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例题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互相轩邈舍其文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C.其间千二百里其真不知马也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7.解释加点词。

(3分)①夏水襄陵襄:②属引凄异引:③千转不穷转:8.翻译句子。

(5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分)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分)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阅读答案: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6. (3分)B7. (3分)上,漫上延长通“啭”,鸟叫声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②(3分)横斜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3分,每点1分)同:两文都以“猿鸣”反衬山林寂静;异:甲文侧重烘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凄清;乙文则侧重表现富春江的生机勃勃。

近三年语文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真题汇编(40页 附答案)

近三年语文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真题汇编(40页 附答案)

近三年语文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真题汇编(40页附答案)(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乙】是犹秋蓬鲁哀侯弃国而走齐。

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

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

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蚤:同“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朝.服衣冠有时朝.发白帝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D.臣始为太子之.时康肃笑而遣之.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初三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初三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第一周(打印2份)诗文默写《关雎》《蒹葭》1. 《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2、《关雎》中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4、《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5、《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6.《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7.《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8.《蒹葭》中,用“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9.“一切景语借情语”。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10.《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统领全诗的诗句是:,。

3.描写情感波澜的诗句是:,。

,。

4. 《蒹葭》中展现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上凄清落寞情调的诗句是,。

4.《蒹葭》中描写顺流追寻时行程顺畅,伊人宛在,然而终不可近的美好幻想的诗句是,。

《论语》练习一、《论语》十二章与《颜回好学》【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②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③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④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⑤,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蹴踖⑥。

(选自《小时了了》)【注释】①诣(yì):到。

②仆:谦称。

③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④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⑤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⑥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为若柳絮因.风起因.往晓之 B.公大笑乐.不亦乐.乎C.时.李元礼有盛名年与时.驰 D.人以其语语之学而时习之.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乙】文画线句子的断句为“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C.【甲】文中“俄而雪骤”的“骤’是急的意思;【乙】文“人以其语语之”这句话中的两个“语”字意思相同。

D.【甲】的“白雪纷纷何所似”和【乙】文的“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都是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语言简练,只用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便写出了谢家融洽、儒雅的家庭气氛。

B.【乙】文中“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说明孔文举(即孔融)担忧李元礼不给面子,不得不把上一代的关系说出来。

八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六篇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于城西北隅,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②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但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王禹偁③《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注】①椽(chuán):装于屋顶以支撑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②氅:chǎng。

③王禹偁(chēng),为人禀性刚直,不畏权势,因此多次得罪权要,一生屡遭贬谪,此文为其谪居黄州之作。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衣▲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A.①而.不知人之乐②烟云竹树而.已B.①不以.物喜②以.其价廉而工省也C.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竹工破之.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子声丁丁然.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10.甲文是欧阳修贬谪滁州之作,乙文是王禹偁贬谪黄州之作,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快乐之情,但同中有异,选段甲主要通过议论,揭示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选段乙则主要采用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生活态度。

(2分)答案:7.(4分)(1)跟从、跟随;(2)以……为乐;(3)具体的、详尽地(4)同“披”,穿,披戴8.B9.(4分)(1)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乙]
荀崧①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②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及入鲁阳山获免④。自诣⑤石览乞师;又为⑥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节选自《晋书·列女·荀灌》,有删改)
【乙文】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①,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②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明史·张溥传》)
【注①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②斋:书房或学舍。
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乙文庄周以比喻的方式阐明拒绝的理由,其实庄周的志趣是回归自然,逍遥自得。
10.《逍遥游》塑造了积极进取的鲲鹏的形象,这是否与道家思想矛盾?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甲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C.《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富贵不能淫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

(11分)(一)(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一)10.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及经典中考题举例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

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的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

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每复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近几年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

“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

《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

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

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

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

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1《公输》——《墨子》人物:墨子、公输盘、楚王对战双方:宋国(弱)——楚国(强)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对方的不义,使他们从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墨子的行为:1)奔走十日十夜到达楚国。

2)与公输盘“模拟攻守”比较双方实力,使公输盘服。

墨子的语言:1)以“智”、“仁”、“忠”、“强”、“知类”的君子标准,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式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窃疾”作类比,使楚王理屈词穷。

1)起因:“公输盘为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2)经过和结果:A墨子从鲁国经过十日十夜的行程到达楚国,见公输盘;B墨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式使公输盘理屈词穷;C墨子用类比的方式使楚王理屈词穷;D墨子用“模拟攻守”的方式使楚国放弃攻打宋国。

墨子的特点:1)不畏艰辛、主张“非攻”;2)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3)不怕牺牲,有勇有谋。

楚王的特点: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武器上,表明缺乏主见和谋略。

篇目人物(言、行、特点)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小结2《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人物:唐睢、秦王对战双方:安陵国(弱)——秦国(强)小结:唐睢怎样使秦王理屈词穷的?唐睢的语言和行为:1)唐睢回绝秦王“易地”的要求:“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以“布衣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

3)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1)起因:秦王要求安陵国的君王用安陵国来交换秦国的五百里之地,安陵君不愿意,派唐睢出使秦国。

2)经过和结果:使秦王理屈词穷,使安陵国以五十里之地幸存下来。

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色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唐睢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唐睢的特点:1)爱国忠君;2)不畏强暴、宁死不屈;3)机智勇敢。

秦王的特点:1)盛气凌人、以强凌弱;2)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3、《曹刿论战》——《左传》人物:曹刿、鲁庄公对战双方:鲁国(弱)——齐国(强)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A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B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C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D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曹刿的语言和行为:1)认为肉食者目光短浅,求见鲁庄公。

2)询问鲁庄公“何以战”,并两次反驳鲁庄公的理由,最终同意了鲁庄公的第三个理由;3)阻止鲁庄公击鼓和追击敌军;4)战后跟鲁庄公解释取胜的原因。

1)起因:齐军攻打鲁国,鲁庄公迎战,曹刿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请求面见鲁庄公。

2)经过和结果:A询问鲁庄公“何以战”的理由;B与鲁庄公并肩指挥作战;C战后告知鲁庄公取胜的原因。

曹刿的特点:敢于直言、深谋远虑、沉着果断、爱国爱民。

鲁庄公的特点:1)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臣子、神灵上,而不是百姓,可见他政治上无能;2)在战争过程中未详察敌情,贸然进军;3)取胜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见他军事上无知。

但他也有一点优点:敢于采纳部下的建议,可见与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3、学习篇:《〈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上述文章几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每篇文章的角度不一样。

《〈论语〉十则》以记言的形式直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以方仲永的实例,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体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序,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语重心长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学习时很值得进行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4、山水篇:《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

《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

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

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

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

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岳》《醉》两篇作品则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

且两位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欧阳修(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风格独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如:(1)《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

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沉。

(3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篇的几篇文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大道之行也》通过介绍大同社会的特点,来体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