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风邪
什么是“风邪”?在中医学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什么是“风邪”?在中医学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吗?](https://img.taocdn.com/s3/m/b97cee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b.png)
什么是“风邪”?在中医学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一、风邪的定义
在中医学中,“风邪”是指一种外感致病因素,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邪之一。
它是由外界的寒冷、湿气或热气侵入人体引发的。
风邪具有急性发作、快速传播和多样症状等特点。
二、风邪的特殊含义
1. 风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医学中,风邪被认为是导致各种感冒、风湿病和其他一些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邪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气血运行异常,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不同的病症。
2. 风邪具有变化多端的特点
风邪常常表现为急性发作、迅速传播和多样症状等特点。
具体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喉咙痛、关节痛等。
这些症状经常会迅速出现,并且可能会很快改变。
因此,中医学非常注重观察病人的症状和脉象,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3. 风邪喜欢袭击人体的表浅部位,如肌肤、头部和躯干。
这是因为人
体的表浅部位更容易被外界寒冷或潮湿的气候侵入。
因此,我们在寒冷的天气里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脖子部位。
4. 风邪传播迅速,易引发流行病
由于风邪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一旦有人感染,它很容易在密集人群中传播。
这也是为什么感冒、流感等疾病在冬季常常爆发并蔓延的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结语:
风邪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了解风邪的定义和特殊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外感致病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并遵循中医学原则,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aa34f42f60ddccdb38a0d7.png)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属性的归类:直接取象比类法,间接推演法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https://img.taocdn.com/s3/m/c5a50c25b9f3f90f77c61b90.png)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100学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100学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9a49f99770bf78a652954e6.png)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6.气化作用
五、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主升;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胜;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l.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风邪致病(中医六邪致病)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风邪致病(中医六邪致病)](https://img.taocdn.com/s3/m/3592f6d208a1284ac850435f.png)
1.自然特性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
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
如外感热病中的。
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
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
中医学基础概要 病因
![中医学基础概要 病因](https://img.taocdn.com/s3/m/b301c6db5022aaea998f0fbd.png)
• (四)燥邪 • 1、燥邪的基本概念 •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 为燥邪。 •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 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 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 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勇, 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 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 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 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到喘息胸痛等。
• (五)火(热)邪 • 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火热之邪。 • 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 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故火 热之气太过,变为火热之邪,伤人致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之性燔灼、 升腾,故为阳邪。阳邪侵人,人体之阴气与之相 搏,邪气亢盛则致人体阳气病理性偏亢,“阳胜 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 • (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 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 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 • (3)火热易伤津耗气。 • (4)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火热之邪 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 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症证。 • (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 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 (二)寒邪 • 1、寒邪的基本概念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 •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 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入后,机体的 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 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 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 损伤人体阳气。
2021年中医基础理论
![2021年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7d25e1581b6bd97e19ea85.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
2、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迟在战国至秦汉初期已初步形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黄帝内经》的问世为标志(《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1)《难经》→脉诊和针灸的治疗等。
(2)《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辩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3)《伤寒杂病论》又分为《伤寒论》(治外感为主)和《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为主)。
(4)《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共收藏药品365种。
5、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医学科学。
6、中医学形成的基础和条件(1)长期医疗经验的丰富积累和总结;(2)古代社会科学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3)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7、魏晋隋唐时期8、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河间)→寒凉学派—用药偏寒凉。
(2)张从正(子和)→攻邪学派—“汗吐下”攻邪祛病。
(3)李东垣(力杲)→补土学派—创立“甘温除热”。
(4)朱震亨(朱丹溪)→养阴学派—滋阴降火。
9、温病学家(1)吴又可→《瘟疫论》;首次提出“戾气”学说。
(2)叶天士→《外感温热论》;首次创造卫气营血辩证。
(3)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4)薛生白→《湿热病篇.温热经纬》;提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突破“温病不越伤寒”传统观念。
第二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
心起“主导”作用。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合一;四变之动,脉之上下。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尝贵贱,可致脱营。
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1)病→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痿证、痹症、喘证、血证都是病;(2)证→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中医学基础试题与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a1087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4.png)
中医学基础试题与答案1、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A2、若以阴阳消长来解释,阴虚阳亢属于A、阳长阴消B、阳消阴长C、阴消阳长D、阳皆消E、阳皆长答案:C3、易袭阴位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答案:D4、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精B、气C、血D、津E、液答案:C5、真热假寒的病理是A、阴损及阳B、阴盛则寒C、阳虚则寒D、阳盛格阴E、阴盛格阳6、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称为A、阴阳离绝B、阳虚C、阴虚D、亡阴E、亡阳答案:E7、逆证侯性质而治的治则是A、正治法B、反治法C、从治法D、反佐法E、以上都不是答案:A8、哪一种症状不是风邪致病特点A、头痛B、汗出C、恶风D、烦躁E、鼻塞答案:D9、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A、心B、脾C、肺D、肝E、肾答案:B10、以下哪项不是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易扰心神B、生风动血C、易致疮疡D、主动E、阳邪,其性炎上11、五液与五行配属,涎属于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C12、言人身五脏之阴阳,则心属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阳中之阴D、阳中之阳E、阴中之至阴答案:D13、胃的生理功能是A、受盛化物B、受纳腐熟水谷C、传导糟粕D、运化水谷E、化水液答案:B14、具有调节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功能的两脏是A、脾肾B、心肾C、肝肾D、肺肾E、肝脾答案:C15、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C、心与脾D、肝与肾E、肺与肝16、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以益气解表,属于A、标急则先治其标B、本急则先治其本C、标缓则先治其本D、本缓则先治其标E、标本兼治答案:E17、哪项不属于肺的生理功能?A、主血脉B、通调水道C、主一身之气D、宣发肃降E、主呼吸之气答案:A18、古人称何脏为“贮痰之器”A、胃B、膀胱C、肾D、肺E、脾答案:D19、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A、肾B、心C、肝D、肺E、脾答案:E20、易出现动摇不定临床表现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1、以下哪一项为失神的表现A、目光暗淡B、精神充沛C、面色红润D、表情活泼E、神态自如答案:A22、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A、喜B、恐C、悲D、惊E、怒答案:D23、“土爰稼穑"类似何脏的功能A、心B、肝C、肾D、脾E、肺答案:D24、下列属于反治法的是A、热者寒之B、热因热用C、因人制宜D、平衡阴阳E、标本兼治答案:B25、下列哪项不是脾的生理功能A、水谷的受纳和腐熟B、水谷精微的转输C、水液的吸收和转输D、脏器位置的维系E、血液的统摄26、“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A、阴虚证B、阳虚证C、阴偏胜D、阳偏胜E、阴阳两虚答案:A27、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A、传化水谷B、调节精神活动C、生化和贮藏精气D、泻而不藏E、受盛水谷答案:D28、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邪气强盛B、正气不足C、邪胜正负D、正胜邪衰E、以上都不是答案:B29、五脏阴阳的根本是A、心阴与心阳B、脾阴与脾阳C、肝阴与肝阳D、肾阴与肾阳E、肺阴与肺阳答案:D30、易于阻碍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暑邪E、燥邪31、指寸定位法不包括:A、一夫法B、中指同身寸法C、横指同身寸法D、手指同身寸法E、拇指同身寸法答案:D32、导致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固定不移,屈伸不利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热邪E、暑邪答案:C33、在五行学说中,不属于肝病诊断的依据是A、面色青B、目赤C、喜食酸味D、易怒E、汗多答案:E34、下列哪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本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答案:B35、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A、炎上B、稼穑C、润下D、从革E、曲直36、金元时期,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仲景答案:A37、阴偏衰导致A、实热证B、虚热证C、实寒证D、虚寒证E、寒热错杂证答案:B38、下列哪一项属于痰饮的致病特点A、症状复杂,变幻多端B、生风动血,易致疮痛C、善行数变,百病之长D、耗气伤津,易扰心神E、气血凝滞,筋脉孪急答案:A39、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A、津液B、气血C、肾精D、肝血E、阳气答案:A40、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是指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调控作用41、五季中属于“土”行的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答案:C42、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通常补气,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养气E、血能载气答案:A43、下列哪项不是指肾A、将军之官B、水火之宅C、封藏之本D、水脏E、五脏阴阳之本答案:A44、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运行水谷的脏腑是A、脾B、小肠C、胃D、三焦E、肾答案:D45、下列不是结石的致病特点是A、常反复发作B、阵发性发作C、病位固定D、病情轻重不一E、多发生在实质性脏器46、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的病因A、气虚B、气滞C、血寒D、外伤E、过劳答案:E47、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收引E、病程缠绵答案:A48、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C、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答案:A49、维持正常体温是通过气的哪项功能作用实现的A、固摄作用B、卫外作用C、温煦作用D、防御作用E、气化作用答案:C50、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主要是下列哪项的作用A、心气B、肺气C、脾气D、肝气E、肾气答案:C5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太平圣惠方》C、《唐本草》D、《证类本草》E、《神农本草经》答案:E52、“中寒”指的是A、内寒B、感受外寒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E、主收引答案:D53、以下哪项不是暑邪的致病特点?A、伤津B、耗气C、升散D、必夹湿E、性炎热答案:D54、暑邪致病特点是A、其性升散B、其性主动C、其性黏滞D、其性凝滞E、其性善行答案:A55、患者,女,42岁,今上午突然眩晕发作,站立不稳,自觉身体房屋旋转,伴有头重耳鸣胸闷恶心,苔白腻,脉滑。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c49e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c.png)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中医学基础》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火C.土D.水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润下D.从革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润下B.稼穑C.炎上D.曲直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10.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脾B.三焦C.肝D.肾11.藏神的是()。
A.心B.肝C.脾D.肺12.主统血的是()。
A.心B.肝C.脾D.肺13.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A.喜B.怒C.思D.忧14.“在窍为目”的是()。
A.肝B.心C.脾D.肺15.“受盛之官”指()。
A.胆B.胃C.小肠D.大肠16.“血府”指()。
A.脑B.髓C.骨D.脉17.朝百脉的是()。
A.心B.肝C.脾D.肺18.“精血同源”指的是()。
A.心肺关系B.肺肝关系C.肝脾关系D.肝肾关系19.“先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20.“后天之本”是指()。
A.心B.肝C.脾D.肾21.心在志为()。
A.怒B.喜C.思D.忧22.五脏有五华,则肺之华是()。
A.毛B.发C.爪D.唇23.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之风邪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之风邪](https://img.taocdn.com/s3/m/f7ba192ceefdc8d376ee32bd.png)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之风邪近年来,在卫生人才中医学专业知识的考试中,关于“病因”这一考点的考试的知识点是越来越多,可谓是近几年来众多考官的“新宠”。
中公医考专家们就真题中出现的关于“病因”中“外感六淫”的相关考点风邪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能给广大考生一些帮助。
在了解六淫之前,我们应该先来了解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而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了致病因素,为六淫。
“淫”有太过或浸淫之意。
也称为六邪。
六淫有共同的致病特点,一是外感性,六淫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二是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三是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四是相兼性,六淫邪气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起侵袭人体致病,称为相兼性。
六淫除了有共同点外,更重要的还是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也是历年的高频考点,是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重中之重。
今天就着重介绍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同样的要了解风邪,还是要来回顾一下风的特点,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其实一年四季风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所以风邪导致疾病,也是四季常有,但以春季节为多见。
风不是固定的,而是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的,所以符合阳的特点,故风为阳邪。
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
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也是以肢体动摇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风的无孔不入的特点导致风邪是引发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所以风邪也称为“百病之长。
接下来我们系统的回顾一下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
其性开泄,指风邪伤人,可使人的腠理疏松开张,故有汗出,恶风等症。
其性升发,向上向外,风邪侵袭,伤及人体的阳位,如头面部、阳经和肌表,表现为头痛。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 第11章 病因](https://img.taocdn.com/s3/m/6028a07131b765ce05081444.png)
3、暑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易夹湿) 性质:暑季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相兼侵犯 人体为病。 致病特点: 暑热及湿的症状夹杂——身热不扬,四肢困倦、 胸闷呕吐、恶心、大便溏泄而不爽。
第三篇 病因病机
第十一章 病因
[目的要求] 1.熟悉病因(邪气)概念及分类。 2.掌握六淫、七情、疫疠的概念及其致病规律。 3、熟悉六淫各自致病特点。 4、了解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5、了解劳逸、饮食内伤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6、熟悉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一、概念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致病因素。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 律的一门学说。
(7)忧则气郁
是指忧愁不解,导致肺气郁滞不舒。 ---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 ,甚至失眠、食欲不振(影响心脾)
二、饮食失宜
(一)饥饱无度 1、过饥:指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摄食不足。— —— 过饥易导致气血化源不足,造成正气虚弱,抵 抗能力下降。
2、过饱:指长期饮食过饱或暴食,摄食过量。—— 过饱易导致饮食停滞,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泛 酸、厌食、吐泻。 日久生湿、生痰、疳积
1.气候 2.环境和饮食卫生 3.预防隔离 4.社会因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当。
一、七情内伤
(一) 概念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种正常情志变化。 七情内伤,指可以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 的精神情绪因素。
中医学基础(中基)试卷
![中医学基础(中基)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5871875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d.png)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中基)试卷适用专业及层次:中药学、制药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填写在试卷上者答题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异病同治2.阴阳3.滋水涵木法4.藏象5.神6.后天之本7.经络8.气机9.六淫 10.辨证求因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金元四大家中,为“补土派”代表,为“滋阴派”代表。
3.《尚书·洪范》中说:“金曰”,“水曰”。
4.火之所胜者为,所不胜者为。
5.宗气是由与相结合,聚于胸中而生成。
6.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和。
7.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8.血液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二是。
9.《内经》有言:“怒则气上,喜则,悲则,恐则气下,……”10.调整阴阳的根本原则是和。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请将最佳答案填在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每小题1分,共30分。
)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古典医籍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士D.以上都不是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A.推动B.兴奋C.温煦D.滋润4.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寒热B.上下C.水火D.左右5.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和火B.土和水C.金和木D.火和土6.属于五行相侮的是:A.肾病及心B.肝病及心C.肝病及肺D.肺病及肾7.以五脏主五志言,下列中何项为错:A.思为脾之志B.忧为肺之志C.恐为心之志D.怒为肝之志8.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肾B.肝与肾C.肺与肾D.肝与脾9.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A.肾B.肺C.心D.脾10.膀胱的贮尿和排尿的功能主要依赖于:A.脾气升清B.肝主疏泄C.肺气肃降D.肾之气化11.“血之余”是指:A.齿B.爪C.筋D.发12.称作“中精之府”的是:A.脉B.胆C.胃D.心包13.《金匮要略心典》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其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载气14.津液输布的通道是:A.脉管B.三焦C.经络D.腠理15.中医学强调人身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A.水谷精气B.宗气C.营气D.元气16. 具有“精专柔和”特性的气是:A.宗气B.营气C.真气D.元气17.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水谷精微B.津液C.精D.营气18. 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肝肺(左升右降)B.心肾(水火既济)C.肺肾(呼浊纳新)D.脾胃(升降相因)19. 下列所述十二经脉名称错误的是:A.手太阴肺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阴心包经20.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头为诸阳之会B.督脉为阳脉之海C.任脉为阴脉之海D.带脉为血海21.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A.外寒B.内寒C.伤寒D.中寒22. 邪气是指:A.六气B.清气C.抗邪能力D.致病因素23.属于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阴阳互损B.阴阳格拒C.阴阳转化D.阴阳盛衰2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脏腑机能减退C.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25.“至虚有盛候”的病证性质是:A.真实假虚证B.真虚假实证C.虚中夹实证D.实中夹虚证26. 所谓“实证”的病理是:A.邪盛正衰B.邪盛正未衰C.正衰邪不盛D.正虚邪恋27.“治病求本”之“本”系指:A.正气B.症状C.病机D.邪气28.“阴胜则寒”,治当:A.寒者热之B.寒因寒用C.阴病治阳D.用寒远寒29.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用热远热B.寒因寒用C.寒者热之D.用寒远寒3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实热证B.虚寒证C.实寒证D.虚热证四、多选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9b102730b4c2e3f572763f1.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6、论治:即讨论治疗,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7、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一个概念。
8、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
9、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个体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3、阴阳交感:交感即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4、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中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亦称为”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15、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与斗争,制约即抑制、约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16、阴平阳秘:阴与阳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风邪内动
![“风邪内动](https://img.taocdn.com/s3/m/925f960ee87101f69e319526.png)
中图分 类号 : 2 5 2 R 5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8 8 5 2 1 ) 7 17 -2 10 - 0 (0 2 0 —7 4 0 0
易 损 斑 块 ( unrbepau ) 致 的 斑 块 破 裂 、 栓 形 成 和 纳为 : vleal l e 导 q 血 本为肝脾 肾不足 , 标为痰 瘀热 毒互结 。然 而 目前对 如何 阐
病机 是本为肝 脾 肾不足 , 标为痰瘀热毒 互结 , 则风邪 内动。其 中“ 发 内风” 为斑块 “ 易损性 ” 的关键病理 因素, 风邪 内动 , “ 血脉痉挛” 为斑块 易损性 的主要病机 。确立 了 C S易损 性斑块 的治疗 原则 : A 急则“ 息风止痉 ” 稳定 斑块 ; 则化痰 逐瘀 , 缓
时珍 国医 国药 2 1 0 2年第 2 3卷第 7期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02V L2 O7 I Z E E IIEA DM T RA M DC EE R H21 O .3N . H
‘ 邪 内动 , 脉痉 挛 " 机假 说及 ‘ 风 血 病 彝 药 塔若 散 干预 C S易 损 性斑 块 的理 论 依 据 A
解毒 , 益肝脾 肾, 补 并初步 阐明彝 药塔若散 干预 易损性 斑块 的理论依 据 。这是 一 个具有创 新意 义的值得 探 索的科 学 问
题。
关键 词 : 易损性斑块; 风邪 D I 识 :o:0 3 6 / .s .0 8 8 5 2 1 . 7 0 5 O标 d i1 .9 9 ji n 1 0 - 0 .0 2 0 . 8 s 0
血管阻塞是 引起 急性 心脑 血管 事件 的主要原因 , 急性临床事件 的 释斑块的易损性 ; 其与缺血性卒 中病 的病 因病机有何联 系; 除痰 、 发 生 取 决 于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 teoc rs , S 斑 块 的 易 损 性 瘀 、 等因素外 , Ah rsl oi A ) e s 毒 是否还有其它 重要病 理因素导 致斑块 不稳定 性 ( u eait) J 目前 尚无 起 效 快 、 全 有 效 的药 物 来 稳 定 易 等 问题 仍 不 清 楚 , 待 于进 一 步 阐 释 和 明确 。 vl rbly 。 n i 安 有 彝医认为 A , S 包括 C S易损 性斑块 、 A 缺血 性卒 中等疾 病 属 损性斑块 。 传统 中医药 对于防治 颈动 脉粥样 硬化 ( a t te sl o 于“ C r i Ah r c r— od o e 咪西豪 ” 病范畴( 译为“ 风邪染疾 ” ) 并运用 “ 病 , 殆死 觅嗨” 法 s ,A )易 损 斑 块 具 有 一定 的 理 论 认 识 和 临 床 治 疗 基 础 。 中 医 ( 为息风止痉 ) iC S s 译 来防治这 类疾 病 , 临床具 有较 好疗 效 。现 代 认 为肝 脾。 肾不足 、 痰瘀 热毒 互结 是导致 C S易损性 斑块发 生 的 医学 已证实 A 、A 、 A S C S 缺血性 卒 中发病 有着 重要 的联 系 , 三种 疾 主要机 制 , 并多从补益肝脾 肾 、 清热解毒 、 活血化痰通络等角度对 病 的病机应 该 存在 密 切 的相 关 性 和 内在联 系 。国家 科 技攻 关 其进行 药物 干预 , 础及 部分 临床 研究 初 步显示 具有 一定 的疗 “5—99— 2一 l 项 目证 实 风 证 是 中 风 病 的 一 个 重 要 证 候 , 基 8 1 0 O” 内 效 ’ 。但是迄今 为止 , 中医对易损性斑 块发生 发展最 为核心 的 风为重要病 理 因素 之 一 J 。课题 组 前 期 的研究 也 发 现 风证 是 病理 因素尚无统一认 识 ,A C S易损性斑块 与缺血性卒 中病 的病 因 C S发病 率 较 高 的 重 要 证 候 之 一 , 与 颈 动 脉 斑 块 有 相 关 A 且 J A 风邪 ” 病 机存 在何种联系 等理论 问题亦不 清楚 , 有待 于深 入 阐释和 明 性 “ 。这些研究提示 C S易损性 斑块 的病 机可 能 与“ 确, 其药物稳定易损性斑块 的疗 效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 有关 , 这为 C S易损性斑块 的病机认识奠定 了重要基础 。 A 国内关于脑卒 中发病与 民族相关 性 的权威 流行病 学调查结 基 于课题组前期 的 C S证候 学研究 , A 结合 彝 医 的治疗法 则 果显示 : 8个被调查 民族 中位居第 7位 的彝族脑卒 中发病率仅 为 及 中医学的病机认识 , 我们发现“ 风邪 ” A 与 S及 C S易损性斑块 A 09 、 . ‰ 患病 率为 2 0 。而死 亡率仅仅为 0 8 , .% 、 .‰ 远低于第 1 位汉 的相关性 主要表 现为以下几点 : 族发病率 的 19 、 .‰ 患病率 4 0 c .% 与死亡 率 的 1 5 . ‰ 。彝族 医 风为百病之 长。风邪发病可涉及全 身 , 无处不至 , 上至头部 , 学 在 防治 急 性 脑 血 管 疾 病 方 面具 有 独 特 的 理论 认 识 及 治 疗 方 法 , 下至足膝 , 外而皮肤 , 内而脏腑 , 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 的侵 彝医认为现代 医学 的 A ( S 包括 C S易损性斑 块 ) 缺血性卒 中病 袭。A A 、 S累及体循环 的大型 弹力 型动脉 ( 主动 脉及其 一 级分支 ) 等属于“ 咪西豪 ” 病范畴 , 主要运 用“ 并 殆死觅嗨” ( 为息风止 和 中型弹力型动脉( 法 译 冠状动脉 、 脑动脉 、 动脉和肢 体各动 脉 , 髂 主 痉) 来进行 彝药 的治疗 。彝 医独特 的 防治策 略与彝 族脑 卒 中的 要是下肢股动脉 肾动脉和肠 系膜动脉 、 脾动 脉等 ) 动 脉粥样硬 , 发病与死亡率较低 密切 相关 , 且与 中 医的理 法方药 存 在明显 不 化病变 的范 围较广 , 与风为百病之长 的特征相符 。 同, 提示有可能为干预易损性斑块提供一种新 的研究方 向和治疗 风为 阳邪 , 易袭 阳位 。动脉属 中医的“ 之 阳 , 脉” 而静脉属 中 思路 , 这对 于 丰富 和完 善 中医病 机 理论 , 筛选 有效 药 物来 稳 定 医“ 之 阴。A 脉” S病变 为动 脉 , 与风邪 易袭 阳位 的特 征符 合 。 故 C S易 损 性 斑 块 、 治 急 性 脑 血 管 疾 病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A 防 其次 , S病变 的部位 在人 体 的脑 部 、 、 肢 、 A 心 下 等。脑 为诸 阳之
”风邪”常用于描述什么样的疾病或症状?
![”风邪”常用于描述什么样的疾病或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9bf3a4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6.png)
”风邪”常用于描述什么样的疾病或症状?风邪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术语,用来描述某些疾病或症状的起因。
这里将详细解析风邪并介绍它与不同疾病或症状的关系。
一、风邪的概念及起源(300字左右)风邪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源自《内经》和《难经》两部经典。
它表示一种气象现象中的病因,即由于风暴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侵袭,导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或症状。
二、风邪与感冒(300字左右)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与风邪的关系密切。
风邪侵袭人体时,会阻碍人体的正常气血运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易受感冒病毒的侵袭。
感冒的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这些症状正是风邪的表现。
三、风邪与风湿病(300字左右)风湿病是一类以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风邪入侵人体时,容易积聚在关节、肌肉等部位,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形成风湿病。
因此,风邪是风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四、风邪与中风(300字左右)中风,也称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风邪的入侵有关。
如果风邪袭击到人体脑部,会导致脑血管痉挛、血液循环障碍等症状,进而引发中风。
因此,及时排除病因的风邪对于预防和治疗中风至关重要。
五、风邪的预防与治疗(300字左右)预防和治疗风邪的关键在于加强自身的抵抗力,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注意保暖等方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风邪侵袭的机会。
此外,对于已经感染风邪的人,中医中药的温通祛邪疗法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结:风邪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感冒、风湿病、中风等多种疾病或症状密切相关。
了解风邪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养生,我们可以减少风邪侵袭的可能性,保持身心健康。
论风邪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论风邪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0dede8c02d276a200292eff.png)
化裁 而来 。这充分体现 了罗 天益用药心法 的继承和创新 。
论风 邪 在 多种 呼 吸 系统疾 病 发 病 机 制 中的重 要 作 用
李雯雯 , 朱 雪。 , 郭梦倩 , 马鹏飞 , 张 伟。
( 1 . 山东 中医药 大学第 一 临床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 5 0 0 1 4 ; 2 . 山东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医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1 )
参 考 文献 :
是 以干姜 为使 。脾 胃居 中, 病则邪气 上下左 右 , 无所不之 , 故有诸 [ 1 ] 罗天益. 卫生宝鉴 [ M]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 9 8 7 : 1 . 加减焉 。 ” 并对张仲 景理 中丸方后 加减 一一 阐 明其理 , 对其 方推 [ 2 ] 任应秋 , 裘 沛然 , 丁 光迪 , 等. 中 医各 家学说 , 第 1 版[ M] . 上海: 上 崇备至。 善于化裁新方 。如 治疗优思气结 、 饮食 失节 , 脾 胃有伤 的冲和顺
文章编 号 : 1 0 0 8 38 4 0 5 ( 2 0 1 3 ) l 1 . 2 7 3 8 _ ( ) 2
中医学认为 , 风邪是六 淫学说 的重要外 邪 , 是 外感病尤 其是 素 , 故《 素问 ・ 玉机 真脏论》 言 : “ 是故风者 , 百病之 长也 ” 。风邪
肺系病的始发 和首要 病因 , 如《 素问 ・ 风论》日 : “ 故风 者 , 百病 致病最急 , 变化最多 , 最速。其 次 , 六淫 中其他几种病邪亦每多随
伤虚 中有寒》 中, 首 列张仲 景理 中丸 , 并对其 组 方大意 进行 深刻
综上所述 , 罗天益对脾 胃病 的理法方药各个环节均突出整体
剖析 。其强调 “ 《 内经 》 日: 脾 欲缓 , 急食甘 以缓之 , 缓 中益脾 , 必 观念 。提出 了脾 胃病须分饮伤 食伤 、 劳倦 虚损 当有寒热 之辨论 ,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d1b8673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f.png)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孙朝润【摘要】风乃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数变”.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风之为病,变化多端.风邪犯人,发病急剧,转变迅速,外而皮毛,内至脏腑,上而头首,下至肢体,无所不到.风常挟它邪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等证.风有外风、内风之分.二者的产生、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因此,其治则亦不一样.外风宜祛,内风宜熄.深入研究风学理论,对健全完善中医学的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提高中医的临床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4页(P2-5)【作者】孙朝润【作者单位】安康市中医院,陕西安康72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黄帝内经》对风的论述,为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创新和发挥,使中医学对风的概念、分类、致病特点、治则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
兹就中医学对风的认识,略述于下,以飨同行。
《灵枢·官能》曰:“四时八风,尽有阴阳。
”乃指自然之风,变化有时。
《灵枢·岁露》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
”四时八风化为风邪,皆能伤人。
风为六淫之一。
高士宗注:“六淫之邪,风居其首。
”风属阳邪,为伤人致病之先导。
《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
”《灵枢·岁露》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大风苛毒”之谓。
在这里风又被称为邪气、贼风、大风。
进一步说明风乃六淫之首,是伤人致病的风邪。
同时表明,风是邪气、贼风、大风、内风、外风等风邪的总称。
张景岳说:“风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辩。
”风邪为病,有外风、内风之别。
外风、内风的产生、致病特点、病症表现也不尽相同。
外风:外风是指六淫之一的风。
六淫之邪太过不及相互转化,即可产生风,所谓六淫化风。
中医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医学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73b338a32d7375a4178065.png)
中医学简答题及答案(仅供参考)一、病因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风性轻扬开泄,易行善变;风主动,多兼他邪。
致病特点: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病位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
症状动摇不定,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湿邪的致病特点和异同点?寒邪:寒凉、凝滞、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表现寒象。
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拘急。
湿邪:重浊,粘滞,趋下。
湿为阴邪,易袭阴位,损伤阳气,侵袭下部。
见头身困重,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阻遏气机,病程缠绵难愈。
异同点:均为阴邪,损伤阳气,均能阻滞气机。
但是寒性凝滞收引,疼痛为重要表现。
湿性重浊粘滞趋下,分泌物秽浊症状粘滞,易侵袭人体下部。
3.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是什么?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春多风、夏多暑、秋多燥、冬多寒地域性---北方多寒、南方多湿相兼性---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为病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易发生转化4.七情内伤的含义和特点。
七情内伤:是指导致了或诱发了疾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它已成为致病因素,属于病理范畴。
特点: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可影响原有的病情变化,主要表现在可诱发疾病和加重病情。
5.痰饮、瘀血的含义、形成以及其临床共同特点是什么?痰饮:是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形成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血,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一般以较稠浊者为痰,清稀的为饮。
狭隘之痰饮,指咳吐之痰涎。
广义之痰饮,指由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痰饮形成:多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导致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临床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易扰乱神明。
多见滑腻舌苔。
淤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中医对风的认识
![中医对风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aa18b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d.png)
中医对风的认识
中医的风指的是人体内受外因发病的6种原因中的一种,可分为外风和内风。
人体内发病的外因称六淫,有风、寒、暑、湿、燥、火;在这当中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长。
1、外风指的是风热或是风寒之邪,携湿、寒、燥、火,入侵人体内腠理、皮肤、经络、穴脉、四肢百骸,造成风湿、风寒、风燥、风热、中风等疾病。
受外风侵扰可以用疏散之法调理改善,较常用中药如羌活、独活、桂枝、麻黄、防风、川芎均为疏风散邪之物。
2、内风指的是因为肝肾阴虚或是肝阳上亢造成的肝风内动之证,比较常见有肝阳转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
易使肝郁气滞、郁热毒化,或造成暴戾之气损肝,造成头昏、头眩、身体动摇等症状。
调内风首调情志,忌大悲大喜。
调内风较常用中药如羚羊角、天麻、牛膝、钩藤、地黄等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
的先导。 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一)风邪
1、风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 风邪致病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 向外的特性而属阳邪。
风性开泄——易使腠理宣泄而开张——可见 汗出、恶风等。
头——头痛、项强。
上部
易袭阳位
肺——鼻塞、咽痒、咳嗽。
肌表——汗出、恶风、发热。
肩背——肩背疼痛
②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如
风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等。痒,此起彼伏。
③风性主动 其致病具有动摇
不定的症状引起眩晕、 震颤、抽搐、角弓反 张、两目上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