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传(2011版)

合集下载

【精品】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书目57

【精品】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书目57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书目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书内容介绍文史类清代八旗史料汇编此汇编收《八旗列传档案稿》,《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上谕八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则例》,《钦定八旗则例》,《旗地则例》,《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钦定户部旗务则例》,《上谕旗务议覆》,《谕行旗务奏议》,《镶蓝旗汉军世管佐领原由家谱清册》,《蒙旗志稿》,《驻防太原正蓝镶蓝满洲蒙古四旗造送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兵部来文抄案册》。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上谕旗务议覆》、《谕行旗务奏议》等。

有关八旗方面的史料,为对研究清代的八旗制度、发展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首次影印出版。

弥足珍贵。

16开,十八册,2012年影印出版,定价:9000元。

中国古代印谱汇编印谱是辑集玺印篆刻的书籍的通称,也称印存、印集、印式、“印举等。

我国的印谱起源于宋代,明代篆刻家开始处集印谱,清代对古玺印研究更进一步,对用途、类别总结出新的经验。

此汇编收录有名的《集古印谱》,《方元长印谱》,《承清馆印谱》、《甘氏印集》、《印存初集》、《赖古堂印谱》、《古斋古印谱》,《历代帝王传国玺谱》,《师古堂印谱》等五十余种,印谱是汇集中国古代玺印和篆刻家创作的图谱,是最珍稀原印钤盖。

此汇编收录印谱的种类多、内容广,除供人观赏、借鉴、临写外更重要的是对研究篆刻发展史、文字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首次影印出版。

弥足珍贵。

16开,三十册,2012年影印出版,定价:15000元。

清抄本陆元辅经籍考《经籍考》不分卷,三十四册,清抄本,清陆元辅撰。

陆元辅字翼王,号默庵,因性爱菊,且慕陶渊明之为人,又自号菊隐,嘉定县新泾里人。

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四月初七日,殁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九月十四日,终年七十四。

自幼即知向学,塾师授以四子书,能默识不遗一字。

弱冠为县诸生。

康熙十七年诒举博学鸿儒,不久罢归。

着有《十三经注疏类钞》、《续经籍考》、《礼记集说》、《补正卫道编》、《菊隐集》等。

中国历代帝王将相传记类图书述评

中国历代帝王将相传记类图书述评
代厉 将帝 王 相中国 传记 述 评类 书图
9 1 9 年 以 来 , 大 陆 出版 各 种历 史 传记 逾千 种 , 其中近十 年 间 出 版 的就 占
了一 大 半 。 如 果 细 察 一 下 还 会 发 现 ,

五 六 年 前 每年 出 版 的 历 史 传 记 不 过 五 六 十 种 , 而近 几年每年都在百 种以上 , 甚至超过二百种 。
期 , 励 精 图 治 , 兢兢 业 业 , 蓬 勃 向 上 , 取 得 了 “ 贞观 之 风 , 一 朝 复 振 ” 的 功 绩 。 开 元 中期 , 好 大 喜功 , 不 如 初 期 。 晚 期 以 后 , 贪 图 享乐 , 荒 于 理
,

又 跟 杨 贵 妃 闹 了一 场 动 人 的 爱情 故 事 。
随 着这 一 研 究 热 点 的 升 温 , 愈 来 愈
多 的 史 学 家着 力 于 历 代 帝 王 将 相 的 研 究 , 一 批 高质 量 的 学术 与 文 采 兼备 的历 代 帝 王 将相 传 记 脱 领 而 出 。 撰 著 者们 往
往 既 如 实地 剖 析 了历 代 帝 王 将 相 所 处 的
的 经脸 和教 训 , 给人 以 历 史 的 全方 位 的 启 迪 。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帝 王 将 相 传 记 的 创 作 是 历史 人 物 传 记 创 作 延 续 的 结
果 。 准 确 而 真实 的反 映 传主 生 活 的 时 代 特 征 , 是 近 几 年 帝王 将 相 传 记 中 十

分 突 出的现象
认识一 个时代 ,
是认 识 、
分析 、 评 价 历 史人 物 的 出发 点 。
因 为每 个 时 代 的 特 定 内容 , 无 不 在人 的 身上 打 上深 深 的 印 痕 。 而 杰 出 人物 的 一 生 , 就 是 一 个 时 代 的 缩 影 。 清太 宗 、 吴三 桂 等 同 处 明 清 易代 的 大 变动

中国历代朝代帝王表

中国历代朝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帝王表(夏朝--清朝)夏朝(约前2070-1600年,共471年)历代皇帝: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共555年)历代皇帝:汤、太丁、外丙、中壬、伊尹、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西周(约前1046-771年,共276年)历代皇帝: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共550年)其中:春秋(前770-476年,共295年)、战国(前475-221年,255年)历代皇帝: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王子姬颓、周襄王姬郑、周王子姬带、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王子姬朝、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姬杰。

秦朝(前221-206年,共16年)历代皇帝: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嬴子婴。

西汉(前202-公元8年,共195年)历代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新朝(公元8-23年,共16年)历代皇帝:新帝王莽。

玄汉(公元23-25年,共3年)历代皇帝:更始帝刘玄。

赵汉(公元23年-24年,共2年)历代皇帝:汉帝王郎。

赤眉汉(公元25-27年,共3年)历代皇帝: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公元25-36年,共12年)历代皇帝:公孙述。

中国朝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帝王表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赢姓)0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0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03,子缨,斩杀赵高,1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01.汉高祖(刘邦)一大汉开国皇帝,12年02.汉惠帝(刘盈)一来去匆匆,过眼云烟分享截屏03.少帝(吕后专政),8年04.汉文帝(刘恒),23年05.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其成功,16年06.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建元,54年07.汉昭帝(刘弗陵)-中兴之主,始元,13年08.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本始,25年09.汉元帝(刘爽),初元,16年分享截屏10.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11.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12.汉平帝(刘行),元始,5年13.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新朝(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分享截屏01.新始祖(王莽),始建国,15年02.淮阳王(刘玄),更始,3年东汉(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01.光武帝(刘秀),建武02.汉明帝(刘庄)一小有作为,永平,1803.汉章帝(刘炟)--“章草”皇帝,建初,13年0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0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0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07.汉婴帝(刘懿),即住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0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0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建和,21年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换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注:建安十八年,曾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中国历代皇帝一览表

中国历代皇帝一览表

历经(年)帝传(代)皇帝姓名帝号/年号在位(年)炎帝神农氏黄帝 轩辕氏少昊 金天氏颛顼 高阳氏帝喾(kù) 高辛氏帝挚 高辛氏唐尧 放勋虞舜 重华1、宗神夏禹?2、帝启93、太康294、仲康135、帝相至(羿-寒浞) 40年286、少康227、帝抒178、帝槐269、帝芒18lO、帝泄16l1、不降59l2、帝扃(jiōng)21l3、胤(yìn)甲21l4、帝孔甲31l5、帝皋(gāo)11l6、帝发1917、履癸53l、武王发72、成王诵373、康王钊264、昭王瑖515、穆王满556、共王紧扈(hù)127、懿王囏(jiān)258、孝王辟方159、夷王变16l0、厉王胡共和时代14年37ll、宣王靖4612、幽王宫湼11l、本王宜臼512、桓王林233、庄王铊(tā)154、厘王胡齐55、惠王阆(láng)256、襄王郑337、顷王壬臣68、匡王班69、定王瑜21公元前l122--770建都:镐(h ào)京武王之前还有: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上古帝王商夏公元前2197--1766建都:安(今山西雯县)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河亶(d àn)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祖庚 祖甲 廪(l ǐn)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14世17王12帝西周中国通史历朝历代皇帝一览表朝代年份周4323531O、简王夷1411、灵王泄心27l2、景王贵2513、悼王猛1l4、敬王匈4415、元王仁7l6、贞定王介2817、哀王去疾118、思王叔119、考王嵬(wéi)1520、威烈王午44 2l、安王骄2622、烈王喜723、显王扁4824、慎靓王定625、赧(nǎn)王延5926、东周君杰71、始皇帝嬴政122、二世胡亥33、子婴1l、高祖刘帮122、惠帝刘盈73、少帝(吕后专政)84、文帝刘桓235、景帝刘启166、武帝刘彻建元547、昭帝刘弗陵始元138、宣帝刘询本始259、元帝刘爽初元1610、成帝刘骜(ào)建始2611、哀帝刘欣建平612、平帝刘珩(héng)元始5l3、孺子婴居摄3l、王莽始建国152、淮阳王刘玄更始31、光武帝刘秀建武332、明帝刘庄永平183、章帝刘炟(dá)建初134、和帝刘肇永元175、殇帝刘隆延平16、安帝刘佑永初197、顺帝刘保永建198、冲帝刘炳永加19、质帝刘钻本初1lO、桓帝刘志建和21ll、灵帝刘宏建宁2212、少帝刘辨光熹1l3、献帝刘协初平32l、文帝曹丕黄初72、明帝曹睿太和133、齐王曹芳正始14公元前77O--225建都洛阳公元前221-201建都咸阳公元前206--公元8年建都长安公元25--220建都洛阳秦公元9--25建都长安公元220--265年建都:许昌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5帝26帝3帝13帝2帝13帝545152141719546东周西汉新朝东汉魏战国公元前475--22l年未能详细(敬请谅解)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O 年春秋公元前77O--475年未能详细(敬请谅解)4、高贵乡曹公髦正元75、常道乡曹公奂景元6l、昭烈帝刘备章武32、后主刘 禅建兴41l、大帝 孙权黄武312、会稽王亮建兴73、景帝 孙休永安74、乌程候皓元兴171、武帝司马炎泰始252、惠帝司马衷永熙173、怀帝司马炽(chì)永加54、憨帝司马业建兴4l、元帝司马睿建武62、明帝司马绍太宁33、成帝司马衍咸和174、康帝司马岳建元25、穆帝司马聃(dān)永和176、哀帝司马丕隆和47、废帝司马奕太和68、简文帝司马昱(yù)咸安2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l、李 特22、李 流13、李 雄304、李 班15、李 期36、李 寿57、李 势5l、刘 渊62、刘 和13、刘 聪84、刘杰15、刘 曜13l、石 勒152、石 弘13、石 虎154、石 世15、石 遵16、石 祗(zhī)?7、冉 闵3l、慕容皝(huàng)152、慕容儁(jùn)113、慕容暐(wěi)11l、符 健42、符 生33、符 坚274、符 丕25、苻 登96、符 荣1l、张 茂52、张 骏223、张重华9319-352年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317--4O2年建都:金陵303-347年建都:成都公元22l--243建都:成都公元222--28O年建都:建业265--316年建都:先都洛阳,后迁长安351--394年氐族建都:长安313--376年汉族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中国历代帝王表

中国历代帝王表

中国历代帝王表中国历代帝王表秦朝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在位时间:前221年―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秦王子婴(?―前206)在位时间:46天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在位时间:前202年―前195年孝惠皇帝刘盈(前211―前188)在位时间:前195年―前188年前少帝刘恭(?―前184)在位时间:前188年―前184年后少帝刘弘(?―前180)在位时间:前184年―前180年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202―前157)在位时间:前180年―前157年孝景皇帝刘启(前188―前141)在位时间:前157年―前141年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7―前87)在位时间:前141年―前87年孝昭皇帝刘弗陵(前94―前74)在位时间:前87年―前74年废帝(昌邑王)刘贺(前92―前59)在位时间:27天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前91―前49)在位时间:前74年―前49年宗孝元皇帝刘奭(前75―前33)在位时间:前49年―前33年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前51―前7)在位时间:前33年―前7年孝哀皇帝刘欣(前25―前1)在位时间:前7年―前1年孝平皇帝刘衎(前9―公元6)在位时间:前1年―公元6年孺子婴(刘婴)(公元5―公元25)在位时间:公元6年―公元8年新朝王莽(前45—公元23)在位时间:公元9年—公元23年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前6—公元57)在位时间:公元25年―公元57年显宗孝明皇帝刘庄(28―75)在位时间:公元57年-公元75年肃宗孝章皇帝刘炟(58―88)在位时间:公元75-公元88年穆宗孝和皇帝刘肇(79―105)在位时间:公元88年―公元105年孝殇皇帝刘隆(105―106)在位时间:公元106年―公元106年恭宗孝安皇帝刘祜(94―125)在位时间:公元106年―公元125年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125)在位时间:公元125年―公元125年敬宗孝顺皇帝刘保(115―144)在位时间:公元125年―公元144年孝冲皇帝刘炳(143―145)在位时间:公元144年―公元145年孝质皇帝刘缵(138―146)在位时间:公元145年―公元146年威宗孝桓皇帝刘志(132―167)在位时间:公元146年―167年孝灵皇帝刘宏(156―189)在位时间: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后少帝(弘农王)刘辩(176―190)在位时间:公元189年―公元189年孝献皇帝刘协(181―234)在位时间:公元189年―公元220年三国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在位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26年烈祖明皇帝曹睿(205―239)在位时间:公元226年―公元239年齐王曹芳(232―274)在位时间:公元239年―公元254年高贵乡公曹髦(241―260)在位时间:公元254―公元260年元帝(陈留王)曹奂(246―302)在位时间:公元260年―公元265年蜀烈祖昭烈皇帝刘备(161―223)在位时间:公元221年―公元223年仁宗怀皇帝(后主)刘禅(207―271)在位时间:公元223年―公元263年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在位时间:公元222年―公元252年废帝会稽王孙亮(243―260)在位时间:公元252年―公元258年景皇帝孙休(235―264)在位时间:公元258年―公元264年乌程侯孙皓(242―284)在位时间:公元264年―公元280年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236―290)在位时间:公元266―公元290年惠皇帝司马衷(259―306)在位时间:公元290―公元306年怀皇帝司马炽(284―313)在位时间:公元306―公元311年愍皇帝司马邺(300―317)在位时间:公元311―公元316年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276―323)在位时间:公元317年―公元323年肃宗明皇帝司马绍(298―325)在位时间:公元323年―公元325年显宗成皇帝司马衍(321―342)在位时间:公元325年―公元342年康皇帝司马岳(322―344)在位时间:公元342年―公元344年孝宗穆皇帝司马聃(343―361)在位时间:公元344年―公元361年哀皇帝司马丕(341―365)在位时间:公元361年―公元365年废帝(海西公)司马奕(342―386)在位时间:公元365年―公元371年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320―372)在位时间:公元371年―公元372年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361―396)在位时间:公元372年―公元396年安皇帝司马德宗(382―419)在位时间:公元396年―公元419年恭皇帝司马德文(386―421)在位时间:公元419年―公元420年南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363―422)在位时间:公元420年—公元422年少帝刘义符(406―424)在位时间:公元422年—公元424年太祖文皇帝刘义隆(407―453)在位时间: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刘劭(426―453)在位时间:公元453年—公元453年世祖孝武皇帝刘骏(430―464)在位时间: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前废帝刘子业(449―465)在位时间:公元464年—公元465太宗明皇帝刘彧(439―472)在位时间:公元465—公元472年后废帝刘昱(463―477)在位时间:公元472年—公元477年顺皇帝刘准(467―479)在位时间:公元477年—公元479年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427―482)在位时间:公元479年―公元482年世祖武皇帝萧赜(440―493)在位时间:公元482年―公元493年郁林王萧昭业(473―494)在位时间:公元493年―公元494年海陵王萧昭文(480―495)在位时间:公元494年―公元494年高宗明皇帝萧鸾(452―498)在位时间:公元494年―公元498年炀皇帝(东昏侯)萧宝卷(483―501)在位时间:公元498―公元501年和皇帝萧宝融(488―502)在位时间:公元501年―公元502年梁高祖武皇帝萧衍(464―549)在位时间:公元502―公元549年临贺王萧正德(?―549)在位时间:公元548年―公元549年(548年武帝未死,被侯景立为帝)太宗简文皇帝萧纲(503―551)在位时间:公元549年—公元551年豫章王萧栋(?―552)在位时间:公元551年—公元551年武陵王萧纪(508―553)在位时间:公元552年—公元553年(552年自立,后被梁元帝部将所杀)元皇帝萧绎(508―554)在位时间:公元552年—公元554年闵皇帝萧渊明(?―556)在位时间:公元555年—公元555年敬皇帝萧方智(543―558)在位时间:公元555年—公元557年萧庄(548―577)在位时间:公元557年―公元560年(梁灭后,被王琳立为帝,接替梁朝皇帝)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503―559)在位时间:公元557年―公元559年世祖文皇帝陈蒨(522―566)在位时间: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废帝陈伯宗(554―570)在位时间:公元566年―公元568年高宗孝宣皇帝陈顼(528―582)在位时间:公元569年―公元582年后主陈叔宝(553―604)在位时间:公元582年―公元589年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371―409)在位时间:公元386年―公元409年太宗明元皇帝拓拔嗣(392―423)在位时间:公元409年―公元423年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408―452)在位时间:公元423年―公元452年南安王拓跋余(?―452)在位时间:公元452年―公元452年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440―465)在位时间:公元452年―公元465年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454―476)在位时间:公元465年―公元471年高祖孝文皇帝元宏(467―499)在位时间:公元471年―公元499年世宗宣武皇帝元恪(483―515)在位时间:公元499年―公元515年肃宗孝明皇帝元诩(510―528)在位时间:公元515年―公元528年殇帝元姑娘(真名不详)(528― ?)为元诩之女,元诩死后其母胡太后宣称是元诩之子,即位当天便被废黜幼主元钊(526―528)在位时间:公元528年―公元528年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507―530)在位时间:公元528年―公元530年长广王元晔(508―532)在位时间:公元530年―公元531年烈宗节闵皇帝元恭(498―532)在位时间:公元531年―公元532年(为尔朱氏所立)安定王元朗(513―532)在位时间:公元531年―公元532年(为高洋所立)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532―534)在位时间:公元532年―公元534年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524―551)在位时间:公元534年―公元550年西魏文皇帝元宝炬(507―551)在位时间:公元535年―公元551年废帝元钦(525―554)在位时间:公元551年―公元554年恭皇帝元廓(?―557)在位时间:公元554年―公元556年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529―559)在位时间:公元550年―公元559年废帝高殷(545―561)在位时间: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孝昭帝高演(535―561)在位时间:公元560年―公元561年世祖武成皇帝高湛(537―569)在位时间:公元561年―公元565年后主高纬(556―578)在位时间:公元565年―公元577年安德王高延宗(?―578)在位时间:公元576年―公元577年(公元576年自立为帝)幼主高恒(570―578)在位时间:公元577年―公元577年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542―557)在位时间:公元557年―公元557年世宗明皇帝宇文毓(534―560)在位时间:公元557年―公元560年高祖武皇帝宇文邕(543―578)在位时间: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宣皇帝宇文赟(559―580)在位时间:公元578年―公元579年静皇帝宇文阐(573―581)在位时间:公元579年―公元581年隋朝高祖文皇帝杨坚(541―604)在位时间:公元581年―公元604年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569―618)在位时间:公元604年―公元618年世宗恭皇帝杨侑(605―619)(617年10月,李渊攻入长安,被立为帝,在位半年,后被李渊所杀)皇泰帝杨侗(?―619)(618年5月王世充等人拥奉他为帝,改年号为皇泰,619年4月被王世充所废)秦王杨浩(?―618)(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弑,杨浩被宇文化及立为皇帝,同年9月,被宇文化及所废)唐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566―635)在位时间: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598―649)在位时间:626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28―683)在位时间:649年―683年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56―710)在位时间:683年―684年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62―716)在位时间:684年―6906年则天顺圣皇后武曌(武则天)(624―705)在位时间:690年―705年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56―710)在位时间:705年―710年(复辟)殇皇帝(少帝)李重茂(694―714)在位时间:710年―710年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62―716)在位时间:710年―712年(复辟)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762)在位时间:712年―756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11―762)在位时间:756年―762年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26―779)在位时间:762年―779年德宗神武圣文皇帝李适(742―805)在位时间:779年—805年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761―806)在位时间:805年—805年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778—820)在位时间:805年—820年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795―824)在位时间:820年—824年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809―826)在位时间:824年—826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809―840)在位时间:826年—840年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814―846)在位时间:840年—846年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810―859)在位时间:846年―859年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833―873)在位时间:859年―873年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862―888)在位时间:873年―888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867―904)在位时间:888年―904年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李柷(892―908)在位时间:904年―907年五代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朱全忠、朱温)(852-912)在位时间:907年―912年郢王朱友圭(884―913)在位时间:912年―913年末帝朱友贞(朱友锽、朱友瑱)(888―923)在位时间:913年―923年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885―926)在位时间:923年―926年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李嗣源)(866或867―933)在位时间:926年―933年闵皇帝李从厚(915―934)在位时间:933年―934年末帝李从珂(885―936)在位时间:934年―936年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892―942)在位时间:936年-942年出皇帝(少帝)石重贵(914―964)在位时间:942年-947年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895―948)在位时间:947年―948年隐皇帝刘承佑(931―951)在位时间:948年―950年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904―954)在位时间:951年―953年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921―959)在位时间:954年―959年恭皇帝柴宗训(953―973)在位时间:959年―960年辽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机(872―926)在位时间:916年―926年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902―947)在位时间:927年―947年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917―951)在位时间:947年―951年穆宗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931―979)在位时间:951年―969年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948―982)在位时间:969年―982年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972―1031)在位时间:982年―1031年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1016―1055),在位时间:1031年―1055年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1032―1101),在位时间:1055年―1101年恭宗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或1156),在位时间:1101年―1125年西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1004―1048)在位时间:1038年―1048年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1047―1067)在位时间:1048年―1067年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1060―1086)在位时间:1067年―1086年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1084―1139)在位时间:1086年―1139年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1124―1193)在位时间:1139年―1193年桓宗昭简皇帝李纯佑(1177―1206)在位时间:1193年―1206年襄宗敬穆皇帝李安全(1169―1211)在位时间:1206年―1211年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顼(1162―1226)在位时间:1211年―1223年献宗李德旺(1181―1226)在位时间:1223年―1226年末帝李睍(?―1227)在位时间:1226年―1227年北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927―976)在位时间:960年―976年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赵炅(赵匡义、赵光义)(939―997)在位时间:976年—997年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968―1022)在位时间:997年―1022年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赵祯(1010―1063)在位时间:1022年―1063年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赵曙(1032―1067)在位时间:1063年―1067年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赵顼(1048―1085)在位时间:1067年―1085年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赵煦(1076―1100)在位时间:1085年―1100年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1082―1135)在位时间:1100年―1125年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赵桓(1100―1156)在位时间:1125年―1127年南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1107―1187)在位时间:1127年―1162年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赵昚(1127―1194)在位时间:1162年―1189年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赵惇(1147―1200)在位时间:1190年―1194年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赵扩(1168―1224)在位时间:1194年―1224年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赵昀(1205―1264)在位时间:1224年―1264年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赵禥(1240―1274)在位时间:1265年-1274年孝恭懿圣皇帝(恭帝)赵显(1271―1323)在位时间:1274年―1276年端宗裕文昭武愍孝皇帝赵昰(1269―1278)在位时间:1276年―1278年末帝赵昺(1272―1279)在位时间:1278年―1279年金国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1068―1123)在位时间:1115―1123年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晟(1075―1135)在位时间:1123年―1135年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完颜亶(1119―1149)在位时间:1135年―1149年废帝(海陵炀王)完颜亮(1122―1161)在位时间:1149-1161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完颜雍(1123―1189)在位时间:1161年―1189年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完颜璟(1168―1208)在位时间:1189年―1208年惠宗宏天宪运成文恭武德敬绍孝皇帝(卫绍王)完颜永济(1153―1213)在位时间:1208―1213年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完颜珣(1163―1224)在位时间:1213年―1223年哀宗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完颜守绪(1198―1234)在位时间:1223年―1234年昭宗定文匡武闵怀皇帝(末帝)完颜承麟(?―1234)在位时间:在位一天元朝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铁木真(1162―1227)在位时间:1206年―1227年睿宗景襄皇帝拖雷(忽必烈追谥)在位时间:1227年―1229年(监国)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1186―1241)在位时间:1229年―1241年昭慈皇后(乃马真后)在位时间:1242年―1246年(称制)定宗贵由(1206―1248)在位时间:1246年―1248年钦淑皇后(海迷失后)在位时间:1248年―1251年(称制)宪宗桓肃皇帝蒙哥(1208―1259)在位时间:1251年―1259年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忽必烈(1215―1294)在位时间:1260年―1294年成宗钦明广孝皇帝铁穆耳(1265―1307)在位时间:1294年―1307年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海山(1281―1311)在位时间:1307年―1311年仁宗圣文钦孝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在位时间:1311年―1320年英宗睿圣文孝皇帝硕德八剌(1303―1323)在位时间:1320年―1323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1276―1328)在位时间:1323年―1328年天顺帝阿速吉八(1320― ?)在位时间:仅一个月文宗圣明元孝皇帝图帖睦尔(1304―1332)在位时间:1328年―1329年明宗翼献景孝皇帝和世琜(1300―1329)在位时间:1329年―1329年文宗圣明元孝皇帝图帖睦尔(1304―1332)在位时间:1329年—1332年(复辟)宁宗冲圣嗣孝皇帝懿璘质班(1326―1332)在位时间:1332年―1332年惠宗顺皇帝妥懽帖睦尔(1320―1370)在位时间:1333年―1368年明朝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恭闵惠皇帝朱允炆(1377— ?)在位时间:1398年―1402年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1360―1424)在位时间:1402年―1424年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1378-1425)在位时间:1424年―1425年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1398—1435)在位时间:1425年―1435年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在位时间:1435年―1449年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朱祁钰(1428—1457)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在位时间:1457年―1464年(复辟)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1447―1487)在位时间:1464年―1487年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1470―1505)在位时间:1487年―1505年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1491―1521)在位时间:1505年―1521年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熜(1507―1566)在位时间:1521年―1566年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1537-1572)在位时间:1566年―1572年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朱翊钧(1563―1620)在位时间:1572年―1620年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1582―1620)在位时间:29天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朱由校(1605―1627)在位时间:1620年―1627年毅宗(思宗)庄烈愍皇帝朱由检(1610-1644)在位时间:1627年―1644年清朝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皇太极(1592―1643)在位时间:1626―1643年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福临(1638―1661)在位时间:1643年―1661年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玄烨(1654―1722)在位时间:1661年―1722年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胤禛(1678―1735)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弘历(1711―1799)在位时间:1735年―1795年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颙琰(1760―1820)在位时间:1796年―1820年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旻宁(1782―1850)在位时间:1820年―1850年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奕詝(1830―1861)在位时间:1850年―1861年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载淳(1856―1875)在位时间:1861年―1875年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载湉(1871―1908)在位时间:1875年―1908年末帝溥仪(1906―1967)在位时间:1908年―1911年。

【南朝皇帝之梁】梁元帝肖绎

【南朝皇帝之梁】梁元帝肖绎

梁元帝肖绎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

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元帝。

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第一章萧绎生平梁元帝萧绎,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

普通七年(526)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

曾做过将军、太守、刺史等官职,公元552年登基做了皇帝,称梁元帝。

梁元帝不但治国有方,而且还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如《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贡职图》等。

《梁书•元帝本记》称赞他:“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思敏捷,无人能和他相比。

”梁元帝萧绎(508~554) ,南朝梁皇帝。

字世诚,小字七符。

在位三年。

萧衍第七子,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

普通七年(526)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

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围建康,梁各路援军集结于建康城外有二三十万之多。

而萧绎只派儿子萧方智等率军万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辩率舟师万人增援,次年三月,景攻破台城,王僧辩舟师尽没。

不久,又命王僧辩击溃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六兄萧纶;并向西魏称臣,袭杀益州刺史萧纪(萧衍第八子)。

萧绎翦除兄弟的目的达到后,便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即位称帝。

年号承圣。

但当时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襄阳也在西魏控制之中。

江陵形势十分孤立。

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

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俘遭害。

次年其子萧方智在建康称帝,追尊为元帝。

萧绎盲一目,少聪颖,好读书,善五言诗,但性矫饰,多猜忌。

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

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四百余卷,今仅存《金楼子》。

第二章梁元帝的主要事迹一、主要事迹元帝(南梁梁元帝,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梁朝第三任皇帝,有文学才华,著有《金楼子》一书,中国文论史上可以占一席的人物,葬送梁朝的主要责任人)因为猜忌岳阳王萧詧(萧绎的侄子,《文选》作者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并打算消灭之(中国古代皇帝的儿子一般会封某某王,比如萧绎,登基之前被封为湘东王,也就是湖南东部的王),于是丢掉了襄阳(萧詧因为不堪坐以待毙,于是招引北周势力与叔父抗衡,梁因此失掉了襄阳),襄阳丢失,那么江陵的灭亡就很快了(萧绎的治所)。

宁波经籍志简编

宁波经籍志简编

宁波经籍志简编大某山道长| 2011-03-19 10:15:35易类《周易辑闻》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赵汝楳撰《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樆藻堂四库全书初集》本《易序丛书》十卷(宋)赵汝楳清初抄本清彭元瑞校并跋四库入存目《周易郑康成注》一卷(宋)王应麟辑《玉海》附刊本《四库全书》本浙图藏《湖海楼丛书》本存七卷有“象山陈汉章手校”字样《郑氏易传》三卷(宋)王应麟辑(清)惠栋增辑浙图藏雅雨堂刻本有“萧山单丕手校”字样《古易世学》十七卷(明)丰访撰浙图藏天一阁蓝格钞本存十五卷上图藏明抄本有清何焯跋四库入存目《易辨》一卷(明)丰坊撰四库存目《新镌删补易经直解》十二卷(明)沈一贯撰李光缙辑万历四十三年万卷楼刻本(清华、故博)《读易一钞易余》四卷(明)董守谕撰《四明丛书》据约园藏钞本刊《读易钞》十卷《易广》四卷(明)董守谕撰稿本(湖北省图)《卦变考略》一卷(明)董守谕撰《四库全书》本《易学》十二卷(明)沈一贯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入存目(首图)《康节先生皇极诸数拔要》不分卷题“四明日湖隐夫尧光氏沈延禧孔皆甫编集”刻本(天一阁)《周易广义》六卷(清)潘元懋撰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四库入存目(北大、西安市文管会)诗类《洁斋毛诗经筵讲义》四卷(宋)袁燮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武英殿聚珍版刊《丛书集成初编》本《诗考》四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四库全书》本作一卷《诗考补》二卷王应麟辑清胡文英增订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北图)《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学津讨原》本(市图)《诗传纂义》一卷(明)倪复撰清抄本四库入存目《鲁诗世学》三十二卷(明)丰坊撰明抄本(南京)《诗说》一卷(明)丰坊撰《汉魏丛书》本四库存目《诗经纂注》四卷(明)沈一贯撰明刊李廷机《五机纂注》本(南图)《镌杨会元真传诗经主意冠玉》四卷(明)杨守勤撰明万历三十三年博古堂刻本(清华)《毛诗郑笺纂疏补协》二十卷(明)屠本畯撰明万历二十二年玄鉴室刻本(浙图)《蕊泉手学》二卷(清)闻性道撰四库存目《风雅遗音》四卷(清)史荣撰《四明丛书》据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刊光绪五年谦德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入存目《申培诗说》一卷(明)丰坊伪托《汉魏丛书》本(伏跗室)《读诗私说》一卷(清)董秉纯撰清抄本一册《诗诵》五卷(清)陈仅撰清光绪十一年四明陈氏文则楼活字本《四明丛书》本(伏跗室)《诗经辑解》二十卷纲领一卷(清)周道遵撰稿本十册(伏跗室)《山中学诗记》五卷(清)徐时栋撰清光绪四年慈溪叶岱年刻本(伏跗室)《诗史初稿》十六卷首一卷张寿镛撰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市图)乐类《乐书正误》一卷(宋)楼钥撰元至元七年刻明成化印本《择是居丛书初集》本(上图)《钟律通考》六卷(明)倪复撰《四库全书》本清丁氏八千卷楼抄本存一至三卷(南图)孝经类《孝经集注》一卷(明)余本撰《叶润山辑著全书》本(北大)《孝经旁训》题“甬上孙传澄涧订” 宁波汲绠书局石印本(市图)四书类《蒙斋中庸讲义》四卷(宋)袁甫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出《四明丛书》据而刊之《四库珍本初集》本《郑注古文论语》二卷(宋)王应麟辑清抄本《知不足丛书》本有附录一卷(浙图)《论语孟子考异》一卷(宋)王应麟撰四库入存目《四书类字略》五卷(清)董承琨撰清道光十六年刻本(市图)《论语时训》陈训正撰民国三十年排印本此书为玄婴什第三种陈氏《孟子学说》三卷《晚山人集》四卷传本未见(市图)尚书类《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而刊之《洁斋家塾书钞》十二卷(宋)袁燮撰袁乔编录宋绍定四年原刻《四库全书》本据《永乐大典》辑录《四明丛书》据而刊之《洪范统一》一卷(宋)赵善湘撰《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据《艺海珠尘》本刊《古文尚书》十一卷(宋)王应麟辑清乾隆三十九年抄本清抄本有翁方纲跋(河南省图)上图藏《函海》本《岱南阁丛书》本《古书世学》六卷(明)丰坊撰明抄本清抄本冯登府跋四库人存目(北图、湖北省图)《书经辑解》存十卷(清)周道遵撰稿本(伏跗室)《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清)徐时栋撰同治十一年城西草堂刻本(伏跗室)礼类《践阼篇集解》一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市图)《夏小正解》一卷(宋)王应麟集校金履祥辑(明)杨慎解明刻本(北图)《仪礼戴记附注》四卷外卷一卷(明)黄润玉撰明抄本丁丙跋(南图)《礼记课儿述注》十八卷(明)沈一中撰明天启刻本(安徽省博物馆)《考工记图解》二卷(宋)林希逸原本(明)屠本畯补释、(明)张鼎思补图明万历刻本(浙图)《礼仪商》二卷附录二卷(清)万斯大撰清乾隆二十六年万福刻《经学五书》本清乾隆六十年辨志堂刻本《四库全书》本《周官辨非》一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礼记偶笺》三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学礼质疑》二卷(清)万斯大撰刊本同上四库未收(市图)《学庸说文》十二卷(清)李凯撰清乾隆十八年寒香亭刻本(市图)《夏小正辑注》四卷(清)范家相辑王梓材批清嘉庆间古趣亭刻本(伏跗室)《讲经口授》一卷(清)万斯同口授温睿临笔记清徐氏烟屿楼抄本(浙图)春秋类《春秋集注》四十卷(宋)高闶撰《四明丛书》据武英殿聚珍版及通志堂程端学春秋本义本校刊《四库全书》本《古文春秋左传》十二卷(宋)王应麟辑清抄本王大隆跋(北图)《古文春秋左传》一卷(宋)王应麟辑(清)惠栋补辑稿本(上图)《春秋本义》三十卷(元)程端学撰元庆元路儒学刻本明甬东书屋抄本《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元)程端学撰明抄本《四库全书》本清林氏沈氏抄本(南图、广东省社科院图书室)《春秋世学》三十二卷(明)丰坊撰明抄本四库入存目(湖北省图)《学春秋随笔》十卷(清)万斯大撰清万福刻《经学五书》本(伏跗室)《春秋辑解》十二卷卷首一卷(清)周道遵撰稿本六册(天一)《春秋题解分编》四卷(清)周宗坊编清光绪二年亦处堂袖珍刻本(市图)群经总义类《九经考异》十二卷附九经逸语一卷(明)周应宾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存目(北图)《郑氏佚书》二十二卷(清)袁钧撰袁氏辑郑氏佚书原本八十一卷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卷又光绪十年观稼楼刻本《群经质》二卷(清)陈仅撰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文则楼陈氏木活字本《四明丛书》本(市图)《五经文鹄》题“四明茹古斋主人”编清光绪八年四明茹古斋刻本(市图)小学类《童卯须知》二卷(宋)史浩撰《四库全书》附《鄮峰真隐漫录》后《补注急就章》四卷(宋)王应麟撰《玉海》附刻本《岱南阁丛书》本附考异一卷另有十余种丛书本。

中国历代帝王

中国历代帝王

1.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杼第10任姒槐第11任姒芒第12任姒泄第13任姒不降第15任姒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皋第18任姒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5任子太甲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9任夷王姬燮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 (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 (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 (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中国历代帝王全表

中国历代帝王全表

中国历代帝王全表加*号代表追赠上古时代三皇(天皇、地皇、泰皇)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姬轩辕少昊己挚玄帝姬颛顼帝喾姬夋帝挚姬挚唐尧伊祁放勋虞舜姚重华夏朝大禹姒文命启太康仲康相羿(太康失国期间)寒浞(太康失国期间)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帝姒履癸商朝成汤子天乙太丁* 外丙中壬伊尹太甲(太宗)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宗)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帝)周朝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周携王姬余臣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王子姬颓周襄王姬郑周王子姬带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王子姬朝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姬杰楚1 楚武王芈熊通前740年—前690年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2 楚文王芈熊赀前689年—前677年133 楚杜敖芈熊艰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4 楚成王芈熊恽前671年—前626年465 楚穆王芈商臣前625年—前614年126 楚庄王芈侣前613年—前591年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7 楚共王芈审前590年—前560年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8 楚康王芈昭前559年—前545年159 楚郏敖芈员前544年—前541年 410 楚灵王芈虔前541年—前529年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11 楚王比芈比前529年 112 楚平王芈居前528年—前516年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13 楚昭王芈轸前516年—前489年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14 楚惠王芈章前488年—前432年57 又作献惠王15 楚简王芈中前431年—前408年24 又作柬大王16 楚声王芈当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桓王17 楚悼王芈疑前401年—前381年2118 楚肃王芈臧前380年—前370年1119 楚宣王芈良夫前369年—前340年3020 楚威王芈商前339年—前329年1121 楚怀王芈熊槐前328年—前299年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22 楚顷襄王芈横前298年—前263年3623 楚考烈王芈完前262年—前238年2524 楚幽王芈悍前237年—前228年1025 楚哀王芈犹前228年 126 楚王负刍芈负刍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吴1 吴王寿梦兴王姬寿梦前585年─前561年25 开始称王2 吴王诸樊顺王姬诸樊前560年─前548年13 又作谒3 吴王戴吴安王姬馀祭前547年─前544年 44 吴王馀眛度王姬馀眛前543年─前527年17 又作夷末、夷昧5 吴王僚武王姬僚前526年─前515年126 吴王阖闾道王姬光前514年─前496年19 又作阖庐、盖庐7 吴王夫差姬夫差前495年─前473年23越越王姒允常菼执姒勾践越王姒鹿郢盲姑姒不寿越王姒朱勾越王姒翳越王姒诸咎越王姒错枝莽安姒之侯越王姒无颛越王姒无强魏1 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2 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3 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4 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5 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6 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 3 赵1 赵武灵王赵雍前325年—前298年28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2 赵惠文王赵何前298年—前266年33即位当年改元3 赵孝成王赵丹前265年—前245年2 14 赵悼襄王赵偃前244年—前236年95 赵幽缪王赵迁前235年—前228年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6 代王赵嘉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韩1 韩宣惠王韩康前332年—前312年21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威侯2 韩襄王韩仓前311年—前296年16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3 韩釐王韩咎前295年—前273年234 韩桓惠王韩然前272年—前239年34 又作韩惠王5 韩废王韩安前238年—前230年9 前230年,秦灭韩燕燕易王前332年-前321年12燕王哙姬哙前320年-前317年 4燕王子之子之前316年-前314年 3燕昭王姬平前311年-前279年33燕惠王姬乐资前278年-前272年7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14燕孝王前257年-前255年 3燕王喜姬喜前254年-前222年33齐1 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37 前334年,称王2 齐宣王田辟疆前319年—前301年193 齐湣王田地前300年—前284年17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4 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195 齐王建田建前264年—前221年44 前221年,秦灭齐桀宋宋康王宋偃秦朝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则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秦子婴嬴婴汉朝西汉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新朝新朝王莽玄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成家公孙述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三国曹魏*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魏齐王曹芳(邵陵厉公)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蜀汉汉昭烈帝刘备汉孝怀帝刘禅东吴*武烈帝孙坚*长沙桓王孙策吴大帝孙权吴会稽王孙亮吴景帝孙休吴乌程侯孙皓晋西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赵王司马伦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东晋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海西公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十九国成汉*(成)景帝李特*(成)秦文王李流(成)武帝李雄(成)哀帝李班(成)幽公李期(汉)昭文帝李寿(汉)末主李势汉赵(汉)光文帝刘渊(汉)梁王刘和(汉)昭武帝刘聪(汉)隐帝刘粲(赵)秦王刘曜后赵明帝石勒文帝石弘武帝石虎正帝石世成帝石遵仁武帝石鉴兴武帝石祗冉魏武悼天王冉闵惠帝冉智前凉*武穆王张轨昭王张实成王张茂文王张骏桓王张重华哀王张耀灵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悼王张天锡凉王张大豫后凉*景昭帝吕婆楼懿武帝吕光隐王吕绍灵帝吕纂后主吕隆西凉武昭王李暠后主李歆末主李恂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康王秃发利鹿孤景王秃发傉檀北凉文王段业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犍高昌王沮渠无讳河西王沮渠安周前燕*武宣帝慕容廆文明帝慕容皝景昭帝慕容俊幽帝慕容暐后燕成武帝慕容垂惠愍帝慕容宝开封公慕容详赵王慕容麟昭武帝慕容盛昭文帝慕容熙西燕归帝慕容泓威帝慕容冲昌平王段随中帝慕容觊文帝慕容瑶代帝慕容忠末帝慕容永北燕惠懿帝高云文成帝冯跋昭成帝冯弘南燕献武帝慕容德末主慕容超胡夏*桓帝刘卫辰武烈帝赫连勃勃德武帝赫连昌平武帝赫连定前秦惠武帝苻洪高祖苻健厉王苻生世祖苻坚哀平帝苻丕太宗苻登后主苻崇后秦武昭帝姚苌文桓帝姚兴末主姚泓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文昭王乞伏炽盘厉武王乞伏慕末代国拓跋猗卢拓跋普根拓跋始生平文帝拓跋郁律惠帝拓跋贺傉炀帝拓跋纥那烈帝拓跋翳槐昭成帝拓跋什翼犍西蜀蜀王谯纵南北朝南朝宋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元凶刘劭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帝刘准齐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梁武帝萧衍临贺王萧正德简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元帝萧绎闵帝萧渊明敬帝萧方智后梁宣帝萧詧孝明帝萧岿孝靖帝萧琮陈武帝陈霸先文帝陈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炀帝陈叔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幼主元钊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脩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帝拓跋廓北齐*神武帝高欢*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高恒范阳王高绍义北周*文帝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静帝宇文衍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隋秦王杨浩隋越王杨侗隋王杨政道唐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南周南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唐朝复辟唐中宗李显唐殇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拀渤海国渤海高王大祚荣渤海武王大武艺渤海文王大钦茂大元义渤海成王大华兴渤海康王大嵩璘渤海定王大元瑜渤海僖王大言义渤海简王大明忠渤海宣王大仁秀大彝震大虔晃大玄锡大玮瑎大諲撰五代十一国五代后梁太祖朱温郢王朱友珪末帝朱瑱后唐*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明宗李亶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后汉(包括北汉)高祖刘暠隐皇帝刘承佑湘阴公刘赟世祖刘旻睿宗刘钧少主刘继恩英武帝刘继元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十一国吴越太祖钱鏐世宗钱元瓘成宗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闽国太祖王审知嗣王王延翰惠宗王延钧康宗王昶景宗王曦殷帝王延政荆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诲贞懿王高宝融荆南侍中高保勖荆南侍中高继冲南楚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马希崇南吴太祖杨行密烈宗杨渥高祖杨渭让帝杨溥岐国忠敬王李茂贞桀燕刘仁恭燕王刘守光南唐*义祖徐温烈祖李升元宗李璟后主李煜南汉*烈宗刘隐高祖刘岩殇帝刘玢中宗刘晟后主刘鋹前蜀高祖王建后主王衍后蜀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宋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南宋宋高宗赵构元懿太子赵旉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淳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昰宋帝昺赵昺伪齐刘豫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辽世宗耶律阮辽穆宗耶律璟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兴宗耶律宗真辽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北辽辽宣宗耶律淳梁王耶律雅里西辽辽德宗耶律大石感天后萧塔不烟辽仁宗耶律夷列承天后耶律普速完辽末帝耶律直鲁古屈出律西夏*太祖李继迁*太宗李德明景宗李元昊毅宗李谅祚惠宗李秉常崇宗李乾顺仁宗李仁孝桓宗李纯佑襄宗李安全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帝李睍金金太祖完颜旻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海陵王完颜亮金世宗完颜雍金章宗完颜璟卫绍王完颜永济金宣宗完颜珣金哀宗宛颜守绪金末帝完颜承麟元(孛儿只斤氏)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睿宗拖雷(监国)(也可那颜)元太宗窝阔台(木亦坚汗)马乃真后(称制) 元定宗贵由(贵由汗)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蒙哥(蒙哥汗)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 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 元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天顺帝阿速吉八元文宗图帖睦尔(札牙笃汗) 元明宗和世剌(忽都笃可汗)元宁宗懿璘质班(宜林奇葆汉)元惠宗妥懽帖睦尔(乌哈图汗)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必里可图)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可汗)韩宋韩林儿年号龙凤陈汉高祖陈友谅,年号大定归命侯陈理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明成祖朱棣(庙号初为明太宗)(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明穆宗朱载垕(隆庆)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顺李自成,年号永昌大西张献忠,年号大顺南明安宗朱由崧,年号弘光绍宗朱聿键,年号隆武昭宗朱由榔,年号永历清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幼天王洪天贵福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大总统袁世凯中华帝国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摄行大总统高凌霨大总统曹锟摄行大总统黄郛临时执政段祺瑞摄行临时执政颜惠庆杜锡珪顾维钧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谭延闿蒋介石林森蒋介石副主席孙科总统蒋介石代总统李宗仁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简介(96本)

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简介(96本)

1. 《易经》,苏勇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 《奥德赛》,休宁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 《诗经》,王秀梅注解,北京:中华书局,20064. 《老子》,老子著,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易经》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

《易经》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来表现普遍存在于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

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易经》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奥德赛》是古希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史诗之一,与《伊利亚特》并称为古希腊两大史诗,相传为荷马所作。

《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以后,海上飘流十年返回故乡的故事。

史诗穿插了很多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家庭关系、社会生活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

《奥德赛》是除《伊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始称《诗经》。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现存305篇,全部为周初至春秋中叶作品。

这些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再现了周代奴隶制由盛转衰的社会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之外,还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65. 《孙子兵法》,孙武著,马俊英主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6. 《论语》,孔丘著,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7. 《理想国》,(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北《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典籍,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2024年秋季新教材七上历史《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024年秋季新教材七上历史《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024年秋季新教材七上历史《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2.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3.立足课本材料、服务学生学习。

第1课的重点内容是北京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第2课的学习重点是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第3课的学习重点是炎帝与黄帝的传说故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这里包含了两层学习要求,一是知道炎帝、黄帝的古老传说;二是了解传说与神话虽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但也传递出某些历史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引导。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有:对本单元一些艰深晦涩的专有名词难以理解,将古代神话传说典故与历史史实相混淆,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

第4课主要有4个子目: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

本课的四个板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反映了夏、商、西周的兴衰历程。

西周分封制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认识和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第5课主要有三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板块:青铜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早期文明,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6课主要有三个子目: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大飞跃、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康帝│ 342│ 344 │
├──────────┼───────┼───────┤
│穆帝│ 344 │ 361 │
├──────────┼───────┼───────┤
│哀帝│ 361 │ 365 │
├──────────┼───────┼───────┤
│废帝│ 365 │371 │
├──────────┼───────┼───────┤
├──────┼───────┼───────┤
│考王│ B.C.440 │ B.C.426 │
├──────┼───────┼───────┤
│威烈王│ B.C.425 │B.C.402 │
├──────┼───────┼───────┤
│安王│ B.C.401 │ B.C.376 │
├──────┼───────┼───────┤
├──────┼───────┼───────┤
│惠王│ B.C.255 │ B.C.249 │
└──────┴───────┴───────┘
秦朝帝王年表
┌──────┬───────┬───────┐
│帝王│即 位 元 年│退位末年│
├──────┼───────┼───────┤
│庄襄王│ B.C.249 │ B.C.247 │
├──────────┼───────┼───────┤
│后主│ 223 │ 263 │
├──────────┼───────┼───────┤
│〔吴〕*大帝│ 222 │ 252 │
├──────────┼───────┼───────┤
│会稽王* │ 252 │ 258 │
├──────────┼───────┼───────┤

孔子形象的变迁论题

孔子形象的变迁论题

孔子形象的变迁论题说起孔子,可能每个中国人都认识。

在我们这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一个没当过帝王、领袖,却又有如此高知名度的人,除孔子外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孔子都是万众敬仰的圣人,然而也有一些时候,他的形象不那么高大,甚至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孔子形象在历史上的变化,堪称一波三折。

一、汉武帝到清末民初圣人孔子:达到中国人威望的巅峰在欧美人眼中,孔子是中国最重要、最有名的人,几乎没有之一。

美国人麦克•哈特写过一本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书,从1978年诞生至今长销不衰,其排名被公认权威、客观。

这本书按照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度,对名人进行排名。

其中中国人排第一的就是孔子,初版中将其列为第四。

在他前面的三位依次是:穆罕默德、牛顿、耶稣。

本书在新世纪修订过一版,新版中孔子降为第五位,释迦牟尼排到了他前面。

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这三位分别是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而牛顿则是改变人类对世界认知的物理学家。

孔子与他们并列,恐怕只有一个解释能说得通:老外把儒家思想视作宗教,这种宗教统治了东方上千年,而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的影响力遍布整个东方,韩国每年会举办两次“释奠大祭”,分别在孔子祭日(5月11日)和诞辰(9月28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以来,儒家思想就是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本。

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此时距汉武帝统治时期已过去近两千年。

其间,孔子的个人声望始终维持在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甚至他思想的继承者孟子也被尊为“亚圣”。

很多历史学家都论述过孔子对中国人的意义,这里摘录钱穆先生的评点:“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三皇五帝解读_许顺湛

三皇五帝解读_许顺湛

主持人语:“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的确切含义及其所指是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本专栏讨论的核心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文献、不同的研究者看来,理解可能略有不同,但究其根本,它还是古代史家努力建立的一个关于中国远古史的框架性认识。

本专栏开篇发表了《“三皇五帝”古史体系分析》,指出“三皇五帝”是一个大体符合人类进化史及中华远古史发展历程的古史体系,本期继续发表著名学者许顺湛先生的文章《三皇五帝解读》,对三皇五帝的名号及其所指做了较为详细和具体的分析与解读,与前文相比,它们的认识有同有异,各有侧重。

欢迎学者就相关问题继续做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将“三皇五帝”传说历史与中国史前考古、史前考古学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探索“三皇五帝”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关系,无论它们是否可以对应、是否存在对应关系,都是需要和值得去认真思考和研讨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努力尝试和认真做过才可能知道二者是否相关、是否有吻合之处。

《三皇五帝解读》认为伏羲、燧人、神农是不同时代及其文化特征的代名词,五帝既是人名、世袭首领名,又是部族、邦国名,还是一个时代之名。

作者认为五帝分别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应,可考虑:黄帝时代文化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颛顼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帝喾、尧舜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

黄帝的年代当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代范围之内。

陈文敏先生的《中国上古神话时代之始末———兼论“绝地天通”》是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性文章。

作者认为中国上古神话时代,始于伏羲氏,终于商代晚期。

这段神话时代,是“人神共荣”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诸多文化都萌芽于这个时期。

作者不仅把夏、商时期视为神话时代,异于学界一般认识,尤其是对有关古文字、文献、传说作了另类解读,认为三皇五帝及夏、商的始祖禹、契都是“地外文明”所创造而降于人间。

周以后的人们越来越看不懂上古神话时代种种离奇古怪的故事,其原因即在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