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维度

合集下载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一、本文概述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文化差异分析框架。

该理论通过对大量IBM公司员工的跨文化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价值观的显著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也被称为霍夫斯泰德模型,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各地员工的问卷调查,分析并归纳出了四个核心的文化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阳刚与阴柔。

这些维度不仅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沟通方式,也为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上,霍夫斯泰德指出,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注重团队和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个人成就和集体责任的看法,以及在工作和社交中的行为表现。

权力距离维度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权威和等级制度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人们则更强调平等和参与。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权力观念,也塑造了组织中的决策方式和领导风格。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描述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遵循传统和规则,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和灵活,愿意尝试新事物和接受挑战。

阳刚与阴柔维度则关注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和性别平等观念。

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

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

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在社会学中,研究文化的模型和理论有很多种。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学派采用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和分析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文化的模型:1.文化维度理论:提出文化可以通过一系列维度来描述,最著名的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这个理论将文化划分为六个维度,包括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等。

2.文化系统理论:Clifford Geertz提出的文化系统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系统,人们通过符号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他强调文化是一种可解释的系统,需要通过深入的文化解读来理解。

3.文化演化理论:文化演化理论尝试解释文化是如何随时间演变和发展的。

理论中包含了文化传播、创新和适应等概念,强调文化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演化过程。

4.文化工具箱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同社会环境时,会从文化“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文化元素。

这一理论强调文化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5.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互动。

该理论强调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摩擦和冲突,但也认为这些冲突有助于文化的变革和演进。

6.全球化和文化流动性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流动性和混合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理论关注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交流和互动,以及跨文化之间的影响。

这些模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帮助社会学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变迁和影响。

不同的研究者和学派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论取向选择不同的模型来解释文化现象。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摘要]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赋予学校文化以意义,全面理解和建构学校文化系统,将有利于探察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建构理想的学校文化模式,创造适宜的学校组织氛围,同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维度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

伯顿·克拉克认为,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

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

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

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模型

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模型

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文化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文化有不同的界定;有人认为,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有人认为,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制度规则以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还有人认为,文化仅仅涉及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最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一切痕迹,与自然相对;较狭义的文化排除了物质形态,但包括制度;最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稳定不变的价值观,即文化的核心;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包含两种含义:一种与“文明”同义,是“对思想的提炼”,包括教育、艺术和文学;另一种含义来自社会学和人类学,指的是社会成员思维、感情和行为模式的概括,即“社会行为的不成文的规则”,侧重于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层面;后一种就是霍夫斯泰德在国家文化维度模型中采用的概念;为了同前一种文化概念加以区分,他把这种文化称为“心理程序”mental programs或者“心理软件”software of the mind;大至国家、社会,小至家庭、单位,每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都有一套共同的行为模式;作为个人,可能既是家长,又是企业员工,同时还是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们不可避免地遵循着不同层次的行为模式;霍夫斯泰德指出,这些不同的行为模式,对应的是文化的不同层次,包括:国家层次、种族层次、宗教层次、性别层次等;在跨文化管理中,霍夫斯泰德以国家为单位考察文化之间的异同;有论者提出批评,认为他忽视了同一个国家内可能存在差异非常大的文化,如美国的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其差异可能比欧美白人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要大;针对这些批评,霍夫斯泰德指出,“在文化差异的研究中应该慎用国籍变量;然而,它又常常是惟一可行的划分指标;……采用国籍作为标准可以说是权宜之计,因为获得不同国家的数据要比获得内部同质性社会的数据要容易得多;……只要有可能根据宗教、种族或语言群体来划分数据和结果,我们就应该这么做;”可以看出,霍夫斯泰德也认为,以国家作为文化的研究单位有所不足;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有所不足的层次上,也可以发现许多问题;霍夫斯泰德对国家文化的研究,采取的是社会学的分类法,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切入,仔细区分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异同;五个不同的维度是指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阴柔气质-阳刚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文化维度模型;权力距离维度权力距离指的是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员工是否敢于向经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下属认为上级的决策风格是专制式、家长式还是民主式下属更喜欢上级的哪一种决策风格通过让被调查人员回答上述问题,霍夫斯泰德计算出权力距离指数,据此确定一个国家中人们之间的依赖关系;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权力距离指数见表1本表只包括26个国家和地区,更详细的包括74个国家和地区的指数表,可查阅文化与组织第二版汉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后面的其他维度亦同;表1表明,多数亚洲国家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国家和南欧国家包括欧洲三大半岛上的国家及其旧有的殖民地国家的权力距离指数较高,与之相对,多数西欧国家的权力距离指数比较低;霍夫斯泰德认为,在权力距离指数比较高的国家,社会成员对不平等的接受程度更高,弱势群体倾向于依赖强势群体也有部分弱势群体出现反依赖现象,即常表现出过激的反抗行为;家庭中强调顺从,学校中主张尊重师长,老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老师掌握支配权,学生不能过于主动,谦虚是一种美德;在权力距离指数较低的国家,社会成员对不平等的容忍度很低,人们尊崇的价值观是独立,主张弱势群体应更多地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平等,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犹如朋友,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得到更多赞同,为了真理,鼓励学生同老师探讨甚至争论;在工作中,高权力距离指数国家的社会成员往往更容易接受等级制度,人们认为权力集中、严密监管、较大的收入差距都可以接受,并将管理者同下属之间的关系比作“父子”,管理者对下属严格要求的表面,套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在低权力距离指数的国家,社会成员往往认为个人在组织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高低,组织成员注重权力分散、自主决定,难以容忍组织内过大的收入差距;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讲求实效,往往带有较少的感情色彩;在政治生活中,高权力距离指数国家和地区往往比较贫困法国、新加坡、香港是例外,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往往使用暴力或强力,政治权力被少数社会精英垄断,难以实现政权的和平交接,无权者为了获得政权,往往采取革命或者政变的方式;人们注重掌握权力,而往往忽视维护公民的权利,政治权力难以得到有效制衡,腐败现象严重,国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较高;低权力距离指数国家一般都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建立起了比较稳定、完善的政治体系,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依靠的是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国家政局比较稳定,社会变革、政局更迭倾向于采取和平、渐进的方式;由于存在比较健全的反腐败机制,官员的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国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般较低;由此可见,高权力距离和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在家庭、学校、工作、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存在深刻分歧,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哪哪些变量同权力距离的高低有关霍夫斯泰德认为根源在于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历史上被大一统的专制帝国长期统治的国家,其权力距离指数普遍较高,例如拉丁语系国家和东亚国家;相比之下,在罗马时代,日耳曼语系英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等国家尚属于蛮族,不在罗马统治范围之内,部落领主各自为政,互不隶属;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造成现在权力距离低的历史渊源;除了历史根源之外,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霍夫斯泰德发现,权力距离指数同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纬度、人口规模和国家财富存在一定相关性;一般而言,地理纬度越低,权力距离指数往往越高;国家人口越多,权力距离指数越高;国家越富裕,权力距离指数越低;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可以预测不同国家权力距离指数58%的差异;然而,这三者同权力距离指数之间,仅仅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而非因果关系,“它们无法说明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也无法说明相关的两个因素是否是由同一原因而导致的结果”;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人员和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权力距离指数高的国家会不会趋向于降低呢霍夫斯泰德认为,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有国家的权力距离指数均有下降的可能,然而,“各国之间权力距离的差异依然保持稳定,没有人能够提供证据表明国家之间的权力距离差异在缩小”,高权力距离和低权力距离国家之间的差距反而有扩大的趋势;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维度个体主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在信奉个体主义的社会里,个体利益优先于群体利益,在个体利益得到有效维护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群体利益;相反,在集体主义社会里,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在任何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参加工作,必然存在某种动机,“对你来说,一份理想工作包括哪些最重要成分你不必考虑自己当前的工作是否具备这些因素”;在霍夫斯泰德的调查中,接受这一调查的员工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部分认为个人时间、自由和挑战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国家被认为是个体主义社会;另一部分认为培训机会、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运用自己的技能最重要,这样的国家被认为是集体主义社会;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个体主义指数见表2;表2表明,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得分都比较高,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的得分都比较低;将表1和表2结合起来,可以发现权力距离指数高的国家,个体主义指数往往比较低;反之,权力距离指数低的国家,个体主义指数往往比较高,权力距离指数同个体主义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霍夫斯泰德认为,在个体主义指数较高的国家,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人们在成年之后倾向于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亲戚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公私界限分明,直言不讳受到鼓励,对于过失,主要通过个人的羞耻心调节,是一种罪感文化;在个体主义指数较低的国家,孩子从小被灌输一种群体意识,个体以群体的存在为前提,群体给个人提供安全感,成年人则应积极回报群体,帮助群体中其他成员;群体中不同成员之间往往资源共享,公私界限比较模糊;在人际交往中,要求含蓄,顾及其他成员的面子,以维护群体的和谐,一旦出现过失,群体的其他成员都会觉得“丢面子”,是一种耻感文化;在学校中,个体主义社会的学生被要求积极主动,力争上游,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学习,文凭能够提高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集体主义社会则主张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回答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做事,文凭是跻身更高社会层级的敲门砖;在工作中,个体主义社会的员工流动率较高,雇用和晋升的依据是规则和员工本人的技能,员工与组织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都可以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解除契约,面对消费者,个体主义社会崇尚一视同仁;与之相对,集体主义社会的员工流动率很低,雇用和晋升要优先考虑“自己人”,晋升时,关系比技能要重要,员工与组织签订的契约往往是一纸空文,实际看重的是双方之间的道义关系,面对消费者时,往往存在“看人下菜”的现象;在政治生活方面,个体主义社会倾向于信奉自由主义,个人的自由优于社会的平等,人权要高于政权,为了维护人权,主张限制政权,崇尚自治,以防止政治权力过多干预私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个人而存在,社会不能假公共利益之名侵犯个人利益,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最终目标;集体主义社会对自由主义价值观往往心怀戒备,社会的平等优于个人自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往往倡导“舍小家,顾大家”;在集体主义社会中,政权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制约,统治集团往往打着国家、民族的旗号谋取私利,损害公民的人权,每个人是作为群体的一份子而存在的,群体的和谐发展往往成为终极目标;霍夫斯泰德认为,个体主义社会和集体主义社会在家庭、学校、工作和政治生活中表现出的种种分歧,源于历史上经济生活的不同类型;历史上狩猎、捕鱼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往往是同现代个体主义社会相对应;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到现代往往表现为集体主义社会;另外,霍夫斯泰德还发现国家财富和地理纬度同个体主义指数存在相关关系;国家财富可以解释不同国家71%的个体主义指数差异,地理纬度可以解释7%的差异;然而,上述“相关关系并不能说明两种现象之中到底哪一种是因哪一种是果”;可能有人会认为,个体主义更加有利于国家财富增长,然而,霍夫斯泰德收集的数据表明,个体主义指数同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正相关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个体主义指数国家的经济增长要慢于而不是快于低个体主义指数国家;”另外,霍夫斯泰德发现了一个反方向的相关关系,即国家财富的增长,有助于个体主义指数的提高;在未来发展趋势方面,霍夫斯泰德认为,“各国的文化在变动,但是它们是在共同变动,因此它们的相对位置并未改变,也没有理由能够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应该消失;”鉴于一定程度上国家财富增长导向个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导向国家财富增长,所以霍夫斯泰德倾向于优先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使目前的集体主义社会更加关注个人,向个体主义方向发展;阴柔气质-阳刚气质维度阴柔气质和阳刚气质的划分,源于社会性别角色的区别;在阴柔气质的社会,“男性和女性都被认为应该谦虚、温柔和关注生活质量”;在阳刚气质的社会,“男性被认为是果断的、坚韧的、重视物质成就的,女性被认为是谦虚的、温柔的、重视生活质量的”;阴柔气质社会的受调查者重视同他人的合作、同上司良好的工作关系、生活质量和工作保障等方面;阳刚气质社会的受调查者则重视工作收入、提升机会、挑战和领导赏识方面,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阳刚气质指数见表3;表3表明英语语系的国家、德国,亚洲的日本、中国大陆、菲律宾的阳刚气质指数比较高,而阳刚气质指数较低的国家包括北欧国家如荷兰、拉丁语系的国家、亚洲的韩国和伊朗、欧洲的法国和俄罗斯;霍夫斯泰德指出,在阳刚气质社会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往往有着较明确的分工,父亲果断、坚毅、雄心勃勃,负责处理外部事务,而母亲则温柔、细心,负责处理家务和感情问题;教育孩子时,往往要求男孩务必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遭遇他人的挑衅要勇于还击,退避被视为懦弱;对女孩则要求温柔善良,可以哭泣,但不能打架;在阴柔气质社会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没有明确的分工,双方都应该谦逊,注重人际关系,家务由双方共同负责,对男孩和女孩的要求也没有明显区别;在学校教育中,阳刚气质的社会对男女学生的要求不同,甚至学习的科目也有区别;学习过程中,强调竞争,重视成绩,学校鼓励孩子们表现自我,力争上游,往往格外重视竞技性体育运动,赋予优胜者重大荣誉;而阴柔气质的社会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在学习中不强调竞争,成绩达到中等即可,学校也不鼓励学生表现出过强的攻击性,竞技性体育活动属于个人兴趣范围;在消费行为中,阳刚气质的社会亦表现为男女有别,女性负责购买居家用品,而男性则往往负责买车,并且男性和女性对车的要求也不同,所以阳刚气质社会中的家庭,夫妻双方往往需要两辆车;而阴柔气质的社会中,这种男女有别的现象并不明显;在工作场所,阳刚气质社会中的男性一般不会从事观念中女性从事的工作,反之亦然;对男性而言,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对女性而言,工作则可有可无;因为女性较少担任高级管理职位,所以在管理决策中,往往凸显阳刚气质,更加强调独断和进取;阴柔气质社会的人们重视男女平等,工作类型没有明显的男女区别,工作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并非不可缺少;在组织高层中,女性的比例往往相对较大,决策更加强调共识和妥协;政治生活中,阳刚气质社会往往崇拜强者,社会达尔文主义拥有广阔市场,人们对于弱者,往往不是哀其不幸,而是怒其不争;政府用于社会救济方面的开支比例往往较低;在处理政治冲突、国际冲突时,往往采取挑衅或武力的方式;政治是男人的领域,女性难以进入高层;阴柔社会往往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大力援助贫困国家,所以在世界各国中,阴柔气质的北欧国家用于国际援助的资金在总财政预算中的比例最高;这种社会的成员在享有自由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公正和平等;对待国际冲突和政治分歧,往往主张采取妥协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在阴柔气质的国家,女性担任政治领导人的比例远远高于阳刚气质的国家;对于社会中性别角色的渊源,美国着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提出了着名的“文化决定论”;在玛格丽特·米德之前,弗洛伊德的学说占统治地位,这位着名的犹太心理学家认为“男性是人类先天的行为模式,而女性不过是被阉割了的男性;男女两性不同的心理发展过程取决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因此,文明社会的男女不同的人格特征也就同样具有了生物学上的普遍性;”1935年,玛格丽特·米德出版了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所谓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相反,它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应”;也就是说,文化对人格与行为模式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以米德的观点为基础,霍夫斯泰德指出,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的区别,源于宗教及生产方式的不同;如基督教创世纪中有关于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做成夏娃的记载,可以部分解释基督教国家的男女差别;另外,北欧国家和汉萨同盟国家的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致使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显然,宗教与生产方式同男女气质差异的关系,亦仅仅具有相关性,而没有因果性;对于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的发展趋势,霍夫斯泰德认为,二者的区别会长期存在,但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提高、工作自动化的流行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阳刚气质显示出向阴柔气质转变的倾向;然而,在贫困的阳刚气质国家,这种趋势并不存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不确定性规避是指,“某种文化中的成员在面对不确定的或未知的情况时感到威胁的程度;此外,这种感觉经常通过紧张感和对可预测性的需求对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定的需求表现出来;”通过对不同国家IBM员工询问如下问题:“你在工作中感到紧张或焦虑的频率有多高”是否不应该打破公司的规章制度,即使这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你认为你将继续为公司工作多久”霍夫斯泰德计算出了国家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见表4;表4表明,俄罗斯、德国、南欧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得分较高,而除日韩之外的其他亚洲国家、英语语系国家、北欧国家及其以前的殖民地得分较低;不确定性指数不同的国家,在如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差异;思想观念和家庭教育方面,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的成员倾向于认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威胁,故要采取一切措施加以消除;由于害怕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所以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往往存在普遍的焦虑情绪,且往往对异议分子采取严厉措施;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舒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转变为社会成员歇斯底里性的攻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政策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就是成功地将经济危机中德国人的焦虑情绪转化为了攻击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强不确定性规避表现为对肮脏与禁忌的严格规定、对生活细节的一丝不苟;反观弱不确定性规避社会,人们认为变化是生活的常态,应该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所以社会成员的焦虑水平普遍较低,进而对不同事物往往抱持好奇和宽容的态度;在家庭教育中,肮脏与禁忌的规定并不严格,家庭氛围比较放松和随意;在学校教育中,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的学生,往往喜欢按部就班,结构化学习,相信能够探寻到最终答案,老师则应该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能够对于学生的疑问给出唯一正确答案;在弱不确定性社会,学习方式比较随意,开放式学习受到多数人欢迎,人们相信真理不是唯一的,任何人都可能掌握真理,所以,老师不被要求掌握最终答案,即使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也不会伤及老师的尊严;在工作领域,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会关注组织的日常运营,决策时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崇尚精确和严密的组织体系;这种社会中的组织,犹如一台精密的机器,各部分之间严丝合缝,紧密配合,要求尽最大可能消除不确定性,以预定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因为组织对不确定性进行严密控制,基本不存在创新的空间,所以组织内出现企业家的可能性比较小,有创新才能的人往往不得不离开组织,另起炉灶;在弱不确定性规避社会,高层管理者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关注组织的战略,决策时往往更加相信直觉和个人经验;由于管理者对不确定性并不排斥,所以组织控制机制并不严密,彼得·德鲁克主张的目标管理能够得到推行,个人的主动性能够在这种组织中得到发挥,企业家更容易得到组织成员和管理者的支持,所以弱不确定性规避社会中,脱离组织去自主创业的人相对较少,创新多由现存组织做出;在政治领域,强不确定性规避社会崇尚秩序;法律繁杂,力求精确;政府在社会中处于较强势的地位,各部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由于力图克服不确定性,所以政府对公民尤其是青年人往往不放心,倾向于对其加以控制,以避免出现意外情况;作为另一方的公民,面对政府的严密控制,往往有两种反应,要么冷漠,要么逃避,不论哪种态度,都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由于政府的命令指挥链较长,所以容易产生封闭倾向,对民意的反应较迟钝,所以公民的抗议行为往往带有。

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用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理论。

它来源于著名跨国研究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成果,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文化维度模型,以此来解释全球范围内企业管理和组织行为的差异。

文化维度理论主要包括六个维度:1.权力距离–揭示不同社会中的权力分配不均情况。

高权力距离的社会接受权威和等级制度,低权力距离的社会更倾向于追求平等和民主。

2.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强调不同文化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态度。

个人主义倾向于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集体主义则重视集体利益和团体责任。

3.不确定性规避–反映了文化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适应方式。

不确定性规避高的文化更倾向于避免风险、注重安全感,而不确定性规避低的文化更能接受变化和风险。

4.男性性别角色 vs. 女性性别角色–揭示社会中对男性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男性性别角色强调竞争、成就、权力,女性性别角色则注重合作、友好与关怀。

5.长期导向 vs. 短期导向–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未来、过去和现在的时间观念。

长期导向强调耐力、节俭和坚守传统,短期导向则注重眼前利益和当下享乐。

6.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突显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模式。

个人控制的文化倾向于认为人应该控制环境,而环境控制的文化则认为人与环境应该和谐共生。

通过文化维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跨国企业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和融合当地文化,提高国际合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同时,这也为我们个人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不同文化维度间的交织与碰撞,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长卷,也引领着不断发展变迁的世界脉动。

文化维度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与沟通,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希望未来,文化维度理论能够继续深入挖掘,为我们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启示,促进世界更好地共融共生。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这一理论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霍夫斯泰德及其文化维度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逐一解析其五个核心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详细解读,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还将探讨霍夫斯泰德理论的应用领域,如跨文化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将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全球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间差异的重要框架。

该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基于他在IBM公司的跨文化研究。

霍夫斯泰德通过对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尽管文化表达形式多样,但在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上,不同文化间存在显著的共性和差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核心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

这些维度不仅反映了文化内部的深层结构,也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组织。

权力距离维度指的是一个社会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在某些文化中,如东南亚国家,权力距离较大,人们普遍接受并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而在北欧等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小,个体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则揭示了文化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美国,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视为至关重要,个体倾向于追求自我实现;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中国,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体往往为了集体的和谐而牺牲自我。

文化的概念和维度

文化的概念和维度

文化的概念和维度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文化是人们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价值观、信仰体系、行为规范、社交习惯、艺术创作、语言文字等,代表了一个社群的特定认知、情感、行为和符号系统。

文化存在于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包括民族、地域、家庭、职业、性别、宗教等等。

维度是对文化进行理解和分类的一种手段,通过分析文化的维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文化的概念和维度。

一、文化的概念1. 文化是一种意义体系:文化不仅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道德准则,还包括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给予事物的意义和理解事物的方式。

这种意义体系是通过言语、符号和象征系统来传递和表达的。

2. 文化是一种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秩序:文化是人们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社会共同体,是社区、团体和民族等社会群体的标志。

它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

3. 文化是个体和社会的动态互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共同体的特征,也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接受和参与到文化中,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创造来影响和改变文化。

二、文化的维度1. 表面文化与深层文化:表面文化是人们日常行为和外在物质方面的文化表现,包括服饰、建筑、美食等。

而深层文化是人们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内在方面的文化表现。

2. 个人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个体利益的追求,而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群体的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和个人对社群的责任和奉献。

3. 高度和低度的不确定性规避:高度的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强调规则、安全、稳定和可预测性,倾向于避免不确定的情况和冒险。

低度的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则更加容忍不确定性,鼓励灵活性、变化和创新。

4. 非异和异动导向:非异动导向文化强调对传统、稳定和保守的价值,重视过去的经验和权威。

异动导向文化则更加注重创新、变化和未来的可能性,鼓励冒险、探索和发展。

波登的文化维度理论

波登的文化维度理论

波登的文化维度理论
一、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是分析文化差异的重要理论。

1980年,霍夫斯泰德在对53个国家的11.6万名IBM员工工作价值的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个文化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柔性(男性度与女性度)。

1987年,彭迈克针对亚洲文化研究,又补充了第五个维度,即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形成了五维度的文化理论框架。

二、从《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培养目的上的差异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注重学习成绩。

美国家长强调孩子的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成为性格完整、生活独立的社会个体。

《家有儿女》中的刘星和《摩登家庭》中的Luke都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在前者家庭中,父母非常头疼孩子不太优秀的学习成绩;而后者的父母则更多的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和创造。

2.父母和孩子相处模式的差异
在中国,家长具有极强的权威;美国家长则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

在《摩登家庭》中:Phil会和儿子一起探索地下室;Jay和继子一起装电扇;Gloria会和女孩子们一起逛街。

Luke在形容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时也说到了:“We are friends.”
3.培养方式上的差异
培养目的上的差别使两国在培养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家长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高。

《家有儿女》
中:家长会后,刘梅迫不及待地询问夏东海关于老师对刘星成绩的看法,夏则巧妙地隐瞒了真相。

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家长对孩子成绩的重视度。

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孩子适合做就做什么,家长可以平等的和孩子沟通。

文化维度的测算方法包括

文化维度的测算方法包括

文化维度的测算方法包括
文化维度的测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该理论基于对不同国家数据的调研分析,将文化分为五个维度: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和短期与长期思维。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对各个维度的态度和偏好,进而计算其文化差异。

2.格雷厄姆文化维度理论(Graham’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该理论基于对大量文化特征进行调研和统计分析,提出了六个文化维度:权利与责任、个人主义与社会团结、自由与秩序、现实与幻想、时间的观念和隐私与公共。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来评估文化差异。

3.特里安文化价值观理论(Trompenaar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该理论基于跨国公司的管理咨询经验,提出了七个文化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大胆与谨慎、遵从与个人权利、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大范围承诺和短期关注、内外控制。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法来测算文化差异。

4.斯瓦舍文化维度理论(Schwartz's Cultural Value Dimensions Theory):该理论基于对全球多个国家调查数据的研究,提出了七个文化维度:权力与顺从、个人主义与亲和、自由与约束、不确定性规避、成就与谦逊、利他主义与利己主
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来评估文化差异。

这些测算方法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可以帮助研究者和跨国组织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征与差异。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性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文化差异性研究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国际商业、教育、政治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和分析文化差异性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化与发展。

本文将首先介绍文化维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阐述其在文化差异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文章将分析几个关键的文化维度,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等,并探讨这些维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文化差异性在国际交流、商业活动、教育等领域中的实际影响,以及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我们也希望这一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兴趣,推动该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维度理论概述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通过对不同文化在特定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剖析,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多样性。

该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并经过后续的研究和补充,逐渐形成了涵盖多个维度的理论体系。

霍夫斯泰德最初在他的研究中识别了四个核心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

这些维度基于对大量国际企业员工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倾向于鼓励独立思考和行动;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重视群体和谐与共同目标,个体通常需要在集体利益下行动。

权力距离维度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等级和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

最新-中国文化研究两种维度反思——兼评孙士聪的文化

最新-中国文化研究两种维度反思——兼评孙士聪的文化

中国文化研究两种维度反思——兼评孙士聪的文化研究“及物性”命题中国文化研究两种维度反思——兼评孙士聪的文化研究及物性命题作者方国武刘玉梅内容摘要政治和审美是中国文化研究两种主要维度,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及物性。

政治维度体现了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社会参与性,最终导致向文化政治的转变;审美维度的文化研究构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中国图景,由诗意文化转向物质文化。

两种维度的文化研究显示了中国文艺学研究者重建学科品格的愿望。

关键词文化研究政治审美及物性文化政治作者1方国武,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博士后;2刘玉梅,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博士生。

合肥230036《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3期刊登孙士聪的文章,提出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及物性命题。

该文提出,文化研究的及物性应植根于具体的文化实践,面向实际存在的文化现象,其研究范式应着重分析文化背后的社会土壤,而这必然要求及物的文化研究重回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及其处身其中的社会具体性,保持社会学的关注。

孙文关于文化研究的及物性论述,强调了对现实文化的解读和阐释,保持了文化研究鲜活的生命力,是很有意义的命题。

但这也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这种及物维度是否真的能成为文化研究的价值根本?文化研究在保持对社会关注的同时,能否一味停留在及物层面?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维度——政治维度与审美维度的批判性反思,对中国文化研究及物性范式做进一步考察,进而从文艺学学科层面揭示两种研究维度背后的学科企图。

政治维度和审美维度文化政治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将政治维度作为中国文化批评的主要价值立场,是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社会生活状态发生转型。

如何面对风起云涌的大众文化,文化研究者首先对其存在的合法性作出价值判断。

文化研究者更多从政治角度对其做正面评判,如果我们不否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性,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世俗文化,具有正面的历史意义,在客观上具有消解一元的意识形态与一元的文化专制主义,推进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进程的积极历史意义。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该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应用。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其提出的四个主要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

接着,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些维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探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和局限性,以及未来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学会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这一理论,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融合。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详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广泛被接受和应用的跨文化理论框架,它提供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工具。

该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他通过对IBM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员工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了四个主要的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是强调个人目标还是集体目标。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被高度重视,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和谐、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则占据中心地位。

这一维度对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至关重要。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等级和权力分配的态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通常接受并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这一维度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领导风格、决策方式和权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描述了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程度。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性;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创新和冒险。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也称为霍夫斯泰德文化比较理论,是由荷兰文化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在全球范围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五个文化维度。

这些维度被认为是影响社会行为和文化价值的关键因素。

这种理论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工具。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个维度涉及到人们对自我和亲密关系的认知。

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们注重自我实现、自我重视并独立性强,他们更愿意为个人目标而奋斗,并在个人方面取得成功。

而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更注重与他人保持联系和协作,重视团队工作和集体的利益,追求集体成功和认可。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这个维度涉及社会上的权力关系和权力分配的方式。

在高权力距离的社会中,人们认为权力和地位决定了社会上的阶层划分,他们更容易接受权威和显示威力的行为,保持一种父权制度。

而在低权力距离的社会中,人们更看重平等和自由。

尽管还有阶层的存在,但是这种差别往往被忽略或减少。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回避这个维度涉及到对于不确定性、风险和未来的态度。

在高不确定性回避的社会中,人们不喜欢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更倾向于有保障的事情和稳定的工作。

而在低不确定性回避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接受挑战和冒险,追求新的体验和机会,也更乐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第四维度:男性化与女性化这个维度涉及到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角色分工和价值的不同。

在男性化的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明确,男性更看重竞争力和个人成就,相对于女性是更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女性化的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相对平等,他们都强调合作和社会关系的价值。

第五维度: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这个维度涉及到社会上对于未来计划的关注程度。

在短期利益导向的社会中,人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快速的成功,注重以目前的需求为导向。

而在长期利益导向的社会中,人们更偏向于为未来做规划。

他们普遍注重长期计划和目标,更为耐心和有强烈的自我控制力。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日益重视地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研究,以及文化社会学等国际文化对文化的影响。

其中,文化维度理论是最突出的意义,它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主要是由德国地理学家霍夫斯特德(Geoffrey Hofstede)提出的。

本文旨在探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且全面讨论其内涵和外延,以便更好的理解世界的文化异同,更好的认识文化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霍夫斯特德(Geoffrey Hofstede)是一位光辉的文化结构学家,他从1975年开始研究文化维度,开创了现代文化结构学的蓝图。

他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社会规范,它提供了社会的观点和期望”,并且认为“文化不仅受管理者的支配,也受到个体的影响”。

在他的研究中,他发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维度”,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力。

在他的文化维度理论中,他共定义了6个文化维度,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强烈政治观念-非政治观念(Strong Political Ideologies-Weak Political Ideologies)、高-低距离(High-Low Distance)、大势所趋-小概率(Predictability-Unpredictability)、高-低劳动强度(High-Low Labor Intensity)、社会性-孤立性(Sociality-Isolationism)。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就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而言,“个人主义文化”更关注促进个人发展和独立性,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注重和谐、融入社会以及传统观念。

此外,这两个文化维度还有相应的行为和价值系统,“个人主义文化”更重视做出独立决定,激发个人责任,重视个人成就和努力;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看重个人的团体归属,强调构建团队合作,并将团体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

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下人们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能将一群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通过研究,他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六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

1、权力距离,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

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欧美人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

而亚洲国家由于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

2、不确定性的规避,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

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激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

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章制度少,在哲学、宗教方面他们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

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关系可以给人们持续的保护,而个人则必须对族群绝对忠诚。

4、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职能的界定。

男性度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则说明该社会的女性气质突出。

5、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维度指的是某一文化中的成员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

这一维度显示有道德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追求的,而不需要任何宗教来证明其合理性。

长期取向指数与各国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关系。

20世纪后期东亚经济突飞猛进,学者们认为长期取向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文化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个体被视为独立、自主的,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而在 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强调群体利益、和谐和合作,强调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 系,以及与他人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权力距离指的是文化中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权 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等级森严,人们对于不平等和权威的容忍度较高。 而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权力较为分散,社会等级较为平等,人们对于不平等 和权威的容忍度较低。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指一个文化中,人们对于个人和集体利益优先的取向。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 注重集体利益和共同目标。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文化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接受程度。在不 确定性规避较高的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安全和稳定,而在不确定性规避较低的文 化中,人们则更愿意冒险和追求创新。
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是基于他对文化差异的长期研究得出的。他认为,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在共享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些文化特征可以通过价值维度来描述和测量。
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不确定性避免 (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不确定性避免指的是文化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在不确定性避免 程度高的文化中,人们对于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到不安和不安全,寻求稳定和安全 的环境。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文化的环境中,人们能够容忍不确定性,对 风险和变化更为开放和适应。

文化维度名词解释

文化维度名词解释

文化维度名词解释文化维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研究工具,用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基本原则。

本文将阐述一些文化维度名词解释,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通常是由大众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表现形式,可以以文学、电影、流行歌曲等形式出现。

大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一个文化提供普遍的价值观、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而影响着文化的演变。

其次是官僚文化。

官僚文化指的是在一个组织中,按照官僚程序来进行工作的文化。

它更多地强调了遵照规定和规章制度,更倾向于程序性的行为,并更加看重行政的层次。

另外,还有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指一个文化中的宗教结构,以及它指定的宗教价值观和信仰。

一个文化的宗教文化决定了它对神或宗教实体的看法和表现方式,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有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是指在一个文化中拥有和传播知识的文化。

它主要涉及科学知识、文化知识、技术知识、意识形态等,是一个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最后,还有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是指媒体的它的技术、产品和行为对一个文化的影响,媒体可以通过视觉、声音和言语等手段传播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观念。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以上就是文化维度名词解释,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加深对文化内涵、结构和特征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和发展。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都是我们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共同探索文化的精髓,进而丰富文化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研究维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文化研究维度
荷兰霍夫斯泰德
权利距离,其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之不平等的问题,在等级制度中,上司B与下属S之间的权利距离是指B能决定S之行为的程度与S能决定B之行为的程度的差异,通过权利距离指数来衡量。

不确定性避免,指一个民族对所生存的社会感到有无把握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情景威胁时,试图以技术的、法律的、宗教的方式来避免不确定性局面的发生。

个人导向性/集体导向性
阳刚性/阴柔性
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这也是被邦德称为传统儒家伦理的新维度,被霍氏借用。

加拿大莱恩与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臣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宰自然)
人的时间导向(面向过去、面向现在、面向未来)
管理人性观(可改变的性恶论、不可改变的性善论几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或混合性)
人的活动导向(自在、自制与自控、自为)
人际关系导向(等级型、群体型、个人型)
对空间的态度(私有型、混合型、公有型)
进入异文化前,应当按下列程序做好四件事:
清楚自己文化的特点
归纳整理好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另一文化的所有情况和资料
对两种文化中的主导性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比较
注重价值观的类别,并从这些差别出发,预计那些可能出现管理问题的领域,并预先准备好几套应付这些问题的备选对策。

荷兰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系统
通用主义/特定主义(通用主义认为好的管理模式可以界定,适用于世界各地,特定主义强调某种特定情景的独特性)
个人导向性/集体导向性
中立性/感情性(中立性倡导谨慎、不动声色,感情性倡导袒露、性情率直、爱憎分明)
具体性/扩散性(具体性将感情和工作截然分开,扩散性认为工作为其他生活层面互为表里,互有联系,不可能也不宜划分开)
成就导向/因袭导向(任何文化都会给其中一些人以高于别人的地位,在企业中这属于功能性。

成就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每人成就大小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关照,因袭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年龄、社会阶级的尊卑、性别、学历等条件因袭地位,与现有成就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