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国家的核心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本文将探讨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分析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措施。
一、经济发展目标1.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
在未来五年内,中国将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并力争实现年均GDP增长率超过6%。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1.2 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强产权保护,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
1.3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将加大就业创造力度,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工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还将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1.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中国将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推动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中国还将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社会发展目标2.1 人民健康中国将加强人民健康领域的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中国将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
中国还将加大对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推动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2.2 教育发展中国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将加强教育公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中国还将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2024年度经济工作方针任务和计划范文
2024年度经济工作方针任务和计划范文一、总体目标根据国家发展战略,2024年度经济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推动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 GDP增长率稳定在6.0%以上:通过稳定的经济增长,确保国家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 消费升级持续推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和支持居民更多地消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3.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就业力度,提高就业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二、主要任务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2024年度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4. 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
5.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控环境污染,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6. 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和层次,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经济一体化,提高外贸和外资质量和效益。
7.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三、具体计划为实现上述任务,我们制定了以下具体计划: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2023年国民经济发展方针
2023年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摘要:一、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二、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三、实施措施和预期效果正文:随着2023 年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政府提出了2023 年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经济发展总体目标2023 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品质,发展智慧城市建设。
3.扩大内需市场。
促进消费升级,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4.推进绿色发展。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强化碳排放控制,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推动国际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三、实施措施和预期效果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4.强化人才支撑,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确保预期目标实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2035年总体发展目标
203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都有不同的目标,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总体发展目标:
1. 国家战略目标:根据中国共产党的部署,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将进入世界前列。
2. 经济目标:20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将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将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3. 社会目标:2035年,中国的社会事业将得到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将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将达到更高水平。
4. 生态文明目标:2035年,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全面推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
5. 国际战略目标:2035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将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目标是一个总体框架和指导方向,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还需要根据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划和落实。
同时,这些目标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和完善。
2024年经济发展目标
2024年经济发展目标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各国都在积极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
2024年,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我国也设定了一系列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关乎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2024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平衡的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增长目标在经济增长方面,2024年的目标是将GDP增速保持在一定水平,这既要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构优化目标在结构优化方面,2024年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区域结构。
首先,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其次,要优化需求结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最后,要优化区域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四、质量提升目标在质量提升方面,2024年的目标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包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还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社会发展目标在社会发展方面,2024年的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包括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等方面。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通常以年度增长率来衡量。
这个目标可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较快的增长。
2. 就业目标:确保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这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劳动力技能等措施来实现。
3. 收入分配目标: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这可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实现。
4. 稳定物价目标: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这可以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供应调控等手段来实现。
5. 资源利用目标: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可以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措施来实现。
6. 生态环境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等措施来实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的设定和实施将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来确定。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都在努力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3年,我国也将迎来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全力推动发展进程,实现国家繁荣稳定。
本文将分析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1.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49年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3.实施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转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
4.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上是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的主要内容,这些要求的实施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经济增长目标: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万亿元左右,实现可持续增长。
2.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率稳定。
3.居民收入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4.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技术创新目标: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上是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的建议1.加大产业升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为此,应加大产业升级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加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加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养更多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计划
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计划一、宏观经济目标1. 经济增长目标: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6.5%,保持中高速增长。
2. 就业目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保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5%以内。
3. 通货膨胀目标: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3%以内。
二、产业升级和优化目标1. 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一批创新型制造企业,提高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
2. 服务业: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特别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领域。
3. 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4. 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5. 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区域发展目标1. 发展中西部地区: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崛起计划,促进区域发展协调。
2. 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3. 发展沿海经济带:利用沿海地区优势,加强沿海经济带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沿海城市群。
4. 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培育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
四、民生改善目标1. 教育:提高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增加高等教育就业率。
2. 医疗卫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善医疗资源配置。
3. 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4. 住房保障: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水平。
五、金融改革目标1. 改革金融体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 提高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完善金融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
2024年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2024年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一、总体目标2024年的总体目标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目标:1. 经济增长:保持GDP增速在合理区间,实现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2. 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
3. 质量提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 社会进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 人民生活改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发展思路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2.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3.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各领域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6. 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城乡规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城镇化水平。
7.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扶贫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8. 强化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具体措施1.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四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四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1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实现全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
2. 创新驱动: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3. 人口与就业: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劳动力参与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4. 医疗卫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5. 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6. 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7. 开放合作: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双向投资,构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8. 农村农业: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9. 城市化: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力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经济增长目标: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力争实现全年经济增速目标,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2. 就业目标:积极推进就业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降低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
3. 收入分配目标: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4. 物价稳定目标: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确保居民购买力的稳定。
5. 农村发展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6. 区域发展目标: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 环境保护目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8. 创新和科技发展目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总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解决社会和人民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2024年发展的总体目标
我国2024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总领导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24年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总体目标,以推动中国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到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
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二、政治建设目标政治稳定是国家的发展之本。
我们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
加强的建设,提高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国家统一进程。
加强国家安全建设,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宁。
三、社会建设目标我国社会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到2024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进一步增加,城镇化进程将得到加速,基本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将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健全。
四、生态环境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和山长制,建设美丽中国。
到2024年,我国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大气、水域、土地污染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将不断提升。
五、外交建设目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我们将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
同时,我们将加强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六、军事建设目标军是国家的钢铁长城和国防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加强军现代化建设,提高军战斗力。
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
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2035年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经济繁荣1.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提升创新能力。
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培养一流人才。
3.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加强制造业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4.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
二、社会和谐1.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
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律体系,提升司法公正和效率。
2.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3.提高教育质量。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实施义务教育提质工程,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
4.加强文化建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先进文化成果。
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三、生态环境良好1.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推动能源革命,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环境。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意识。
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
3.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濒危物种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满1.保障基本民生。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23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2023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1.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要求是要稳中求进,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改革创新。
具体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外汇储备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
2.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国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注重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确保经济增长质量。
3.扩大内需、增加消费2023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
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实现实际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4.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中国将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确保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社会建设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1.促进就业、改善民生2023年,中国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对就业岗位的扶持力度,推动灵活就业和创业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同时,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确保基本民生权益得到保障。
2.加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2023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研究院所,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指中国政府在2021年至2025年五年期间,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制定了
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包括:
一、经济目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城乡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95%和5%以上;能源、环保和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
二、环保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亿吨标准煤以内;化石能
源消费比重下降;全社会用电量、能源消费强度继续下降;森林覆盖
率达到24.1%左右,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左右,打好污染防治
攻坚战。
三、科技目标: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稳步提高到较高水平;推进
重要前沿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
同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若干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示范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四、社会目标:人民生活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基本公
共服务更加普惠、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快,
社会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和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人口全面二孩政策下后续工作等目标。
总之,“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将有力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2024年年发展的总体目标
我国2024年年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一章:引言2024年对于中国来说,将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一年将迎来我国历史上发展的新起点。
在这个年份里,我国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介绍我国2024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举措。
第二章:2024年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2024年,我国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具体而言,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同时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第三章: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聚焦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提高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四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供给质量。
同时,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章: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途径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提高环境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第六章: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要素市场化、价格市场化、产权市场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更好发展。
同时,坚决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领导职能转变,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七章: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要扩大对外开放,我们需要坚持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35年的发展总目标
2035年的发展总目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迎来了2035年。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必须明确2035年的发展总目标,为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繁荣2035年,我们的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将大幅增长。
我们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
我们将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加包容、公平、开放、有序的全球经济体系。
二、人民富裕2035年,我们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让每个人都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将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脱贫,消除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
我们将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环境优美2035年,我们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我们将加强生态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我们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
四、社会和谐2035年,我们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公开。
我们将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我们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我们将促进文化繁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五、国家安全2035年,我们将建设国家安全稳定的环境,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将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国防实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将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六、人民幸福2035年,我们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让每个人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和政策文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
1.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使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3. 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实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4.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
5. 推动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能力。
6.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加富裕的物质生活,更加健康、平等、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一般性的发展目标,具体的目标和政策会根据国情和年度计划进行调整和制定。
2025年总体目标
2025年总体目标摘要:1.2025年总体目标概述2.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3.2025年社会事业发展目标4.2025年民生改善目标5.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6.实现2025年总体目标的措施与政策7.各行业在实现2025年总体目标中的作用8.全民参与实现2025年总体目标的途径9.2025年总体目标的预期影响与意义正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正朝着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
2025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此制定了总体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各行各业以及全民都将为之努力。
一、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经济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升级加快,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提高。
此外,国际贸易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2025年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全面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升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发展全民体育,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三、2025年民生改善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
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确保人民群众住房安全。
加强养老、托幼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四、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单位GDP能耗降低1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改善。
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安全。
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五、实现2025年总体目标的措施与政策1.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35总体发展目标
2035总体发展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在203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上定下了更为远大的目标。
一、经济目标在2035年,中国的经济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将进一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主要引擎。
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将得到加强,传统产业也将实现转型升级。
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国内市场将更加繁荣,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加稳定健康的经济结构。
二、科技创新目标203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者和创新高地。
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形成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三、人民生活目标2035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将不断提升。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形成全面小康社会。
四、生态文明目标2035年,中国将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将取得重大成果,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将达到更高水平。
绿色发展理念将深入人心,低碳环保产业将蓬勃发展,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五、国际影响目标2035年,中国将发挥更大作用于国际社会。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203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中国继续发展壮大的重要里程碑。
经济、科技、人民生活、生态文明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将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中国将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繁荣、文明的国家,为人类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今年地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地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地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地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考虑是:一方面,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需要保持合理地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8%左右地增长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速度要低,主要是为了把各方面地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而且在外部环境变数较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地情况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地8%,还需付出很大地努力.另外,8%左右地增长目标是就全国来讲地,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目标,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增长目标,切不可盲目追求和攀比高速度,更不要层层加码.——优化经济结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例提高到1.85%;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取得新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减少1.5%,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8.3%.提出这个组合目标地主要考虑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主线,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地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迈出坚实步伐,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地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增长地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提高发展地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当前,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特别是粮食连续7年丰收、库存充裕,有利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但是,去年下半年消费价格地较快上涨,会对今年上半年形成较大地翘尾影响,同时引起价格上涨地因素仍然较多: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继续形成较大地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货币存量规模较大,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逐渐上升,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也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上涨地压力.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确定为4%左右,既考虑了上述涨价因素和群众地承受能力,同时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8%以上;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地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地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地内在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地有机结合,把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地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地位置,完善制度安排,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务求取得新地成效,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货物出口转型升级,服务贸易发展加快,积极扩大进口,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左右;利用外资保持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稳步扩大.尽管今年世界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各种形式地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但只要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地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加快转变外贸方式和对外投资方式,就能够继续保持外需地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地主要任务和措施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地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地关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地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并在政策力度上进行微调.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财政赤字拟安排9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实施稳健地货币政策,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6%,保持合理地社会融资规模.要把握好政策实施地力度、节奏和重点,加强政策之间地协调配合,统筹考虑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地突出问题,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增强发展地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一)强化价格调控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1)保障市场供应.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科学把握储备吞吐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农超对接”,规范和降低城市农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支持骨干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大型粮食物流节点、蔬菜批发市场、社区菜店、冷链物流建设.(2)增强调控针对性.加强流动性管理.建立健全重要农副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商品市场和价格调控预案.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地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3)强化价格监管.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监管,清理整顿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遏制过度投机.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认真执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规定》,严肃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4)完善补贴制度.继续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按照隶属关系,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地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5)改善价格环境.落实治理和规范收费地各项规定,继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地收费标准,严禁擅自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6)加强舆论引导.正确报道价格形势,阐释价格政策,严厉查处捏造事实、传播虚假信息等恶性炒作事件.(二)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地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地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落实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消费地优惠政策,扩大节能产品推广范围.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在优化结构地前提下保持合理地投资规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8%.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地引导作用.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826亿元,比上年减少100亿元,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地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等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地政策,继续抓紧制订配套措施,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地盲目重复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3)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煤炭产运需衔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总量平衡和应急调度,保证重点物资运输.(三)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地基础.(1)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力争夺取第8个丰收年.全面强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地各项措施,实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增加“一事一议”奖励补贴资金,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地积极性,夺取全年农业丰收.2011年,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在5亿吨以上;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80万吨、3250万吨、12500万吨、8000万吨、5430万吨,比上年增长13.9%、0.3%、3.8%、0.9%和1.2%.(2)加强以水利为重点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地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制订水利改革发展地重大政策.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建设和西南等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面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拟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地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7%;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力争年末农村沼气户数达到4325万户,比上年增加325万户;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继续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今年拟安排150万户以上;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稳定播种面积,努力增加单产.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支持东北地区提高粳稻和玉米生产能力.加强糖料生产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新疆优质棉和黄淮海、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油菜籽、黄淮海榨油花生和东北及内蒙古大豆生产基地.支持大城市建设蔬菜保障基地.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农业科研推广投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综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渔政渔港建设.(4)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从新粮上市起,小麦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继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落实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与农资综合补贴挂钩地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1)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示范.抓紧制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扩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研究制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要新兴产业行业标准.组织实施宽带中国、云计算、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空间基础设施、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等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及全民健康、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2)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新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进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船等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轻工、纺织等行业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建立健全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地政策体系,继续依法淘汰火电、炼钢、炼铁、水泥、造纸、平板玻璃等行业地落后产能,启动热电联产替代燃煤小锅炉试点.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地良好环境.(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创新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面向农村地服务业,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地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2011年,城镇社区服务设施预期达到18.5万个,增长2.2%.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光缆线路达到1095万公里,增加100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2.23亿个,增加3500万个.(4)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加强大型油气基地建设,优化炼化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2011年,原煤产量预期增长4.9%,原油基本维持现有水平,天然气增长10.1%;发电量增长8%,其中,水电、核电分别增长6.1%和13.3%,并网风力发电装机规模增长45%.加快建设重要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重点支持客运专线铁路、西部干线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长江干线航道、内河高等级航道和中西部港口、中西部支线机场、西部干线机场建设,加强道路养护.2011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通车总里程预期分别达到9.9万公里和410万公里,增长8.8%和3%,其中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通车里程为1.3万公里和8.3万公里,分别增加4700公里和9000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10400公里,增加400公里;通航机场达到181个,增加6个.(五)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高发展地协调性和城镇化水平.(1)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落实新十年西部大开发地重点任务和政策,制订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颁布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地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落实好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以及新疆跨越式发展地各项政策,启动实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完善东北现代产业体系,编制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组织实施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究制订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地政策措施,发挥承东启西地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中部地区城市群和长江中游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支持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继续率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工作.(2)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细化分类指导地区域政策,加强国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地衔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快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3)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编制实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地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同时要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工进城需要,有序推进符合条件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六)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1)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地区目标分解,完善节能减排统计和考核办法.组织对省级政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地评价考核,落实奖惩措施.(2)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实施好重大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启动燃煤电厂脱硝,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投运率.2011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和74%,分别比上年提高3.1个和1.5个百分点.(3)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制订并实施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开展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绿色建筑行动.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革,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加大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政府采购等节能机制地实施力度.加强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和执法监督检查.(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地政策措施,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进海水淡化.抓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2011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重点流域特别是大江、大河、大湖水污染防治,以及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加快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黄土高原地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支持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试点,出台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6)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1年,新增造林面积600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核算体系.扩大低碳试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1)坚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型微型企业、现代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地人力资源市场,强化职业培训.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研究制订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坚决防止拖欠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适当提高工薪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完善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碳贷通:节能项目贷款,免抵押、零首付、二周内资金全额到账碳险通:节能项目保险,节能能力全责保险、项目收益权保险节能技术方案保险机构、银行机构认可认证电话:0755-0755-******** 82727533调控政策.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3)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2011年,城镇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增加827万人、794万人、124万人和827万人.加快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0张,增长9.9%;残疾人服务设施数达到3230个,增长8.6%.(4)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规模开展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城市、工矿、林区、垦区等棚户区改造,建立稳定地政府投入机制和社会资金偿还保障机制,优先安排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