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看“三农”问题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的力量兴办 , 致使农村 文化 教育 、 医疗卫生 、 社会保 障等公
益福利事业大大落后于城市 。统计显示 , 中国农村 人 口占 全 国人 口的 6%, 国家 8%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 0 但是 0 市; 义务教育 人 口的 6% 在农村 , 只有 不到 2%的资 0 却 5
源用在农村。I l l 时至今 日, 国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已发展到较严重的 我 地 步 ,据 国家统 计局数 据显示 ,0 5年农 民人均纯 收入 20
内容 和形式上有所变化 , 但它 的基本精神仍然保 留在人 民
地 的使用权 ,但 由于很 长一段 时间 国家采取 统一购销 粮 食 , 以农户 的资源或收入无偿地 或 以低于现行交 换价值 所 的价格 被占用 。近几年 , 由于各种 限制 , 占城市人 口很大 比 例 的农 民工群体却没有产业工人身 份的社会认 同, 在生活 条件、 就业 、 医疗等诸多方面 , 处于一种 随时受 到威胁 的状 态, 享受不到应有的平等待遇。
等 , 国长期以来实施 的带有 明显歧视性 的城乡二元户 如我
籍制度 、 社会保障制度 、 财政金融制度等 。 自建 国以来 , 制度性待 遇的不平等— —以户籍制度为 基础的城 乡壁垒 , 事实上是将城 乡两 部分居民分成 了两种 不同的社会身份 。时至今 日, 大多数中 国农 民的职业和 绝
【 要】农业、 摘 农村、 农民在奎 历史发展中占 烩 据着重要地位。目 “ 前,三农” 在中国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
结构 中的现状 与我们 的现代化水平差距甚远 , 解决“ 三农 ” 问题要从教 育和文化 、 政治和组 织、 生态和设施 、 产业 和投入四个途径来提升农 民的素质 , 保障农民的权力 , 确保农村的安稳, 提升农业的活力。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这个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面广,解决起来也相对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方面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

三农问题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农民传统。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土地的世袭制度和赋税的压迫,生活贫困,处于社会的边缘。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农民农田的丧失使农民面临更加严重的困境。

在1949年以前,农业处于经济的核心地位,中国的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贫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一度遭到忽视,农民地位下降,三农问题恶化。

改革开放以后,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农民工群体。

同时,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如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农民教育问题等。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限制了土地的流动,使农民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也存在问题,一些农村土地出现闲置和流转难的情况。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农民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农产品销售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不佳,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此外,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种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缺乏基础设施也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环节。

“三农”问题新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三重分析框架

“三农”问题新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三重分析框架

新 的阐释 , 并用这 种 阐释搭建起一个三重 分析框 架 , 来 提纲挈领地理解 中国农 村三十多年 的改革历程 中 的种种制度创举和 问题 。 简略地说 , “ 三农 ” 问题 内含 了相互关 联 的三个 问题 : 农业 、 农村 和农 民问题 。土地构成农业 问题 的 核心 问题 , 治理构成农村 问题的实质 问题 , 而 民情构 成农 民问题 的基 础 问题 。这种 理解 看似 简单 , 而实 际上 , 它不仅把温铁军 所说的“ 三农” 问题与 “ 三治 ”
量 的提 留作为公积 金和公 益金 , 余 下 的产 品全 部归
农户所有和支配 。包干到户 与包产 到户 的最大区别
是取消 了生 产 队统一 经 营和 统一 分 配 , “ 交够 了 国
家的, 留足 了集体 的 , 剩下 全 是 自己 的” 。实 践 证 明, 包干 到户是最受农 民欢 迎的承包制形式 , 后来也
使农业能够顺利 地为工业 化 提供积 累 , 同时也 为了
在政 治上将农 民组织起来 , 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 国家
开展 了农业 集体化运动 。集体化虽然经历 了从初级
社迅 速跃进 到高级社 、 从 高级 社又迅 速跃 进到人 民 公社 、 最 后被 迫 从人 民公 社 的狂 飙 大潮 退 回到 “ 三 级所有 , ( 生产 ) 队为基 础 ” 的复 杂过程 , 但人 民公社
① 应星 、 周 飞舟 、 渠敬东编 : 《中国社会学文选》 下册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年 , 第 四编编前言 , 第7 7 7页。
② 赵 冈: 《 中国传 统农 村 的 地权 分 配 》 , 新 星 出版 社 , 2 0 0 6
年, 第 1 6 2页 。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是指困扰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农业问题主要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偏向和关注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农村仍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4.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合理的利润。

农民的产出无法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出售,利润被削减。

2.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

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

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第一篇: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一、具体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因素又有其外部因素,既是历史因素的积淀,又有其现实的原因,对此必须持全面的视角予以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内部,而忽视外部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仅仅看到导致三农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更要有宏观的历史性视野,从其产生的深远的历史背景予以全面的考察。

1、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

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

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

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

解读中国的“三农”问题

解读中国的“三农”问题

解读中国的“三农”问题摘要:”三农”问题已经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存在的背景,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以及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1.“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三农”问题得以成为一个问题,其深刻的根源是现代化进程。

在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农村是主要区域,农民是主体成员,因此无所谓“三农问题”。

任何一个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都不得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官员。

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农”的地位日益降低和边缘化,从而成为一个影响、乃至决定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治社会问题。

现代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为产业基础,以城市为区域基础,以城市市民为社会主体的,这是产生“三农问题”的客观经济社会基础。

“三农”问题得以成为问题,还有其主观基础,这就是现代意识。

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意识的形成构建过程,这就是与市场化、民主化相应的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的产生和传播。

由此就会产生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追求与事实客体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最为集中地反映到“三农”领域。

一方面,现代化必然带来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另一方面,现代化又带来自由、平等、人权意识,由此就会产生“人生来平等,但又无不在差别之中”的焦虑和反抗,“三农”问题因此成为一个公共性的政治社会问题。

2.“三农”问题存在的背景“三农”问题存在的背景是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文明的并存和差别。

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

任何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国家都会出现这一问题。

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是由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决定的,“三农问题”也因此在中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三农”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
内容提要:"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认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急需搭建、县乡机构改革应进行到底、尽快通过农村再组织变革提高农民收入;并提出了当前支农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乡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初始分配能力和禀赋以及财政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基金以及其他鼓励性措施,专门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创业活动。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财政政策;政策取向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在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左右,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市场才能够扩大,也才能真正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新年伊始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支出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了四年多来,这一政策在提高经济增长率方面的确起了作用。但是,这种政策效应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而打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消费与积累的平衡,造成了消费占GDP的比率逐步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种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长期发展而言才是更为可怕的。目前的现状是,拥有很大一部分财富的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很低,绝大多数人因缺少财富而无力消费,居中间阶层的人,有一定的财富而有能力消费,但因市场能够提供刺激他们消费的新产品不多,也不去消费,这类人主要是城镇中的中产阶层,但是调查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已接

从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看“三农”问题

从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看“三农”问题

有学 者提 出农民 问题 。 《 泽东 选 集》 一篇 《 国社 会 各 在 毛 第 中
阶级 的分 析 》 有 一句 “ 谓 农民 问题 ; 要就 是他 们 ( 无 就 所 主 半 产阶 级 ) 问题 ” 为 证 明 。 盾 的《 的 即 茅 春蚕 》 叶 圣 陶 的《 、 多收 了三 五斗 》 动地 表现 了 当时 的农民 问题 。 生 12 9 7年 中 国共 产 党 举行 秋 收 起 义后 , 开 辟 的 工农 割 在 据根 据地 里 , 推行 了打 土 豪 、 田 地政 策 。 到 “ 者 有 其 均 达 耕
《 现代 农业 科技 ) 0 9年 第 1 20 1期
工作研 究
从 中国农 村 组 织结 构 的 变迁 看 “ 三农 " 问题
高林 夏 任 祥 品 任 祥 贤
(【f 省 平 度 市 灰 埠镇 农 业服 务 中心 , ’L东 山东 平 度 2 6 1 : 平 度 市 灰 埠 镇 任 家 疃村 ) 6 7 5
摘要
从 我 国农 村 组 织 结 构 演 变历 史分 析 了 “ 农 问题 ” 由 来 , 提 出加 强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 农 民 组 织 起 来 , 高 农 村 组 织 化 的 三 的 并 将 提
程度 , 高两委 班子 的战 斗 力是 解决 “ 农 ” 提 三 问题 的 根 本 。 关键 词 农 村组 织 结构 ;三农 ” “ 问题 ; 体 专 业 承 包 ; 庭 承 包 集 家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5 3 (0 9 1 —0 8 一 1 35 0 7 7 9 2 0 ) 1 2 7 O
是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的典 范 ” 事 实证 明 , 庭 承包 责任 制 与 。 家 集 体 专 业承 包 责任 制相 比较 , 家庭 承包 责任 制缺 点 甚多 。 它 不利 于农 业机 械化 的发展 , 不利 于现 代农 业技 术 的推 广 , 不 利 于农 业 生产标 准化 的实 行 , 利于与 大 市场 的对接 。 不 在 均 田 制上 比 较 集体 专 业 承包 是最 彻 底 的均 田制 。 采 用 家 庭承 包 , 因为 地级 有差别 , 有 些 土地 不能 均 分 , 且 因此 不 管 怎 样 分 地都 不 是 最 彻 底 的 均 田 。 且现 在 实行 的土 地 而 承 包 法规 定 , 田之后 , 不 增 地 , 不减 地 。 均 生 死 5年 、0年 之 1

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发展的热点议题

 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发展的热点议题

三农问题中国农村发展的热点议题中国农村发展的热点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这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核心议题。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农村土地改革、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教育与医疗资源、乡村振兴战略。

一、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被迅速征用和流转,不少农民失去了土地,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

因此,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方面,需要坚持以农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流转权。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与农民的“三权分置”,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或合作社,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二、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

为了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旅游等新产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其次,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

同时,扩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促进农民工的融入城市社会。

最后,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三、农村教育与医疗资源农村教育与医疗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素质。

同时,鼓励优秀的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另外,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就医难、就医贵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鼓励医生到农村执业,提高农村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资,提高农村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

温铁军论三农

温铁军论三农

改革从农村肇始。

三十年来,农村领域的一举一动一直牵涉全社会的神经。

在改革三十周年的关口,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决策者关心的重点。

从“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到“农业问题”,再到“三农问题”,三十年来人们对农村问题本质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

“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从宏观政策与农村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十年来的变迁。

1、两个10年完成地方工业化《第一财经日报》: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你认为农村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原因引发了“三农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显性化?温铁军:我历来强调,“三农”问题主要产生于宏观政策的影响。

具体可从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征占和宏观政策的相关性来分析。

第一次,1984年前后,在1979~1980年的经济压力下采取的财政分级承包在全国施行,客观上导致当时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地方政府启动了地方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直接地大规模占有土地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因为地方没有资本,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是高负债的。

事实上,土地从农业用地的资源形态转变为工业用地的资产形态,没有办任何手续,其中资产的转移形成的增值收益抵补了高负债的乡镇企业对资金成本的支付。

所以,乡镇企业资本和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变现。

第二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在税收的比例上中央拿大头,地方却由于上世纪80年代这波工业化正在形成产业资本结构的时期,相当多的地方尚未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后续投资需要大量增加,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普遍赤字,同期出现的另一情况是“贷差”,即各地银行的存款普遍小于贷款。

赤字普遍化、贷差普遍化,怎么解决?大规模征占土地抵补财政亏损;因此我1996年就发表文章分析了这种“以地生财”。

《第一财经日报》:这两次征占土地差别在哪里?温铁军:第一次我称为“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农村领域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综述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具体来说,三农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粮食产量增长乏力、农业科技落后、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等问题。

2.农村问题:农村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农村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目前,中国农村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农民问题:农民是国家的基础和灵魂,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目前,中国农民面临土地流转、务农收益低、外出务工风险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稳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发展的瓶颈和挑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面对三农问题的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工农互动、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1.产业振兴: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2.农村改革:通过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村规民约制度改革等,解决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3.生态建设:通过生态保护和恢复、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

4.民生改善:通过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

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引言: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且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方面,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小农户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我国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下降。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引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

1。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引 言
从李 昌平 的 “ 民 真 苦 , 村 真 穷 , 业 真 危 农 农 农
险 ”1 “ L 到 农业 基 础 仍 然 薄 弱 , 需 要 加 强 ; 村 发 最 农
的变迁与农村组织演替之间的动态关 系, 以企探究
“ 三农” 问题 的深 层 次原 因 。


பைடு நூலகம்
展 仍然滞 后 , 需要 扶持 ; 民 增 收 仍 然 困 难 , 最 农 最需
用 最 大化 的个人 行 为 , 是社 会游 戏规 则 , 约束人 们相
互 关系 。 [ 织是 指 事物 的 有序存 在 方式 , 组 即事 物 内
部按 照一 定 结 构 和 功 能 关 系构 成 的存 在 方 式 ( — Or
g nzt n , a i i ) 这种 存 在方 式必 须 不 断地 朝 向 空 间 、 ao 时
效 应 、 费效应 、 助效 应 、 务效 应 、 消 互 服 风险 效 应 、 维
权 效应 以及 政治效 应 等 等 , 解 决 “ 是 三农 ” 问题 的有 效 途径 。 川鉴于 此 , 文 从 制 度 与组 织 相 互 关 系 的 _ l 4 本 视 域构 建一个 “ 三农 ” 问题 分 析 框 架 , 察 涉 农 制度 考
内在规 律 , 致 涉 农 制 度 变 迁滞 后 和 非 均 衡 ; 农 制 度 变 迁 与 组 织 演 进 在 帝 度 的 “ 径 依 赖 ” 自我 强 化 中被 “ 导 涉 l 路 和 锁 定” 失去 良性 循 环 和 互 动 。 结 论 指 出 : 三 农 ” 题 的 实质 是 制 度 变 迁 与 组 织 演 替 的 交 互 作 用 问题 , 根 源是 制 度 , “ 问 其
度 变 迁 的 关键 和 主体 , 而制 度 环 境 制 约 、 响 组 织 的 发 育 、 长和 发 展 。基 于上 述 制 度 与 组 织 关 系的 视 域 构 建 一 个 影 成 “ 农” 三 问题 分 析 框 架 , 察 “ 农 ” 考 三 问题 与 制 度 变 迁 、 织 演 替 的 关 系, 现 :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的 挤 压 , 组 发 强 涉农 内 生 组 织 逐 渐 消 亡 、 化 , 生 组 织入 侵 、 异 外 占位 , 致制 度 变 迁 主 体 缺 失 , 织 演 替 丧 失 连 续 性 和 动 力 源 泉 ; 反 制 度 变 迁 的 导 组 违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那么你对三农问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三农问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三农问题的介绍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农”的弱质性首先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制约,追加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是由于我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制度因素“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三农”问题含义

“三农”问题含义

1“三农”问题含义编辑“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

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它不是中国所特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发达国家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

实际上“三农”问题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2000年3月,中国民间“三农”问题研究者、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前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三农”面临的问题,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新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其次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三农”问题用“三个最需要”进行了总结(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

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

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简介“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的农民、农业、农村三大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投入,但这一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问题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三农”问题的困境之一。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比较成功,但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无法提高,致使贫富差距加大。

农产品供给问题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农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业生产缺乏足够的人力,同时,农村资金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不足,这些都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农村规划和土地利用问题农村规划和土地利用是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地区乱用土地,不合理开发,破坏农村环境和生态系统,加重了农民生存的负担。

同时,由于城市化过程加快,很多农村土地被征用,给农民带来财产上和心理上的不适。

农民权益问题在农村的实际生产中,农民往往面对很多权益问题,比如土地权、劳动力权等。

但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权益常常遭到侵犯和忽视。

同时,在很多地区,农民没有与政府交流的平台,缺乏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力量较弱。

解决方案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无论是生产力方面还是生产技术方面,现代化都能够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水平等,同时鼓励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其中。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基础。

通过规划土地利用、推进土地整治等手段,扩大土地使用范围和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快农村人才培养,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等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向科学、规范、标准化方向发展。

强化农产品市场化强化农产品市场化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好处,能够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

从“三农”问题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社会问题1. 引言1.1 农村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农村人口占据着中国总人口的大部分,在农村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农村社会问题的存在也会导致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加剧,加大城乡差距,不利于国家整体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问题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不仅仅是为了农民群众的福祉,更是为了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字数:204】2. 正文2.1 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1.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或选择城市生活,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比例增加,农村人口结构失衡。

2.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许多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

3. 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许多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差,医疗资源不足,农民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困难。

4.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生活水平较低。

5. 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亟待加强。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出解决措施,推动农村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2 “三农”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是“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边缘化和农村的落后发展,导致了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靠种粮养殖。

这种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农村人口规模大、年龄结构老化也是“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及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但是中国的农业仍然是多问题领域,典型地表现在“三农”问题上。

讲三农问题,在中国官方的文件和报纸里排序,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但是对于做农村政策研究的人而言,从一开始就是讲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这个排序差别是明显的。

因为中国首先是一个农民人口大国,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中国人: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发明。

他们都曾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第一位的,因为农民居住在农村,而土地这个农村最大的资产,他的产权是以村社为边界的。

所以讲农业经济,把这种客观现实存在的产权制度作为基础,来研究农村的财产关系,来研究经济制度的话,我们首先应该看到中国农村实际存在的是小农村社经济这样一种特殊制度,所以第二位的问题应该是农村问题,也不是农业问题,在不是那么理论化的探讨问题的时候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农业问题是派生出来的,是因为有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才派生出农业问题的。

即使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9亿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中长期看不可能在根本上有所改变(农村人口数量不可能在中长期大幅度下降);即使以统计上的19.5亿亩耕地来计算,相对于9亿农村人口来说,耕地的主要功能就不是生产资料而是生活保障。

因此,也就决定了另外一个制度基础:谁能向农民提供基本的保障,谁就是这种生活保障资料的所有权主体。

而在农村,因为我国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得不到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所以客观上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就是它的生存基础主要是依托于土地的。

那么谁来给农民土地呢?是村社,从土改以来都是村社来给农民分配土地,因此,也就形成了农户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村社有土地的所有权,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在工业要求发展的前提下作为牺牲品,中国农业的发展可以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这个词来形容。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引言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导致了许多与农业、农民和农村相关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

农业问题1.农业现代化:中国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加强科研创新等。

2.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制度安排。

近年来,中国推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

3.农产品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问题1.农民收入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等,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然而,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扶持创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支持等,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有限。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待遇等,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看“三农”问题
摘要从我国农村组织结构演变历史分析了“三农问题”的由来,并提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村组织化
的程度,提高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农村组织结构;“三农”问题;集体专业承包;家庭承包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87-01
1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及“三农”问题的由来
中国农村自秦朝至清朝末年2 000多年来一直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村民主要以血源关系或地主佃户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由宗族长老或地主管理村民。

农村的发展是缓慢的。

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但土地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

农村依旧是由宗族长老或地主管理。

后来,国民党统治了天下便开始在农村建立村公所等基层政权。

但是,其统治者依旧是地主或长老。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农村逐步走向破产的境地。

这时有学者提出农民问题。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有一句“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半无产阶级)的问题”即为证明。

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农民问题。

1927年中国共产党举行秋收起义后,在开辟的工农割据根据地里,推行了打土豪、均田地政策。

达到“耕者有其田”。

逐步建立了以
贫下中农为首的基层政权。

为解决贫下中农缺乏生产资料、缺乏人手的问题,在根据地推广了互助合作,建立了变工队、互助组,发展了集体生产。

在国统区梁漱溟为解决农民问题而推行的以农技推广为主的乡村试验运动却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宣告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性完成土改后,中国共产党又不失时机地领导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私有制的农业逐步走向了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社员们在党支部、社委会统一组织下生产。

广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挖河、整地彻底改造了农田,并积极从事农、林、牧、副业,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我国农村在短短20多年里的发展超过了过去3 000多年的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2年以后,全国绝大多数村庄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归集体所有,单个家庭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

极少部分村庄仍然坚持走集体统一生产的道路。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组织结构逐步由紧凑、集中变得松散。

党支部村委会的权利逐步削减。

现在有些村已经到了一盘散沙的程度。

城乡差距越发拉大,三农问题复归重现。

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组织化程度逐步降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很多人认为共产党实行专制统治,令群众感到不自由,整天干活,没有假期。

但不可否认,那时正是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最高的时期。

那时村集体缺少经费,人们仅能填饱肚子,但是中国共产党一声令下,广大的村民就能去挖河、
整地。

并且争先恐后,以先进为荣,以落后为耻。

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明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组织化程度逐渐降低。

但是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两委对村民的约束力还是很强的。

自1999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行之后,村委会成员无视党支部,使党支部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下降甚多,其领导核心的地位受
到村委会的挑战。

自2005年农业税取消后,村民对村两委的依赖性基本消失,不再听从农村两委领导。

32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与“三农”问题
现在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有2种组织形式。

绝大部分村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外大约有8 000个村采取集体专业承包责任制。

现在我国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

即使扬名中外的小岗村,也是农民增收困难才准备把农田全部承包给外村,自己给人打工。

但是实行集体专业承包的村庄如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南山村等经济发展迅速。

2006年中央宣传部领导人到南街村视察时说:“南街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事实证明,家庭承包责任制与集体专业承包责任制相比较,家庭承包责任制缺点甚多。

它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业生产标准
化的实行,不利于与大市场的对接。

在均田制上比较集体专业承包是最彻底的均田制。

采用家庭承包,因为地级有差别,且有些土地不能均分,因此不管怎样分地都不是
最彻底的均田。

而且现在实行的土地承包法规定,均田之后,生不增
地,死不减地。

5年、10年之后肯定又会造成土地的不均等。

而集体专业承包却是大家共同生产,基本平均分配。

因此它属于最彻底的均田。

集体管理体制可凝聚众人的智慧与力量,抗市场风险能力强。

而家庭承包体制在市场经济中却处于不利局面,易造成经济危机,如2006年部分省市出现西瓜难卖的现象,有的农民甚至把西瓜留在田里不收获。

家庭承包责任制易造成两极分化,而集体专业承包制度却能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前者会出现家庭富裕村集体负债的现象,导致集体福利无人办,后者则会做到集体与家庭同命运的效果。

家庭承包易导致群众离心离德,无政府主义,不服从党的领导。

集体承包要坚持长久必须做到团结互助,加强党的领导。

家庭承包虽然也属于集体经济,但是因为它集体成分太少,不易发挥集体的优越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相比而言集体专业承包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解决三农问题的的措施
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入调查了解“三农”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必须从农村内部找原因。

从我国农村组织结构演变历史来看,我国农村组织结构是由松散逐渐走向紧凑,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又逐步走向分散。

自20世纪初,“三农”问题由轻到重,日本侵华期间达到高峰。

1949年后“三
农”问题由重变轻到消失,1982年之后“三农”问题逐渐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变得严重。

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高的历史时期没有“三农”问题存在。

现在实行集体承包的村庄,因其组织化程度高,也不存在“三农”问题。

同时,两委班子强的村“三农”问题轻,否则就重。

因此,提高农村组织化的程度和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依靠政府资助,而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起
来共同劳动。

摒弃以家庭承包为特征的小岗村模式,而走以南街村、刘庄村为代表的集体专业承包模式。

先由十几户到二十几户建立农业经济协会,通过小心运作使协会成功。

直到协会得到农民认可再走合作社的道路。

将村庄内大部分农户纳入合作社。

由于机械化的推广,在农业合作社中可以仅用一小部分人从事农业。

农业劳动力富余问题必须通过发展集体工业与商业来解决。

利用农业积累、银行贷款或者集资等措施筹集资金先建立一个小企业。

通过精心管理,摸索经验,逐步扩大,建立大企业,就可以吸纳富余劳力。

这样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一部分人从事工业,一部分人从事商业。

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统筹发展,共同富裕。

为解决合作社中出工不出力的问题,必须在持续不断的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齐心合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强化民主,使劳动者享有四大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
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让管理层参与劳动,群众监督管理层,从而消除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