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推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绎推理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演绎推理是把已知的一般原理(理论)使用于某一特殊的具体的场合或对象上,并由此作出对未知事件的猜测或假设的一种方法。在“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提到的“假说演绎。但因为“假说----演绎法”在我国以前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没有明确要求,很多教师不但对假说演绎的内涵感到陌生,而且对其教学的落实更加困惑;因而在新课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出现忽略“假说--演绎法”的教学或者教学不到位的现象。事实上,“假说--演绎法”对于落实“标准”倡导的“提升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1.“假说--演绎法”的教学思维是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作用。

科学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运动规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有或尚待发现的预期事物的形象等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或猜测、猜想)。

“假说--演绎法”的基本特点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实行加工制作,首先提出某种作为理论基本前提的假说来;然后以假说作为出发点,逻辑地演绎出可由经验检验的结论,构成一个理论系统。用这个理论系统解释和预见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各种现象,并用实验来实行检验和修正。通俗的讲,“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实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准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证明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时,他以“假说”作为理论依据,推导出可出现的具体事例(测交后代会出现1:1),并以实验去验证,这个发现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基本思路的完整体现。所以相关这个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渗透“假说--演绎法”教学的难得的好素材,特别是在促动学生感悟创新科学研究方法及探究生物科学的水平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利用“假说--演绎法”推理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中要注意引领学生自我生成“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式。在本课学习中,要使学生体会到孟德尔生活的时代是根本无法看到“遗传因子”的,借助“观察----归纳法”是无法研究出遗传规律的。所以,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把自己变成孟德尔,以他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实行分析,形成假说,实行演绎推理,进而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出测交实验,这种对重要科学史的重现,既能深入理解科学知识,也是培养思维水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能够采用“假设--演绎法”教学的其它内容的案例及简要说明。实例: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有,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以前明确表示过不相信

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能够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演绎的过程。

总来说之,不管在学生的“假设--演绎法”的生成还是应用过程中,不要忽视学生的水平发展,不能直接地告诉学生应该这样想,那样做;主观认为只要反复地强调了,学生就掌握了。这样,实际上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让学生失去了体会方法生成的过程,在被动接受中逐渐丧失了思考的动力。所以,教师的引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体现在平时教学的可利用素材的一点一滴的渗透中,只有引领学生自我建立并会自行使用“假说----演绎法”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教材,去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