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word版本

合集下载

红星照耀中国里长征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里长征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里长征的故事
(实用版)
目录
一、长征背景及原因
二、长征的艰苦过程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长征背景及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经典文学作品。

长征,是指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
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的背景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使得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保存实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艰苦过程
长征的过程异常艰苦,红军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如雪山、草地、江河等险恶地势,同时还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牺牲精神。

许多指战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长征精神的象征。

同时,红军在长征途中还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工作,宣传革命理念,争取民众支持。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首先,长征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困,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意志,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在沿途宣传了革命理念,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投入
到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斗争中。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起因,路线,困难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起因,路线,困难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起因,路线,困难
长征的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最新《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最新《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1保存革命力量。

2避开敌人主力,择机再杀回来。

3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为减轻国民党对红军的压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红军长征路线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摘要:1.红星照耀中国中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长征中的五个故事a.突破敌人在贵州的防线b.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奇迹c.长征中的草地之行d.陕北的会师e.长征精神的总结正文:《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的著作,它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场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展现了勇气和献身精神。

在这本书中,有五个长征的故事特别引人注目,它们背后所体现的长征精神也令人敬佩。

首先,在贵州,红军面临着敌军的严密封锁。

然而,红军战士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他们在贵州的山地中来回穿梭,巧妙地躲避了敌人的追捕。

这个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顽强和坚毅,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目标,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其次,在四川的大渡河,红军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挑战。

红军需要渡过大渡河,但河对岸有敌军的严密防守。

红军战士们以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人桥。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他红军战士们从河的一边送到另一边。

这个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勇敢和无畏,他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一切。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长征中的草地之行。

在这个故事中,红军战士们需要在草地上行军数百公里。

他们面临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困扰,但仍然坚定地前进。

这个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和毅力,他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承受巨大的痛苦。

第四个故事是关于陕北的会师。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江西,一部分在四川。

他们需要会师,以便共同对抗敌人。

红军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陕北成功会师。

这个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他们愿意为了革命事业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这五个长征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勇气、献身精神、坚韧、毅力和合作精神。

课外读物《红星照耀中国》题集-第五章

课外读物《红星照耀中国》题集-第五章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长征》基础过关卷一、整体感知,知识填空1.长征的起因:中共产党的成功击退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但是在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要两点:策一个错误是在一九三三年福建事变中,没有能和蔡廷错联合。

第二个错误是放弃了我们以前的运动战术,而采用错误的单纯防卫战略。

在阵地战上,迎击广大优越的南京军队。

2.长征的路线:瑞金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三军会师3.斯诺对于长征的评价(请摘抄原文的句子)答:冒险、搜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畏缩、狂喜和欢欣、遭难、牺牲和忠心—一切都像一种火光似的,照耀着这成千上万的青年们的热情、希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4.巧渡金沙江是红军军队的一次精彩战略决策,国民党的军队采取是战术是:蒋介石下令将船都撤到北岸,而且要统统烧掉,企图让红军战士无法渡江。

而红军展示所采取的战术是:前锋部队建造竹桥,麻痹敌人,之后红军战士在一天一夜里急行三百里,穿上国民党的军装,夺取皎平渡,渡江成功。

5.进入四川之后,红军部队进入了好战的土著居民区域--“白”彝和“黑彝的区域。

蒋介石认为在这个区域里,红军战士一定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原因是彝族仇视汉人,从来没有汉人军队能过经过他们的区域。

6.在强渡大渡河的第三天,因为河水流得越来越快,部队无法迅速转移,红军战士决议,前往安顺场北约四百里,夺取泸定桥。

7.泸定桥上一半的木板已经损毁,只剩下光光的铁链子,桥的对面是敌人的机关枪巢,需要征求敢死队先行夺桥。

三十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用生命的代价炸掉敌人的设防地,红军战士夺桥成功。

8.在大渡河以北,红军爬上了16000英尺高的大雪山,不少战士们不适应严酷的高原环境,永远留在了高原之上。

西行一路上红军战士没收富人的财产进行自我补给,剩余的大量物资会分发给当地的穷人,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大 草地。
举国大迁移(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大草地
5.斯诺对长征的评价: • 这次大远征为期整整一年。计划周密,很有效能,这
种军事天才是红军在采取攻势阶段所不曾显过身手的。 • 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p184) •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
《红星照耀中国》 长征专题
作者:斯诺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p177-203, 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斯诺对长征的评价
1.长征的起因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 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企图 占领中央苏区首都瑞金,彻底摧毁红军,扼杀中 国革命。中央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 放弃了前四次成功反“围剿”的作战经验,采取 以堡垒对堡垒的攻坚战法,导致红军在战场上节 节败退。最后不得已全军大转移。2.长征的历程【p184】
红军说到它时, 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 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 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 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根据一军团按逐个 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旅程表,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 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 倍,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得小道,大 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 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 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 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 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p184)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原创版】
目录
一、前言
二、第一章: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三、第二章: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四、第三章:红军长征的经过和主要战役
五、第四章:红军长征的结束和影响
六、结论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详细记录,作者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全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以及影响。

在第一章中,作者对红军长征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转移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第二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主要原因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共内部的分裂、日本侵华战争的威胁等。

这些因素使得红军必须进行战略转移,以保证革命的火种不灭。

在第三章中,作者描述了红军长征的经过和主要战役。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包括雪山草地、江河湖泊等自然障碍,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红军在此过程中,打了许多硬仗,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大无畏精神。

第四章中,作者描述了红军长征的结束和影响。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的开始。

红军长征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共的声望,也使红军得到了宝贵的锻炼和考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精神的内涵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和爱国主义。

首先,长征精神体现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上。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在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时,仍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屈不挠地前行。

这种精神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

其次,长征精神体现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上。

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成就。

再次,长征精神体现在团结协作的精神上。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相互关心、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告诉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相互帮助、理解,共同为目标努力。

最后,长征精神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上。

长征是红军为保卫祖国、拯救民族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始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责任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奋斗。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我们为建设美好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精神的内涵丰富而深远,包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和爱国主义等方面。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荣传统,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星照耀中 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星照耀中 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而导致长征这一重大战略行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围剿”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

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新生的红军力量,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武器和资源,对红军根据地进行了多次残酷的“围剿”。

特别是在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采取了更为严密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对红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武器装备也远远优于红军。

他们采用了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逐步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使得红军在根据地内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极为困难。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这成为了长征的直接导火索。

其次,红军根据地的经济困难也是促使长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在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经济问题。

由于根据地大多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资源匮乏,生产水平低下,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导致根据地的物资供应极度紧张。

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根据地的财政负担沉重,无法满足红军的物资需求。

粮食、药品、武器弹药等物资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寻找更有利于发展的地区,红军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再者,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是红军长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在当时的党内,存在着一些“左”倾冒险主义的思想和决策。

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决策导致红军在军事战略、政治工作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左”倾领导者在军事上采取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不切实际地要求红军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正面决战,忽视了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根据地的建设。

这种错误的军事战略使得红军在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削弱了红军的实力。

在政治上,“左”倾错误也导致了党内的思想混乱和组织动荡,影响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星照耀中国》资料打印或电脑直接看均可.pdf

《红星照耀中国》资料打印或电脑直接看均可.pdf

《红星照耀中国》复习资料【教材名著导读】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严密封锁。

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面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他很想弄清这样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土的呢?”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人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

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原文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原文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原文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重要战役
3.红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追击,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国民党军队对中共根据地的不断围剿,使得红军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迫;二是中共内部关于军事路线的争论,导致红军在一定时期内遭受了严重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领导人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全实力,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红军长征的经过历时两年多,从 1934 年开始,至 1936 年结束。

期间,红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生活,共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和战斗,攻占 700 多座城市,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 430 余人。

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海拔 4900 多米的夹金山,穿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跨过了险滩恶水,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红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深远。

首先,长征使得红军在艰苦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战斗力,也使得中共领导层更加团结和成熟。

其次,长征在沿途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影响,吸收了大量新战士。

最后,长征使得红军成功地转移到了陕北,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页共1页。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第一章:前期背景1.1 1927年至1934年的北伐战争1.2 国内政治局面的动荡1.3 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失败和削弱第二章:敌我形势的对比2.1 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进攻2.2 国共两党的军力对比2.3 国际背景对敌我形势的影响第三章:长征计划的提出与制定3.1 毛泽东提出长征计划的背景和动机3.2 具体的制定过程和相关研究报告3.3 长征计划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第四章:长征行军的开始与总结4.1 1934年10月的起程4.2 起程后的战略部署和行军路线4.3 长征行军的战斗和困难4.4 1935年1月的总结和进一步部署第五章: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5.1 对党的凝聚力和组织建设的影响5.2 对军事战略和思想理论的影响5.3 对党员干部素质和精神面貌的影响第六章: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6.1 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的意义6.2 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和推动作用6.3 对世界革命的影响和启示附件:附件1:长征路线图附件2:长征中的经典文献摘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长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从1934年10月开始的长时间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2.国民党:指的是中国国民党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执政的。

3.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中国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4.敌我形势:指的是在战争环境中,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态势变化。

5.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杰出理论家和伟大战略家。

6.中国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

7.世界革命: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解放斗争。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原创版1篇】目录(篇1)一、引言:介绍《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精神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五个长征故事1.突破敌人四道防线2.大渡河英雄3.过草地4.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5.创立山西苏区三、长征精神的内涵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四、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1.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2.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五、结论: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勇往直前正文(篇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描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文学作品,作者埃德加·斯诺通过讲述长征中的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长征故事以及它们所体现的长征精神。

第一个故事是红军突破敌人四道防线的壮举。

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战士展现出了顽强拼搏、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面对强大的敌人,红军战士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第二个故事是大渡河英雄。

在这次战役中,红军战士为了完成渡河任务,不惜一切代价,英勇奋斗。

他们用生命和血汗诠释了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三个故事是过草地。

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红军战士面临着极大的生存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

这个故事体现了红军战士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个故事是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在这段历程中,红军战士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他们和睦相处,展现了红军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五个故事是创立山西苏区。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在山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这个故事反映了红军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它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5个长征的故事及背后的长征精神【实用版2篇】目录(篇1)1.长征精神:从五个故事中提炼出的精神内涵2.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3.五个具体故事的内容和意义4.长征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5.总结: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正文(篇1)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是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通过五个具体的故事,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提炼出了长征精神。

红军的长征始于1934年,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红军穿越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在1936年成功会师。

这次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通过五个具体的故事,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第一个故事是红军巧夺金沙江,展现了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利用地理优势巧夺隘口,成功渡过金沙江。

第二个故事是飞夺泸定桥,展现了红军在面临敌人围攻的情况下,勇往直前,攀爬悬空的铁索桥,成功攻克泸定桥。

第三个故事是翻越雪山,展现了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艰苦跋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翻越雪山。

第四个故事是走进草地,展现了红军在荒凉险恶的草地环境中,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功走出草地。

目录(篇2)一、概括全文1.介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2.讲述5个长征的故事3.探讨长征精神二、详细内容1.《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记录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红军的采访和观察。

2.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艰苦跋涉和伟大壮举。

以下是5个故事:(1)巧夺金沙江(2)强渡大渡河(3)飞夺泸定桥(4)翻越雪山(5)走出草地3.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这些精神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红星照耀中国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意义二、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1.红军长征的起源和初期历程2.遵义会议:党的生死攸关转折点3.长征途中的英勇战斗和战略转移4.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5.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三、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正文:红军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以下是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

一、红军长征的起源和初期历程1934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遵义会议:党的生死攸关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全党的认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长征途中的英勇战斗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面临无数的困难和敌人围追堵截。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战,进行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等。

红军还进行了战略转移,如强渡乌江、翻越高黎贡山等。

这些战役和转移,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培养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意志。

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它包括坚定的信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等内容。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始终发扬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长征精神成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竭动力。

五、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困境,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在于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故事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故事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而其中最为辉煌壮丽的一段就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迫害,从江西瑞金出发,跋涉了万水千山,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艰苦跋涉。

这场跋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的象征。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红四方面军被敌人围剿,迫不得已只能踏上长征的征途。

他们带着坚定的信念,肩负着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毅然决然向着祖国的边疆进发。

长征开始后,红军面临着来自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和无情的自然环境考验。

敌人派出大批兵力,不断追剿红军,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他们还要穿越崇山峻岭、泥泞沼泽、险滩悬崖等各种恶劣的自然难关。

红军将士们砥砺奋进,以不屈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长征中,红军还遭遇了严重的粮草紧缺问题。

面对长期战争的疲劳和饥饿,他们用极其简陋的条件继续行军,寻找口粮和救济。

在这个艰苦的跋涉中,红军官兵通过亲密联系农民群众,相互支持和帮助。

他们懂得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与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红军长征途中的最艰难时刻是战胜了齐天大圣五指山一役。

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经过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之后,终于突围成功,并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

这是长征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红军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长征的最终目的地是陕北,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陕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给红军的生存和行军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然而,红军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和无比的韧性,最终到达了陕北的目的地。

陕北地区充满了革命的希望和活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主要根据地,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壮丽历史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长征过程中,红军革命精神和坚定信仰的力量感染了亿万人民,激励着他们奋发向前,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幸福不懈努力。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批注《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名为《长征》,以下是对该篇章的详细批注: 一、篇章概述《长征》是《红星照耀中国》的核心筒章之一,它详细记述了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到失利到长征胜利的全过程。

斯诺通过亲身采访和实地考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和艰难困苦,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二、长征起因●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的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以及红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

●这些背景信息为长征的艰难和伟大奠定了基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红军为何选择长征这一战略决策。

三、长征艰苦卓绝●斯诺详细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等。

●他特别强调了红军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英勇事迹。

以及红军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所遇到的困难。

●这些捕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困苦,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长征的成就与意义●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红军到达了对中、日、苏当前命运起重要作用的地区,沿途解释了土地革命目的以及抗日政策,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并训练了游击队。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

它展现了红军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哀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长征还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和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批注与感悟1.长征的英勇与伟大:●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他们的英旁事迹和坚定信念让人深感敬佩和感动。

2.长征的精神与价值:●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英旁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3.对当今社会的启示:●长征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1保存革命力量。

2避开敌人主力,择机再杀回来。

3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为减轻国民党对红军的压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红军长征路线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有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有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有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推荐文章猎场播出时间是什么时候热度:孩子为什么要上学热度:我们需要学习的原因热度: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真能防辐射吗热度:昆虫为什么要脱皮热度: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以前,战斗在长江南北各根据地的主力红军部队。

当年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吗?红军长征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红军要长征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要长征的原因第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很强大;二是我们党自己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面对敌人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浴血奋战、奋勇抵抗,但是蒋介石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在我们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根据地越打地盘越小。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对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基本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报告了共产国际,但是共产国际于1934年6月25日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

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有调动敌人的企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

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所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第三,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的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一篇里的事件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一篇里的事件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一篇里的事件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两年多,红军主力完成了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的艰苦跋涉。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剿和追击,同时也是为了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艰辛的山川草地,途经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最终胜利到达了延安。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敌人的围剿和追击让红军不得不频繁转移,面临着饥饿、疾病、恶劣的自然环境等问题。

然而,红军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以“不怕远方的敌人,只怕背后的人”为口号,不断与敌人进行战斗,保持着战斗力。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还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的转移和战斗。

其中,著名的战役有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等。

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智慧,也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遵义会议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长征的胜利对于中国革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吸引了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另一方面,长征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的根据地上建立起统一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力量。

长征的红军不仅面对着敌人的围剿,还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他们跋山涉水,过草地、过雪山,经受了极大的艰辛和磨难。

然而,红军始终坚定地走在前面,带领着人民群众向前进发。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仅展现了英勇的战斗精神,也表现出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

他们与当地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长征的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先锋,他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中国人民解放的希望和幸福。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壮举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上。

长征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
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1保存革命力量。

2避开敌人主力,择机再杀回来。

3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为减轻国民党对红军的压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红军长征路线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总里程。

各路红军长征路线: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
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
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通过沓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原,进入甘肃。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
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

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
1.敌军围追堵截造成的困难——红军长征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别的,就是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

红军长征初期,蒋介石连续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由于红军英勇作战,突破四道封锁线后,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去湘西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了主动,从而使蒋介石在湘江以西消灭红军的罪恶计划化为泡影。

2.内部错误造成的困难——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来自领导层内部的错误路线干扰,危害极大。

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

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

王明本人没有在
红军队伍里,但李德等人忠实的执行他的错误路线,对红军瞎指挥,他们不顾中国的国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对不同意他们错误主张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红军遭受极大的损失,几乎陷入绝境。

3.部队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红军长征开始时拥有八万六千人,湘江战役后仅剩下3万多人。

4.沿途民众战时受骗带来的困难——在国民党的重兵包围下,红军长征期间,始终处于不断转战行军之中。

红军途经地区,绝大多数属于国民党统治区,不是革命根据地,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欺骗的影响,当地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部队缺乏了解,一度对红军存在怀疑和恐惧情绪。

5.自然界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过的高山峻岭,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等等,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中央红军长期徒步行军作战,人体机能与意志力受到极大挑战,有的红军将士并非战死沙场,而是饿死冻死,累死,在长征路上,非战斗减员比较严重。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强渡湘江,突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确定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
四渡赤水,将敌人甩开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钻出敌人的牢笼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壮大
张国焘叛变,红军分裂
翻雪山,过草地
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的历史价值
1,保留了党和红军,保留和锻炼了红军的精锐部队 2,纠正了左倾错误,避免了党被国军灭亡的危险 3,沿途传播了党的思想,扩大了影响 4,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