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一)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根据我们对坳头村20多名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

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

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

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三)监护状况堪忧距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这里结合坳头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3篇)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3篇)

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3篇)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通用3篇)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篇1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长,青壮年都外出挣钱,留下老人和孩子们在家乡生活。

这些父母在外务工,自己留在家中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们被社会称为“留守儿童”。

据统计,我乡留守儿童约800名,虽然说这些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他们在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慢慢的突出。

父母长期远离孩子,使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辈的溺爱,在培养他们的品格上还是有所缺失的。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就从我乡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

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

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1)生活质量不能保障。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

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有时候爷爷奶奶在前,小孩子在后丢种子,小小年龄就学着干农活。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背景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那些由于丈夫外出务工、走失或其他原因而在农村留守的妇女群体。

这一群体通常面临着生活贫困、教育匮乏、心理压力等多种问题,值得我们深入调查了解。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

我们在XX省的农村地区选择了10个留守妇女家庭进行深入了解。

调查结果
1.生活状况
–大部分留守妇女家庭生活贫困,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有些妇女在没有丈夫照顾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承担农活,生活压力巨大。

2.教育状况
–许多留守妇女由于家庭责任重,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孩子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影响其未来发展。

3.心理健康
–许多留守妇女由于长期与家人分开,孤独感较重。

–缺乏心理辅导和支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建议
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力度,提供就业培训和金融扶持等帮助。

–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留守妇女的权益。

2.加强社会关爱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留守妇女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援助。

–可建立志愿者团队,定期走访留守妇女,关注她们的生活状况。

结论
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她们面临着多种困难。

通过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支持和关爱,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的农村社会。

以上为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篇一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内容摘要: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原因建议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

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

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从农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中大部分处于0—14周岁,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它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

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据200x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23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篇4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对此,我有以下建议:一、家庭方面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

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四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四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四篇)篇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3300字“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我县,“留守儿童”为我县“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责任,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我县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

一是隔辈监护。

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

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

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

二是上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

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

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

三是同辈监护。

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

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

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四是监护缺失。

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

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

我县农村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1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

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

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

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

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

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调查结束以后,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好的调查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篇1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一)基本情况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xx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

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

20xx 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

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

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xx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

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

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

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

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

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

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

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

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

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

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通用4篇)

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通用4篇)

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通用4篇)2023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共四--第一篇(3511)字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

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

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

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

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9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

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

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一是学习条件落后。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较弱。

由于留守生无法享受到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相对较差,导致他们在学业上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是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父母的长期离家工作,留守生的亲情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这种缺失给留守生的心理和情绪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三是身心健康问题突出。

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和孤独感,留守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关注,而容易形成不良习惯,如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等。

同时,由于留守生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较弱,面临更多的生活和健康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他们。

首先,政府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此外,学校和教师需要关注留守生的特殊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提供更多的集体活动和社交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社会各界也需要关注农村留守生的问题,参与到解决留守生问题的活动中来。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为留守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关怀;媒体可以加强对留守生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对留守生问题的认知度。

总之,农村“留守生”面临着较差的学习条件、学习动力不足和身心健康问题突出等挑战。

为了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生活,政府、学校、教师、父母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顺利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7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7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7篇调研报告是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的文字证明,是落实一项项目的文字参考,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篇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其中一部分群体赴韩务工,一部分涌入经济发达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大多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照顾,从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儿童队伍。

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正常的爱护、教育和关怀,有的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社会习气,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其教育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我市有中小学校共计28所,农村中小学14所;其中汉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联校有4所。

从留守儿童分布情况看,汉族学校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6%~68%之间;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2%~90%之间;民族联校留守儿童基本是朝鲜族学生。

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比较高,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接近极化,尤其是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更为突出,民族联校和汉校的留守儿童也多是朝鲜族学生。

(一)学习教育不系统。

外出务工父母常年在外,一周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联系一次,有的甚至好几年不回家。

这种父爱、母爱的严重缺位,不利于引导、教育和监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部分监护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二)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者,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的生活几乎处于无限制状态,缺乏正常、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而且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进行沟通和感情培养,长此以往,大多数留守儿童会变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内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征。

可以说,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化就越大;儿童年龄越小,变化就会越快。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6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6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6篇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一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

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但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理解“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期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

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此刻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

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

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到达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理解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

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构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202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总结

202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总结

202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总结一、基本情况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由祖父母、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58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较大比例。

这些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亲情缺失、教育落后、安全无保障等。

二、教育状况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其次,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此外,部分留守儿童还面临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问题,增加了学习难度。

三、心理状况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同样不容忽视。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同时,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留守儿童往往难以应对心理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极端行为。

四、安全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也令人担忧。

一方面,由于家庭监管缺位,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如溺水、火灾等;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如拐卖、性侵等。

此外,留守儿童在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意识也较为薄弱。

五、政策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保障。

其次,社会各界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努力,加强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具体政策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政府还应增加对留守儿童的福利保障投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尽可能地陪伴和关爱孩子。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报告三篇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报告三篇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报告三‎篇农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报‎告三篇(篇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

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

据‎统计,**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

“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以**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

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学占41%,高中‎及以上占7%;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 6、“留守妇女”丈夫多‎长时间返家一次,半年之内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优秀4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优秀4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优秀4篇)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篇一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

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

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

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

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1、学习上缺人辅导。

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

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

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

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

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

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

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

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在农村中,子女外出务工或经商,家中只剩下老年人负责耕种和照顾孙子孙女的情况。

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孤独、健康问题、经济问题等。

以下是一些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1. 孤独: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独居在家中,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策: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各种活动,让老人有与人交流的机会。

2. 健康问题: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多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不足,而且由于缺乏运动,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容易出现问题。

对策:政府应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同时鼓励老人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

3. 经济问题:留守老人主要依靠自己的耕地和养老金生活,经济条件有限。

对策:政府应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同时提供农业补贴,帮助老人提高生活水平。

4. 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孙子孙女主要由他们照顾,但由于文化程度有限,他们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对策:政府应提供留守儿童的教育补贴,同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总的来说,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经济保障、医疗服务、社交机会等,让他们安享晚年。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论文导读: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留守老人都认为目前的物质生活状况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他们的精神方面却承受更大压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

[1]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但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保障问题,亟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1.阳堌乡留守老人生活现状1.1劳动负担重农民的劳动主要包括农事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

“留守老人”同时还担负着抚养第三代的重任,他们既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又是家庭保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普遍高于非留守老人。

中青年是农事劳动的主力,但是当他们外出务工后,沉重的劳动负担就落在了它们的父母——留守老人身上。

据了解,离家近的外出务工子女在农忙时会回家帮助干农活,而离家远的甚至一年到头也不回家。

平时给庄稼打农药或者是除草等一些农活只能由老人自己干。

农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争先恐后的收割庄稼,而留守老人一边要下地干活,一边还要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有的孩子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还好一点,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老人照顾的孩子都在五岁以下,甚至还在怀里抱着,这无疑给留守老人增加了很大的劳动负担。

1.2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留守老人从农业上能够获得收入是微乎其微的,根据最近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养。

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基本丧失了独立大量创收的能力。

经济来源基本上集中于在家种地、外出子女汇款和国家政策补助这三项。

其中后两项并不常见。

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不敢高估。

农村留守群体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群体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旳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乡化进程旳加快, 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都市旳大量流动转移, 留守群体旳大量存在给各地农村都带来了深刻旳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就业、教育等因素旳制约, 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留守群体他们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和困难, 生存状态令人忧心, 进而引起出越来越多旳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严重旳社会矛盾。

因此, 突出加强留守群体问题旳研究和探讨, 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群体问题, 对于保持和增进农村旳健康稳定与繁华有着十分重要旳现实意义核心词: 留守群体问题对策建议目录1.前言 (1)2.农村留守群体旳现状 (1)3.留守群体旳重要问题 (1)3.1留守老人 (1)3.2留守妇女 (2)3.3留守小孩 (3)4.留守群体问题带来旳社会影响 (3)4.1影响农村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宁 (4)4.2整体上影响新农村建设旳进程 (4)4.3影响青少年旳健康成长 (4)5.对策和建议 (4)5.1建立完善留守人群工作机制 (4)5.2调节完善养老保险政策 (5)5.3构建治安防备网络 (5)5.4依托本地资源吸引农民返乡就业 (5)5.5实行土地流转, 增进土地有效运用 (5)参照文献 (6)1.前言随着经济社会旳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乡化进程旳加快, 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都市旳大量流动转移, 给各地农村都带来了深刻旳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就业、教育等因素旳制约, 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看到旳基本是老人、妇女这一留守群体。

农村留守群体他们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生存状态令人忧心。

进而引起出越来越多旳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严重旳社会矛盾, 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旳健康、稳定和发展。

因此, 突出加强这些问题旳研究和探讨, 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群体问题, 对于保持和增进农村旳健康稳定与繁华有着十分重要旳现实意义。

2.农村留守群体旳现状据调查, 我县大河乡在籍人口数是1.9万余人, 而实际在村人口却局限性1.1万人, 并且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小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顾相蕊李洁玲
——以陕西省石泉县饶峰镇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不断增多,为系统地找到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应对之策,帮助留守人员解决其遇到的问题,从社会管理视角对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现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存在许多问题,应从成立“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包联帮扶制度、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搞好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切实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困难。

[关键词]留守人员;困难分析;自治组织;多元化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务工,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儿童与妇女。

在国内诸多学者[1-5]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帮助留守老人得到关爱、留守妇女创业致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调查组深入饶峰镇19个村,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1.基本情况与调查方法
饶峰镇位于石泉县城西部19公里,属西安“半日经济圈”,西与两河镇毗邻,东与城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子午镇搭界,北与宁陕县相邻,总面积159.86平方公里。

辖区内1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户数3818户,人口12110人,外出务工3717人,饶峰镇60岁以上老人总数1890人,留守老人478人,其中80岁以上45人。

妇女总数4039人,留守妇女180人,其中50岁以上43人。

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村干部、小学教师、村民、学生进行调
查[6]。

共走访中、小学校3所,访谈基层村(组)干部50人、教师40人,有478名留守老人、180名留守妇女及96名留守儿童参与了问卷调查。

2. 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分析
2.1留守妇女的主要困难
生活负担重。

调查显示,随着大量成年男人外出打工,有36.11%留守妇女必须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

需要照料1-2个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达69.44 %,还有48.33%的留守妇女需要照顾同住的老人,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力不从心,生活负担过重。

心理压力大。

留守妇女在承受繁重生活负担的同时,还要整天担心诸多与家庭相关的事情。

调查显示,担心丈夫安全的有72.22 %,担心自己或家人生病的有76.67 %,担心农活劳动过重难以承受的有54.44%,担心子女教育难的44.44%。

家庭矛盾多。

有些在外打工的丈夫1-2年才回家1次,夫妻团聚少,由此导致夫妻正常的生理需求难以满足,引发家庭矛盾和危机。

据村干部估计,这类情况可达17%左右。

2.2留守老人的主要困难
情感孤独。

调查显示,留守老人中丧偶的占21.13 %,独居的占38.91%;在外务工的子女与老人经常联系的占78.45 %,偶尔联系的20.08%,完全不联系的占1.47%;多数留守老人情感孤独,心里寂寞。

体力不支。

调查显示,79.29%的留守老人仍需干农活,58.58%的老人需要照顾孙辈。

留守老人患慢性病的占31.38 %,患严重疾病的占5.23%,有4.18%的老人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在此条件下,加上生活贫困,看病难的老人达到29.29%。

缺乏关爱。

调查显示,一年来得到民政部门关爱的老人占6.28%,得到卫生部门关爱的占1.05%,得到妇联关爱的占3.14%,得到计生部门关爱的占2.30 %。

除此之外,无其他组织对老人有过关爱。

2.3留守儿童的主要困难
父母关爱少。

78.13%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21.87%的则和亲戚生活在一起或长期寄住在学校。

43.75%的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影响很大。

16.67%的留守儿童半年以上才与父母交流1次,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缺乏和父母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致使少数儿童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障碍,甚至有2.08%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管教约束发生违法行为。

学习压力大。

33.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的外出务工使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大,一方面是由于“感到父母辛苦,想取得好成绩”(57.29%);另一方面源于“父母的期望值变高”(22.92%)。

现实需求多。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主要是缺乏与父母的交流(52.08%)、作业无人辅导(45.83%),家庭经济条件差(29.17%),同学嘲笑与歧视(8.33%),学习无兴趣、逃学厌学(5.20%)、缺乏父母管教约束、有违法行为(2.08%)。

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的帮助主要有老师多进行学习辅导(41.67%)、丰富课余文化生活(39.58%)、成立学习兴趣小组(27.08%)、定期开展谈心活动(26.04%)、高年级同学的帮扶(18.75%)等;希望社会关爱主要有开展关爱“手拉手”活动(28.12%)、成立村级儿童活动室(32.29%)、经济支持(34.38%)、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37.50%)等。

3.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问题的对策
通过饶峰镇农村留守人员现状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人员困难多,现有的基层管理方法己无法解决,只有不断探索才可能切实帮助留守人员。

3.1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三留守”村民事务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随着新时期农村社会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共同体己演变为开放性的农村生活共同体。

村级组织的功能己逐步弱化,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民的要求。

推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将会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村弱势留守人员遇到的诸多现实困难,可以提供弱势留守人员需要的多重服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例如,村民互助理事会可以提供农业耕作服务、病人照料服务、红白喜事办理等,成立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室满足留守人员的文化需求等。

3.2建立村级服务机构,推行包联帮扶责任制度。

各村组建留守人员管护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留守人员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村组干部和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留守人员实行结对包联,包联的责任主要是日常联络、定期走访、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困难帮扶和安全监护,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3.3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在中、小学校中普及教职工、高年级学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连心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4创新活动载体,发展多元化产业。

通过老年协会等组织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联系留守妇女参加广场舞大赛,举办“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组织留守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阅读书籍,交流种养殖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等活动,丰富留守人员的生活,充分调动留守人员学习积极性。

结合留守人员的实际,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技术培训,帮助她们提供生产劳动技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惠农政策,要向有创业意愿的留守妇女倾斜,帮助她们创业增收;在现有蚕桑、烤烟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服务业,满足农村留守家庭的特色需求。

致谢:本次调查由饶峰镇党委书记李晓明、镇长黄冬梅指导策划,镇19个驻村干部参与了调查,在调查中得到相关村干部及村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