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

这三十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篇: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中国开始逐渐开放向外部世界。

这种社会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题材。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主义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例如,《围城》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一本小说,通过对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社会改革和人性困境。

此外,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作品还深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展示了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中国文学作家开始关注西方文化,并吸收其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使得作品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还有深入世界并吸纳他国文学的开放性,如《红楼梦》等。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作家们开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创作。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对不同群体和地域展开关注。

作家们开始关注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对农民工、农村生活等进行深入剖析和表达。

同时,他们还开始关注女性、少数民族、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用文学方式表达他们的命运和心声。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反映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作家们通过作品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还越来越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探索。

作家们通过对个人情感和内心矛盾的描写,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关注个人的文学创作形式更加多样,从小说到散文,从诗歌到戏剧,包罗万象。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一、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消遣游戏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其次,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注意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再次,在语言和形式上,摒弃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论新文化运动》(吴宓)、《评<尝试集>》(胡先骕)三、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四、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提纲
一、引言
-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 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在过去三十年的演变
二、文学主题的变化
-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主题选择上的变化趋势
- 探讨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创作风格的演进
-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风格上的演进
- 分析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和影响
四、文学流派的兴起与消亡
- 系统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同流派
- 追溯流派的兴起和消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文学市场的发展
- 着眼于中国现代文学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发展
- 探讨文学市场对作品创作和艺术性的影响
六、外部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 分析国际交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作用
七、结论
-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 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列出所参考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注意:以上提纲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的提纲,不涉及具体内容的概述。

请根据需要进一步完善每一部分的内容,以展开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一、新趋向与热点聚焦(一)关于文学史建构的探讨文学史的合理建构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一直是研究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开启以来,对于文学史本身的论争就从未停息,从对尘封作家作品的发掘与重评,到对“雅”“俗”二元对立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再到对“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等文学价值标准的考量与批判,反思浪潮不断涌入文学史研究的各个领域。

在不断的反思与争鸣中,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命名、分期以及文学史书写的价值立场、叙述方式、话语权力等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

近年来,研究者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不断推进,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观点。

在现代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问题上,学界不断对以往被普遍认同的以“文学革命”为起点的“1917年”说和以五四运动为基点的“1919年”说提出修正和质疑。

如学者栾梅健通过对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语言、结构、主题意旨等的考察,认为该作具有断代价值,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标志的界尺”,其发表时间“1892”年,即可算作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1)。

严家炎先生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辟和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它的最初的起点,根据我们掌握的史料,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甲午的前夕。

”(2)丁帆教授则主张将“1912年”作为“新文学发端的起点所在”(3)。

这些观点都试图将现代文学的起始时间“前挪”,由此也引发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学界对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观照主要有两个面向:其一,对既有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与反思。

如李永东先生撰文反思“新文学史观话语霸权地位”(4)在具体的文学史写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歪曲与遮蔽;贺仲明先生则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考察反思了文学史写作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商业文化等权力因素对文学评价与作家作品价值定位的影响(5);而文学史书写中的古典诗词、通俗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及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等的地位与入史问题更是研究者反思与讨论的焦点话题(6),如陈国恩教授就指出在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问题上应当“防止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7)。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研究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

(研究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

(研究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分析该时期中国文
学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变化与影响。

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
与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学逐渐从政
治中独立出来,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风
格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流行起了小说、随笔等多种文学形式。

政治环境变化与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不可分割地与政治环境的变化相伴随。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政治思想,是对政治制度的
呼声与探索;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文学也逐渐从政治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在这个时期,文学逐渐开始追求纯粹性和个
性化,其中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深受读者
喜爱。

文化变革与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也受到了文化变革的影响。

从文学的诞生到现在,文化一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模块。

如今,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文化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文学作品逐渐开始与社会联系起来,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

同时,作家的写作主题也从政治转向了日常生活,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结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不仅代表了文学的发展变化,更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动态。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但正是这种发展经历,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现代文学会继续秉承这种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主题思想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文学流派1. 朦胧诗:以北岛、舒婷、海子为代表,主张回归自然,反对文学的功利性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2. “新浪潮”:以余华、苏童、史铁生为代表,倡导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文学的陈旧和僵化。

3. “后现代”:以李银河、韩少功、王蒙为代表,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注重语言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4. “乡土文学”:以阿城、莫言、杨显惠为代表,强调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挖掘,展现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5. “女性文学”:以王安忆、张爱玲、席慕蓉为代表,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世界,反对男权主义和传统的家庭观念。

二、代表作品1. 《北岛诗选》:收录了北岛的代表作品,如《波光粼粼的星空》、《蓝色的窗》等,反映了朦胧诗的主要思想和风格。

2.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农村家族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命运,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3.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和坚韧,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4.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山村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复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部杰作。

5.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的代表作品,以自传体式写成,展现了一个女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被誉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主题思想1. 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反思和审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和坚韧。

2.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中国现代文学在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阿城的《牛》、杨显惠的《荒野》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个多元而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回顾这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价。

第一篇: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意味着文学批评与理论的重大转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界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上,为文学作品提供准确而有深度的解读。

此时的文学批评家与理论家们勇于挑战现有的文学观念,探索新的文艺创作路径。

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批评方法上,中国的文学评论家摈弃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与个体化的阐释。

其次,理论基础的不断丰富也为文学批评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引入,使得文学批评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文学批评与理论的交流与对话被越来越重视,不仅有国内的学术讨论,还有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第二篇: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是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多元化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中国作家开始以更为真实、生活化的方式创作。

他们将目光从庸俗的斗争转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题材和创作风格。

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以对现代人的关注与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对时代的深刻触动。

其次,女性文学逐渐崭露头角,展现了妇女的独立与追求,引起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此外,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新兴题材也逐渐崛起,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在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以及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学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能够在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为我们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现代文学三十年(专题整理)

现代文学三十年(专题整理)

现代文学三十年(专题整理)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一、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以前的尝试(近代文学变革):<1>新诗派:“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2>“诗界革命”: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3>“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图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4>“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5>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与精神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承袭。

晚清裘廷梁等已呼吁提倡过白话文;<6>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辛亥革命后<7>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8>现代出版业的发展<9>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10>军阀政治对思想统治较松动出现相对自由的一段时间2、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之肇始(2)《新青年》对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两方面的工作:<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3)文学革命中重要言论的提出(“文学革命”主张的提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在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提出文学进化观点“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废文言而倡白话(文白之争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不模仿古人须将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在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提出“三大主义”作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难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3、文学革命的提出与发展胡适、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文学改良“八事”、文学改良“三大主义”)得到的回应:(1)钱玄同:至《新青年》的信,强调推行白话文的重要及迫在眉睫(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良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3)傅斯年:围绕“文言合一制定国语”提出设想;(4)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进行文白之争;(5)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概括文学革命宗旨(6)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7)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8)傅斯年、罗家伦创办《新潮》月刊(9)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集中力量摧毁当时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如“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于时代 的优 秀作 品” 『 3 ] , 有研究者认为 , 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文艺的讲话 , 有着极强的现实性 、 针对性。它 发 出了整治 当前文艺乱象的强烈信号 , 为振兴和繁 荣 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指明了方向。张炯指出: “ 习近 平 总书记在 文艺 座谈会 上的讲话 , 高 瞻远瞩 , 内容 丰 富 ,进 一 步 阐 明 了文 学 艺 术 的 多方 面 的本 质 规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0 6 — 1 2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 资助项 目“ 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研究” ( 1 4 F Z w0 5 4 ) 。 作者简介 : 陈定家 , 男, 湖北红安人, 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博 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为文艺理论 。
当前 文论 研 究 的趣 尚 与风 貌
关键 词 : 文 艺理 论 ; 习近 平 文 艺 座 谈 会 讲 话 ; 文 学批 评 ; 文 学评 奖
中图分类号 : I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0 1 4 ( 2 0 1 5 ) 0 5 — 0 0 6 7 — 0 9
学 理论 和文 艺 思想 的最 大亮 点 。
算多 。笔者不揣简陋 , 管窥蠡测 , 略举如下几例 : 一
是 习总书记 “ 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及 其相 关讨论 ; 二是重塑文学批评精神 , 加 强 文 学 队 伍 建
设 ;三 是各 类 文学 评 奖 所 引发 的文 学 论 争 与反 思 ; 四是 网络文 学 发展 的新 动 向与新 问题 。我们对 这 几
要有: 习 总书 记 “ 在 北 京 文 艺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 及 其 相 关 讨论 ; 重 塑文 学批 评 精 神 , 加 强 文 学队 伍 建 设 ; 各 类 文 学 评 奖 所 引 发 的 文 学论 争 与反 思 ; 网络 文 学发 展 的新 动 向与 新 问题 。 对 这 几 个 问题 做 简要 梳 理 与 评 介 , 能 从 不 同侧 面 展 现

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史的眼光

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史的眼光

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史的眼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作为我们的教材,从总体上依时间顺序将1947年一月到1949年7月文学创作分三个十年,进行了介绍与研究。

本书作为修订版,新增了1987年以后的部分文学,从编撰者之一所记的后记中可以看出,修订版较原书更为成熟,作为教科书更加具有意义。

所谓的现代文学,是指大体上以胡适《文学改良雏议》为开端,止于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字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这种文字、文学的现代化过程是与我们三十多年的历史紧密相关的。

比如反侵略时期文字的爱国性,革命时期文字的偏激和政治性等等。

根据王瑶先生的看法,该书是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文青年研究工作者编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他们吸收并反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打破狭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除尽可能地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外,也同时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在我看来,三个十年的划分标准都是文学思潮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

这是作者在强调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与规律。

又通过这一时期思潮运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或结果,总领该章节下的内容,对不同的文学派别进行了讲述,对该时间段贡献或影响特别大的作家进行了专章式地讨论。

这三个时间段并不是孤独分离的,从流派和作者在该书中的继续性可以看出,作者更注重的是比较同一流派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创作方向的变化,不同流派的竞争,不同政策时代对文学家们创作的影响。

尽管都是在用现代文学在表达现代人的思想,但我们可以看出对私人作品而言,所要求的创新与独特并不多,社会就是条铁链在拉扯思想的表达方向。

我并不是说作家们是在背离他们的想法,我指的是他们在为时代而写作,他们企图宣扬时代所使他们产生的某种精神。

从前期看,大多数作家是在表达爱国,拯救社会;后期而言,我看到了更多的文学斗争以及一些不知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在宣扬某种政治政策的表达。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文学考研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文学考研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热点之一:时值新世纪初叶,学术界对于刚刚过去的百年历程充满好奇,渴望探索。

无论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还是对文学研究业绩的梳理,都成为一时的研究热点。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草创于八十年代后期。

该书收录了1900年至1992年间1200多部研究论著,基本反映了这九十多年间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九十年代,由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以煌煌四部的篇幅,试图展现"文艺学的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的历史,或者说具体点是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史学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杜书瀛总序)。

进入新世纪,这种学术史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或作家研究史、或专书研究史,或分体文学研究史、或断代文学研究史、或学科研究史,或重要学者研究等。

至于相关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在这类著作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杨匡汉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中国文学史学史》(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及《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以及经验教训等作整体疏理思考、分析研究。

《中国文学史学史》分三卷十编,从中国古代诗文评、目录书、文苑传、文学选本、笔记、评点、杂论等资料中钩稽出具有文学史意味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又按照时间线索和文体原则,将百年来文学史的写作分为通史和断代两种类型予以观照,并就韵文类诸史,散文史、小说史、戏曲史、民间文学史、俗文学史和民族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区域文学史及其他专史等不同类别的文学史,条分缕析,论述其形成、发展及繁荣状况。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也具有文学史和学术史相结合的意义,涉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思潮、宗教、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术文化、文人境遇、门阀世族、都市生活、民族关系、民族文化、艺术、审美文化、文学传统、地域文化、交通、科举制度、幕府制度、出版藏书、女性创作等二十多方面的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界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阶段。

三十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蓬勃发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光辉灿烂的艺术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这种迅猛的变化对于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他们以自己得独特的视角和感知,描绘了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体现了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以娴熟的笔法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对于城乡社会的冲突和矛盾,还是对人性的研究,都能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品中找到独特的表达。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得益于对于文学形式的创新和开拓。

在三十年间,我们看到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文学形式的崭新呈现,作家们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文字,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使得作品更加多样化,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也在不断与国际接轨。

在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作家的自觉追求和创新突破,也能感受到国际文学的影响。

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作品在各种竞争与消费之下,变得更加容易被遗忘。

同时,市场流行的文化也对于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家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保持独立的创作精神。

三十年的时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中国现代文学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作品,理解和关注作家们的辛勤付出,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近百年来中国出现的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的文学作品。

三十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指1980年代至2024年代的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大特殊时期,对中国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极大限制,许多作家、艺术家受到打击、迫害,文学作品基本上停滞。

1980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现代文学开始逐渐复苏。

2.文学的自由与个体价值的探索:198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复苏的关键时期,作家们开始敢于表达个人的想法、体验,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独立见解。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化,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关注个体的价值与人权问题,如《红高粱》等作品。

3.小说的繁荣:1980年代至今,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创作形式之一、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成为表达个人及社会关注的重要媒介。

其中,《丰乳肥臀》、《妻妾成群》、《梦回大清》等作品都取得了较大的影响。

4.频繁的文化转型: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文化转型,包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

这些转型为作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社会背景。

他们通过文学的方式反映和探讨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挑战。

5.青春与成长:许多中国作家在这三十年间以青春与成长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创作,通过描写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追求、困惑、挣扎和成长。

如《围城》、《红楼梦》等作品都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这一时期年轻人的心理和现实。

6.女性文学的崛起:这三十年间,中国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关注点,呈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挣扎与追求。

她们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家庭与事业平衡,如亦舒、莫言等作家。

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形式研究之路

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形式研究之路

《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形式研究之路》摘要:形式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学研究中持有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把文学作品本身作为关注的中心,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等形式要素为研究对象,强调文学文本的意义自足、结构自足和功能自足,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随着对于结构主义的引进,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积极地介绍、阐发和研究结构主义,如林敏的《略论结构主义的结构认识方法》,李幼蒸的《关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辨析》、袁可嘉的《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张隆溪的《语言的牢房——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等,这一时期出版的许多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研究文章,都对结构主义文论做了专门的介绍和分析,如谭学纯、唐跃的《语言和文学:结构主义原理及其研究思路》,龚晓斌的《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基础》,雷月梅、马海良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与二项对立》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技巧等形式因素吸引了理论家的目光。

西方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和发展,参与到文学理论的建设中,拓宽了中国文学形式研究之路。

关键词:形式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形式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学研究中持有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把文学作品本身作为关注的中心,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等形式要素为研究对象,强调文学文本的意义自足、结构自足和功能自足,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

20世纪,在西方文艺界,文学形式研究领域出现了三个重要流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不断引进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西方的形式主义文论亦参与到新时期中国文论的建设过程中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心一度停留在形式问题上。

由于受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形式主义各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跌宕起伏,时而走向辉煌时而陷入低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

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

”[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

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

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

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

[2]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

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

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

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

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

作为一种妥协方案,遂产生所谓“近代中国文学”概念乃至“近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分支。

此外,在文学性质、价值的认定乃至审美评价等方面,除《海上花列传》等“狭邪小说”、《官场现形记》等“四大谴责小说”外,中国国内学者对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现代文学界“重评”、“重写”思潮的流行,包括当代文坛“通俗文学”创作的兴盛,范伯群等学者开始重新关注张恨水等通俗作家、“鸳鸯蝴蝶派”等通俗文学流派;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亦开始受到重视。

近乎与此同时,林培瑞(Perry Link)、皮科威茨(Paul Pickowicz)、张赣生、魏绍昌、杨义、吴福辉、王德威、张英进、傅葆石和李欧梵等海内外学者同样都有意识地将视点从知识精英转移到都市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对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和电影作了重点研究。

这种目光转向所带来的成果,尤以王德威等学者对晚清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研究,如《被压抑的现代性》论著,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很大影响,进一步推进了一段时期以来的整个华语现代文学研究的“晚清转向”。

进入新千年以来,清末民初文学,包括通俗文学,从作家作品到社团流派,从学科反省到文学史观讨论、文学史编撰,从思想文化到期刊媒介,等等,已经成为华语现代文学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和持续不衰的热点。

回顾三十年来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研究,其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文学史地位问题。

如前所述,此前的现代中国文学,无论在学科观念上,还是在文学史物件、范围、分期诸方面,绝大多数“以五四为起点”,而将清末民初文学乃至通俗文学排斥在外。

近三十年来,在“重写文学史”思潮,以及“20世纪文学”、“百年文学”、“现代中国文学”等学科观念或文学史观中,清末民初文学、通俗文学,已经被相当部分的学者所接纳、认可;已出现了不少涵盖清末民初文学、通俗文学的文学史著作、教材。

2.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作家、作品研究与思潮流派乃至专题专史研究问题。

近三十年的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作家作品,到流派思潮,再到专题专史这样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

作家作品研究,是过去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如关于《海上花列传》、“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研究。

流派思潮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通俗文学思潮,尤其是过去争议较大的“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方面。

相关成果有《礼拜六的蝴蝶梦》《民国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等。

近十多年来,清末民初通俗小说研究,出现专题化、专史化走向,代表性著作有《鸳鸯蝴蝶派:20世纪初中国城市的通俗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民国通俗小说论稿》《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等。

3.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问题。

以多学科和跨学科视野、方法研究清末民初通俗文学,是近十多年来又一个发展趋势。

在清末民初文学源流研究方面,多延伸至古代俗文学、尤其是明清通俗文学,如刘扬体《病态文学的盛衰》、武润婷《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以情抗理”文学思潮》等。

在发生基础、背景、演化研究方面,则涉及到文化学、传播学乃至科学技术领域或视点,如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

在审美价值、历史贡献和文学地位方面,也更增添了各种“后思想”视野与方法,尤其是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如王向远《中国的鸳鸯蝴蝶派与日本的砚友社》、袁荻涌《鸳鸯蝴蝶派小说与西方文学》等。

近三十年来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或扩展的空间。

就我自己的理解或兴趣而言,如下一些问题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①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史料整理,如作品编目、索引;②清末民初通俗文学中的作者、读者转向问题;③清末民初通俗文学文体、语体问题;④清末民初通俗文学尤其是小说的“雅俗互动”问题;⑤清末民初通俗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先锋”与“大众”的关系问题。

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关于近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的种类、数量,由于资料所限乃至分类和取样方式不同,至今未有准确的统计。

不过根据已经发表的期刊目录、汇编、叙录等相关推测,其总量当在四千种以上[3]。

对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的研究,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20年代关于文学期刊的零星述评,尤其是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国以后,相关学者也在现代文学期刊史料、资料整理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及其《补编》,现代文学期刊联合调查小组编纂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初稿),刘华庭等编纂的《中国现代戏剧电影期刊目录》等。

近三十年来,近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问题,无论在历史学、出版编辑学、图书情报学、新闻与传播学等领域,还是在现代文学领域,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出版、新闻、传播、图书情报乃至历史等学科而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国国内相关机构或学者就在报刊出版史资料方面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3集,1982-1983),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

近年来,随着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在我国高校和学界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中国新闻史乃至报刊史研究的论著、教材,如《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方汉奇主编,1981),《中国期刊发展史》(宋应离主编,2000)、《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2002)等。

此外,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撰写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相关论文。

从通史性的新闻传播史,到专题性的报刊史乃至期刊史,是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一个趋势。

就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而言,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的更新和研究视域的扩大,不少学者把目光转向现代期刊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如《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唐沅等编,1988)、《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略》(黄志雄,1995)、《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周葱秀、涂明,1999)、《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刘增人等,2005)等。

此外,在文学期刊的区域研究、专题研究等方面,也出现了一批成果,如《抗战时期桂林文艺期刊简介和目录汇编》《上海“孤岛”文学报刊编目》《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等。

不仅如此,国内外学者、研究生还进一步将期刊研究与文化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结合起来,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学术论著或学位论文,如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王晓明《批评空间的开创》,Michel Hockx《Questions of Style: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1911-1937》,以及关于《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杂志的专论、学位论文等。

然而,在我看来,无论上述哪一个学科,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上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或不足。

这里,我主要谈谈“同人期刊”研究问题。

“同人”(doujin)一词源自日本,其义之一为“志同道合的人、同好”。

日文亦以“同文志”(doujinshi、fanzine)指涉“志同道合者出版的书籍、刊物、漫画等”。

五四前后,随着现代中国留学运动和文化文学运动的结合,中日、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同人”乃至“同人刊物”语汇、概念和观念遂为新文化、文学界所接受和传播;而“同人期刊”则一度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生产与传播实践一种非常普遍的形式和方式。

其情形正如《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所说:“‘五四’以后,所有的新文化阵营刊物,差不多都是同人刊物,一个人为中心,号召一些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组织一个学会,或社,办一个杂志。

每一个杂志所表现的政治倾向,文艺观点,大概都是一致的。

”(《〈现代〉杂忆》)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同人期刊”是现代中国文学、文化史,尤其是社团流派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但是,在以往研究中,无论是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还是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都明显对同人期刊问题少有关注。

在新闻与传播学研究领域,一般新闻传播史受“新闻学”或“新闻学史”传统的影响,往往偏重新闻性强的“报纸”而不是“期刊”;即使是在对“期刊史”的研究中,亦缺乏对“同人期刊”现象,包括与两者密切相关的“同人文学”、“同人文化”现象的专题研究。

在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要么仅限于期刊个案和文学现象个案的结合,要么止步于社团流派与相关期刊一般背景或关系的综合描述;而鲜有从“同人期刊”自觉意识和观念出发,对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中非常突出的“同人期刊”,包括与之相关的“同人媒介”、“同人传播”现象进行系统而专门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