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从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意与写实之别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安徽文学ANHUIWENXUE安徽文学2014年8期总第373期摘要: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作为人类艺术领域中两颗璀璨的宝石,一直传承至今,除了其艺术本身的魅力以外,其身后的文化支撑也同样渲染着它的魅力。
本文将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分析同为风景画题材,为何两者的艺术表现形式却不相同,但却同样让这一艺术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意西方风景画写实文化成因思维方式差异一、引言“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此言出自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成就没有精确的评判标准,不可能对两种艺术进行优劣评判,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心怀感恩之心去体味这两种艺术背后的文化以及它反映出的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中西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作为平行的两种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没有让人们迷茫也没有让人们去抨击它,而是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美以及美背后的故事。
二、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写意性,写意性不仅仅是山水画的特点也是整个中国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
何谓写意,写意就是不拘泥于对客观事物外在形态的真实再现,而偏重于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除了自然事物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作者的情感,或者一些哲理性的思考。
但是这些情感和哲理的表达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建立在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之上,否则作品就是无本之源,让人不知所云。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会在一幅作品上作诗一首,以写出作者做此幅画的背景,作者的所思所想,让观者能更清楚地读懂画的意思。
中国山水画的写意性扩大了画的范围,提升了画的高度,让每一幅画都拥有了灵魂。
西方的风景画最先源于宗教人物画,根据西方基督教的教义,西方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所以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画家们要到大自然中去真实地感受自然、观察自然、分析自然,然后用丰富的色彩调和出最接近自然的色彩,以及运用微妙的光感来真实地再现风景,他们追求的是尽最大可能地接近自然以及真实地再现自然,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描摹自然,甚至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以达到真实的效果。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
用不同的视点观察物象,然后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物象共绘一画。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即立足一点,描写物象,讲究“写形象真”。
(2)写意与写实中国画:追求以貌取神,以抽象之美表达其意。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以具象美表达构象。
(3)“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中国绘画:是用尖锥毛笔通过“平、留、圆、重、变”等笔法筑成“点线结构”。
通过点线“模拟”外界事物,表达“面”的时候,逸笔草草,求得形似。
西方绘画:是用扁平的“刷子”结构成一种“块面组合”形式,这种“块面结合”的技法善于表现物象的“质量感”和“体积感”。
(4)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特别讲究用墨、用水。
通过用水使墨有浓淡之分,要求有凸凹之形,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用“墨分五色”来暗示色彩。
西方绘画:画家用“感觉到的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
往往选择特定的色调或强烈的对比色彩去构成油画的主题和意境。
(5)光影与透视中国绘画:由于“点线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块面”的“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善于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能十分“象真”地表达物象,用光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追求“环境”和“透视”效果。
(6)构图中国绘画:在构图布局上要求空灵和单纯,讲究意境和情调,画面要气韵生动;在造型上多以偏侧、仰视和俯视下笔,使画中物象显出主次、虚实的分别,多留白。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全部绘图着色,用不同色彩表达、烘托主题。
一幅西方油画,在完成后,无法再添笔加彩。
(7)诗、书、画、印与签名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印画同辉,几种艺术在同—画面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西方绘画:完成后,画家仅在画面—角签名和注明日期。
这种签名和日期不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从古至今,中西文化在绘画艺术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两者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中西绘画在视觉艺术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就中西绘画的差异进行一番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西绘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要理解中西绘画的差异,就必须先了解中西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在中国,绘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追求雅致和内涵。
而西方绘画的发展则更加强调透视、光影和写实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构图、色彩和结构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这种不同的发展历程导致了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审美取向和艺术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绘画差异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中国绘画注重“写意”,强调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神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画风。
而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表现,追求写实和细致的效果,这在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绘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绘画强调画家的个人情感和意志,追求作品的气韵生动和意蕴悠远;而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对象的客观表现和细节的准确描绘。
这种不同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导致中西绘画在画风和艺术格调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绘画的差异还体现在题材和题材处理上。
中国绘画注重山水、花鸟和人物等传统题材,强调意境和气韵的表达,追求形神兼备的效果。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则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包括宗教题材、历史题材、风景题材等,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中国绘画注重对自然和人物的内心感悟,强调情感的抒发和心灵的交融;而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表现,强调对对象的客观记录和分析。
这种不同的题材和题材处理方式导致中西绘画在表现内容和意义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绘画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的差异。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和“境界”,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和内在的意蕴,注重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内涵;而西方绘画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审美形式的完美体现。
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优秀课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 是宇宙的本原,但这本原又“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是无法为感官所把握的。对这样一个 无始无终、无所不在的感知对象,人们只有通过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的静观过程才能加以观 照。
►故在老庄看来,包括艺术美在内的任何事物只有 还纯返朴,才能回归于道,从而获得永恒。艺术 美也只能以无法限定的形式加以表现。
1. 宁静淡泊的闲情逸致
►1)“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的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所谓“ 中和”,就是适中和谐。它强调对立面的朴素的和 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 观、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强调按照一定的文化法 则把多样或相反的因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C. 建筑
►中国建筑中的宫廷、宗教建筑为实现其现实功能
和精神功能而呈现出较为统一的高达森严的审美 特征,而园林艺术则全力追求着前者所无暇顾及 的意与境谐的交融转换。
►作为园林艺术代表的苏州园林,无处不体现出对
自然情趣的追求。
►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其本身,而在于
引导居游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对空 间美的感受。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浪漫 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 不论风格如何演变,模 仿自然、坚持以反映客 观为尺度的真实感的原 则始终不曾放弃。
►总而言之,西方艺术受西方宇宙意识制约和外向 型美学致思的引导,总体上选择了科学化的道路, 并呈现出渗透着一定主体色彩的忠实自然的风格。
►其艺术的进步往往离不开科学进展,如透视学、 解剖学、光学等,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更新。这一 点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文科学的进展和 艺术家的悟“道”的深入程度大相径庭。
二、中和婉约与激情奔放
►从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看,中国艺术在儒家倡 导“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 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 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
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
B.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从这个观点来看,人的心灵是与宇宙精神同存同化的,没 有独立于宇宙之外的人的主体,也没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宇 宙世界,当观照者达到坐忘的虚静之境时,便可感到宇宙 的真实存在的一切。 由于对宇宙自然理解的主体化,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目中根 本没有客观自然这个概念,即便是在用直观形象表达情感 的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领域,也根本不可能是感官捕 捉到的客观世界的规则再现,而是一个为意念重新构造出 来的表象世界。
● 几乎整个社会都偏重艺术的教化功能,强调艺 术的效果归根到底是使用价值,强调审美部分 也只有放置在实用价值之中才能产生效能,这 种审美意识把人们对艺术的兴趣更多的引向某 种意义的挖掘上,同时也就相对忽视或放弃了 对形式因素所具有的特殊审美价值的探讨。
2.灵肉冲突的生命体验
“天人相分”“以苦为乐”自我否定,这些 文化精神表现在西方艺术中便是人对物的驾 驭、表现和批评,物对人的反证、刺激与诱 惑。这也就决定了西方艺术呈现出激扬奔放 的总体风格和快速变化的节奏,表现为艺术 家灵肉冲突的生命体验。
二、中和婉约与激情奔放
从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看,中国艺术在儒家倡 导“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 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 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 西方艺术则崇尚刚性之美,倡导英雄主义与悲剧 精神,在艺术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 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
1. 宁静淡泊的闲情逸致
2)不仅“中和”意识,“天人合一”思想、 艺术教化功能的制约也使中国艺术总体上呈 现“婉约”的风格。 ● 对宇宙自然理解的主体化,使中国艺术家大 脑中根本没有客观自然这概念,即使是用直 观形象来表达情感的绘画,所表现的也只是 为人重新构造出来的表象世界,这种表象世 界,全凭欣赏者去慢慢体味,无法表现得直 露激烈。
写意与写实:中西方艺术有何不同?
写意与写实:中西方艺术有何不同?欧洲的山和城堡,怎么看都像一幅油画,厚重、精细、气势磅礴;中国江南的水和亭阁,怎么看都像一幅水墨画,飘逸、潇洒、似梦似幻。
中国和西方在绘画、音乐、建筑、园林、戏剧、诗歌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写意与写实、含蓄与直露、曲线与直线之别。
西方的油画强调空间体积和光影色彩,讲究透视法、解剖学,讲究立体感,重写实,像真的一样,可以走进去,突出的是理性精神。
中国水墨画注重线条,主张“以形写神”,重写意,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心境。
顾恺之画人物“三年不点睛”,人的全部神态全在人的眼睛之中。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说的是曹仲达画的衣服就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流畅,吴道子画的飘带就像风在吹动一样飘逸。
西方的绘画有雕塑化的倾向,刻画的人物形象,有些像古希腊雕塑,默不作声,但内心感觉很震撼。
中国画有音乐化的倾向,线条、工笔像音乐一样连贯,婉转悠扬,泼墨相当于音乐里的锣鼓来渲染气氛。
画上配上题诗、印章点缀,像音乐里的伴奏。
欣赏中国画要以一种欣赏音乐的心情去看,你才能品评出其中的味道。
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就如同身临其境,你从一点游到另一点,没有统一的焦点。
不能用西方那种照相式的方法来欣赏。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曲《高山流水》,旋律古朴、典雅、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委婉;体现出阴柔美。
一曲《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西方音乐像建筑,结构精致、华丽和精巧,欣赏西方音乐要从建筑的眼光去欣赏,所谓“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西方建筑多采用石材结构,教堂、皇宫、神殿,强调永恒。
西方建筑多拱形,对称、规矩。
西方哥特式建筑,垂直指向天穹,给人心灵的震撼,有超越尘世之感。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是砖木结构,皇宫、庙宇、民居,讲究的都是与自然的和谐。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西绘画的差异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包括艺术风格、创作理念、艺术表现手法等等。
这篇文章将从绘画作品中解读这些差异。
首先,在艺术风格上,中西绘画有很明显的区别。
西方绘画的风格强调个性、现实主
义和表现力,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文化内涵和抒情。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
画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作品往往具有逼真的质感和细腻的色彩层次。
而中国水墨
画则通过简约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出深远的文化内涵,作品更注重表达情感和精神世界。
其次,在创作理念上,中西绘画也存在不同。
西方绘画更注重表现外在的世界,强调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以此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和意义。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表现内
在的精神世界,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和气质,以此来传递文化价值和审美理念。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往往描绘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强调人类的信仰和文
化传承。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表现自然和人物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强调表现审美情趣和人
生哲学。
最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西绘画也存在很大不同。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性,强调对
事物的准确把握和表达,其画风更为细致精细。
而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和氛围,强调画家的
意境感受和创造力,其画风更为简约和抒情。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作品注重透视和
光影的表现,画家通过细致的描绘来营造出逼真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而中国山水画则注
重氛围和情境的表现,画家通过简单的画风和擅长的构图来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艺术家的
思考。
西方绘画的写实和中国绘画的写意
二、产生的原因
者情感的活动,是画家心中的感受之境。 意点定,略施丹粉,而神趣自足,亦犹写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过程来看,中、西 因此,明暗光影、色彩变化等都较少考 山水取意到。”[3]李成的山水画,被称为
方艺术家尽管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的结合, 虑,而是借助于灵活飞动的线条,挥洒自 “古今第一”,他画山水是为了吐胸中之
且是一个美学原则。“写”是艺术家借助 于含有水墨的毛笔将其观照外物得来的 印象和内在的感受,情愫,自由地,有弹 性有节奏地倾注于绢素, “使万象得以在 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5]
文人画创造性地运用“写”的原则, 实际上又将苏轼“笔减意足”,徐熙的“形 完意足“推向极致。“写意”也作为中国 绘画的一个最高的美学原则,被后来画 家所遵循,“写意”精神也作为一个最高
生了南北两种画体和风格。
看成是比例与和谐,艺术家对人体的各 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倪云林的“逸
宋代中国画走向全面成熟,名家辈 个组成部分,骨骼、肌肉、须发都刻画细 笔草草,不求形似”几乎成了国画的标志
出,风格多样,技法多变。到了北宋末期, 致、高度真实,而且统一在整体形式之 性口号。“写意”传达的是画家的某种情
苦心理,对现实生活悲观失望的情绪和 强烈的个人主义,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 们精神生活的写照。
与西方绘画的画种、画法不同,中国 绘画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 时代绘画,若从原始彩陶算起也有七、八 千年的历史了。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起一直延续至 今,从没间断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在奴隶制 时代,绘画还没独立出来,只是工艺母体 的装饰。战国时期开始独立发展,长沙楚 墓出土的帛画,已经具备了中国画基本 特征:以线条造型为主,富有哲理,带有 装饰效果。秦汉时期,绘画有较大发展, 宫廷墓室壁画,汉画像石、砖,肖像画大 量涌现。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艺进 入自觉的时代,绘画发展势头凶猛,绘画 理论超前成熟。“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 论,山水画“畅神论”等美学主张影响深 远。此间产生了最早的专职画家,山水、 人物、花鸟三大画科开始独立发展。随着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表现方 法和绘画样式,为中国绘画注入新的生 机。至隋唐,三大画科都产生了成就辉煌 的名家,人物画达到了高峰。如:阎立本、
西方绘画的写实和中国绘画的写意
文明,这两种文明决定了西方绘画的审 家具有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绘 足矣”,这是对写意传神的最好说明。
美理想与价值取向上崇拜形式、崇尚理 画观是自我与自然的两忘,舍弃理性强
宋元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写
性。基于崇尚形式、崇尚理性的哲学、美 调感性,求悟道于笔墨、技巧和形象之 意”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北宋文坛领袖
的抒发和表现。
艺术时间更长,而且某些主要画种如油 便恰恰达到了很圆满、很完美的地步。”[2]
五代在继承了唐代的传统绘画上, 画仍蕴含着古典主义传统。
正是基于以上思想,中国绘画区别
同时在表现题材和技法上又有新的突破。
西方绘画更强调刻画审美客体在自 于西方绘画的最突出表现在于,它的不
人物画更贴近生活,山水画和花鸟画产 然中的具体形象,比如在人物画中,把美 求形似的意象性写意形式。苏东坡的“论
了艺术意境的理论。这是由其社会历史
中国绘画的形成发展深受儒、释、道 而写之笔下”,在画法上用墨精绝,惜墨
条件和民族传统意识决定的。
三教的影响;以儒家为代表的强调社会 如金,意在取自然景物之神。米芾创山水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文明和基督教 关怀和道德义务的思想,这些思想使画 以水墨点染之法,自称“树木取细,意似
艺术形式被画家普遍采用。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不同, 我国的文人画,更重视写意,鄙薄宫廷味
明、清是文人画全面繁荣时期,民间 中国绘画不注重写实的逼真性,强调一 和“匠气”。“写意”从笔墨运用上是重简
艺术向市民阶层转化,花鸟画大发展,人 种主观的意象特征,并进而获得自我娱 不重繁,从表现对象的要求上主要是取
图1 苏州年画 一团和气
以未采用艺术价值较高的早期珍贵古版 年画,是因为这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版 本更具有民间艺术的特色,更具有乡土 气息。该图整体为圆形,一个胖墩墩笑呵 呵的慈祥老人(有说为面相老到的童子) 盘腿而坐,头梳双髻,面容和善,衣着华 丽富贵,双手持一展开的长卷,上写“壹 团和气”。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写实与写意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石涛山水作品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自然万物的根源和制造者,上帝虽然不创造艺术品,但它创造的自然产品,却可以为艺术家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若干范例,准备好各种要素,而艺术家不能创造自然产品,他要创造艺术作品即人工产品,就必须以上帝创造的自然产品为范例,模仿上帝创造的活动方式.他说:“艺术的过程必须模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模仿自然的产品.学生进行学习,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需要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必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西方文论选上卷.可见,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反映自然和客观现实,而是要求自然的模仿与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他以神学改造亚里斯多德“艺术模仿说”的结果.总之,基督教神学美学家,主张艺术反映真实,反映自然,但他们的真实观来自上帝,是由上帝创造的真实.莫迪里阿尼油画作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艺术家则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科学来探讨艺术美的规律.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绘画和雕塑的主要创作手段.绘画被视为一门科学,如司汤达所说,大卫画派实际上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就跟数学、几何、三角一样”.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面前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达·芬奇论绘画.阿尔伯蒂在论雕刻中也说:“就雕刻来说,需尽量像人.”事实上,达·芬奇、拉斐尔、大卫、安格尔、伦勃朗等画家,都是运用科学理性进行创作活动,他们追求物象的质感,形体的真实.他们所描绘的绸缎、天鹅绒、大理石、金属、肌肉等,达到了可触、可及、有冷有暖的真实感.达·芬奇在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也就是说,最美的作品,应是描绘真实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虽然继续表现传统的基督教题材,但由于追求真实,他们笔下的神灵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人物,而是具有人性特点的现实人物形象.与西方绘画写实手法不同,中国画注重写意.所谓写意,就是不刻意追求视觉效果,不模仿物象的外在真实,画家抓住客体中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达深邃含蓄的意境,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传达画家的心意志趣.画家所描写的物象,与客观的实际事物并不完全相同,在形似与神似间,更突出神似,在客观与主观间,更突出主观精神的自我表现.画家不追求形体的真实,而是追求“气韵生动”,意境的深邃.追求神似,以形写神,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原则.龚贤 1687年作湖山天青立轴中国画的写意观念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宗教观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士大夫出身的艺术家,基本上是以老、庄思想来理解佛教和道教的,他们的绘画,也主要是依据老、庄的审美思想来创作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的“道通为一”的观点,都是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化不已,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生命整体.特别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成为道教和禅宗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思想认为,在精神上,人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道”的体现.因此,表现“道”的变幻之美,朦胧之美,表现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就成为古代画家创作的追求.对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不仅要画出山水之形,更重要的是,要“迁想妙得”,抓住山水的“神”,这个“神”,就是“道”的宇宙本原.只有将万物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灵性融为一体,即外在的山水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这一境界里,物我、物物的界限已泯没,时空的方位也不复存在,便出现了“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雪中芭蕉的景象.沈括解释说,这种景象,是“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回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南宋时期的水墨画家马远、夏圭等人的行笔简率,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如着名的泼墨仙人图,都明显地受到写意之风的影响.写意对元、明、清画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窠石平远图北宋郭熙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创作中,中国画的写意,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写实,而在一幅画里,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只有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幻化奇妙,笔到意到,使人浮想联翩,才能达到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与西方追求写真的绘画相反,中国写意画更注重“虚”,认为虚处比实处更重要.如潘天寿所说:“空白处理不好,实处也搞不好.所以中国画对虚实问题十分重视.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可以借用作画理.就是说黑从白现,对空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处理好画面的黑实之处”潘天寿谈艺录.写意画由于对“虚”和“无”的重视,进而产生了“妙在无处”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的理论.中国写意画之妙,就妙在“无”处,也就是妙在无笔墨无形象之处,即“无画处皆成妙境”.但中国画中的这种“虚”,并不是西方画家的牛吃草,什么也没有,曰草被牛吃了,牛吃完草走掉了,只剩下了一张白纸.中国写意画创作,遵循着老子的“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辩证思想.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当然,首先要有意境,否则虚而无物”潘天寿谈艺录.这就是说,“无”,有着它特定的内容,“无”首先是一种意境表现,使人们在“无”中,感受到宇宙间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画家的个体精神.这种艺术创造思想,给中国画家带来极大的自由,因而使中国绘画能较早地进入了真正的艺术天地.中西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差别,一些西方美学家也看得很清楚,如英国美学家哈·奥斯本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认为:西方古代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的区别,西方自然主义追求表面真实,追求戏剧性的情节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宇宙原理的“道”,以及与“道”默契协调在一起的艺术家的人格.所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应当走中国的道路.哈·奥斯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中西艺术的差别,并肯定了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意义,这是十分难得的.四景山水图南宋刘松年。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中西方绘画美学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创作理念、艺术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
在创作理念上,中西方绘画美学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美学注重“以形传神”,追求形式的写实性和表现力,借助笔墨的神韵、构图的运用和意境的架构,展现出绘画的审美价值。
西方绘画美学较为注重“以色彩传情”,强调画面的色彩和光线的表现,追求色彩和光线的表达能力,注重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光线的运用来创造出艺术效果。
孙其峰:“写实”与“写意”有什么区别?
孙其峰:“写实”与“写意”有什么区别?“写实”与“写意”有什么区别?这⾥说的“写实”与“写意”,是指创作思想和创作⽅法⽽⾔。
所谓“写意”不是指那种区别于“⼯笔”的“意笔画法”,⽽是指“写实”相对的⼀种创作思想,如果与那些造型谨严,形象逼真的西画相⽐,中国画总的来说是倾向“写意”的。
如果仅在国画本⾝的范畴⾥讲,那么应该说是写意与写实的结合。
写实⽐较忠实⾃然,写意则敢于摆脱⾃然束缚,画家主观意念表现得⽐较多,即较为强调画家之“意”。
“外师造化,中得⼼源”就是指客观与主观的统⼀,⽚⾯地追求写实只会陷⼊⾃然主义的圈⼦,导致与照⽚⼀样的“照⽚主义”。
反之,脱离了现实的主观,就会成为抽象的笔墨游戏了。
什么叫⼯笔,什么叫写意?两者有何区别?⼯笔与写意,这是指两种不同的表现⽅法⽽说的。
⼯笔的主要特征是造型严谨,笔墨⼯整,刻画细致。
写意的主要特征是简练、概括,更强调笔墨趣味。
⼤写意则更进⼀步削繁成简,⾼度洗练,其效果也更强烈醒⽬。
在形神关系上,从⼯笔的“以形写神”“惟妙惟肖”⾛向“遗形取神”的“不似⽽似”。
⽤书法打个⽐⽅,如果说⼯笔接近揩法,那么写意画则近于⾏草,⽽⼤写意有点像狂草了。
⼯笔与意笔的主要区别,当然⾸先是表现⽅法,但在观察对象和体会对象的问题上,也不是没有区别的,或者⾄少可以说不是没有侧重的。
⼯笔画在观察对象时更着重结构的交割,⽽写意画观察对象则着重⼀瞥印象和整体⽓势。
但必须指出的是,结构与⽓势应是统⼀的,所以,只应“有所侧重”,⽽不应取消⼀⽅。
关于兼⼯带写,也叫半⼯写,是指⼯笔与意笔相结合的⼀种画法,实际上不⼀定⼯写各半。
往往是⼯中带写,或是写中寓⼯。
这种画法使⼯写结合,粗细结合。
由于⼿法上的对⽐,可以产⽣很好的艺术效果。
什么是画法?什么是画理?所谓画法是指某物象的具体绘画⽅法,如兰花的画法,⽵⼦的画法,因此说是具体的,个别的。
⽽画理则是泛指从很多个别物象的画法中总结出共同点,上升为理性的概念,⽽形成理论。
中西绘画艺术美术的比较
中西绘艺画术美○比术○较111029003611级软件工程项梦霞创作尤为重要,表现方法主要依线条为主,一条线包含了结构造型囊括了所有情感。
而一幅好的西画首先具备的是“真理",更偏重于对内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
他们看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来描述对象和营造气氛,一幅好的素描里必然出现鲜明的调子充足的结构关系。
从古典画派的经典之一安格尔的绘画中就能看出着一点,他的油画把素描关系放在第一,充分的利用点线面的相互结合来塑造画面来驾驭色彩。
还有德国画家德加的素描,看过荷尔拜因的素描的人无一不为他对人的造型精准而折服,但看德家的素描却常常被他用明暗用明确简单的素描关系所营造的气氛所感染,我们会不经意的感受到画面的真挚与诚恳.二、中西绘画审美在空间表现上的差异在空间的表现上,中西两方也存在着分歧。
我们在前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的说国画注重意境,其实国画之所以给人强烈的意境效果还有个空间分布上的原因,国画上的树是成片的,山是成群的,主要用分散的视点来塑造画面空间。
这样的分散能形成一种气氛,放眼看去就是一片气息,没有过分强调某个个体,而是着重去强调群体带来的视觉效果。
让人感觉到树不仅仅只是树而是处在被树环绕的一息境界之中,着重境界中有大气,有飞禽走兽,有大地万物,有无声无息正在繁衍着的生命。
国画用分散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不是一花一木的繁荣而是一种生态一种世故人情的风情万种。
而西方绘画拿集中的眼光看事物,他们有他们准确的焦点,有明确的定点,他们会合理的安排光线来自何方,和国画恰恰相反他们尊崇自然,画面事物有主次之分,相对国画而言更为直接和理智,西画研究焦点有让事物更为清晰更为真实可信的目的,他们会为一个局部费上很大一趁功夫,会把一个事物完整的描述出来,服从来源于大自然的一切实物。
其实不管从各自观念各自趣味意境还各自特有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空间关系上来说这些分歧都是作为在同一种艺术范畴之内必然要存在的一些各自的特点,就像我们都从属于人类但各自都有特征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画与西洋古典绘画的艺术特色比较
中国画与西洋古典绘画的艺术特色比较中国画和西洋古典绘画在不同的用具和材料,不同的用色特点,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二者在世界绘画的格局中也是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的风格。
中国画和西洋画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其特点,这和作画的工具和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中西方绘画用的工具材料不同。
中国绘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改进而定型的笔、墨、纸、砚,俗称“文房四宝”。
西方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有笔、纸(布)、色、刀等。
色是西方各种绘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是通过色相和明度来分层, 来表现事物形象的,一般有水粉、水彩、油画等色彩。
中国绘画由于所用的笔是尖头,这就决定了是用线来造型。
不过中国绘画中的线是很有讲究的,讲究曲直、粗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组织得体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
如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等古代人物画,特别是梁楷的《李白行吟图》通过寥寥几根线条就把诗仙李白那豪放的性格和才华横溢的风度跃然纸上;而西方绘画由于用的是平头笔,一笔下来是一片,这就决定了是用块面来造型,它是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光的明暗表现客观形象,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画面效果就是如此,把当时空间的真实效果,不同人物在不同角度光的照耀下表现的真实性都展现出来。
中国绘画的用色讲究的是以浓墨淡彩为特点,它所用的颜色是特制的中国画颜色,以水稀湿济,因而所产生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歌妓舞女的描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就是后期的工笔重彩画也讲究滋润、自然的效果;西方绘画用的颜色(包括油画色、水粉色、水彩色等),讲究的是色块厚重,前期笔法细腻,后期笔触奔放,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的描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强调光色效果,如伦勃朗的《自画像》等。
其次,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写实与写意
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
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
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
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
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
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
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
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
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
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
石涛山水作品
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
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
”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
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
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
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自然万物的根源和制造者,上帝虽然不创造艺术品,但它创造的自然产品,却可以为艺术家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若干范例,准备好各种要素,而艺术家不能创造自然产品,他要创造艺术作品即人工产品,就必须以上帝创造的自然产品为范例,模仿上帝创造的活动方式。
他说:“艺术的过程必须模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模仿自然的产品。
学生进行学习,必须细心观察老师怎样做成某种事物,自己才能以同样的技巧来工作。
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需要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必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相一致”(《西方文论选》上卷)。
可见,托马斯·阿奎那的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自然主义地反映自然和客观现实,而是要求自然的模仿与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结合起来。
这是他以神学改造亚里斯多德“艺术模仿说”的结果。
总之,基督教神学美学家,主张艺术反映真实,反映自然,但他们的真实观来自上帝,是由上帝创造的真实。
莫迪
里阿尼油画作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艺术家则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理科学来探讨艺术美的规律。
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绘画和雕塑的主要创作手段。
绘画被视为一门科学,如司汤达所说,大卫画派实际上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就跟数学、几何、三角一样”。
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面前摆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达·芬奇论绘画》)。
阿尔伯蒂在《论雕刻》中也说:“就雕刻来说,需尽量像人。
”事实上,达·芬奇、拉斐尔、大卫、安格尔、伦勃朗等画家,都是运用科学理性进行创作活动,他们追求物象的质感,形体的真实。
他们所描绘的绸缎、天鹅绒、大理石、金属、肌肉等,达到了可触、可及、有冷有暖的真实感。
达·芬奇在《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也就是说,最美的作品,应是描绘真实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虽然继续表现传统的基督教题材,但由于追求真实,他们笔下的神灵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人物,而是具有人性特点的现实人物形象。
与西方绘画写实手法不同,中国画注重写意。
所谓写意,就是不刻意追求视觉效果,不模仿物象的外在真实,画家抓住客体中与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达深邃含蓄的意境,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传达画家的心意志趣。
画家所描写的物象,与客观的实际事物并不完全相同,在形似与神似间,更突出神似,在客观与主观间,更突出主观精神的自我表现。
画家不追求形体的真实,而是追求“气韵生动”,意境的深邃。
追求神似,以形写神,
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原则。
龚贤1687年作湖山天青立轴中国画的写意观念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宗教观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人士大夫出身的艺术家,基本上是以老、庄思想来理解佛教和道教的,他们的绘画,也主要是依据老、庄的审美思想来创作的。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的“道通为一”的观点,都是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化不已,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生命整体。
特别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成为道教和禅宗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种思想认为,在精神上,人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都是“道”的体现。
因此,表现“道”的变幻之美,朦胧之美,表现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就成为古代画家创作的追求。
对于山水画来说,画家们不仅要画出山水之形,更重要的是,要“迁想妙得”,抓住山水的“神”,这个“神”,就是“道”的宇宙本原。
只有将万物生命的本质,与人的灵性融为一体,即外在的山水与内在的心灵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山水画独有的意境。
在这一境界里,物我、物物的界限已泯没,时空的方位也不复存在,便出现了“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雪中芭蕉的景象。
沈括解释说,这种景象,是“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回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南宋时期的水墨画家马远、夏圭等人的行笔简率,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如着名的《泼墨仙人图》,都明显地受到写意之风的影响。
写意对元、明、清画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窠石平远图》北宋郭熙
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创作中,中国画的写意,并不像
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写实,而在一幅画里,必须既有虚处,又有实处。
有虚无实,不成其为画;有实无虚,也不成其为画。
只有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在似与不似之间幻化奇妙,笔到意到,使人浮想联翩,才能达到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因此,与西方追求写真的绘画相反,中国写意画更注重“虚”,认为虚处比实处更重要。
如潘天寿所说:“空白处理不好,实处也搞不好。
所以中国画对虚实问题十分重视。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可以借用作画理。
就是说黑从白现,对空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处理好画面的黑实之处”(《潘天寿谈艺录》)。
写意画由于对“虚”和“无”的重视,进而产生了“妙在无处”(清代王昱《东庄论画》)的理论。
中国写意画之妙,就妙在“无”处,也就是妙在无笔墨无形象之处,即“无画处皆成妙境”。
但中国画中的这种“虚”,并不是西方画家的《牛吃草》,什么也没有,曰草被牛吃了,牛吃完草走掉了,只剩下了一张白纸。
中国写意画创作,遵循着老子的“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辩证思想。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
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
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
当然,首先要有意境,否则虚而无物”(《潘天寿谈艺录》)。
这就是说,“无”,有着它特定的内容,“无”首先是一种意境表现,使人们在“无”中,感受到宇宙间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画家的个体精神。
这种艺术创造思想,给中国画家带来极大的自由,因而使中国绘画能较早地进入了真正的艺术天地。
中西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差别,一些西方美学家也看得很清
楚,如英国美学家哈·奥斯本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认为:西方古代美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的区别,西方自然主义追求表面真实,追求戏剧性的情节和激动人心的场面,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宇宙原理的“道”,以及与“道”默契协调在一起的艺术家的人格。
所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应当走中国的道路。
哈·奥斯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中西艺术的差别,并肯定了中国艺术美学的重要意义,这是十分难得的。
《四景山水图》南宋刘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