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专题5 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
人教版高三历史专题一复习资料:三农问题
專題一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Ⅰ.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一、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1、春秋戰國:開始使用並推廣鐵農具和牛耕。
2、秦朝:鐵器傳到珠江流域。
3、兩漢:西域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
4、魏晉南北朝:馬鈞改進翻車;水碓、水磨加工穀物;西北嘉峪關採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創制曲轅犁、筒車;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總結生產技術的作品:北朝的《齊民要術》;明朝的《農政全書》。
二、重農抑商——政府採取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1、春秋: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2、戰國:秦國商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調製,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5、北宋: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條鞭法”,引進玉米和甘薯,推廣植棉。
7、清初: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推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邗溝和芍坡。
2、戰國:秦國:都江堰、鄭國渠;魏國:西門豹渠。
3、秦朝開通了靈渠。
4、隋朝開通大運河。
5.唐朝設專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
Ⅱ.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1、商周:經濟重心在河南、陝西一帶。
2、春秋戰國:南方的諸侯國(楚、吳、越等)對江南一些地區有所開發,經濟開始發展。
3、秦漢:經濟重心在關中一帶,但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經濟有所發展。
4、魏晉南北朝:經濟重心在關中和中原地區,但江南經濟逐漸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5、隋唐: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
標誌:“蘇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經濟重心得到鞏固與發展。
表現:江南出現了資本生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並緩慢發展。
Ⅲ. 中國歷代土地制度一、封建社會1、地主土地所有制(戰國時確立,1952年底廢除)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1)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史实:农具的发明或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土地制度;政策;赋役制度;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改革;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
2. 难点:对于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
三农问题考点1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1.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⑤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2.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⑥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
3. 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①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③秦朝开通了灵渠。
④隋朝开通大运河。
a. 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b. 概况: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 影响: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5.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晚清至民国初期考点
6.D 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一步步地被西方列强控制,使得列强对清政府的国家财政控制日益强化,D项正确。鸦片 战争后,中国已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错误。B项“彻底地”表述错误,排除。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减少 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错误。
经典3+2
7. [2023皖豫名校联盟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
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则被宗藩关系拖着卷 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 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力的对比。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的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 不是把“变法”定义为枝节修补,而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 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正 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从而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 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答案
1.B 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大,B项正确。A项属于英国综合国力强大的一个方面, 排除。C项是材料的表象,不符合“主要原因”的设问,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经典3+2
2. [2023湖北黄冈考试]道光二十六年,英使德庇时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耆英即以此要求“殊与成约不符”为由予以 驳斥。德庇时又以前往天津为要挟之计,耆英认为“惟有坚守条约,持以镇静”。道光接报后,也降谕说:“通商一事,更 有原立成约,自应永远遵守。”这表明清廷 A.深谙近代的国际外交规则 B.以条约阻禁列强特权扩大 C.深受近代契约精神的影响 D.固守华夷观维护国家利益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端牢国民饭碗+社会热点专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端牢国民饭碗一、选择题1.(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朝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作了详细记载,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作物名称《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禾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谓之上时稻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黍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
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五月……先后二日,可种黍A.自耕农经济稳定发展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2.(2023·山东济宁一模)780年,唐朝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
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
这一调整有利于()A.简化税收程序B.减轻农户负担C.增加政府收入D.发展商品经济3.(2023·湖南邵阳二模)面对饥荒,宋朝潭州知州李允则主张“先赈后奏”,开官仓济民,转运使却坚持“先奏后赈”。
李允则解释说:“如果奏报朝廷要花一个多月时间,恐怕来不及了。
”转运使还是不准。
李允则无奈,只好以家产作为抵押,转运使才勉强同意他开官仓平粜谷米救济灾民。
这反映出()A.政府在赈灾中失去主体作用B.宋朝转运使的权力膨胀C.儒家思想影响吏治行为D.古代救灾赈灾机制僵化4.(2023·广东湛江模拟)识读下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秦至明粮食供大于需,引发民族冲突B.清朝粮食供小于需,导致高产作物引进C.秦汉至宋元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剧烈D.生产力停滞使明清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5.(2023·辽宁鞍山一模)1964年,中国开始在全国推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现代品种矮秆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30%;1976年开始推广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产量在矮秆水稻的基础上再增加3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训练 农业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农业一.单项选择题:1.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古代中国种植业发达②农业生产中已使用牛耕③农业生产中已使用铁制农具④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2.《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民更加勤劳 B.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3.《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主要反映的是()A.农民狭隘的小农意识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农民安于现状的情绪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5.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6.直至鸦片战争前夕,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其含义是()A.牛耕技术始终停滞在耦犁技术状态B.牛耕和铁铧犁没有得到普及C.铁犁牛耕没有过渡到机器大生产D.铁犁牛耕技术一直占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高中文综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专题辅导
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某某金昌X望成【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 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5)明初:推行一条鞭法。
(6)清初:实行“更名田”和地丁银制。
2. 生产工具的演进:(1)商周时期:使用木制、石制及少量的青铜农具。
(2)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3)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耕犁出现;桔槔灌溉。
(4)战国:铁器使用X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
(5)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6)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注意:动力改革——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解放了人力,但并不彻底;筒车则完全解放了人力。
3. 兴修水利:(1)夏、商、西周: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
(2)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
(3)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X国修建X国渠。
(4)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江南地区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6)隋朝: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7)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
(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
归纳:水利的三项功用——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4. 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1)西汉:X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中原地区。
(2)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注: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三历史复习——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考点1 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2020年高考政历地专题复习 我国的粮食安全
专题我国的粮食安全【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3—5题【母题题文】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3—5题。
3.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4.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5.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答案】3.C 4.A 5.B【试题解析】3.读“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图”可知,图中稻谷供需结余长江中游区与淮河下游区为正值,说明是稻谷余粮区,BD不合题意;黄河下游区与珠江下游区为负值,根据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可知,北方黄河下游区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且人口密集,故稻谷一直难有结余,A排除;南方珠江下游区之前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近些年珠三角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占耕地多,生态退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需求增大等,使珠三角稻谷粮食生产大幅下降,使稻谷一直难有结余,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C符合题意。
故选C。
4.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平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较小,人均耕地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量大;安徽省人口密度较大,粮食需求量大,人均耕地较少。
故黑龙江省与安徽省相比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人均耕地多,A正确;安徽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较多,B错误;安徽纬度较黑龙江低,热量丰富,复种指数较高,C错误;两地淡水资源都丰富,D错误。
故选A。
5.我国南方人口较密集,居民有喜食稻米的习惯,稻谷的需求量大,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大量稻谷南运,使运输成本上升,B正确;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为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出口数量少,A错误;会增加稻谷南运,增大稻谷区域供需差异,流通效率降低,C错误;北方高温期较短,利于粮食储存,粮食存储难度减小,D错误。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循环递进卷.热点问题:我国农业、粮食安全问题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循环递进卷.热点问题:我国农业、粮食安全问题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循环递进卷.热点问题:我国农业、粮食安全问题一、单选题2021年9月20日,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召开联合记者会,宣布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总体完成。
全国落实保护面积15.50亿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占划定面积的48%;坡度15度以下占划定面积的88%;城市周边划定9740万亩,通过优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把城市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A.摸清耕地分布家底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C.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D.统筹我国城乡规划2.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A.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B.限制农业人口迁入城市C.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D.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3.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可能位于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1. B 2. C 3. B2021年1月7日电中国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透露,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需矛盾。
从2021年到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由8613亿斤增加到12325亿斤。
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
而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D.农业竞争力强5.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
有关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稻谷、大豆库存量大B.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丰富的地区集中C.运输距离远D.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粮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6.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我国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为(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4. C 5. C 6. D“全球米贵”令粮食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15 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15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虚拟水”是指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水。
虚拟水理念的提出,将水资源与粮食安全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工具。
下图为2005年中国粮食虚拟水资源流动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上图粮食虚拟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耕地资源B.水资源C.交通运输D.政策调配2.下列有利于维护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可行措施是()A.保持我国现有虚拟水流动方向B.扩大粮食进口,减小国内粮食生产规模C.增加北粮南运,保证南方粮食安全D.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北方缺水人工绿洲面积是指人工经营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居住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以及渠道等。
结合我国某灌区1980——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百分比和面积表,完成下面小题。
说明:以天然绿洲为例,自1980年至2001年,55.2%保持不变,31.8%转化为人工绿洲,9.9%转化为荒地,2.2%转化为荒漠,0.9%转化为水域。
3.该灌区应该位于()A.新疆B.西藏C.黑龙江D.河南4.下列关于该灌区人工绿洲的说法正确的是()A.环保力度加大是导致人工绿洲面积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B.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中,荒地转化为人工绿洲面积最大C.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当地应大力增加人工绿洲面积D.在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中,人工绿洲转化为水域面积最小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为近年来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区域中,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A.黄河下游B.珠江下游C.长江下游D.淮河下游6.与甲省相比,乙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A.人均耕地多B.淡水资源丰富C.复种指数高D.机械化水平高7.为进一步保障我国稻米供给的稳定性,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A.提高西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B.增加东南地区稻米供给量C.扩大东北地区温室农业规模D.实施华北地区旱改水工程2022年5月,就在全国小麦即将喜获丰收之际,一些地方发生极个别农民将未成熟的小麦卖给养殖户做饲料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热点特色专题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
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
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2.《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作物名称《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禾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二、三月时雨降,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
稻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
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
黍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
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
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
五月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3.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
这些现象()A.缓解人口增长压力B.实现经济重心南移C.加速农产品商品化D.刺激重农政策变革4.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又称玉米)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
这表明当时()A.人口与土地间矛盾日益突出B.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C.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D.区域差异造成市集贸易兴盛5.康乾时期政府注重粮食调剂,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
另外,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
这些举措主要反映当时()A.暂时放弃闭关锁国B.粮食商品化的趋势增强C.温饱问题基本解决D.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6.马铃薯于16世纪中后期从美洲传入爱尔兰,到17世纪末,“醋蘸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的主食,养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
高考历史中 国经济: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
高考历史中国经济: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在高考历史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其中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深入理解这一主题,对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经济的演变脉络具有关键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被划分成规整的方块,有着严格的划分和使用规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更多的荒地得以开垦。
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进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在秦朝至清朝的漫长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具体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秦汉时期,地主阶级通过购买、兼并等方式不断扩大土地占有规模,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形成了庄园经济。
而在唐朝中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最终改行两税法,这标志着政府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有所放松。
宋朝时期,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买卖更加频繁,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主将土地用于出租,以获取货币地租,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也有所出现。
在土地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早期,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主要种植粟、麦等作物。
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
人们注重农田的灌溉、施肥、轮作等,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农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到西汉时期的漕渠、白渠,再到后来的京杭大运河,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保障了农田的灌溉,还促进了交通运输和经济交流。
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汉朝发明了耧车,提高了播种效率;唐朝出现了曲辕犁,便于深耕和转弯;宋朝时,江南地区的稻麦轮作制得以推广,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专题5 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专题5 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专题5· 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高考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7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全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意识,切实做好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连年获得丰收,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同时,粮食和食品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食品浪费令人触目惊心。
为此,必须一手抓粮食生产,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一手抓粮食节约,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要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加强粮食节约、反对浪费,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抓出成效. 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主要措施(一)加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节约。
重点抓好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畜禽饲养等环节的节约。
大力推广种子精选包衣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加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力度,加强高性能复式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适时机械收获和产地烘干等先进实用技术,减少生产损失。
抓紧制定节粮型畜牧养殖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积极开发利用秸秆等非粮食物资源。
改进畜禽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饲料转化率。
(二)做好粮食储存和保管工作。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新高考新教材)训练2粮食安全乡村振兴
训练2粮食安全,乡村振兴1.(2023陕西榆林二模)西汉时,高资地主是指经营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起家的地主,“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个别人积资可到五千万钱,甚至万万钱。
但当时以高资而取得土地是不受法律许可的。
由此可见,当时()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保护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2.(2023广东湛江二模)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辽、金时代的农具,计有犁、桦、耘锄、镰、手铲、耪、铡刀、草叉等,门类齐全,其中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使用的农具差别不大。
这说明辽、金时期()A.精耕细作模式传承发展B.金属农具得到全面推广C.手工业与农业联系紧密D.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最快3.(2023江苏南通二模)明朝前中期,有谚语曰:“苏松熟,天下足。
”清初时期则有记载:“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
”上述谚语变化折射出()A.铁犁牛耕普及到湖广地区B.珠江流域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C.经济作物推广到内陆省份D.东南沿海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4.(2023山东菏泽二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2023河北唐山一模)1978年,小岗村率先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由此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得到了正式肯定,并宣布长期不变。
这体现了()A.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B.生存压力推动农民变革C.制度变化促进社会进步D.底层创新影响上层建制6.(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长久以来,蔗糖在食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对甘蔗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国家,早在2 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栽培甘蔗,并榨甘蔗汁作为饮料饮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致使我国蔗糖业每况愈下,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1924—1930年,我国平均每年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平均每年进口约30万吨。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习题第52讲食物生产、物种交流与食品安全
第52讲食物生产、物种交流与食品安全1.(2023辽宁鞍山二模)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0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
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1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
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2.(2023海南模拟)西晋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谷子有12个品种。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86个品种,分别具有早熟、晚熟、耐旱、耐水、易春、味美、味恶等不同特点。
这反映了北朝()A.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B.谷类作物种植发展C.南北方经济交流频繁D.人们期盼谷子高产3.(2023广东湛江一模)右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
这反映了当时埃及()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C.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4.(2023湖南模拟仿真卷)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C.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5.(2023辽宁葫芦岛二模)贾谊《论积贮疏》中指出:“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A.粮食安全于国之重要B.汉初国力衰微的事实C.实行农商皆本的急迫D.国家四方皆敌之困境6.(2023江苏扬州模拟)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A.基本表现为匀速发展B.具有多元性特征C.一直依赖自然条件D.始终在相互交融7.中国五大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四种起源于国外,五大油料作物中的花生、芝麻、向日葵三种起源于国外,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起源地也是国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专题5 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专题5· 中国农业与粮食问题【高考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7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全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意识,切实做好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连年获得丰收,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同时,粮食和食品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食品浪费令人触目惊心。
为此,必须一手抓粮食生产,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一手抓粮食节约,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要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加强粮食节约、反对浪费,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抓出成效. 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主要措施(一)加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节约。
重点抓好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畜禽饲养等环节的节约。
大力推广种子精选包衣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加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力度,加强高性能复式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适时机械收获和产地烘干等先进实用技术,减少生产损失。
抓紧制定节粮型畜牧养殖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积极开发利用秸秆等非粮食物资源。
改进畜禽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饲料转化率。
(二)做好粮食储存和保管工作。
修订和完善储粮损耗率标准,加强储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储粮条件,提高粮食储存质量。
推广温控气控储存、低温低氧低剂量“绿色”储存、机械通风储存等先进储粮技术,减缓粮食品质下降速度,避免库存粮食发生霉变。
加强和改进管理,减少粮食入库、出库、倒库、清库等环节的遗洒损失。
针对农户储粮分散、面广、装具落后等特点,进一步普及科学储粮知识,提高农户防治病虫鼠害技能,加大实施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安全保障工程力度,扩大农户储粮减损试点规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装具、新技术,改善农户储粮条件,降低储粮损耗。
鼓励粮食购销企业积极面向农户开展粮食代储代销、代加工业务(三)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成品粮油出品率和副产品利用率。
重点抓好酿酒、发酵、食品添加剂、焙烤等领域的粮食综合利用工作。
结合我国粮食供应水平和品种特点,优化工业用粮生产结构,研究推广非粮作物替代粮食作物,控制粮食不合理加工转化(四)狠抓粮食运输节约。
结合编制实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型粮食运输装备,严格执行粮食装卸作业标准,推广粮食“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加强散粮运输中转、接收、发放设施及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周期,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损失浪费。
(五)大力推进餐饮业节约。
要按照营养、健康、适量、节俭的原则,制定完善餐饮服务标准和文明用餐规范,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
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要积极为顾客提供营养配餐服务。
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和餐饮业连锁经营,加快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绿色”饭店。
加快餐饮业信息化建设,减少粮食和食品采购、储运、加工环节的浪费。
加强餐厨垃圾管理,积极推进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六)切实抓好食堂节约。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要转变经营和服务机制,积极推广餐饮服务外包,强化经济核算和成本控制,加强粮食、副食品和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及加工管理。
要实行精细化管理,改进供餐、用餐方式,多供应小份量食品,方便用餐人员适量选取。
要在餐厅摆放提示牌或张贴宣传画,提醒用餐人员注意节约,管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对造成浪费的要进行批评教育。
(七)行政机关带头节约粮食。
各级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做好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
严格遵守《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
制定和完善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定点用餐制度,不得超标准安排用餐,提倡采取自助餐形式,一般不安排宴请。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加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节粮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青少年和儿童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将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情况编入中小学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生产的艰难,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自觉爱惜每一粒粮食。
(二)广泛开展节粮宣传活动。
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重要性、紧迫性,报道节粮典型和经验,曝光浪费现象。
要移风易俗,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
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减少食品的不合理消费,摒弃不健康的消费习惯,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
继续开展世界粮食日和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活动,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一)明确任务和责任。
发展改革委负责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农业部、粮食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粮食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和消费环节的节约工作。
财政部、国管局、教育部要抓好公务接待活动、行政机关、学校等领域的节约粮食工作。
质检总局牵头负责相关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
科技、卫生、旅游、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做好节约粮食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节粮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监督检查。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组织节约粮食专项检查,重点加强对公务接待活动、餐饮企业、宾馆饭店、机关、学校的检查,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要督促整改,通报批评;对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
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表扬先进,鞭策落后,营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年一月十八日【考点分析】早期农业生产出现原始农业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农具和技术:石刀石斧;刀耕火种;迁徙农业。
时间:商朝和西周时期。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青铜(较少)。
技术:排水,除草,施肥,灭虫,连续耕种,定居。
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商周农业发达的古代农业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使用并推广。
两汉时期:耦犁和犁壁的发明推广。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耧车和代田法。
魏晋时期:耕耙耱技术;宋朝:经济中心南移;宋朝以后:南方一年两熟和三熟制。
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大运河。
水利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商周时期:工具落后;土地国有(井田);集体耕种。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古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确立背景: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出现。
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保守性;脆弱性。
产生影响:中国封建文明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
代对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发展生产。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唐:轻徭溥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农作物的种植与引进】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
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元朝: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
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
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提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一)近代土地制度变革: 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产品. 【提示】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方案——《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 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其内容是:①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 9 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②《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 25 户为1“两” 。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对其评价:①《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②《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③《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