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基础知识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
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
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
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
(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
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
(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
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
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
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
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一、1917—1927 文学革命二、1928—1937革命文学三、1937—1947 抗战第一章思想启蒙与文学重建第一节文学革命运动一、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1、三个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性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学革命》,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2、1915年9月《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
发起人:陈独秀,胡适,胡提出“八条纲领”,刊载于《新青年》被称为“中国文界之雷声”。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标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二、“人的发现”和“人的文学”1、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2、是否有人道主义作为区分“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3、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是从动物进化的。
三、新旧文学观念之激战1、响应方: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双簧会”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2、反对方:①林纾:发表《妖梦》和《荆生》痛骂陈、胡、钱玄同辩:钱玄同和刘半农“双簧信”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辩:蔡元培《答林秦南书》②学衡派:根据地:南京东南大学(1922)刊物:《学衡》杂志总编辑:吴宓主要撰稿人:胡先骕和梅光迪论战以新青年胜利告终③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号召:读经救国。
第二节创作尝试和社团文学一、文学研究会1、1921年1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后”在北京诞生。
2、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耕济之3、代用刊物:《小说月报》,又创办了《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等月刊4、三个方面成绩显著:A、提倡“为人生”文学,B、大力介绍外国文学,C、推动写实主义“平民文学”创作5、杰出代表:①朱自清。
A家庭小品《背影》《给亡妇》,B海外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C写景美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特点: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基础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基础知识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考试版)
●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1、2节)(2—4章)●1927-1937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3、4节)(5—10章)●1937-1949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5、6节)(11—12章)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1 、文学革命的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2、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易卜生3、文学革命的内容与成就4、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年10月至今):十七年文学(1949年10月-1966年)文革文学(1966年-1976年)新时期文学(1978年至今)中国现代文学史▲定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从时间上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革命发起的标志是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
新文学社团:▲1、文学研究会时间:1921年1月成立地点:北京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刊物:《小说月报》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写法上一般倾向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2、创造社时间:1921年6月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日本留学生。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宗旨: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时间:1923年成立地点:北京发起人:胡适、陈源、徐志摩、梁实秋等刊物:《晨报》副刊宗旨:倡导新格律诗,因此也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4,解放区文艺运动:5,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 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 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长篇小说减少,中篇、短篇小 说增多。 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 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这十二年的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 生紧密的联系。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 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 比较模糊。 1918 周作人 《人的文学》转入内容内容革命 在这一时期,新文学因刚刚在20世纪进步文学潮流的召唤下, 通过一番厮杀较量从旧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因此一方面表现出大 呼猛进的姿态,另一方面也不免带着它由之脱胎的那个母体的血 痕。
第三个时期:(1937—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文学的成熟期(相 对的成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 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 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 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 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共 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 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 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民族灵魂的发现与疗救这一话题,由晚清梁启超开启。梁启超认为:“欲 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之所以要“维新我民”,使国民脱胎换骨,是因 为这样一个前提:我国国民性中有着不利于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若干劣根性 。对国民劣根性,梁启超总结为:“第一,是奴性。第二,是愚昧。第三,是 为我。第四,是好伪。第五,是怯懦。第六,是无动。”那么,如何才能“维 新我民”呢?在发表于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梁启超开宗 明义地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 小说;欲新宗教,必先新小说;欲新政治,必先新小说……” 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以及利用文学特别是小说来“新民”的启蒙思 想对后人尤其是鲁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实际上,鲁迅后来提出的“立人”、 “改造国民灵魂”说和梁启超的“新民”说涵义是相同的。只不过鲁迅更多地 以创作实绩来贯彻他改造国民性的情怀: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开创了表现农民 和知识分子这两大小说题材,并以这两类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浮沉为切入点, 对国民灵魂进行持久不懈的深入剖析,致力于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精神病苦, 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两大题材小说创作,由于鲁迅所取得的成功和时代的 需求而引起众多的追随者。尤其是乡土文学,创作成果丰富,成为现代文学史 上一股势头强劲的潮流,并对当代乡土文学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的发现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所有考点精炼总结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文学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1.诗界革命: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改变小说是小道、闲说的传统观念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3.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创作新文体——报章体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4.白话文运动:主要人物:裘廷梁陈子褒提出报纸应改为白话白话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响应者:钱玄同、刘半农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介绍、翻译外国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侧重于文学的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以今世历史金花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重视文章内容,摆脱对古人的奴性。
宣扬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胡适吸收融汇前人意见,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中国要贡献。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论新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谈新诗》:诗体的大解放——《尝试集》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胡适的基本倾向:文学改良提出创造新文学的进行次序:工具——方法——创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内容、形式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排斥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批判明前后七子、桐城派,要求“赤裸裸的抒情写世”钱玄同: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留心自己的说话,留心听别人的说话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著作的态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发生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年-1949年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时间:1917--1949(现代文学30年)1.开端: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2.结束:1947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召开二.分期1.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次国共合作破灭,生长期、萌芽期2.第二个十年(1927-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发展期、繁荣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3.第三个十年(1937-1947),抗日战争、国内战争相继胜利第一编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背景1.文学创作语言与社会生活语言不相符2.文学作品的反封建化二.发生和发展(一)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1.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阵地,宣传“民主与科学”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中发表《敬告青年》(二)“五四文学革命”的三次论争1.对保守派的论争(1)林纾反对《文学改良刍议》,发表《论古文之当废》。
陈独秀回复,北大教授刘师培、黄侃反对陈独秀,创《国故旧刊》注:林纾,又名林琴南,翻译官。
(2)林纾写信给蔡元培,攻击《新青年》中发表的五四文学作品。
蔡元培回复(《答林君琴南书》)。
林纾创作《荆生》《妖梦》。
(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2.对复古派的论争(1)学衡派创办《学衡杂志》。
代表人物: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克潇(2)甲寅派创办《甲寅杂志》,两年后停刊,被称为“老虎杂志”司法教育总长章士钊在小学进行文言教育3.新文学阵营自身的分化(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①激进的革命派,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1919 年5月,主编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温和的改良派,1919年胡适主编,陈独秀创刊的《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讨论些主义》③胡适与李大钊论争“问题主义”,1920年初分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基础知识
「基本知识」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范畴: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
(多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间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8-1949):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2、1906年成立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3、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这是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命新方案的文章。
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4、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从理论上提出建设新文学的构想。
5、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了阵营。
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首次刊发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创作的九篇白话新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6、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开始的,周作人于1921年6月发表了《美文》,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7、1918年5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年7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8、1920年3月,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3、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 及其历史作用。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 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 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这种 “人道主义”并非是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 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以这种理论来反对违 反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把违反人性和 人道主义的旧文学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与胡适的提倡白话 文的文学主张一起构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 理论,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 作发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
(一)胡适
1、《文学改良刍议》
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文学改
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 学之正宗”; 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 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 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二)陈独秀 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六)易卜生 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
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 《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 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
特点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
学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 介绍
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 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程代码 0537
主讲教师丛坤赤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 动和文学思潮
本章概述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 (1、2节)(2—4章) 1927-1937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3、4节)(5—10章) 1937-1949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 (5、6节)(11—12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 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 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 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 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 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 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 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风》 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 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 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 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 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