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九年级物理《电能电功》教案、教学设计
4.总结与拓展:
(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确电能、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拓展知识:介绍我国能源现状,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5.课后作业:
(1)练习题:布置与电能、电功、电功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电能、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电能与电功的关系,以及电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电能表的使用,理解电能消耗与电器使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1.电能:介绍电能的定义,单位(焦耳、千瓦时)及电能的计算方法。
2.电功:讲解电功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电功与电能的关系,介绍电功的计算公式。
3.电功率:阐述电功率的概念,区分电功率与电功的关系,教授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4.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电能、电功、电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讨论主题:围绕电能、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展开讨论。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要充分讨论,确保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形成共识。
4.小组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可补充。
2.选做题:
(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电功与电流、电压、时间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试验教案
教案:人教九年级物理分组试验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分组试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组试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
3.分析实验数据和总结实验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小实验或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常常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但是每次实验都进行多次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否通过一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并进行比较呢?”2.学习目标(5分钟)学生思考后,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分组试验。
通过将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在同一条件下对比不同组的实验结果,以找出实验规律。
”3.学习方法(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分组试验的基本方法和要点: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和条件,然后将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实验。
分组试验的组数不应过多,但也不能太少,通常选择3-4组最为合适。
4.实验展示(1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试验的实验展示,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和课堂时间的安排,选择合适的物理实验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细致观察和分析数据的变化。
5.实验设计(10分钟)老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分组试验的实验方案,要求包括以下要点: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对象、分组方法、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
学生根据所学的实验方法和要点,进行实验设计。
6.小组合作实验(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和合作。
7.数据分析和总结(15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他们可以利用图表、平均值等方式,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实验规律和相关结论。
8.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并且让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提出疑问和讨论。
九年级物理教研活动方案(3篇)
2. 明确各阶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3. 做好活动宣传,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 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七、活动评价
1. 教师对活动内容的满意度。
2. 教师对活动效果的反馈。
3. 教师在教学中的改进情况。
4. 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期望九年级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时间:11月5日
地点:会议室
内容:教师教学反思与论文撰写指导
5. 第5周:实验操作培训
时间:11月12日
地点:物理实验室
内容:物理实验操作培训
6. 第6周:教学设计与教学竞赛
时间:11月19日
地点:物理实验室
内容:九年级物理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竞赛
7. 第7周:课题研究与学术交流
时间:11月26日
地点:会议室
(2)研讨: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解决难点和重点的方法。
(3)总结:教研组长对研讨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 预期效果:
(1)解决九年级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3)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
(四)活动四:教学反思
1. 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
(4)形式:撰写教学反思报告、教师互评、专题讲座等。
6. 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
(1)主题: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时间:2023年3月15日-3月30日
(3)内容:教师开发物理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案例等,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共享。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力和运动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活动内容:(1)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2)牛顿第一定律。
(3)摩擦力实验。
(4)重力实验。
(5)碰撞实验。
3. 活动步骤:(1)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2)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3)分组进行重力实验,观察重力的作用效果。
(4)分组进行碰撞实验,观察碰撞后的运动状态变化。
(5)总结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二、活动主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活动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规律。
(3)共鸣实验。
(4)声速实验。
(5)声音的屏蔽实验。
3. 活动步骤:(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分组进行共鸣实验,观察共鸣现象。
(3)分组进行声速实验,测量声速。
(4)分组进行声音的屏蔽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受到阻碍的情况。
(5)总结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三、活动主题:光的传播和折射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活动内容:(1)光的传播规律。
(2)光的折射原理。
(3)折射实验。
(4)色散实验。
(5)光的聚焦实验。
3. 活动步骤:(1)讲解光的传播规律。
(2)分组进行折射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分组进行色散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4)分组进行光的聚焦实验,观察光的聚焦效果。
(5)总结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四、活动主题:能量的转化和守恒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x
课题:§11-2质量{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寿F囱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眩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砥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共分24组)(三)质量的测量一一天平(分组实验)(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1.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畦码盒内舷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九年级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二、实验原理: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三、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四、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绝热杯、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规格相同的热得快、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温度计五、实验步骤1、在两个相同的绝热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同的水与煤油,用热得快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六、实验数据质量初温末温温度变化水煤油七、实验结论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二、实验原理:物质导电的现象三、实验电路:四、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灯泡、导线若干、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五、实验步骤:1、按实验电路连接电路2、分别把、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等接入AB两端,观察电流表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六、实验记录:电流表读数灯泡亮度塑料直尺玻璃一分硬币铜丝七、实验结论: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实验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原理:四、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实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实验B.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电路图电路图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组成并联电路A.画出由两盏电灯L1和L2组成的并联电路图,要求开关S接在干路上,开关S1和S2分别接在两个支路上,并按电路图用铅笔连接1-3的实物电路图.电路图B.按电路图在实物上连接并联电路,然后进行下述实验和观察:a.闭合S1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观察开关S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闭合S和S2,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1,观察开关S1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闭合S和S1,再闭合或断开干路开关S2,观察开关S2控制哪个灯泡.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1.在串联电路里开关控制_________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控制作用_________.2.在并联电路干路里的开关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_______________用电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2、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5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5篇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4、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教具准备:每组三节干电池,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进行新课: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6-8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
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干电池Ⅰ的电压(V)干电池Ⅱ的电压(V)并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结论:。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一、按图6-9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
要求:先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 + - 接线柱。
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二)、按图6-10,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
要求: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 + 、 - 接线柱。
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4.小结: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九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10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10篇)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以下这10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是来自于作者的九年级物理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九年级物理教学教案篇一课题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解析】已知:,求I解:【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
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解析】已知:,求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答案】10 Ω;2A【解析】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由得: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欧姆定律1.内容:2.公式: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篇二18.2.1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后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讲授新课知识点一: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演示:分别拿一只24 W 和一只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示例和动画,讲解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4.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等),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2)改变玻璃棒的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折射定律计算水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分别用酒精和玻璃作为另一种介质,计算它们的折射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折射率与介质性质有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数据。
2. 学生能运用折射定律计算折射率,并分析实验结果。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棒、水、酒精、测量尺、实验桌等。
2. 教学软件:动画、示例图片等。
3. 参考书籍:物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避免主观臆断。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5.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研究,如探究其他光的折射现象。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小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分析4. 结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敲击一个铃铛,铃铛发出声音,是因为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3.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实验器材(如一个铃铛、一个鼓等)。
学生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使器材振动,观察并记录产生的声音。
4. 实验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等因素对声音的影响。
例如,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5. 结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幅度和频率影响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如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铃铛、鼓等。
2. 实验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教学建议1. 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教案内容:一、章节:力的概念与测量1.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4.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二、章节:运动与力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
掌握加速度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
2. 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加速度的概念。
3.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引导学生思考与力的关系。
新课:讲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的关系,介绍加速度的概念。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
三、章节:压强的概念与测量1. 教学目标: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
掌握压强的测量工具,学会使用压强计。
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压强。
2.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计的使用。
3.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4.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压强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新课:讲解压强的概念,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压强计测量不同情况下的压强。
四、章节: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1. 教学目标: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学会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一节关于电阻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孩子们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电阻的概念,并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电阻的概念,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认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现象理解电阻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阻实验器材一套(包括电阻器、导线、灯泡等),电源,开关。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电阻实验器材,包括电阻器、导线、灯泡,以及实验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电路,引导他们发现电路中的灯泡有时会亮,有时会灭,引发孩子们对电流的好奇心。
2. 讲解电阻概念:向孩子们解释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让他们理解导体对电流的影响。
3. 分组实验:孩子们分组进行电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现象:让孩子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6. 课后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电器,思考电器的工作原理,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认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现象理解电阻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初步了解了电阻的概念,认识到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的培训。
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们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
2024年九年级教科版物理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2.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3.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光的传播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与光有关的现象?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速度、介质。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等器材,观察光的传播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第二课时:光的反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
(2)讲解平面镜成像规律:虚像、等大、等距。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平面镜、蜡烛等器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知道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三课时:光的折射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水中的物体看起来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吗?2.新课讲解(1)讲解光的折射原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折射角、入射角。
(2)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3.实验探究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知道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
第四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镜的原理吗?2.新课讲解(1)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虚像、放大、缩小。
3.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利用凸透镜、凹透镜等器材,观察成像现象。
九年物理上分组实验记录(28-42页)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2节干电池及电池夹,小灯泡及灯座,开关,滑动变阻器(20欧)1个,电流表,若干导线。
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实验过程:
3、检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片位置,观察电流表示数I和电压表示数U,并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保持电阻不变,改变滑片位置三次,分别将电流表I和电压表U的示数填入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3节干电池及电池夹,3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实验名称:用传感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器具及材料:比热容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实验过程:
1.用温度传感器与等质量的水和色拉油良好接触
2.通过计算机软件得到相关数据并得到实验图线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过程:
1、根据电路图连接串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2、根据电路图连接并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并联电路支路开关控制支路的用电器,干路开关控制总电路。
物理实验记录
九年级第一学期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
初中物理设计教案(通用8篇)初中物理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共同学习,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解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法。
2.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用物理指导生活的良好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路的亲切感。
重点:认识串、并联电路,会画串、并联电路。
难点:据要求或根据电路图,画出实物图或连接实际电路。
教学准备:演示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电路板、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学生用器材:三只带灯座的小灯泡、装有两节干电池的电池盒、几个开关、若干段导线教学设计:自主学习:1. 电路和电路是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实际应用非常普遍(1)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图(2)画出一个电池,一个开关,两盏电灯组成的并联联电路电路图(3)画一画:请在右边方框里画出图1的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
根据图2给出的电路图,连接图3的实物图。
合作探究:想想做做:给你两盏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你能同时使两灯都发光吗?思考并讨论,有几种接法?【探究】:1、组成串、并联电路:同学们动手动脑,相互讨论,然后尽可能画出电路图,再连接实物。
不同小组间讨论比较。
当电路中有两个灯泡时,连接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如图4所示:把两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种电路我们叫做。
在图5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方法:模仿课本106页图5.3-1另一种像图6那样,将两灯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是的.我们不妨将L1从电路中取下,闭合开关后L2照常发光,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并联电路.在图6处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方法:对照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比较在不同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电流路径、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有何不同。
总结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填入下表:串联并联定义(元件连接特点)电流路径特点电路中只有电流路径,一处断开所有用电器都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有条,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与否?各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与否?开关作用控制干路中的开关控制。
支路中的开关控制。
电路图实例图5 图7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探究并得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
(2)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各个环节;在实验中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连接实物电路;(教师)组织调控学生有序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合作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探究课题]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提出问题]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你认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要有猜想依据)[设计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实验电路图[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写下来。
IA/A IB/A IC/A第1次第2次[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下结论)操作中你出现了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灯亮了吗?电流表是不是正确接入?读数时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交流]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还发现或产生了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吗?实验结论:第二课时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探究课题]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提出问题]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可能有怎样的关系?(要有猜想依据)[设计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需要什么仪器?如何连接?测量什么数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实验电路图[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写下来。
IA/A IB/A IC/A第1次第2次[分析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评估]实验设计有不合理地方或不充分、不完美之处吗?(仅测两到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的结论)操作中你出现了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灯亮了吗?电流表是不是正确接入?读数时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吗?[交流]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知识技能方面,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还发现或产生了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吗?实验结论:当堂训练:1、把电路元件______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的同时________。
2、把电路元件_________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在_________分开,分别过_________的元件.即________跟电源能够成独立的电流通路。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 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 、b 、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a=Ub=U 总Ua +Ub=U 总 ………… (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 、b 、电源两端, 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 总=U1+U2+……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第二课时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1)、学生猜想:U=U1+U2U>U1>U2…………(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4(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1=U2=U3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a、材料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c、横截面积:二、新课变阻器:电位器、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符号(1)、结构:实物观察(2)、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3)、作用:(4)、使用: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2、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电池组(四节)、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2Ω、4Ω各一个)、滑动变阻器、坐标纸教学过程:一、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根据提示: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做出猜想或假设。
二、猜想或假设:1、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设计实验:【提出问题】(1)前面学过的哪个实验与该实验相似?(2)这些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再这个实验中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学生思考)回答:(1)该实验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应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都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限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探究。
【提出问题】(1)如何控制电阻不变?(2)如何得知电流的变化情况?(3)如何改变电压,并观察到变化的情况?(学生思考)回答:(1)为控制电阻不变,可以使用定值电阻;(2)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
(3)电压的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池的个数;二是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