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2009年6月 理论学刊 J u n.2009

第6期 总第184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6S e r.N o.18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6-0004-05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程中,在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意识形态认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主要包括他们对意识形态含义的科学阐释;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阐述等,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能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

“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据考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有的译为特·托拉西)。1797年(亦有说1796年),特拉西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有的翻译为《思想的要素》、《意识形态的要素》等)(1801-1805年出版)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当时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不过,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1927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出版,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正像对全球化含义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

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5A K S003)和江苏省“333高层

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方法来分析和界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直也是国内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一方面是大量介评西方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就是研究意识形态的各种问题,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基本含义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给“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做过明确的界定,但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来源及其本质。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和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一是作为与唯物史观基本范畴相对立的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即从“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强调他们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幻想的观念出发,从而揭示了他们颠倒存在与认识、生活与观念关系的错误的意识和空想。他们强调,“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1](P16)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从否定的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并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种剥削阶级的歪曲的意识,这当然不是指意识形态概念本身。

二是指统治阶级为各自的目的和利益要求而提出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基于一定利益冲突而出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掩蔽自己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真正的动机,为自己的思想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辩护,通过掩盖社会矛盾及社会的真实基础而为统治阶级服务。这种观点和理论体系马克思称之为具有欺骗性“虚假的”的意识形态和“虚假的”观念体系。

三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即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构成要素,它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2](P7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变革发展的新境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他们不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性,更重要的成果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基石,使意识形态逐步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结构决定了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本质特性和特征,认识这些本质特征对于我们把握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鲜明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表现和最本质的特征。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一种意识形态肯定是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可见,意识形态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认可、接受的思想观念。所以,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集团,自觉和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必然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要求和利益,并为该阶级和社会集团服务。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2](P98)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处于领导地位,这是“天经地义”的。

2.系统的理论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

5

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从范围和内容上讲,它是由政治、法、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思想观点组成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既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的整体,使得意识形态具有系统的理论性。正像恩格斯所强调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P732)不同层次的意识形态诸形式相互连接并构成有机的整体,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它在与经济基础的互动中推动社会发展。

3.强烈的实践性。意识形态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又一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形式,也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意识形态的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表明,毫无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的意识形态,以及毫无实践内容和行动策略要求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存在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出以后,就是通过不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的预定目标。

4.相对的独立性。任何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即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立性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前提的,社会意识的性质、取向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独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当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这种不完全同步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滞后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在意识形态的诸形式中,有的能随着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反映可能迟钝,落后于社会变化,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和障碍。二是“先导性”,即社会意识有时可能会领先和超前于社会存在。尤其在社会历史急剧变化的时期,某些社会意识往往成为社会革命和历史变革的先导,给社会存在以深刻巨大的影响。这正是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彰显,也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总是同步的表现。

5.历史的继承性。意识形态还有历史的继承性,这实际上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延伸。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这种历史继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继承性。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是在继承以往积累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当然,这种继承既可能是汲取历史的精华,也可能承袭了历史的糟粕,而任何进步的意识形态,肯定都是在扬弃和批判地继承了历史材料的合理和有价值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是发展的相互影响性或相关性。表现为不仅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且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情况就像今天的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影响一样,“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保持和发展本国本民族意识形式的精华、传统和特色前提下,会不断吸取异域民族各种意识形式的可用资源和合理因素,同时,又以其自身独具风格、魅力和异彩的意识形式向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提供丰盛的精神大宴,浸染和影响各国各民族的意识形式。”[4](P29)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仅使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更加彰显,也为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的现实启示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内涵、本质及特征的思想,进而认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对于我们认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全球化态势下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梳理,秉承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精神,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第一,应该肯定的是,区分广义上的意识形态和狭义上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狭义的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它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我们通常所

6

说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狭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以及他们提出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第二,应兼顾全球化的新背景来认识意识形态的含义。全球化的新背景引发了意识形态变革和重构,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综合角度解释意识形态的含义。基于此,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自觉、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乃至国际关系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理论学说的总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乃至国家及国家集团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国际战略观,为了自己阶级和集团乃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或者为了达到改造世界、建立政权和巩固自己政治统治的目标而提出并确立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政治原则、行动纲领和实践战略等。第三,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实际上还是打上“阶级烙印”的思想体系。在全球化的大变革时代,我们更应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概念由“中性化”向“意识形态化”转化的迹象。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似乎出现了“中性化”解释的趋向,事实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之间交流与合作在增多,但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并未停止,时而还很激烈,意识形态本身不但没有越来越中性化,反而更加政治化了。再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注重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体系和理论学说,更是一种具有强烈实践指向的理论主张和发展战略;它不仅仅是认识和反映世界的认知体系,更是一种为人类思想和行为定向的目标价值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主动变革,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快建构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

(二)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

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质特征的思想,为我们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而对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启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革和飞跃,我们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学说的本质特征,同时,它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国情彰显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展现出作为科学理论所具有的体系性的新特点。“科学体系的形成,是理论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也最集中地体现出理论深化和发展的过程。”[5](P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第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理论形态之间也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如科学发展观把握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体现出其一脉相承性,同时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彰显出其与时俱进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系统性与协调性相衔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论断、基本观点等组成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并有机地联系着。比如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有内在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重大主题和基本要求,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具有科学的系统性。同时,科学发展观把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与遵循社会规律有机协调起来,把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有机协调起来,把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协调起来,从而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境界。第三,层次性与开放性相关照。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上,也表现体系内各个理论形态上。比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属第一层次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相联系的若干重要理论和重要论断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二层次;在这些重要理论指导下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政策,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三个层次。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这不

7

仅表现在它本身就是开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它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化的思维特色,特别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适应又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开放性要求。层次性折射出开放性,开放性拓展着层次性,二者紧密关照、相互贯通,彰显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和全球视野。上述显著特点已经进一步彰显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乃至外交政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是由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但没有改变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质,而且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更趋复杂,不但没有弱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反而使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强化。认清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特点,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进而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根据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把意识形态的功能分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和意识形态的外交功能等。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切实反映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作为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作用和功能比一般意识形态功能大大拓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先进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它既充当为自己进行论证和辩护的工具,更具有自我批判性,使自己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科学地引领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目标要求。坚持这一主流意识形态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经济上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市场机制及市场经济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第三,文化上包容和整合社会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统一全党思想、凝聚民族力量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特别是由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能保持党和人民团结一致,使我们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广泛认同,就会为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心和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发展将肩负着两大历史使命,“从实践上需要完成社会主义从原创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从理论上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的转变”[6]而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充分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引领、持续推动和有效整合的功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会不断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2.

[5]靳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海口:海

南出版社,1998.

[6]余金成.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J].理论探

讨,2009,(1).

作者简介:王永贵(1964— ),男,山东莒县人,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宋协娜

8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SO FS O MEMA J O RT R E A T I S E S

T h e S o u l o f Ma r x a n dE n g e l s'I d e o l o g y T h e o r y a n dI t s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W a n g Y o n g g u i

(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M a n a g e m e n t,N a n j i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210097)

A b s t r a c t: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f o u n d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m,M a r x a n d E n g e l s n o t o n l y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e x p l a i n e d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n a t u r e o f i d e o l o g y,b u t a l s o u n c o v e r e dt h e e s s e n t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d e o l o g y.T h e y t h o u g h t t h a t i d e o l o g y h a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c l a s s d i v i s i o n a n d s h a r p p r a c t i c e c o l o r,a n d t h a t i t w a s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l a t i v e l y i n d e p e n d e n t,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l y i n h e r i t a b l e,w h i c h c o n s t i t u t e d t h e s o u l o f M a r x i s t i d e o l o g y t h e o r y.A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t o o l o f l e a r n i n g a b o u t a n dc h a n g i n g t h e s o c i e t y,w e s h o u l dt h o r o u g h l y k n o wa b o u t 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d e o l o g y w i t h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c o n t e m p o-r a r y C h i n e s e s o c i a l i s t i d e o l o g y,m a k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e s e M a r x i s m p o p u l a r,a n d f u r t h e r e x e r t t h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C h i n e s e m a i n s t r e a mi d e o l o g y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m o d e r n s o c i a l i s m.

K e y w o r d s:M a r x a n d E n g e l s;i d e o l o g y t h e o r y;s o c i a l i s m w i t h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s c i e n t i f i c o u t l o o k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S e c u r i t y a n d R i s k P r e v e n t i o n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I n t r a-P a r t y

D e m o c r a c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D i n g J u n p i n g&G a n X i n k u i

(C o l l e g e o f P o l i t i c s a n d P u b l i c M a n a g e m e n t,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H u b e i430072)

A b s t r a c t:T o m a i n t a i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 e c u r i t y a n d p r e v e n t r i s k s i s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d e m a n d o f s o l i d i f y i n g t h e P a r-t y'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R i s k s m a y c o m e f r o mm a n y a s p e c t s,i n c l u d i n g t h e d e m o c r a c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r e i g n i n g p a r-t y.T h e r e f o r e,w e s h o u l d d e v e l o pt h e i n t r a-P a r t y d e m o c r a c y a n ds t r e n g t h e ni t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d e v i a t e s f r o mp r i n c i p l e s o r h a s s o m e i m p r o p e r m e a s u r e s,i t w i l l w e a k e n t h e r e i g n i n g P a r t y's c o h e s i v e f o r c e a n d m i l-i t a n t f o r c e,a n d h e n c e t h r e a t e n t h e P a r t y'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r 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r e b y,w e s h o u l di n t e n s i f y r i s k p r e-v e n t i o n a w a r e n e s s a n d s e a r c h a f t e r a g r a d u a l i n t r a-P a r t y d e m o c r a c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a y 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a d v a n c i n g i n t r a-P a r t y d e m o c r a c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 e c u r i t y;i n t r a-P a r t y d e m o c r a c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r i s k p r e v e n t i o n

S y s t e m D e s i g na n dP o l i c i e s C o n c e p t i o n t o C o n s t r u c t E c o t y p e I n d u s t r y

K o n g L i n g c h e n g&X i e J i a p i n g

(B u s i n e s s S c h o o l,E a s t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S h a n g h a i200237;

S c h o o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B u s i n e s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S h a n g h a i200433) A b s t r a c t:I t i s p r o v e d b y t h e p r a c t i c e b o t h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 t h a t30t o40p e r c e n t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p o l l u t a n t i s c a u s e d b y i m p r o p e r m a n a g e m e n t.T h e r e f o r e,w e m a y a c h i e v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l o wr e s o u r c e c o n s u m p t i o n,l e s s p o l l u-t a n t,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s o l o n g a s w e s t r e n g t h e n m a n a g e m e n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r e g u l a t i o n s.T h e f o r m e r l i n e a r t e c h n o l o g y p a r a d i g mo f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p l u s r e s t r i c t i o n o f m a t e r i a l a n d e n e r g y t r a n s m i t t i n g r a d i u s m a k e s i t i m p o s s i-b l e t o m a i n t a i n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u m a n b e i n g s,s o t h e r e c y c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p a r a d i g mb a s e d o n i n d u s-t r i a l p a r k b e c o m e s t h e c h o i c e.W h a t w e s h o u l d d o i s t o m a k e m a r k e t p l a y a b a s i c r o l e a n d t o e s t a b l i s h s o m e p a i d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y s t e m s,s u c h a s p r o p e r t y r i g h t s,e n v i r o n m e n t r i g h t s,r e v e n u e i n c e n t i v e s,g r e e n p r o c u r e m e n t,f i s c a l a n d f i n a n c i a l s u p p o r t,a s w e l l a s p o l l u t i o n a c c o u n t a b i l i t y a n d s o o n.

K e y w o r d s:r e c y c l i n g e c o n o m y;e c o t y p e i n d u s t r i a l p a r k;s y s t e md e s i g n;p o l i c y s y s t e m

127

最新 论述《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精品

论述《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贡献 导语:在葛兰西的时代,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小编来论《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哲学家、家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往往重卢卡奇轻葛兰西,对葛兰西理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哲学立场(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评判,以及对其领导权理论的研究方面,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往往把它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理论观点来研究,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理论支撑来论述。所以,有必要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对葛兰西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人手,探寻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葛兰西在其代表作《实践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一词,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葛兰西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以适合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最高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总称。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信仰,一种表现在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并使它们统一起来的社会集团的社会意识(思想)。他指出:“在这里,人们可以说‘意识形态’,但得以在世界观的最高意义上使用此词为条件,就是说它默默地表现在、在法律、在经济活动和个人与集体生活的一切表现之中。” 葛兰西还在各种意义上区分并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提出“有机的意识形态”和“任意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对二者作了区别。他指出:“人们必然把历史上有机的意识形态,就是说,那些为一个特定的基础所必需的意识形态,同随意的、理性化的或‘被意愿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在意识形态是为历史所必需的范围内,它们是‘心的’;它们‘组织’人民群众,创造出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获得对于他们所处地位的意识,进行斗争的领域。而在意识形态是随意的范围内,它们只创造个人的‘运动’、论战和如此等等(虽然甚至这些也并非完全无用的,因为它们像一种同真理相对照、证明真理的谬误那样地发挥作用)。”可见,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意义宽泛的中性词,而且研究得更为细致与深入,这与马克思多在否定意义上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在他那里,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意识,不再是单纯消极和否定性的,而有可能根据它的革命性而成为积极和肯定性的,或者说,意识形态依照其阶级性而区分为进步的与落后的。”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问题

意识形态有什么涵义?雷蒙。 高斯(Raymond Geuss)依据意识形态在感情色彩上的差异,把意识形态分为三类: 第一,中性意义(或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description),人们把它当作一个描述性概念,以分析一定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不论真假是非,不做价值判断。 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常常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等,也包括一切精神现象、心理现象、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综合。 第二,贬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pejorative sense),主要是指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等的“意识形态”概念。 它把人类的一切精神思想文学艺术活动都看成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虚假意识(falseconsciousness),从而否定它自诩、自命的普遍真理性,揭示它曲解社会存在并进而维护某些特定团体的利益的根本特征。 第三,褒义上的意识形态(ideology in the positive sense),即建设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取得胜利之后,列宁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和工人处境的思想体系。 它是在揭穿虚假意识的基础上,所做的建设性工作。 无产阶级之所以急于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是因为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至关重要,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掌握了群众,便会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真理性。 曼海姆对意识形态的分类:

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学术背景,曼海姆把意识形态分为两类: 一类是特定意识形态(particularideology),一类是整体意识形态(totalideology)。 前者是个别人的观念和表象,目的在于掩饰某些集团的私利;后者是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社会团体的意识形态,目的并不在于现实利益的掩饰和遮盖,而在于塑造特定的世界观,确定理论思维的总体架构和主体的认知态度。 前者的作用范围是个别人的心理,后者的作用范围是整体化的社会舆论。 前者总是对敌对派思想的一部分提出质询,后者则是对其整体提出挑战。 前者建立在对各种观念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后者在认识论——本体论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前者重在研究个人行为,后者重在研究集体行为。 根据不同意识形态理论的知识背景和历史发展,把意识形态分为四大类: 1、认识论意义上(epistemological approaches)的意识形态。 从历史上看,“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18世纪末启蒙主义思想家们提出来的,他们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把握这个概念。 它是建立在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 特拉西首创了“意识形态”一词,并赋予其“观念科学”(science of ideas)的意义,认为它的使命在于研究认识的起源与边界、认识的可能性与可靠性等认识论最为基本的问题。 2、社会学意义上(sociologicalapproaches)的意识形态。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就会把它看成是一套在某个特定社会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观念体系,它在社会和谐、社会控制、社会动员方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修改:201212200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这是一个客户让写的文章,最后写完不给钱,传上来大家分享。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是不仅是政治学用词,而且也是哲学用词,随着人们对哲学的深入研究,对意识形势的概念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对意识形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与认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特拉西首次提出意识形态,他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要素,也就是说“真正的意识科学一定不能从任何假定或固定的概念出发,而是必须要从、也只能从可以被确定的东西出发。”①英国的百科全书将意识形态归为政治范畴体系,认为意识形态是为理性的统治奠定思想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有:马尔库塞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了整体批判,把发达工业社会称为“单向度的社会”,把人称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②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认为它具有“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认为从前的意识形态是“纯粹的幻想”,没有革命精神,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锁链,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以确保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③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指出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存在一条鸿沟,意识形态经过质的飞跃才能到科学状态。 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不同阶段社会的不同产物,是基于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④邢责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反映。郑永廷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是反映这一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思想体系。 ①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期,第2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年。 ③弗洛姆:《超越幻想的锁链》,1965年 ④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2009年6月 理论学刊 J u n.2009 第6期 总第184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6S e r.N o.18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6-0004-05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程中,在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意识形态认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主要包括他们对意识形态含义的科学阐释;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阐述等,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能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 “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据考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有的译为特·托拉西)。1797年(亦有说1796年),特拉西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有的翻译为《思想的要素》、《意识形态的要素》等)(1801-1805年出版)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当时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不过,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1927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出版,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正像对全球化含义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 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5A K S003)和江苏省“333高层 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阐述自一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国内因素一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 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经过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不再只是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上的一些浅显表面的哲学知识点。虽然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但是它进入中国以后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得以延续至今,并不断地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的指导思想,可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发展中国家所有人民的愿望。 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虽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在飞速发展,但是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70%以上,仍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根本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所以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而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发展,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这个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主要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还体现在根据其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制定的党在各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等制度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必须是正确的,才能坚持;如果有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使理论与实践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其次,我们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挥它的批判性精神。现阶段我们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使作为我们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上层建筑的观念层次和制度化的观念体系,比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四项基本原则等等,都较好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护和建设功能。 为此,党的十七大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任务,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意识形态, 注重精神和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分析当今意识形态的锐利武器,它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 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与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 回应鲍德里亚等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的挑战,是时代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项重要理论任务。马克思与早期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区别与联系,通过比较二者对意识形态概念、地位、作用和终结的探讨,可以揭示出鲍德里亚如何走出马克思,进而走向后现代主义,最后走到了马克思的对立面。 标签:实践;观念;符号;意识形态 一般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观念,它既是观念的东西,又具有实践性。而鲍德里亚的意识形态理论却突破了这一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功能化时代的物的意识形态批判》一文指出,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包含“物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它不像传统意识形态那样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臣服,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符号运作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认同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1〕这样,鲍德里亚就走向了马克思的对立面。那么,这种对立的产生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呢?笔者认为,必须在时代和理论的背景下通过二者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挑战:后现代转向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现代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语),与此同时,现代西方文化在长期的斗争与融合之后,被后现代主义所代替,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被哲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争论的意识形态问题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相遇了。在这种相遇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往往表现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挑战。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认为,在历史中,没有单个的、线性的过程,只有互相交错和混合的系列。在他看来,“如果说人类知识是有限的,那是因为它陷在语言、劳动和生活的实证的内容之中,没有自由的可能性。”〔2〕因此,对真理的陈述和言说也就有两种形式,即实证主义的方式和建构真理先验体系的方式。而在德里达那里,他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其解构工作的对象。他认为,作为解构性的阅读,不应是寻求主题的出现和故事的逻辑论证,而是应该关注包含其中的许多策略,最著名的是“零度写作”(Writing Under Erasure)和“延异”(Differance)。与其他转入后现代的思想家不同,鲍德里亚采取的是终结意识形态的批判策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意识形态,也应该抛弃。现实本身已经丢失,人们所亲历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现象都只不过是纯粹的符号、模仿和超现实。但是,他这样的思想不是一天达到的,那么,他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呢?笔者将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来揭示这一问题。 二、观念与符号:何为意识形态 马克思与早期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相遇的第一个问题是“何为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概念问题。那么,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对这一难题会构思出怎样的解决方案呢?笔者认为,二者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心得 从我记事以来,“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就经常出现在我的耳边。从最初的陌生好奇到略知皮毛再到今天对他的系统学习,我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渐渐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像邓小平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诞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进入大学,我有幸被选为积极分子参加了院党课以及校党课的学习。在各类党课的学习中,我发现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大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来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的学习,我了解到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还了解了马克思本人,对他的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越发的敬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1841年大学毕业以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论文,积极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而当他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以后,就自觉地站在了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对“劳动产生了宫殿,但是给工人产生了棚舍”的现状作了有力的鞭挞,对“把我们文明社会的这些‘野蛮人’变成人类解放的实践因素”充满了信心。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共产主义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我国的解放,发展和将来该走的路其实都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个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即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员的我明白了,只有好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流变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应当予以批判和超越的否定性概念。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成功地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学说——共产主义学说。然而,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观念发生了流变。这种流变具有历史的深层根源,它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留下一定的缺憾。正本清源,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武器,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实践/社会学说/共产主义 【正文】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整个哲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最具力度的一个部分。在这个理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了既具科学精神、又具人文精神的批判,并进而提出了超越这种意识形态的初步设想,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学说——共产主义学说。在对这个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有一些十分关键的问题,即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马克思是如何对待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在以后又是如何发生流变的?这种流变产生了什么后果?这些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关系到整个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马克思是如何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被理解为一门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学问。他认为,意识形态的职责就是要科学地分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批判各种对观念的神秘主义理解。然而,托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中却体现出一种实证主义的非批判倾向。据俞吾金教授的观点,这部著作,“至少是作为这部著作的第四、第五篇的‘意识及其作用’本身是从属于国民经济学的,因而也是对真实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歪曲和神秘化”[1](P62)。于是,意识形态的含义就逐渐出现了逆转,意识形态被指认为粉饰现存、掩盖真实的观念和思想。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对普鲁士政府书报检查令的批判,通过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认识到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虚伪性和隐蔽性,意识到这些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他开始认为,这种具有虚伪性和隐蔽性的统治阶级思想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与国家机器一起发挥维护社会、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功能。他开始以自己在托拉西的基础上创制的Ideologie(意识形态)来指认这种思想观念。《莱茵报》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工作就是揭示这种意识形态的实质和社会作用。 首先,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的政治哲学进行批判,指出这种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对国家的神秘化和对国家本质的遮蔽,因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虚假性。黑格尔是“通过对君主立宪国家形式的颂扬,表现了他向王室和贵族暗送秋波的庸人心理”[2](P65)。第二,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宗教观点的批判,指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既反映着社会的现实矛盾,同时又在现实矛盾上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把世俗问题变形、归结为宗教问题是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活动的一个基本手法。第三,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进行批判,指出他们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理所当然的自然现象进行“实证”的分析,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异化本质和历史暂时性,掩盖了劳动的异化性质。因此,国民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维护。第四,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指出以“批判的批判”自居的青年黑格尔派表面上革命性十足,实际上他们对黑格尔哲学采取非批判的态度;表面上充满着斗争性,实际上远离现实,只是在和现实的影子作斗争;表面上弥漫着批判的力量,实际上只是在意识领域,主要是对宗教进行不切实际的抽象批判。因此,他们的思想终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总结马克思对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指的是对当时社会采取非批判和维护态度的思想观念体系,其主要的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和社会学说、道德、哲学、宗教等等,在社会地位上,它总体上属于统治阶级意识的范畴,或虽不属于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但对统治阶级的统治自觉或不自觉地起着维护和辩护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

第35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月 Vol.35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3 ────────── 收稿日期:2013-05-26 作者简介:冯大彪(1980-),男,满族,吉林伊通人,讲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 治教育。 -110- 哲学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 冯大彪1,2 (1.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2.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与本质,论证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谬论作斗争,对社会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6-0110-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6.029 Values of Marxist Ideology for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ENG Da-biao 1, 2 (1.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reveals ideology’s origins and essence, demonstrates the falsity of feudalism and capitalism, explains the public attribute of Marxist ideolog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for the proletarian to maintain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o fight with fallacy and carry out Marxist ideological indoctrination and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al guiding val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ideology. Key Words: Marxist; ideology; important value “‘意识形态’一词的出现源自西方近代哲学家对社会意识与现实关系特,别是与现实政治关系的分析研究,至 今在国外仍未形成统一的界说。” [1] 受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学说的影响,国内有些人对意识形态问题缺少明晰而客观的认识。为正本清源,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阐明其基本立场与主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1. 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 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p82]分工之所以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分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 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p84] 私有制的出现,又导致社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法政学院研究生作业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姜冬梅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级:2013级 学生类别:学历硕士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类型:②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程立涛 提交作业时间:2015年3月9日 成绩: 教师签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姜冬梅 [摘要]: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把意识形态的概念导入其理论,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具有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影响并支配了后来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和批判的这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一、意识形态相关概念剖析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原意是指向人们解释观念上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它首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提出来的,1796年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将观念科学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法国观念学家对观念的认识论进行分析,并把其改造为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一词自从被提出来后就一直是个复杂多变的概念,它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分别被赋予否定性、肯定性和中性的含义。随着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广泛性的认识,即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适应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那部分内容。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统治阶级观念、观点与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是一个阶级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特征 1、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是阶级和国家,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之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和殖民的危险,不少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但最终无果。直到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崛起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摇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中国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虽然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然而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一大批革命者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摇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线转移,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也在十月革命的触动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从1920年开始,一批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1921年7月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完成建党的工作,力求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主要内容上取得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始。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的阶段。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新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表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获得的一次巨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成为继马克思主义之后知道中国革命的又一面思想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 “马克思主义王朝”在中国确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处于领导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要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下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下的意识形态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从思想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包含话语的“权利”和“权力”两个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资格”与“资质”。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着引领性和主导性的思想理论,具有绝对的资格和资质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发挥领导性的作用。 从根本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文化和政治两个维度,从而表现为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两种不同的形式。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文化形态、思想理论等形式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广泛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是话语权自下而上构建的方式;政治领导权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舆论宣传等形式,自上而下地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的政治导向与政治共识。 二、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选择,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构筑基石。国家形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之义。。梳理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成果,不难发现这些理论成果始终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进行价值重组,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展现了并正在努力展现当代中国改革、创业、发展的良好形象。(一)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第一形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价值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展现的是实现大变的中国,是蒸蒸日上的中国,是富有希望的中国。 (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一个时代境遇和特征就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各种主义、道路、模式纷繁复杂,争奇斗艳。在这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坚持和维护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这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而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等外交政策思路,将坚定的原则性与务实的外交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不少国家对中国由过去的“畏而远之”转变为“敬而近之”,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 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