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2021届高三二模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松江区2021届高三二模作文导写
松江区2021届高三“二模”作文题
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本题表述简洁明了,围绕“人的本质”展开思考。考生赞成“利他”或“利己”似乎都没有问题,但无论是赞成哪一方,论述时都要兼及另一方,在对照中加以分析。在全面把握题旨的基础上,可以以题目中的某一个(对)概念为突破口,使论证走向深入。下面做简要阐释。
1.人的本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为人”的特点,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也是作为类属性而为人所共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同时指出,人有需要本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肯定了人的现实性。“需要”是包括人的生理本能需要在内的人的全面的需求,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人的需要本质出发来看,人既有“需要”的渴望,有为了生活的吃喝住穿的基本需要及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等;同时也有“被需要”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存在为他人带来价值。前者主观利己,后者客观利他。
2.“已”和“他”——突破“个人”,走向“群体”
“已”不仅仅是作为个人的“小我”,也可能是作为与自我有关的“大我”,一个人的家庭对他人的家庭来讲是“己”,一个人的家族对他姓的家族来讲是“己”,一个人的国家对他人的国家来说是“己”。因为人的社会性,个人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身边的层层社会关系网中,虽主观上为“利己”,但往往在客观上保护了“大我”中的其他成员,具有一定的“利他性”。
3.“利己”和“利他”——打破对立的固有思维
“利己”和“利他”往往被看作对立的概念,在人为制造的两难情境中,前者往往有贬义意味,后者往往有褒义意味。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下进行选择,“是……还是……”,终
究难免偏颇。事实上,“利己”不等同于自私,“利他”也不完全等同于无私。“利他”与“利己”在一定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达到统一。选择其中一种立场的考生,不必纠结于难于全盘否定另一种立场,因为其本身并不一定具有矛盾性。
4.“认识”和“思考”——着力当下现实语境
“人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没有对错,只有立场。无论判断结果是“利己”还是“利他”,论述都要回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针对这个论题,是否还有补充,还有其他的思考?或许我们应该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中来阐释。人的本质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扩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追求人的本质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符合人之为人所需要的整体社会关系的总和。
【考场佳作】
利他还是利己(一类中)
徐骞
无论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抑或今日个人主义盛行,似乎都时刻提醒着我们利己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常对利他行为怀有崇敬之心。于是便有人发问,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
从利己之本质出发,乃是刻进人类基因中的本能。正如雏鸟需竭力伸张尖喙与同伴争夺食物,人类的婴孩早早学会以纯真的眼神与笑容博取父母的喜爱——这无可厚非,是人类生存的必要。
“利己”发展至今日,已俨然成为现代社会默认的“成功”要素之一。显见的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日,“利己”的原则更能适应职场求生的切实需要。马基雅弗利坚持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正是因他认清利他精神在竞争中只能使人落败。在日复一日、逐渐失控的竞争中,利他被逐渐冷落和忘却,精致利己者的冷漠得到广泛认同,社会虽然因此得到了相应的物质发展,却也因此更显疏离。
诚然,现代社会中,利己主义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利他精神,但利他并非与利己完全排斥。今日利他与利己的探讨,实则应当建立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础之上。若探
究利他行为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社会性动物利己的另一种形式。譬如猕猴为同伴梳理毛发,类人猿为伙伴照看后代,收获的是对自身长远的利益。对于社会性更复杂发达、情感更为充沛的人类,利他亦是一种主观上的精神需要,它使人获得满足感和意义感,填补利己无法满足的道德追求。
如此看来,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必然是利己无疑,利他似乎只作为可有可无的陪衬罢了。然而,若仅停留在此,那么人也将失去其“所以为人”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上,看似毫无意义的利他损己之举,实则数不胜数:古有屈原自沉,文天祥北渡,谭嗣同自刎,今有敦煌工作者苦守边疆,航天科学家十年磨一剑——无一不是以一人之利,换取族群之大利。日寇侵华之时,朱自清坚持“弦诵不绝”,流离南渡,将美与文学的种子流传、留存;罔论本可以以医学谋生的鲁迅先生,为利中国族群之“他”,近似固执地将黑屋之中沉睡的民众唤醒。当人的一己私利成为族群之己时,人的本质的高贵便如水落石出,人的历史才得以焕发光彩,人才有了所以为人的资本。
固然,在今日之社会,无需我们时时刻刻专注于利他。但在我们以利己的理想铸就个人与社会的繁荣之时,永远不应忘记利他精神带来的慰藉与希望,更不应让“为众人抱薪者,冻毙于风雪”。个人之利,终究归于尘土;承认“利他”,包容“利他”,甚至鼓励“利他”,才能固守人之本质,从而构建和谐之社会,昌盛之族群。
老师点评:
作者开篇从现实“丛林法则”,“个人主义”盛行到职场生存,再引西方思想史上性恶论的著名论述,论证“利己”原是人的本能,为下文议论张本:难道“利他”只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吗?接下来从两个点论证,一是利他是社会性的体现,人类的心灵需要,使人获得满足感、意义感;一是着重论述利他“所以为人”意义。从人所追求的精神信念,族群乃至家国利益的角度回答了“人的本质”,即应当是以一己之力,成就族群之利,可谓立意深远。文章最后还关注为众人之利奉献却不获理解的人,提醒读者在成就个人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抱薪者”,是谓二度推进,结构上又与开篇冷漠的社会现实形成呼应。论证语言凝练,句子稍有跳跃,给人衔接不畅之感。
“利他”与“利己”之思(一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