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森林害鼠害兔的危害与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主要森林害鼠害兔的危害与调查

森林害鼠和害兔种类较多,发生范围较广,害鼠害兔直接啃食林木的树干或根系,常致死林木。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幼树,若遭受害鼠害兔的侵扰,将遭受灭顶之灾。

第一节害鼠的危害与调查

依据害鼠对林木的危害部位,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即地下鼠和地上鼠。地下鼠危害林木的根系,其代表为中华鼢鼠;地上鼠以危害林木树干的棕背鼠平和危害树干及枝梢的大沙鼠为代表。

1.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国内分布于西北和华北等地的温带草原与森林草原地带,在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也有发生。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云杉Picea asperata等针叶树。

形态特征

体长20cm~25cm,体重250g~500g;体形短粗,略呈圆筒状,雄鼠常大于雌鼠。头宽而扁,嘴短,耳壳退化、耳轮小,额头有1白斑。四肢发达,前肢爪呈镰刀状,善于挖土打洞;后足较小,适于拔土。头骨粗大,头骨后面宽大于高。1对门齿较大,外露。毛短细密,体背毛厚,呈灰褐色和锈褐色,略有绿光。腹部毛为浅色,尾长3.0cm~4.5cm,无毛,粉红色。

生活习性

终年营地下生活,取食、繁殖、防御等一切活动均在洞内进行。每年10月下旬在较深的洞内休眠,翌年4月份解除休眠开始危害,以植物的地下茎和块根等为食,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萝卜Daucus carota、番薯Ipomoea batatas及豆类Leguminosae sp.等,喜欢吃油松根皮和小根,对油松幼林危害较大。

中华鼢鼠怕风、怕光、怕水,有封洞的习性。5月份开始繁殖,1年1胎,每胎1只~4只,多为2只~3只。以夜间和晨昏活动为主,盛夏季节活动较少;1a内有2个活动高峰期,即春季繁殖期和越冬前储食阶段。其地下洞系纵横交错,上下相连,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洞系结构,洞穴可分主通道、取食道,越冬时有老窝,在老窝的附近还分粪道、贮食道。中华鼢鼠在打各种通道时,把多余的土堆到地面,形成一个个直径30cm,高约5cm~6cm的土丘。

调查方法

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 1 hm2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统计标准地内的新土丘数。根据土丘挖开洞道,间隔2昼夜进行检查,凡封洞者即为有效洞。在有效洞布箭,弓箭(地箭)与洞口的距离为切开的洞口直径的2倍。1昼夜检查1次,及时重设弓箭(地箭),连续捕杀2昼夜。然后统计捕获的鼢鼠数量和鼠种,计算出土丘系数和捕获率。根据下式计算土丘系数:

土丘系数=实捕鼢鼠数/土丘数

然后在各种立地类型标准地内分别统计土丘数,乘以土丘系数,则为鼢鼠的相对数量。

鼢鼠密度(只/ hm2)=标准地内鼢鼠数/标准地面积。

捕获率计算公式如下:

p=[n/(N×H)]×100%

式中:p为捕获率;n为捕获的鼢鼠数;N为设置弓箭数;H为捕鼠昼夜数。

被害株率调查于每年春季3月~5月土壤解冻后和秋季9月~10月鼢鼠储粮期各调查1次。选择1块面积1hm2的临时标准地,逐株调查标准株,以树下有鼠洞,针叶发灰、发黄色,顶芽生长缓慢判定为被害。统计被害株率和死亡株率。

预测方法

幼鼠发生量预测采用鼠口调查分析法预测鼢鼠当年幼鼠发生量。F=P(a×b)×c×(1-d);

式中:F为当年仔鼠发生量(只/hm2),P为越冬鼠口密度,a为雌雄鼠比率(雌/(雌+雄)),b为每雌每胎平均产仔数,c为年繁殖胎数,d为各种因素所致死亡率之和。

甘肃省a=0.5349,b=2.38,c=1,d=5%,预测模型为:F=1.2094 P。

种群密度预测用幼树被害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根据中华鼢鼠种群密度(Y,只/hm2)与油松幼树被害死亡株率(X,%)的线性关系,经过长期观测可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2.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Milne-Edwards

分布于河北燕山地区海河平原,内蒙东部地区,辽宁辽河平原,吉林中、西部地区,黑龙江西部,山东中部地区,河南沿黄流域、黄淮平原,以及安徽淮北平原。主要危害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花生Arachis hypogaea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胡萝卜Daucus carota . var.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玉米Zea mays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 var. mongolica 的根系是其最理想的越冬食物。

形态特征

体形粗壮,呈圆桶形,吻端污白色,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隐于毛下,眼极小,前肢趾爪强大而锐利,第3趾的爪最长,末端不分叉。尾短秃,但长于后足长。体毛细软有光泽,面部毛色棕黄色,背毛灰棕色,毛干为浅灰色,毛尖为棕色。额顶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斑点,但有变化。体侧及前后肢外侧毛色与体背毛色相似。腹毛灰色,毛尖稍显浅褐色,与体侧无明显界线,四足裸露,背部有灰色或白色短毛。头骨短,有明显的棱嵴,枕骨高而宽,自人字嵴向下呈截切面。鼻骨前宽后窄,末端嵌入额骨前部,具有发达的眶上嵴和颞嵴,在左右两嵴之间形成凹陷。上门齿凿状,突出于口外,齿根延伸到第1臼齿前面,第1上臼齿大,第2、3上臼齿小,第3下臼齿退化,外侧仅有1个凹角,内侧第1凹角深,第2凹角浅。

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土质粘重或偏粘的壤土中。多见于丘陵、低山、谷地的林缘、灌丛及湿润草甸,以草甸草原和田间荒地的密度为最高,干燥的丘陵顶部和密林中极少见到,在燕山山脉、华

北平原与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的分布区相重叠。食物以植物的地下部分为主,也吃绿色茎叶和种子。在山东还曾发现它捕食金龟子。活动无明显的昼夜区别,一天中以6:00~9:00,18:00~21:00为活动高峰。雨后常可见到较多的土丘出现。极少见出洞。营独立生活。

雌鼠洞系较为复杂,分支和仓库数量都多于雄鼠。洞系结构与中华鼢鼠相似。唯其洞道距地面较浅,有时仅10cm左右。在地面可见拱掘洞道留下的龟裂纹。觅食道复杂,洞道形成网络结构,并且经常变化,随时挖掘新道,同时也不断废弃旧道。因而土丘的排列比较分散,有时在洞道的左右对称出现。每个洞系占地面积较大,据寿振黄等(1959)报道,该鼠洞系面积为14.5m×50m,其窝巢的深度为80cm~100cm。

1a繁殖1次,每胎产仔1只~6只。

调查方法

同中华鼢鼠。

3.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Lichtenstein

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等地。危害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等固沙植物。

形态特征

体长大于150mm。耳短小,短于后腿长的1/2,耳壳前缘列生长毛。爪锐利,尾粗大、近于体长、上被密毛,尾末端形成毛管状黑色“毛束”。背部呈暗黄褐色、杂有毛尖为黑色的毛,腹毛毛尖污白色,尾毛锈红色。

生活习性

无冬眠,冬季多在中午出洞,夏季约在日出后1h出洞、在日落后1刻钟入洞。4月~9月为其繁殖期,5月~7月为繁殖高峰期。妊娠期约25d,每窝产仔1只~11只,一般为4只~7只。一般不远离洞系觅食,多局限在洞系所在范围内的梭梭林间活动,最喜食的是梭梭、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nica等的枝条。每年储食两次,初次在仲夏,第2次在秋季。在储食季节,它们异常活跃,经常攀爬到2m~3m高的树梢上,将枝条咬断,衔回洞内储藏。

该鼠营“家族”式群居生活。最适生境为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的半固定沙丘,地下水位6m~12m深的地方最适宜于其栖居。春季多栖息于白刺+盐爪爪的半固定沙丘,秋季又向盐爪爪裸露土岗生境迁移。喜欢在有坡度的沙丘上挖巢,一些天然形成的土丘隆起或山岗、水利枢纽的引洪灌渠土坝,是秋季大沙鼠喜欢栖息的生境类型之一。该鼠洞系结构复杂,常连成一片,地面出口甚多;洞道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距地面20cm~40cm,下层距地面80cm左右,巢位常在1.5m~2m 之间。在冬春季,主要利用朝南或东南方向的洞口,此时北和西北方向的洞口则被风沙掩埋,从而提高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在夏秋季,则主要利用朝西、北的洞口,而反方向的洞口并不被风沙掩埋,以保持整个洞系通风良好。

调查方法

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不同的立地条件、林型选设面积为1 hm2的标准地2块~3块。

害鼠密度调查在标准地内设置100个10cm×15cm鼠铗。以新鲜胡萝卜为食饵,堵洞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