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测量降水量优秀教案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并能够对降水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雨量器的使用。
3.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雨量器、尺子、记录本等测量工具。
2.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记录数据。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引入新课《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降水量的测量方法,讲解并示范雨量器的使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能够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教学难点准确读取雨量器中的降水量数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下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出降水量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怎么测量降水量吗?2.认识降水量讲解降水量的定义: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毫米(mm)。
3.认识雨量器展示雨量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介绍雨量器的组成部分,包括漏斗、储水瓶、量杯等。
讲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再用量杯测量储水瓶中的水量,即可得到降水量。
4.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教师示范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包括放置位置、读数方法等。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
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使用雨量器的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组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周)持续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降水量数据,如比较不同日期的降水量、观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等。
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可能影响降水量的因素。
6.拓展延伸提问学生:除了雨量器,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降水量呢?介绍其他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如雷达测雨、卫星遥感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天气预报中的降水量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
7.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量降水量》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的形式和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降水量的测量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知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地测量降水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合作交流法。
六. 教学准备1.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
2.教学课件。
3.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式有哪些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一台雨量器。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之处。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实践活动成果,讨论降水量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提问: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份降水量观测记录表,让学生在家观察降水量,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绘制降水量测量方法的示意图,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45分钟。
教学情境分析:在《测量降水量》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通过展示不同形式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习使用量筒等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知道降水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六. 教学准备1.量筒、雨伞、水桶等实验器材。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演示如何使用量筒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用量筒测量一次降水量,记录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了降水量,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呢?降水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或附近的降水情况,尝试用量筒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以上是针对《降水量的测量》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降水量的测量》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天气降水量的测量》公开课教案设计1
降水量的丈量教课目的科学观点:降水量的多少能够用雨量器来丈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略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略雨量器丈量降水量,达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感情、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察的浓重兴趣,培育认真认真的察看习惯,能在课后连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察。
教课要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能够用雨量器来丈量教课难点学会用简略雨量器丈量降水量,达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课准备直筒塑料瓶,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降水是天气的一个根本特点,哪些天气现象属于降水呢?学生展望:雨、雪、冰雹等2.看来降水的形式可真多呀,近来一次降水是下雨,你是怎么划分雨的大小的呢?学生展望:听声音、雨滴大小等等我们气象学家怎么划分呢?教师回复:经过丈量降水量来划分雨的大小。
那么降水量如何丈量了?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降水量的丈量?。
二、制作雨量器:出示气象站的雨量器。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丈量降水量和雨量器原理。
提出:看来雨量器的原理不是很难,那么我们能不可以制作一个雨量器呢?2.阅念书籍第12页制作雨量器的方法,小组议论分工。
小组报告沟通制作步骤及本卷须知。
分组制作雨量器。
议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能否对丈量有影响。
三、模拟丈量降水量1.沟通:在丈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雨量器使用时的本卷须知:〔1〕平放。
〔2〕视野与水面保持平行,不可以俯视或仰望。
〔3〕雨量器内的“降水〞不要溢出。
模拟降水,演示使用方法。
四、划分降水量等级1.阅读气象学家对降水量的分级〔重申:以24小时的降水量作为参照值〕。
试一试:依据表格剖析雨的等级并填空。
3.画降水柱状图。
五、总结今日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降水量的丈量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雨量器。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量对农业、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难点:降水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测量仪器、实验材料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对生活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降水量测量工具,记录测量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测量数据,讨论如何提高测量准确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用水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8.板书(5分钟)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量的概念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3.降水量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在《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的教学情境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力求营造一个既轻松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小学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
小学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测量降水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种类。
2. 学习使用水银计量降水。
3. 学习使用量筒测量降雨量。
4. 锻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水银计、量筒、实验纸杯、实验装置。
2. 实验材料:水银、纸杯、洗净的玻璃瓶、降水样品、实验记录表格。
3. 教学辅助工具:幻灯片、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种类的降水(雨水、雪、露水、冰雹等),并引导学生讨论降水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降水测量方法(10分钟)解释使用水银计和量筒进行降水测量的原理和步骤。
强调安全操作措施,如避免直接接触水银,正确使用量筒等。
3. 演示使用水银计测量降雨量(15分钟)向学生展示使用水银计量取降水样品的过程。
解释如何读取水银计上的标度并计算降雨量。
4. 实验操作练习(20分钟)每个学生分别使用水银计进行降雨量的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并讨论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6. 讲解使用量筒测量降雨量的方法(10分钟)解释使用量筒测量降雨量的原理和步骤。
强调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保持量筒垂直、读取液面的方法等。
7. 演示使用量筒测量降雨量(15分钟)向学生展示使用量筒测量降雨量的过程。
解释如何读取量筒上的标度并计算降雨量。
8. 实验操作练习(20分钟)每个学生分别使用量筒进行降雨量的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9. 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并讨论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引导学生思考使用水银计和量筒测量降雨量的优缺点。
四、巩固练习: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际降水数据,使用水银计和量筒分别测量降雨量,并进行对比和评价。
五、拓展延伸: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降水量的实地观测和测量,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问题。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学习测量降水量的一种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天气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测量降水量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降水量的概念,雨量器的使用方法,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适量的雨量器,每人一个。
2.准备一个测量降水量的容器,用于对比和验证。
3.准备一份降水量记录表,用于记录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让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的重要性。
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展示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步骤,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将测量到的降水量数据填入降水量记录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了解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让学生从测量降水量延伸到对水资源的关注。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测量降水量-1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测量降水量-1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降水”一课,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特点,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测量降水量,培养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自然界中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降水量的测量,他们可能还没有接触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降水的形式和特点。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测量降水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地记录和计算降水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降水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尺子、记录本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雨量器,尺子,记录本。
3.教学环境:户外操场或者花园。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并讲解使用方法。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放置雨量器,等待降水。
4. 巩固(10分钟)降水结束后,学生用尺子测量雨量器内降水量,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予引导和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4课《测量降水量》,主要介绍如何测量降水量。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天气现象,掌握了测量温度和风向的方法。
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并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测量降水量。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并了解降水量的重要性。
2. 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3. 学会记录和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水量数据。
4.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践操作。
他们对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可能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概念和技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降水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降水量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例子:展示一张下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雨水,引导他们思考雨水的来源和意义。
第二环节:引入概念解释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空气中降水的量。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量的多少与气候、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例子:让学生想象一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如果没有降水,植物会变得干枯,土地会变得干燥,人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降水量的多少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环节:介绍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展示雨量计的图片或实物,解释雨量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雨量计是测量降水量的常用工具。
《3.4 测量降水量》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测量降水量》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测量降水量》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和操作方法,培养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和意识。
本节课的主题是掌握测量降水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测量降水量工具和方法,学会使用雨量计进行观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天气和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1. 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检测学生对降水量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时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及创新性。
4. 结合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和实拍雨景,引出降水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降水量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意义,让学生明白测量降水量的重要性。
3. 工具介绍:展示雨量计等测量工具,讲解其结构和使用方法。
4. 操作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强调注意事项。
5. 小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6.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操作经验,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7.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操作中的共性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检测学生对降水量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准备一个小型雨量计,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降水量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下次上课时,将观测数据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进行讨论和分析。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降水的资料和信息,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异、降水对动植物的影响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优质教案
测量降水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回到地球表面。
降雨量是多少呢?我们怎样测量呢?1.降水量与雨量器(1)降水量: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称为降水量,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外筒是一个不漏水的金属圆筒,内筒上口呈漏斗形,用来收集雨水,有刻度。
2.制作简易雨量器(1)材料:直筒透明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铅笔等。
(2)制作步骤(3)注意事项3.模拟使用雨量器(1)操作步骤①把盆子轻轻放平,将雨量器放置在盆子中,使雨量器维持水平状态。
②用喷壶模拟降雨,用雨量器收集雨水。
③模拟降雨结束后,取出雨量器,将其水平放置,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2)注意事项①收集雨水时,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雨水溢出。
②取出雨量器后,将其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加上单位毫米。
4.测降雨量,确定降水等级(1)用自制的雨量器在下雨时测降雨量,记录下来。
(2)对照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这场雨的降水等级。
(3)连续测量当地的降水量,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对照24小时降水量标准确定降水等级。
5.翻开教材第47页至49页,学生认真阅读,图文结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堂练习:1.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2.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板书设计】测量降水量降水形式:制作:模拟降水:雨直筒透明放平雪毫米平视冰雹“0”刻度对齐毫米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1)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1)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
本节课通过学习降水量的测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概念。
2.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
2.演示法:演示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过程。
3.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实验。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的课件。
2.实验器材:准备雨量器、尺子等实验器材。
3.数据资料:收集一些降水量的数据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降水量的测量》。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记录分析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量的相关知识。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降水量的测量。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降水量的记录。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特点,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自然界中的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式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降水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降水量测量仪器、降水量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降水量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降水的形式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并通过实验演示如何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4课《测量降水量计》教案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4课《测量降水量计》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量降水量》是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难点:如何准确地进行降水量的测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量的测量过程。
3.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降水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降水量测量工具(如雨量器)。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容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这一天气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为什么需要测量降水量?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呈现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并展示其使用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降水量测量实验。
每组领取一个容器和雨量器,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如何准确地进行降水量测量。
引导学生总结降水量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雨量器,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降水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科版科学四上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1.5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对降水量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降水量的定义、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方法、降水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他们可能还没有接触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对降水量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降水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降水量的测量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分析降水量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雨量器,保证每个小组都能进行实践活动。
2.准备一些降水量的数据,用于课后拓展。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现象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5分钟)讲解降水量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降水量是什么。
然后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并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使用一个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测量结果,然后讨论:你们觉得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1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1教科版《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水槽,毛巾【教学过程】(一)气候预报录像引入1.观看天气预报录像。
你从这段天气预报中得到些什么信息?(降水,下雨,冰雹等信息都是指降水量。
)小结: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发问:近来的一次降雨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别降雨量的大小?(学生可能会说经由过程窥察雨滴的大小、稀疏,雨下的时间长短来判别。
鼓励学生回忆还可以从哪里窥察到雨的大小?如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中雨水的多少。
)(二)熟悉雨量器1.过渡:在科学上,测量降水量有一个装置,这就是雨量器。
(多媒体出示)2.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XXX。
一起读一遍吧。
3.(多媒体:雨量器)师:瞧,这就是雨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
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4.师: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简易雨量器。
《测量降水量》教案-2021-2022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2.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难点内容的理解。
3.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图表、案例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降水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降水量测量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2.数据分析:学会正确记录、整理和分析降水量数据,培养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3.环境意识:通过了解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关注气候变化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尽量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降水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理解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相关的图表分析和实例讲解。
总体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难点突破: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记录数据,并通过示例分析,教授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学生对降水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理解困难,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
难点突破:师通过图表、案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对降水规律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降水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测量降水量【教材简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
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
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
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 10 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
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
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PPT]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预设:水通过阳光照射后蒸发到空气中,在空中形成云,最后变成雨降落到地面。
)提问:云除了会变成雨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预设:云还会变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面。
)2.出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提问:这里三幅图,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预设:雨是降水的形式。
)提问:那么雪和冰雹呢?(预设:也算是降水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
)3.提问:你们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预设:雪和冰雹从天空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最后会变成水。
)4.引出降水量工具。
提问:如果哪天降雨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天的降水量?如何测量呢?5.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二、探索:确定标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1.确定标准。
出示书本第47页图片。
提问:我们会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我们也会把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
为什么?(预设:因为雨的大小不一样。
)提问:我们感觉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准判断雨的大小呢?(预设:用一个标准的容器把雨水收集起来,再来测量。
)在气象站中,这种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出示书本第48页图片,再出示制作过程图。
提示: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
(建议:首先明确三个要求,容器必须是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
而后出示过程步骤。
)过程: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学生活动,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3.练习使用雨量器。
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
出示喷壶,视频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了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大约5-10厘米距离均匀降雨。
)学生活动,重复模拟降水三次,记录活动手册。
(建议: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
)4.提问: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为什么不一样?(预设:气象学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
)三、研讨: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改进制作。
提问: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预设: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2.改进模拟降水。
提问: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预设:降水时喷壶嘴要远一点,要用花洒降水,降雨均匀,读数单位毫米不能忘记,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
)3.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图片。
提问:天空中降冰雹了,这种降水形式怎么测量?(预设:先让这些冰雹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
)四、拓展:连续十天测量降水量(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自制雨量器]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
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水数据。
2.注意事项:①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②每 24 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③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④如果当地 10 天内没有降雨,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板书设计】4.测量降水量降水形式:制作:模拟降水:雨直筒透明放平雪毫米平视冰雹“0”刻度对齐毫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课堂上填写用简易雨量器测量三次模拟降水的量。
2.课外利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连续测量十天的降水量并记录在表中。
3.把测得的10天降水量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要求老师在下一次上课前做指导)【作业设计】1.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
A.厘米B.毫米C.毫升2.选取制作雨量器的容器要求是()。
A.直筒透明B.上宽下窄C.不规则透明3.刻度条“0”刻度必须与()对齐。
A.杯子外底部B.杯子内底部C.杯子顶部3.4测量降水量1、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
【教学过程】(一)天气预报引入:1、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天气预报,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师:你听到了什么?(生汇报)2、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小雨、中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
(板书)(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
(板书)2、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
一起读一遍吧。
3、(多媒体:雨量器)师:瞧,这就是雨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
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4、师: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雨量器,它也是由两部分组成。
这是集水漏斗,它的下边没有测量试管,没法直接读数,收集的雨水流到塑料桶里,我们可以量一量里面水的高度就知道降水量了。
(三)制作雨量器。
1、过渡语:雨量器这么有用,干脆我们也来做个“雨量器”。
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请看大屏幕。
(读一读)(多媒体:制作材料和工具)2、组长请举手,记住,你们的任务是:边听边清点桌上的材料,其他同学一起读给组长听听。
3、师:有请组长汇报材料的情况。
(和这组一样的请举手。
)4、师:材料有了,怎样制作雨量器呢?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制作步骤),仔细观察,第一步做什么?(为了让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以什么为单位?)接着看,第二步做什么?(真能干,你直接说出了第三步,之前还需要一件事。
)第三步就是用透明胶带粘好纸条。
5、师:制作前,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有话要告诉你们哦,仔细听:(多媒体:制作注意事项)别忘了还原实验器材,记时开始!6、分组实验。
7、师: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们对照小精灵的话,一项一项的检查。
他们获得了成功,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们!现在,请你们也这样检查,比比哪组又快又好。
)反馈情况。
(成功的小组请举手;差一点成功的小组,哪点没做好呢?)(四)教师演示实验。
1、过渡语: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师生一边演示,一边介绍)把盆子轻轻放平,帕子放旁边,拿好瓶子,把雨量器放中间,双手把瓶子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
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该还原实验器材了:瓶子放回盆子里,取出雨量器,用帕子檫掉水,注意别把水溢出来了,盆子还原,帕子还原,雨量器放平。
很好,做完实验别忘了还原实验器材,这是实验课的常规。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
(瞧,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
)读完数,就把它记录到科学记录卡上。
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
这就是我们的小组合作,我这个组长进行分工。
3、同学们,正确的读数方式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听听小精灵的意见吧!(多媒体:注意事项)(五)学生分组实验。
1、过渡语:小精灵知道的真多!同学们,请像我们这样合作:人工降雨。
音乐停止,实验结束,开始。
(分组实验)(一天时间到,还原器材,填写记录表。
)2、师:谁来汇报你们记录的降水量?(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3、师: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
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
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
4、(多媒体)这就是《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