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
大学语文试卷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B卷)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日期:年月日适用专业、班级:全校公共必修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由_________、_________、颂三部分组成。
2、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
3、《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
4、苏轼与_______、________,合称“三苏”。
5、王实甫的《西厢记》是由元稹的_______和_______的《西厢记诸宫调》发展而来。
6、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诗经》中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除《生民》外,还有多篇,下列属于此类作品的有()A、《周南·关雎》B、《大雅·公刘》C、《卫风·伯兮》D、《陈风·月出》2、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
A、初唐四杰B、吴中四士C、江南四友D、关中四隐3、被人们称为“小李杜”的两位作家是()。
A、李璟、杜牧B、李煜、杜牧C、李商隐、杜牧D、李商隐、杜甫4、“四大南戏”中不包括下列哪部作品:。
A、《刘知远白兔记》B、《拜月亭记》C、《救风尘》D、《荆钗记》5、元杂剧中称“动作和效果”为()。
A、科范B、宾白C、楔子D、砌末三、释义题(共5分):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其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为什么说苏轼的词创作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简述鲁迅《伤逝》中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何艺术效果?五、解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一)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智深抡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
宫体诗的自赎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
宫体诗的⾃赎闻⼀多评《春江花⽉夜》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当指以梁简⽂帝为太⼦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个宫廷为中⼼的艳情诗。
我们该记得从梁简⽂帝当太⼦到唐太宗宴驾中间⼀段时期,正是谢脁已死、陈⼦昂未⽣之间⼀段时期。
这其间没有出过⼀个第⼀流的诗⼈。
那是⼀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则为⼈所诟病的时期。
没有第⼀流诗⼈,甚⾄没有任何诗⼈,不是⼀桩罪过。
那只是⼀个消极的缺憾。
但这时期却犯了⼀桩积极的罪。
它不是⼀个空⽩,⽽是⼀个污点,就因为他们製造了些有如下⾯这样的宫体诗: 长筵⼴未同,上客娇难逼。
还杯了不顾,回⾝正颜⾊。
(⾼爽《咏酌酒⼈》) 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
(邓鉴《奉和夜听妓声》)。
这⾥所反映的上客们的态度,便代表他们那整个宫廷内外的⽓氛。
⼈⼈眼⾓⾥是淫荡: 上客徒留⽬,不见正横陈。
(鲍泉《敬酬刘长史咏名⼠悦倾城》)⼈⼈⼼中怀着⿁胎: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
(李义府《堂词》)对姬妾娼妓如此,对⾃⼰的结髮妻亦然(刘孝威《鄀县寓见⼈织率尔赠妇》便是⼀例)。
于是发妻也就成了倡家。
徐悱写得出《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那样⼀⾸诗,他的夫⼈刘令娴为什麽不可以写⼀⾸《光宅寺》来赛过他?索性⼤家都揭开了: 知君亦荡⼦,贱妾⾃倡家。
(吴均《⿎瑟曲有所思》)因为也许她明⽩她⾃⼰的秘诀是什么。
⾃知⼼所爱,出⼊仕秦宫。
谁⾔连屈尹,更是莫遨通?(简⽂帝《艳歌篇》⼗⼋韵)简⽂帝对此并不诧异,说不定这对他,正是件称⼼的消息。
堕落是没有⽌境的。
从⼀种变态到另⼀种变态往往是个极短的距离,所以现在像简⽂帝《娈童》、吴均《咏少年》、刘孝绰《咏⼩⼉採莲》、刘遵《繁华应令》,以及陆厥《中⼭王孺⼦妾歌》⼀类作品,也不⾜令⼈惊奇了。
变态的⼜⼀型类是以物代⼈为求满⾜的对象。
于是绣领,袙腹,履,枕,席,卧具……全有了⽣命,⽽成为被玷污者。
推⽽⼴之,以⾄灯烛,⽟阶,梁尘,也莫不踊跃地助他们集中意念到那个荒唐的焦点,不⽤说,有机⽣物如花草莺蝶等更都是可⼈的同情者。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春江花月夜》与《xx白头吟》比较在初唐诗坛上,张若虚和刘希夷是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著名诗人,在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今仅存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七言歌行,仅此一首就令张若虚不朽,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芳华绝代,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明清以来诗论家也曾有高度赞扬,如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未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王志》卷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更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据程千帆先生考证,《春江花月夜》自明初高棅选入《唐诗品汇》,特别是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选入此诗以后,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
自此后,对此诗的研究、评论甚多。
刘希夷在诗歌史上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颇具才华而又不幸早逝。
他存诗35首,所作多从军与闺情题材,体裁上长于七言歌行,词藻婉丽,芊绵绮丽,清丽有骨,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
天宝年间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自此大为时人所称赏。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吟》、《洛川怀古》等,尤其《代悲白头吟》最为人所称道。
由于《代悲白头吟》与《春江花月夜》都出现于初唐诗坛上,人们自然会将两诗进行艺术水平高下的比较,而普遍认为《春江花月夜》胜过《代悲白头吟》,如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
”闻一多先生也说:与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
略论《叹逝赋》与《春江花月夜》的比较
而《 春江 花月夜 》主要是表 现对美好生活 向往 和对青春年华珍 视的 ,但 是 这两 篇皆涉及到对 宇宙和人生的探索 ,而且其 中的哲思竟然 是惊 人的 相 似。如 《 叹逝赋 》中的 “ 人何 世而弗新 ,世何 人之能故?野 每春其必 华 ,草无 朝而遗露 。 ”就此 句 《 文选 》李 善注 解释说 :“ 野 每春其 必华 , 喻人何世而弗新 ;草无朝而遗露 ,喻世何 人之能故 。夫 露之在草 ,无一 朝有余 ,以喻人之居世 ,无一朝而能故也 。 ”也就是说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但 是早 已物是人 非世事 沧桑 。这 岂不与 《 春 江花月夜 》里 的 :“ 人 生代 代 无穷 已,江月 年年只相似”太相像 了吗?人生易老 ,一代 一代无穷无 尽地遁变着 ,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 没有 什么变化 。虽然 两篇 侧重表达 的 感情主题不一样 但是在 阐述宇宙 人生的哲理上却 如出一辙 。又如 《 叹逝 赋 》里 的 “ J J I 阅水以成川 ,水滔滔 而 日度 ;世阅人而 为世 ,人冉冉而行 暮。 …‘ 触万类 以生悲 ,以同节 而异 时。 ”以江水 、 万类表现宇 宙的浩瀚 和 人生短暂 ,这 不正是 《 春江花月夜 》的 “ 不知江月待何 人 ,但见长 江送 流水。 ”江月会待何人? 自然是 “ 川阅水… ‘ 世阅人” 。“ 长江送流水… ‘ 水 滔滔 日度”终是 回归 到 “ 人 冉冉行暮 ”的结局。所 以 《 叹逝赋 》和 《 春 江花月 夜 》尽管一写悼亲朋 一写伤离愁 ,但在 涉及人生的 问题上 两篇却 殊途 同归 。不仅如此两篇最终都选择豁然的态度来处理人生短暂 的悲哀 , 比如 《 叹逝赋 》结尾 “ 将颐天地之大德 ,遗圣人之洪宝。解心累于末迹 ,
曲 同 工之 妙 !
【 关键词 J 《 叹 逝赋 》 ; 《 春 江花 月夜 》 ;相似点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叹逝赋 》是 陆机抒情 赋 中的名 篇 ,是 为伤悼 已故 的亲友 而作。序 云 :“ 昔每 闻长老追 计平生 同时亲故 ,或凋落 已尽 ,或仅 有存者 。余年 方 四十 ,而懿亲戚 属亡多存 寡 ,昵交 密友亦不 半在 。或所 曾共游 一涂 , 同宴 一室 ,十 年之 内,索 然 已尽。 以是 思哀 ,哀 可 知矣 。 ”在 此篇 中 他 借悲 悼亲朋 故 友的亡 逝 ,抒 写 了其对 日月 流迈 ,人世易 往 ,生命 无 常 以及 己之将 危 的深哀 巨痛 。不仅如 此本 篇还将 生命 易逝 的悲哀 与流 光 短促 ,景物变换 和思亲 悼亡交织 在一起 ,写得情理 兼备 ,真挚 动人 。 与《 叹逝 赋 》 比较 而言 《 春 江花 月夜 》的知 名度 和普 及度不 可谓 不 高 不广 ,它是 张若 虚仅存 两首 诗 中的其 中之一 ,是 一篇 脍炙 人 口的七 言 歌 行 ,仅 凭此 一首 就使 张若 虚在 中国古代 文学 史上 芳华绝 代 。前 人评 为 “ 以孤篇 压倒 全 唐 ” ,明 清 以来 的诗 论家 也 曾有 高度 赞扬 ,如 明钟 惺 《 唐诗 归 》卷 六 :“ 浅浅 说去 ,节 节相生 ,使人 伤感 ,未免 有情 , 自 不能 读 ,读 不能 厌 。将 ‘ 春江 花月夜 ’五字 ,炼 成 一片 奇光 。分合 不 得 ,真化 工手 。 ”清王夫 之 《 唐诗评 选 》卷 一 :“ 句 句翻新 ,千条一缕 , 以动 古今 人心 脾 ,灵 愚共感 。其 自然独 绝处 ,则 在顺手 积去 ,宛然 成 章 ……”而 近代 闻一 多先生 在 《 宫体 诗 的 自赎 》中更将 其誉 为 “ 诗 中 的诗 ,顶峰上 的顶峰 ” 。而且学 界对此诗 的研究 、评论也甚 多 ,仅凭 此 《 叹逝 赋 》是难 以望其项 背的 。这首 诗将写游子 思妇 的离 愁放到春 江花 月夜 的背 景上 ,以 良辰美 景衬 托离愁 之苦 ;又 以江月 与人生 对 比 ,显 示人 生的短暂 。这首 诗虽带着些 许感伤 和凄凉 , 但 总 的看 来并不 颓废 , 表现 了作者对 于美好 生活 的向往 ,对 于青春年 华的珍惜 ,以及对 宇宙 、 人生 的探 索 ,境界是很 开阔的 。 表 面上说 , 《 叹逝 赋 》与 《 春江 花月夜 》简直有 些风 马 牛不相 及 , 似乎 它们 是在两条平行 线上用不着 比较就 泾渭分明。无论是 写作背景还 是 文章体裁 ,无论是抒 情手法还是写作 内容 ,要是找这两篇 的不同那简 直 可以信手拈来 不费吹灰之力 。虽然 这两篇作品存在很 大的差异 ,一个 是 晋代太康 的赋作 而另一个是彰显 盛唐的诗篇 ,但是本 文恰 恰是要找 出 如此 大相径庭 的两篇 作品的相 同之处 。下面就从抒情手法 和主题内容这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分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程千帆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
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
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淹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但在一般情况下,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
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
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
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介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
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锤嵘《诗品》卷中评鲍照云:“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张若虚也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生平,后人所知无多。
①他的著作,似乎在唐代就不曾编集成书,②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七的两篇诗,一篇极出色的《春江花月夜》(它同时作为乐府被收入卷二十一的相和歌辞中)和另一篇极平常的《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既无专集,则《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总集、选本或杂记、小说才能流传下来。
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依其编选断限,只芮挺章《国秀集》有将其诗选入之可能,然而此集并无张作。
又今传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
据友人卞孝萱教授所考,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外,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③此十三种,宋时大抵还在,张诗或者即在其内,因此得以由唐保存到宋。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
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比较《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的异同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宏大开阔的景象犹如一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代悲白头翁》叙事性比较强,自然不及《春江花月夜》如此多的意向,如此朦胧、美妙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停留在描绘迷人的海上月夜,它通过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赞美,更多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认真地思考着人生,憧憬和眷恋着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意向;意境;哲理初读这两首篇幅较长的唐诗,个人感觉《代悲白头翁》画面感更强,就像电视画面一样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但《春江花月夜》有种鸟儿虽然已经飞过,但不留下一点痕迹的感觉。
当然这和我个人阅读喜好有关,我平时更喜欢小说等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章。
随着对这两首诗的反复阅读、想像、思索,我觉得《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各有千秋意境:在古代文论中,意境是说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达到艺术的境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中就一目了然的知道了这首诗中至少有五种意向。
,其中“春”出现四次,“江”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夜”出现两次,而“月”是全诗的灵魂,出现了十四次。
这首诗通过月升,月高照、月西下、月落下的整个过程,衬上月下的潮水,沙滩夜空、白云、闺阁、镜台、高楼、鸿雁、海雾、华林等等的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春江花月夜的开阔、朦胧、寂静、甚至有点孤独的画卷,画卷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一副画卷,它注入了作者的对美景的情感体验,诗情、画意、意境交融在一起,带着读者走进画中画,景中景,情中情。
《春江花月夜》用宽阔的自然景色营造了艺术美,自然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宽阔无垠的春天的海面上一片平静,不经意之间春潮和明月相约打破了这先前的平静,,月光笼罩着这千万里的波浪。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唐朝最美的古典诗词《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闻一多评价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的成就达到了同类诗中的最高水平。
整首诗的意境美到窒息。
在这静寞幽深的春江花月夜里,有多少人天各一方,依托着月光遥寄思情,而落月的余辉只能是无可奈何地带着不能宁静的情思,把树影洒满了漫漫无尽的江边。
翻译春江的潮水连接大海,海上的明月和海潮一同生长。
江海相通,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哪一处春江不闪耀着明亮的月光?江水绕着长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月照林梢好像给它撒上了一层雪珠一样。
月亮流洒着一片银辉色,空中霜飞不能觉察,江滩上的白沙不能看清,整个宇宙都浸染着融融月光。
江天一色,连一丝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在空中高悬。
江边什么人最初见到这轮江月?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照向人间?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总是相似。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容易使人产生愁思;又是在长着青枫的浦口,更引起人无限的离愁。
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漂泊?哪处的妇人因思念游子而出现在明月楼头?那惹人的月光在楼头徘徊,想必已照到思妇的梳妆台。
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又还来。
春江花月夜-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全三册)
春江花月夜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 ,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文词俊秀扬名京都。
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修“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选自《全唐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
2.文本分析(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连”字一个“平”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太声势,使人们的视野陡然开阔;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译文: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灰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评: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
《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的影响辨析文献标识码:A唐诗对《红楼梦》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包括对作者曹雪芹、主题思想、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境界的营造、作品整体诗意化特征的影响等,这些已为红学界所普遍认可。
唐诗中,对《红楼梦》影响最明显也最突出的要算唐初的两首著名长诗《代悲白头翁》及《春江花月夜》了。
这一方面,学术界谈得不多也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两首唐诗对《红楼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中诗词的影响,二是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影响。
一、《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诗词的影响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对《红楼梦》中诗词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如果没有《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就没有《红楼梦》中最著名的诗歌《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也就不可能有与此相关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词。
《代悲白头翁》与《葬花吟》的联系具有必然性,两者在艺术手法上和具体的词句方面有太多的相似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两诗都是以春天的桃李花作为起兴,主人翁都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因春花的随风飘落而感慨,进而与自己的命运发生了联系,自哀自怜,从而表现了繁华即逝、美质不常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
再从具体的词句看,这种联系就更明显了。
不妨做一个对比:‚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代悲白头翁》)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吟》)都是七言句,又都是设问句式,由花及人,过渡非常巧妙,把桃李花的特质与美丽少女联系到了一起,为表达主题思想找到了一个象征性的意象。
所不同的是,前者这一意象没有贯穿始终,接下来泛化渲染了青春易逝、人生无常、沧海桑田的悲剧。
而《葬花吟》则主要通过桃李花的漫天飘落,集中表现了林黛玉敏感的心灵、悲剧的体验,意象是贯穿始终的,为表现林黛玉的不幸命运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代悲白头翁》)和‚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葬花吟》),后者仿前者的迹象非常明显,‚叹落花‛也好‚惜春暮‛也罢,其实都是归旨于‚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程千帆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
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
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淹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但在一般情况下,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
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
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
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介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
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锤嵘《诗品》卷中评鲍照云:“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张若虚也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生平,后人所知无多。
①他的著作,似乎在唐代就不曾编集成书,②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七的两篇诗,一篇极出色的《春江花月夜》(它同时作为乐府被收入卷二十一的相和歌辞中)和另一篇极平常的《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既无专集,则《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总集、选本或杂记、小说才能流传下来。
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依其编选断限,只芮挺章《国秀集》有将其诗选入之可能,然而此集并无张作。
又今传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
据友人卞孝萱教授所考,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外,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③此十三种,宋时大抵还在,张诗或者即在其内,因此得以由唐保存到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江花月夜》之比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江花月夜》之比较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
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2017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2)2017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人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因为“大家”二字,在我国文学批评术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和“名家”相对而言的。
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称为“大家”。
只靠一篇诗而被尊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
王、杨、卢、骆四人就从来没有获得过这种崇高的称号。
因此,这一评语事实上是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方面,是出于四杰(王氏对前人此论没有提出异议),而另一方面,又确已超乎四杰。
这是对此诗理解的深化。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
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
(注:见李泽厚所著《美的历程》第七章《盛唐之音》,第一节《青春·李白》)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
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赏《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中时第一次吟诵《春江花月夜》的全篇,我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虽然她不是必背篇目,但我仍然经常拿出来诵读。
《代悲白头翁》虽是第一次接触,但给我的感触也很深。
两首诗都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今夕对比,来表达人生的悲欢,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且各有千秋。
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在开篇便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浪漫的画面。
紧紧围绕着春、江、花掉、月、夜这五个意象,诗人带着我们步入了那幅梦幻般的美景中。
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大,这时,一轮明月与潮水共同飘扬。
月光照亮在水面上,滟滟地随着江波弹跳至远方。
江水柔情地绕着芳丛,月光下,美仑美奂鲜花的树林似的存有工整的雪珠在闪光。
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润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到,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装设在空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之句拖芳甸,月照曝光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到。
”首八句写景,由小至大,由离及近,用柔和的笔触,缔造了一个神话般奇妙的境界,并使春江花月夜变得格外幽静恬淡。
静谧之下,同时也泛动着盈盈的活力。
在《代悲白头翁》中,也是同样的以景起兴。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洛阳城东得暮春景色。
繁华的洛阳城到处都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
但两者描绘的场景是不同的,氛围基调不同,触发感叹的事物也不同。
《春江花月夜》的氛围是静谧的,也是壮阔的,置身在那样触及心灵的清明澄彻的美景中,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人的身心都处于无限空灵的状态,仿佛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中,触发诗人感叹的,是澄澈的空中那皎皎的一轮孤月。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气氛很蒙.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是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多彩的效果.——袁行《春江花月夜赏》相关评论明·胡应《诗》内篇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八,七古凡例云:“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尝非一时杰作,然奏十篇以上,得不厌而思去乎?非开、宝诸公,岂识七言中有如许境界?”清·王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陈兆奎案:《春江花月夜》,萧杨父子时作之,然皆短篇写兴,即席口占.至若虚乃扩为长歌,浓不伤纤,局调俱足.前幅不过以拔换字面生情耳,自“闲潭梦落花”一折,便缥渺悠远,王维《桃源行》从此滥觞.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句句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令浅人言格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春江花月夜》的诗境.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2.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究竟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美誉?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2)生前的名利和身后的名声不尽一致;(3)应注重自身质的提高,不应过于追名逐利;(4)即使是数量很多的作家,真正为人传诵的作品也是不多的.相关艺术作品展示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知属文.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伊吕科为左遗,进中书舍人,出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乡里,表换洪州都督.徙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以张说荐,为集贤院学士.俄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为李林甫所,改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贬荆州长史.请归还展墓.卒,谥文献.2.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原为我国十大古曲之《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由上海大同乐社改编为丝竹乐曲,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在初唐诗坛上,张若虚和刘希夷是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著名诗人,在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一起来看看吧。
张若虚今仅存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七言歌行,仅此一首就令张若虚不朽,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芳华绝代,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明清以来诗论家也曾有高度赞扬,如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未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王志》卷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更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据程千帆先生考证,《春江花月夜》自明初高棅选入《唐诗品汇》,特别是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选入此诗以后,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
自此后,对此诗的研究、评论甚多。
刘希夷在诗歌史上也是一位杰出诗人,他颇具才华而又不幸早逝。
他存诗35首,所作多从军与闺情题材,体裁上长于七言歌行,词藻婉丽,芊绵绮丽,清丽有骨,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
天宝年间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自此大为时人所称赏。
其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吟》、《洛川怀古》等,尤其《代悲白头吟》最为人所称道。
由于《代悲白头吟》与《春江花月夜》都出现于初唐诗坛上,人们自然会将两诗进行艺术水平高下的比较,而普遍认为《春江花月夜》胜过《代悲白头吟》,如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
《春江花月夜》到现在我都背不下来,为什么能到“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到现在我都背不下来,为什么能到“孤篇盖全唐”?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被上天眷顾的宠儿,张若虚应该能算一个。
历史上的诗人浩若烟海,但能留下姓名的却并不多,《全唐诗》中记有诗人二千二百余人,收录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这对于有着近三百年历史,诗歌文化达到中国历史顶峰的唐朝来说实在是不算多,相信有很多诗人都消失在了历史的茫茫尘埃里,无声无息。
张若虚也差点成为了其中之一,如果不是他写下了《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相对于某些成名已久的诗人动辄成千上万字事无巨细的介绍不同,他只有十个字: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
仅此而已,只知道张若虚的人生历史为约670年—约730年,开元年间尚在世,除此之外,也只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提了一下,不过是因为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号“吴中四士”。
张若虚只传世了两首诗,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另一首便是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代答闺梦还》唐·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代答闺梦还》是一首五言长律的闺怨诗,除首尾两联外,余皆对仗,被评为艳丽工整,是上承齐梁、下开盛唐的优秀作品,对于盛唐诗歌的兴盛也起到了不亚于初唐四杰的作用,只是他的其它诗作都已沉睡于历史长河中,实为憾事,幸而还有一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初唐刘希夷与张若虚
初唐刘希夷与张若虚导语:《代悲白头吟》彰显了初唐意象兴起的诗歌之美,与《春江花月夜》成为初唐最有名的两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首诗歌吧!在初唐后期诗坛上出现的几位重要诗人中,刘希夷与张若虚应是榜上有名的,人们也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
也许是二人创作都经历了被误解与被理解的过程。
程千帆先生写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一文,目前《春江花月夜》已经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而刘希夷的诗还有待被人更深层次地去理解。
因此对刘希夷在诗歌史上的价值要重新定位。
一、诗境的开拓一开始人们并不接受刘希夷的诗。
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希夷少有文章,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
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
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孙翌为尹知章门人,所编《正声集》流行于开元间。
说明到了开元间刘希夷诗才逐渐得到人们赏识。
而刘希夷的是之所以不被人们赏识可能“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
元代辛文房作《唐才子传》时说:“希夷,字廷芝,颍川人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
”不管是宋魏泰还是明人高,这些唐后的诗评家对刘希夷创作评价都不高,他们没有看到刘希夷的真正价值。
只有少数诗评家对其个别作品给予了赞赏。
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在谈到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句时说:“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虽足传当时后名后世。
”闻一多是真正肯定刘希夷的地位。
他《宫体诗的自赎》一文详细分析了刘诗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指出刘诗蕴含着一种“宇宙意识”,表现出兴象玲珑的意境。
如云:“他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到了那玄学家所谓的‘永恒’――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在他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了,一切都没有了。
相传刘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时,吃一惊,吟到‘年年岁岁’二句又吃一惊。
刘希夷泄漏了天机,论理该遭天谴所谓泄漏天机者,便是悟到了宇宙意识之谓。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比较
诗美与思美的结合──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比较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
《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
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
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
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
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中时第一次吟诵《春江花月夜》的全篇,我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虽然她不是必背篇目,但我仍然经常拿出来诵读。
《代悲白头翁》虽是第一次接触,但给我的感触也很深。
两首诗都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今夕对比,来表达人生的悲欢,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且各有千秋。
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在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诗人带着我们走入了那幅梦幻般的美景中。
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与潮水共同升起。
月光照耀在水面上,滟滟地随着江波跳跃到远方。
江水温柔地绕着芳丛,月光下,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有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悬挂在空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首八句写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静谧之下,同时也泛动着盈盈的活力。
在《代悲白头翁》中,也是同样的以景起兴。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洛阳城东得暮春景色。
繁华的洛阳城到处都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
但两者描绘的场景是不同的,氛围基调不同,触发感叹的事物也不同。
《春江花月夜》的氛围是静谧的,也是壮阔的,置身在那样触及心灵的清明澄彻的美景中,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人的身心都处于无限空灵的状态,仿佛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中,触发诗人感叹的,是澄澈的空中那皎皎的一轮孤月。
而《代悲白头翁》的环境是热闹的、动感的,但在热闹中夹着丝丝暮春花落的寂寥。
“洛阳女儿好颜色”,面对着漫天飞舞的落花才生出了那许多的感慨。
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的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落花,逝去的是花的颜色,还是青春的红颜?今年赏花的是青春的我,明年赏花的又会是谁呢?花落了,还会再开,人老了,青春还会重来么?所叹的,是春光的流逝,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悲凉。
《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我们无从知晓。
月亮亘古不变一直在那,他经历了什么,遇见过谁,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短暂的生命似乎都不足为道。
但在如此美妙的景色中,空有悲情岂不太煞风景!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也算是诗人从这清灵的景色中感悟到的豁达与欣慰吧!因此,《春江花月夜》较之《代悲白头翁》,就更多了一份豁达乐观和清新之感。
但《代悲白头翁》中也毫不逊色。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松柏已被砍伐干枯成了柴薪,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世事变化的必然性。
物是人非,“古人”早已“无复洛城东”,而“今人”还在“落花风”中叹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宇宙永恒,而青春易老,人生易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这十句诗,概括叙述了白头翁一生的经历。
白头老翁曾经也是一伟翩翩美少年,那时的他也是锦衣玉食,常常和公子王孙们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
然而,当他一旦生病衰老,就再无人理睬,三春行乐也不再是他所能拥有的生活。
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生活的眷恋、向往,也传达了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便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也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
鸟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这段对白头翁人生经历的描写与感叹,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的老人们。
如今白发苍苍,皮肤干皱,步履蹒跚的老人们,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
他们也曾是谦谦君子,翩翩少年,也曾是清甜可人,身姿曼妙的少女;他们也曾奋斗在追梦的路上,也曾反叛过长辈的束缚……他们也曾有过孩童时代,也曾拥有青春年华,他们也曾与现在的我们一样,是一个时代的创造者、建设者、守护者。
如今,他们衰老、退化,成为了新的年轻一代中的弱者,属于他们的繁华一去不复返。
而正值青春的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老人,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时间的长河中重复着一代代老去的规律。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到老人身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就像他们曾经爱着孩子那样回爱着他们。
那么,青春易逝,这自然规律又何须悲叹?爱若无限,生命有限又何须唏嘘?对老人尊、爱、敬,又哪来的白头翁之悲呢?再回到《春江花月夜》上。
诗的接下来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江月年年望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却一直未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奔腾远去。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的景色转到了人生之景,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总体写出了游子与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游子就像那飘忽不定的白云,一去不知在何处停留,只留下青枫浦上思妇愁肠百转。
谁家的游子正在外漂泊?谁家的亲人在楼中念思?有多少人正经受着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啊。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八句承接着“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那“月”不正是楼上孤独的思妇吗?“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因浮云游动,月亮的光影明灭不定,似乎含着愁情;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折磨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却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写完了思妇,诗人又对在外的游子进行了一番描写。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亲人还远隔天涯。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孤寂凄苦之情。
沉沉的海雾遮隐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间的道路是多么的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着,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这月光归到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和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
诗人为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
他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了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风景画,尽情地赞叹着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他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整首诗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蒙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去感受其中美的真谛。
这两首诗都为世人所推崇,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从诗中传达出来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代悲白头翁》的基调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在认真地思考着人生,眷恋和憧憬着生活中的美。
《春江花月夜》中有愁有叹,但却充斥着乐观豁达,亲情爱情的温暖和对美好的追求。
或许,这两首诗都想告诉我们,珍惜时光,珍惜现在,珍惜所爱之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不忘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