梦纪》,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以刘伯温生平为背景,描述了他的治国策略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鲜明的个人英雄形象、丰富的情节构思和优美的语言脱颖而出,被广大读者喜爱。
此外,刘伯温还写了许多散文,特别是在战火纷飞的时期,他寄情于文字,写下了一首首感人的诗歌。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传统美德的赞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https://img.taocdn.com/s3/m/1a064d76ad02de80d4d84077.png)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
阅读精选(1):
刘伯温(1311-1375年)是元末明初,他生于元朝,之后是朱元璋的军师,帮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所以说他是明朝人。
阅读精选(2):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由整理]
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这天的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
由于以前的文成县是叫青田县,因此刘伯温又被称为刘青田。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带兵打天下飘过刘伯温的家乡时,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般诚意拜访,使得刘伯温十分的感动。
而刘伯温也正想让自我的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就决定跟随。
关于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关于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5dde1f0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1.png)
关于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原名刘基,子伯温,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刘伯温的故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
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立明朝后,巩固了法律,让人民能够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生活而努力。
刘伯温四肖精选资料
![刘伯温四肖精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e16b1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e.png)
刘伯温四肖精选资料刘伯温,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博古通今、无所不知的百科专家。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四肖精选资料。
下面,我们将按类划分,为大家介绍刘伯温四肖精选资料。
历史类刘伯温是明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荡和战乱。
他曾经参与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抗倭战争、平定三藩之乱等。
他的历史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化造诣上。
他的历史贡献被后人称为“刘氏治国、兴文、抗倭三绝”。
文化类刘伯温是一位博古通今、无所不知的百科专家。
他的文化造诣非常深厚,涉及范围广泛。
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擅长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的文化造诣被后人称为“刘氏文化”。
军事类刘伯温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成就被后人称为“刘氏军法”。
他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手段在当时非常先进,对后来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军事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抗倭战争和平定三藩之乱中。
传说类刘伯温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四肖精选资料。
据传说,刘伯温曾经预测出了当年的四肖,这些肖像分别是鼠、牛、虎、兔。
这些肖像在当年的赌博中非常受欢迎,被称为“刘伯温四肖”。
总结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荡和战乱。
他的历史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成就上,更体现在他的政治智慧和文化造诣上。
他的四肖精选资料成为了他的传奇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刘伯温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刘伯温碑文详解
![刘伯温碑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213a0f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f.png)
刘伯温及《金陵塔碑文》详解一、刘伯温个人资料介绍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其实是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汉族是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刘伯温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其实是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浙江青田县南田(现属温州文成县)人,故时人其实是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是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他的谥号文成,后人又是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去举进士。
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是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是十八策一直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是进《戊申大统历》。
奏请立法定制才能以止滥杀。
二、刘伯温金陵塔碑文详解介绍《金陵塔碑文》相传为刘伯温所作,於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国军入南京时发现。
碑文其实预言的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的事。
前半部分主要是讲国共内战、日本侵华和中共的统治;而后半部分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解释。
金陵塔其实是刘伯温建的然后蒋介石拆的,等到了拆金陵塔的时候其实内战就开始了。
金是繁体字刘为刘,基底就是个金。
这里指的是明朝,明朝其实是由刘基一手辅佐成就的,他是明朝的镇山之宝。
陵则是指明十三陵。
皇帝墓所在的地方,也即是葬送王朝的意思,还有禁令义。
塔则是指朱元璋,朱重八的层层宝塔都是八数叠八数的,另外朱元璋本是佛教中人。
大家的理解都是金陵塔碑文也该像看宝塔一样,地基只有一个,上面却有十三楼呢。
金陵塔碑文说的其实只有一两句,内涵却是几百年的事样样都包括了的,这就是重叠的原理!芥石两字拆开再去一起组合就是个塔字,事应蒋介石的拆塔得石,重建宝塔也靠这石头。
刘伯温写的书
![刘伯温写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99faeb6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16.png)
刘伯温写的书
刘伯温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预言家。
他著有许多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公钓渭记》和《太公钓鱼图注》。
《太公钓渭记》是一篇以太公为主人公,讲述太公在渭水边钓鱼时,教育子侄们做人处世的故事。
这篇文章以太公的智慧、怜悯和慈爱形象,引导人们向善向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珍品之一。
《太公钓鱼图注》则是针对《太公钓渭记》所作的注解,是一部集文学、历史、哲学于一身的巨著。
刘伯温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道教、佛教、儒教等思想的独特见解,并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除此之外,刘伯温还著有《筹码奇谭》、《聊斋志异》等多部作品。
这些书籍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人文意义,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阅读精选(1):刘伯温(1311-1375年)是元末明初,他生于元朝,之后是朱元璋的军师,帮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所以说他是明朝人。
阅读精选(2):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这天的浙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
由于以前的文成县是叫青田县,因此刘伯温又被称为刘青田。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带兵打天下飘过刘伯温的家乡时,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般诚意拜访,使得刘伯温十分的感动。
而刘伯温也正想让自我的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就决定跟随朱元璋一齐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当上了皇帝之后,跟随一齐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在征战过程当中做出了大贡献的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了伯爵,成为诚意伯。
因此,后人也称刘伯温为刘诚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后,刘伯温虽然已经不再上战场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为国家百姓出谋划策,保证国家的安定。
由于刘伯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学术,例如政治军事,乃至奇门遁甲之术,刘伯温都有所成就。
所以,每当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难题,都会想刘伯温讨教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后世有很多人都将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比较,称刘伯温是诸葛武侯。
而在中国的民间也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的才能学识可见一斑。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大军事家、谋略家以及政治家刘伯温是被后人称之为诸葛亮转世的一个人物。
刘伯温之所以会被后人这么赞誉,不仅仅仅是因为刘伯温向诸葛亮那般忠君爱国,同样也是因为刘伯温过人的智商以及谋略。
刘伯温有过很多的预言,并且基本上都变成了事实。
那么,刘伯温的预言都有哪些呢?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待到刘伯温将要到达朝堂之上时,朱元璋心血来潮,想要考考刘伯温的本领。
刘伯温到了朝堂之上,就见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个倒扣着的碗。
朱元璋笑着说:我听说你的占卜预言潜力不错,你猜猜这个碗扣着的是什么。
刘伯温闭上眼睛,掐指一算,便笑着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
朱元璋大笑,将碗打开,碗下盖着的果然是被朱元璋咬过一口的烧饼。
在国家大事上,刘伯温也有过预言。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朝堂大臣,经常出入皇宫,与朱元璋讨论国家大事。
一次,朱元璋问刘伯温,当前皇城十分的坚固,防守也是十分的严密,为什么还要加紧驻防,是不是没那个必要?而刘伯温则说: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燕子飞入京则是指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而一院江山永乐平则是指燕王朱棣的年号永乐。
由此能够看出,刘伯温的预言潜力真的很是厉害。
刘伯温传奇不知为何,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两个传奇人物,两者相差了一千多年,依旧能够有所碰撞,下方由我为大家说一个传奇的故事。
月光星象的刘伯温故事是在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在攻打金华的战役中,在这沿路上势如破竹,勇夺两成,导致金华的守将胡深打败退入樊玲一带,那里易守难攻,四周的群山环绕,峭壁四起。
很难以武力硬碰硬,此刻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样的环境我们很难进攻,我先去打探一下地势,再做决断。
刘伯温出了营帐,踏入了东边环绕高大挺拔树林的深山,山路极其陡峭,刘伯温在思索如何进攻。
人有三急,此刻他就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他找了一个在自认为别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哗啦哗啦的方便,击打在杂草上,草被击打的凌乱开来,恰巧看到草丛里有一个东西,他好奇心上来了,扒开一看,竟然是一块石碑,上方刻着的竟然是此时此刻的时间,他惊呆了,以前他就觉得诸葛亮很惊艳奇才,但是我好端端上个厕所,你咋的也要来预测一番呢,而且我的行踪你也不可能全都知晓吧。
遂之,他就继续前进,他脑子里此刻想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跟诸葛亮较真,认为他不是子虚乌有,都过去这么久了,怎样可能还能算计到我,接近他就继续尿,但是不远前的石头上的大字把他惊呆,诸葛亮又算到了。
此刻他的内心是惊呆了,但是他还算冷静的,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山洞,走进一看,黑洞洞的一片,点起火把,石壁上又刻着诸葛亮的字迹,他料定朱元璋能够称雄,并且要求刘伯温弃甲而走。
此时此刻,刘伯温是佩服诸葛亮的,他弃了内甲而走,出了山洞,他把四周的地形看了一遍,尽可能的瞄了一下敌人的兵力部署。
连夜回到营地,进行了参谋,果不然,第二天朱元璋就打破敌军。
这一段历史,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是野史上有所描述,可见刘伯温之奇,受人称赞,不惜把他的小故事也稍加神化。
阅读精选(3):刘伯温(1311-1375年)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十分熟悉。
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
他的记忆力十分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用心准备科举考试。
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能够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必须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
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期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透过做官来实现自我的远大抱负。
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
但是他的推荐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
刘伯温十分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
他将自我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
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
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期望透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我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
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我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用心为明太祖出谋划策。
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
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
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
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
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
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
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
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到达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我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取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期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
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
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我的坟墓,图谋不轨。
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
刘伯温十分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
之后,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最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
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
其中。
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我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我的时候再上奏。
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
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
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