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分析中国央行是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机构。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央行不断优化货币政策,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要保持货币发行量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货币供应过度,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2)中性的货币政策。

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要避免货币发行量过大或过小,确保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相平衡,既不使货币过于紧缩,也不使货币过于宽松。

(3)透明的货币政策。

透明的货币政策是指要公开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执行情况,使市场能够更好地预期和适应政策,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国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1. 利率政策中国央行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各种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活动水平。

利率政策的核心是指导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中国央行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影响金融机构的存款投放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 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央行可以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进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三、当前货币政策形势分析近年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渐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政策重点是控制通胀和防范风险。

具体来说,中国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有以下特点:1. 货币政策趋于稳健中性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中性。

从2017年开始,中国央行先后调降逆周期因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利率调整措施,以避免货币过于宽松。

同时,中国央行加强外汇管理和金融稳定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去杠杆。

这一系列调整表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向稳健中性方向调整。

论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论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论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内容提要:货币的范围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还包括银行存款,甚至包括有价证券等。

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流通中的纸笔或辅币是通货,它们只是货币的一部分,而不是货币的全部,货币包括的范围要比通货大得多,因此货币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

随着职能的转变,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由此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定期公布。

从我国具体的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出发,根据国际通用的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的原则,将我国货币划分成为以下几个层次:M0=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各个货币种类的划分有其必然的原因,本文就居民活期储蓄存款、股民保证金、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和我国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货币层次的划分进行分析。

关键字:货币层次 M1 M2 M3 原因现金货币、存款货币和各种有价证券均属于货币范畴,随时都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但决不等于现金,存款货币、有价证券的流动性相同,货币性一样。

比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随时可以形成现实的购买力,货币性或流动性最强。

而储蓄存款一般须转化为现金才能用于购买,定期存款到期方能用于支付,如要提前支付,还要蒙受一定损失,因而流动性较差。

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必须在金融市场出售之后还原为现金或活期存款。

由于上述各种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别。

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货币形式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中央银行分层次区别对待,提高宏观调控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划分货币层次须按照以下原则:(1)划分货币层次应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基本标准。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层次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层次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是指按照货币的不同流动性和使用功能,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便更好地监管和管理货币的流通。

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层次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

下面将对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层次进行详细介绍。

一、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经济体系中广义货币的总量。

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可以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M0、M1、M2和M3四个层次。

其中,M0是最窄的货币供应量,也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M1和M2则包括了M0,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部分非银行机构的存款;M3则是最宽的货币供应量,包括了M2,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全部非银行机构的存款。

二、M0层次M0层次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包括流通中的人民币现钞和居民持有的外币现钞。

M0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具有普遍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功能。

M0层次是整个货币供应量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直接反映了流通中的现金支付能力和经济体系的流动性。

三、M1层次M1层次是在M0的基础上加入了居民的活期存款,也就是用于日常支付的存款。

M1层次除了包括M0的现金支付能力外,还包括了居民的活期存款,具有更加灵活的支付功能。

M1层次反映了居民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支付能力和流动资金数量。

四、M2层次M2层次是在M1的基础上加入了居民的定期存款和单位存款,同时减去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M2层次不仅包括了M1中的现金支付能力和活期存款支付能力,还包括了居民的定期存款和单位存款,具有更加广泛的支付和储值功能。

M2层次反映了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广义货币总量,对于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M3层次M3层次是在M2的基础上加入了全部的非银行机构存款,同时减去了对应的银行贷款。

M3层次除了包括M2中的现金支付能力、活期存款支付能力和定期存款支付能力外,还包括了全部的非银行机构存款,代表了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资金总量。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应该如何分类的?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应该如何分类的?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应该如何分类的?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如何分类的?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拓展资料: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

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传统上,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什么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需求是一个商业经济的范畴,发端于商品交换,随商品经济及信用化的发展而发展。

在产品经济以及半货币化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货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程度,货币与经济的联系即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持有货币的要求程度)较低;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较高。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什么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即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

浅析中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

浅析中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

浅析中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摘要: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原先是在旧式单一金融结构下确定的,但是,以目前的形势看,这种划分显然与国内明显的多元化的金融结构不相适应。

在很多时候,货币层次的划分是否能够及时反映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和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方面的影响,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率。

本文主要在总结前人对中国当前货币层次划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层次,货币政策,金融结构(一)我国目前的货币层次划分不同国家对货币划分的标准各不相同,所以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也各不相同。

但基本思路都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或可接受性来划分的,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是指这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

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因为变现能力越强的货币其流动性越强.而流动性越强的货币就越容易被人们普遍接受。

于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和可接受性划分,货币一般可分成以下几个层次: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M3=M2+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M4=M3+银行与金融机构以外的所有短期金融工具。

以上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层次的归纳。

各个国家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各国都把M1称为狭义的货币量,M2称为较广义的货币量,M3称为更广义的货币量。

M4则称为最广义的货币量。

有的国家则简单地将货币划分为M1(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 , 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 , 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 , 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

若是按流动性划分,其依据是:(一)、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二)、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三)、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中国货币层次选择的原因分析

中国货币层次选择的原因分析

中国货币层次选择的原因分析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M0-现钞,即流通中的现金。

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其缺点在于管理成本和印刷成本相对较高.M1-狭义货币。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这里的活期存款主要指支票存款帐户,不同于我国的活期储蓄)。

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因此它同现金一样是最具流动性的货币。

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所以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M2-广义货币。

M2=M1+准货币。

准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和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手续后,能够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量,所以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Near Money)。

由于M2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因此对研究货币流通的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货币供应量的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我国从1994年开始划分货币层次,并按照货币层次进行货币量统计,目前我国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内容如下: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货币供给成长率如果增加太快,表示民间持有的货币太多。

假设社会上所生产的商品并没有增加,则「过多的金钱追逐过少的货物」便会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各国为了监控货币供给的成长,都会选择与通货膨胀相关性最高的货币供给加以监控。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货币层次划分是指根据货币的使用范围和支付手段的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主要包括支付手段、使用范围、支付对象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现金货币、存款货币、准货币等。

本文将围绕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支付手段的不同,可以将货币划分为现金货币和非现金货币。

现金货币是指可以直接用于交易和结算的货币形式,如纸币、硬币等。

它具有通用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易。

而非现金货币则是指通过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手段进行交易和结算的货币形式,它不具有直接支付手段,需要通过特定的支付工具进行交易。

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交易和支付,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其次,根据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货币划分为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

国内货币是指在国内流通和使用的货币形式,具有特定的法定货币地位,如人民币、美元等。

它主要用于国内的交易和结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流通范围。

而国际货币则是指在国际间流通和使用的货币形式,具有全球通用性和流通性,如美元、欧元等。

它主要用于国际贸易和结算,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另外,根据支付对象的不同,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个人货币和企业货币。

个人货币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使用的货币形式,如工资收入、消费支出等。

它主要用于个人的生活和消费,具有个性化和私人性的特点。

而企业货币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交易结算中使用的货币形式,如投资资金、经营收入等。

它主要用于企业的经营和交易,具有企业性和商业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主要包括支付手段、使用范围、支付对象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现金货币、存款货币、准货币等。

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支付需求,促进经济交易和发展,提高货币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

同时,货币层次的划分也有助于加强货币监管和管理,保障货币的稳定和安全。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原因及对策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原因及对策

3、大量热钱涌入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流动性过大,引发 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 水平。(世界工厂、国际贸易、供求关系) 2、国际贸易收支顺差。巨大的贸易差额形成大量的外汇 储备,兑换成人民币后,直接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 加,进而引发人民币贬值。 3、国际价格动荡。( 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 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 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
二、对策
(一)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对策 1、减少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1)调整外贸政策,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进一步扩大内 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2) 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与中国的产业 结构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外贸格局的转变至关重要。 2、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增强人民币分散风险和减轻通胀 压力的能力。 3、积极倡导和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完善。
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原因及对策
二、原因 一、原因
一、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原因 (汇率问题)
1、内因 (1)国际收支顺差。双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源头。国 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而外汇 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即 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汇供给大于 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
二、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问题 (购买力问 题)
内因: 1、纸币发行量过大。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 热、流动性过剩,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 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 超过GDP两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2、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太规范,社会炒作严重。中央 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 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在当前货币流动性 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 了通货膨胀。(例:2012年以来,以大蒜、绿豆 为代表的多种农副产品在短时间内轮番成倍涨价, 出现了大蒜、绿豆价格超猪肉的经济异象。此种 经济异象被媒体戏称为“逗你玩”,“蒜你 狠”。)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原因分析及未来展望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1994年来货币层次划分的内容和编制原因依据。

通过对1990年至2004年货币供应量个部分比例关系变化以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分析中得出当前货币层次划分不合理的结论。

并根据实证结论,参照央行研究预案提出了新的货币定义,层次选择原则和内容关键字:货币层次流动性相关系数一,总论随着货币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现金的发行以及信用的扩张加以限制,使货币的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产生经济的波动和危机。

因而,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以及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也就应运而生。

货币的供应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由政府和存款机构之外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总量。

在货币供应量的构成上面,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应该包括那些在商品交易以及在债务支付中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他们把货币定义为流通中的现金和支票存款,这就是狭义货币M1.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及其他短期流动资产,是潜在的购买力,很容易变成现金,因而主张流动性为标准,划分更为广义的货币概念层次,从而形成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M2、M3、M4等。

这种观点已经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政府所接受,各国的央行都用多层次或多口径的方法计算和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

由于各国金融工具和法规的差异,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综合各国的情况,货币供应量指标大致划分如下:M1=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一级专章信用卡存款)M2=M1+储蓄存款(包括定期和活期储蓄存款)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二,货币层次划分依据在货币主义的影响下,美联储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进行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的划分,并于70年代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随后,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效尤,据自身金融结构的特征,编制相应的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具体范畴。

但在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具体实践上,并没有一个可供所有国家遵守的成例。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分析【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持有量第二大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风云突变的今天,持有的外汇越多,承担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大。

稍有不慎,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就会面临风险,不仅不会带来收益,还可能遭受损失。

因此,合理的组合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是外汇储备保值及增值的根本途径。

本文依据经济实力原则、币值稳定性原则和交易匹配原则对我国外汇储备结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外汇储备币种分配的合理比例。

【关键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资产组合Abstract: Now China bec ame the sec ond largest c ountry holding foreign exc hange reserves in the w orld. Under the unstable and c hanging world financ ia l c irc umstanc e, the more w e hold foreign exc hange reserves, the more exc hange rate risk w e w ill fac e. Large amount of them maybe lose their value, saying nothing of profit. So reasonable struc ture portfolio is the basic approac h to make foreign exc hange reserves keep and increase the value. This artic le conduc ts empiric al analysis on the appropriate struc ture of China’s foreign exc hange reserve by c ombin ing the traditiona l theories w ith Chinese reality.[Key w ords] Foreign exc hange reserve, Currency struc ture, Portfolio.国际储备作为反映一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一个重要宏观经济变量。

我国货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货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货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我国货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1级政治经济学S110038 杨丽丽一、巨额的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不断增加从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来看,目前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4 条渠道:一是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再贷款;二是外汇占款;三是对财政贷款或透支;四是央行的直接贷款。

我国近年来连续呈现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加,使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这一点可从1995 年汇率改革以后我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可以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一直处于较快的增长状态,原因是一方面,多年来我国企业实行结售汇制度,对于外汇指定的银行也只能持有额定的外汇,多余或不足的部分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

虽然当前强制结汇制度已经终结,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大大降低企业保留外汇的积极性,最终盈余仍然会归结于人民银行。

所以外汇市场是由人民银行以人民币完全吸收外汇市场上的差额,这正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高速膨胀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国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的持续双顺差,使得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使得居民外汇储蓄热情降低,纷纷兑换成本币进一步增加外汇总量。

在2005年7 月21 日我国宣布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更是引起了民间外汇储蓄和存款的大量兑换,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推进汇率制度的平稳改革,人民银行只能买进剩余的外汇,抛出相应的人民币,从而导致基础货币的进一步扩展。

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形成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增长,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

如果此时人民银行不采取冲销的政策,并且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国内货币供应量将会增加。

近年来,我国巨额的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不断增加,进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

货币供给的变化取决于货币乘数、国内信贷规模和国外净资产规模的变化;而我国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中,相当大的部分由外汇储备构成。

简述我国货币层次的定义

简述我国货币层次的定义

简述我国货币层次的定义
货币层次是指一国货币的不同形态和不同规模的流通手段之间的层次关系。

我国货币层次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M0层:即现金流通手段,包括纸币和硬币。

M0是最基本的货币形态,是最直接的支付手段。

2. M1层:即狭义货币,包括现金流通手段和非银行存款部分。

在M1层次上,货币已经进入了银行体系,包括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存款部分。

3. M2层:即广义货币,包括M1层的货币和其他准货币,如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存款等。

M2层次上的货币已经形成了广泛的支付手段,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4. M3层:即宏观货币,包括M2层的货币和其他可供金融机构融资的资产,如金融债券和政府债券等。

M3层次上的货币更多地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和投资相关,对整个经济具有更宏观的影响。

上述货币层次定义了我国货币在不同形态和规模上的流通关系,反映了货币的不同程度流动性和价值属性,对货币政策和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货币层次划分是指根据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使用范围和功能特点,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使用范围、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

根据这些标准,货币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中央银行货币、商业银行货币和一般流通货币。

首先,中央银行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主要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

中央银行货币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金融市场和国际结算领域,具有较高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

中央银行货币的发行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和控制,具有较高的信用和稳定性,是国家货币体系的基础。

其次,商业银行货币是指由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主要用于个人和企业的日常交易和存储。

商业银行货币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银行系统内部和个人企业之间的交易领域,具有一定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

商业银行货币的发行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信用和流动性,是居民和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最后,一般流通货币是指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货币,主要用于居民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和支付。

一般流通货币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零售市场和个人企业之间的交易领域,具有较强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

一般流通货币的发行受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共同监管和管理,具有较高的信用和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普遍和常用的货币形式。

在货币层次划分中,不同层次的货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特点。

中央银行货币主要用于国家的金融调控和国际结算,具有较高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商业银行货币主要用于个人和企业的日常交易和存储,具有一定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一般流通货币主要用于市场上的交易和支付,具有较强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

这些不同层次的货币形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货币体系,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货币基础。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对于货币的使用、管理和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不同层次货币的特点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依据
货币层次划分依据是指根据货币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将货币分为不同层次,以便于理解和应用。

首先,货币可以按照使用范围划分为宏观货币和微观货币。

宏观货币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广泛流通的货币,如M1、M2和M3等。

微观货币则是指在狭窄的范围内使用的货币,如企业内部货币、超市券等。

其次,货币还可以按照功能划分为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

支付货币是用于交易和支付的货币,如现金、银行存款等。

储备货币则是用于储备和结算的货币,如国际储备货币、央行存款等。

此外,货币还可以按照发行主体划分为法定货币和非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具有法律地位和强制性。

非法定货币则是由私人或机构发行的货币,如虚拟货币、代币等。

综上所述,货币层次划分依据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使用范围、功能和发行主体等角度进行划分。

不同层次的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需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 1 -。

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货币层次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性理论。

货币层次的划分是对货币在不同领域和功能上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货币的流通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和考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正加快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确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框架。

因此,这篇文章将探讨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和标准,以期为我国货币金融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

首先,将介绍货币层次的概念,以便读者能够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将分析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必要性,以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对货币进行分类。

最后,将详细讨论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包括具体的指标和方法。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货币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1.3 目的在本文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我们旨在阐明我国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定这些层次的标准。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我国在货币层次划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正文2.1 货币层次概念货币层次是指不同种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等级顺序。

在货币制度中,不同种类货币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用以反映其在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使用范围。

货币层次的划分是为了便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货币层次通常分为M0、M1、M2和M3等几个层次。

其中,M0是最基础的货币层次,包括流通中的纸币、硬币和银行准备金;M1是M0加上可由银行不时提取的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是M2再加上其他可变现资产。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功能,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的层次划分是指根据其使用范围和支付手段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等级。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主要包括流通性、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货币的流通性是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标准之一。

流通性是指货币在经济交易中流通的便利程度。

通常情况下,货币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高流通性的货币通常是指现金,它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经济交易中进行流通,具有较强的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功能。

中等流通性的货币则是指银行存款,虽然它不具备现金那样的直接支付手段,但可以通过转账、支票等方式实现支付。

而低流通性的货币则是指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等,它们的流通性相对较差,不适合作为支付手段,更多地是作为价值储存手段存在。

其次,货币的价值尺度也是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标准之一。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功能。

根据价值尺度的不同,货币可以分为本币和外币。

本币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它具有在本国境内流通的特性,是该国经济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而外币则是指其他国家的货币,它通常用于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具有跨国支付的功能。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外币的价值尺度往往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因此其价值尺度相对较为不稳定。

最后,货币的支付手段也是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标准之一。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支付工具的功能。

根据支付手段的不同,货币可以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

现金支付是指通过现金进行的支付交易,它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适用于小额交易和日常消费。

而非现金支付则是指通过银行卡、手机支付、电子转账等方式进行的支付交易,它具有安全、便利的特点,适用于大额交易和跨境支付。

综上所述,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流通性、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等方面。

不同层次的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完善的货币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摘要: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期目标之一,因此选择哪个货币层次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货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检验,确定作为货币量的最佳货币层次,并对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中国的实践进行分析。

主题词:货币层次,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及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点上非银行部门所拥有的货币总量。

在西方国家对货币的统计指标中, 货币的范围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 而且包括银行存款, 甚至包括有价证券等。

通常我们把和货币定义颇为相似的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称为准货币。

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流通中的纸币或辅币是通货, 它们只是货币的一部分, 而不是货币的全部。

货币包含的范围要比通货大得多, 因此货币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

大多数经济学家根据流动性为标准划分货币层次,从而形成了M 0,M 1,M 2,M 3,M 4等层次。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去定货币供应量指标,具体划分方式为:M 0=流通中的现金;M 1 =M 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 2 =M 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 3 =M 2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二、中国货币层次选择的原因分析。

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期目标之一,因而对货币供给的层次选择将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弗里徳曼通过对美国的实证研究表明,M 2是最佳货币定义。

那么中国应选用那个货币层次作为货币供给量的度量呢?下面通过弗里德曼对货币定义的两个标准来考察中国的货币层次选择。

(一)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相关系数是描述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指标,下面分别讨论M 0,M 1,M 2 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

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出现通货膨胀;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出现资产泡沫。

在长期使用“广义货币M2”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后,中国央行在今年年初开始提出了一个新的中间目标--社会融资总量。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介绍,社会融资总量包括常规的新增贷款之外,还包括了此前被认为是“表外业务”的信托贷款等,企业从股市和债券取得的直接融资也被认为是社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些影子金融机构比如贷款公司的信贷业务,也被纳入其中。

“体外循环”和“表外资产”长久以来,中国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制订中,使用了“广义货币M2”作为实际操作目标,这是因为广义货币的增速相对容易控制,同时,以广义货币为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强势政府的经济体来说,也意味着在操作上更加简便和直接。

这是因为,一国如果设定了一定的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就可以简单得出一国的广义货币增长目标,如果政策决策者试图同时管理经济增速和通胀增速,那么,只需要控制一个变量--即货币供应量--就可以达到控制整体经济的目标,而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则只需要通过利率等政策在GDP增速和通胀增速作出一定的平衡和取舍。

从中国的实例来看,中国长期以来设定8%的经济增速和3%的通胀率,那么,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出,广义货币的增速就应该设定在12%左右的水平上,而一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增速却一直为17%,这也表明,中国央行仍然希望部分“放松”货币条件,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我国与美日货币层次划分的差异及原因

我国与美日货币层次划分的差异及原因

案例一
案例:美日货币层次的划分
美国:
货币供应量分为Ml、M2和M3三个层次。

MI=流通中现金+支票账户存款+旅行支票;
M2=M1+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互助基金存款;
M3=M2+货币市场基金存款+CDs+回购协议+欧洲美元。

日本:
货币供应量分为M1、M2+CDs、M3+CDs三个层次,另编制广义流动性。

MI=流通中现金+非金融机构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CDs;
M3=M2+CDs+邮政储蓄存款+劳动信贷协会以及农业合作社存款。

L=M3+CDs+信托投资性存款+金融机构签发的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国外政府在日本发行的债券。

问题:我国与美日货币层次划分的差异及原因是什么?
解答要点:
1.我国目前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2.我国单独设置了流通中现金M0指标,而美日是没有这个指标的,我国设置M0的主要原因
是我国金融业还处在发展阶段,信用制度还不发达,现金在狭义货币供应量中所占的比重超过30%,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因此现金发行的多少对我国消费品市场和零售物价的影响很大,超过经济增长的现金发行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物价的上涨。

3.美国和日本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比我国划分得细一些,每个层次包含的内容多一些。

主要是因
其金融制度发达,金融产品丰富,信用工具的种类多、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我国进行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和统计首先应根据理论定义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界定货币的范围,然后在此范围内进行货币层次的划分,但最重要的是要整个分析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做出符合对本国经济进行预测和调控的要求的货币层次的划分。

本文将结合以上的思路探究中国的货币层次选择之路。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货币层次M0 M 1 M2
一、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分解
所谓货币供应量,就是一定时点上社会货币的存量,一般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除政府之外全部居民和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反映的是社会的支付和购买力。

一国在统计其货币供应量时一般都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流动性原则,即按照居民和机构的金融资产流动性指标准确定货币和准货币,把货币供应量划分成不同层次;二是统计对象的完整性原则。

货币统计量统计对象应是在本国经营一年以上的、与货币统计量有关的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三是与国际接轨及结合本国国情原则。

在根据以上原则统计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国际上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各个层次的统计指标构成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体系。

结合西方的实践经验,我们一般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它的特点是(1)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它的现金流动性最强。

(2)因为现金在现实生活中的周转速度是很快的,引发的商品需求量也是很庞大的,这些商品需求在总商品需求中的份额是明显超过它在货币供应量的所占比重的。

(3)但因为它作用的领域还是很有限,所以远未能囊括社会上的所有商品需求。

M1 =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

它的特点是(1)因为企业或单位的活期存款,可直接以支票形式从帐户中提取,所以M 1 的流动性也较强,但周转速度小于、接近于M0。

(2)就一般情况而言,单位活期存款相当于现金的三倍,再加上M1本身的周转速度也很快,所以引发的商品需求量接近于M0的三倍。

(3)单位活期存款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类似于现金,而另一方面又属于货币积累。

M2=流通中的现金+全部企业存款+全部居民储蓄。

其特点是(1)因为它包括了企业的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所以流动性不如前两个层次强,周转速度也教慢。

(2)居民储蓄是信贷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它与企业定期存款进入商品市场成为商品的需求,主要是借助银行的信用贷款来实现的。

当信贷资金转为了企业活期存款时就成为了M1的一部分,所以M2对M1来说是有重要作用的。

(3)M2包含M 1的意义在于预测后续时期商品需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二、中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演变
在以上概述了西方的货币层次分解后,接下来我将我们国家对货币层次划分的一个历史演变做一个介绍,从而来探索中国是如何结合西方的经验来逐步明确自己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

在198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派人到我国考察,因我国当时还没有独立的
中央银行,所以对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简单做了如下的层次划分:M 1=现金+企业存款
M2=现金+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其他存款
当时的这个货币层次的划分比较简单,虽然统计上具有可测性,政策上也具有可控性,但在“其他存款”这一项外延太广,于是在后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根据其新的金融统计说明,“其他存款”包括机关团体存款、财政存款、基本建设存款等。

因此为了便于中国人民银行分层次控制货币供应量,对1980年的货币层次划分做了调整。

于是,在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另一个划分方案,主张根据流动性的强弱划分,重点监测能够创造货币的金融机构,并兼顾到统计数据的及时取得、金融宏观调控要求的原则。

这一划分方法是:
M0 =流通中的现金。

M 1 =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活期存款+农村集体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M2= M 1+企业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3= M2+财政存款+债券+其他金融机构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以及层次统计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并于1994年第三季度起,正式按季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监控指标。

至此,我国货币的层次划分得以确定下来。

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均取自经统计整理后的银行概览,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流动性的强弱,M0流动性最强,M 1次之,M2流动性最弱。

各层次货币量的定义是:M0 =流通中的现金。

M 1 =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M2= M 1+企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 M2+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
三、针对我国货币层次选择的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要使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有效反映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可测性,二是可控性,三是相关性。

1994年货币层次选择的方案是在我国的金融统计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货币流动性的差别、货币性的强弱以及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需要来划分货币层次。

(1)M0层次分析
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不用这一层次,但我国仍需要使用这一层次。

原因一是现金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消费品需求的主要构成部分,现金量的变化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最为直接,因而对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控制现金量对于调节消费品需求、控制消费品的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因二是现金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形式,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原因三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基本都是以现金为主要支付手段。

所以说即使现在信用卡使用开始频繁,但并没有改变目前现金仍然是影响居民最终消费水平的最重要货币的地位。

(2)M 1层次分析
为了遵循国际通用的定义原则,我国将这一层次定义为现金与所有支票帐户存款、信用卡存款之和。

M 1是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之和,是为人们所接受的货币,而支票帐户存款和信用卡存款是现实的购买力,其所有者随时都可以用来购物,是当然的货币。

(3)M2层次分析
M2层次是在M1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支票帐户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而得。

但从200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修改了原有的M2层次的统计口径,修改后的是M2统计口径为: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新的统计口径主要是增加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原因是股民保证金在向存款转化时,通常是转化为居民的活期储蓄或机构的活期存款,而这里的“活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真正的活期”,溯源而上,作为意图基本明确的购买股票等金融资产的股民保证金的形成,确切地讲,它主要来源于定期储蓄或存款的分流,这里只不过采取了“活期”形式,且主要仅是金融商品的潜在购买力而已。

(4)M3层次的分析
在这一层次中,计入了金融债券这类非货币金融资产,原因是考虑到其发行与兑付会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当公众购买了金融债券时,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公众持有的债券量也随之而减少。

而另一个计入的是大额可转让存单,主要是参照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美国,将大额可转让存单计入M3层次的原因是1、CDs真正体现了“大额”的特点(一般在10万美元以上),主要由机构持有;2、CDs在二级市场上虽然可以自由转让,但在到期之前,持有者不可以向发行者提出兑现要求;3、CDs的在二级市场的价格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对其持有者而言,CDs是一种出于投机目的的资产持有方式。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国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居民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多时,出于投机目的的货币持有额将进一步增大,其对经济的影响力也将日渐突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银行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与自身多年经验总结出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在这整个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做出符合对本国经济进行预测和调控的要求的货币层次的划分。

参考文献:
[1] 付小荣《对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几点认识》〈〈财政金融〉〉2006-6
[2]沈伟基蔡如海〈〈关于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几点看法〉〉〈〈资本市场评论〉〉2001-7
[3]闻潜〈〈货币供应量层次分解的理论思考与整体评价〉〉〈〈华南金融研究〉〉1999-10
[4]包祖明〈〈中国货币供应规划及其方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魏义俊〈〈货币总量控制重点层次选择和控制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