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王扫六合 》
七年级《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
导入
一.秦统一六国 1.时间:前221年 2.人物: 嬴 政 3.都城: 咸阳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分。
导入 如何管理如此大的国家?
× 夏商:部落式管理
× 周:分封制
?√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郡县制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分。
二.秦一统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初中部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分。
教学目标:
1.掌握秦朝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2.理解秦朝的政治体制利与弊。 3.了解秦朝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教学重点:
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
皇帝
丞相
郡守
县令
返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分。
秦王嬴政
以战 天 有斗 下 诸不 共 侯休 苦 。, ,
返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分。
思考:如右图,今天
的深圳在秦朝的哪一 郡呢?
南海郡
深圳
资料:秦朝初期,全国分设36郡,随着边境
的开发,增至48郡。
返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分。
新课
1.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2.秦朝政治制பைடு நூலகம்的利与弊: 利: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弊:集权容易出现暴政
3.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此后两千多年
的封建各朝一直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小结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分。
2023年《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2023年《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长平之战。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焚书坑儒。
匈奴的崛起。
修筑万里长城。
开凿灵渠。
秦的疆域。
2、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导入新课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
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更无力抗秦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让学生看P70李白的诗句和《秦灭六国顺序表》)二、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专制集权统治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从文化、经济上巩固统一)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看P71插图)秦始皇统一的措施:①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后又出现隶书。
)②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③统一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称为世界第 七大奇迹。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如下问题: 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是什么?负责此项工程的是 谁?“万里长城”起止点分别为哪里? 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 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它是劳动人 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六国 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巩固统一的措施
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始皇
1、阅读导言及课本56页有关内容,回答如下问题: 秦朝的建立者是谁?什么时间?都城建在哪里?这是一 个什么样的国家?(地位) 2、结合课文和以前学过的内容,思考秦能统一六国的 原因. 3、阅读课本57页说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4、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试从经济、文 化、思想三方面来论述采取的措施. 5、秦始皇进行了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你认为 这有什么作用? 6、假如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会如何评价秦始皇“焚 书坑儒”的做法? 7、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如下问题: 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是什么?负责此项工程的是 谁?“万里长城”起止点分别为哪里? 8、知识归结: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共采取了哪些措施 ? 9、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
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为秦朝“海内皆臣”格局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的关键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 D.巨鹿之战 2、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3、秦统一文字时,作为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行书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秦王扫六合全
统一货币
齐 币
楚 币
秦 币
燕币
圆形方孔钱
统一度量衡
度 衡称重量的衡器“秤”
量
量容量的容器, “斛”“斗”“升”
丈量长度的工具“尺”
算一算
一尺:23.1厘米 一升:202毫升 一斤:250克 一尺:33.33厘米 一升:500毫升 一斤:500克
有人说秦代的将军身高八尺,比 今天我国最高的男篮中锋还高出一大截,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旁白:公元前221年的某一天,秦始皇出巡,他来的市场 上,看到了这样一幕。 张三:山东海盐便宜啦! 不买你会后悔的。 李四:老板,来一斤盐。 张三:好嘞!一斤3个刀币。(伸手要钱) 李四:老板我只有两个刀币,你收鬼脸钱还是收布币? 张三:我不收鬼脸钱和布币,圆形方孔钱就收。那你用 两个圆形方孔钱当一个刀币吧。 李四: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圆形方孔钱当一个刀币的,一 个吧。 张三:不干! 旁白: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引来了很多人。 …… 秦始皇问明情况之后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君 主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旁白:公元前221年的某一天,秦始皇出巡,他来的市场 上,看到了这样一幕。 张三:山东海盐便宜啦! 不买你会后悔的。 李四:老板,来一斤盐。 张三:好嘞!一斤3个刀币。(伸手要钱) 李四:老板我只有两个刀币,你收鬼脸钱还是收布币? 张三:我不收鬼脸钱和布币,圆形方孔钱就收。那你用 两个圆形方孔钱当一个刀币吧。 李四: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圆形方孔钱当一个刀币的,一 个吧。 张三:不干! 旁白: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引来了很多人。 …… 秦始皇问明情况之后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军事、民族关系上
蒙恬 河套 1、秦始皇派____反击匈奴,夺取_____地区。 辽东 临洮 为了抵御匈奴修筑西起_____东到______ 万里长城 的“___________” 。 东南 岭南 灵渠 2、派兵统一了____ 、____地区。兴修____, 长江 珠江 沟通了_____水系和_____水系。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古风(其三)》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风(其三)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翻译:秦王赢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赏析:《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古诗古风·秦王扫六合翻译赏析
古诗古风·秦王扫六合翻译赏析《古风·秦王扫六合》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玡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前言】《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注释】⑴崔嵬:高大貌。
⑵鬈鬣: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翻译】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玡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赏析】战国末期,秦国最为强盛,所以其他六国就听从苏秦的计谋合纵,简称六合。
所谓秦王扫六合就是秦国灭六国。
六合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
此诗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王扫六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和相关政治制度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逐步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认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性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史料: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战略、灭掉六国的过程等,让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初步的了解。
六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秦王扫六合》课件 -
焚书坑儒搞专制, 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 南统越族开灵渠。 西起临洮至辽东, 万里长城称奇迹。 秦朝疆域广又大, 东到东海西陇西, 北从长城到南海, 疆域四至勿忘记。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战 国 七 雄
燕 赵 齐 魏 韩 楚
秦
Company Logo
秦灭六国
赢政
秦
前221年 定 都咸阳
Company Logo
治历二公 家史一元秦 。上○前王 杰年二嬴 出在四政 的位六, 地。年即 主他至秦 阶是公始 级我元皇 国 政 前 , Company Logo
思考:想一想,秦为什么能 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呢?
Company Logo
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 4.思想上: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5.军事上:
Company Logo
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北至长城一带
秦 的 疆 域
西 到 陇 西
秦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 也是当时世界 上的大国
南到南海
东 到 东 海
Company Logo
想一想 说一说 秦朝在我国历 史上起了什么作 用?
Company Logo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 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统一了 文字、货币、度量衡,对 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 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 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 古代工程,加强了对边疆的开发。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王扫六合》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程以及秦始皇的统治措施。
本节课通过介绍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始皇的暴政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深入剖析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和暴政的了解较为片面,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程,掌握秦始皇的统治措施,认识秦始皇的暴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统一国家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历程,秦始皇的统治措施。
2.教学难点:秦始皇的暴政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为例,让学生深入剖析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
2.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学习任务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秦国为何能统一六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和地理优势。
2.呈现(10分钟)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灭掉六国的顺序,以及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如郡县制的推行、统一度量衡等。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水平方面: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准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准确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复习: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持续实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学生回答: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10课“秦王扫六合”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
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
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
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秦的疆域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进步作用。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
本课的难点是对“焚书坑儒”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此的评价。
学生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主要表现在:1、知识状态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3、学习情绪①对扫六合、焚书坑儒等故事性较强的事件非常感兴趣,有求知欲。
②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但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将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
教学方法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辩论赛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赏析-翻译-原文
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赏析|翻译|原文古其三秦王扫六合年代:唐作者:【原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命伤才!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蛇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许市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此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秦王扫六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秦王扫六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秦王扫六合》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讨论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根底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稳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才能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稳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才能;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才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秦的统一及作用。
“焚书坑儒”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1.指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和信息。
2.对学生进展分组和分工。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络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或组拼图型,使学生可以把历史材料和图型联络起来进展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5.教会学生简单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以便学生形成完好的历史概念。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配乐诗朗读。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老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他的功为统一全国,但是他奢靡浪费,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
老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
老师:今天这节“秦王扫六合”就是关于秦统一的。
老师出示: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评定〕:通过配乐诗朗读和人物图的插入,恰切自然导入新课。
情境的创设,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老师:请同学读教材中关于‘六合’的注释,理解‘六合’的含义。
学生:阅读教材。
老师:“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灵宝有关的诗 秦王扫六合
灵宝有关的诗秦王扫六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灵宝,位于河南省西部,是一座充满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的古城。
在这片土地上,历代君王都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其中就包括秦王扫六合的传说。
相传在秦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秦王的君主统治着六合之地,他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这片土地上却有一只凶猛的猛兽,时常出没,威胁到百姓的生命安全。
秦王深感责任重大,决定亲自出马,扫清这个祸害。
秦王带着手下的勇士,踏上征战之路。
经过艰苦的追逐和激烈的战斗,最终在一处幽深的山谷里找到了猛兽的巢穴。
猛兽奋起反抗,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但秦王和勇士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奋勇作战,最终成功将猛兽打败。
胜利的喜悦油然而生,秦王将这次征战的事迹铭刻在石碑上,以示后人。
传说中这段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灵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秦王扫六合的故事也被传颂至今,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段传统传说。
灵宝,这座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仿佛走进了一个悠久而神秘的时空。
秦王扫六合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它将永远被人们传诵和传颂,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部分。
灵宝,这座古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沧桑。
而秦王扫六合的传说,则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座丰碑,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传奇的故事,向往古老而神秘的灵宝,感受历史的韵味,体味岁月的沧桑。
【灵宝,秦王扫六合,传奇永存】。
第二篇示例:灵宝是个神奇的地方,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秦王扫六合”的故乡。
这个称号源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秦始皇曾经下令派遣大批兵马到六合地区扫荡,摧毁一切反抗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灵宝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据点,据说当时秦始皇亲自到灵宝视察,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灵宝这个名字虽然古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并不显眼。
不过,近些年来,灵宝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
因为,灵宝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4)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一课,本课的课题是“秦王扫六合”。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主要通过幻灯片演示、历史剧表演、有声漫画的阅读来突破。
难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幻灯片及板书设计成金字塔形状,达到理解难点的目的。
【学情分析】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
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皇帝驾到”这一环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知识与能力识记秦朝建立的基本情况,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表演历史剧,身临其境的感受秦朝统一的基本状况。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历史地图,进行小组讨论,阅读教材等总结、归纳历史要点,通过师生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秦王扫六合》课件2(人教版七年级上)
——李白
二、伴随课本 重温历史 燕
(一)六合一统——彰显霸气
雄战 国
秦
赵齐 魏 韩
七
楚
燕
赵齐 秦魏
韩 楚
燕 赵齐 秦魏
楚
燕 齐
秦魏
楚
燕 齐
秦
楚
燕 齐
秦
齐 秦
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
统一六国的原因:
• (1)顺天应人 • (2)商鞅变法 • (3)重用人才 • (4)决策正确
——郭沫若
结合材料说说如何看待焚书坑儒?
假如你一位古人,你愿意生活在 战国时期,还是喜欢生活在统一 的秦朝?为什么?
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 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 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其次,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 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 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秦统一文字、 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 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 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巩固统一 ——传承千秋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 经济: 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
固 统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小篆---隶书
思想文化:
一
焚书坑儒
防御匈奴 北筑长城
军事边防:
统一南方 修筑灵渠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君 主
专
丞 太 御史
制
相 尉 大夫 中央政府
中
军事 行政 监察
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扫六合》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⑴。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⑵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白话译文
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
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
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
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
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
页脚内容1
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1]
作品鉴赏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鉴赏此诗:
第一种,是从唐诗赏析的角度:
战国末期,秦国最为强盛,所以其他六国就听从苏秦的计谋合纵,简称六合。
所谓秦王扫六合就是秦国灭六国。
六合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
此诗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
“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
“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
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
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
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即王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
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芾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芾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
此即“采不死药”事。
“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
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驻坡。
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
页脚内容2
心世界。
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
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
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
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
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
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
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
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
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
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
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2]
第二种,是从明史的角度:
从明史分析的角度看,有人认为,此诗不仅仅预言明亡,连前后的国运都预言到了。
这类观点指出:前四句“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是概括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丰功伟绩。
再四句“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是讲明朝衰亡,清兵入关。
(第一句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第二句是指清太祖太宗,省略主语,第三句是指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导致金人坐大,铸通助。
第四句是指山海关打开,清兵入关,明朝亡国)。
其后六句“铭功会稽岭。
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是讲清朝征服明朝后的恶行。
(会稽代指江南,江南反清很严重,琅琊代指孔圣人的故乡,指中华正统,都被屈服。
而“刑徒七十万”,暗指清代大兴文字狱)。
又四句“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是隐喻西方人的舰队强大,鸦片战争中打开国门。
(额鼻代指蛮族,因为蛮族喜欢在额头和鼻子上刺青)。
接着的四句“鬈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是讲中国海权的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蓬莱此处代指扶桑日本,几时回就是说日本人的舰队终于打回来了)。
最后两句“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 讲的是秦始皇陵被发现,和第一句相呼应。
对第二种解读,笔者在不得不佩服其想象力、附会力的同时,实在不敢恭维。
毕竟,个中的曲解比比皆是。
页脚内容3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明朝灭亡自天启年间的说法毫无道理。
理由有二:
一是有人说,明之亡,始于党争,党争最酷烈之时,莫甚于天启年间,由于天启的放任,邪党与魏忠贤互相勾结,假天启狐假虎威,在东林党和邪党的党争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长。
笔者认为,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激烈、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激化等等,也都是明朝根基受到很大冲击的原因。
二是查证天启年间前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627年,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的最后一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之后第三年,杰出的农民领袖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很快成为名震一时的“闯王”,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都城北平,19日,李自成军队进入北平,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上。
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了。
”
表面上看,明王朝是在1644年才正式灭亡的,但是,这样一个帝国的覆灭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谓党争、内部腐化、后金崛起等也是关键的原因。
因此,把1627年,农民起义开始,作为明代统治出现断层的一个标志也是可信的。
所以,若是由1627年往上推九个世纪,诗仙李白的预言与历史事实两相校正,其误差范围竟只有惊人的7年,很是神奇。
页脚内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