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链格孢为例病原菌的多基因序列
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属有丝分裂孢子真菌类群丝孢纲丝b...b-YNSTC

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属有丝分裂孢子真菌类群丝孢纲丝孢目,是半知菌暗色丝孢菌中一类非常常见的真菌。
链格孢属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真菌类群之一。
大部分链格孢属真菌寄生于不同种植物,特别是农作物,常引起包括玉米、小麦、马铃薯、苹果和番茄等几十种农作物的病害,而给农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有些链格孢属真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常引起多种疾病。
链格孢属真菌产生许多有毒代谢产物,包括腾毒素(tentoxin) ,链格孢毒素(altertoxins),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交链孢霉烯(altenuene)和交链孢酚(alternariol)等,其中有些毒素是其作用于植物的主要致病因子,通过毒素的作用不仅使植物产生症状,造成危害,而且人和动物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或饲料后可导致慢性或急性中毒。
有些毒素可用作除草剂和杀菌剂等,是有应用潜力的生物资源(Barkai-Golan, 2008)。
腾毒素是由一些链格孢属真菌产生的一个天然环四肽。
这个属的链格孢(A. alternata),柑桔链格孢(A. citri) ,长柄链格孢(A. longipes) ,苹果链格孢(A. mali) ,葱链格孢(A. porri)和细链格孢(A. tenuis)的一些菌株已被报道产生腾毒素(Meyer, 1971; Liebermann, 1983; Kono, 1986; Suemitsu, 1990)。
从腐烂的西红柿和浓缩苹果汁中都检测到被链格孢属真菌污染而产生的腾毒素(Andersen, 2004; 何强,2010)。
腾毒素的化学结构是[cyclo-(L-MeAla-L-Leu-MePhe*(Z)∆+-Gly)] (Meyer, 1971)。
腾毒素的主要生物活性是选择性抑制一些高等植物叶绿体F1-ATP酶活性而导致植物萎黄病(Steele, 1976)。
其抑制机理是低浓度下抑制叶绿体F1-ATP酶中ATP水解和合成(Steele, 1976),因此常用于研究F1-ATP酶的反应机制(Pavlova, 2004; Meiss, 2008)。
1株拮抗链格孢的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效果

1株拮抗链格孢的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效果作者:刘伟王多文何彩李强史星雲刘鹏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04期摘要:以链格孢(Alternaria spp.)为靶标菌从农田土壤中分离到1株芽孢杆菌。
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对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菌株LKYLW-1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GenBank登录号为MF375905);对链格孢的抑菌带宽为15.8 mm;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孢子萌发法测定LKYLW-1的抑菌作用,发现菌株LKYLW-1代谢产物对链格孢丝有致畸作用;菌株LKYLW-1发酵液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6.60%;EC50为6.93 mL/L;饱和度为25%;硫酸铵获得的抑菌物质对链格孢的抑菌活性较高,抑菌圈直径达42.01 mm。
关键词:芽孢杆菌;抑菌活性;拮抗;链格孢属靶标真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中图分类号: S476;S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4-0091-03多种作物的黑斑病是由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p.)引起的[1],链格孢属真菌会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链格孢属真菌同时也是蔬菜贮藏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菌,能引起多种瓜果、蔬菜的腐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
使用农药能暂时控制黑斑病的大面积传播,然而其副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生物防治因其对人畜安全、环境兼容性好、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倍受关注。
王继华等从冷冻菌种甘油中分离到1株芽孢杆菌,能产生抑制链格孢真菌的物质[3];赵阳国等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对农林业危害真菌链格孢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4]。
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生态位点、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以及激发植物系统抗病性[5]。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出1株从农田土壤中分离到的芽孢杆菌,能够强烈抑制链格孢属真菌的生长。
链格孢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筛选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p e s t i c i d e s ,a n t i b i o t i c s a n d n a t u r a l d r u g s .I n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a n t i mi c r o b i a l a c t i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7 0 4 . 2 0 1 3 . 0 3 . 0 0 6
链格孢 菌抗植物病 原真菌活性筛选
周稚 凡 ,黄 伟 ,谢 津 ,李 靖
( 西南林业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云南 昆明 6 5 0 2 2 4 )
ZH OU Zh i - f a n, HUANG W e i , XI E Ji n , LI J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 S o u t h we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i n g 6 5 0 2 2 4 , C h i n a )
g r i s e a a d T n y ph u l a i n c a r n a t e , we r e s t u d i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me t h o d o f i f l t e r p a p e r  ̄ R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4 b r o a d - s ec p t r u m s t r a i n s o f Al t e r n a r i a r e s t r a i n e d t h o s e t e n p l a t n p a t h o g e ic n f u n g i .Of t h e m ,t h e a n t i mi c r o b i a l
链霉菌的基因组及其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

这一研究计划共有44位学者参与完成,涉及 四个单位。主要完成单位是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Hinxton, Cambridge,UK ., 世界著名的链霉菌遗传学学者D.A.Hopwood 及 他所在的John Innes Center(Norwich,UK)也参 与了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揭示了一些基本规律, 也开展了有一定成效的应用研究。
1、在产抗生素的链霉菌中,耐药基因一般与抗 生素合成基因紧密连锁,而大部分抗生素合成基因簇 位于染色体DNA上。因而与合成基因连锁的耐药基 因也存在于染色体DNA上。பைடு நூலகம்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抗 生素合成基因簇中只有位于SCP1质粒上的次甲霉素 基因簇是一个例外,抗生素耐药基因可以脱离抗生素 合成基因簇而单独存在于质粒上,随质粒一起转移和 扩散。
紧密成簇排列。请见下图与表:
Gene 203: 1–9
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染色体或质粒 上成簇排列的特性,为我们研究这些基因的结构、调 控表达与进行基因克隆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带来了一 些问题,例如其中某一个基因一旦发生突变,有时往 往要影响到邻近基因的调控表达效率甚至关闭表达。 这也可能是导致抗生素生产菌株常常表现出生产性能 不稳定、效价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提高其发酵效 价就十分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链霉菌中克隆的原霉素耐药基因 Ptr 能够编码膜转运 蛋白,Ptr 在浅青紫链霉菌表达时,不仅可以提高对
参与研究的还有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Warwich, Coventry,UK.,
我国台湾的 Institute of Genetics,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也有一位学 者(C.W.Chen)参与了这一计划的研究工作 [1]。
湖北烟区烤烟赤星病病原鉴定

湖北烟区烤烟赤星病病原鉴定杨涛;张双祥;龙开勋;黎妍妍;郑露;黄俊斌;魏小慧;郭利;袁跃斌;王瑞;李锡宏【摘要】为研究湖北各烟区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种类和地理分布,对湖北烟区的72株烟草赤星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4个种,在此基础上对其中8个典型菌株的rDNA-ITS和Plasma membrane ATPase(ATPase)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湖北烟区烟草赤星病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A.longipes)、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和鸭梨链格孢(A.yaliinficiens)侵染所致.其中A.longipes广泛分布于湖北各烟区,是优势种群,占69%;A.tenuissima 和A.alternata分布在宜昌、十堰、恩施3个烟区;A.yaliinficiens仅在恩施区域零星分布,约占3%.该试验也证实了ATPase基因可以用来作为烟草赤星病病原的辅助鉴定.%In order to study the speci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obacco brown spot disease in tobacco fields of Hubei Province, seventy two isolates causing tobacco brown spot in Hubei Province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orphology and eight typical isolat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sequences of rDNA-ITS and ATPa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s causing tobacco brown spot in Hubei tobacco areas were identified as Alternaria alternata, A. longipes, A. tenuissima and A. yaliinficiens. Among them, A. longipesi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distributed in all tobacco-growing areas in Hubei with a high occurrence of 69%. A. tenuissima and A. alternata were found in three areas of Yichang, Shiyan and Enshi. A. yaliinficiens was only isolated in Enshi.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ATPase gene sequence comparison could be a useful way to differentiate the four pathogensof tobacco brown spot.【期刊名称】《中国烟草科学》【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7页(P32-38)【关键词】烟草赤星病;链格孢;病原鉴定【作者】杨涛;张双祥;龙开勋;黎妍妍;郑露;黄俊斌;魏小慧;郭利;袁跃斌;王瑞;李锡宏【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湖北省烟草公司宜昌市公司,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烟草公司宜昌市公司,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3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湖北省烟草公司十堰市公司,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省烟草公司襄阳市公司,湖北襄阳441100;湖北省烟草公司宜昌市公司,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烟草公司恩施州公司,湖北恩施 445500;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72烟草赤星病是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烟叶生长后期主要的叶部真菌性病害,是世界烟草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1]。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黄世文1, 余柳青1, A lan K 1W atson 2(11中国水稻研究所, 杭州310006; 21Internati onal R ice Research Institute , P 1O 1Box 933, M anila 1099, Phili pp ines摘要:在实验室研究了影响稗草病原真菌链格孢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链格孢菌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繁殖; 连续黑暗、空气充足条件下有利于产孢; 该菌在4种不同的植物产品上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孢子, 最多的无芒稗籽上每克干物质产孢量达3159×108个, 这些培养物在首次产孢收获后均可直接培养作二次产孢利用。
固体(菌块和液体(菌悬液接种培养物均能成功产孢。
但培养量大时液体接种优于固体接种, 产孢量与接种菌悬液浓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链格孢菌; 生长; 产孢; 生物防治分类号:S 45; Q 949. 331+. 3文献标识码:A : 0120016204目前, [3]选、[4~]s pp . 是一类寄主范围很广的病原真菌, , 如决明链格孢(A . 、望江南、美丽猪屎豆; 百日草链格孢(A . z inniae 防治苍耳; 粗链格孢(A . crassa 防治曼陀罗等[7~9]。
一般认为, 真菌微生物制剂多是利用其孢子, 这是因为孢子不论是稳定性、活力、侵染力还是寿命等方面均比真菌其它阶段更具优势[10]。
因此, 开发廉价、高效、可大量生产菌孢子的培养基及其技术是真菌微生物制剂成功的关键。
稗草链格孢菌[A lternaria alternata (F r . Keissler ]是从田间自然罹病的稗草标样上分离获得, 经生测, 该菌对稗草致病力强, 鲜重防效在60%左右, 对水稻小苗有轻度影响, 但随后可恢复正常。
在从稗草病标样中分离到的近百个病原菌中, 该菌占41. 3%, 是感染稗草造成叶片和叶鞘病斑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 本文研究了影响该菌生长及产孢的多种因子。
中国蔬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多样性研究

中国蔬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多样性研究链格孢属真菌寄主广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也能危害人类的健康。
链格孢属真菌可以引起一些重要蔬菜病害,如番茄早疫病、白菜黑斑病和大葱紫斑病等。
本文对我国蔬菜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收集样本并分离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1.发现国内新纪录寄主病害两种。
本文对全国各地蔬菜主产区进行了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在甘肃和北京发现两种新纪录寄主病害,分别为链格孢(Alternria alternata)引起的人参果黑斑病和链格孢(A. alteniata)引起的秋葵叶斑病。
2.明确我国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蔬菜病害种类及分布范围。
通过对我国14个省蔬菜主产区进行病害调查,共采集到557份标本,涉及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的32种寄主。
茄科以番茄早疫病发生最为严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北京、甘肃省、新疆、天津市、山东省和广西省等地:葫芦科病害主要分布于湖南省、甘肃省、山东省和内蒙古等地;十字花科病害主要发生在北京市、甘肃省、辽宁省、贵州省、湖北省和西藏等地;百合科病害主要发生在山西省、天津市、内蒙古、北京市和湖南省等地。
3.本论文共鉴定出8种链格孢种。
其中链格孢(A. alternata)可侵染茄科、葫芦科和十字花科蔬菜。
茄斑链格孢(A. melongenae)、茄链格孢(A. solani)危害茄科蔬菜;瓜链格孢(A. cucumerina)、西葫芦生链格孢(A. peponicola)侵染葫芦科蔬菜;芸薹生链格孢(A. brassicicola)、芸薹链格孢(A. brassicae)侵染十字花科蔬菜;葱链格孢(A. porri)侵染百合科蔬菜。
4.初步明确茄科和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
本试验对库存有致病性的9个葫芦科菌株和19个茄科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根据ITS序列和抗原相关蛋白基因序列分别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红枣贮藏期间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红枣贮藏期间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ITS序列分析作者:郝莉花董彩文陈春生纵伟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2期摘要:为了解红枣贮藏期间主要病原真菌的污染情况,首先对红枣表面的真菌进行分离,然后经过形态观察,并结合 ITS 序列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对分离的相关病原菌进行鉴定。
结果显示,有8种真菌菌系在红枣表面上出现。
其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和青霉(Penicillium spp.)是主要的菌株,而链孢霉属(Neurospora spp.)、纸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是在红枣贮藏期间新发现的2种真菌。
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红枣采后病害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红枣;贮藏期;病原真菌;ITS 序列分析中图分类号: TS20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304-04收稿日期:2015-02-14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编号:2013QK232)。
作者简介:郝莉花(1979—),女,硕士,工程师,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
E-mail:zzulispx@。
枣属于鼠李科枣属植物。
枣树品种多、适应性强,其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鲜枣在自然条件下不耐贮藏。
目前,由于对贮藏期间枣中病原菌种类及侵染原因缺乏了解,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导致病害现象时有发生,因真菌病害侵染而导致的腐烂率达到30%以上,引起红枣品质变差,难以食用,造成严重的损失[1-4]。
因此,研究引起红枣病害的病原菌,从而控制其采后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已有研究从贮藏的红枣鲜果中分离并采用形态学的方法鉴定出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病害的一些主要病原真菌[5-8],但采用ITS序列分析红枣表面真菌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因此,本研究对红枣表面的真菌进行分离,通过 ITS 序列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对分离的相关病原菌进行鉴定。
为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致腐病原菌进行控制提供依据[9-10]。
链霉菌Streptomyces tenebrariusH6中与抗生素有关的糖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

华东地区蓝莓采后病害病原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

华东地区蓝莓采后病害病原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组织认为是抗氧化性最强的水果之一,常被誉为“浆果之王”[3]。
蓝莓含水量高,采后果实易发生失水、腐烂等现象,极不耐贮藏[4]。
这一特性限制了其商品货架期和商品价值。
近年来,国内对蓝莓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较多,但对采后病害的研究报道较少。
2016年戴启东等[5]报道辽宁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链格孢(Alternaria sp.)、青霉(Penicillium sp.)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2015年周笑犁等[6]报道贵州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为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新梭壳孢Neofusicoccum sp.、青霉(Penicillium sp.)、地霉(Geotrichum sp.)及枝顶孢(Acremonium sp.);2015年郭晓月等[7]报道云南地区引起蓝莓贮藏期病害的致病菌为枝孢属(Cladosporium )、链格孢属(Alternaria)及匍柄霉属(Stemphylium)真菌;2010年梁晨等[8]报道蓝莓贮藏期病害有灰葡萄孢、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褐孢霉(Fulvia fulvum)、链格孢(A. alternata)及基连枝顶孢(A. kiliense)。
本研究以从华东四地采摘的蓝莓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病原菌的种类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有效防治蓝莓采后病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采集2015年6—8月间,从山东省的日照市、青岛市、威海市及浙江省的金华市采摘成熟度相同、大小均勻的蓝莓鲜果。
1.2 蓝莓采后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将果实放在25℃下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按常规组织分离法[9]在发病果实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病组织,移在PDA培养基上25℃培养,待长出菌落后,采用玻璃毛细管分离法[9]进行单菌丝纯化,并保存菌株在PDA斜面上备用。
以链格孢为例病原菌的多基因序列

以链格孢为例病原菌的多基因序列
以链格孢为例病原菌的多基因序列分析:
对用于链格孢鉴定的基因的选择,使用7种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分别为ITS、endoPG、GAPDH、Altal、TEF1、ATPase、Cal进行扩增,对于ATPase基因和Cal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后发现其序列相似性98%,相似性太高,不合适作为种间鉴定的。
其余的五个基因测序后序列相似性均在90%-95%之间,序列差异性较大,适合作为种间鉴定。
利用GAPDH基因对所有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的片段长度约为540bp。
将其扩增的片段测序后,按照菌株的不同省份来源,利用MEGA5.2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然后挑选处于不同分枝的菌株,最终选定43个菌株进行多基因鉴定。
使用MrModeltest选择每个基因的最适核苷酸替代模型,将鉴定的菌株与从Genback中下载的19条参考菌株序列利用mrbayes-3.1.2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
基于ITS序列鉴定结果
利用ITS4/ITS5序列对43个代表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其扩增片段长度约为520bp,使用贝叶斯推导的方法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的测序菌株都与A alternata、A arborescens、A gaisen、A longpes和A.gossypina 这五个种聚集在一起,这说明ITS序列不能鉴定链格孢属真菌到具体的种。
芍药红斑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有效药剂筛选

核农学报2023,37(8):1533~1541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芍药红斑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有效药剂筛选李培谦 1冯宝珍 1, *赵燕飞 2王琳 3(1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山西运城044000;2运城学院理科实验中心,山西运城044000;3太原海关技术中心,山西太原030000)摘要:红斑病是芍药栽培中的严重病害之一,病原菌复杂。
为明确运城市芍药红斑病的病原,本研究采集舜帝公园具有红斑病症状的芍药叶片和茎秆,分离病原菌,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3种基因序列(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真核延伸因子TEF-1α、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联合分析进行病原鉴定。
结果表明,运城市芍药红斑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
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上菌落生长旺盛、菌丝粗壮,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NaNO3、蛋白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发现,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吡唑醚菌酯、50%咯菌腈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两种杀菌剂抑制中浓度(EC50)均小于1.0 mg·L-1。
该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芍药红斑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芍药;红斑病;病原鉴定;毒力测定DOI: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8.1533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品种多、花色丰富、花型多变,被誉为“五月花神”,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1]。
芍药适应性强,能露地越冬,各地园林普遍栽培。
近年来,因其花期稍长,花色丰富,已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切花材料,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市场[2]。
枯草芽孢杆菌KC1723的鉴定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KC1723的鉴定及生物学特征研究作者:薛德星李美孙作文李纪顺扈进冬高兴祥李健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23年第09期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鉴定;生物学特征;生物防治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地理分布广泛,可侵害各种农作物,对全球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链格孢属病原菌感染南瓜、甜瓜、西葫芦、黄瓜等瓜类植物引起叶斑病。
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是全球性植物病原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快速引起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草莓炭疽病危害日趋严重,其致死率一般在10%~20%,严重可达80%以上,对我国草莓产业造成巨大危害。
化学药剂可以很好地防治病菌感染,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且农药残留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竞争等方式阻碍病原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性,具有安全、有效和持久的特点,可以更好地防治植物病虫害。
应用于植物病害的生防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菌剂相继被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生防效果。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LLbtilis)是一种常见的产芽孢杆状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表面,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抗菌酶,对植物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已成為重要的生防菌之一。
目前,枯草芽孢杆菌已经应用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苹果等多种作物上,并取得理想的生防效果。
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芽孢杆菌KC1723,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rDNA基因鉴定,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并通过抑菌试验研究其对炭疽菌、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以期为其生防制剂的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菌株KC1723:分离自济南地区土壤样本。
甘肃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病原菌多样性及抗性基因挖掘

甘肃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病原菌多样性及抗性基因挖掘甘肃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病原菌多样性及抗性基因挖掘摘要:甘肃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玉米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玉米镰孢菌茎腐病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研究旨在探究甘肃地区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病原菌的多样性以及对抗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的遗传基因。
通过采集不同产地的玉米镰孢菌茎腐病样本,并进行菌落特性观察、PCR检测、基因测序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病原菌的多样性以及抗性基因的挖掘结果。
结果显示,甘肃地区的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病原菌主要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以玉米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玉米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主要种类。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镰孢菌种类,并对其进行了命名和描述。
在研究抗性基因方面,通过构建玉米镰孢菌茎腐病抗性基因文库,筛选出一些具有抗性基因位点的候选基因。
通过克隆这些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其与玉米镰孢菌茎腐病抗性相关性。
我们发现其中一些基因与植物对抗病原菌的免疫响应相关。
此外,我们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抗性基因组合,这为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资源。
综上所述,甘肃地区的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病原菌主要为玉米镰孢菌和玉米镰孢菌,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镰孢菌种类。
通过对抗性基因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与玉米镰孢菌茎腐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并且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具有不同的抗性基因组合。
这些研究结果为甘肃地区的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的防控和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玉米镰孢菌茎腐病、病原菌多样性、抗性基因、甘肃省、玉米品种Abstract: Gans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vinces in China, and maize is one of its main grain crops. However, maize stalk rot caused by Fusarium species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maize growth and yiel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versity of Fusarium pathogens causing maize stalkrot in Gansu Province and explore the genetic basisfor resistance against this disease. By collecting maize stalk rot samples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we analyzed the diversity of the pathogens and conducted genetic analysis to identify resistance genes using methods such as colony characteristics observation, PCR detection, and gene sequenc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imary pathogens causing maize stalk rot in Gansu Province belong to the Fusarium genus, mainly including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Moreover, we identified several new Fusarium species and provided their descriptions and names.In terms of studying resistance genes, we constructed a maize stalk rot resistance gene library and screened for candidate genes with resistance loci. By cloning these gene fragments and sequencing them, we determine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stalk rot. Some of these genes were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lant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pathogen infection. Additionally,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discovere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sistance genes among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which provides a valuable genetic resource for breeding maize varieties resistant to Fusariumstalk rot.In conclusion, the primary pathogens causing maize stalk rot in Gansu Province are F. graminearum and F. verticillioides, and several new Fusarium species were also identified. Our study on resistance genesrevealed gene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against maize stalk rot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sistance genes among maize varieti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breeding of maize varieties resistant to Fusarium stalk rot in Gansu Province.Keywords: maize stalk rot, pathogen diversity, resistance gene, Gansu Province, maize varietie本研究对甘肃省玉米秆腐病的病原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玉米秆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Fusarium graminearum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同时还鉴定了几个新的Fusarium菌种。
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苏宣乐;常晓云;张王斌
【期刊名称】《中国果树》
【年(卷),期】2024()5
【摘要】为明确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对采自阿拉尔的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果的病原菌种类进行了鉴定。
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菌株PGFL,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RPB2、EF序列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确定。
菌株PGFL 的人工培养菌落形态呈现灰色至暗青褐色,与链格孢属Alternaria形态观察比对结果高度相似,且接种离体果实后可发病。
分子生物学分析菌株PGFL和菌株Alternaria alternata MAFF239887及A.alternata JLUAF6聚为一簇,与Alternaria属A.alternata的序列相似度最高,且自展支持率为100%。
研究确定引起新疆苹果褐色斑点果腐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alternata。
【总页数】6页(P106-110)
【作者】苏宣乐;常晓云;张王斌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611.19
【相关文献】
1.新疆甜瓜枯萎病、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2.泰国大果番石榴果腐病研究报告:Ⅰ病原菌分离接种及鉴定
3.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4.新疆葡萄枝孢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5.百香果果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毒力测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柄链格孢四个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长柄链格孢四个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罗义勇;刘卫红;柳陈坚;毕薇;张克勤;杨金奎【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1(000)005【摘要】为了阐明烟草赤星病病原真菌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抗性的分子机理,前期克隆了16个DCFs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为了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选取4个差异表达基因,即AlATP7、AlCIT1、AlGLUT和AlHSP88,应用DNA Walking技术对它们两侧的未知序列进行克隆.DNA测序和Blast搜索表明,AlATP7基因开放阅读框为712 bp,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编码169个氨基酸;AlCIT1、AlGLUT和AlHSP88基因未克隆到全长序列,5′末端还有200-300bp才到达翻译起始密码子ATG;在这些DNA序列中,AlCIT1基因长1 214 bp,含1个内含子,编码386个氨基酸;AlGLUT基因长1 308 bP,含1个内含子,编码417个氨基酸;AlHSP88基因长2 087bp,含2个内含子,编码628个氨基酸.与其他丝状真菌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AlATP7和线粒体ATP合酶D亚基、AlCIT1和柠檬酸合成酶、AlGLUT和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FS)类型葡萄糖转运子、AlHSP88和热休克蛋白HSP88分别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时,还对4个DCFs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基于这些蛋白功能的文献报道和前期的研究,推测A.longipes存在着一种新的DCFs抗性机制:A.longipes利用MFS类型葡萄糖转运子将DCFs排除到细胞外解毒,线粒体ATP合酶和柠檬酸合成酶参与能量供给,而热休克蛋白AlHSP88可能在该机制中促进一些重要蛋白的正确折叠和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页数】10页(P213-222)【作者】罗义勇;刘卫红;柳陈坚;毕薇;张克勤;杨金奎【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224;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窒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云南平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224;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窒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窒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窒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长柄链格孢AlCyP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渗透胁迫适应中的作用 [J], 罗义勇;祝明亮;路则宝;毕薇;张克勤;杨金奎2.拟南芥抗葱链格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J], 瓮巧云3.小孢子链格孢endoPG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J], 岳海梅;张荣;孙广宇4.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Slt2类MAPK同源基因CMP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漆艳香;张欣;蒲金基;陆英;张贺;张辉强;谢艺贤5.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和链格孢(A.alternata)的RAPD分析 [J], 陈伟群;张天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位点序列分型应用于链霉菌分类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位点序列分型应用于链霉菌分类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多位点序列分型应用于链霉菌分类的初步研究
背景与意义:
链霉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与医学意义。
目前已知的链霉菌种类较多,对链霉菌的分类与鉴定一直是微生
物学领域内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过去,链霉菌的分类多依赖于形态学特征、生长习性以及生物化学性质等传统鉴定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不能确定分类水平和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
而近年来,分
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链霉菌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多位点序列分型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取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通过比较不同基因序列的变异情况来确定物种之间的差异性,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分类研究中
的一种方法。
本研究旨在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法对链霉菌进行分类鉴定,旨在探索一种快速、准确、具有可行性的链霉菌分类方法。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采集链霉菌的菌株样本:本研究将选择不同来源和不同形态特征的链霉菌菌株,共计50株,分别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2. 多位点序列分型:本研究将挑选多个基因位点进行序列分析,选择方法包括RAPD、AFLP、MLST等多种技术,筛选合适位点共同进行分析
3. 分析序列数据:收集并整理处理分型结果,进行进一步分组分析,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预期成果与意义:
本研究将系统地探讨链霉菌多位点序列分型法的应用与优势,揭示不同基因位点对链霉菌分类鉴定的影响,为链霉菌分类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预期结果可为链霉
菌分类学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帮助研究者更准确、高效地分类鉴定链霉菌,进一
步推动链霉菌相关研究与应用。
极细链格孢菌功能基因HIS3及LEU2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极细链格孢菌功能基因HIS3及LEU2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
告
标题: 极细链格孢菌功能基因HIS3及LEU2的初步研究
摘要: 极细链格孢菌是一种常见的天然孢子形成菌,其遗传学研究对于揭示孢子
形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功能基因HIS3和LEU2是两种关键的基因,在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合成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对极细链格孢菌HIS3和LEU2基因进行初步的功能研究。
背景: 极细链格孢菌是一种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在环境监测和卫生检验中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此外,该菌还被应用于疾病的蛋白质表达和疫苗研究中。
然而,由于其基因组复杂度、代谢途径等的不完善了解,其遗传学研究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对极细链格孢菌的遗传组进行编辑,构
建单基因敲除的菌株,并分析这些菌株在生长、代谢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通过基因
克隆和表达分析等手段,深入探究HIS3和LEU2两种基因在极细链格孢菌中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通过对HIS3和LEU2两种基因进行初步功能研究,为探究极细链格孢菌的代谢途径、生长调控等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同时也为菌株的工业应
用和疾病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意义及应用: 极细链格孢菌的功能基因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遗传特征、调控机制
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菌株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环境监测、生物制药等领域提供潜在应用价值,也有望为深入探究孢子形成
等细胞生物学课题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链格孢为例病原菌的多基因序列分析:
对用于链格孢鉴定的基因的选择,使用7种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分别为ITS、endoPG、GAPDH、Altal、TEF1、ATPase、Cal进行扩增,对于ATPase基因和Cal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后发现其序列相似性98%,相似性太高,不合适作为种间鉴定的。
其余的五个基因测序后序列相似性均在90%-95%之间,序列差异性较大,适合作为种间鉴定。
利用GAPDH基因对所有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的片段长度约为540bp。
将其扩增的片段测序后,按照菌株的不同省份来源,利用MEGA5.2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然后挑选处于不同分枝的菌株,最终选定43个菌株进行多基因鉴定。
使用MrModeltest选择每个基因的最适核苷酸替代模型,将鉴定的菌株与从Genback中下载的19条参考菌株序列利用mrbayes-3.1.2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
基于ITS序列鉴定结果
利用ITS4/ITS5序列对43个代表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其扩增片段长度约为520bp,使用贝叶斯推导的方法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的测序菌株都与A alternata、A arborescens、A gaisen、A longpes和A.gossypina这五个种聚集在一起,这说明ITS序列不能鉴定链格孢属真菌到具体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