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计精编

合集下载

国学教学设计范文

国学教学设计范文

国学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学的概念和特点;2.熟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重要思想;3.掌握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国学的概念和特点;2.国学经典的内容和重要思想;3.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国学概述和国学经典的特点一、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国学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国学经典的封面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重要思想。

三、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重要思想,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使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

四、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国学经典的价值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国学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第二课时: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一、导入(10分钟)教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向学生提出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的问题。

二、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三、实践(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进行阅读,并应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一、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讨论。

二、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方式,通过具体案例和故事说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方式。

三、讨论(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深入了解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展示;2.分组讨论;3.实践活动;4.教师讲解;5.问题讨论。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案教案标题:中华十德与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十德的概念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华十德的概念和内涵:仁、义、礼、智、信、忠、孝、和、廉、耻。

2. 国学经典的选读:如《论语》、《大学》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华十德的概念和内容,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导入。

第二步:介绍中华十德(10分钟)详细介绍中华十德的概念和内涵,通过讲解每个德目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步:学习国学经典(15分钟)选择一部国学经典,如《论语》,选取其中的经典篇章进行解读。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第四步: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其中的道德准则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第五步: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中华十德和国学经典,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对中华十德和国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对所提供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包括问题回答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写作表达:评估学生写作的准确性、连贯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中华十德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准则。

2. 邀请专家或长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关于中华十德和国学的知识和经验。

中华十德与国学《自强不息 英勇顽强》教学设计

中华十德与国学《自强不息 英勇顽强》教学设计

《自强不息英勇顽强》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推进国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支撑力,使中华民族更加挺起自己的脊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据此,提出中华十德: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

“中华十德”道德体系是几千年儒家文化与民本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元素与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并与普世价值观并行不悖的中华道德体系,是与我国现代公民道德规范相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我们以此为据,将“中华十德”整个道德体系与学生共享,去感化我们的新一代建设者,造就我们的中国梦。

【教学内容】(1)本课时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河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勇德篇第10课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中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精神品质,通过对古今实例的解读,深层挖掘了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品质在当今社会的涵义。

【学生分析】(1)学生在通过学习第10课,感受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概括能力,能透过我们提供的多元化的古今实例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阅读思维能力向思维概括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实例的水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摘要:一、引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二、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的概述三、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四、课程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与价值五、结论:弘扬传统文化,从幼儿园做起正文: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有幸参与了《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的创作。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富有成效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引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智慧。

在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幼儿大量吸收外来文化,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为了让幼儿了解、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我们急需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的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一套专为幼儿园设计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以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孝、悌、忠、节、和)为主线,融入国学经典、传统故事、节日习俗等内容,旨在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的实施策略1.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幼儿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2.寓教于乐的游戏:设计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传统文化。

3.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包粽子、剪纸、制作灯笼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环境创设:通过布置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室环境,让幼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

四、课程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与价值1.提高文化素质: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幼儿的文化底蕴得到积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塑造良好品德: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3.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幼儿对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建立民族认同。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案

篇一:《中华十德与国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华十德与国学》小学四年级(上)开篇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既涵盖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推进国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支撑力,使中华民族更加挺起自己的脊梁,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发奋图强、勇往直前!延续五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又庞杂,既有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优秀道德品格的内容,也存在诸多糟粕。

如,建立在唯心历史观基础之上的“性善论”违背了人的道德起源的本质规律;“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化背离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能需求;“三纲”伦理绞杀了人性对民主、自由、平等人伦关系的正当要求。

儒家道德倡导对皇权的忠诚、对夫权专制的强化、对女性屈从和贞操的奴化教义,都是必须批判、摒弃的糟粕,而儒家强调的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思想以及诸多的伦理道德规范,迄今仍有现实价值。

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今天,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现代化改造与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实现紧密结合。

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战乱不断。

管仲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孔子强调“仁、孝、悌、忠、信、智、勇、义”;孟子突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五常之道;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老八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20字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华十德与国学《铭记恩谊 知恩报恩》教学设计

中华十德与国学《铭记恩谊 知恩报恩》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义德篇单元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感恩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受到了冲击。

“感恩”已成为一个不时髦的词汇,只能隐身于字典,在一些人心目中丝毫不起波澜,而在这些人群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娇宠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漠视父母、他人的关心与帮助,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很少去考虑家长的难处,不去关心帮助他人,试想如此成长起来的一代,如何能去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对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就成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背景分析:本单元的第六课《铭记恩谊知恩报恩》就是教育学生心存感恩,在第六课“悟德修身”环节,我们召开了感恩主题班会,全班同学排练了手语歌曲《感恩的心》,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想祝福、想感谢的人的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感恩意识,增强责任感。

教学准备:课件,轻音乐,感恩卡,征文比赛用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

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学会宽容,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在这个社会里,谁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力,人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那么,我们就一同开始我们的感恩之旅吧!二、学会感恩1、怎样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呢?老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锦囊妙计。

2、记住恩情⑴父母的恩情看看图片,你们想起了谁?(课件出示体现动物间亲情的图片)父母是啊,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一生中最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了,孩子们,此时此刻,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回忆一下父母为我们做过什么吗?学生伴随音乐回忆,与大家分享⑵同学的恩情看看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你是否记得彼此的恩情呢?小组同学讲述恩情⑶忽略的感情生活中还有很多恩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已经被大家忽略了。

中华十德与国学《学会感恩 让心灵充满爱》教学设计

中华十德与国学《学会感恩  让心灵充满爱》教学设计

《学会感恩让心灵充满爱》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提倡孝道精神,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遵循学校德育贴近同学们、贴近生活的原则,通过让同学们关注、反省自己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他人、感激社会的情感,进而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断进取、奉献的精神。

教学背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续。

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特殊,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还有不少的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

我们身边这些现象比比皆是。

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一点儿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

不知感恩父母。

为了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也为了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

所以,我根据《中华十德与国学》中的学习内容《百善孝为先》,设计了《学会感恩让心灵充满爱》这节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深入体会父母之爱,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2.让学生理解、关心、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3.引导学生由“感谢父母”到“常存感激之恩”的思想意识转变,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父母,孝敬父母。

难点:认识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师: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命地延续,不善待父母就是不善待生命。

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们呢?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中华十德与国学

中华十德与国学

中华十德与国学. 五年级. 下册《中华十大德与国学》是五年级下册的一部精心编写的课本,本书的内容从传统的中华哲思中吸取营养,完整地传达出中华十大优良品德及国学思想。

通过本书,指导孩子们培养爱国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把握中华优良德育及国学思想。

中华十德与国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非常重要和传承的文化精髓,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中华十德与国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思维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接触国学,让孩子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华十德。

一、识别中华十德1、仁德:它是保障每个人都有应得的尊严、权利,它关注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理性与感性。

2、义仁:它指的是无私、宽容、宽容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勇敢:它意味着让人能够担当、有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4、廉洁:它体现了不贪婪、不腐败的伦理原则,体现的是人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5、忠诚:它是指忠心耿耿、持之以恒的态度,意味着心怀大义,奉献祖国与社会。

6、孝义:它是人之本,体现着对老百姓和家庭亲情的尊重与爱护。

7、礼义:它包括尊敬师长,关爱弟兄之间的感情和行为,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

8、信义:它以真诚、诚实、信守为根本,使人们有责任感,有能力履行自己许下的承诺。

9、智德:它表示聪慧机敏、勤奋能干,体现了人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

10、节德:它体现了自律自食其果的责任感、思想的纪律,具有很高的道德层面。

二、思考中华十德1、仁德: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后,应当以仁德为基本准则,时刻关注别人的苦楚,给予帮助。

2、义仁:我们要不断修养自己,即使遇到矛盾也不要过分激烈,用义仁的态度调节这种矛盾关系。

3、勇敢:勇敢不是无畏无惧,而是要勇往直前,勇敢面对挑战,勇于坚持自己的理念。

4、廉洁: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自律,行为上追求廉洁,不贪图财富也不求利益,反抗腐败。

5、忠诚:忠诚是把责任承担起来,关心社会与他人,遵从社会规则和习俗,不违背良知。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 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  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学生明白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践行勤德就是要做到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反对懒惰,简朴节约。

勤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成材的途径,更是成功的关键。

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论依据是:中国十德包括忠、孝、仁、智、信、礼、仪、勤、勇、廉,“勤”是十德之一,自古以来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就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出自东汉张衡的《应闲》,意思是说: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如果不积极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和成就呢?勤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为学求知的境界,更是成事之本。

因此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文章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对于勤奋的阐释,以及许多名言警句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勤奋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勤奋学习能开拓视野,高瞻远瞩,修善品格,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学业。

二、学生情况分析目前是七年级下班学期,本班学生有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教学难度的增大,他们有开始的信心十足变得有点倦怠,慢慢产生了懒得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本节课的讲授,十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已讲解为辅,重在引导。

可以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小组发言、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已发学生思考。

对于教学中能已发学生不同观点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中帮助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加深情感体验。

四、教前准备1、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如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及名言警句,阅读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为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
容与实施论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华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国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四、国学课程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五、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特别是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华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十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通过中华十德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素质,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三、国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国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学、历史故事、传统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在选择国学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重选
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内容,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的安排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幼儿逐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

四、国学课程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国学课程的实施应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如故事讲解、情境体验、游戏活动、艺术创作等,使幼儿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十德与国学,仁德篇,七年级 第八课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中华十德与国学,仁德篇,七年级 第八课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第八课《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教学目标:1、理解“仁善”的内涵,认识老子和颜之推对“仁善”的理解是怎样的。

2、认识“积善成德”。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易经》关于“积善”与“积恶”的论述;认识到行善及劝人行善的意义。

教学难点:“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把学到的知识与观点化为自己的行动。

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国无善不兴,人无善不立,“善”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特征。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善”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学生活动:1、分小组自由读课文。

画出不懂得词句,组内解决。

2、初步了解“仁善”的内涵。

教师点拨:解释课题意思。

三、精读、疏通文意、积累经典:自主学习:(1)、课件展示老子、颜之推的经典名句,学生先试着自己解读。

(ppt)(2)、指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随时订正,课件出示正确解读。

(ppt)(3)、熟读“对联咏德”,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以下问题。

1、“仁善”的内涵是什么?(ppt)2、老子和颜之推对“善”的理解是怎样的?(ppt)3、《易经》是如何论述“积善”与“积恶”的?4、如何理解“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ppt)(本环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联系课文,谈认识。

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小结:积善成德,表达了中华民族先哲追求仁善的愿望。

社会需要安宁、人类需要和谐,如何行善、如何劝人行善是至关重要的事。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诗书联劝人与百世。

五、诵读“对联咏德”,积累资料。

1、学习课文中的诗句、对联。

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理解与看法。

(ppt)“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善为至宝,医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天地无私,危山自然祸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2、各小组每组再说两条与“善”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六、讲故事,学“仁善”(ppt)1、阅读课文中“林玛姥大爱无疆”的故事,谈感受。

第七课广施仁爱,惠人惠已

第七课广施仁爱,惠人惠已

《中华十德语与国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仁德篇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国学这一学科也很感兴趣。

积累了一些国学的经典知识,对国学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民族之魂,是力量之源。

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教材分析七年级国学第三单元为仁德篇,由第七课《广施仁爱,惠人已》,第八课《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第九课《忠恕仁和》,和四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组成。

本单元每课安排了“说经明德”、“典故、对联咏德”、“当代仁德”、“悟德修身”四个环节,运用故事,经典诵读,以及课外延伸等环节,旨在使学生了解“仁”得丰富内涵,认识到仁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核心,认识“仁爱”的现实意义,包括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仁”的重要地位、实践“仁”的方法。

教会学生关心、爱护他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事例来配合课文讲解;对于如何实践“仁”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参与课堂讨论,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3、认识“仁”得丰富内涵,认识“仁爱”的现实意义,包括仁者所应具有的德行和品性、“仁”的重要地位、实践“仁”的方法。

教会学生关心、爱护他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经典,提高认知,理解主旨,学以致用,明辨是非。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古代经典的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

教会学生关心、爱护他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借助文献资料,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等环节,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及对国学经典的认知。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上课下相结合。

十德教育教案

十德教育教案

十德教育教案教案撰写:十德教育教案教案概述:教案名称:十德教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十德教育教案,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十德教育的十种品质,包括仁爱、礼让、勤劳、忠诚、守法、公正、诚实、友善、谦逊和勇敢。

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时间:五节课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实物展示物品、书籍、音频、视频等教案步骤:第一节课:仁爱与礼让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引起学生对仁爱与礼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目标解释:解释什么是仁爱与礼让,为什么它们是重要的品质。

3. 讲解与讨论:讲解仁爱与礼让的具体概念和实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4.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情境,让他们通过扮演角色展示仁爱与礼让的行为。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与礼让。

第二节课:勤劳与忠诚1. 导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勤劳与忠诚的探究欲望。

2. 教学目标解释:解释勤劳与忠诚的定义和重要性,并与学生分享一些相关的故事或实例。

3. 小组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勤劳与忠诚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影响4. 分享与讨论:组织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整体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勤劳与忠诚的意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社交中实践这些品质。

第三节课:守法与公正1. 导入:通过展示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守法与公正的思考。

2. 教学目标解释:解释守法与公正的含义和重要性,与学生分享一些相关的故事或实例。

3. 故事分享和讨论: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与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思考守法与公正的关系。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并讨论一些具体的情境,并提出守法与公正的解决方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校本课程教材

《中华十德与国学》校本课程教材

《中华十德与‎国学》小学四年级‎(上)开篇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既涵盖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与创‎造力,也包括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推进国‎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形成强‎大的文化支‎撑力,使中华民族‎更加挺起自‎己的脊梁,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发奋图强、勇往直前!延续五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又庞杂,既有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优秀道德品‎格的内容,也存在诸多‎糟粕。

如,建立在唯心‎历史观基础‎之上的“性善论”违背了人的‎道德起源的‎本质规律;“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化‎背离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能需求;“三纲”伦理绞杀了‎人性对民主‎、自由、平等人伦关‎系的正当要‎求。

儒家道德倡‎导对皇权的‎忠诚、对夫权专制‎的强化、对女性屈从‎和贞操的奴‎化教义,都是必须批‎判、摒弃的糟粕‎,而儒家强调‎的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思想以及诸‎多的伦理道‎德规范,迄今仍有现‎实价值。

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强‎。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今天,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现代化改造‎与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时代精‎神,使其与当代‎社会实现紧‎密结合。

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战乱不断。

管仲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孔子强调“仁、孝、悌、忠、信、智、勇、义”;孟子突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五常‎之道;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老八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20‎字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华十德与国学三年级教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三年级教案

中华十德与国学三年级教案中华十德与国学三年级教案篇一:三年级国学教案三年级国学教案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中华十德与国学

中华十德与国学

中华十德与国学. 五年级. 下册《中华十德与国学》简介《中华十德与国学》系列国学教材由国内著名教育专家、连续三届国家督学、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原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河北省华夏十德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韩清林为主编,聚集国学研究专家和优秀教研人员200余位组成编写团队,根据教育部中小学语文、品德等学科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体例的要求,编写了一整套系列教材。

一、课程总揽2012年开始,河北省华夏十德文化研究院开始研发《中华十德与国学》系列国学教材,其中幼儿版小中大班(合订版)共3本,幼儿版小中大班(上、下册)共6本,幼儿版教师用书共3本;小学版1-6年级(合订版)共6本,小学版1-6年级(上、下册)共12本,小学版1-6年级(全一册)共6本,小学版教学设计共6本;初中版(合订版)共3本,初中版7-9年级(上、下册)共6本,初中版教学设计共3本;高中版(上、下册)共2本;大学版(上、中、下册)共3本;面向党、政、工、农、商、军、群《中华六道十德》社会篇共11本的编写工作正在紧张编写过程中,有望2018年面市。

这一整套涵盖各个层面人群的国学教材教育读本共计70本。

《中华十德与国学》不仅是学校校本课程的优选教材,还是地方课程的优质资源和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

它填补了国内中小学、学前幼儿、高中、大学德育教育道德教育的空白。

二、课程目标读经典,传承精华;孩子修义,悟德,修身;完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三、课程内容中华十德三十修。

即“中华十德”每一“德”要通过三个方面的行为规范进行律己修身,进而使中华美德生活化,细微化、习惯化。

具体内容如下:忠德——忠爱祖国、忠于职守、忠恕待人;孝德——敬亲养亲、兄友弟恭、友朋亲邻;仁德——以人为本、仁爱悯人、仁和容人;智德——明辨是非、为善去恶、求真求实;信德——诚实守信、自信互信、坚守信念;礼德——礼制为本、谦恭礼让、遵从礼仪;义德——道义情义、公平正义、见利思义;勤德——勤奋学习、热爱劳动、俭朴节约;勇德——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廉德——知廉知耻、律己修身、慎独慎微。

国学教学设计

国学教学设计

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八年级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计河北省定州市东亭中学赵秀洁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对国学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也对中华十德和国学经典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

教材分析这一课为《中华十德与国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德篇”这一单元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信互信,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信仰,本课运用故事,经典诵读,以及课外延伸等环节,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旨在以圣贤之道开启智慧,以经典教育涵养人生,以优秀文化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要有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绽放青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信念的含义及坚守信念的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文章意图,把握课堂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信念的基础在于立志,基石在于坚守,信念的实现在于践行的道理。

并真正能从名言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激励,让信念引领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

四、教学重点积累经典,理解主旨,学以致用。

五、教学难点理解信念的含义及如何做到坚守信念,矢志不渝。

六、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养成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一身肝胆……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年且九十的愚公能够移走大山让家乡一马平川,让后来人为他感叹,凭的是一身肝胆,靠的是坚定的信念。

今天让我们走近那些仁人志士,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让他们激励我们,奋斗拼搏,实现中国梦。

2、学生读课文,思考:(1)什么是信念(2)怎样实现坚守信念(3)理解名句的意思a.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b.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c.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学生复述苏武牧羊、方志敏的故事。

中华十徳与国学《信》教学设计

中华十徳与国学《信》教学设计

中华十徳与国学《信》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凡出言,信为先”说话的第一要素是说真话,讲信用!话说出来不仅是让别人听的,还是让别人信的,更是让自己遵守做到的。

做人如果经常失信,恐怕什么事都办不成。

做大事如此,日常的生活小事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为人处世信字尤为重要。

教学背景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课下搜集与“信”有关的国学经典句子及相关小故事,整理后在课上通过幻灯片展示以及讲故事的形式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主要起一个适当引导和补充的作用。

力图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探究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到本课的精髓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并背诵与“信”有关的经典语句。

2、能够讲述与“信”有关的小故事,并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的积极影响。

3、懂得诚信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下的搜集与整理,课上的诵读、讨论、分享与讲解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信”的内涵与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以《信》的道德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韵文中待人处事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知行合一。

2、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并背诵与“信”有关的经典语句。

难点:能够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什么呢?(生答: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那么你理解什么是“信”么?(板书:信)自古以来,我们的名人先贤就对信有了非常详尽的解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领略古典文化中的“信”吧!二、小组展示:经典语句请小组成员用幻灯片展示课下搜集到的国学经典中的与信有关的经典语句。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

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摘要:1.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2.中华十德的内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3.国学课程内容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4.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成果5.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正文: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内容与实施论一、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因此,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华十德的内涵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中华十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和、廉、耻、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游戏、歌曲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和践行中华十德,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国学课程内容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国学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经典诗词、故事、成语、道德经等。

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选择适合的国学课程内容,通过情境表演、游戏、绘画等形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

四、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成果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同时,幼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普及,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
计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华十德与国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2、理解中华十德的含义,教育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十德少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学校的聂书星同学被评为“河北省十德少年”,你知道什么是“中华十德”吗?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二、理解“中华十德”的含义
1、仁:
你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名言吗?(孔子)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含义吗?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最重情重义的是谁吗?(关羽)
关羽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

自年轻时投奔刘备,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

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

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

他是我国“义”的典型。

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你能说出我们在中国历史上谁是最讲礼让的人吗?(孔融)
孔融,东汉文学家,鲁国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4、智:就是智者,有明智、智慧、机智、聪明之意。

你能说出中国历史上谁是智慧的化身吗?(诸葛亮)
诸葛亮,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5、信:诚信、信任。

讲诚信的人才能交到真朋友,没有诚信的人就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谁是“诚实守信”的模范吗?(宋濂)
宋濂,明初文学家。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归还,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那么寒冷,天亮了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看这书.”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6、忠:忠诚、忠良。

所谓忠,就是内心忠诚,外表表现在尽职尽责,包括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朋友等等。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精忠报国”的英雄是谁吗?(岳飞)
1103年,岳飞名飞、字鹏举。

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

19岁时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7、孝:孝心、孝敬、孝道。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

同学们听过“卧冰求鲤”的故事吗?
王祥以孝着称,他的继母喜欢吃鲤鱼。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

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

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8、节:气节、名节。

讲气节,就要重操守,重名节、轻利欲。

同学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谁是最有气节的人吗?(文天祥)
文天祥,民族英雄,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

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9、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同学们,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谁是“伉直好勇”的典范呢?(仲由)
仲由,字子路,孔子得意门生。

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10、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和还意味着求同存异。

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将相和”讲的是谁的故事呢?(廉颇与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侮辱。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
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三、拓展延伸:
1、如何做一个有“十德”的人呢?
第一,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孔子也教育他的学生做人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雷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成为生活习惯。

第二,培养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要不断加强学习。

第三,要勇于吃苦,甘于奉献。

做高尚的人要摆正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勇于吃苦,甘于奉献。

我们要行得端、做得正,心胸宽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既不以善小而不为,也不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一定要表里如一,恪守本分,无欺无诈才是君子所为.有人讲过:”诚信是形象的最高写照,是人性的第一美德:四时交替,生死轮回,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各由其本,各服其理;错行并育,诚实勿虚.假设四时稍有虚伪,万物便不能生长;日月稍有虚伪,天顶便不能长久.所以凡物必诚,不诚无物.”我觉得这是对品格的最佳诠释.
2、读一读有关十德的名人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四、总结: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华“十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基本内涵的一种概括: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让我们走进经典之中,努力争做少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