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探索作者:靳辉明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3期〔作者简介〕靳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

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王永贵等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等问题上做了新探讨。

该著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该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掘。

该著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发展的基石,展现了其鲜明特色,是指导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

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列宁提出的科学的意识形态理念和“灌输”理论,开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先河。

毛泽东则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新的实际,对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学说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该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考察和阐释。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精髓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等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思想,开启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新征程。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

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贡献及现实启示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与马克思共同奠定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石。

尤其在晚年,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恩格斯晚年的学术著作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他的主要贡献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首先,恩格斯在晚年通过学术著作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危机。

他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作品,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家庭和个体的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内在的矛盾。

这些著作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矛盾关系,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行动指南。

其次,恩格斯在晚年积极参与了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

他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与马克思一起创建了第二国际。

恩格斯以积极奋斗的姿态,不断地为无产阶级争取权益,同时也高度关注国家机器对工人阶级的欺压和打压。

他在政治实践上以国际主义的精神,努力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不断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恩格斯的晚年意识形态斗争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具有现实启示。

首先,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提醒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批判现实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我们需要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恩格斯对晚年积极参与斗争的态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无私奉献和为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为人民争取权益发声。

同时,恩格斯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我们要善于凝聚力量,团结起来,共同为拥有美好未来而奋斗。

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斗争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依然有重要的启示。

在今天,我们需要以恩格斯的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社会的本质和矛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我们应有的权益。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的精髓 主要包 括他 们对 意 识 形 态 含 义 的科 学 阐释 ;
形态》 的公开发表和 12 9 9年卡尔 ・ 曼海姆 《 意识形 态与乌托邦》 的出版 , 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 , 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
人们 认识 的深化 , 识 形 态 这个 概念 不 断 发 展 和演 意 变, 并逐 渐成 为一 个 内涵 丰 富 、 杂 多 变 、 义 丛生 复 歧
的概念 范畴 。直 到今 天 , “ 识形 态 ” 词 含 义 的 对 意 一
对 意识 形态本 质特 征 的深刻 揭示 以及 对 意识形 态功
能的全面阐述等 , 重温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
态思想 理论 能给 我们许 多 新 的启 发 。


马 克思 恩格斯 对 意识 形态 内涵 的科 学阐释
次 人 才 培 养 工 程 ” 项 课 题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专

方法 来分 析和 界定 意识 形态 。意 识形 态一 直也 是 国
来 确认 的 、 与物 质前 提 相 联 系 的物 质 生 活 过程 的必
内哲学、 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
学术 界一 方 面是大 量 介 评 西 方 的 意识 形 态 理 论 , 另
识学 , 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 、 其 宗教神
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 , 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 认识 的界 限及认 识 的可靠 性 , 而 去改造 社会 。 进
爿 本文 系国家社 科基 金项 目“ } 经济全球化与我 国社 会主流意识形 态建设研 究” 项 目编号 :5 K 03 和江 苏省“ 3 ( 0 A S0 ) 33高层

著《 意识形 态原理 》 有 的翻译 为 《 想 的要素》 ( 思 、 《 意识形 态 的要 素 》 ) 10 等 (8 1—10 85年 出 版 ) 中最 早 提 出 了 “ 识 形 态 ” 词 , 把 它 引 入 西 方 哲 学 意 一 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解剖和揭示意识形态本质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旨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和分析不同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阶级利益和权力机构的支配。

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首先启示我们,意识形态并非无中生有的东西,而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它通过明确社会利益的驱动力,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和目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用来掩盖社会矛盾,控制和操纵人民,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这一现象,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觉察和批判能力。

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还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意识形态既是权力机构与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是支配阶级意识和被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

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被社会主义思潮所推动下,往往会以民主自由的名义,通过意识形态的讲解制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试图露出这种伪装,并敦促人们超越表象,挖掘现实。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也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解读大规模宣传、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讲解方面。

再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积极变革和历史进步的潜力。

意识形态不仅是权力机关的统治工具,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动力和工具。

批判意识形态不仅是揭示其阶级本质,更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性,推动社会自由平等的实现。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一些社会运动和群体抗议就是通过揭示统治阶级利益与意识形态背后的矛盾和合理性,发出对社会主义、人权和民主的呼声。

然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也需要我们从苛求与全盘否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和适应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在当代多元化、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理论的挑战和意识形态的变异需要我们更为深入地探讨和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源、发展和功能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源、发展和功能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源、发展和功能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作者:田恒国来源:《宁夏党校学报》2021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客观规律。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因此,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构建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在还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之前,这些规律必然发生作用。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么这些意识形态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运用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原理,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3-040-008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因此,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构建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消滅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解放全人类,当然也就必然要求消灭维护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述中,对意识形态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统治需要运用的共同规律。

在还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之前,这些规律必然发生作用,无法人为消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那么这些意识形态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

只不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是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特点及未来趋势作者:王永贵徐凯翔来源:《阅江学刊》2022年第03期摘要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全局,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界研究聚焦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议题,为该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体来看,既有研究具有跨学科与多层次相贯通、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问题性与对策性相联结、兼顾国际国内两个视野等特点。

展望未来,学界应不断完善与创新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深度与研究方法,为新时代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①,但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转捩和社会思潮汹涌激荡的格局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我们有必要对此命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期在呈现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究这一重大命题的研究动向及未来趋势,为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铸牢意识形态防线提供理论依据与学理支撑。

一、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新时代以来,综观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围绕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风险挑战与治理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研究。

(一)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研究明晰命题的内涵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进行解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架构来考察其内涵。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吕红【内容摘要】“意识形态”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二本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当作一种虚假的理念从而成为批判的对象。

其实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深刻的产生根源。

在新时代强调意识形态,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新时代【作者简介】吕红(1995 ),女,山西吕梁人;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阅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理解,其实是偏向消极意义的。

他们在书中,对意识形态的描述,是认为其是一种虚假的、欺骗人的思想,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所谓一些人自我幻想的成果。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对“意识形态”,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理性又十分具体的反驳。

黑格尔哲学最明显的特点和它最大的漏洞,就在于他将一切自己可以解释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归结到“绝对精神”或者是“绝对观念”。

黑格尔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即便后来他的学生分裂为“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他们也都是仅仅肤浅地围绕一些庸俗的问题展开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予了法国大革命相当高的评价。

马、恩认为其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德国的思想家都只是着眼于在精神领域进行思想批判时,法国人民举起了武器,向传统的政权和权威发起进攻,实现了真正的实践中的反抗,具有历史性意义。

二、“意识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意识形态”并不是靠着几个德国的玄学家坐着苦思冥想、胡乱捏造出来的东西。

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的根源。

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一提到“意识形态”,很多人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认为这种东西就像是封建迷信,就像是宗教神学一样控制人思想,影响人行为的一些可怕的东西。

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据

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据

第42卷第1期2021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2No.1Jan.2021[文章编号]1004—5556(2021)01—0011—04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据闫恒,伍志燕(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探索的重大成果,也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创造性地赋予了意识形态崭新的内涵并描述了其含义与特征,指出了意识形态主要影响因素,即物质利益、社会生产方式、人的活动及思想认识、世界历史性交往与普遍联系等。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持续散发着巨大的理论魅力,而且对当代意识形态领域也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511[文献标识码]A Vcl:10.0999/j.isss.1004-5556.0021.01.003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于1546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首次在这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巨著中提出并使用。

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也未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

”4但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安全战略上,影响重大。

因此,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意识形态的含义及其特征(一)意识形态的含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指的是“分别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施蒂纳以及各式各样的先知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与德国社会主义”,2]P44即“德意志意识形态”。

其二,是从广义上理解的“意识形态”,它是阶级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维系其统治地位而炮制的特殊性概念,即“观念上层建筑”。

正确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价值和当代启示

正确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价值和当代启示

正确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价值和当代启示作者:陈丹丹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4期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后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深入批判,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界定。

一定意义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

从“意识形态”的规律出发,能为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价值;当代启示;意识形态建设一、准确掌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刻内涵(一)虚假的观念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批判德国哲学家们双脚悬空、天马行空地勾勒美好愿景的唯心主义,批判作为一种观念体系颠倒了现实世界和主观世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意识形态本应源自生活,是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但德国哲学家们却将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形似相机的倒立成像原理,本末、主宾完全倒置,对社会现实的颠倒是其虚假性最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进行否定性定义的最初来源。

(二)带有鲜明阶级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绝对优势的统治阶级,必然设身处地地为本阶级谋取利益,必然服务于本阶级的各种需求,在包括物质生产在内的各个领域,提出代表本阶级思想、主张和愿望的的观念体系,用以影响被统治阶级,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主导。

此外,对于革命阶级而言,将本阶级的思想和利益包装成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革命任务和口号,有利于其迅速占据舆论基础,广泛发动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团结社会历史主体,进行革命阶级斗争,进而摧毁旧的社会形式,夺取阶级斗争的伟大胜利。

因而,意识形态在表达其阶级性特质的时候,分别对应不同的阶级而拥有使用过程中的双重标准。

(三)观念的上层建筑除了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批判,對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进行揭示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探讨了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聂海杰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针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症结,在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的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844年以前的开始形成期、1844—1846年的基本确立期、1847—1867年的丰富深化期和1867—1895年的补充完善期。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主要包括:(1)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性视角,从世界观和历史观层面将意识形态明确界定为颠倒的先验体系,并在价值观层面将之区分为统治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2)阐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既唯物地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又辩证地分析了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反作用。

(3)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和规律。

立足于唯物史观高度,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运行轨迹。

(4)指明了终结传统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及其现实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旦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即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随之而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实践地超越资本时代,并将终结一切颠倒的和虚假的意识形态。

(5)确立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摒弃了传统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一切”的虚无主义倾向,赋予意识形态以肯定的即革命的和批判的原则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支撑,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及其根源,从而采取正确的原则和策略来破解意识形态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解放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03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16-08作者简介:聂海杰(1981—),男,河南省尉氏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

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

㊀㊀收稿日期:2019G04G16㊀㊀作者简介:陈曦(1995 ),女,江苏沛县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8卷㊀第5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8N o .52019年10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O c t .2019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解读陈㊀曦(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㊀830046)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建设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揭露和批判,初步阐述了 意识形态 概念,论述了意识形态产生于现实物质生活,本质上是阶级诉求的体现,具有阶级性㊁实践性㊁批判性㊁阶段性㊁普遍性等特征,以及辩护㊁教化㊁价值导向等功能.对于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㊁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以通俗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意识形态;基本理论;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A 81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19)05G0024G04㊀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形态的产生㊁本质㊁特征㊁功能及其实现形式,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作为国家在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等方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实现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一㊁马克思和恩格斯 意识形态 理论的思想渊源意识形态 概念最初由特拉西提出以表示 观念的科学.但拿破仑为专制独裁统治的需要将其贬低为抽象的㊁空洞的空想和空话,自此 意识形态 成为了贬义的概念.而黑格尔的 意识诸形态 最终虽然归于唯心主义,却引入了 异化 等重要概念,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意识形态 理论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一)特拉西 意识形态 的观念学说意识形态 一词最初是由法国的哲学家德斯蒂 德 特拉西,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首先提出,用来表示一种研究 观念的科学 ,即研究人们对周边事物的感知以及以此形成的观念.特拉西致力于通过对人们的观念作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考察人们正确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建立科学的观念,试图为其他一切科学提供来源于实际并符合实际的坚实基础,并以此指导其他科学 切实 的发展㊁建设,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世界.特拉西观念的科学 旨在引导人们遵循正确的观念,摒弃宗教㊁形而上学等各种具有权威性的思想理论,指明这些思想是实际上非理性㊁非科学的观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意识形态 理论曾经在法兰西共和国成为法定学说.随着拿破仑专制独裁意图的显现,特拉西将宗教作为谬误的否定与摒弃,日益与拿破仑需要宗教服务于巩固政权的统治思想相冲突.因此,拿破仑对特拉西等人实行了打击和迫害,并蔑视其为 意识形态家 ,称其理论为脱离政治权力现实的空洞学说. 意识形态 自此由中性概念发展为影响广泛的贬义概念.(二)黑格尔 意识形态 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 意识形态 作为复数出现,译为 意识诸形态.黑格尔认为特拉西的观念学说是从思维到思维,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缺乏辩证的分析.黑格尔对 意识形态 概念的分析不同于特拉西,黑格尔的 意识形态 概念与 精神现象学 相近,认为精神的发展是存在于意识因素中,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因此,黑格尔是将每个精神现象㊁每个意识发展阶段都当作一个意识形态并以此考察.虽然黑格尔试图辩证发展的学说最终发展成绝对精神的唯心主义,但其在研究意识的过程中应用辩证法开展分析,用历史的㊁发展的观点看待精神发展,以及黑格尔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提出的异化 概念,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人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以及对异化的扬弃等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42二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意识形态 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将 意识形态 作为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范畴,系统阐述了 意识形态 的这种 历史观 概念㊁产生于现实生产生活㊁体现阶级诉求本质,以及阶级性㊁实践性㊁批判性㊁阶段性㊁普遍性特征和辩护㊁教化㊁价值导向功能等理论.(一) 意识形态 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 意识形态 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表现为一种 历史观 ,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揭示生产力发展㊁社会交往关系㊁国家统治机构之间的关系,并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 意识形态 的唯心主义本质,并指出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1]526在对黑格尔思想辩证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 意识形态 决不是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必须从每个历史阶段中,真正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现实的人出发,研究切实地发展着自身物质生产㊁物质交往的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的客观过程,及其这一客观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并反过来能够被发展着的意识形态用来指导个人现实生活的科学,即 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1]525.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从意识出发形成超乎现实之外的纯粹 幻想 ,强调意识与个人㊁社会和自然界息息相关,意识形态来源于现实的物质生产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二)意识形态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思想㊁观念㊁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民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㊁思维㊁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性的直接产物. [1]524首先,意识形态是来自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产物.人们通过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行为,在人与人㊁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稳定存在着物质的联系.这一联系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表现为新的形式.因此,意识形态是现实的社会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的产物,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及物质生产实践,并随之发展而发展,并不具有纯粹的独立性.其次,意识形态是分工的产物.意识最初只是对自身之外的其他人㊁事㊁物的一种 纯粹动物式的意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便随之 自然地 形成了.分工作为一种异己的㊁固定化的㊁不受个人控制的物质力量,从人们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真正分离的时候起正式形成,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 纯粹的 理论㊁神学㊁哲学㊁道德等等. [1]534分工使人不自愿的在一定特殊范围内活动,使个人行为不依赖于个人的意志.因此,分工产生了阶级分化和分配不均,使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发生了矛盾.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国家形式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自此,意识形态由于为国家所代表,而具有了政治意义.(三)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及阶级利益要求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而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1]550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阶级对立㊁阶级统治,以及国家政权的分析,指明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影响与支配的思想.在每一时代的每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内涵都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表现与思想需求,是直接影响社会关系的物质力量.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被统治阶级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将隶属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分工是阶级㊁国家产生的原因,是个人的社会活动㊁交往关系能够发生异化的原因,也是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矛盾对立的产生根源.对于分工所产生的矛盾,解决路径之一就是采取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形式.由此,国家的意识形态在这种共同体中,就是以 一般意识形态 或 通常的意识形态 对其他阶级实行合法㊁合理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四)意识形态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考察是从现实出发,并且指出意识形态 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 [1]525因此,意识形态具有可以在现实中通过客观观察而得到的诸多具体特征.1.阶级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由于支配着不同程度的物质生产资料而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主导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占据着精神生产资料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统治阶级通过生产物质资料来实现维护自身的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物质力量的帮助下,同时控制着精神资料的生产,占据着精神文化的主导与主流.5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5期㊀2.实践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意识形态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作用于社会实践,因而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意识形态不仅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产活动㊁日常生活活动,表现为物质生产与关系的产物,还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存在中付诸实践.因此,意识形态具有来源于实践和作用于实践的双重实践性.3.批判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具有显著的批判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唯心史观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切实际和本末倒置,指出这种意识形态是 虚假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脱离历史与现实的虚假言论,进而将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强调阐明意识形态必须从现实的㊁正在进行的物质实践出发.4.阶段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发展的㊁唯物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发展,而依赖于现实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在历史的每一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具有阶段性㊁分工发展具有阶段性㊁社会关系发展具有阶段性,意识形态都会随之在不同的阶段继承并发展出不同的内涵.因此,在物质力量与关系发展的不同程度阶段,意识形态都会表现出发展过程的阶段性.5.普遍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企图成为统治阶级的每一个阶级,都会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 .[1]552一方面每一个阶级在真正成为统治阶级之前,都会将自己的思想描绘成适用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拥有的普遍理论;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会使其思想理论越来越抽象化,使其具有普遍性,以实现本阶级在整个社会中的利益.因此,这两种情况会使统治阶级和企图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五)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由于分工而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各个意识形态形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都逐渐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成为了市民社会中相对独立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独立发挥相应功能.1.辩护功能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实现对其他一切阶级实行统治的思想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合法统治提供辩护,这是意识形态的最先显现的功能.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软实力,在每一时代的每个社会,统治阶级都要通过意识形态在市民社会中为其统治地位和制度政策提供合法性辩护,使人们认同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与统治制度,进而自觉遵守㊁维护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2.教化功能统治阶级合法性的进一步要求是通过教育或教化,促进群众将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价值理念㊁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情感,实现教化功能.通过教化功能,统治阶级从思想文化这一根本领域,使人们在思想情感㊁价值理念㊁道德观念和意志意愿等意识领域,从根本上接受㊁认同㊁维护统治阶级设定的意识形态,进而加深群众对政治㊁法律㊁文化等的认同.3.价值导向功能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普遍的导向作用.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功能,促进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中㊁日常生活的行为中以及具体的思维方式中,都能够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图发展,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以统一行为和意志,实现统治阶级的目标.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掌握客观规律,进而认识世界㊁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促进我国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㊁加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深入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物质生产生活出发,并贯穿于实现人类解放㊁建立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是我们需要终生学习并发展的思想理论.1.要从原著中㊁从实际中切实有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正确认识现在㊁科学建设未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我国实际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水平,并以此指导自身社会实践行为.2.要广泛实践马克思主义我国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进一步到强62陈㊀曦/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解读起来的伟大社会变革,决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搬硬套的结果,而是在与时俱进中实事求是才得到的深刻发展和丰硕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在各个历史阶段㊁时代发展中都能够生硬使用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㊁生产力水平㊁时代特征等具体因素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不仅要全面㊁系统㊁深入并持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更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㊁时代背景㊁社会条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㊁实践马克思主义㊁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各领域的建设中守正出新㊁凝心聚力.(二)意识形态建设要以通俗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即宗教的揭露,阐明其实质上是来源于 现实的力量 .因此,要让意识形态抛下伪装的神秘,以科学的㊁实际客观的思想理论指导人类发展,就要 更通俗地表达这一点. [1]587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理论表达要以通俗为基础.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本身来自于人民大众,由于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才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不断抽象化㊁神秘化,使其凌驾于人民大众之上,成为了人民大众无法理解认知但又不得不接受的抽象话语.要用意识形态服务于人民大众,就要将其以通俗的㊁易于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传播,才能将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落实.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要以通俗的环境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改变谬误的意识形态的途径,决不可能纯粹在思想领域实现,而是要通过实践改变现实桎梏㊁改变现实环境来实现.我国要改变腐朽的㊁虚无的老旧思想㊁虚幻认识,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改变现有的物质生活环境,通过实现环境的现代化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群众思想的改变.参考文献:[1]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㊀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G08G21(01).[3]㊀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G05G05(01).责任编辑:仲耀黎M a r x a n dE n g e l s'I d e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a n d I t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n l i g h t e n m e nT e x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b a s e do n G e r m a n I d e o l o g yC H E N X iA b s t r a c t:M a r xa n dE n g e l s i d e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i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 g u i d i n g i d e o l o g y o fb u i l d i n g s o c i a l i s m 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n e w e r ao fo u rc o u n t r y.I n G e r m a nI d e o l o g y,M a r xa n d E n g e l s l a u n c h e d a n d c r i t i c i z e dt h ec a p i t a l i s t i d e o l o g y,a n d 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e x p o u n d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i d e o l o g y", d i s c u s s e d t h a t i d e o l o g y i s d e r i v e d f r o mt h e r e a lm a t e r i a l l i f e,w h i c h i s e s s e n t i a l l y 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o f c l a s s a p p e a l,w 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l a s s,p r a c t i c a l i t y,c r i t i c i s m,s t a g e,u n i v e r s a l i t y a n d s o o n,a sw e l l a s t h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d e f e n s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a n d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I th a s 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d e e p l y s t u d y i n g a n d p r a c t i c i n g M a r x i s ma n d p r o m o t i n g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n t h eb a s i s o f p o p u l a r i t y.K e y w o r d s:i d e o l o g y;b a s i c t h e o r y;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7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5期㊀。

试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启示

试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启示

试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启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伟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为破解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理论支撑。

标签: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近年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这既是回应西方学者关于科技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形式所形成的相关理论,又是重新阐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使其焕发时代光芒的需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展开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一般概念:从托拉西到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概念源自于法国哲学家、政治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托拉西,他认为,从人们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出发,就能准确理解经济学概念(分工、财富、价值)以及政治理论,从而国家是合法的。

通过“观念还原到感觉”的方法,摒弃宗教、形而上学等传统权威的观点,从直观的经验出发,由此焕发对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新的阐释。

虽然可以看到其理论服务于现实的学术倾向,但是感觉经验一定可靠吗?意识形态的法语名词在整个欧洲学术界包含了“意识形态家”和“空想家”双重含义,也就暗含了对托拉西的一种怀疑和否定。

马克思最早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是在其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中,马克思就曾使用“直接的意识形态”这个概念[1]。

马克思没有直接概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在其经典著作中基本包括以下四种意蕴。

第一,意识形态是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虚假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无疑阐明了人的思维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意识的产生根源。

第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总体概念,包括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形式,并不包括科学。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一书中谈到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

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启迪

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启迪

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启迪作者:李红梅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恩格斯晚年在批判资产阶级批评家和党内“青年派”思想家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关系的歪曲和攻击的同时,充分论证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政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恩格斯晚年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效互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社会政策的协调性。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121-05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仅资产阶级批评家,而且党内“青年派”思想家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关系理论进行歪曲和攻击,其中巴尔特和恩斯特就是最为突出的人。

恩格斯晚年(1883年起至逝世前)在指导工人运动和整理马克思遗著的过程中,借复信的机会,特别是在与康•施米特、约•布洛赫、弗•梅林和瓦•博尔吉乌斯等人的通信中,抓住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论调,坚决反击了巴尔特之流和党内“青年派”对意识形态积极作用的否认,着重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突出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战胜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诋毁和攻击,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恩格斯晚年对庸俗“经济唯物主义”的痛斥德国资产阶级学者、莱比锡大学教授保•巴尔特在189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

在这篇文章中,巴尔特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 认为马克思主张生产力是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就是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王永贵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总页数】5页(P4-8)
【作者】王永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 [J], 王超;王磊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当代启示 [J], 王磊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机制的思想及当代启示 [J], 张桂珍;杨德霞
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J], 朱敏;邹治豪
5.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国家思想意涵与当代启示——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梳理与阐释 [J], 张三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及其现实意义_纪念列宁逝世90周年_王永贵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及其现实意义_纪念列宁逝世90周年_王永贵

作者简介:王永贵(1964—),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研究”(13ZD001)、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江苏特色研究”(JY --016)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学术界》(月刊)总第191期,2014.4ACADEMICSNo.4Apr.2014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及其现实意义〔*〕———纪念列宁逝世90周年○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摘要〕列宁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过程中,不仅对意识形态内涵作了新的阐释,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党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统一的鲜明特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凝聚、辩护、整合等功能,这些构成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

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刻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自觉坚持和发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精髓;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继承者,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话语系统中,形成了独立性、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一、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体系。

列宁提出了描述性—95—学术界2014.4·学术探索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科学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

只有全面深入研究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灵魂和主旨,真正认清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自觉坚持和发展列宁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思想及现实启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思想及现实启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思想及现实启示——以《德意志意识
形态》为文本依据
吴永刚
【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4)004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通篇并未直接论述价值问题,但在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价值特性、价值评价标准、价值理想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思想的科学性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仍具启示意义,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性原则,必须坚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底线意识,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吴永刚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启示r——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J], 魏琰琰
2.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 [J], 王超;王磊
3.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据[J], 闫恒;伍志燕
4.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J], 黄银英
5.马克思恩格斯德育思想的现实启示和意义——评《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J], 孔令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和现实启示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和现实启示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和现实启示
魏立飒;赵冬云;彭素峦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22(21)24
【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科学的、实践的、创新的理论,是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和特点的基础。

面对新时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意识形态建设应随着社会存在进行相应变革,应当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围绕理论价值和实际诉求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并用其指导我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对策,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传播,在统筹顶层设计方面夯实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在理论教育层面为社会主义事业筑牢思想防线。

【总页数】3页(P5-7)
【作者】魏立飒;赵冬云;彭素峦
【作者单位】河北中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思想及现实启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3.新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
4.威廉·莱斯“生
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启示——基于异化消费理论看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5.恩格斯晚年书信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现实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6月 理论学刊 J u n.2009第6期 总第184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6S e r.N o.18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6-0004-05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程中,在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意识形态认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主要包括他们对意识形态含义的科学阐释;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阐述等,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能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据考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有的译为特·托拉西)。

1797年(亦有说1796年),特拉西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有的翻译为《思想的要素》、《意识形态的要素》等)(1801-1805年出版)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

当时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

不过,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1927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出版,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

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正像对全球化含义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

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

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

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

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5A K S003)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方法来分析和界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直也是国内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一方面是大量介评西方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就是研究意识形态的各种问题,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基本含义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给“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做过明确的界定,但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来源及其本质。

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和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一是作为与唯物史观基本范畴相对立的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即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强调他们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从而揭示了他们颠倒存在与认识、生活与观念关系的错误的意识和空想。

他们强调,“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

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

”[1](P16)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从否定的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并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剥削阶级的歪曲的意识,这当然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

二是指统治阶级为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要求而提出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基于一定利益冲突而出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掩蔽自己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真正的动机,为自己的思想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辩护,通过掩盖社会矛盾及社会的真实基础而为统治阶级服务。

这种观点和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之为具有欺骗性“虚假的”的意识形态和“虚假的”观念体系。

三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即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意识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构成要素,它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2](P7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变革发展的新境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不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性,更重要的成果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基石,使意识形态逐步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结构决定了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本质特性和特征,认识这些本质特征对于我们把握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鲜明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表现和最本质的特征。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一种意识形态肯定是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可见,意识形态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认可、接受的思想观念。

所以,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集团,自觉和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必然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要求和利益,并为该阶级和社会集团服务。

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2](P98)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处于领导地位,这是“天经地义”的。

2.系统的理论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5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从范围和内容上讲,它是由政治、法、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思想观点组成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既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的整体,使得意识形态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正像恩格斯所强调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3](P732)不同层次的意识形态诸形式相互连接并构成有机的整体,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它在与经济基础的互动中推动社会发展。

3.强烈的实践性。

意识形态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又一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形式,也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

意识形态的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表明,毫无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的意识形态,以及毫无实践内容和行动策略要求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存在的。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以后,就是通过不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的预定目标。

4.相对的独立性。

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即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立性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前提的,社会意识的性质、取向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独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当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另一方面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这种不完全同步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滞后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的诸形式中,有的能随着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反映可能迟钝,落后于社会变化,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二是“先导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领先和超前于社会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