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朝皇帝列表

合集下载

夏朝历代帝王简介

夏朝历代帝王简介

夏朝历代帝王简介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奴隶制朝代。

夏朝历代帝王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夏朝历代帝王简介的资料,仅供参考。

夏朝历代帝王简介夏朝的皇帝:禹禹,姓姒,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生卒年不详。

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定者。

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据说活到100岁。

葬于会稽山。

禹,鲧的儿子,夏后氏部落长,据传为颛顼曾孙,鲧治水失败被处死在羽山后,舜命令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讲信用,又能以身作则。

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调查,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

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在这13年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

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

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夏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绩,使他大得民心,被推选为炎黄部落的继承人。

舜死后,他接替了舜的职位。

关于禹的接替舜为领袖,另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相同,都用填的办法;治水之功也是父子并称的;鲧禹同列神位,三代并祀。

在治水上,两人并无贤愚之别、功过之分。

鲧怕以被杀,禹所以被推举为领袖,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中国古代君王列表

中国古代君王列表

中国古代君王列表
中国古代君王列表是指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诸侯、郡公等地位较高的统治者列表,这些人物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几乎覆盖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

1. 夏朝:炎帝、伯邑、尧、舜、禹、桀、康、纣、太乙
2. 商朝:汤、武丁、太康、宣、成、庄、昭、正、纣
3. 西周:周文王、周武王、桓、宣、共、成、康、昭、穆、襄、审、夷、懿
4. 东周:杨、武、庄、夷、宣、昭、穆、审、懿、桓、益、康、惠、孝、太宗、武丁、文
5. 春秋时期:鲁桓公、鲁文公、鲁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武公、秦始皇
6. 秦朝:秦始皇、秦二世
7. 汉朝:汉高祖、汉景帝、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汉宣帝
8.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操、刘备、孙权
9. 晋朝:晋武帝、晋文帝、晋太祖 10. 南北朝:南齐文宣帝、北齐孝文帝、南梁武帝、北梁太宗、南齐宣帝、北齐孝武帝 11. 隋朝:隋文帝、隋太祖 12. 唐朝: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唐中宗、唐神宗 13. 宋朝:宋太祖、宋仁宗、宋钦宗14. 元朝:元太祖、元世祖、元宣宗、元泰宗 15. 明朝:明太祖、明世宗、明仁宗、明孝宗、明熹宗 16. 清朝:清太宗、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

夏朝皇帝列表图及大事记

夏朝皇帝列表图及大事记

夏朝皇帝列表图及大事记夏朝皇帝列表夏朝(前2049年—前1577年),禹建立的国家。

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

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朝皇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

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五百年(一说四百七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五百余年。

夏朝共有17个王,其中因史料缺乏,作病死的13王;国亡后被饿死的1王;自刎而死的1王;被夺去国政后凄凉而死的1王;身为傀儡,忧愤而死的1王。

夏朝皇帝列表——夏朝历代皇帝详细介绍夏禹简介治理黄河建立夏朝夏朝第一个皇帝夏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人物简介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为大禹,夏后氏首领,他是黄帝的六世孙、颛顼的四世孙(注:黄帝次子曰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曾,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 一

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 一

夏朝至清朝皇帝及在位时间一夏:(前2070—前1600)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周:1.西周(前1046—前771)2.东周(前770—前256)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56)前256,秦灭周。

自次年起秦王政已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

秦:(前221—前206)昭襄王(嬴则,又名稷ji4)(56)—前306孝文王(嬴柱)(1)—前250庄襄王(嬴子楚)(3)—前249秦始皇(嬴政)(37)—前246 二世皇帝(嬴胡亥)(3)—前209(前206—前202)楚汉争霸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9)高帝(刘邦)(12)—前206 惠帝(刘盈)(7)—前194 高后(吕雉)(8)—前187 文帝(刘恒)(16)—前179 后元(7)—前163景帝(刘启)(7)—前156 中元(6)—前149后元(3)—前143武帝(刘彻,原叫彘)建元(6)—前140 元光(6)—前134元朔(6)—前128元狩(6)—前122元鼎(6)—前116元封(6)—前110太初(4)—前104太始(4)—前96征和(4)—前92后元(2)—前88昭帝(刘弗陵)始元(7)—前86 元凤(6)—前80元平(1)—前74宣帝(刘询)本始(4)—前73 地节(4)—前69元康(5)—前65神爵(4)—前61五凤(4)—前57甘露(4)—前53黄龙(1)—前49元帝(刘奭shi4)初元(5)—前48 永光(6)—前43建昭(6)—前38竟宁(6)—前33成帝(刘骜ao2)建始(4)—前32 河平(4)—前28阳朔(4)—前24鸿嘉(4)—前20元延(4)—前12绥和(4)—前8哀帝(刘欣)建平(4)—前6元寿(2)—前2平帝(刘衎kan4)元始(5)—公元1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3)—6初始(1)—82.新:(9—23)王莽始建国(5)—9天凤(6)—14地皇(4)—28更始帝:(23—25)更始帝(刘玄)更始(3)—233.东汉:(25—220)光武帝(刘秀)建武(32)—25 建武中元(2)—56明帝(刘庄)永平(18)—58 章帝(刘炟da4)建初(9)—76 元和(4)—84章和(2)—87和帝(刘肇zhao4)永元(17)—89 元兴(1)—105殇帝(刘隆)延平(1)—106 安帝(刘祜hu4)永初(7)—107 元初(7)—114永宁(2)—120建光(2)—121延光(4)—122顺帝(刘保)永建(7)—126 阳嘉(4)—132永和(6)—136汗安(3)—142建康(1)—144冲帝(刘炳)永嘉(1)—145 质帝(刘缵zuan4)本初(1)—146 桓帝(刘志)建和(3)—147 和平(1)—150元嘉(3)—151永兴(2)—153永寿(4)—155延熹(10)—158永康(1)—167灵帝(刘宏)建宁(5)—168 熹平(7)—172光和(7)—178中平(6)—184献帝(刘协)初平(4)—190 兴平(2)—194建安(25)—196延康(1)—220三国:(220--280)1.三国魏:(220--265)文帝(曹丕)黄初(7)—220 明帝(曹叡rui4)太和(7)—227 青龙(5)—233景初(3)—237齐王(曹芳)正始(10)—240 嘉平(6)—249高贵乡公(曹髦)正元(3)—254 甘露(5)—256元帝(曹奂huan4)景元(5)—260 咸熙(2)—2642.三国蜀汉:(221--263)昭烈帝(刘备)章武(3)—221 后主(刘禅shan4)建兴(15)—223 (又名刘阿斗)延熙(20)—238景耀(6)—258炎兴(1)—2633.三国吴:(222--280)大帝(孙权)黄武(8)—222 黄龙(3)—229嘉禾(7)—232赤乌(14)—238太元(2)—251神凤(1)—252会稽王(孙亮)建兴(2)—252 五凤(3)—254太平(3)—256景帝(孙休)永安(7)—258 乌程侯(孙皓)元兴(2)—264 甘露(2)—265宝鼎(4)—266建衡(3)—269凤凰(3)—272天册(2)—275天玺(1)—276天纪(4)—277晋:(265--420)1.西晋:(265--317)武帝(司马炎)泰始(10)—265 咸宁(6)—275太康(10)—280太熙(1)—290惠帝(司马衷)永熙(1)—290 永平(1)—291元康(9)—291永康(2)—300永宁(2)—301太安(2)—302永安(1)—304建武(1)—304永安(1)—304永兴(3)—304光熙(1)—306怀帝(司马炽chi4)永嘉(7)—307 愍min3帝(司马邺) 建兴(5)—3132.东晋:(317--420)元帝(司马睿)建武(2)—317 大兴(4)—318永昌(2)—322明帝(司马绍)永昌—322 太宁(4)—323成帝(司马衍yan3)太宁—325 咸和(9)—326咸康(8)—335康帝(司马岳)建元(2)—343 穆帝(司马聃dan1)永和(12)—345 升平(5)—357哀帝(司马丕)隆和(2)—362 兴宁(3)—363海西公(司马奕yi4)太和(6)—366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371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3)—373 太元(21)—376安帝(司马德宗)隆安(5)—397 元兴(3)—402义熙(14)—405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419南北朝:(420--589)1.南北朝南朝:1).宋(420--479)武帝(刘裕)永初(3)—420 少帝(刘义符)景平(2)—423 文帝(刘义隆)元嘉(30)—424 孝武帝(刘骏)孝建(3)—454 大明(8)—457前废帝(刘子业)永光(1)—465 景和(1)—465明帝(刘彧yu4)泰始(7)—465后废帝(刘昱)元徽(5)—473 顺帝(刘凖,同准)昇明(3)—477 2).齐(479--502)高帝(萧道成)建元(4)—479 武帝(萧赜ze2)永明(11)—483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1)—494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1)—494 明帝(萧鸾)建武(5)—494 永泰(1)—498东昏侯(萧宝卷)永元(3)—499 和帝(萧宝融)中兴(2)—5013).梁(502--557)武帝(萧衍)天监(18)—502 普通(8)—520大通(3)—527大同(12)—535中大同(2)—546太清(3)—547简文帝(萧纲)大宝(2)—550 元帝(萧绎yi4)承圣(4)—552 敬帝(萧方智)绍泰(2)—555 太平(2)—5564).陈(557--589)武帝(陈霸先)永定(3)—557 文帝(陈蒨)天嘉(7)—560 天康(1)—566废帝(陈伯宗)光大(2)—567 宣帝(陈顼xu1)太建(14)—569 后主(陈叔宝)至德(4)—583 祯明(3)—5872.南北朝北朝:1).北魏(386--534)道武帝(拓跋珪)登国(11)—386天兴(7)—398天赐(6)—404明元帝(拓跋嗣)永兴(5)—409 神瑞(3)—414泰常(8)—416太武帝(拓跋焘tao)始光(5)—424 神jia(上鹿下加)(4)—428延和(3)—432太延(6)—435太平真君(12)—440正平(2)—451南安王(拓跋余)承平(1)—452 文成帝(拓跋濬jun4)兴安(3)—452 (濬同浚)兴光(2)—454太安(5)—455和平(6)—460献文帝(拓跋弘)天安(2)—466 皇兴(5)—467孝文帝(元宏)延兴(6)—471 承明(1)—476太和(23)—477宣武帝(元恪ke)景明(4)—500 正始(5)—504永平(5)—508延昌(4)—512孝明帝(元诩xu)熙平(3)—516 神龟(3)—518正光(6)—520孝昌(3)—525武泰(1)—528孝庄帝(元子攸you)建义(1)—528 永安(3)—528长广王(元晔ye)建明(2)—530 节闵帝(元恭)普泰(2)—531 安定王(元朗)中兴(2)—531 孝武帝(元脩xiu)太昌(1)—532 (脩同修)永兴(1)—532永熙(3)—5322).东魏(534--550)孝静地(元善见)天平(4)—534 元象(2)—538兴和(4)—539武定(8)—5433).北齐(550--557)文宣帝(高洋)天保(10)—550 废帝(高殷)乾明(1)—560 孝昭帝(高演)皇建(2)—560 武成帝(高湛zhan4)太宁(2)—561 清河(4)—562后主(高纬)天统(5)—565 武平(7)—570隆化(1)—576幼主(高恒)承光(1)—5774).西魏(535--556)文帝(元宝炬)大统(17)—535废帝(元钦)(3)—552 恭帝(元廓kuo4)(3)—5545).北周(557--581)孝闵帝(宇文觉)(1)—557 明帝(宇文毓yu4)(3)—557 武帝(宇文邕yong1)保定(5)—561 天和(7)—566建德(7)—572宣政(1)—578宣帝(宇文贇yun1)大成(1)—579 静帝(宇文阐)大象(3)—578 大定(1)—581隋朝:(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文帝(杨坚)开皇(20)—581 仁寿(4)—601炀yang2帝(杨广)大业(14)—605恭帝(杨侑you)义宁(2)—617唐朝:(618--907)高祖(李渊)武德(9)—618 太宗(李世民)贞观(23)—627 高宗(李志)永徽(6)—650 显庆(6)—656龙朔(3)—661麟德(2)—664乾封(3)—666总章(3)—668咸亨(5)—670上元(3)—674仪凤(4)—676调露(2)—679永隆(2)—680开耀(2)—681永淳(2)—682弘道(1)—683中宗(李显)嗣圣(1)—684睿宗(李旦)文明(1)—684 武后(武曌zhao4)光宅(1)—684 垂拱(4)—685永昌(1)—689载初(1)—690武后成帝改国号为周天授(3)—690 如意(1)—692长寿(3)—692 延载(1)—694证圣(1)—695天册万岁(2)—695万岁登封(1)—696万岁通天(2)—696神功(1)—697圣历(3)—698久视(1)—700大足(1)—701长安(1)—701中宗(李显,又名哲),恢复唐国号神龙(3)—705景龙(4)—707睿宗(李旦)景云(2)—710 太极(1)—712延和(1)—712玄宗(李隆基)先天(2)—712 开元(29)—713天宝(15)—742肃宗(李亨)至德(3)—756 乾元(3)—758上元(2)—760(1)—761代宗(李豫)宝应(2)—762 广德(2)—763永泰(2)—765大历(14) —766德宗(李适kuo)建宗(4)—780 兴元(1)—784贞元(21)—785顺宗(李诵)永贞(1)—805 宪宗(李纯)元和(15)—806穆宗(李恒)长庆(4)—821 敬宗(李湛zhan4)宝力(3)—825 文宗(李昂)宝历—826太和(9)—827开成(5)—836武宗(李炎)会昌(6)—841 宣宗(李忱chen2)大中(14) —847 懿宗(李漼cui)大中—859咸通(15) —860熹宗(李儇xuan)咸通—873乾符(6)—874广明(2)—880中和(5)—881光启(4)—885文德(1)—888昭宗(李晔)龙纪(1)—889 大顺(2)—890景福(5)—892乾宁(4)—894光化(4)—898天复(4)—901天佑(4)—904哀帝(李chu4,左木右兄)天佑—904五代:(907--960)1).后梁(907--923)太祖(朱晃huang)开平(5)--907 (又名温,全忠)乾化(5)--911末帝(朱瑱zhen)乾化--913贞明(7)--915龙德(3)--9212).后唐(923--936)庄宗(李存勖xu)同光(4)--923明宗(李亶dan)天成(5)--926长兴(4)--930闵帝(李从厚)应顺(1)--934末帝(李从珂)清泰(3)--9343).后晋(936--947)高祖(石敬瑭)天福(9)--936出帝(石重贵)天福--942开运(4)--9444).后汉(947--950)高祖(刘暠gao)天福--947(本名知远)乾佑(3)--948隐帝(刘承佑)乾佑--9485).后周(951--960)太祖(郭威)广顺(3)--951显得(7)--954世宗(柴荣)显得--954恭帝(柴宗训)显得--959宋(960--1279)1.北宋:(960--1127)太祖(赵匡胤yin)建隆(4)--960 乾德(6)--963开宝(9)--968太宗(赵炅jiong)太平兴国(9)--976 (初名匡义,赐名光义)雍熙(4)--984 端拱(2)--988淳化(5)--990至道(3)--995真宗(赵恒)咸平(6)--998 景德(4)--1004大中祥符(9)--1008天禧(5)--1017乾兴(1)--1022仁宗(赵祯)天圣(10)--1023 明道(2)--1032景佑(5)--1034宝元(3)--1038康定(2)--1040庆历(8)--1041皇佑(6)--1049至和(3)--1054嘉佑(8)--1056英宗(赵曙)治平(4)--1064 神宗(赵顼xu)熙宁(10)--1068 元丰(8)--1078哲宗(赵煦xu)元佑(9)--1086 绍圣(5)--1094元符(3)--1098徽宗(赵佶ji)建中靖国(1)--1101 崇宁(5)--1102大观(4)--1107政和(8)--1111重和(2)--1118宣和(7)--1119钦宗(赵桓huan)靖康(2)--11262.南宋:(1127--1279)高宗(赵构)建炎(4)--1127 绍兴(32)--1131孝宗(赵昚shen)兴隆(2)--1163 明道(9)--1165淳熙(16)--1174光宗(赵惇dun)绍熙(5)--1190 宁宗(赵扩)庆元(6)--1195 嘉泰(4)--1201开禧(3)--1205嘉定(17)--1208理宗(赵昀)宝庆(3)--1225 绍定(6)--1228端平(3)--1234嘉熙(4)--1237明道(12)--1241明道(6)--1253 明道(1)--1259明道(5)--1260度宗(赵禥qi)咸淳(10)--1265 恭宗(赵xian,顯的左边,同显)德佑(2)--1275端宗(赵昰shi)景炎(3)--1276 帝昺(赵昺bing)祥兴(2)--1278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74年)改国号为辽,938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皇帝列表

皇帝列表

中国历代皇帝三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夏朝:大禹、太康、少康商朝商太祖(商汤) 商代王(太乙) 商哀王(外丙)子胜商懿王(仲壬)子庸商太宗(太甲)子至商昭王(沃丁)子绚商宣王(太庚)子辩商敬王(小甲)子高商元王(雍己)子密商中宗(太戊)子伷商孝成王(仲丁)子庄商思王(外壬)子发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商穆王(祖乙)子滕商桓王(祖辛)子旦商僖王(沃甲)子逾商庄王(祖丁)子新商顷王(南庚)子更商悼王(阳甲)子和商世祖(盘庚)子旬商章王(小辛)子颂商惠王(小乙)子敛商高宗(武丁)子昭商后平王(祖庚)子跃商世宗(祖甲)子载商甲宗(廪辛)子先商康祖(庚丁)子嚣商武祖(武乙)子瞿商匡王(太丁)子托商德王(帝乙)子羡商纣王(商纣)子寿西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伊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东周周平王:(姬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襄王:(姬郑)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诸侯国秦国秦简公(嬴悼子前403-前400)秦惠公(赢仁前399-前387)秦出公(赢昌前386-前385)秦献公(赢师隰前384-前362)秦孝公(赢渠梁前361-前338)秦惠王(赢驷前337-前311)秦武王(赢荡前310-前307)秦昭王(赢则(稷)前306-前251)秦孝文王(赢柱前250)秦庄襄王(赢子楚(异人)前249-前247)秦始皇帝(赢政前246-前210)齐国齐康公(姜吕贷前404-前386)齐太公(妫田和前386-前385)齐废公(妫田剡前384-前375)齐桓公(妫田午前374-前357)齐威王(妫田因齐前356-前320)齐宣王(妫田辟疆前319-前301)齐湣王(妫田地前300-前284)齐襄王(妫田法章前283-前265)齐建王(妫田建前264-前221)楚国楚声王(芈熊当前403-前402)楚悼王(芈熊疑前401-前381)楚肃王(芈熊臧前380-前370)楚宣王(芈熊良夫前369-前340)楚威王(芈熊商前339-前329)楚怀王(芈熊槐前328-前299)楚顷襄王(芈熊横前298-前263)楚考烈王(芈熊元前262-前238)楚幽王(芈熊悍前237-前229)楚哀王(芈熊犹前228)楚负刍王(芈熊负刍前227-前223)魏国魏文侯(姬魏斯前403-前387)魏武侯(姬魏击前386-前370)魏惠王(姬魏罃前369-前319)魏襄王(姬魏嗣前318-前296)魏昭王(姬魏遬前295-前277)魏安釐王(姬魏圉前276-前243)魏景湣王(姬魏增前242-前228)魏假王(姬魏假前227-前225)赵国赵烈侯(赢赵籍前403-前400)赵武公(赢赵侯前399-前387)赵敬侯(赢赵章前386-前375)赵成侯(赢赵种前374-前350)赵肃侯(赢赵语前349-前326)赵武灵王(赢赵雍前325-前299)赵惠文王(赢赵何前298-前266)赵孝成王(赢赵丹前265-前245)赵悼襄王(赢赵偃前244-前236)赵幽缪王(赢赵迁前235-前228)赵代嘉王(赢赵嘉前227-前222)韩国韩景侯(姬韩虔前408-前400)韩烈侯(姬韩取前399-前387)韩文侯(姬韩猷前386-前377)韩哀侯(姬韩屯蒙前376-前374)韩懿侯(姬韩若山前374-前363)韩昭侯(姬韩武前362-前333)韩宣惠王(姬韩康前332-前312)韩襄王(姬韩仓前311-前296)韩釐王(姬韩咎前295-前273)韩桓惠王(姬韩然前272-前239)韩安王(姬韩安前238-前230)秦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胡亥)汉西汉:高帝刘邦,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

中国历史中国各朝帝系表

中国历史中国各朝帝系表

中国历史中国各朝帝系表中国各朝帝系表夏朝王系表(2205B.C.--1766B.C.)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商王朝王系表(1766B.C.--1122B.C.)成汤->太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袓乙->袓辛->沃甲->袓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袓庚->袓甲->廪辛->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王)周王朝帝系表西周朝王系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东周朝王系表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齐->惠王阆->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秦帝系表始皇帝嬴(221B.C.--210B.C)->二世胡亥(210B.C--207B.C)->秦王子婴(206B.C)西汉帝系(1)汉高祖刘邦(前206-前195);(2)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8);(3)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前187-前180)(4)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窦皇后)(5)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6)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7)汉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8)汉宣帝刘询(前73-前49)(9)汉元帝刘爽(前32-前7)(10)汉成帝刘骜(前32-前7)(11)汉哀帝刘欣(前6-前1)(12)汉平帝刘衍(1-5)(13)孺子刘婴(6-8)东汉帝系1)汉光武帝刘秀(25-57)(2)汉明帝刘庄(58-75)(3)汉章帝刘炟(76-88)(4)汉和帝刘肇(89-104)(5)汉殇帝刘隆(105-106)(6)汉安帝刘祜(107-125)(7)汉顺帝刘保(125-144)(8)汉冲帝刘炳(145)(9)汉质帝刘缵(146)(10)汉恒帝刘志(147-167)(11)汉灵帝刘宏(168-188)(12)汉少帝刘辩(189)(13)汉献帝刘协(189-220)三国魏帝系武帝曹操(155-220)文帝曹丕(220-226)明帝曹睿(227-239)废帝曹芳(240-254)废帝曹髦(254-260)元帝曹奂(260-265)蜀汉帝系(1)昭烈帝刘备(221-223)(2)后主刘禅(224-264)孙吴帝系(1)大帝孙权(229-252)(2)废帝孙亮(252-258)(3)景帝孙休(258-264)(4)末帝孙皓(264-280)西晋王朝帝系(1)晋武帝司马炎(265-290)(2)晋惠帝司马衷(290-306)(3)晋怀帝司马炽(307-313)(4)晋愍帝司马邺(313-317) 五胡十六国(304-589)(略)东晋王朝帝系(1)元帝司马睿(317-323)(2)明帝司马昭(323-325)(3)成帝司马衍(325-342)(4)康帝司马岳(342-344)(5)穆帝司马聃(344-361)(6)哀帝司马丕(361-365)(7)废帝司马奕(365-371)(8)简文帝司马昱(371-372)(9)考武帝司马曜(372-396)(10)安帝司马德宗(396-403)(11)恭帝司马德文(418-420)南朝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即帝位,国号宋,为南朝开始,建都建康,史称刘宋.宋(420-479)王朝帝系表1武帝刘裕(420-422)2少帝刘义符(422-424)3文帝刘义隆(424-453)太子刘劭(453)4孝武帝刘骏(453-464)5前废帝刘子业(464-465)6明帝刘彧(465-472)7后废帝刘昱(472-477)8顺帝刘准(477-479)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刘准即帝位,国号齐,定都建康.史称南齐.齐(479-502)王朝帝系表1高帝萧道成(479-482)2武帝萧赜(482-493)3郁林王萧昭业(493-494)4海陵王萧昭文(494)5明帝萧鸾(494-498)6废帝萧宝卷(498-501)7和帝萧宝融(501-502)公元502年,萧衍即帝位,国号梁,定都建康.史称南梁.萧衍在位48年,由于他的失策,导致侯景之乱,使梁朝国土失去大半.557年,梁敬帝萧方智被迫让位与陈.梁(502-557)王朝帝系表1武帝萧衍(502-549)临贺王萧正德(548-549)2简文帝萧纲(549-551)豫章王萧栋(551-552)武陵王萧纪(552-553)3元帝萧绎(552-554)4敬帝萧方智(555-558)5閺帝萧渊明(555-556)公元557年,陈霸先即帝位,国号陈,定都建康.陈国日益衰弱,其疆域也逐一缩小,公元578年,北周军攻占淮南,陈朝江北之地尽失.公元589陈被隋灭.陈(557-589)王朝帝系表1武帝陈霸先(557-559)2文帝陈蒨(559-566)3废帝陈伯宗(566-568)4宣帝陈顼(569-582)5后主陈叔宝(582-589)北朝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为北魏,结束了十六国的割乱,使北魏和南方的刘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为南北朝之开始.北魏(386-534)王朝帝系表1道武帝拓跋珪(386-409)2明元帝拓跋嗣(409-423)3太武帝拓跋焘(423-452)4文成帝拓跋睿(452-465)5献文帝拓跋弘(465-471)6孝文帝元宏(471-499)7宣武帝元恪(499-515)8孝明帝元诩(515-528)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10长广王元晔(530-531)11节闵帝元恭(531)12安定王元朗(531-532)13孝武帝元修(532-534)东魏(534-550)王朝帝系表孝静帝元善见(534-550)西魏(535-557)王朝帝系表1文帝元宝炬(535-551)2废帝元钦(551-554)3恭帝拓跋廓(554-557)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篡东魏自立,国号齐,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县),据有今山东、山西、河南各省及辽宁西部。

西夏王朝历代皇帝列表,在位时间及生卒年月!

西夏王朝历代皇帝列表,在位时间及生卒年月!

西夏王朝历代皇帝列表,在位时间及生卒年月!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

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1004-1048) 1038年称帝,在位11年。

父李德明,西平王。

李元昊袭位后,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他接受宋的先进文化,由根据党项的民族特点确立了一套政治军事制度。

李元昊与辽,宋之间进行了一些战争,取得胜利,形成宋,辽,夏鼎立局面。

晚年,肆意诛杀,纵情享乐,强夺太子宁凌噶妻为后,被宁凌噶刺死。

死于1048年,时年45岁。

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1047-1067) 1048年即位,在位20年。

景宗长子。

即位时才1岁,由其母掌握朝政。

亲政后,实行改革,使西夏进一步汉化。

他连年对宋用兵,攻掠临近州县。

先后收降吐蕃首领瞎毡的儿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

后注意修好与辽、宋关系。

于1067年病死,时年21岁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1060-1086) 1067年即位,在位20年。

毅宗长子,即位时8岁。

死于1086年,时年26岁。

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1084-1139) 1086年即位,在位54年。

惠宗长子,即位时3岁。

亲政后,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辽被金灭后,又联金抗宋。

死于1139年,时年56岁。

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1124-1193) 1139年即位,在位55年。

崇宗长子。

仁宗指定《新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确立科举制,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封建制在西夏确立了。

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仁宗死于1193年,时年70岁。

桓宗昭简皇帝李纯佑(1177-1206) 1193年即位,在位13年。

仁宗长子。

以附金和宋为国策。

1205年,铁木真开始进军西夏,1206年,桓宗暴卒,时年30岁。

[世系] 夏朝帝王世系表

[世系] 夏朝帝王世系表

[世系] 夏朝帝王世系表2004-11-15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

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

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

夏朝姒姓。

夏禹:在位45年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

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

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

后继舜为帝。

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

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

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在位29年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太康:在位29年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

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

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

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

寒浞自立为王。

相:在位28年相,仲康的儿子。

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在位21年少康,相的遗腹子。

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在位17年杼,少康的儿子。

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

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在位44年槐,杼的儿子。

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在位18年芒,槐的儿子。

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在位21年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在位59年不降,泄的儿子。

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在位21年扃,不降的弟弟。

廑:在位21年廑,扃的儿子。

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在位31年孔甲,不降的儿子。

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夏朝君主列表

夏朝君主列表

夏朝君主列表
夏朝的君主历代有:
元始天尊传世的祖先伏羲;
夏桀,夏洪,夏康,夏文,夏禹,夏夷,夏启,夏穆,夏象,夏商,
夏殷,夏周;
春秋时期的西周君主:桓公、文公、武公、夷吾、宣公、襄公、孝公、昭公;
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公孙桓公;
两汉时期的刘邦、刘昭、刘启、刘林、刘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献帝、哀帝、庄帝、少康、武帝、恭帝、明帝;
隋炀帝;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泽桓;
宋英宗赵匡胤;
金元帝完颜阿骨打、郭升,元世祖;
明朝高明皇帝朱元璋;
清朝顺治帝爱新觉罗胤禄,乾隆帝爱新觉罗玄烈,咸丰帝爱新觉罗玄宗;
民国时期的袁世凯、孙中山。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

夏朝君主世系图,共传14代17王(根据《史记》整理,脉络清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的中央王朝。

其君主为姒姓,所统领的夏族曾是黄河中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原始部落,世代与黄河打交道,夏族的首领鲧gǔn曾因治河不成被舜处死。

后来鲧的儿子禹继承其父遗志,在对各地山川道路进行测绘的基础上采用疏导之法消除了水患,禹因此被舜确立为继承人。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灭掉了依靠禅让制度被确立为首领的益。

这样,“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传子的世袭制取代,作为一个王朝,夏在启确立了新兴的传子制度后应该才算真正建立。

夏代文字目前还未发现,但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刻划符号,刻划符号虽然是独立发挥作用的纪事符号,但其与早期文字颇有渊源,且紧随夏之后的商朝已有相当成熟的文字,所以夏代已有文字是完全有可能的。

根据《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等古籍文献的记载,可清晰勾勒出夏王朝的君主世系和其发展脉络。

夏朝早期的历史是极其混乱的,经历了失国、对立和复国等一系列血腥复杂的争斗。

太康是夏启之子,与其父同属只知纵情享乐而不恤民事的昏聩之君,终落了个被后羿驱逐身死的凄凉下场。

后羿是有穷氏首领,尤善射箭,其在赶走太康后,“因夏民以代夏政”。

此举表明虽然夏王朝确立了新兴的传子制度,但古老的民主传统仍有其强大势力和影响力。

后羿代夏政后,不仅终日沉湎于狩猎娱乐,而且将政事尽皆委任给谄媚之徒寒浞zhuó。

寒浞以伪装善变为能事,将后羿杀而烹之后又霸占其妻室。

正当有穷氏上层发生激烈的权位更迭之际,太康之侄姒相联合同姓诸侯斟寻,开始恢复家族势力。

如此,立志重夺国政的夏后氏遭到了野心勃勃的寒浞的残酷镇压,姒相身死,而与之结盟的斟寻、斟灌两氏亦被剿灭。

寒浞似乎已经独掌天下,但隐患已然生根发芽。

夏后氏的姒相身死时,其身怀六甲的妻子缗从墙洞逃脱,并诞下少康。

少康身居有虞氏的纶地,以“一成田地(方圆三十里)和一旅民众(五百人)”广施德义,并积极谋划复国。

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五任帝

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五任帝

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五任帝姒相,又称相安、后相,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五任王,其祖父是夏王朝二任王姒启,其父是四任王姒仲康,三任王姒太康则是其伯父。

后启二年(乙酉,公元前2196年),姒相出生在夏都斟寻。

从小聪明好学的他,因喜欢读书练武而深得父母喜爱。

姒相原是一位普通的王族子弟,但是夏王朝一次重大的意外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太康四年(丙申,公元前2185年),相的伯父太康在位,因其不守王道,与几名亲信大臣带着一支队伍前往洛南打猎。

有穷国首领妘羿乘机发兵入侵夏王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夏都斟寻,旋即自立为王。

后来,在各地诸侯的声讨下,后羿不得不把王位让给了姒相的父亲姒仲康,于是姒相一跃而成为当朝的王子。

仲康八年(己巳,公元前2152年),有穷国首领妘羿再次出兵攻打夏都斟寻。

为避战乱,其父命人护送姒相前往邳国(今江苏省邳县)。

不久,夏都被有穷军攻占,其父王姒仲康率领臣民弃都逃亡,北渡黄河投奔了同姓诸侯昆吾。

第二年,姒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把夏王朝半壁江山丢给了有穷国,开始了偏居一隅的统治。

政局稳定后,太子姒相也赶至帝丘,协助父王治理朝政。

仲康十三年(甲戌,公元前2147年)秋,夏王朝四任王姒仲康病逝于帝丘宫中,姒相即位,是为后相。

姒相是夏王朝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少年时代便开始习文练武的他,精通文武之道。

就算避战乱到邳国这段时间,仍继续苦练功夫。

归国后的他,遂被父亲任命为将军,并让他协助胤侯掌管夏王朝军队,成为夏王朝很有名气的大将军。

姒相即位时,夏王朝正处于多事之秋,不光是有穷氏仍然占据着夏都斟寻,边疆上的一些夷族小国也认为夏王朝软弱可欺,不断地出兵侵扰。

姒相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决定先以武力征服那些小国,然后再回头收拾有穷国。

后相元年(乙亥,公元前2146年),姒相亲自率军征讨淮夷和畎夷(古族名,居住在今准水中下游一带),因治军有方,加之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打得淮夷节节败退。

夏朝皇帝列表夏朝君王列表及简介

夏朝皇帝列表夏朝君王列表及简介

夏朝皇帝列表夏朝君王列表及简介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夏朝有多少个皇帝?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夏朝皇帝列表,希望对你有用!夏朝皇帝列表简介夏朝的开国皇帝:大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夏朝第二任皇帝:夏启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皇帝,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

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

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

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

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

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禹死后启按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皇帝。

结果却是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随即启即位。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

西夏帝王世系(1032年—1227年)西夏王朝,1032-1227,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定都兴庆府,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

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

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

金朝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

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黄头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

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

唐中和元年(881年),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

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

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

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

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

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

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都城为兴庆府(今为宁夏银川市)。

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西夏王朝建立和,于宋辽以及蒙古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战争。

1048年,元昊被其长子宁令哥杀害。

此后西夏政局开始动荡。

西夏仁宗李仁孝时期,西夏一度中兴,西夏国力达到全盛。

1193年,仁宗驾崩,西夏开始由盛转衰。

夏朝的帝君表

夏朝的帝君表

夏朝的帝君表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你想知道夏朝的历代帝君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夏朝的帝君表,一起来看看吧。

夏朝的帝君表启夏代国王名,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大宴钧台大宴各地首领。

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

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

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

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

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启,母涂山氏。

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

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

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

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

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

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

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

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

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

武观只好认罪服输。

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太康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启长子。

西夏皇帝与纪年表

西夏皇帝与纪年表

夏 1038~1227
元昊于戊寅年十月十一日正式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

景宗武烈皇帝(嵬名元昊)天授礼法延祚(11)戊寅十 1038~1048
毅宗昭英皇帝(嵬名谅祚)延嗣宁国(1)己丑 1049 天佑垂圣(3)庚寅 1050~1052 福圣承道(4)癸巳 1053~1056 奲都(6)丁酉 1057~1062 拱化(5)癸卯 1063~1067
惠宗康靖皇帝(嵬名秉常)乾道(1)戊申 1068 天赐礼盛国庆(5)己酉 1069~1073 大安(11)甲寅 1074~1084 天安礼定(3)己丑 1085~1087
崇宗圣文皇帝(嵬名乾顺)天仪治平(3)己卯七 108~1089 天佑民安(8)庚午 1090~1097 永安(3)戊寅 1098~1100 贞观(13)辛巳 1101~1113 雍宁(5)甲午 1114~1118 元德(9)
己亥 1119~1127 正德(8)丁未四 1127~1134 大德(5)乙卯1135~1139
仁宗圣德皇帝(嵬名仁孝)大庆(4)庚申1140~1143 人庆(5)甲子 1144~1148 天盛(21)己巳 1149~1169 乾佑(24)庚寅1170~1193
桓宗昭简皇帝(嵬名纯佑)天庆(12)甲寅 1194~1205 襄宗敬
穆皇帝(嵬名安全)应天(4)丙寅 1206~1209 皇建(2)庚午1210~1211
神宗英文皇帝(嵬名遵顼)光定(14)辛未八 1211~1225
献宗(嵬名德旺)乾定(3)甲申十二 1225~1227
末主(嵬名晛)宝义(1)丁亥 1227。

夏商西周帝王顺序年代表

夏商西周帝王顺序年代表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在位14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在位46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在位11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廪辛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
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
盘庚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
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
穆王
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在位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
懿王
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
孝王
前892年——前886年在位6年
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在位8年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

皇帝档案夏朝总结篇:大禹到夏桀,历471年,传14代,17王

皇帝档案夏朝总结篇:大禹到夏桀,历471年,传14代,17王

皇帝档案夏朝总结篇:大禹到夏桀,历471年,传14代,17王摘要:本文是对此前夏朝帝王篇的归纳总结,此文之后,将会展开商朝帝王篇章,敬请期待。

夏朝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朝代形式以多部落或酋邦形式组成的国家,我们也可称之位联合体。

夏朝结束了千万年的原始社会体制,开启了奴隶社会进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概念是从夏朝建立开始。

夏王朝时间段从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共471年,其中大禹一脉执政431年,统一全国393年,半壁江山38年,亡国40年;后羿执政半壁江山18年;寒浞执政60年,其中半壁江山20年,统一全国40年。

夏朝共经历15代,出现17王(后羿与寒浞被不被史学家承认),其中病死13人,饿死1人,自杀1人,傀儡1人,抑郁而死1人。

以时间顺序排列17位帝王NO1.夏禹(前2070年—前2061年),夏第一代,在位10年,病逝。

NO2.夏启(前2060年—前2052年),夏第二代,在位9年,病逝。

NO3.夏太康(前2051年—前2048年),夏第三代,在位4年,抑郁而死。

NO4.夏仲康(前2047年—前2030年),夏第四代,在位18年,傀儡。

后羿执政18年(从太康时期到相时期),半壁江山18年。

NO5.夏相(前2029年—前2002年),夏第五代,在位28年,自杀。

NO6.夏少康(前1961年—前1916),夏第六代,在位46年,病逝。

寒浞执政60年(从相时期到少康时期),完全统一夏朝40年,半壁江山20年。

NO7.夏杼(前1915年—前1889年),夏第七代,在位27年,病逝。

NO8.夏槐(前1888年—前1861年),夏第八代,在位28年,病逝。

NO9.夏芒(前1860年—前1843年),夏第九代,在位18年,病逝。

NO10.夏泄(前1842年—前1818年),夏第十代,在位25年,病逝。

NO11.夏不降(前1817年—前1749年),夏第十一代,在位69年,病逝。

震撼!夏朝帝王世系大全

震撼!夏朝帝王世系大全

震撼!夏朝帝王世系大全大禹治水本文内容较多,但用时较短,逻辑性和系统性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我个人研究时,经常发现资料支离破碎,不利于形成客观正确的理解,因此本文也简要谈了一些我多年来研究的相关成果,目的是让读者通过本文对夏朝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综述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七帝,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其中太康和仲康、不降和扃、胤甲和孔甲,发和桀是兄弟关系,个人认为鲧对于夏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文加入对鲧的介绍,以及“阳城”、“夏邑”、“西河”等简介。

鲧为崇伯,治水没有成功,始作城,不满尧禅让于舜而作乱,被流放于羽山。

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建立夏朝,其时有《侯人兮猗》,为南音之始。

启建立世袭制,伐有扈氏而四海咸服,兴祭祀和礼乐。

太康娱于耽乐、不循民事而失国。

夷羿临朝,立仲康为帝,仲康有夺回大权之志,派胤侯征伐羲和,羿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自立为王。

相被迫迁都至帝丘,先后讨伐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于夷等朝见于相,后被寒浞杀害。

少康中兴,杀寒浞,灭浇、过、戈等,“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回到了夏人的大本营,方夷等部落宾服。

帝宁即位,参与了很多复国的战争,并征于东海及王寿,发明了甲和矛,“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

”是夏朝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后芬即位,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九夷来朝,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芒即位,开始盛行沉祭仪式。

泄即位,正式赐封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爵位。

不降即位,平定九苑(嵩山一带)叛乱。

扃即位,是一位守成之君,在位时,国力昌盛。

胤甲即位,“天有妖孽,十日并出”说明其在位时出现了严重的干旱。

孔甲即位,田于东阳萯山,作《破斧》之歌,为东音之始,“好方鬼神”,用典刑。

皋即位,使豕韦氏复国,被葬于崤山,根据夏人的埋葬习俗,皋应是战死在崤山一带。

夏朝帝王世系

夏朝帝王世系

夏朝帝王世系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

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

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

夏朝姒姓。

夏禹:在位45年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

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

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

后继舜为帝。

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

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

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在位29年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太康:在位29年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

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

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

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

寒浞自立为王。

相:在位28年相,仲康的儿子。

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在位21年少康,相的遗腹子。

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在位17年杼,少康的儿子。

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

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在位44年槐,杼的儿子。

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在位18年芒,槐的儿子。

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在位21年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在位59年不降,泄的儿子。

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在位21年扃,不降的弟弟。

廑:在位21年廑,扃的儿子。

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在位31年孔甲,不降的儿子。

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夏皇帝列表西夏(公元1038---1227年,共190年)西夏是两宋时期我国境内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辖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北部、甘肃省西北部、青海省东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

它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因西夏是在宋,辽两大王朝之间诞生的,所以从建国起,就与宋,辽发生战争。

但最终被蒙古所灭。

西夏共有12个帝王(包括太祖、太宗),其中病死的6帝,被敌方射伤致死的1帝,在内争中被刺而死的1帝,被废黜后被谋杀的2帝;国将亡惊恐而死的1帝;国破被蒙古兵杀死的1帝。

太祖(李继迁)太祖,名李继迁(公元963~1004年),党项族,北宋时任节度使,西夏国奠基者。

在位14年,被箭射伤,创伤恶化死去,终年42岁,葬于裕陵(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五里处)。

李继迁,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县南)人。

祖先为拓跋氏,唐朝时因参预镇压黄巢起义,被赐姓为李。

公元982年,他的哥哥李继捧献出所占土地,归附北宋。

他不愿内迁,带领亲信和家属几十人逃往党项族居住的夏州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以积蓄力量准备起事。

公元985年,他设埋伏诱杀了宋将曹光实,攻占了银州。

公元986年宋朝派大军讨伐他,他放弃银州逃跑,投降了契丹。

契丹将公主嫁给他,并帮助他扩大力量。

公元990年,他被契丹封为夏国王,攻占了银州和绥州。

公元991年,他请求降附北宋,宋太宗授给他银州观察使的官职,并赐姓名为赵保吉。

公元997年,又被任为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夏、银、绥、宥,静等五州。

公元1002年,他攻陷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南),改称西平府,设置官职,整编军队,为后来西夏的建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 1003年,李继迁对宋作战胜利后,又转而西攻回鹘和吐蕃诸部。

11月攻陷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县)。

当时,吐蕃六谷部酋长潘罗支(一名巴拉济)已被宋授为朔方节度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

他配合宋军攻陷西夏西凉府后,又伪称归附李继迁,率领部众排列于校场,接受李继迁的检阅。

检阅时,潘罗支冷不防张弓一箭,射中李继迁左眼。

吐蕃兵顿时纷纷拔出短刀一拥而上。

李继迁由部下奋力抢救,且战且退,逃回了灵州。

途中李继迁因为眼球被射破,痛昏过去几次,于公元 1004年正月2日死去。

李继迁于其孙李元昊称帝后,被谥为太祖。

太宗(李德明)太宗,名李德明(公元979~1031年),小字阿移。

太祖李继迁长子。

太祖死后继位。

在位28年,病死,终年53岁。

一葬于嘉陵(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五里处)。

李德明,太祖李继迁长子。

太祖于公元1004年正月受伤而死,他于同月继位。

李德明继位的第二年,遵照太祖的遗嘱,先后向宋、辽两国称臣。

他先派使臣奉表请求归附北宋,又向辽请求封号。

宋、辽都封他为西平王。

公元1006年,宋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1010年,契丹册封他为夏国王。

他与宋、辽和平相处,扩大贸易往来,促进了党项族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

公元1020年,他建都兴州(今宁夏银川市)。

公元1028年,又仿效宋朝制度立子元吴为太子,一心想称帝建国。

公元1031年,李德明未及称帝而病死于兴州。

李德明于其子李元吴称帝后,被谥为太宗。

景宗(李元昊)景宗,名李元昊(公元1003~1048年),太宗李德明子。

太宗病死后继位,后称帝。

在位11年,为子宁宁哥谋杀,一说为野利族人浪烈谋杀,终年46岁。

葬于泰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李元吴,又名曩霄,小字嵬理,他称帝后,曾废去唐、宋两朝所赐的姓—李、赵,改用党项族的姓“嵬”。

李元吴武艺高强,精通汉文,熟读宋朝法律、兵书,还能画画,是个文武全才。

公元1028年,他奉命攻克西凉府等城,并因战功被太宗立为太子。

公元1031年,太宗病死,第二年他袭位为夏国王,宋朝封他为西平王。

他建年号为“显道”,准备建立国家。

一些党项旧贵族反对他称帝建国,策划政变,被元昊一一镇压。

公元1038年,他称“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他又废去宋西平王的封号,以党项族语自称“兀卒”(一作“乌珠”,宋人误为“吾祖”,意思是青天的儿子)。

李元昊在位期间,制定了官制、军制、法制,扩军到 40多万,创造了西夏文字,刻印—了书籍,并抵挡住了宋和辽的连番进攻,统治着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区,成为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政权。

李元吴善于用兵。

公元1041年,他率领大军南犯,宋朝派大将任福统领大军迎战。

元吴将10万大军埋伏在好水川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北面),又将一百多只鸽子装在一些泥制的盒子里,放在大路两旁,然后自己只带领少数人马,假装西逃,引诱任福追击。

任福追到好水川口,见路旁有许多盒子,命人打开,鸽子顿时飞了出来,在宋军头顶盘旋,这就是出击的信号。

西夏大军根据鸽子指示的方位,猛扑宋军,大获全胜,杀死了任福。

李元吴尚武,讨厌儒学。

他的长子李宁明却好儒学。

有一天,他问李宁明什么是“养生之道?”李宁明回答说:“不嗜杀人。

”李元吴又问什么是“治国之道?”李宁明回答:“莫善于寡欲。

”李元昊大怒,骂道:“你这小子说话不伦不类,不是成霸业的人材。

”很不喜欢他。

不久,李宁明病死了,李元吴另立子宁宁哥为太子。

李元吴生活荒淫,竟然夺取儿媳(宁宁哥的新婚妻子) 移利氏立为皇后,废去原来的皇后野利氏。

宁宁哥羞愤在心,野利氏也悲愤填膺,母子俩一心伺机雪恨。

公元1048年正月的一天,李元吴外出游猎。

宁宁哥以护卫侍候为名,身佩长剑,跟在身后。

待到随从跑开时,宁宁哥突然拔出长剑朝元昊的脑后劈去。

李元吴躲避不及,被削掉了鼻子。

他捂鼻呼救,随从闻声赶来,宁宁哥只得逃遁。

李元吴挣扎着骑马回宫,第二天就死去。

(另一说是野利族人浪烈和宁宁哥等入宫刺杀了元昊。

)元昊死后谥为景宗。

毅宗(李谅祚)毅宗,名李谅祚(公元1047~1067年),小字宁令哥。

景宗李元昊子。

李元昊被太子宁宁哥杀死,国相没藏讹庞又杀死宁宁哥,立他为帝。

在位20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安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李谅祚,李元吴被宁宁哥和野利后杀死后,国相没藏讹庞又捕杀了宁宁哥和野利后,和统兵大将诺移赏都等共立李谅祚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延嗣宁国”。

李谅祚继位时,年仅2岁,由母没藏太后和国相没藏讹庞执政。

公元1061年,讹庞父子阴谋要杀死李谅祚而夺取皇位。

讹庞的儿媳梁氏向李谅祚揭发了这阴谋。

李谅祚在大将漫咩支持下捕杀了讹庞父子而亲政,并娶梁氏为皇后,以皇后弟梁乙埋为相。

李谅祚亲政后,增用汉人,实行变政和改革党项族旧俗,推行汉礼,与宋朝划定地界,开展贸易,并西攻吐蕃诸部。

公元1066年9月,又因与宋朝不和,他亲自统领数万大军攻打宋朝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县),被流矢射伤而退兵。

次年12月,病死。

李谅祚死后谥号为毅宗。

惠宗(李秉常)惠宗,名李秉常(公元1061—108(3年),毅宗李谅祚长子。

毅宗病死后继位。

在位19年,病死,终年26岁。

葬干献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李秉常,其父毅宗于公元1067年12月病死后,他于同月继位。

第二年改年号为“乾道”。

李秉常继位时,年仅8岁,由太后梁氏执政,梁乙埋为国相,公元1076年,李秉常16岁,开始亲政。

公元1080 年,梁太后和梁乙埋又将李秉常囚禁于离故宫五里左右的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木寨里。

公元1083年闰6月,由于将领的反对,梁太后又不得不让李秉常复位。

公元1086年7月乙丑日,李秉常病死。

李秉常死后谥号为惠宗。

崇宗(李乾顺)崇宗,名李乾顺(公元1083~1139年),惠宗李秉常长子。

惠宗病死后继位。

在位54年,病死,终年57岁,葬于显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李乾顺,其父惠宗于公元1086年7月病死后,于同月继位,改年号为“天仪治平”。

李乾顺继位时,年仅3岁,由梁太后和梁乙逋执政。

公元1099年正月,梁太后被辽国毒死,他亲政。

李乾顺亲政后,对外采取依附辽朝与对宋和解的方针,对内消灭统兵的贵族势力,以巩固皇权,并大力提倡汉族文化,以汉学为国学。

金国兴起,李乾顺又依附金朝,乘金军全力攻宋之机,极力扩展地盘,使西夏的疆域扩大到最广袤的阶段。

公元1139年6月4日,李乾顺病死。

李乾顺死后谥号为崇宗。

仁宗(李仁孝)仁宗,名李仁孝(公元1124~1193年),崇宗李乾顺长子。

崇宗病死后继位。

在位54年,病死,终年70岁,葬于寿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李仁孝,其父崇宗于公元1139年6月病死后,于同月继位。

第二年改年号为“大庆”。

仁宗在位期间,皇权得到了巩固,领域扩展至22州。

统治集团掠夺到大量的社会财富,因而沉湎于骄奢淫侈的腐朽生活,使阶级矛盾更趋尖锐,爆发了哆吡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

当时,由于金国正致力于攻灭南宋,使西夏获得了一个较为安宁的环境,社会生产和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

李仁孝崇尚儒术,开科取士,使统治集团逐渐失去了崇武的风气,趋于文弱和安逸保守。

公元1170年闰5月,统兵20年而专权的国相任得敬逼迫李仁孝“分国”,将一半国土归他统治,称楚国。

后赖金国的支持,李仁孝设计将任得敬捕杀,避免了分裂。

公元1193年9月20日,李仁孝病死。

李仁孝死后谥号为仁宗。

桓宗(李纯祐)桓宗,名李纯祐(公元1177~1206年),仁宗李仁孝长子。

仁宗病死后继位。

在位13年,为堂弟李安全所废,传又为李安全谋杀,终年30岁。

葬于庄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

李纯祐,其父仁宗于公元1193年9月病死后,于同月继位。

第二年改年号为“天庆”。

李纯祐在位期间,蒙古兴起。

公元1205年,蒙古军攻入西夏抢掠一月后退兵。

李纯祐因西夏渡过了一次危机,便将都城兴庆府改名为中兴府。

李纯祐的堂弟李安全因被李纯祐降封为镇夷郡王,心怀怨恨。

公元1206年正月20日,李安全在罗太后的支持下,废黜了李纯祐,夺取了皇位。

3个月后,李纯祐突告死亡,时人传说为李安全所谋杀。

李纯祐死后谥为桓宗。

襄宗(李安全)襄宗,名李安全(公元?-1211年),崇宗李乾顺孙,桓宗李纯祐堂弟。

他废桓宗后夺位。

在位6年,被李遵顼所废,传又为李遵顼所谋害,葬于原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平羌堡西北),李安全,越王李仁友子,封为镇夷郡王。

后发动政变,废黜其堂兄桓宗而夺取了皇位,并改年号为“应天”。

李安全即位后,继续依附金国,抗御蒙古,被金国册封为夏国王。

他在位期间,蒙古军曾多次攻掠西夏。

公元1209年7月,蒙古军猛烈围攻都城中兴府,李安全亲自督战,顽强守御。

9月,连日大雨,河水暴涨,蒙古军便引水灌城,淹死城中居民许多,形势岌岌可危。

李安全派人。

突围向金国求救,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不肯出兵。

12月,河堤决口,河水四溢。

李安全无法坚守,只得将女儿献给成吉思汗请求议和,蒙古军退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