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意见(全套)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8—2019学年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基本要求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纲领性文件,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内容七年级:完成部颁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全部内容。

八年级:完成部颁教材八年级上、下册全部内容。

九年级:完成部颁教材九年级上、下册全部内容。

三、教学规划(一)教学进度与检测范围1.七年级:(因部颁七上教材内容调整,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适当增加一(因部颁八上教材内容调整,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适当增加一2.八年级:3.九年级:(因部颁九年级教材内容变化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适当增(二)期末检测时间2018年秋期(上学期):2019年1月9日-1月11日。

2019年春期(下学期):2019年6月27日-6月28日。

1. 各学校教研(备课)组应组织学习、研读教学指导意见及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2. 适应部颁新教材使用和中考改革的需要,重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很好体现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七年级:(1)注意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进行时序梳理,结合地图,建立各政权的时空观念。

(2)解决学生读不懂文言文和图片材料、无法与材料体现的史实或观点进行对应的问题。

(3)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初步掌握历史解释的方法,初步具备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意识。

(4)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八年级:(1)指导学生按时序自主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习得从历史地图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进行阐释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提高解读历史材料、厘清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论证的能力。

(4)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努力,认识中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

【新课标】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46页)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9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意见(全套)

2019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意见(全套)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了帮助初中历史教师把握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促进各类学校顺利实施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过重负担,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重点参考部编本历史教科书,制定本《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的内容以《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部颁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为顺序,对每一课目的“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提出较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并围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给出了教学建议,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和命题检测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说明:这里所列的“学习要求”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本要求”系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要求;“发展要求”则属有条件的学生应努力达到的要求。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内容标准】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

2.通过对化石和文字史料的考证尝试,初步认知史学研究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门科学,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

(二)发展要求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有条件的学生,可参观或查阅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异同的比较,认识旧石器时代的特点。

【教学建议】根据《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学习中国远古居民的分布情况,学习用历史叙述的方法,表达地图中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信息;通过教材提供的化石等实物史料,指导学生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学习元谋人的特点、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利用教材文字内容学习北京人的发现和研究价值。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内容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半坡、河姆渡居民并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初中历史教案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案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案指导意见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时间、事件等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等方式交流学习经验。

二、教学内容安排:
1. 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什么是历史、历史的分类、历史的研究方法等内容。

2. 中国古代史、世界史概览,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世界历史的主要事件。

3. 重点介绍几个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如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秦始皇统一六国等。

4.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等互动活动,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投影仪、PPT等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 结合课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
1. 定期组织历史知识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评价学生在历史知识运用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反思:
1. 反思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共同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以上是初中历史教案指导意见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3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初中历史的课程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初中历史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目标,是设计和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一)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年龄特征,初中历史课程目标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课程目标对知识的要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上得到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和能力。

具体要求是: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以及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口头和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历史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形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二)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体验、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和巨大成就,探究人类发展进步历程的强烈愿望。

2.通过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把对历史的体验与感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人类过去的历史。

3.通过各种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综合、评价等。

4.在体验、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这四个阶段往往是交叉、重叠、反复进行的。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一、引言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符合一定的基本要求,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具备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

三、注重历史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情感体验,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厚重感。

八、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通过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最新)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最新)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一、专业素养与技能第1条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熟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态势,掌握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科等教育教学理论,随时更新教育观念。

第2条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熟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了解地方(重庆、綦江)史;知道中外历史研究前沿,不断更新历史专业知识。

第3条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参透课标、理解教材,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根据学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历史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与设计第4条吃透课标、解析教材。

熟习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历史课标要求与历史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教育方针的关系。

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和历史课标要求,认真研读历史教科书、教师用书、教材解读、历史地图册,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第5条准确制定教学方案。

了解教学班级学生年龄特征、班风学风、历史学习等学情,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评价;根据教学要求开发和利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编制教案、学案,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体现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学科素养和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教学内容充实、准确,难易适度,逻辑性强。

准确体现课标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

注意突出重点,有效突破难点。

注重史料实证,材料选取典型,信息量适当,符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问题启发性强,活动设计科学、必要。

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适当联系其他领域或学科知识。

第6条教学活动的准备。

据教学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做好历史剧、历史故事、历史讲座、历史辩论会、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的编辑、排练、场地布置等前期准备。

第7条指导课前预习。

201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201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2019春季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科教学计划中国历史(下册)中学任教班级教师姓名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一、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力推行历史新课程改革,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增强开拓创新精神和改革探索意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更好地完成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的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

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积累,死记硬背,缺乏科学的历史分析思维,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更无法达到以史为鉴的深度。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程,联系课堂内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中国历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统编八年级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教材,新教材融时代性、哲理性、科学性、条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对现代史有了全新的编排。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二〇一四至二〇一五学年度)为提升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落实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深化我市历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青州市教学研究室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历史学科的活力和魅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化我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二、指导意见(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课程观,激发历史教学的创新意识,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标准。

树立综合历史课程观,改变过去单纯知识本位的历史课程观。

历史课程应本着历史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唯物史观所强调的历史科学性原则,不故意歪曲历史,努力为学生呈现尽可能真实、全面的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课程内容选择应基于学生、历史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具有丰富生动的历史情节,能够让学生从中反思自我,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不能将历史教科书等同于历史课程内容,造成历史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

改进历史教学方式,努力形成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自我教学特色。

在教学中,强调课程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历史,构建起属于学生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改变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方式;借助丰富的历史事实、材料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发展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改变单一传授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

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应尽量避免三种倾向:第一,用单一的历史观理解历史,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被摧毁,变得简单、片面、机械和僵化;第二,将历史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任意裁剪,历史课程的教育意义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被根本取缔;第三,忽视学生对历史探究的需求,将历史学习过程简化为背诵历史结论的过程。

(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打造富有个性的高效课堂。

1.研究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处理好备课与上课的关系。

2024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意见

2024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意见

2024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意见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方式,使其能够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全面呈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

2.着重介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3.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历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生动直观地向学生传达历史知识和信息。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角色扮演法:将学生角色扮演为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情境,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统一评价标准: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清晰明确地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2.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答题、作业、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

3.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组织1.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统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控制。

2.制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并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如课件、教案、教辅书等,以便教师进行教学。

六、教师角色1.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起到教学的主导和组织者,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

2.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基本情况分析:㈠班级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虽然经过上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方法,但是,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新的学年马上就要开始了,回顾过去的一年,初中历史教学既有显著的提高,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为了在新学年里进一步把我市的初中历史教学推向更高的层次,按照青州教研室的部署,特制定了以下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一、坚持“育人为本”,优化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德育为先,在较高的层面上制定自己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上应分为三个层次,即整学年的总体目标、每个月的阶段目标、每周及每节课的分解目标,力求达到三种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杜绝教学过程的无计划性,保证整个学年教学、育人的连贯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科学性、思想想、全面性,应是德育、智育的内在有机统一,从而真正成为教学和评价的依据。

二、全面解读课标,优化教学内容随着2011版历史课标的正式使用,历史教学的内容发生了一些改变,这种改变既有课程内容上的改变,也有课程理念上的变化,因此,教师们要学会解读课标,分解目标,真正做到在课标下的历史课程内容重组。

1.整合课本知识。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们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合课本,真正做到历史知识的科学呈现。

不要简单的“以本为本”。

2.运用历史史料。

课本知识毕竟是经过人为加工的二手资料,缺乏直观性、全面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

教师应教会学生搜集、整理史料,让他们通过搜集的一手资料(相对学生而言)与课本上的历史观点相对照,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增加历史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不要简单的“以本为史”。

3.挖掘乡土素材。

相对于实物来讲,书本知识毕竟是呆滞的、死板的。

教师应尽可能利用相关的乡土素材,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历史的现实性,增加学生的直观历史感受。

不要简单的“以本授课”。

4.利用影视资料。

合理利用影视资料,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人物,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性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保证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据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更新课程理念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教学民主(学生主体)理念、多元评价理念、教即“导”的理念(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督促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开放的教学理念、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共进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同学的伙伴,“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

新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更新教材观念教师要更新教材观念,突破传统的“历史教材即历史知识仓库”的陈旧观念。

“教材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事实,它是位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媒介”。

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学中教师授课的素材,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

引导学生明确教科书只是一种工具或资料,而非学习目标和最终归属。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教教材,而是要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三、树立新课堂观1.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该新课程的设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探究式学习,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目标,激励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有效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我室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以新课程理念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引,对原有的历史、地理学科教学常规进行了修改,形成了历史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讨论稿,现下发给各校,请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一、校本教研与教学设计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优化,首先要从教学设计开始,这是教学通向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面对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带来的新理念,传统的教师个人行为的备课方式已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大力开展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为目的的校本教研活动,这是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保障。

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课程标准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各校历史与社会教研组和各年级备课组要经常性地开展课程标准的解读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主题发言人,确保课程标准的解读活动系统化、全程化。

通过校本教研式的课标解读,使每个历史与社会教师都清晰地了解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知道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把握各年级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

2、教材分析历史与社会教材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

2019年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山西省中考历史课程标准

2019年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山西省中考历史课程标准
板块三中国现代史
课标内容标准分解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一届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的作用。
讲述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组织观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体会“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深刻内涵。
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时间、目的、经过及影响,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法律性文件及影响。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知道《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制作表格、画时间轴等方法,梳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内容;比较中外近代化探索的不同点。
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黄埔军校的成立。
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过程及其主要成果。。
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背景和性质。
利用历史填充图,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主战场和主要战役。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及其特点;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影像、图片资料,知道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识读历史地图《南京条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查阅质量,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经过及其影响。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为了帮助初中历史教师把握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促进各类学校顺利实施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过重负担,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重点参考部编本历史教科书,制定本《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的内容以《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部颁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为顺序,对每一课目的“内容标准”逐条进行细化分解,提出较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并围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给出了教学建议,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和命题检测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说明:这里所列的“学习要求”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本要求”系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要求;“发展要求”则属有条件的学生应努力达到的要求。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内容标准】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

2.通过对化石和文字史料的考证尝试,初步认知史学研究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门科学,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

(二)发展要求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有条件的学生,可参观或查阅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异同的比较,认识旧石器时代的特点。

【教学建议】根据《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学习中国远古居民的分布情况,学习用历史叙述的方法,表达地图中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信息;通过教材提供的化石等实物史料,指导学生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学习元谋人的特点、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利用教材文字内容学习北京人的发现和研究价值。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内容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半坡、河姆渡居民并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通过实物史料和文字材料的对应关系,初步了解史实与史论的关系,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考古是研究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认识农耕社会的进步。

(二)发展要求尝试用学到的考古方法,分析良渚文化实物史料的价值。

【教学建议】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遗址的分布情况,能用历史叙述方法准确表述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利用教材提供的实物史料和复原图,结合其地理位置,对比学习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总结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第3课远古的传说【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炎黄联盟,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传说故事。

2.通过传说故事与考古材料的分析,学习从神话传说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理解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二)发展要求阅读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尝试提取历史信息。

【教学建议】结合地图学习教材涉及的部落、部落联盟的活动区域,形成时空观念。

利用教材文字和其他材料,了解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结合材料研读总结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了解尧舜禹的业绩,理解禅让制。

利用教材实物史料或其他材料理解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内容标准】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掌握西周分封制实施的原因、措施和意义。

2.通过夏商西周衰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发展要求学习夏商周的文明成就,感受奴隶制文明的进步性。

【教学建议】利用地图和时间轴,形成夏商西周更替的时空观念;利用教材文字,了解夏商国家机构的设置,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学习西周的分封制;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比较夏商西周暴政的特点,了解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初步理解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

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内容标准】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青铜器、甲骨文的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实物史料,了解青铜文明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二)发展要求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建议】利用教材图片资料,学习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青铜器的用途及功能,培养历史解释的方法;利用教材或其他材料,学习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史学价值,认识中华文明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特点。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内容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涵盖6、7、8课)【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了解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从经济、政治方面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探究齐桓公首霸的原因,认识诸侯争霸的利弊。

(二)发展要求收集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获取其背后的历史信息。

【教学建议】根据地图和时间轴,形成东周的时空观念;运用教材文字,学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认识到这是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源;利用教材和其他材料,学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原因和表现,重点理解分封制的瓦解;利用《春秋争霸形势图》和其他材料学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情况,分析其利弊;利用教材和其他材料分析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内容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战国七雄及其战争,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及影响。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参观都江堰,收集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教学建议】对比《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了解这一时期的变化;利用地图、战例材料,结合成语典故学习战国时期的典型战例,总结其特点;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学习商鞅变法,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解释都江堰工程结构的科学性,了解都江堰的作用。

第8课百家争鸣【内容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通过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文化成就,了解道家和儒家学派的主张。

2.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发展要求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一说其中的含义。

【教学建议】利用教材文字,学习老子思想及其政治主张,利用故事等形式加深理解;利用材料研读和孔子的其他言论,学习孔子的思想、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比较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学习“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争论的内容和作用;结合现实,感受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内容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 知道秦统一中国,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概念。

2.了解秦朝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二)发展要求搜集秦陵兵马俑的图片,举办主题展览。

【教学建议】利用教材和地图,学习秦的统一,建立时空观念;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理解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培养历史理解能力;结合其他材料分析秦朝这些措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内容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秦的暴政,初步认识秦朝灭亡的原因。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

(二)发展要求收集这一时期的成语典故。

【教学建议】通过教材和其他材料,了解秦的暴政;利用《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灭亡,探究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战争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以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为线索,讲述楚汉之争,利用教材内容,探究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内容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知道西汉建立。

2.了解汉初三位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文景之治,认识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发展要求查阅相关史料,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来源。

【教学建议】通过教材学习西汉的建立;通过教材和其他材料,探究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措施,理解文景之治及“以农为本”的政策。

通过秦汉统治政策及其结果的对比,认识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内容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背景、措施和影响,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发展要求查阅汉武帝的故事,了解其生平。

【教学建议】通过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理解汉武帝初期治理国家的基础和面临的困难局势;利用教材和其他材料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措施;对应武帝面临的困难探究这些措施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对比秦皇汉武的异同,学习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内容标准】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要求】(一)基本要求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的措施和作用,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培养学生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了解黄巾起义,认识人民群众的作用。

3.了解古今纪年的主要方法。

(二)发展要求进一步了解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

【教学建议】通过两汉的地图和时间轴,建立汉朝的时空观念,学习公元纪年的基本方法;通过教材和其他材料,了解光武帝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及影响;通过教材内容,理解东汉中期以后的政局特点和黄巾起义;利用教材图片解读东汉政局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内容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1.知道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感受张骞开放的意识和敢于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两汉对西域的管理,认识新疆自西汉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