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头老虎。
他每天早上都把老虎带到山上放牧,傍晚再
把老虎带回来。
农夫对老虎说,“你只要看住我的羊,不要吃掉它们,我就会给你一顿好饭。
”老虎答应了,每天都很守信用地看护着羊群。
有一天,农夫想了想,觉得老虎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去山上放牧,傍晚回来吃
饭的生活,于是决定改变一下。
他决定早上不再带老虎去山上,而是在家里喂它一顿,然后再带它去山上放牧。
老虎听了农夫的话,也答应了。
第二天,农夫照着计划做了,早上给老虎喂了一顿饭,然后带它去山上放牧。
傍晚回家的时候,农夫发现山上的羊都被老虎吃掉了,只剩下一些羊毛和骨头。
农夫非常生气,责怪老虎没有守信用。
老虎却说,“你自己不守信用,改变了放牧的时间,我只好自己解决温饱问题。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语“朝三暮四”就是形容人善变,不守信用。
农夫本来
约定好的放牧时间,却突然改变了计划,导致了不好的后果。
老虎虽然也犯了错误,但是农夫的行为却是导致了老虎失去信任,最终导致了羊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意改变约定好的计划,不要让他人失去信任。
只有
守信用,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朝三暮四的行为只会让自己失去信誉,最终导致不好的后果。
所以,我们要学会守信用,不要轻易改变计划,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_朝三暮四
【释义】朝:早上。
暮:晚上。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原指善于使用手段愚弄人。
后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或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
他家境并不好,但非常喜爱猴子,宁可省吃俭用,腾出钱来给猴子买吃的,从不让它们饿肚子。
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
猴子们想什么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说什么,猴子也能理解。
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时间长了狙公实在供应不起。
他准备减少它们的食物,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
“从明天起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
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
狙公改口说:
“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吗?”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在地上翻跟头。
其实,狙公给猴子栗子总数没有变化。
后来人们从中演变出“朝三暮四”这句成语。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为:早上给猴子三颗橡树果实,晚上给四颗,猴子们很生气;后来改为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就很高兴。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做一些不实际的事情去为难自己和别人。
朝三暮四注释
朝三暮四注释
【实用版】
目录
1.朝三暮四的来源和含义
2.朝三暮四的动物原型
3.朝三暮四的引申意义
4.朝三暮四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
正文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原意是指一个人早晨给猴子喂三个桃子,晚上给猴子喂四个桃子,猴子便不高兴。
这个故事本来是庄子用来说明事物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实质。
但是后来,人们把朝三暮四用来形容人反复无常,善变,不忠诚。
虽然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是它也有真实的动物原型,那就是猴子。
猴子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庄子·逍遥游》这个寓言故事中,猴子因为早晨和晚上得到的桃子数量不同而不高兴,这实际上反映了猴子对环境的敏感和聪明。
除了形容人反复无常,善变,不忠诚之外,朝三暮四也有其他的引申意义。
例如,它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变化无常,或者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看法随着时间而改变。
这种引申意义使得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朝三暮四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例如,我们可以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事物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实质。
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人对事物的看法是可以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灵活地看待问题。
【语文知识点】朝三暮四的意思和解释
【语文知识点】朝三暮四的意思和解释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通常用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
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
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
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
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
滚起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朝三暮四_成语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奇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中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逆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 -也自然终因非久长之计而实则遭怨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作者整理的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 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 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 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爱好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知道猴子的意思,猴子也能够知道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品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食粮缺少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品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敲诈猴子说: 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 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愤慨。
他又说: 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 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朝三暮四文言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知道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ugrave;n):顺服。
(6)芧(xugrave;):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知道(9)匮:缺少成语说明1.(古)实质不变,用更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常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⑥诳(kuág)——欺骗。
⑦若——你,你们。芧(xù)——橡树的果实。
朝三暮四打一生肖
其实看了原文,大家应该也知道谜底了把,答案就是"猴"啦!
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朝三暮四的寓意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
朝三暮四文言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
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朝三暮四的意思
①狙公——养猴子的人。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损——减少。家口——家中人口。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
④充——满足。
朝三暮四注释
朝三暮四注释
摘要:
一、朝三暮四的成语来源
二、朝三暮四的成语含义
三、朝三暮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朝三暮四的启示
正文:
【朝三暮四的成语来源】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养猴人,他每天早晨给猴子四个果子,晚上却只给三个果子。
猴子们对此非常不满,养猴人于是改变了策略,每天早晨给三个果子,晚上给四个果子,猴子们便心满意足。
这个故事传达了“朝三暮四”这一成语的智慧,意味着事物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定。
【朝三暮四的成语含义】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变幻无常,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反复无常,善变。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需要人们随机应变,适应变化。
【朝三暮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朝三暮四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商场的促销活动,价格今天涨明天跌,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再如,职场的竞争,工作内容、职位和待遇等,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适应
变化,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朝三暮四的启示】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应当具备应变能力,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时,我们还应当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的变化,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朝三暮四词语释义 (1)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_朝三暮四词语释义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下面一起来看看朝三暮四的具体释义及相关内容: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成语造句1、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2、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才行,朝三暮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典故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一有个养猴子的老头,人称狙公,对众猴子说:“伙食情况是这样,实行半军事化的供给制,每天两顿干饭,每人两张饭票。
标准是朝三暮四:早饭三颗橡子,晚饭四颗橡子。
”猴子都是急性子——出了名的猴急,一听早饭只有三颗,整个白天都得半饥不饱地活受罪,顿时呲牙咧嘴地发怒了,把火药、罗盘、造纸术、印刷术等旧四大发明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等新四大发明都用上了,闹了个五洲震荡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
老谋深算的狙公胸有成竹道:“别急别急,别忘了我们是民主集中制,有意见好商量。
既然大伙儿不同意,那么就朝四暮三:早饭四颗,晚饭三颗。
”猴子们一听早饭增加到四颗,可以半饱不饥——至于晚上睡着后饿肚子就管他娘了,权当饿的是梦里的别人——于是就满意了。
而且感激于狙公的顺从民意,替天行道,竟高呼起“狙公万岁”来。
也难怪,喊惯了,不喊嗓子痒得难受,谁让猴子们都长着一个喉头呢?庄子大概是最早发现猴子是人的祖宗的思想家,尽管他并没有理清从猴子进化到人的全部中间环节。
话说回来,两千年后的达尔文对中间环节也没有全部弄清,以至时常受到不肯承认猴子为祖宗的人们的攻击。
近年有个海外华人攻击尤力,我担心让洋人怀疑咱们中国人过于心虚,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
庄子认为,狙公对类人猿的北京人或类猿人的山顶洞人的统治术,纯粹是一种阳谋——阳得不能再阳,简直是和盘托出。
后世的阳谋家还是说半截子话的,后半截话要等时机成熟了,也就是等觊觎禁果的蛇被引出山顶洞以后再说。
而庄子笔下的狙公却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橡子早就成熟了,所以后半截话不必吞吞吐吐,可以按照真正的阳谋,直截了当地“有话就说,有屁有放”。
怪只怪猴子们自己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急不可耐地大鸣大放。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原来表示欺骗和愚弄的手段,以后改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从集市上买了几只猴子,想耍猴赚钱。
晚上他把猴子们赶到一起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一家子了,你们要好好工作,我保证让你们吃饱睡好。
”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橡子给他们吃,猴子看到有东西吃,高兴地乱蹦乱跳,并乖乖地让这个人在脖子上套上了绳索。
每天他们在大街上表演,耍大刀的耍大刀,走钢丝的走钢丝,等到天黑才能回来累的都趴下了,不过那个没有像之前的说的那样,吃饱睡好。
每天早上只有3个橡子,晚上4个橡子。
于是猴子们开始*,并威胁他。
这个人想了想,说道:“要不这样吧,早上4个,晚上3个。
早上不过比以前多了一个哦!”猴子们听了,开心的不得了,以为赚了大便宜,又继续到大街上卖力地耍杂技了!【中英文版】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Song raised monkeys.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
The monkeys could understand what he said.这些猴子能够听懂主人说的话。
As the man became poor, he wanted to reduce the monkeys' food.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家里穷了,想限制一下猴子每天吃的粮食。
He first suggested that he give them three acorns in the morning and four acorns in the evening.于是对猴子说:“每天给你们吃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Thereupon, the monkeys protested angrily.猴子们听了,都怒气冲冲地站立起来。
Then their owner said, 'How about four in the morning and three in the evening?'主人又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吗?”The monkeys were satisfied with that.猴子么听了,都趴在地上表示满意。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_朝三暮四词语释义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_朝三暮四词语释义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下面一起来看看朝三暮四的具体释义及相关内容: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成语造句1、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2、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才行,朝三暮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典故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朝三暮四成语意思
朝三暮四成语意思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故事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每天早晨给猴子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栗子。
猴子们非常生气,认为养猴人给的太少了。
于是养猴人就说:“那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这样总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非常高兴。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猴子的智慧有限,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实际的得失。
后来,人们就用“朝三暮四”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变幻莫测,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_朝三暮四词语释义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_朝三暮四词语释义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下面一起来看看朝三暮四的具体释义及相关内容: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成语造句1、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2、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才行,朝三暮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典故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精选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导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注音】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故事】传说宋国养猴人狙公养了很多猴子,猴子能够完全听懂他的话,他对猴子的生活习性与语言也完全了解,由于家境开始不济,就想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说以后的栗子一律是“朝三暮四”,猴子不同意,就改口说“朝四暮三”,猴子满意。
【出处】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庄子·齐物论》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见异思迁
【相反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成语造句】
◎ 试看那个《北极光》中的`芩芩吧,有人说她对爱情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对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
◎ 那些朝三暮四,忽冷忽热,喜怒无常的人,是缺乏情绪稳定性品质的人。
◎ 他还认为爱情应该是专一的,不能朝三暮四:"在爱情上,对人的爱是专属的。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_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_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简短、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
成语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朝三暮四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朝三暮四的意思【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
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
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
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
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造句1) 一会儿想学英语,一会儿想学日语,这样朝三暮四,很可能一门都学不好。
2) 不要朝三暮四,专一的女人男人才敢动心要与之过一辈子。
3) 朝三暮四的李明经常欺骗女孩子。
4) 我知道你不是朝三暮四的人,你一定会按照你的诺言办事的。
5) 她从来不是个朝三暮四、到处乱搞的女人,然而演了那么多年的戏,自然也有过一些插曲。
6) 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7) 六一快乐指南:永葆一颗童心,结交两个好友,绝不朝三暮四,心情五彩缤纷,好运六六大顺,健康七窍通畅,幸福八九不离十。
儿童节快乐!8) 她看出他是个朝三暮四的年轻人,会随时追逐他遇见的每个女人。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11篇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11篇朝三暮四成语故事1成语释义: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原指善于使用手段愚弄人。
后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或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来源追溯:《庄子·齐物论》:狙公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故事链接: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
他家境并不好,但非常喜爱猴子,宁可省吃俭用,腾出钱来给猴子买吃的,从不让它们饿肚子。
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
猴子们想什么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说什么,猴子也能理解。
但是时间长了,狙公不胜负担。
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狙公实在供应不起。
他准备减少它们的食物,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给你们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
过了一会,狙公改口说:“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趴在地上。
学以致用: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对情感应该专一,而不要朝三暮四,对感情不负责任,今天爱一个,明天又爱另一个。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2【出处】《庄子》。
在战国时,宋国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欢猴子,家里养了好多,整天围着他转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古书里指猴子)公”。
狙公很会揣摩猴子的心理,猴子也听得懂狙公的话,他们生活的很快乐。
狙公的家境不好,口粮也不多。
而猴子们吃东西时总是狼吞虎咽,一个比一个胃口大。
狙公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忍心让猴子们挨饿,就这样,斗里吃完了,吃瓮里的;瓮里吃完了,吃罐里的……眼看一个个都底朝天了。
这该怎么办呀?狙公犯了愁,想来想去只有忍痛减少猴子们的粮食了。
但他又担心猴子们不乐意,就哄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
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早上只吃三颗,都生气了,“吱吱”乱叫,左窜右跳,有的去抓狙公的手指,有的去拽狙公的胡子,有的去挠狙公的痒痒。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道理
有关“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道理
朝三暮四是说:一养猴子的人原定早上给猴子四颗橡栗,晚上给三颗,但猴子不满,遂改成早上给三颗栗子,晚上给四颗,猴子大喜的故事;朝三暮四的寓意是:指用手法欺骗人,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或人。
扩展资料:
朝三暮四这个寓言故事出自于《庄子·齐物论》。
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喜欢养猴子的人,因在院中养了很多猴子,便被人称为为狙公。
因猴子喜欢吃橡栗,狙公便为它们提供橡栗,这让狙公获得了猴子们的亲近。
但有天狙公发现自己的经济紧张,口粮不足,没有办法向以前一样给猴子早晚提供8个橡栗。
他需要减少提供给猴子橡栗的数量,为避免失去猴子的亲近,他想到一个办法。
他原打算在一天中,只给猴子提供七颗橡栗,早上给猴子四颗橡栗,晚上给三颗,但猴子听了表示不乐意。
狙公为安抚猴子,便对早晚给的橡栗数量进行了调整,决定早上给三颗橡栗,晚上给四颗橡栗,猴子听后果然大喜。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现有三个方面的寓意:
一是指某人做事不专,善于变化,反复无常。
二是指某人善于计谋,玩弄权术,精于手段。
三是人们常用“精的跟猴样”形容某个人精明。
现朝三暮四也形容一个人在感情上不专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天开始,食物必须节约着吃。
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庄子齐物论》
【求解驿站】原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进行欺骗。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活学活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瞎定计划的人,往往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