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合集下载

六国论整理笔记

六国论整理笔记

六国论整理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 背景。

- 北宋建国以后,对辽和西夏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政策,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的银、绢等财物。

苏洵此文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二、字词梳理。

1. 通假字。

-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古今异义。

- 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 一词多义。

- 兵。

- 非兵不利(兵器)-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军事、战争)- 故。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的)- 得。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获得)-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亡。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为。

- 以荆卿为计(作为)- 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一个“为”,治理;第二个“为”,被)4.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

-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名词作动词。

-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使动用法。

-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三、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石之铿然有声者 3、赵尝五战于秦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洎牧以谗诛 6、苟以天下之大 7、其势弱于秦
重要句子翻译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 地。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 ]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A.不能独完 完:完整
诸侯之所大患 患:担心 B.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洎牧以馋诛 洎:等到
胜负之数 数:天数、命运 D.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
3.下列各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 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或曰…… • 或未易量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始速祸焉 • 终继五国迁灭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Pù)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文言实词1.通假字(1)H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T^ »、乂“ E 力(“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至于:弓I 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 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二事(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I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耳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女口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

击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重点字词。

1. 赂(lù):贿赂。

2. 率(shuài):都,皆。

3. 完:保全。

4. 颠覆:灭亡。

5. 厥(jué):其,他们的。

6. 暴(pù):暴露。

7. 洎(jì):及,等到。

8. 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

9. 诛:讨伐。

三、通假字。

1.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四、古今异义。

1.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词类活用。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亏:使……亏损,使动用法)2.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3.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4. 日削月割(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词作状语)六、特殊句式。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4. 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5. 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6. 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七、重点句子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3.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3 权谋江湖
通过自己的手段、策略、主观能动性上升到 权力、地位、声望很高的地位。
4 文治武功
受君主重要器重,让百姓知道国家强盛,使 他们安居乐业。
政治
1 利益追求
2 谋略变幻
各国追求自己的利益,争 夺地盘,实现自己的目标。
智者藏拙,志者事竟成。 通过谋略和智慧来制定政 策和方案。
3 辅佐君主
协助处理国家事务,提供 中肯的意见和切实的建议。
保护和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乡村建设
市场经济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 济。
教育事业
提供普及教育机会,提高人民的 素质和能力。
战争
1 外患铁蹄
国外的侵略和威胁需要通 过战争进行阻击和反击。
2 内乱暴乱
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政 权的更迭和治平需要战争 来解决。
3 军事力量
六国
1 七雄争霸
兼爱非兼好,夹竹筏非绝困。探寻六国正常 发展的途径,各国互相倾轧,战争各算一种 解决办法。
2 异香异爱
齐国难伺候,魏晋得推。六国之间各有特色, 通过不同策略与政策来取得各自优势。
3 几次寒几度暑
燕赵楚魏中秋湿。不同国家的不同政治、军 事情况,出现过不同局面。
4 暗度陈仓
随政治的变迁,外交关系也经历了很多相对 较大的矛盾和协同一体。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key words and concepts in the famous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 "The Discussion on the Six States". Explore the intricacies of statecraft, power dynamics, and strategic thinking.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字词过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实词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重点虚词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古今异义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特殊句式判断句: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庖丁解.牛:剖开、分割足之所履.:踩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因.其固然..: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

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良庖岁更..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二、通假字砉然向.然通“响”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2) 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2.古今异义(1)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4)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不能独完.(保全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 暴 暴.霜露 (动词,曝露 )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 事 以地事.秦(动词,事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4) 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整理:刘涛 校对:陆亚兵 古义:先例,旧事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今义:又,又一次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今义: :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日削月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 惜其用武 (5)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1)兵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名词,兵器、武器)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形容词作动词。

(3) (4)形容词作名词。

(5) 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 (副词,才 )(6) 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文言虚词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 .得者 而.秦兵又至矣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燕虽小国 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赂秦而.力亏(1) 结构助词,的。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doc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
理.doc
《六国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讨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

这篇文章涉及到实词虚词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词:
(1)名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等。

如:秦国、六国、长城、车轮。

(2)动词:表示行动、变化等。

如:灭、杀、攻、掠、取。

(3)形容词:表示人、地方、事物的特点。

如:美丽、强大、聪明、愚蠢。

(4)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忽然、立刻、渐渐、始终。

2.虚词:
(1)副词:表示时间、地点、语气等。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我、你、他、她、它、他们。

(3)疑问词:表示询问。

如:谁、这、那。

(4)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

如:啊、呢、乎、于、而、之、也。

通过对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9《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XXX《六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XXX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兵器缺点贿赂或曰:六国互丧,率赂XXX?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XXX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XXX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本来冒着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XXX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XXX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即然这样,那么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XXX用侍奉柴正确XXX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结交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坚守道义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XXX以XXX为计,始速祸焉。

XXX于秦,二这是招致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两次使……退等到因为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XXX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假使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命运呜呼!以赂秦之地,封世界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世界之奇才,并XXX待力西向,则吾恐XXX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积久的威势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威胁每天月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XXX比如果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六国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六国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日削月割: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2.抱薪救火:意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3.披荆斩棘:拨开荆,砍掉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4.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4.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

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6.背盟败约:背,违背。

盟、约,誓约。

败,败坏。

指撕毁。

背叛誓言,撕毁盟约。

7.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

形容毫不在意。

8.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9.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10.前车之鉴:前车之鉴指前边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引以为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做其后的教训。

11.颠扑不破:无论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

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经得起检验。

12.不速之客:指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的意思。

13.深谋远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13.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跟坏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是绝对办不到的。

14.丧失殆尽:是指完全丧失了的意思。

15.消磨殆尽:随着时间等的流逝原本存在的也消失没有了。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3.有关苏洵对联: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苏洵是苏轼苏辙兄弟的父亲,三人都位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六国论重点字词

六国论重点字词

六国论
苏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
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
..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
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
..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
下之势邪!委.区区
..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
折而入于秦,然后
..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bìn)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之)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三重特殊句式)。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
..于内
..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
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
..(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

六国论重点字词总结一、“六国论”:“六国论”是春秋时期学者僧肇所著的一部著作,以六国政治形势为背景,研究其间各自文明交流的故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历史思想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六国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六大国家:楚、齐、燕、赵、韩和魏,是战国初期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集团,有别于夏朝,也出现在楚商、民国以及元、明、清时期。

二、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指的是公元前771~公元前403年,是中国古代旧历史的一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许多学者尤其是儒家的著名哲学的诞生发展的时期。

春秋时期是战国时期的最初阶段,“春秋五霸”是指此时此刻正在争夺中央政权和地缘权力的五大国家:齐、楚、燕、韩、赵。

三、五霸:春秋五霸是指五路大国:齐、楚、燕、韩、赵,是春秋初期形成的五大强国之一。

“五霸”权力相对较强,它们之间孰强孰弱,多有变化,各自还存在许多小诸侯国。

这是战国时代开始,中央权力分配问题成为政治焦点的时期。

四、楚越争霸:楚越争霸是指楚、越之间的频繁斗争,自春秋战国初期开始,历时近百年,直至楚国覆灭为止。

它是春秋时期两大强国楚、越之间的历史斗争,更是六国时期争霸模式下政治、文化熔铸完善。

五、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之间的历史时期,又称战国时期,是指以战争为主要方式而开展的政治行为。

此时此刻,封建社会已处于比较完善的局面,尚未出现封建制度衰败的现象,但是内战依旧常出。

六、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学者哲人,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四君子”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人物。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

七、周朝:周朝是周武王所建立的中国最大历史朝代,统治从公元前1045年灭商、开始战国分裂阶段,到公元前256年楚汉之争战败,历时798年,是中国第一个通过西周统一全国的王朝。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2一、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 实词

六国论  实词

《六国论》重点实词、句式回顾1、兵动词非兵不利,战不善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穷兵黩武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2、道(1)名词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破灭之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于是废先王之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不同,不相为谋(2)动词何可胜道也哉道芷阳间行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3、盖(1)名词合盖隆起,皆隐于尊中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2)动词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力拔山兮气盖世(3)副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连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语气词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6)疑问代词技盖至此乎4、率(1)动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而不顾汝也《与妻书》(2)副词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背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5、或(1)代词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师焉,或不焉(2)副词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3)形容词今大王与秦伐韩而益近秦,臣甚或之6、亡(1)wáng动词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诸侯之所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2)名词追亡逐北,伏尸百万(3)wú空自苦亡人之地7、殆(1)形容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思而不学则殆农者殆则土地荒(2)副词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8、举(1)动词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戍卒叫,函谷举。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形容词举世誉之而不加勉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9、得(1)名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2)动词然后得一夕安寝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吾得兄事之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此言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0、固(1)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3)形容词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江山险固,沃野千里(4)副词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固不在战矣蔺相如固止之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1、视(1)动词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子孙视之不甚惜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2)名词视为止,行为迟12、与(1)介词秦伯说,与郑人盟(2)连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动词则与斗卮酒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人为善与会13、却(1)动词相如持璧却立李牧连却之却之为不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2)副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14、苟(1)形容词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六国论》知识要点

《六国论》知识要点

《六国论》知识要点
作者:likegang
一、字词正音
应掌握
课本已注
洎(jì)
课本未注
赂(lù)厥(jué)量(liáng)
二、通假字、异体字
暴(曝)厌(餍)
三、词语
实词
应掌握
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应了解
道(名)厥(代)祖父(名)迁灭(动)速(动)智力(名)积威(名)劫(动)故事(名)
虚词
应掌握
率 ̄赂秦耶(副词)
盖 ̄失强援(连词,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连词)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连词)
至于 ̄颠覆(连词。

最终到……地步)
应了解
始 ̄速祸焉(副词)
四、词法
日削月割(名→状)
义不赂秦(名→动)
礼天下之奇才(名→动)
李牧连却之(动→使动)
五、句法
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

“至”后省略“太子”,“荆卿”后省略“刺秦王。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用“为……所……”表示。

)。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石之铿然有声者 3、赵尝五战于秦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洎牧以谗诛 6、苟以天下之大 7、其势弱于秦
重要句子翻译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 地。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论》 重点字词总结
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 暴“秦冒之着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假使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ú不,不要。
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 古,实际数量;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
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至于颠覆
至于,古,以至于;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颠覆,古,灭亡;今,翻到。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之奇才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释下列多义词
• 以荆卿为计 • 邯郸为郡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 薪不尽,火不灭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并力西向 • 非兵不厉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良将犹在
5.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
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或曰…… • 或未易量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始速祸焉 • 终继五国迁灭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Pù)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大概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 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芥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不赂者以赂者丧
8.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 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 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 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 所威胁啊!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 ]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A.不能独完 完:完整
诸侯之所大患 患:担心 B.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洎牧以馋诛 洎:等到
胜负之数 数:天数、命运 D.当与秦相较 当:如果
3.下列各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 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日削月割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日奉”“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
下而从六国地破亡之故事
名作动,自取下策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
形作动,招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